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校训要求言简意赅,可摘取典籍 我们是省重点中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征集校训要求言简意赅,可摘取典籍 我们是省重点中学,第1张

校训,是大学的精神。它不仅反映一所大学的学术传统和办学宗旨,也深深砥砺着一代代学子的人格品行——

大学校训各有千秋

中 国 大 学 校 训 集 锦

  

  

  1北京大学校训: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北京大学精神: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

  

  2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3南京大学校训: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4东南大学校训:止於至善

  

  5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校风:文明 团结 健康 奋发

  复旦大学校学风:刻苦 严谨 求实 创新

  

  6浙江大学校训:求是创新

  

  7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8天津大学校训:实事求是

  

  9武汉大学校训: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10中山大学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11暨南大学校训:忠信笃敬

  

  12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13同济大学校训:严谨 求实 团结 创新

  同济大学精神:同舟共济 自强不息

  

  14中国人民大学校训:实事求是

  

  15四川大学校训: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16吉林大学校训:求实创新 励志图强

  

  17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18华东师范大学校训:求实创造 为人师表

  

  19东北师范大学校训:勤奋创新 为人师表

  

  20华南师范大学校训:艰苦奋斗 严谨治学 求实创新 为人师表

  

  21东北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知行合一

  东北大学校风:献身 求实 团结 创新

  

  22西北大学校训:公诚勤朴

  

  23上海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24上海交通大学校训: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

  

  25中国海洋大学校训:海纳百川 至人至德

  

  26国防科技大学校训:奉献 求实

  

  27东北财经大学校训:博学济世

  

  28山东大学校训: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29云南大学校训:立一等品格 求一等学识 成一等事业

  云南大学精神:会泽百家 至公天下

  云南大学校风:高远 务实 勤勉 卓越

  

  30青岛大学校训:博学笃志 明德求真 守正出

问题一:整理的反义词是 反义词 打乱整理:常用于表示:去除不需要的东西。整理,著作权法术语,指对内容零散、层次不清的已有文字作品或者材料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的加工,如古籍的校点、补遗等。

问题二:整理反义词是什么 整理:①整顿,使有条理、有秩序:整理行装|整理图书|整理资料|整理房间。 ②料理;处理:你们用心整理,明日五更,来讨回报|张顺选四尾大的把柳条穿了,先教李逵来亭上整理。 ③整治;修理:这双鞋,经他一番整理,又像新的了。

近义词:收拾 摒挡 料理 拾掇 整饬 整顿 收拾 整顿 清算 清理

反义词:干扰 滋扰 骚扰 骚动 扰攘 侵犯 侵扰 打搅 叨光 打扰

问题三:梳理的反义词是什么 是LAMOST。

LAMOST是目前我国天文学界唯一的大科学工程,是一架口径4米的光谱巡天望远镜2005或2006年建成后,它将取代现在的216米望远镜成为我国最大的望远镜它同样将

安放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这是一架光谱巡天专用望远镜LAMOST 每夜可观测上万个天文目标,每年可获得二三百万个天体的光谱这将使我国在大规模天文光学光谱观测研究中占据国际领先地位,为我国在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许多研究领域中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奠定基础LAMOST的观测数据将成为中国虚拟天文台的重要数据资源,为国际虚拟天文台和天文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问题四:清理的反义词是什么呢 反义词:积压

近义词:清算 整理 算帐

清理 [qīng lǐ]

[释义] 1彻底整理或处理 2明于事理

问题五:所有的反义词大全 反:

