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5收藏

李时珍简介,第1张

  李时珍 (1518年-1593年)

  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生于蕲州亦卒于蕲州。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经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氏所新增。每种药首先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详述产状;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说明体用。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像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当时,太岳太和山(武当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攻效。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食蚁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编辑本段]太医生涯

  1551—1556年这段时间内,封建皇帝征如医官,下令各地选拔医技精湛的人到太医院就职,于是在武昌楚王府的李时珍,也被推荐到了北京。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他创造《本草纲目》埋下很好的伏笔。

  这期间,李时珍非常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全国各地的药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他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与此同时他也可能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领域。谈到这一点,就必须联系到明代宫修的另一部著名本草书籍——《本草品汇精要》。

  2002年,中国文化研究会全文影印出版了《本草品汇精要》,该书是明孝宗于弘治16年(1503)8月下诏太医院编修的一部国家药典。在司设监太监刘文泰的组织下,一个设有总督、提调、总裁、副总裁、篡修、验药等9种职位的修撰班子组成,包括誊录、绘画人员在内共49人。在经历一年半修订后,药典编纂完成。编撰者按照宋人唐慎微的《证类本草》旧例顺序,把入药之物分为玉石、草、木、果等10部,每部分为上、中、下三品编写,全书共收药物1815种,正文用朱墨两色分写。正文之前绘有精美的彩色写生图达1358幅之多,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彩绘图书。同时编撰者还舍弃了当时已比较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而由14位工匠分色缮写文字,8位宫廷画师负责绘图。全书完成后,由明孝宗亲自撰写序言,并仿照《永乐大典》格式装帧成36册,装入楠木盒中保存,是为明代宫廷的正统抄本。

  但是,此书完稿后仅两个月,明孝宗却意外“驾崩”,其死因成为天大疑案。而原书编纂人员中的49人中有12人涉嫌谋害孝宗皇帝,遭到查办,于是这部明代药典《本草品汇精要》一直封藏在宫中内库里。后不知通过何种途径(传教士或英法联军)于1877年藏入罗马国家图书馆。

  李时珍是在距此事约50年左右进入太医院任职的,他不可能前朝旧事一无所知。而此时孝宗后继位的明武宗已逝,明世宗也已出任皇帝30余年,对故去的疑案未必再加关心,所以封藏在宫中的《本草品汇精要》有可能在不公开的情况下得以窥见,因此不能排除李时珍在太医院工作期间很幸运地看到了此书。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促使他意欲编著一部能超出此书的新本草专著,而在太医院的工作环境是不可能满足他的想法、实现愿望的,因为李时珍淡于功名荣禄,所以在太医院任职没有太长时间,就托病辞职归家了。

  [编辑本段]《本草纲目》

  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明代设色版《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面对浩瀚的本草宝库,如何驾驭、操纵它便成为最关键的问题。可以说这是李时珍最大的贡献之一。他不仅解决了药物的方式、检索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对植物分类学方面的新见解,以及可贵的生物进化发展思想。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尤其是“发明”这项,主要是李时珍对药物观察、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新发现、新经验,这就更加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 第一次提出“野人”一词。

  根据马元俊先生的研究,李时珍在植物学方面所创造的人为分类方法,是一种按照实用与形态等相似的植物,将其归之于各类,并按层次逐级分类的科方法。李时珍将一千多种植物,据其经济用途与体态、习性和内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类物质向上归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为纲),部下又分成30类(如草部9类、木部6类、菜、果部各7类、谷5类是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种。他不仅提示了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而且还统一了许多植物的命名方法。

  总之,李时珍采用以纲挈目的方法,将《本草经》以下历代本草的各种药物资料,重新进行剖析整理,使近200万字的本草巨著体例严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内容详备。实乃“博而不繁,详面有要”。

