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名人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云南的名人有哪些,第1张

1、聂耳 

聂耳(公元1912~1935年)原名守信,字子艺,一作紫艺。祖籍玉溪,生于昆明。中学时代即加入共青团,参加革命活动。1930年到上海,次年考入"日月歌舞社"任小提琴师。1933年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积极参加进步音乐、戏剧、**的创作和演出活动,并以"黑天使"的笔名发表艺术评论。1935年取道日本赴苏联,不幸于7月17日在日本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溺水逝世。

2、郑和

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回族,昆明人。明初入宫为宦官,赐姓郑。后从侍燕王朱棣,有功而被升为内宫监太监。世称"三保太监"。1405-1433年,郑和率27,800余人,分62艘宝船,先后七次下西洋,南至爪哇、西至波斯湾和红海、最远到赤道以南非洲东海岸,历经39个国家和地区,航程达10余万公里。

此航海创举,比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还早80多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00年。对中国的航海事业具有伟大的贡献。 

3、皮逻阁

皮逻阁(公元697~748年)南诏第四代王,据胡蔚本《南诏野史》载,他于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即位, 天宝七载(公元748年)卒,在位20年。他在位期间,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并吞了其他五诏,使洱海地区统归南诏管辖,将王都从巍山迁至大理,当时称为太和城。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他入京朝贡,受到唐玄宗的礼遇,加封为"特进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其后又加封"上柱国",并赐"龟兹乐一部"及金佛像等。 

4、龙云

龙云(公元1884~1962年)原名登云,字志舟,昭通人,彝族。原为唐继部将,1927年胡若愚等发动兵变改组省政府成功,龙云相继任云南省常务委员员主席、38军军长、云南省政府主席、13路军总指挥、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主任委员、滇黔绥靖公署主任。抗日战争时期,组织第58军、第60军参加中原抗日,后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陆军副总司令等职。

5、唐继尧

唐继尧 (公元1883~1927年)字萤赓,别号东大陆主人,会泽人,清痒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同盟会员。1909年回滇后历任清陆军督练公所参谋处提调、陆军讲武堂教官、监督、新军管长。1912年率军北伐,任贵州都督,次年调任云南都督。19015年与蔡锷等通电全国反对袁世凯称帝,任护国都督兼第三军总司令。

扩展资料

云南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 

云南国土总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总人口47705万人(2016年)   ,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下辖8个市、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河西镇的小学出来的名人有阚祯兆,许琤,祁山,刘林元,马重雍,岳从昆,纳训,钟宽洪,刘祖培,柏鸿鹄,戴永年。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研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和各项计划,并组织实施,加强学校内部规范化管理,全面营造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佳氛围,保障学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人、财、物严格按照上级相关规定执行。

1,郑和:

郑和出生于云南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人,原名马三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2,唐继尧:

字蓂赓,汉族,云南会泽人,1883年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1904年赴日留学,入东京振武学校第六期。1905年秋加入同盟会。1908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次年回国。1909年返云南,在讲武堂担任教官及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蔡锷指挥的昆明重九起义。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联名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发起推翻袁世凯的“护国起义”掀起“护国运动”。1927年2月6日唐继尧交出政权下野。1927年5月23日,44岁的唐继尧气病成疾吐血丧命,葬于昆明园通山。

3,龙云:

龙云(18841119—19620627),字志舟,原名登云,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炎山乡人。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国民党滇军高级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云南陆军讲武堂校长。彝族人,彝名纳吉乌萨。龙云早年参加过反清斗争,1911年加入滇军,1914年于云南陆军讲武学堂第四期骑兵科毕业后,入云南都督唐继尧部,为唐所赏识,被唐继尧从下级军官逐步提拔为侍卫队长,1921年秋响应孙中山讨桂,进兵广西讨伐陆荣廷,被任为梯团长。1922年升为第五军军长兼滇中镇守使,1926年改任昆明镇守使。1927年龙云与胡若愚等策动“二六政变”迫使唐继尧下台,投向广州国民政府,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军长,之后在与胡若愚争夺云南统治权的斗争中获胜,1928年被蒋介石任命为云南省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总指挥等职。1929年秋统一云南。1933年出兵助蒋镇压福建人民政府(见“福建事变”)。1935年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并任国民政府“剿匪”第二路军总司令,在黔、滇、川边境阻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军事委员长,昆明行营主任兼陆军副总司令。至1945年,共主政云南18年之久,被称为“云南王”。

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地处后方,但龙云先后派遣滇军20多万赴抗战前线,参加了包括“台儿庄战役”等二十多次战役,伤亡10多万,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后因与蒋介石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龙云逐渐支持