大――小 多――少 上――下 左――右

前――后 冷――热 高――低 进――退

黑――白 天――地 男――女 里――外

死――活 公――私 快――慢 矛――盾

宽――窄 强――弱 轻――重 缓――急

松――紧 好――坏 美――丑 善――恶

是――非 闲――忙 来――去 分――合

存――亡 动――静 浓――淡 偏――正

饥――饱 爱――恨 升――降 开――关

始――终 胖――瘦 迎――送 盈――亏

真――假 虚――实 有――无 雅――俗

是――否 稀――密 粗――细 东――西

巧――拙 恩――怨 新――旧 正――邪

通――堵 止――行 古――今 张――弛

曲――直 亮――暗 亲――疏 收――放

输――赢 逆――顺 苦――甜 忠――奸

纵――横 得――失 南――北 薄――厚

哭――笑 文――武 推――拉 问――答

主――仆 买――卖 深――浅 聚――散

干――湿 彼――此 生――熟 单――双

首――末 你――我 敌――友 警――匪

盛――衰 胜――败 加――减 软――硬

阴――阳 顺――逆 反――正 祸――福

信――疑 错――对 藏――露 老――少

断――续 钝――锐 浓――淡 雌――雄

醒――睡 止――行 咸――淡 正――歪

名副其实――名不副实 雪中送炭――雪上加霜

歪歪斜斜――端端正正 风平浪静――狂风恶浪

迷迷糊糊――清清楚楚 全神贯注――心不在焉

断断续续――连续不断 赏心悦目――触目惊心

一丝不苟――粗心大意 力倦神疲――精力充沛

万马奔腾――无声无息 暖暖和和――冷冷清清

吞吞吐吐――干干脆脆 毫不犹豫――犹豫不决

别具一格――普普通通 熙熙攘攘――冷冷清清

心惊肉跳――镇定自如 理直气壮――理屈词穷

一朝一夕――日久天长 悔过自新――执迷不悟

群策群力――孤掌难鸣 废寝忘食――饱食终日

沸沸扬扬――鸦雀无声 翻来覆去――简单明了

吵吵嚷嚷――冷冷清清 唇枪舌剑――心平气和

粗制滥造――精雕细刻 安居乐业――颠沛流离

正常――异常 非凡――平凡 特别――一般

扫兴――高兴 轻蔑――敬重 开心――苦闷

寻常――异常 违背――遵循 怀疑――相信

强盛――衰败 尊重――侮辱 激烈――平静

嘈杂――寂静 美丽――丑陋 信奉――背弃

失信――守信 率领――追随 退化――进化

凝结――溶解 伟大――渺小 聚拢――分散

增添――减少 活泼――呆板 鲜艳――暗淡

严寒――酷暑 安谧――嘈杂 温暖――凉爽

柔和――严厉 拒绝――同意 清醒――糊涂

荒芜――耕种 清晰――浑浊 坚强――软弱

微云――浓云 纯熟――生疏 陌生――熟悉

平坦――崎岖 光滑――粗糙 慎重――随便

喜欢――厌恶 痛快――难受 幽静――喧闹

崎岖――平坦 刚强――软弱 慌忙――镇定

熟识――生疏 伶俐――笨拙 怕羞――大方

镇定――慌张 团结――分裂 羞涩――大方

严寒――炎热 洒脱――拘谨 明朗――阴沉

沉重――轻盈 迂回――径直 清澈――浑浊

脆弱――坚强 饱满――干瘪 衰弱――强健

犹豫――坚定 丰收――歉收 复杂――简单

淡妆――浓抹 相宜――不宜 自在――拘束

平常――奇特 勤劳――懒惰 喜欢――讨厌

密集――稀疏 胜利――失败 挺进――撤退

宽敞――狭窄 倾斜――竖直 闻名――无名

认识――陌生 >>

问题六:摘抄的反义词是什么 原创是独立完成的创作。原创不属于歪曲、篡改他人创作或者抄袭、剽窃他人创作而产生的作品,亦不属于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他人已有创作而产生的作品。特指自己写的、非抄袭或转载的博文。这个含义本不恰当,因网络上已普遍流行,根据“约定俗成”的规则,应予认可。但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慎用或少用,避免造成误解。

冀州霸气未全收,漳水潆洄抱远楼。

地隐青莲晴欲见,天空白雪冷还浮。

千家桑柘余前代,万古风流是此州。

刺史开言问饯客,可知佳句便题留。

——明·石九奏:《古佛阁和程试》

(一)冀州风物

《隋史》称,冀州人民“性多敦厚,务农桑”。“范志”中说,“冀州肥硗相半,男力稼穑,女勤耕织”。它说明种养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称,冀州信都地势平坦,土田饶衍,在历史上种养业都很发达。如棉花的种植在冀州信都就有较长的历史。棉花“种出南蕃”,从唐代开始传入我国。“宋代始入江南,明遍及江北与中州”,明清时,深、冀两州的植棉户几乎占农户的百分之八十,当时还掌握了“一岁数收”的耕作技术,因此有“冀南棉海”之称。冀州信都的林业以杨、柳、榆居多。果树以苹果、梨、杏、枣居多。据说冀州信都之枣,形大如梨,紫色细纹,核小味甘,枣的质量在历史上是很著名的。“旧志”载:州城西南三十里,其地多枣,因名为“枣山”(即今日之枣园村)。由于信都的枣质量很好,常做为献给皇帝的贡品。晋左太冲《魏都赋》曾把信都之枣称为“御枣”。传说北齐时仙人仲思曾得信都之枣,因而叫“仲思枣”。隋炀帝大业初年,“仲思枣”作为贡品,曾献给皇帝杨广 。

