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文物“亚丑钺”是一种战时性武器,还是象征至高无上的王权?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国宝文物“亚丑钺”是一种战时性武器,还是象征至高无上的王权?,第1张

1965年秋,山东考古队组织发掘苏埠屯墓地,一位张姓老汉用锄头刨地时,只听“咣当”一声,挖到了一件青铜器,这就是后来轰动一时的“亚丑”钺。但遗憾的是因这声“咣当”让“亚丑”钺左下角断掉一小块,但相对其巨大价值,仍然瑕不掩瑜。

“亚丑”钺造型独特,铸工精美,尤其雕琢的“亚丑”铭文引起人们极大关注,此稀世国宝一出土便轰动整个全世界考古界,因钺的两面都有“亚丑”二字的铭文,考古学家美其名“亚丑”钺。

“亚丑”钺出土时,人们发现殉葬的人数较多,说明墓主人身份地位较高,墓中还有4个墓道,更证明墓主人不是一般地方小贵族,此墓就是高规格的大墓。

墓形制与安阳侯家庄商王陵的“亚”字形大墓相似,故专家推测墓主人可能是仅次于商王的大贵族,大概是“亚丑”族墓地,或是殷商王在东方同盟国之一的国君陵寝。

也有专家根据古文献记载推测,这里可能是商末周初薄姑氏的文化遗址,《汉书地理志》就有对薄姑氏的记载。

来看看“亚丑”钺总体面貌:面具般的人面造型,怒目圆睁,庄严肃穆,让人望而生畏。如此形状,被网友戏称为“文物界的表情包”。

从其精细做工来看,绝对是青铜器中难得的上乘佳品。此文物收藏于山东博物馆,有说是山博的镇馆之宝。

来看看“亚丑”钺的艺术价值~~~

“亚丑”钺也称“人面铜钺”,高327厘米,刃宽345厘米,肩宽233厘米。器身长方形,两肩有棱,外形为双穿镂空的人面,眉、鼻、瞳都向外凸出,口稍向下凹,面部表情狰狞可怖。

铜钺有弧形刃,而且刃部宽大,钺身刃角外移。在人面口部的两侧各有一个“亚丑”的铭文,左为正写,右为反书。

什么是钺呢?简单说下。

钺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初期材质为石质和玉质,石质钺与玉质钺一般出现在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墓葬中,标志着墓主人身份尊贵。直到商代才出现种类很多的青铜钺,专家们按钺铸造大小分为三型八式,其精美程度也各有所不同。

但是,最令人震撼的还是山东青州苏埠屯出土的“亚丑”铜钺。

专家发现,“亚丑”钺纹理构造、图案脉络等与同期黄河流域出土的殷商青铜器极为相似,双方互有雷同、互为影响。这说明了什么?

其实,在商朝以前,齐鲁文明与华夏文明基本是各自独立的,在殷商建立后,两个文明自然就在互相碰撞中互相交流与融合了,也就是说“亚丑”钺是受华夏文明影响而制作出来的。

大家或有此疑问:钺为何要制作得如此面目狰狞呢?

钺,最初用途很多,其中主要的一种就是实战性的武器,因而钺的表面大多制作有狰狞或森严的面目纹饰,这些纹饰用于斧钺类的兵器上,自然就凸显出一种肃杀之气,以震慑敌人,让敌人心生畏惧。

还有,钺还是权力的象征,古文献中常称钺为“王钺”或“天钺”。大家也可看到在一些甲骨文和金文中“戉”与“王”字在结构和读音上有对应关系,我们也可学到些古文细节了。

还有,考古发掘中发现形制巨大的青铜钺多出自帝王墓,如古籍文献中记载有商王和周王出征时“执钺”“把钺”的描述,因此我们看到从大型墓葬中出土的钺大多有威严之势。

所以,钺不仅是一种武器,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代表帝王和王公贵族们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与权力,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

钺,作为王权象征始于夏朝,后被商周所承袭,商代王墓出土的巨型青铜钺几乎都是阔嘴獠牙、暴突环眼的狰狞面目状,让人不敢正视,给人以强大威慑力,有着不可冒犯之姿。

这种以“狰狞为主”的审美风格作为象征王权的标志,源于殷商王朝,虽然钺狰狞丑陋,却象征着当时神圣不可冒犯的王权,而手持人面铜钺,他们就是至高无上、不可冒犯的主人,同时表明他们具有神的权力,是神之子的化身。

所以,学习和了解了青铜钺”亚丑“钺,也就了解了那个历史时代,同时也向世人彰显了当时的齐鲁文明与华夏文明……学习中华灿烂文化,你我都在路上。

(文中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中国地理方面的古书有《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梦溪笔谈》、《太平寰宇记》、《徐霞客游记》等等。

一、《汉书·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该书叙述汉以前的地理沿革,着重写了《禹贡》九州和《周官》九州;接着叙述西汉的地理,以郡国为条,用本文加注的形式,依次写各郡国及其下属县、道、侯国的地理概况,诸如郡县的民户、人口,废置并分更名的历史,各项特产,都尉、铁官、盐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泽,关塞要隘,名胜古迹,道路交通,等等。

二、《水经注》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该书所记大小河流有1252条,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峰、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物地理方面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方面记载的动物种类超过100种。

三、《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历史地理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成书于北宋,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四、《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是古代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广泛引用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等,计约二百种,且多注明出处,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太平寰宇记》作者为北宋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太平寰宇记》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

五、《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汉书地理志

-水经注

-太平寰宇记

-徐霞客游记

-梦溪笔谈

我国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是《山海经》。

《山海经》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蜗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以《山海经》最多,最接近上古神话的原貌。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山海经》展示的是远古的文化,记录的是大荒时期的生活状况与人们的思想活动,勾勒出了上古时期的文明与文化状态,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

