黄芽这两个字来自哪本经典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黄芽这两个字来自哪本经典古籍,第1张

黄芽这两个字来自经典古籍《周易参同契》,详细介绍如下:

一、黄芽介绍:

1、黄芽指茶名,即黄芽茶,黄芽茶主要有四川蒙山黄牙和安徽霍山黄芽,霍山黄芽盛产于安徽省霍山县盛产一种名茶,其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嫩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明亮,故被称为霍山黄芽。

2、据史料记载,霍山黄芽起源在唐朝之前,唐李肇《国史补》把寿州霍山黄芽列为十四品目贡品名茶之一,霍山黄芽唐时为饼茶,唐膳夫经手金录载,有寿州霍山小团,此可能仿造小片龙芽作为贡品,其数甚微,古称霍山黄芽乃取一旗一枪,古人描述其状如甲片,叶软如蝉翼是未经压制之散茶也。

二、《周易参同契》介绍:

1、《周易参同契》简称为《参同契》,作者是魏伯阳,生卒年不详,东汉会稽上虞人,号云牙子,著名炼丹家,为魏伯阳读《黄帝内经》《道德经》及《易》后而著。

2、《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简称《参同契》,道家养生经典,全书指导炼外丹,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家最早的系统论述养生的经籍。

3、《周易参同契》全书共约6000余字,基本是用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韵文及少数长短不齐的散文体和离骚体写成的,该书假借《周易》爻象论述作丹之意,研究养性延年,强己益身,所谓丹据近人研究,是指人身体内部的能量流,书中关于能量流的论述,即是根据作者自己的体验记录下来的。

文字很可能起源于很久以前的黄帝时代,文字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人由野蛮步入了文明时代。然而中国文字起源于何时,是谁发明的是谁传播的我们都不知道,所以这是一道难解的谜题。根据传说认为是仓颉创造了文字。那么仓颉是皇帝的史官,因而中国文字应当是起源于黄帝那个时代。《韩非》中写道:古者仓颉之作书,自环者谓之北,背北者谓之公。《吕氏春秋》等古籍中也有仓颉造字的相关文献记载。

但是有些人却认为,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叫仓颉的人,这个仓颉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仓颉是个不存在的人,然而我们现在知道最早的汉字那就是甲骨文了,商夏代虽说是没有文字出现,而且到了现代是否存在商夏代的文字都是一个未知数,那就更不用说比商夏代还要久远的黄帝所在的那个时代了。但是也有人用商代文字水平来推断文字的发展,到了现在中国文字已经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因为就拿近几年的考古发现已把中国文字起源的时间大大往前推移了许多。

在远古的那个叫人好奇的新石器时代以及半坡等考古地点发现的文字有100多个,一共50多个大种类,以及与甲骨文中的写法和图像都很像或者说是写法相同。那么半坡遗址距现在大约几千年了,根据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仓颉造字这个神话也是有很大可能性的。当然文字的产生和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文字的发展很难归功于一个人的功劳所以还不知道谁的功劳最大,那么仓颉也可能在文字发展中起了一些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如此才更加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特色。

这就是我们国家文字的发展,由此可见中国文字发展的博大精深,这也从侧面看出中国的文字发展历史悠久,对文字的研究有着比较深的见解。

一、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边刻有一些符号,可以看成是早期(约公元前4300年)的雏形文字。但如今看到的,已经初具规模、比较完备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许多龟甲和兽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并把这种文字叫作甲骨文。

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汉字已经有3600年的历史。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我们可以推断汉字的发生一定远在3600年以前。

二、文字的起源

据我国古籍记载,上古时代的人类祖先们在尚未发明文字之前,便已懂得利用结绳的方式来记事。所谓“大事做大结、小事结小结”就是用绳子做结帮助记忆事情大小。这种方法在世界其他地方(如非洲、南美洲等)也都使用过。结绳记事是一种记载信息的手段,它和文字的关系不得而知。不过,各地出土的陶器上的一些陶符纹饰,已具有文字的雏形。

文字是人类记录思想、交流思想的符号,它于1万年前“农业化”开始以后萌芽,随着人类由野蛮向文明过渡,是由先人们在生产和交换的过程中,经过了无数年月的不断创造和改进而形成的。

文字可以分为三类:形意文字、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它们的关系并不是进化的关系。

最原始的自源文字大多是图画符号,即通过象物来表达。古代埃及文字中,也有几个图画符号来表达其音组合后对应事物的做法。苏美尔文字也经历过这个时期。但值得注意的是,汉字的“象形”以古西方文字的“象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事实上古埃及文字中绝大部分图画符号并非以形表意,而是表音符号。实质上类似于字母文字。

古籍就是汉字

现在的汉字都是从古籍汉字中一步一步演化过来的,汉字演变的过程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蚊子。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也是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中华文化博大精神!