冀州信都辖境河渠纵横,舟车辐集,水陆交通都很便利,商业十分发达。据“旧志”载,南北朝的后魏时,征兵集粮,筹饷迁民,都以这里为中心地。冀州信都境内不仅有傅水店、曾家庄、陆村、土路口等八个铺,分别通向南宫、枣强、深州等地,而且还有商旅聚集、比较繁荣的四个大堡子城。“旧志”载,“堡隶冀者四,居积贸易比于州”。这四个商旅云集的大堡寨是:今天的田村、韩村、谢家庄和码头李。码头李“阴要滏冲,北贾天津,南邢磁洛,舟楫上下,收其委输,又桥村西门,以通西北陆路。深、赵、束鹿、宁晋四州县,人民贸易有无隙。货物之往来,车马驮载,负贩襁担,颇行及远,远至元氏,获鹿山中,又连山西至太原。水陆辐凑,四至并会,号为码头李镇。”其他还有今天的漳淮村为元朝的章、华两镇,南接南河,北通天津,也曾繁荣一时。恩关村,则为古交通要道,秦朝时即曾在这里设交通关卡,管理贸易。“旧志”载:“恩关者,乃古信都讥察地也,界在燕齐之间,至今以为乡名云。”冀州信都境内,许多村落是由经商贸易发展起来的,如中、东、西安店,就是汉朝时在河堤上开办的客店,由于生意兴隆发展成村的。前店杨村、傅水店、沧头等不少村庄,也是由于当时地处沿水要道,商业发达,人丁兴旺,逐渐发展成为村落 。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我国的古代文化发生了血肉联系。南北朝时崇尚佛法,大兴庙宇,古冀州信都做为北魏时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境内寺庙众多,“旧志”载,州治东有宋太祖赵匡胤憩游下的泰宁寺,西有隋朝兴建的开元寺,南有南禅寺,北有称为“紫薇夕照”、风光优美的竹林寺,城内的大道庵曾留有宋徽宗的墨迹。北边家庄明朝建的关帝庙占地四十余亩,每年二、十月两次庙会,方园百余里的群众纷纷前往,规模相当庞大。还有明朝建的庙上村的哪吒庙,北褚宜村的石佛寺,双庙村的玉皇、三仙女庙,大庙周村的奶奶庙等地的庙会。人群熙攘,游客纷至,以寺庙为中心的商业交易,相当热闹繁华。不少地方,因此逐渐形成集镇 。

冀州信都有很多遐迩闻名的文化胜迹。如宋知州鲁有开建的“养正堂”,宋朝著名学者黄庭坚为之作记。他修建的避暑堂在州治西。按明《一统志》载,“汉袁绍为冀州刺史,光录刘松镇此,袁绍盛夏与松饮,避一时之暑,故河朔有避暑饮。”鲁有开正是根据这个历史传说,起名“避暑堂”的 。

大道庵位于州治北,宋朝熙宁时建,徽宗曾在此留有墨迹 。

“百花楼”位于州治东北,宋朝时建。“旧志”载,“楼高百余尺,上置钟鼓莲漏,壁绘百花”。明东征将军《咏百花楼诗》叹道:

赵王坟上含烟淡,袁绍城边落叶疏。

千里关山非故国,百花楼阁为荒墟。

八角井,宋朝时建,据说井水清冽,常年不干,深二丈,径九尺五寸。

明隐士张凤翱筑“清隐轩”,在州治东。轩前迭石为山,花木敷畅。

明州牧林文《清隐轩》诗云:

紫薇山下结茅庐,陋巷箪瓢遂隐居。

避世躬耕新畎亩,传家惟业旧诗书。

红瓢几砚花慵扫,翠蔼阶庭草不除。

世事无关心似水,由来此乐许如谁?

