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夏商周政治制度小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古代夏商周政治制度小故事,第1张

1、周公辅成王

周公尽心尽意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

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监视,觉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重新恢复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闹起叛乱来。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闹得镐京也沸沸扬扬,连召公听了也怀疑起来。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对这位辅助他的叔父也有点信不过。

周公心里很难过,他首先向召公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告诉召公,他决没有野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被他这番诚恳的话感动,消除了误会,重新和周公合作。

2、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又称管蔡之乱或武庚之乱。是西周初期分封于商王畿地区周围的三位统治者叛乱的事件。

武王灭商后,听取周公旦意见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利用他统治殷民。

同时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周王朝面临严峻的形势,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平定了三监之乱 。

3、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

武王伐纣,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西周利簋的铭文,澄清了武王伐纣具体日期,证实了古籍中所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正确记载。

4、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

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5、后羿代夏

后羿代夏亦指太康失国。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

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史前传说时期的文学形态主要为两类:歌谣与神话。远古歌谣绝大多数都已经佚失了。虽然古籍中时有记载,例如传说为尧舜时期的《击壤歌》、《康衢谣》、《卿云歌》、《赓歌》、《南风歌》等等,但从其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来看,多数显然为后人伪托。只有极少数还多多少少保存着原始的形态。例如下面的这首《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卷九)

再如《易·归妹上六》所载的一首牧歌:

女承筐,无实;

士刲羊,无血。

又如《礼记·郊特牲》所载的一首《蜡辞》: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远古歌谣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内容多与当时人们的劳动生活或宗教活动有关。第二,篇幅、句式短小,节奏、韵律简单。

对于迄今尚未发现有成系统文字出现的夏王朝和商朝前期,人们的了解与认识仍然是极其贫乏的,空档之处甚多,还远远谈不上连贯与清晰,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学状况,也一样是模糊不清。

我国的文字究竟何时产生,目前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但在没有新的地下文物发现之前,产生于商朝中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可以断定为是最古老的了。正是从那时起,我国文学的面貌才渐渐清晰起来。

商朝留存下来的文献主要有甲骨卜辞、《周易》中部分卦爻辞和《尚书》中的《盘庚》篇。

商朝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原始宗教的尊奉。可以说,原始巫术宗教的气氛笼罩商王朝,鬼神权威至高无上,正如《礼记·表记》所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当时,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专职人员有两种:巫和史。商朝文献正是由这两种神职人员撰著的,而尊鬼事神的观念便贯穿于这些文献之中。

《周易》中有一部分卦爻辞产生于商朝,它们同样是为占卜巫术活动而作。与甲骨卜辞不同的是它们并非是即时的刻记,而是经过长时间流传,被认为是有灵验的卦辞的汇集。文段普遍要长许多,并且大多为合辙押韵的歌谣,内容也丰富许多,还往往运用了比兴、象征、叠咏等手法,因而可以视为我国诗歌的萌芽。

《尚书》中有《商书》部分,传说是商朝的文献,但只有《盘庚》一篇可信。这是商王盘庚决意迁都于殷时发表的训词。其篇幅已相当完整,虽然文字古奥艰涩,但是还是可以感受到讲话人的语气、感情。文中运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比如“予若观火”,“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火之燎于原”等等,这些比喻后来转化成一些成语,至今还在使用。应该说,《盘庚》篇具有了一定的文学性。

春秋时期在文化上较以往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理性精神的崛起。自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夏商时代的巫术宗教文化便开始解体,敬礼重德观念逐渐取代了尊鬼事神观念。及至孔子倡言“克己复礼”,宣称“不语怪力乱神”,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化就更加深入人心。这一时期的文学较之以往更加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历史,更加注重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展现人类的活动。

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有两种:诗歌和散文。诗歌方面,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一共收入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其中只有产生于早期的少数作品还带有一些宗教色彩,绝大多数摒弃了巫术宗教的内容,变为以表现现实中人的生活和情感为主了。《诗经》题材广阔,感情率真,手法多样,韵律优美,语言富于表现力,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美学精神和优良传统,给予后世以极为巨大深远的影响。

这时期的散文主要有《尚书》中的《周书》、编年体史书《春秋》和说理散文《论语》、《墨子》、《老子》。

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局面,促成了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成就最突出的是散文。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历史散文的代表作是《左传》、《国语》和《战国策》。诸子散文的代表作是《孟子》和《庄子》。

战国末年,楚国出现了一位大诗人屈原,以其极其辉煌的创作照亮了沉寂有日的诗坛。他是一位积极推进美好政治理想的爱国者,但却惨遭流放,报国无门,于是怀着巨大忧愤,倾注于诗歌创作。他开辟出楚辞文学的一片新天地。其作品,借助更加自由的诗体和奇伟瑰丽的词藻,运用神话传说,驰骋不羁的想象,表达了献身祖国的意志,表现了高尚的人格,成为先秦时代与《诗经》并峙的诗歌高峰。

