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古籍保护传统与修复原则
古籍修复最根本的原则为:整旧如旧,保护原貌。整旧如旧在修补技术上是很复杂的,它不仅要求修复人员掌握精湛的修复技巧,而且还具备一些古籍书的版本知识,并对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用纸和装帧特色有一定的了解,努力做到心中有数。在开展工作前,要针对古籍破损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修复方案,然后根据方案进行实施。修复方案中,除了充分准备好各种必要的工具、材料和设备以外,还要有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做贡献的决心。工作时细致耐心,不厌其烦,技术上精益求精,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技能也是做好修复工作的先决条件。
世人爱笑匠人太疯癫,
匠人却从不挂在心,
唯有艺在手在心上,
匠人方能一笑看终生。
你眼中的手艺人是如何的呢?脾性古怪倔强?琢磨不透?
在我看来,都不是,他们在我眼里,就是一群大神级别的传承者,拥有精湛的技艺,造出一个个生命,绽放生命的时代美。就如最近不断带给我们惊喜的三星堆遗址,它们在延续一个时代的生命,展现人类文明。
一技走遍天下。我喜欢看令人敬佩的手艺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本让人一读再读的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瓦猫》,吸引了我的目光。《瓦猫》是一本关于手艺人的小说,作者葛亮以“匠人”为引,从江南篇的《书匠》、岭南篇的《飞发》到西南篇的《瓦猫》,其中涉及古籍修复师、理发师、陶艺师,跨越时间和空间,书写了不同行业匠人的手艺和背后的故事。
匠人,或许不苟言笑,或许不善言辞。但一谈及自己的手艺,他们的眼里有光,有爱。 工匠的心,爱其艺,行至深。
手艺人,不仅是造物,更是创造生命。
从无到有,经匠人手而成的物件,是来到这个世界最初的告示,一层层工序,皆有温度。每一件手艺品,我能感受到它们的生命,与来到这个世界的欢喜。
《书匠》篇里的毛果为了救护爷爷珍贵的手稿,因此结识书匠,简,在修复师的手里,书籍被完整的修复,重获新的生命。老董,是另一名中国传统古籍修复师,爱书如命,每一本书的修复,严守以“整旧如旧”的原则,经他之手,书籍都在诉说被重塑生命的光芒。
两个不同的文化与渊源的修复师,但殊途同归,他们能给到书想要的“尊严”。他们是活在旧时光里的人,经手修复的书籍,能回到它们的时代去,也能展现在我们的时代中。
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有一期介绍兵马俑的修复。兵马俑出土,震撼世界。这个是两千多年前的“生命”啊,中国的工匠创造了当时的巨型雕塑工程,留下了让中国骄傲于世的文化丰碑,是世界的一个奇迹。但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沉,兵马俑刚出土时,作倒伏状,被压成了碎片,如何将文化碎片完整地挺立起来,恢复它们原本的面貌,是一项艰巨的考验。
可能许多人都不知道兵马俑出土时基本是碎片,而不是一个个完整的整体。粉身碎骨的兵马俑们能站立起来,这一切都归功于每个修复兵马俑的工匠们,他们毫厘之间,把握分寸,重现旷世兵马俑。
一片片碎片,在工匠手里,又成了一个个威风凛凛的将士。重获新生。
手艺人,造物,也造命。
艺如其人,度己度人度事。 常说字如其人,看过的工匠故事,他们的技艺也如其人,认真,热爱,真诚,并以此来生活,尽管时常不自知,但日积月累,技艺已融入他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为人处事。
《书匠》里的老董,毛果小时候一张染墨的奖状,都认真修复,如新一般。 无论是修书还是修鞋,还是人生行走,老董总有他的原则。
没人知道老董,为何风雨兼程,天天出摊修鞋。当真相来临的那刻,泪眼婆娑,替别人养大的闺女,被亲生母亲带走了。这么多年来,老董担心有一天闺女的母亲后悔自己的弃养,来寻找孩子,怕自己恰巧那天没出摊,女子寻不到人。所以,十二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只为了她们母女有机会相认,帮这女子一把。
坚持,不自私,换得母女重聚,就是可怜了老董,把闺女养得好好的,聪敏懂事,到头来,成全了别人,难过了自己,多年的感情,瞬间结束。虽然难以割舍,但他还是选择让孩子回到亲妈身边。老董,生命中的一点倔强,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瓦猫》里的荣瑞红,是典型的不自知陶艺给她带来的影响。她随物性,手摹心。她的命很苦,但她总有一种坚强如实的精神,懂得朴素的道理。她的世界小,但却完整而强大。心上人因地雷受伤,瞎了一只眼,瘸了一条腿。她悉心照顾,并与之结婚。她一定要让他去送瓦猫,让他坚强面对自己,不要害怕别人的眼光。她深知自重,别人也会尊重你,生活是自己的,不是活给别人看的。
