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入文物保护范围的古村落或农村建(构)筑物,如何确权登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纳入文物保护范围的古村落或农村建(构)筑物,如何确权登记?,第1张

对纳入文物保护范围的古村落或农村建(构)筑物,应本着管理不改变产权归属原则,依法予以确权登记。同时,应在不动产登记簿和证书附记栏注记,“该不动产属于受国家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二百一十条,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

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1 长城 198712 文化遗产(附1)

2 明清皇宫 198712 文化遗产(附7)

3 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98712 文化遗产

4 甘肃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遗产

5 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198712 文化遗产

6 山东泰山 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7 安徽黄山 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 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9 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10 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11 西藏布达拉宫 199412 文化遗产(附2、附3)

12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199412 文化遗产

13 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 199412 文化遗产

14 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12 文化遗产

15 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 文化景观

16 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7 云南丽江古城 199712 文化遗产

18 山西平遥古城 199712 文化遗产

19 江苏苏州古典园林 199712 文化遗产(附4)

20 北京颐和园 199811 文化遗产

21 北京天坛 199811 文化遗产

22 重庆大足石刻 199912 文化遗产

23 福建武夷山 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4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遗产

25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200011 文化遗产

26 明清皇家陵寝 200011 文化遗产(附5、附6、附8)

27 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200011 文化遗产

28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200112 文化遗产

29 云南三江并流 20037 自然遗产

30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20047 文化遗产

31 澳门历史城区 20057 文化遗产

32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20067 自然遗产

33 安阳殷墟 20067 文化遗产

34 中国南方喀斯特 20076 自然遗产

35 开平碉楼与村落 20076 文化遗产

36 福建土楼 20087 文化遗产

37 江西三清山 20087 自然遗产

38 山西五台山 20096 文化景观

39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 20108 文化遗产

40 中国丹霞 20108 自然遗产

附1:2002年11月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辽宁九门口长城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验收,作为长城的一部分正式挂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附2:2000年11月拉萨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世界遗产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附3:2001年12月西藏拉萨罗布林卡作为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附4:2000年11月苏州艺圃、藕园、沧浪亭、狮子林和退思园5座园林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我国世界遗址分布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附5、附6:2003年7月北京市的十三陵和江苏省南京市的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附7:2004年7月,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附8:2004年7月,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磁村在淄川西南大约十公里左右,是淄川境内少有的隋唐古村落,古村落保护的比较完整,历经千年,仍然是淄川西南部比较繁华的村镇,现在交通方便了,有淄川直达磁村的公交车,抽时间和朋友一起去探访一下,下公交车后问路人磁村大街,他们说这路边一个长年卖肉的摊位,往南走就是古大街。

一、磁村古青石大街

历史 上这里陶瓷业比较发达,历代官府设务收税,因比村名叫瓷窑务。明代后期以同音改称磁窑坞,1936年改称磁村镇,500多年间一直为淄川县西南地区的行政中心,当年来这里的骡马车、小推车、挑担的商人络绎不绝,在这里购买陶瓷制品,大街两边客栈、酒店、货栈、小商贩人满为患,婉如清明上河图再现。

这就是磁村大街,用青石板铺设,是博山经周村达济南的必经之地,北高南低,贯穿村南北,大街南北长三百多米,东西宽约五米,这石板路面的青石已被车辆和脚步磨去原本的纹路,变得非常光滑,也叫玉石街,蜿蜒的大街一直延伸向南面的鸳鸯桥,这石板路每到下坡处就有几块竖石(沙石)铺在这里,防止推车人脚底下打滑,为了保护这条千年古道,当地政府对这条古道进行修整,用水泥进行灌缝,禁止重车通行。

二、磁村陆家大院

陆家大院位于磁村村南、磁村大街以东、鸳鸯桥以北,占地四百多平方米,始建于民国八年,坐北朝南的院落。正房三间、南屋三间各带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均为砖石结构,单脊,硬山顶,砖挑檐。

门窗为整块条石过木,这大门保存的还可以,大门两侧门枕、腰枕、悬枕上刻有精美图案,门口两山墙有迎风、托翅、挑趐组合,大门两边的院墙呈扇形,两边还有石刻的垂花,传统的北方建筑风格。

这是进入大门后的院落,房屋由料石青砖砌筑,东西各有偏门进入,经历百年依然坚固,屋面的小青瓦换成现在的红瓦,大门都锁着,现在这些房屋无人居住,亟待进行修整保护。

从门缝里看到这处院落已经荒芜多年,里面杂草丛生,这古老的建筑,是老祖宗的智慧,块块石头凝聚着先辈的血汗,荒凉的旧居,漫长而无情的时光流逝之后,这庭院里没有了生活气息。