抗日民主活动,反对蒋介石消灭异己的阴谋,同中国***及民主人士结交,并秘密参加了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龙云遭蒋介石猜忌,1945年10月被调至中央任“军事参议院院长”的虚职,软禁三年。1948年12月,在陈纳德等人帮助下,龙云从南京出走香港,脱离蒋介石的控制。不久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49年8月13日,龙云与黄绍竑、刘斐等44位国民党同仁在香港发表《我们对现阶段中国革命的认识与主张》的声明,正式宣布起义,拥护中国***的领导。

1950年1月3日从香港赴北京,加入***的新政府,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1956年曾出访苏联、罗马尼亚、捷克、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1957年龙云被划为“右派”,成为少数民族著名六大右派之首。1962年在6月27日因急性心肌梗塞在北京去世,享年78岁。1980年6月平反昭雪。

4,卢汉:

卢汉(1895—19740513),原名邦汉,字永衡,云南昭通人,彝族,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原国民党滇军高级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率部起义,和平解放云南,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历任云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二、三届常委、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常委。1974年5月13日因患肺癌,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5,聂耳: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汉族,云南玉溪人。中国音乐家。他从小家境贫寒,对劳苦大众有深厚的感情,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是***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聂耳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另外由赵丹主演的影片《聂耳》在1959年上映后也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云南地区号称彩云之南,不仅山川秀美物产丰富,在历史上还出过不少名声赫赫的人物,其中有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也有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的天才音乐家聂耳,还有做过清朝状元的高校教授袁嘉谷、一品红顶商人王炽、滇军创始人唐继尧等人。

三宝太监郑和

郑和原名马和、马三宝,云南昆阳宝山乡人氏,用现在地名来说的话,就是晋宁昆阳街道的人。他在10岁的时候就被明朝军队抓走,后来被送入宫中做了朱棣身边的一名太监,在此期间以过人的能力得到了朱棣赏识,并且办过不少实事。永乐二年的时候,他被朱棣赐姓为“郑”,后来7次下西洋出使多国,为明朝和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壮举,史书上称其名为“郑和”。

音乐天才聂耳

聂耳出生在昆明,原来的名字叫聂守信,他从小失父和母亲一起生活,由于身上有一半傣族人的血统,所以他天性喜爱音乐,对老家的玉溪文化特别感兴趣,很早就表现出了自己的音乐和乐器才能。在他就读云南第一师范学校期间,他就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钢琴和小提琴等,并且和朋友组成了九九音乐社,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创作生活。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他在1935年创作出来的,可惜命运弄人,23岁的聂耳最后在日本游泳时溺水身亡。

袁嘉谷

袁嘉谷在清朝末期的应试中多次名列榜首,后来还考中了清朝“经济特科”的状元,在当年可谓风光无限,是一位名人。到了1921年的时候,他便荣任当时的云南省立图书馆馆长一职,并于第2年成为云南东陆大学的教授,成为世界上唯一做过古代状元、又做过现代高校教授的名人。

位于古益州地区的西南端。该地内连蜀川,外接缅、越等国,是三国时期蜀汉集团的西南门户。三国时期的云南省籍名人共有五人,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限制,均由蜀汉集团独占。曹魏与东吴两大集团中,未发现有云南籍名人的相关记载。按详细地域划分,玉溪市澄江县有三人,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有二人。

第一位:李恢。李恢是蜀汉集团中的玉溪市澄江县籍名臣。李恢出身于当地的名门望族,成年后被益州刘璋集团征召出任郡中的督邮。刘备入蜀期间,李恢根据当时的局势做出了判断,认为刘璋集团必败无疑。于是,李恢假借益州使节的身份,畅行于各关隘之间,亲自到绵竹面见了刘备,并于此时加入了蜀汉集团。刘备鉴于李恢的身份背景及其远见卓识,当即将他留在身边委以重任。马超向刘备请降时,就是李恢奉命面见马超,并谈妥归顺相关事宜。

李恢在平定益州的过程中屡建功绩,在蜀汉集团中深得刘备的器重。后来,一位与李恢有间隙的益州旧部,构陷其有图谋不轨的心思,李恢被当地执法官治罪下狱,刘备得知情况后,亲自为李恢洗清了罪名,并在不久后任命其担任蜀汉的第二任庲降都督。刘备病逝之后,益州南中诸郡的地方豪强趁机举兵叛乱,李恢跟随诸葛亮诛杀各郡豪强、平定叛乱,并以此功晋升为安汉将军。诸葛亮率部回师之后,李恢仍旧负责镇戍南中,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使地方安泰平和、吏民皆服,为南中地区的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李恢后期还曾担任过交州刺史,蜀汉集团这一任命也有其特别的目的,意在加强对交州地区的争夺。不过,蜀汉与东吴和解之后,双方对其地域进行了认定划分,李恢的交州刺史一职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之后,李恢迁任为南中地区的建宁郡太守,最终病逝于任上。