柯潜《咏清隐轩》诗云:

茅居近接紫薇峰,碧树苍苔路几重。

花院只容明月到,柴门常倩白云封。

远怀清绝陶宏景,不学疏狂阮嗣宗。

闻说循良林太守,时时五马访人龙。

可惜这些文化遗址已在兵荒马乱之际,全部被毁。现尚存的文化遗址有汉赵王张耳之墓,据说,即距城南十余里的双冢古墓。《周书》载,“齐炀王宪傅高祖,诏宪伐齐王湝等于信都湝阵城南,宪登张耳冢以望之。”按文中所提的地理方位,推断双冢古墓可能是汉赵王张耳之墓。现已列入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原在州城南门旁侧还有张耳祠和刻有“汉赵王张耳之墓”字样的石碑。

明进士翟汝俭有《题张耳墓》诗,诗云:

一剑风云起,龙麟取次攀。

帝图临渭水,封土入恒山。

断碣空壕外,荒坟古堞间。

芳草余草树,啼鸟自关关。

清枣强知县赵杲题《张耳祠诗》云:

名士原无愧,交情觉太疏。

临门能小隐,巨鹿竟何如?

王座红云捧,灵旗紫气舒。

谁怜泜水上,呜咽怨陈余!

“旧志”载,冀州境内土阜垒垒。据考察分析多属汉朝古墓。城北七里有张家古冢村,古冢村有南北二冢。南冢上有瘟神庙,北冢上有小庙,冢土曾受大雨冲击,发现砖砌墓室。规模宏伟,或云是汉广川王墓,深不可测,无人敢入,遂拥土堵塞。南、北冢即今日前、后冢。前冢和孙郑李的古墓中曾发掘出银缕玉衣残片及御用熨斗等,据考证属于东汉时墓葬品;现后冢古墓已列入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

城内的大石磨相传在袁绍坐冀州的时候,冀州城里出了一个叫李三娘的仙女,她逢双日在城外海子里用这个石磨磨面。逢单日趁着夜色,骑着神牛给老百姓送面粉。磨径四尺八寸,周一丈六尺八寸,厚一尺四寸 。

冀州,用它自己的风貌,吸引着不少诗人文士为它留下美妙、壮丽的诗章。汉班固写过《冀州赋》、杨雄写了《冀州牧箴》。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崔湜、高适,宋代的文天祥、苏轼,元代的王冕,等等,都用他们生花妙笔写下了咏怀古冀州的不朽诗篇 。

(二)书院和学风

《隋史》称冀州“好儒学”。“旧志”称冀州居民“勤耕读”“稼穑无遗力,子女皆送之师,读书修业,不限贫富。”晋韦逞的母亲宋氏,流寓冀州。幼年由于跟随她的父亲读过很多书,很有学识,后来韦逞在前秦苻坚处任太学。由于当时缺少礼乐博士,朝官就请八十多岁的韦母宋氏在自己家里设讲堂,招收生员百余人,隔纱帐讲课。隋朝刘焯、唐朝孔颖达都在家乡聚徒讲学,对当时和后世颇有影响。“冀为古名邦,旧有学,冠于他所。”冀州办学的历史,在宋朝以前已经无文可征。宋时的州学设在州城内西南,后来毁于兵火之乱。金太宗天会八年在州城文庙创设州学。金虞部郎中张忆撰写有《冀州特兴学记碑》。元、明、清各朝对办学建学都十分重视。据“范志”云,在明洪武九年知州王子章创州治学校,至万历四年知州赵杲开始创建书院。院址在城内马神庙西。清乾隆四年知州杨芊开始建信都书院。当时聘请浙江孝廉韩承节为师。在书院就学的,“试列前茅而食饩者五人,由童子而采芹者六人”(食饩者相当于享受公费待遇的学生,采芹者指可以入学的生员)。光绪八年吴汝纶任知州时,请新城王树楠、武强贺涛为师,萃一州五县弟子来学,“连岁登甲乙榜者数十人”(取士条件曰科,明清时进士为甲科,举人为乙科)。“州人赵衡、李谐韺(即备六)等,尤以诗、古文、词,斐声于世,论者为书院人才最为一时之盛。”李谐韺在光绪二十年曾都讲冀州翘材书院。西野庄头村人张存义在本村办起滏阳书院,五世讲学,培养了不少人才,受到知州吴克明的嘉奖。明洪武八年开始乡、社办社学,清时又规定在大乡巨镇办社学,以生员为社学的老师,凡近乡子弟年十二以上,二十以下,有志学文者,都令入学。除了社学以外,还有不少私人捐资办起的义学,如清代堤北村、吴家寨、西午村、南内漳村等的社学,南漳淮、东午村办的义学。按“旧志”的说法,当时三学(州、社、义)鼎立,学风甚盛。这里让我们用赵杲在冀州《建立义学偶题》一诗中的两句“大义于今人通晓,满林尽是读书声”来说明这个素有文化传统的古冀州信都兴学、就学的风气。1940年鸦片战争以后,办“洋务”“兴西学”,于是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将信都书院改为中学堂(五县合立,归省直辖),即直隶省立第十四中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县立师范讲习所一所。民国二年开始成立县高级小学。从光绪末年到民国十七年,冀县452个村乡办初级小学达三百二十一处 。