三、磁村的常家大院

这是磁村大街南头西面的院落,这处大门建的非常精致,门枕、腰枕、悬枕石刻上的花卉栩栩如生。常氏先祖早年经商发家,建起这一片大院。以前院落众多,连接成片,占磁村大街西边的一大半,土地改革时被没收,大部分房屋失修或改建他用。

这里是进门后的影壁,中间石刻的福字,四边是蝙蝠,寓意五福临门,住在这里的老人说他今年八十七了,以前自己还能把这房屋大门修缮一下,现在年龄大了屋面上不去了,有二十年没有维修了,上世纪破六七十年代,有人在这门边砌一个猪圈,把这石刻的福字凿上个洞放檩条,把这福字破坏了,看着非常可惜。

老人看着祖辈留下的老房子逐渐破损,现在无力维修很无奈,领着我们去看后面的二层楼,磁村常家大院的老房子保存相对完整,透过街道两旁的青砖建筑隐约能够感受到这里当年的繁华。

这里村民流传着陆家的大院常家的楼的说法,解放前常家兄弟二人,她母亲守寡把孩子抚养起来,以后经商富裕了,她儿子卖了一百亩土地的钱,一个给她母亲建造了这座二层楼,据说当时从潍坊请来的工匠,设计的图纸为西式风格样式,门窗的发碹挑檐不同于传统的建筑风格,以后她母亲去世另一个儿子也是用一百亩土地的钱给她母亲发丧建造的坟墓,墓碑有三米多高,文革破四旧时砸坏了。

建国后这处院落就被土改了,二层楼是公社办公室,楼上是会议室,以前楼内有楼梯,公社在楼外又修建了楼梯,方便人员上楼开会,北屋是公社党委书记办公室,1964年公社搬迁后,常家大院又作为磁村供销社办公场所使用。

当时,这主人的妻子作为磁村供销社职工,曾在院落内的供销社宿舍内居住,当时这里住着十三户人家,周边盖着好多小厨房,整座院落拥挤不堪。后来村委和其他住户搬迁后,这老人就买下了这座楼,他说和老伴已在这里住了三十多年了,常家的人解放后大部分去了外地,只有这老房子在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

四、磁村大街鸳鸯桥

从磁村大街南头往东转弯就到了鸳鸯桥,桥边有石碑,记载重修鸳鸯桥的经过,这里两条河道,两座桥一大一小,都是单孔发碹石桥,是一处非常繁华的地方,桥边有栏杆和石狮子,河两边杨柳依依,树木茂盛。

当年这里盛产陶瓷,从这里经过的客商,都在这桥边休息一下,补充体力,给牲口饮水,这里有许多客栈,供过路的商人吃饭休息。这鸳鸯桥经过多年的发水淤积,桥体大部分都埋在下面,只有上部河水还能流淌过去。

五、磁村古瓷窑遗址

顺着村中这条古道过鸳鸯桥往南在路边就看到一处碑刻,这就是磁村瓷窑遗址,据资料介绍:1976年山东淄博陶瓷史编写组曾对该窑址进行试掘,在磁村古窑址北部发掘窑炉12座,采集了大量标本。

2006年故宫博物院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对该窑址进行了调查,勘探、发现有瓷窑、瓷土坑、颜料坑、瓷土区等诸多遗迹。磁村窑是一处以烧造白釉、黑釉及酱釉瓷器为主的窑址,始烧年代约为唐代中期,距今有一千多年 历史 ,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磁村窑为北方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整个村庄浏览一遍,没想到在大山深处还有一个千年的古村落,见证着淄博陶瓷业发展的 历史 ,千年的古道、陆家大院、常家庄园见证着当年的繁华,如果把这些老房子进行保护修缮,成为一处景点,成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传承,供后人参观游览。

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门头沟区龙泉镇三家店村,成都市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等。

1、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

水峪村是北京“西山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以古宅、古碾、古道、古中幡为代表的“四古文化”。水峪村依山而建,格局错落有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方山村四合院风格,其中代表性建筑有杨家大院、娘娘庙等。水峪中幡曾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垫场演出,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

琉璃渠村同大多数传统村落一样,古村整体空间格局并非依照严谨的棋盘状网格,而是依赖自下而上的“自组织”方式,进而形成以西山古道、后街及妙峰山新南道为骨架,以南北向辅路为分支的网状布局。村落各街巷的组团中既有规模宏大的邓氏宅院、琉璃厂商宅院等院落群,也有小巧精致的李氏宅院和三官阁过街楼。琉璃渠村以烧制皇家琉璃闻名,其琉璃烧制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门头沟区龙泉镇三家店村

三家店村地处京西古道的永定河渡口,是连接京城和西山的京西门户,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有数条古道交汇于三家店。明清以来,三家店是本地最主要的货物集散地,村内店铺林立。村中现存文物古迹众多,雍正皇帝的次女怀格公主墓就坐落在村东。天利煤厂,龙王庙,白衣观音庵,二郎庙,关帝庙铁锚寺和山西会馆等都是村内保留完好的建筑。