第二位:李遗。李遗是李恢之子,蜀汉集团中的澄江县籍官员。李恢的病逝,对于蜀汉集团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蜀汉朝廷为了不失去当地大族的支持,诏命李恢之子李遗加入了蜀汉集团,承继父业继续镇戍地方,其它主要事迹不详。

第三位:李球。李球是李恢的堂侄,蜀汉集团中的澄江县籍将领。李球加入蜀汉集团的情况与李遗相似,主要还是因为李氏在当地的家族背景。李球在蜀汉朝廷中曾担任过羽林右部督,主要负责后主及宫中的宿卫。曹魏灭蜀之战时,李球临危受命,跟随诸葛瞻、张遵等将共同据守绵竹,最终在与魏军交战的过程中不幸阵亡。

第四位:吕凯。吕凯是蜀汉集团中的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籍名臣。吕凯与李恢一样,都是出身于当地的名门大族。吕凯的吕氏颇有名望,战国时期的吕不韦是其先祖,吕氏在秦国失势之后被流放到保山地区,自此在西南落地生根,成了当地非常有影响力的名门大族。刘备平定益州后,为了获得当地士家大族的支持,提拔了一批当地人出仕,吕凯就是此时被提拔的大族成员之一。

吕凯起初在永昌郡担任功曹。地方豪强叛乱时,吕凯组织郡中吏民坚守多年,一直等到诸葛亮率部南征。南中平定后,诸葛亮对吕凯的忠义行为非常欣赏,任命其为云南太守,替蜀汉朝廷镇戍西南。不过,吕凯还没有到任,在路上就被贼寇的残余势力给谋害了。

第五位:吕祥。吕祥是吕凯之子,蜀汉与西晋两大集团中的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籍名臣。吕凯被害后,蜀汉朝廷急需一位大族成员继续镇戍地方,吕凯之子吕祥就成了当时的最佳人选。吕祥不仅有当地大族吕氏的背景,还有先父吕凯的忠义气节及在当地的影响力。综合多重因素的考虑,蜀汉朝廷诏命吕祥沿袭了吕凯阳迁亭侯的爵位,继续为蜀汉集团镇戍地方。蜀汉集团灭亡之后,吕祥及其族人受到了西晋集团的信任与器重。吕祥在西晋官至南夷校尉,为西晋朝廷镇戍永昌。

一、 姓氏起源 代姓来源与戴姓相同,是戴姓的白字。来源有四:

1、 黄帝乃代姓之鼻祖。

2、 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代”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3、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4、 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二、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居豫南、江浙、山东等地的。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汉时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县北)人,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又如东汉时的戴就为上虞(今属浙江)人,戴宏、戴封均为刚(今山东宁阳县北)人。唐初,戴氏开始入闽。据《元和姓纂》所列当时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近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等。清代初年时,广东焦岭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往台湾屏东,其后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清代以后,还有福建戴氏陆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氏族人迁往海外。

一、姓氏起源

1黄帝乃戴姓之鼻祖。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居豫南、江浙、山东等地的。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汉时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县北)人,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又如东汉时的戴就为上虞(今属浙江)人,戴宏、戴封均为刚(今山东宁阳县北)人。唐初,戴氏开始入闽。据《元和姓纂》所列当时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近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等。清代初年时,广东焦岭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往台湾屏东,其后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清代以后,还有福建戴氏陆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氏族人迁往海外。

三、郡望堂号

堂号“独步堂”或曰“避贵堂” 都是源自后汉戴良的事迹。戴良有高才,议论与一般不同。他曾经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举他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请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强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来。另外还有“谯国”、“广陵”、“清河”等堂号。

郡望

谯郡:东汉建安末分沛郡置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县),三国时相当今安徽、河南两省灵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间地。

广陵郡:西汉元狩三年(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今扬州)。东汉建武中改为郡。相当今江苏、安徽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

清河郡:治所在清阳(今清河东南)。元帝以后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

四、历史名人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许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触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杀,为清朝四大文字狱之一。