据魏源、皮锡瑞、王先谦、王国维等精审的考证,认为《商颂》即《宋颂》,是春秋代的作品,产生于宋首都河南商丘地带。陆侃如、冯沅君《诗史》说《商颂》“一仿《周颂》,一仿《二雅》”,可称的评。

1、后羿代夏

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

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

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2、昭穆嬉游

昭穆嬉游的昭穆指的是周朝时期的两位君主,周昭王和周穆王二人。这二人喜欢游山玩水,到全国各地去游玩,传说周穆王曾经还到了昆仑山西王母国,受到西王母的隆重接待。由于这两人在位期间不理朝政,导致周朝国力衰落。

3、酒池肉林

商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帝王,他整日胡作非为,不尽心朝政,是中国有名的暴君。为了惩罚那些反对他的人,他采取了很多的酷刑。他还轻信宠妃妲己的谗言,过着荒*无耻的生活。 

不仅如此,纣王还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室。为了供自己玩乐,纣王还建造了宏伟的鹿台。鹿台高千尺,宽三里。

按照姜子牙的预计,这个工程要完工需要三十五年,足见其工程之浩大。纣王命北伯崇侯虎监造鹿台,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历时两年四个月。三十五年的工程,仅用两年四个月便完工,纣王的搜刮民财之重,可见一斑。 

纣王的生活越来越糜烂了,他还下令在沙丘平台用酒装满池子,把各种动物的肉割成一大块一大块挂在树林里,这就是所谓的“酒池肉林”,以便一边游玩,一边随意吃喝。同时又叫祼体男女互相追逐嬉戏,生活靡烂荒*至极。

纣王的暴行终于得到了报应,最后商朝就在他手里灭亡了!

4、周公吐哺

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去做国君。

伯禽临走的时候,问他父亲有什么嘱咐。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你说我的地位怎么样?”

伯禽说:“那自然是很高的了。”

周公说:“对呀!我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我每次洗头发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

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我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我这样做,还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呢。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国君,可不能骄傲啊!”

伯禽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记住父亲的教导。

5、烽火戏诸侯

褒姒不爱笑,周幽王想出各种办法让她笑,但褒姒始终不笑。周幽王设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敌人来到就点燃烽火召集援兵。

有一次,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都率兵赶来。诸侯到后却发现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诸侯惊慌失措的样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兴,因此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不再相信,渐渐不肯应召而来。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国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援救,诸侯却没有前来援救。犬戎最终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俘虏褒姒,西周灭亡。

——烽火戏诸侯

——周公辅成王

——酒池肉林

——昭穆嬉游

——太康失国

我认为,主要是当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文字等等的时候,人们已经无法解读古籍了,加上那个时候的文化保存技术,所以能流传下来的资料本来就少,再加上焚书坑儒事件。让本就少的文学士都断绝传承了,至于大禹治水,他的事件对民众的影响比较大,当一个信息流动在基层的时候,几乎是没有办法阻断的

  夏朝一直很少有文字记载和文物证实,在商朝的甲骨文中也未有夏朝的文字描述,但是从周灭商之后就出现了大量关于夏朝的记载。相关专家们一直在找寻答案,但是目前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夏朝是不存在的。

 想要找到关于夏朝的记载可以从商朝的文字记载中发现一些什么,但是在商朝遗留的资料中并未发现任何有关于夏朝的事迹。对于大禹倒是有提到,但是商朝对夏却没有提及,是否说明商人并不知道夏朝的存在商朝人称呼夏朝不为夏而是鬼方,在商朝的甲骨文中才没有关于夏的记载。

 周人称呼夏朝为夏,而且被夏人统治,后来周灭掉商之后才出现大量关于夏朝的记载。而且周对于夏朝的记载很多都是从商朝历史记载抄写下来的,夏朝没有文字,周对夏人的了解也不是非常清楚,往往是自圆其说,也给自己偷袭商朝加了合理性的解释。

 大禹出生在汶川一代,这里地震频发水患也很多,大禹父子二人在这里治水二十多年,加上大禹治国有功,天下各部落的人都臣服于大禹,后来大禹将国家迁移到中原一代,可惜的是大禹当政17年便去世,其子孙失政,此时东夷强大起来。

 夏人被东夷人驱逐,夏人开始向西北迁移,后来建立了夏国。而东夷也没能继续发展壮大下去,后来又退回到东夷部落生活。位于西北的夏朝为了恢复主权,开始和商人不断开战,商王武丁时期商朝军力强盛,逐渐把鬼方打败。夏人开始向西迁移,建立了大夏国,周人趁机摆脱了夏朝的控制,后来慢慢的发展一举歼灭了商朝。

 为了证明周灭商的合法性,于是编造了商灭夏的事情,后期才开始出现大量关于夏朝的记载。可惜的是后来很多古籍被毁,我们现在看到的关于夏朝的记载也都是不完整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