4、成都市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

花楸村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平乐镇,地处邛崃市西南山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城镇、全国重点镇平乐镇境内,与水口、油榨、火井等邛崃镇乡接壤。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古建筑保存完好、生态环境优美的历史文化名村。

5、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

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是四川省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幅员面积34平方公里,辖7个农业村民小组,人口518户2245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6%,属彝族中的理泼支系。该村历史上是古南丝绸之路拉乍古渡的一个驿站,因长期的多民族交往和融合,形成独具特色、蜚声中外的理泼民俗文化、建筑文化、谈经古乐。

芭蕉境内文物古迹较为丰富,包含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古碑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纪念地、其他等门类。

龙洞李周教犁题刻遗址

位于楠木园村石板溪鱼泉洞山脚洞口内,距离洞口约100米, 原有两石并立,题刻在一块石头上,大字每个约5寸见方,旁边有若干小字,杨永仟老人介绍,石刻有大字和小字,大字还记得有周昌府巡抚南乡字样,小字记不清,1976年修鱼泉洞电站时把这块石头炸毁。

李周为冯翊人,冯翊,《辞海》注:古县名,隋大业初置,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元废。关于北宋施州洪灾,《恩施市地理史料》引《旧县志》记载:1064年北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8月施州大水。1065年北宋英宗治平二年乙巳,施州大水,遣使行视。鱼泉洞题名历史事件是,1064年和1065年由于施州大水,朝廷派李周为施州通判来施州巡视,抚恤灾民。李周见施州百姓还不知使用牛耕技术,于是开辟田地数千亩,在驻军中选调懂得牛耕技术的士兵,并买牛教百姓耕种,军中粮食充足。

艾氏贞节牌坊

又称牌楼,位于芭蕉侗族乡灯笼坝村,是监生蓝聘廷之妻艾氏之牌坊,高7米,宽53米,为三间三楼形制,中门宽18米,高295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立。1997年9月恩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艾氏贞节牌坊雕刻精细,碑额为:皇恩旌表节孝坊,两旁竖写:清正名家素娴女诫、冰霜□节秀茁孙枝,三楼两旁碑面刻:进清流声、珉贞勒节,三楼横梁上刻:寸心千古、□壶欧陶。二楼中间刻:清怀筑台,两旁刻小字,一楼中间横梁上刻:宏之天荷,两旁刻霜流节志、旌章耀目,大门柱上刻楹联:冰心应与日月辉、玉度可堪霜并洁。

在大门的两侧镌刻详细的记事碑文,左面为:静月如人,表里树风声九天温诏飞丹凤,卷□邀月影一片水心矢白欧。孺人艾氏贡生艾朝宗之女监生蓝聘廷之妻也于旧数阅月而聘廷殇□才十有七耳忍死祧犹子盛芗盛世业为之后以食以教底于成□乃不弗昊天次子业刚育一孙而遂亡两世遗寡饮泣相向□孤雁而附□□恨□不吐矣幸负芗调□其间孺人以承欢有子念饴有孙由是摒□□外若无戚者然盖身肩重负向郁陶乎予心祖丧形毁盛矣备谁为□□□□□之延舍生取义轻于鸿毛□贵马今春秋五十有三家业振兴义声远播儿孙绕膝头角峥荣而孺人亦垂垂老矣当道悲其遇嘉其节请旌朝得建功立业坊以荣其身余□附鸢萝谊当昭扬潜德以七绝四章而实纪其实云。大门的右侧刻文为:节比松贞,巾国励冰操五十年来完介志,□□扬风化三千里外荷恩光。郊居岭尉月光寒寡鹄偎阑泪不干双哺孤儿如□子舍生争似在生难。小楼从倚夜登青平自辟□口授经掌上明珠羽一个可怜门祚又怜仃。未亡人竟格天心惭次兰芽茁满林紫诰重重将食报□□欧柳嗣徽音。庆所遭老我难当长管在旬无摇□播风□。国子监学正衔襄阳训导刘元贵谨撰,施郡邑痒生东孝廉顿首拜书。

艾氏贞节牌坊的反面刻有碑文,为:玉洁冰清,吉奉旌表节孝坊,蓝艾氏立。介石贞操,风清月朗莲溪静,紫诰金章梓里荣,冰心在玉莹,碧草白春色。冈藻揭芬,松藻柏节庆荷龙光,□质□心美增燕誉。而又难者哉邑伸耆钦其志为之表请于朝。恩予建功立业坊予不大不首生阐扬芳徽强缀俚言以陈其概俾。孺人行诣与圣贤诗书至人德公言正天地无尽云。邑痒生 龚亲安 拜撰 张骧 拜书 石工 刘见福 罗文莲 光绪三十三岁年(1907年)次丁未七月初四日立。1997年9月 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九道水风雨桥