第一节 古文字专著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陈梦家《中国文字学》、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台)林尹《文字学概说》、刘钊《古文字构型学》、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陈炜湛《古文字学纲要》等。 第二节 古文字辞书(含文字编) 华东师大《古文字诂林》、《古文字释要》,刘志基《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罗文宗《古文字通典》、徐在国《传抄古文字编》、沈康年《古文字谱》、高明《古文字类编》等。 第三节 古文字集刊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古文字研究》、华东师大《中国文字》、(台)中国文字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出土文献》、 武汉大学《简帛》、中国文字学会《中国文字学报》、出土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献研究》、张玉金《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台)许锬辉《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辑刊》等。 第三章 古汉语专题篇 第一节 古汉语通假类 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高亨《古字通假会典》、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王海根《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胡望安《通假字汇》、许伟健《上古汉语通假字字典》等。 第二节 古汉语音韵类 唐作藩《上古音手册》、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董同和《上古音韵表稿》、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周法高《新编上古音韵表稿》、《汉字古今音汇》等。 第三节 古汉语辞典类 宗福邦《故训汇纂》、王力等《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辞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等。 第一节 甲骨文字编 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高岛谦一《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吉林大学《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孙海波《甲骨文编》、刘钊《新甲骨文编》,川大《甲骨文献集成》等。 第二节 金文字编 容庚《金文编》、董莲池《金文编订补》、《新金文编》、白川静《金文通释》、周法高《金文诂林》、张世超《金文形义通解》、刘雨《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社科院《殷周金文集成》、陈昭容等《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张懋容《青铜器论文索引》、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殷周金文集成释文》、严一萍《金文总集》、汤余惠《战国铭文选》等。 第五章 战国文字专题篇 第一节 通论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战国古文字典》、汤余惠《战国文字编》、(台)陈立《战国文字构型研究》等。 第二节 铜器铭文 张守中《中山王器文字编》、程鹏万《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出土青铜器铭文集释》、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释》等。 第三节 简帛文字 骈宇骞、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张守中《包山楚简文字编》、腾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郭若愚《战国楚简文字编》、张世超《秦简文字编》、袁仲一《秦文字类编》、李守奎《楚文字编》、汤志彪《三晋文字编》、孙刚《齐文字编》、王辉《秦文字集征》、江淑惠《齐国彝铭汇考》、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上海博物馆藏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竹书》、《岳麓书院藏秦简》、《郭店楚墓竹书》、陈伟《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等。 第四节 玺印文字 罗福颐《古玺文编》、《古玺汇编》、吴振武《古玺文编校订》、曹锦炎《古玺通论》、施谢捷《古玺汇考》(博士论文)、许雄志《秦印文字汇编》、田炜《古玺探研》、肖毅《〈古玺汇编〉释文订补》、林素清《〈古玺文编〉补正》、庄新兴《战国玺印分域编》、陈光田《战国玺印分域研究》等。 第五节 陶文 顾廷龙《古陶文存录》、高明《古陶文汇编》、《古陶文字征》、金祥恒《陶文编》、袁仲一《秦代陶文》、徐谷甫、王延林《古陶字汇》等。 第六节 玉石文字 商承祚《石刻篆文编》、徐宝贵《石鼓文的整理和研究》、山西文物所《侯马盟书文字编》等。 第七节 货币文字 商承祚《先秦货币文编》、王献堂《中国古代货币通论》、张颔《古币文编》、朱活《中国货币大辞典》、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马飞海《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吴良宝《先秦货币文字编》等。

文字是仓颉发明的。

仓颉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是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在《说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等古籍的记载中,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他根据鸟兽的足迹,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创造了象形文字。

造字史官

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我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籍中都从未提及。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逐渐发展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等传说。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当时没有国家机器,可见“史官”之说,显然是后人用后代国家机器的职官名称套用于史前传说人物的结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