戴震:安徽休宁人,思想家,学者。他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有重大贡献,为一代考据大师。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戴进:著名画家,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境界深远妙处,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运笔顿挫有力,设色纯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体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称。

戴复古: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他长期浪游江湖,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的影响,语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责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表达了收复中原的愿望。也能词,风格雄放。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戴逵:东晋学者、画家、雕塑家,谯郡銍县(今安徽宿县)人。他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有《释疑论》。他曾为会稽山灵宝寺作木雕无量佛及胁侍菩萨,又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也别具一格。

戴德、戴圣:被称为今文礼学的“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是戴德之侄,西汉时梁(今河南商丘)人,家族显赫。他们同学《礼》于后苍,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分别编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

音乐家——聂耳

聂耳是我家乡的名人。聂耳1912年2月14日出生于云南昆明人,汉族。聂耳从小喜爱音乐,原名聂守信,因为他的耳朵特别灵,所以改名为聂耳。1916年7月17日聂耳的父亲病故,家庭经济立即陷入困境。1913年聂耳由田汉介绍加入了***,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创作了大量歌曲:有《圆舞曲》、《天伦之爱》、《雪飞花》、《卖报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现在还被称为了国歌呢!他不仅在昆明有名,而且在全国也有名。1935年7月17日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也有人说是被鲨鱼吃掉,也有人说是被日本机关暗杀的。

聂耳在1933年的春天的傍晚,他和朋友周伯勋出去散步他边走边对朋友说:“这条路上有一个卖报的小姑娘,卖报时喊的名字和声音都很好听,想让周伯也听一听。”当时他们走到吕班路现在的上海重庆南路时,果然看到了小姑娘,她的声音清脆、响亮有顺序地叫着卖报。聂耳看着她很可怜就走过去把她的报纸全部买了下来。并跟她聊了起来,她父亲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听了这些聂耳很沉重地说:“我很想把卖报儿童的悲惨生活写出来。”过了几天聂耳想着那位小姑娘卖报时很开心,开头的那里就写下了:啦啦啦……因为她天天吃不好,睡不好,这是聂耳加上了几句话,写了三四天,聂耳把写好的歌曲给小姑娘看,她说再加上七个铜板就卖一份报,聂耳整理了以后,就成了一首歌。那个小姑娘一边唱一边卖,使她的生意好了起来。现在聂耳早去世了,但那位小姑娘还活着,已经成为白发斑斑的老人了。

聂耳创作了大量歌曲,有一首歌曲还被称为了国歌。聂耳因此在全国而出名,我生在昆明为聂耳而感到骄傲。

        李虎臣(1889-1954)原名秉信,字实生,后改名云龙,字虎臣。阎良区武屯乡房村人。辛亥革命后期陕西将领,辛亥革命后陕西军界的风云人物之一,刀客出身。武艺高强,仗义疏财,刚强勇敢,身先示卒,曾与杨虎城一起创造了“二虎守长安”的军事传奇。

  徐九龄(1907—1928)女阎良区康桥乡康桥村人。陕西妇女界革命先驱。1928年6月17日,徐九龄等九名0员一起,被-秘密杀害于西安红庙坡。

  武之望明代医家家(?-1629年)。字叔卿,号阳纡。今阎良区武屯乡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为关中鸿儒,为人恭而不阿,直而不抗。因幼年多病,遂习岐黄,《内经》以下至金元诸家医籍无不熟读,精通医学,尤长于妇科。根据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加以重订条列,遂成《济阴纲目》五卷(1626年),引录资料丰富,选方较详尽。

  李淑芳,陕西周至人,艺名小若兰,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秦腔肖派传承人),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演员。1985年考入周至县剧团,1988年正式拜著名表演艺术家肖若兰为师学艺,继承了肖派代表剧目《藏舟》、《数罗汉》、《河湾洗衣》、《于无声处》等剧目。

  屈突通(公元557~628年待考),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数民族,屈突氏,隋末唐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屈突通的先世为库莫奚种人,依附鲜卑慕容氏,徙居昌黎(今辽宁朝阳),后家长安。父亲屈突长卿,北周时任邛州(治临邛,今四川邛崃)刺史。屈突通“性刚毅,志尚忠悫,检身清正,好武略,善骑射。”

  张灵甫(1903年8月20日-1947年5月16日),汉族,陕西长安人。中国-陆军中将、抗日名将、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原名张钟麟,字灵甫,后来为了表示开始新的生活,改名张灵甫,字钟麟。1903年8月20日生于陕西省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东大乡东大西村。曾任中国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号称“王牌”、“模范师”、“抗日铁军”)师长。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