位于楠木园村九道水,原名永兴桥,横垮在从宣恩县水田坝下流的小河和从戽口下流的大河汇合处,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建,由杨姓捐资修建。巨木横架为梁,桥身由四柱一骑二穿枋二挑枋 4排扇组成,全长14米,宽4米,通高3米。为亭阁长廊式,全木质结构,桥两旁设栏杆和长条凳,便于行人安坐休息,桥是覆以瓦,有上下两檐,两檐相距数尺,因而桥面光线充分,桥两端八字斜柱屋檐四角,为鳌鱼扳爪形式,桥南端有凉水井,桥中原供有杨泗将军木雕像。中梁正中绘太极八卦图,两头分别绘剑、书、莲花图案。

桥南掘出石碑一块,通高125厘米,正碑高114厘米,碑脚长11厘米,碑宽57厘米,右上角缺损,其它部位保存尚好,大部分文字记载的是建桥捐款人姓名与数额,落款有匠师杨文、地名两分河永兴桥、大清皇上嘉庆拾捌年夏六月初八日吉旦立碑等字样。

2002年,恩施市民族宗教局投资对九道水侗族风雨桥进行维修。2004年8月 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吴家大屋

位于恩施市芭蕉镇下街,原有数十间房屋相连,占居半边街,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全木质结构,走马转角楼,上二楼板梯2米多宽,骡马可上楼,二楼靠后方,两面建筑有楼阁,十分雅致,可望山观景。

房主吴永兴在恩施城开吴永兴商号,主要做茶叶、生漆生意。青年时代的贺龙,在湘鄂川黔边界地区做赶骡马运输生意,经常进出吴家大屋。1913年春,贺龙与4个伙计赶着8匹骡马运盐巴经过宣恩县李家河镇,被当地税官卡住,因要收的税额太高,双方发生争执,混乱中税官中刀毙命。当地官员要贺龙拿出一笔罚款,再给死者家属赔一笔抚恤金和安葬费,贺龙赔掉所有货物、货款和5匹骡子。贺龙的马帮生意做不下去,便来到芭蕉吴家大屋见吴永兴,讲述自己的遭遇,请他帮一把。吴永兴借钱给贺龙买10匹骡马,又赊2000斤茶叶。这样,贺龙马帮又兴旺起来,下宜昌走当阳,卖茶叶换棉纱,运回恩施交给吴永兴商号,赚差价和运力钱,但一时也难还上吴家的钱。1933年贺龙率红军在湖南龙山、湖北来凤一带活动,派人给吴永兴送信,要他到来凤拿钱,吴永兴回信一封,表示不要这笔钱,没有去来凤。1935年10月贺龙率部在宣恩椒园打国民党48师,驻庆阳坝,他在一个晚上率一排人急行军来到吴家大屋,不顾吴家的推拒,还上这笔钱,并给吴永兴打一张写明借钱还钱情况的条子。解放初期,吴家将这张条子交给土改工作队。

解放后,吴家大屋为芭蕉小学,现仅存河边保坎和一间老屋遗迹。

孙家堡

位于楠木园村椿木槽,地处山顶平地,屋场呈四方形,前、左、后三面残留有院墙,墙高3米,厚06米,墙门设计为八字形,围墙如堡垒,故称孙家堡,孙氏祖籍江西,后迁贵州省思南府安花县,清乾隆年间迁湖北施南府恩施县,落业南乡桂花寨椿木槽。原老屋建筑已被拆除,树竹成林,院内散落石板,院门右首有棵大桂花树。

南屯堡

清嘉庆《恩施县志·仓廒》记载:南市廓里社仓四处,地名南屯堡,朱沙溪、芭蕉村、落坡村,共谷四百四十五石一斗一升三盒。南屯堡现为高拱桥村金家院子,又叫屯堡院子,因姓金的人多叫成金家院子。为一椭圆形小山包,山上为十多幢民居的小村落,山周围有成马蹄状的田园环绕,与朱砂溪河相邻,还保留有院墙痕迹。

李多魁墓

位于楠木园村风雨桥组九道水原供销社右山头,为封土堆墓,砌石垮塌,占地约15平方米,有墓碑高180厘米,宽108厘米,墓联为经明行修名山终老 地灵人杰后嗣克昌 福寿图,墓碑文为:前清进士春林李先生生于嘉庆丁卯年八月初五日酉时没于光绪戊寅年九月初三日未时正寝享年七十二岁……先生讳多魁上世湘之邵州人自志周公迁施隶恩邑之戽口居焉……中华民国六年岁次五月中八日立。清同治《恩施县志·科贡》记载:咸丰年李多魁府学。