其中《山经》的主要内容是山川地理、矿产,以及奇禽异兽、怪蛇怪鱼、奇异的花草树木等;《海经》主要记叙海内外禀性及外形都十分奇异的国家和民族以及神奇事物、神话历史。

以上内容参考-山海经

《典籍里的中国》的读后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想法谈一谈,例如:

最近几天,央视频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观后我震撼不已。

《典籍里的中国》用表演与对话的方式,演绎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现,让观众更深刻地品读典籍。第一期选择了《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又称为《书》有很多华夏文化的创始性论述,比如第一次出现“礼”,第一次制定历法。《尚书》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

教授们讲解《尚书》后,大幕拉开,表演开始。说到《尚书》,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胜,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书》讲《书》,是《尚书》的传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

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与现代人撒贝宁的对话为主线,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两个书中故事与晁错受文帝之命前来学《书》的历史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尚书》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让人感动。他一辈子爱《书》,一家人用生命保护《书》,年老后在山东一带讲《书》,传承《尚书》。倪大红老师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结束了,但我的思绪仍未结束。停留在开场的一句话上。“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之兴废之由,读《书》而知个人修身之要。”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财富。

《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了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创造文明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从,我们的脚步迈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品读典籍,体味经典,吸取智慧,汲取精华,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项羽《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起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有气壮山河,势吞万里之气象。作为反秦义军的领袖,项羽可谓卓绝超群,气盖一世。《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在他的履历中,不乏所向披靡、勇冠三军的神奇故事。此刻,面对四面楚歌的惨败结局,面对爱妃虞姬,项羽感慨万千。“力拔山兮气盖世”,既有对自己辉煌岁月的回首,也有对兴亡盛衰的无尽感慨,对“时不再来”的无限懊悔。

“时不利兮骓不逝”。似乎一切尽是天意:时机于我不利,战事于我不顺,千里马也跑不起来了。至此,一种英雄末路的感慨油然而生,让人倍感苍凉。

“骓不逝兮可奈何”,抒发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项羽并非单纯军事意义上的失败者,他的失败,更多的是政治谋略上的失败。面对强劲而奸诈的对手,他坦率、天真、不用心计。死到临头,他总该明白了吧。此时,他多么企盼有一次卷土重来,再显英雄身手,再现“破釜沉舟”壮举的转机啊!可是,项羽明白,这种机会不会再有了,他注定败在了自己完全可以战胜的对手之下。“可奈何”,正是这种悲剧心理与失望心态的流露。

“虞兮虞兮奈若何”。作为一位众望所归、叱咤风云的义军领袖,其强弩之未竟然不仅于战无计,而且连自己的爱妃也保护不了,这是何等震撼人心的悲哀!当年,他从江东率四十万大军,所向无敌,威震天下;如今,兵败如山倒,到最后只剩二十八骑相随。面对失败又“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当然只剩死路一条,面对虞姬也只能是“奈若何”了。

项羽虽然是一个失败者,但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项羽的故事千古流传,项羽的这首《垓下歌》也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中国是一个自古以来就特别关注天文的国家,《周易》写到:“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说明在很久的时候中国人就开始研究天文了。实际上远在更为久远的尧帝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了,《尚书·尧典》记载到: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

不过这些天文学大多是以偏文学性的表述,期间还加有一些神秘主义,由于这些天文学知识跟生产实践和“王权”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一种难以理解的高深莫测,很多人并不承认那时候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认为这些只是“迷信”而已。直到湖南古墓当中发现了一本千年奇书,经过研究,让全世界都对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产生了惊讶,西方专家直呼:这不可能!

湖南的马王堆汉墓,是大家周所周知的一座著名古墓。1972年到1974年,考古专家在这里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的古墓,这座古墓发掘出了许多震惊世界的文物成果,比如著名的马王堆女尸,孤本《战国纵横家》,还有《养生方》,这些都是曾经不曾有发现过的,为研究我国古代的文化、科学、技术提供了充分的一手资料。

不为人知的是,在马王堆当中还发现了一本算命的奇书,叫做《五星占》。对于未知和命运的研究,是人类亘古以来的追求和向往,古人也不例外。古代占卜有多种方式,比如用草作为媒介占卜,用龟壳作为媒介占卜,以牛角为媒介进行占卜等等。占卜它本身是一件迷信活动,但是占卜牵涉到的许多知识却是有着科学价值的。

比如这本8000字左右的《五星占》,1973年底考古学家从马王堆墓里发现,它被写在了布帛上,所以也称《马王堆帛书五星占》。《五星占》虽然名义上是一本用来算命的占卜书,但是它的主要内容却是依托天文而展开的,所以我们又可以称它是一本天文学著作。《五星占》记载的古代天文学知识完全超出了现代人对古代天文学知识水平的理解。

《五星占》给出的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天,比如今测量的数值只大了048日,误差仅仅万分之几而已;《五星占》给出的木星会合周期为377天,比起现在来的数据也只差了1天左右;同时它给出的恒星周期为30年,比如现在的观测值2946年也只差了054年。这些数据无论是相对古代还是相对近代都是让人震惊的,因为西方同样的研究达到这样的精度远远晚《五星占》的成书时期。所以西方专家直呼:这不可能!

不仅如此,《五星占》还大量的记载了和当时的史实相关的天文学现象,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现象和科学水平都提供了大量的证据。书中记载了从秦始皇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46年)到汉文帝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77年)70年的木星、土星、金星运行位置,并且用列表的方式对之进行详细的记录。可见当时人对科学研究的执着,朝代换代了2次(周朝变为秦朝,秦朝变为汉朝),而这项科学研究却并没有停止,真是为古人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感到震撼!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