(三)人物风云

“旧志”载:“名卿士大夫出于是州,载于传记,斑斑可考。”“豪杰挺秀如孔巢父、赵涓辈代不乏人,流风遗俗,至今传焉。”东汉时的信都人邳彤、刘植在信都曾协助汉光武帝刘秀击败王郎,安定天下。后邳彤官封灵寿侯,刘植官封昌成侯 。

东晋十六国时,长乐冯氏是南北朝时期的“高门望族”。北魏到隋唐二百多年的时间,在朝居官为皇戚者,见于史传者达一、二百人,其中冯跋、冯弘做过北燕的国君;北魏的冯太后曾多次临朝执政并协助孝文帝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其他如冯熙、冯子琮、冯素弗、冯慈明、冯元常、冯诞、冯穆、冯冏等,都官高禄厚,地位显赫,并通过婚姻关系与当权的鲜卑贵族紧密结合,名重一时 。

唐朝时,孔子三十七代孙同李白为友的“竹溪六逸”之一的孔巢父,与韩愈为友的孔畿(礼部尚书),还有孔如圭(工部尚书)、孔纬(吏部尚书)等,都是信都人。以他们的文采和政绩,被誉于世 。

隋朝的天文学家刘焯,晋朝高僧佛学家释道安,唐朝的画家程仪、程修已父子及赵博文(他们都是大画家周昉的弟子),后魏曾集成《四序堪舆》的殷绍,幼有文名的唐德宗户部尚书赵涓,宋金时的田况、路仲显、路铎、张存(司马光的岳丈),元朝时著《百中歌》的王白,明朝的石九奏、汪元范等都是古信都(今冀州)名列史册、显于当时的文人学士。《汉书》称冀州士风慷慨,《宋史》称冀州人民“大率气勇尚义,号为强忮”,五代时的马震、荆罕儒,北宋时的张廷翰、傅思让、耿全斌,都是抵御外侮,身有战功的著名将吏。在“冀野纷纭战事多”的兵荒战乱的岁月里,信都还出现了不少抑强抗暴的武林豪杰。如明清间出现的创三皇炮捶拳术的宋迈伦,八卦掌鼻祖董海川著名弟子尹福和梁振圃,以及可与燕子李三相媲美的雷三群等。他们传奇纷呈,保持和发扬了燕赵慷慨遗风 。

据清朝一些史料记载,由于冀州“褊隘,田不足以养,而多商业。其人类能远出求富于他郡邑,自京师、行省,北至塞上。富商巨贾往往多冀衡之民,訾产殷盛,还而润泽乡里。”如清末黄村人王汝鸿“大营商业,设肆京津、张家口各地凡十所。”又如在辛集、南宫、高阳、济南、天津等处经营商业的贾氏大户(贾维善、贾殿三)等,他们经商门路比较广泛。值得一提的是信都人经营的古旧书业,他们的足迹遍及北方各大城市。如在北京琉璃厂这个文化业街道上,在清光绪年间,就有魏占良兄弟开设的文友堂,谭锡庆开设的正文斋,张庆霞开设的宏京堂等。他们在经营中不仅为保存祖国的文化遗产做出不小的贡献,而且还培育出不少如孙殿起等目录学家和整理古籍的工作者 。

在冀州工作过、彪炳于史册的外籍知名人士更是难以胜数。如汉“京兆画眉”的张敞,苏章的“二天”廉绩,唐朝被称为”铛脚刺史”的冀州刺史贾敦颐,宋朝被誉为“河朔三令”的信都令李冲。还有被誉为“冀州神童”的晋崔宏和元朝的元好问,为苏轼赏识的李格非,与李贺、孟郊为友的刘言史(其诗文被誉为“自贺外,世莫能比”),善写楷书的明朝太卜侍卫张信,以及清朝桐城派后期学者被称为“曾门四弟子”的吴汝纶等,都以他们显赫的事迹,渊博的学问,在冀州历史上,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篇章 。