南岳宫

位于黄泥塘村刘杨村组,原为三柱二三间庙屋,左边有一偏房为厨房,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墙上绘有彩绘,庙里有庙佬守候。南岳宫也是祠堂,举行庙会,过去每年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把猪头先敬菩萨,再回去煮吃,人多时排队敬奉。2000年建筑逐渐垮塌,现存墙垣和碑刻四块:乾隆五十一年万古流芳碑记载有修古庙一座及捐资者姓名;清嘉靖十七年八月捐资碑二块;清光绪三十三年、宣统元年永垂万古碑一块;宣统元年《万古流名》碑一块。

湖北省财政厅旧址

位于朱砂溪集镇上,占地面积有5746平方米。1938年10月省财政厅迁于朱砂溪,征用金家老屋作办公用房,为三进天井结构建筑,坐东朝西,屋后为老虎寨,西北方为漆树坪梁子,又称九拐子。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恩施县政府、恩施专署曾到这里办公,为给财政厅让出办公区,恩施县政府、恩施专署迁到金家老屋东南50米处的小学内,现在这里是朱砂溪村卫生室。财政厅征用这栋房子后进行了装修,作为七区专署(恩施专署)和省财政厅的办公室,恩施县政府仍驻在小学内。 后来,省财政厅便从朱砂溪迁进城区黄家峁赖敏斋宅。2011年7月 公布为州级文保单位。

恩施县政府旧址

位于朱砂溪街头,原为江西会馆,又称江西庙,又是金家祠堂,占地130平方米,解放后,为朱砂溪溪小学校址。20世纪80年代,小学迁走后,设朱砂溪卫生所,之后,90年代拆除原建筑,改建为平房。

川主庙

又称川主宫,为四川移民建造,位于芭蕉上街街头10米处,紧靠恩咸公路,占地2000多平方米,共三进,第一进设有戏台,戏台两边有画妆室及更衣室,前两边有看台,供看戏之用,戏台外有一场坝,供大众看戏用。过去,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农历)逢香会,川主菩萨起马,在川主庙举行大的祭祀活动,四方八面来敬香,十分热闹。

万寿宫

又称江西会馆,位于芭蕉下街,由吴、吕等江西移民出资建造,占地面积800平方米,第一进是戏台,演出龙灯、狮子灯、南戏。民国时期,吴光华家在里面办学,抗战时期,是中共芭蕉地下党组织活动中心,解放后,中共芭蕉区委员会建于此,1958年设供销社办事机构。

戽口飞山庙

戽口飞山庙建在桐子坳,距戽口村25公里处,建立于清朝末年,占地40平方米,属木瓦结构,三柱二的两间房(正厅和侧房),正厅内供有姚、吴、杨三尊飞山神,厅外面挂有大钟,解放前祭拜人多,特别是侗家人。解放后(1949年后)无人祭拜。芭蕉其它地方也建有飞山庙,与戽口飞山庙相比要小些。

草子坝盘瓠庙

盘瓠庙主要是苗族人的信仰,建于清进乾隆年间,距芭蕉集镇3公里处,在恩咸线15公里处,占地3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庙后一小山堡,庙前是恩施至咸丰大道,南来北往的客人、商人、挑担营运人都要在这里歇息。庙旁边有四棵上千年的花栎树,最大的要四人牵手围,树上长满寄生植物,一团团寄生长得像绣球,人们称它为蓝色绣球,共有68个。清末及民国年间十分热闹,进香的人很多,连年不断。传说这庙的神很灵验,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有爷孙三代,爷爷勤拔苦做,集攒了一些钱,后被他孙子偷了,他爷爷问他儿子和孙子,都说没有拿,爷问了多遍,把儿子问火了,爷俩就在盘瓠庙赌咒,赌得最很的儿子说:如果是我儿子偷了就死一个。没过几天,果然死一子。这时,儿子说,我们不赌了,我儿子已死,你的钱我还你。老爷子说:我们都当着盘瓠神赌的咒,要收回要当着盘瓠神收回,你在庙前为行人做好事,烧一百天茶,送往这里,让南来北往的行人有茶水喝。他儿子听后说行,在盘瓠庙前送了一百天的茶,后来家里平安。1939年中共芭蕉地下党支部建立后,地下党以此庙为掩护,成为恩施至芭蕉的接头地点。解放前夕,一次暴风雨把庙边的大树吹倒,后没有修复,慢慢被毁坏。但这里的小地名一直称作盘瓠庙。

文化古迹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建于清代有近200年历史的“广州市文化文物古村落”从化区钟楼村,位于广州市从化区中南部的流溪河西岸,是从化区神岗镇辖区内的一个行政村,与木棉、井岗等村相邻接。于今年8月正式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遗址。 神岗镇楼村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特别是十分重视钟楼村古村落的保护。村委领导班子不单在生态农业方面带导村民,还引导群众加强对当地文化遗迹的保护,使近200年的钟楼古村落遗址得以保留完好。建于清朝末期近200年的“广州市文化文物古村落”钟楼古村落遗址,虽然经历了不同年代、不同时期,并在不断变革中保存完好。经有关考古专家论证,2003年8月已被正式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遗址,并已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遗址。