她能分辨事理,懂得把丈夫的才华用在更需要的地方,校长请宁怀远(荣瑞红丈夫)去教书,他不去,不敢以这个面貌去教书,荣瑞红不放弃,知道丈夫去教书才是更好的道路,学有所用,才是真正的用。她的一番话,让宁怀远终于敢去面对往后的一切。
虽为女子,眼界却看得远而广阔。
匠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亦如手艺一样。
手艺人,用一生行动诠释爱。
《飞发》里理发师的翟师傅,从辉煌的"孔雀"褪去,隐藏在街市里一间普通的小理发店里。人活着,有时无法抗拒世界的跌宕起伏。人来人往,世界也在新陈代谢,在万千变化中,他在用他一生的行动,小心翼翼去爱护他内心的爱,那座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海市蜃楼。楼已消失,但爱永存,理发的温度,柔软轻盈。
李宗盛的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每个手艺人的心里话。
古籍修复师老董,为了一本书,不让书修复时被破坏本来的面目,和专家组杠上,就算因此牺牲自己的工作,他也觉得一切都值得。他不断试错,将雍正年间的官刻本复制出来。不像其他人,觉得已没有办法了,主张把整页封皮换掉,但老董认为这个不是在保护书,而在毁书。扛下所有嘲笑,坚持“修旧如旧”,最终成功完成对书籍的修复承诺。 一个人如此热爱,才会不将就。行动是爱最好的语言。
优秀的匠人看来,手艺要做就做得最好。每一个器物,与人,与时,都具有它们的特色。像瓦猫,云南各族一猫一态,荣昌德的龙泉瓦猫已是闻名业界,但他仍带着孙女,看别人家的瓦猫,看不同之处,有什么长进。虚心学习,精益求精 。通过看各种变化,让她明白万变不离其中的要旨:“看得多了,看久了,便越发守住了自家龙泉猫不变的根本。”得以真正的传承。
手艺人,爱得深,看得远,行得深。
匠人精神传承,代代相传。 葛亮的《瓦猫》,三个篇目,都传递了一种匠人精神。但有侧重点,《书匠》篇讲究的是“不遇良工,宁存故物”,是藏书人和修书人之间最大的默契;《飞发》是偏向的是坚守与创新,跟进时代变迁;《瓦猫》是传统制作工艺的传承,喜物、随性,以物及心,是匠人匠心之根本。
匠人精神,一代代传承,是对手艺的承诺,也是对时代的承诺。
葛亮的著名小说《北鸢》,书里扎风筝的匠人,龙师傅,别人许他一方天地,他便附上一生承诺。“这风筝一岁一只,话都在里头了。”其三世薪传,将这承诺传递下去。
《瓦猫》里的荣昌德,业界誉之"猫王",他从不孤傲,不仅将手艺、眼界传给下一代,匠人的精神,他更是注重传承。根正,路正,手艺人的精神就能在正轨上传承。从荣昌德到孙女荣瑞红,再到第五代人荣之武,匠心在时代的流逝中,像河水潺潺流动,生生不息。
杨熹文说过,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我想,传承也一样。匠人匠心精神,传递到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感谢葛亮用他的笔触刻画出匠人们独特的一面,让人在脑海中能细微地联想,自成画面。 莫言评价:“ 葛亮有意识地在传承中国小说的传统、语言的力度与分寸的拿捏。他笔下的人物,即使在艰难的时世,那种仁义的理念没有泯灭。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重现。”
通过《瓦猫》,我了解到不曾接触过的行业——古籍修复师,也了解到龙泉神圣的瓦猫。 瓦猫是一种美好的象征,也是一种庇护,它蝉联莽莽过去,又展现无尽未来。
但愿中国文化的传统手艺,和匠人精神,在一个个载体中,枝繁叶茂。而不是被时代的发展、科技的飞升淹没,成为历史。
匠人匠心,我们一起传承。
中国有一些传统工艺失传了,主要原因还是缺乏传承人,缺乏对这些传统工艺感兴趣的年轻人。有些传统工艺虽然时间悠久,工艺独特,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但是对于学习的人,要以此为生,却非常困难。年轻人更愿意去打工挣钱,去找高收入的工作,而不愿意学习这些传统工艺。由此导致这些传统工艺逐渐失去了年轻人的青睐,没有传承人,传统工艺也就失传了。
试题一把剪刀、一个镊子、一支毛笔、一碗糨糊、一盏台灯······在图书馆的古籍中心,古籍修复师们年复一年重复着手中的工作。在需要修复的珍贵古籍面前,他们始终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苟言笑
B如履薄冰
C精益求精
D视若珍宝
解析第一步,分析语境。根据“修复的珍贵古籍”可知,文中要表达的意思是持有谨慎小心的态度。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不苟言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C项“精益求精”指好了还求更好;D项“视若珍宝”形容十分珍爱,将其当成无价之宝。A项、C项和D项均无“谨慎小心”的含义,不符合语境,排除。B项“如履薄冰”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B选项。
本文2023-08-07 15:03: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4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