汉光武帝刘秀,唐名将尉迟恭、罗成,明朝的刘墉,这些名垂史册的人物都在我冀州信都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不少动人的传说 。

据“旧志”,“夫冀地当北朝五代之交,兵革相寻殆无虚日。”其实不仅是北朝五代,据史书记载,我国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战乱,几乎都涉及到这里。在古信都的原野上,汉更始元年王郎下冀州,光武击王郎,东汉的三国之争,晋十六国时更是兵灾频仍、战事纷纭;唐朝安史之乱的一个祸首史思明于天宝十五年曾陷冀州;到宋代以来契丹等外强不断侵犯,曾几次攻陷冀州;元朝的蒙古军进攻中原,明朝的燕王扫北,都使这里的人民蒙受了惨重的兵灾战祸之苦,使人民生活几遭涂炭 。

历代的农民起义军也都在这里点燃过反抗斗争的燎原星火。东汉更始年间的铜马、赤眉起义,汉灵帝时的黄巾起义,以及南北朝时的葛荣、大乘道人法庆的起义军,隋唐时刘黑闼与明朝刘六、刘七的起义军,还有明朝李自成手下著名将领刘芳亮率领的起义军,都在冀州信都这块田野上高唱过威武雄壮的战歌 。

明朝布政使朱一蜚在《冀州怀古》诗中写道:

恒山南下扶嵯峨,冀野纷纭战事多。

贺六几曾忠拓跋,朱三犹幸畏沙沱。

鹰盘哀草秋横野,马带坚冰夜渡河。

割据休夸人礌落,时清惟听枣花歌。

夕阳废垒几荒村,故老遗闻与细论。

祸起黄巾延巨鹿,祟有白骨兆平原。

馌耕人去空传冀,避暑亭荒漫说袁。

独有苏章遗轨在,二天未许戴私恩。

古冀州历史风云变幻的画卷,将给人们有益的借鉴,散发着历史幽香的古冀州,也必将启迪着人们在未来的征途上取得新的成绩 。

柳下惠

拒邪*者的抱负——柳下惠的节操

柳下惠(亦称柳下季),姓展,名获,字子禽。余展无骇为鲁国司空(pn qk )。子禽官拜士师(掌管监狱的官)。因他居官清正,执法严谨,不合时宜,弃官归隐,居于柳下(今濮阳县柳屯)。死后被谥为“惠”,故称柳下惠。

旧小说多引用“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来赞扬男子之美德。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 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於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也有传 说是:某年夏天,展获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但一踏进门槛,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衣,展获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浇注。庙内妇女发觉,躲在门后,忙着湿衣。此事传为佳话,故有“柳下惠坐怀(槐)不乱”之美名。

柳下惠“坐怀不乱”,这还是小事情,历史上坐怀不乱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过古人以柳下惠作标榜,我们也不必再另外举别人的例子了,而坐怀不乱并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在这里: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作士师,等于所在管刑法的官,勉强比作现代的司法部长或最高法院院长。他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罢免下台,于是有一个人对他说,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鲁国做事,出国去吧!你自己国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干,到别的国家说不定有更好的地位。柳下惠答复他说,一个人终身行直道,思想、行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来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做事,都是一样会有问题,都要吃亏,会被挤下来的。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来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贵为荣耀,并不想真为国家社会做事的,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父母之国呢?祖宗都在这里,一样可以做事。换句话说,随便在哪里,决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会都是一样比较困难的。柳下惠的人品就在这里,为了贯彻人格的思想,为了贯彻传统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处世,忽视于功名富贵,那是身外事,并不在乎,这是他的人格。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情,后面孔子还要提到他的。

为什么把柳下惠的事放在微子、箕子、比干三人的记载后面?柳下惠并不是殷纣时代的人,而是春秋战国孔子这一时代的人,还可能稍稍早一点,比孔子大几岁,不过已是一个天下闻名了不起的人物,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柳下惠的这几句话,也说明了前面三个人的事情。所以中国的古文,如《论语》的文章一看起来好像是法律的条文,一条一条,好像连不起来,实际上仔细一读,它是长篇文章,连接得非常好。换句话说,微子、箕子、比干、有的愿杀身以成仁,如比干;被赶出去就走了,如微子;为奴就为奴,如箕子。为什么他们不弯一弯呢?态度稍微改变一下,去拍个马屁,也会好好用他们,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是皇族。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这就说明个人作人也好,在国家社会中立足作一普通人也好,大原则上人格的重要。反过来,就是如果以枉道事人的话,随便哪里都可以干,如果坚持以正道、直道事人,又何必离开?所以引用柳下惠的这几句话,等于是为上面三个人的事,作了一个注解,这就是《论语》的编辑方法