西递村面积近13公顷,已有950多年的历史,现有十四世纪到十九世纪的祠堂3幢、牌楼1座,古民居224幢。西递村至今完好地保存着典型的明清古村落风格,有"活的古民居博物馆"之称。宏村始建于公元1131年,现存明、清古建筑137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村、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皖南古村落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1年,皖南古村落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宏村、西递是中国皖南民居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以其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2000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递、宏村古民居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90—1194年),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绵延至今已有8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经常云蒸霞蔚,有时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因此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著名景点有南湖风光、南湖书院、月沼春晓、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大树、雷岗夕照、树人堂、明代祠堂乐叙堂等。南宋绍兴年间,古宏村人为防火灌田,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

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西递距县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整个村落呈船形,西递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

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

发展历史

1986年,皖南古村落主要代表之一西递村于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皖南古村落评为省级文明景区示范窗口。

1999年,西递村被国家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单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并通过了专家评估考察。

2000年,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将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首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1年,皖南古村落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03年10月8日,皖南古村落被批准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1年,皖南古村落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3年,皖南古村落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文物维修保护样板示范工程之一。

阅读《佛山古村落》

61佛山古村落保护的现实局限和制约因素

从本书实地调研的95处佛山古村落来看,目前普遍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是空心化和建设性破坏。这其实反映了古村落原居民对于古村落成者是形式上的整体遗弃,或者是碎片化、零散化的建设性破坏。这两者在本质上则共同反映了古村落原居民对古村落至少在当下依然堪称为主流的态度,反映了古村落居民对古村落资源的价值认识和未来命运之选择有鉴于此,客观上可以说古村落的保护、传承、活化、升级目前尚存在着本质上的主体缺位。而这种主体缺位的背后,则存在着法制、管理、规划、资金、教育和技术等多种复杂的现实局限和制约因素。

611法制因素

(1)农村土地政策滞后

佛山市在农村实行“一户一宅”的国家政策,缺乏基于地方实际的灵活调整机制,“旧房宅基不拆,新房地基不批”,客观上与村民改善居住生活条件的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客观上与村民改善居住生活条件的要求存在一定矛盾导致古村落内村民不得不拆旧屋建新房。加上缺乏基于地方实际的灵活调整机制,缺乏对新建建筑的层高、外形、体量和色彩等的控制,使得不协调的新楼凸现于许多传统古村落中,严重破坏了古村落的传统风貌和建筑文化艺术氛围。“一户一宅”的土地政策给佛山古村落的保护带来的消极作用是普遍存在的,而在城(镇)中村和城(镇)边村造成的不利影响更为突出。如禅城区石湾镇湾华村、顺德区杏坛镇髙赞村、南海区九冮镇烟桥村、三水区白坭镇祠巷村和高明区杨和镇豸岗村等,这些村落的格局大部分保存较好,但村民迫于现在的土地政策与居住需求的矛盾,不得不拆掉老房子盖起现代新楼房,使得村落的传统风貌遭到较严重破坏。

(2)法律法规不完善

佛山古村落具有文物的特征、属性和价值,却又往往介于“文物”与“非文物”之间。国家《文物保护法》仅保护村落中的文物保护单位,未对村落整体纳入保护范畴。而对古村落的保护,目前又尚无其他法律可依,佛山市也没针对古村落出台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因而导致大量未列入或不宜、不能列入文物保护范畴的古村落,正面临着法律法规缺位,对破坏行为难以进行有效监督和惩罚。这种情况在佛山的古村落随处可见,如禅城区石湾镇湾华村南街村4巷3号蚝壳民居和沃秀坊5巷3号中西合璧式民居,历史价值较高,但由于不是文物建筑,导致被遗弃或遭随意改造,保护前景不容乐观。

612管理因素

(1)管理部门间缺乏协调

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和山体水系跨界等因素,使得村落周边环境的管理权限复杂,各部门间又缺乏常态沟通协作机制,使得保护工作难以推进。如村落周边河道的环境和水质治理,村落周边山体的开挖与建设等,往往涉及多个行政主体和管理部门,各部门对古村落这些水系和山体的价值认识不一,缺乏协调,使得破坏行为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和监督。如南海区狮山镇黎边村,由于文物部门、规划部门和交通部门前期缺乏很好的协调,使得村落前风水塘被修建的高速公路侵蚀,村落景观环境和整体格局遭到较大破坏。

(2)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足

佛山市镇村一级的管理人员在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遗产保护相关知识等方面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遗产保护工作不能更积极有效地开展。对村中一些片面求新,使用与历史风貌不相符合的新材料、新工艺造成保护性破坏”的现象未能及时干预。如南海区九江镇烟桥村、三水区西南街道望西村和顺德区勒流镇龙眼村等,当地管理人员对应该保护什么而不该保护什么,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甚至有“求新求洋”的心态,而导致对筑的保护性破坏。

(3)缺乏保护资金

当前佛山古村落保护资金投入主要依靠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对社会资的投入缺乏引导和政策激励,保护资金来源单一,导致不少地区古村落保符资金不足而被搁置,甚至成为当地政府的财政负担。这是本次调研中每个村都反映出的棘手问题,如南海区狮山镇黎边村传统风貌和格局保存相当完整,区位上也有进行旅游开发的条件,却因为保护资金奇缺,基础设施不完善,空心化十分严重,只剩下几个老人守着古村,村落日趋凋零,正一步步走向消

(4)缺乏保护激励机制

佛山市在提高民众保护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上还普遍不足,大部分古村落未对传统民居修缮和活化利用设立激励机制,对合理保护和活化利用的行为未能给予奖励,使得村民对民居保护和合理利用缺乏参与热情,房屋空置破损和不合理使用现象普遍。这种现状在佛山的古村落保护中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在保护利用较好的顺德区杏坛镇逢简村和北滘镇碧江村也是如此,村内主要街巷和河涌两岸表层建筑保护利用较好,但街巷内部往往却是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楼房,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传统民居保护和活化利用建立一套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

613规划因素

(1)保护发展规划缺失

本次调研中,已经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村落不足10%,大部分古落尚未编制保护规划,未对村落历史建筑进行认定和登记,使得村落重要建文化遗产不能及时纳入到规范保护的范畴中,村落格局和风貌难以保护和控制,存在建设不当而造成破坏的现象。特别是保护价值较高的禅域区南庄镇罗格孔家村、南海区西樵镇碧云村、南海区九江镇烟桥村和三水区乐平镇独树岗村等,由于缺乏保护发展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使得村落的开发、建设和监督难以有序有效地进行。

(2)传统建筑缺乏保护利用指引

在已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村落中,大部分规划未能对村落历史传统建筑提出具体保护利用指引。因而在保护实施过程中,由于多数古村落并未事先制定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相关条例进行具体指引和约束,民众对传统建筑的再利用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造成对历史真实性的破坏。如顺德区杏坛镇逢简村沿河涌的部分传统民居,原有建筑出入口在垂直河涌的巷道内或者河涌一侧是建筑山墙,而村民为了做生意,随意在河涌一侧的墙体开起又宽又大、装饰不合时宜的店面,这给原有连续宁谧的河涌沿岸景观环境风貌造成较大的干扰和破坏。

(3)“多头规划”

佛山古村落历史文化保护和乡村发展涉及众多管理部门,各部门往往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出发编制相应的专项规划,如旅游规划、美丽乡村规划、名村建设规划、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等,缺乏统筹安排,造成规划内容的重复和冲中突,实施中的反复、矛盾,浪费资源的同时对古村落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和损失。如顺德区杏坛镇逢简村和北溶镇碧江村均编制了旅游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但两个规划的内容存在不少重复和矛盾冲突,特别是对传统建筑的改造和利用上存在评价认定方式的差异,给管理部门的规划实施造成一定的困难

614技术因素

随着村民用传统工艺建新房量减少和传统工匠年龄老化,传统建筑工艺

(1)传统建造工艺传承危机和技术面临严重的传承危机,佛山地区许多村落再难以找到熟悉传统建筑的造技术、材料配方和工艺流程等工匠,这对传统建筑的维护与修缮带来技术难。如顺德区杏坛镇逢简村和北滘镇碧江村均反映传统工匠过少,传统建造术面临消失,使得传统建筑的修缮成本水涨船高,进一步增加了当地政府和芃民保护传统民居的压力。

(2)保护利用模式单一

目前佛山许多古村落保护利用目标欠明确,不管村落所处区位的经济、交通和周边资源如何不足,均照搬套用其他村落的发展模式,多依赖建立博物馆和旅游开发,商业模式未能贴合村落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特色。模式趋同从而导致特色消失,甚至因过度商业化而使村落历史信息受到破坏,可持续性保护发展难以为继。如三水大旗头村主要依赖博物馆式保护,杏坛镇逢简村却主要依靠河涌开发游船项目和两岸民居自主经营纪念品、小吃店等,多样融合并且可持续的利用体系并未形成,对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的深度挖掘和探索略显不足。