柳下惠(前720年—前621年),本姓展,名获,字禽,中国春秋时期鲁国人。“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柳下惠”。据说他又字“季”,所以有时也称“柳下季”[1]。他做过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2]。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称。柳下惠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

柳下惠虽然被孟子称为圣人,但是史书关于他的生平的记载很少。这些记载散见于《左传》、《国语》、《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记载有明确的时间,部分记载则更接近一种对他的评价。

在主要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中,柳下惠被认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论语》记载中孔子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为柳下惠没有得到任用鸣不平。后来柳下惠做了“士师”(掌管监狱的官),但是三次上台三次遭到罢免,人们劝他离开,他却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他认为如果用正直的方法对待人,到哪里都回被排挤,但是如果要用歪门邪道的方法去对待人,在哪里都可以实行,也没有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书中有几处明确的记载。《国语·鲁语上》中记载道: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齐孝公出兵讨伐鲁国,臧文仲问柳下惠如何措辞,才可以使齐国退兵。柳下惠说,听说大国如果做好小国的榜样,小国如果好好侍奉大国,这样才能防止祸乱;现在鲁国作为小国却狂妄自大,触怒大国,无异自取其祸,怎么措辞都是没有用的。柳下惠这样说,相当于对臧氏在鲁国的执政行为直言不讳地表示了批评。

《国语》还记载了柳下惠批评臧文仲祭祀海鸟的故事。一只名为“爰居”的海鸟停留在了鲁国都城东门外好几天了,臧文仲让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却说,臧氏治国简直就是乱来,祭祀是国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国能够成功的基础,所以要谨慎地制定关于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要依据圣王的祭祀原则。圣王只祭祀对人民和国家有功劳的人和事物,所以柱、后土、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鲧、禹……直到周文王、周武王这些人,才能受到后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谷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泽,也应该加以祭祀。而海鸟“爰居”飞到鲁国,还不知道它为什么飞来,也不见得它对人民有什么功德,这样就决定祭祀它,实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举措。柳下惠猜测海鸟是为躲避灾难而来,而事实证明了他的猜测是对的。这件事不但说明了柳下惠为官的正直,也表现出他对圣王礼制的熟悉,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视的原因。

柳下惠选择坚持“直道而事人”,最后只能去官隐遁,成为“逸民”。《论语》记载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齐的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虽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左传》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让柳下惠下台,列为臧氏执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谴责。

孟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认为他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认为自己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响。因此,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

“坐怀不乱”

“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现在,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问题上的作风正派。

“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毛亨注释《巷伯》这首诗时讲了一个故事:鲁国有一个独处一室的男子,邻居是一位独处一室的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妇人来到男子这里请求庇护。男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从窗户里对他说:“你为何不让我进来呢?”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现在我还年轻,你也一样,所以不能让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能够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我的‘不开门’,来向柳下惠的‘开门’学习。”这个故事说明,最晚也在西汉初年的时候,就有了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只是有些语焉不详。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纯正蒙求》进一步丰富了“坐怀不乱”的细节: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远门的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他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后世流传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与这个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柳姓始祖

据唐朝的《元和姓纂》记载:“周公孙鲁孝公子展,展孙无骇以王父之字为展氏,至展禽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鲁灭仕楚,秦并天下,柳氏遂迁于河东,河东解,秦末有柳案,下惠裔孙也。”意思是,周公旦的后人鲁孝公有个儿子“展”,公子展的孙子无骇用祖父的字作为姓氏,因此有了“展”姓;后来展禽以柳下为食邑,于是展禽的后人开始以“柳”为姓氏。柳氏在秦国兼并诸侯国之后则迁居到河东(今山西永济),然后从河东分散到其他地方。

《元和姓纂》是根据当时存在的私家姓氏谱谍编撰而成的,可见在唐朝时柳姓族人就认为柳下惠是他们的得姓始祖。后来河东成为柳姓的郡望,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是河东人,因此人称“柳河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