62保护建议

621产权改革,完善法规

(1)积极探索传统民居产权制度改革

鉴于现行农村土地政策与古村落及其文化保护不相适应的矛盾,建议佛山市积极开展古村落土地资源政策和传统民居产权制度改革方面的探索,进行传统民居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鼓励“村有人居,以人护村”,适当调整古村落中新建房屋的土地政策,从根本上化解受保护传统建筑与农民新建房屋需求间的矛盾。进而局部调整、修正现行土地法规中对保护古村落及其文化不相适应的部分。

(2)出台地方古村落保护法规或条例

鉴于现行的《文物保护法》不能完全涵盖和适应古村落的保护,建议由佛山市政府主持,佛山市住建局、城乡规划局、农业局、国土局、文化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参与,尽快研究制定一部适用于佛山古村落及其文化保护的专门性地方法规,或佛山古村落保护条例等,将佛山古村落的保护,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622完善制度,智慧管理

(1)加强组织保障体系建设

建议成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委员会,并以委员会为基础,设立涵盖领导集体、职能部门、专家团队、操作主体等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联合工作机构,即古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或指挥部。同时,要进一步强调各级政府及文保、规划、住建、国土、旅游等部门在古村落保护利用方面的职责明确各部门职能分工,相互协作、条块结合、整合力量,综合协调和研究解决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切实加强对古村落保护利用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监督指导将古村落保护利用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古村落保护宣传教育

开展古村落及其文化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素质,鼓励市民参与保护。各级政府要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地域文化历史教育培训,增加其保护责任感、使命感和管理能力,并把古村落及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纳入到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中,使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经济发展互动共赢。如顺德区北镇碧江村不定期邀请高校、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等各界专业人士在碧江金楼举行岭南文化的主题沙龙。

(3)分层分级加强保护利用管理

佛山古村落应坚持把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在保护为主的基础上,利用各自独特的资源,适度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和传统产业项目,形成保护、整治、开发的良性循环。建议将古村落保护利用根据其发展潜力与保护价值分为个层次,一是潜力较高、价值较大的重点保护的古村落,主要指省政府公有的,包括新评估认定的重点保护村落,建议以形成省域古村落,塑造地域性的古村落保护利用品牌为主要目标,由省和相关市(区)共同组织实施;二是展潜力与价值一般的只需常态保护的古村落,主要指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的古村落,建议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村落为主要目标,由相关市(区)及镇政府公同实施保护开发。三是潜力与价值均较低的需活态保护的村落,主要指那些村庄整体肌理与自身建筑风格已经鲜有遗存,但在非物质化上还存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地方特色的古村落,应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教保护为重点,关注当地传统文化、传统技艺或民间风俗的古村落的传承和村落的文化记忆延续,激发古村落的生机活力。同时加强旅游开发管理,建立古村落商业旅游开发项目的综合评估和管理体系,明确保护与利用的有效平衡,逐步引导消费型旅游向保护型旅游方向发展。

(4)探索多渠道、多类型的资金支持措施

积极探索推动补助、无息贷款、贴息贷款等多种方式综合支持传统民居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佛山各区人民政府应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向中国传统村落倾斜,并鼓励本土乡贤、企业家回乡及相关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投资、租赁等多渠道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

(5)完善传统建筑维修管理制度

对传统建筑的维修保护,要充分利用传统民间建筑营造的维修工艺与技术力量,制定出适用于地方古村落和建筑维修的工艺技术标准与维修质量控制体制,解决受保护古村落中的部分建筑“看着房子烂,没有资质不准修、没有资格不能修”的难题。同时建立传统民居修缮和活化利用激励机制,对合理保护和活化利用的行为给予奖励,激发村民参与保护和合理利用民居的热情。

623规划先行,加强衔接

(1)总体规划,加强衔接

在现有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市规划部门组织编制市域范围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全市传统村落保护的原则、内容、要求和总体框架,加强规划控制。建设局、文广新局等有关部门开展专题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的指引,并加快培养专业维修队伍,实现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的科学化、专业化、特色化。同时各类专项规划还要加强衔接,以统筹安排各项资金投入,避免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和资源浪费。

(2)落实保护发展规划编制

积极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构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的保护体系。对新建建筑的体量、高度、色彩和形式等进行控制,切开发和建设行为必须符合保护发展规划的要求。同时,探索更具适合佛山市的保护规划编制和利用模式,应抓住其个性特色和价值内涵,突出规划编制的地域和文化适应性,实现“一村一策”保护发展。

624系统研究,培育工匠

(1)开展学术研究

建议设置相当数量的古村落研究项目,并充分整合、利用国内相关学科以及边缘交叉学科的科研资源与力量,进行多学科、多方位、多视角的整体研开拓文化遗产研究新领域,总结古村落文化研究和保护经验,为佛山古村落有效保护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2)探索适合当地的保护利用模式

立足佛山古村落本身,结合村落的文化特色、自然环境、区位交通和经济基础等条件,选择合理的保护利用途径,如村民参与式、博物馆式、整合周边资源。

()3) 培育工匠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