  虽然《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专著,但它同时还记载了与临床关系十分密切的许多内容。原书第三、第四卷为“百病主治药”,记有113种病症的主治药物,其中第三卷外感和内伤杂病中,就包括有专门治疗伤寒热病、咳嗽、喘逆类的药物,第四卷则主要为五官、外科、妇、儿科诸病。原书中明确提出能治疗瘟疫的药物有:升麻、艾叶、腊雪、丹砂、阳起石、火药、大青、麻黄、威灵仙、葎草、大麻、大豆豉、葫、竹笋、梨、松、猪苓、竹、石燕、犀、桃蠹虫等20余种。

  此外,《本草纲目》中收载各类附方11096首,涉及临床各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其中2900多首为旧方,其余皆为新方。治疗范围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所用剂型亦是丸散膏丹俱全,且许多方剂既具科学科,又有简便廉验之特点,极具实用性。如治疗咳嗽病的方剂,即在多种药物附方中出现,举例如下:

  肺气喘急:马兜铃二两(去壳及膜),酥半两(入碗内拌匀,慢火炒干),甘草(炙)一两,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六分,温呷或噙之。

  哮喘痰嗽:鸭掌散:用银杏五个,麻黄二钱半,甘草(炙)二钱。水一钟半,煎八分,卧时服。又金陵一铺治哮喘,白果定喘汤,服之无不效者,其人以此起家。其方:用白果二十一个(炒黄),麻黄三钱,苏子二钱,款冬花、法制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钱,杏仁(去皮尖)、黄芩(微炒)各一钱半,甘草一钱。水三钟,煎二钟,随时分作二服。不用姜。

  肺热痰咳,胸膈塞满:用栝蒌仁、半夏(汤泡七次,焙研)各一两。姜汁打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汤下。

  因此,《本草纲目》在临床治疗方面亦有伋高的参考价值。

  《本草纲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出版后,很快就传到日本,以后又流传到欧美各国,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传遍五大洲。早在1951年,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李时珍即被列为古代世界名人;他的大理石雕象屹立在莫斯科大学的长廊上。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极大贡献,而且对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1505年)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1595年)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

  李时珍行医,既珍视前人经验,又注重亲身实践,医术不断提高。很快他的名声即传遍蕲州。当时封藩在蕲州的第三个孙子富顺王朱厚焜,特请他到王府为自己的儿子诊病。此子爱吃灯花、生米、泥土,李时珍根据上述症状,诊其为虫病,于是用杀虫药物治好了这种怪病。

  不久,封藩在武昌的楚王,又把李时珍请去当侍医。一天,楚王的儿子突然昏厥不省人事,李时珍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后,大胆施用傕吐、攻下类药物,从死亡边缘救回了世子的性命。由此,李时珍被召聘为楚王府“奉祠正”(掌祭祀礼节的官署),并兼管王府的“良医所”,期间曾治愈许多疾病,楚王欲重金酬谢,但都被李时珍拒绝。由此可见,李时珍是一位不重权贵、不务名利、只求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一位医德高尚的医生。

  [编辑本段]纪念李时珍

  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李时珍逝世后遗体被安葬在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竹林湖村。到今天为止,蕲州一带的中医每年清明都要到墓地朝拜,许多人常把坟头的青草带回家以消灾灭病。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对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这位科学巨人,1954年,将其坟墓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蕲春县人民政府对墓地进行了修缮,碑前青石上刻有著名人物画家蒋兆和所画的李时珍像,墓前另立石碑,上刻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的题词。1978年,湖北省文化局重修李时珍墓,并初具陵园规模。1980年,在陵园内正式建立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机构---李时珍纪念馆。整个纪念馆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由本草碑廊、纪念展览、药物馆、百草药园、墓园五大部分组成。纪念馆仿古大门上镶嵌着邓小平于1987年7月8日亲笔题写的馆名。纪念馆的展品主要有历史文物、文献、药物标本、图表、照片、画像、雕塑等1000余件,形象系统地介绍了李时珍的生平和《本草纲目》的伟大成就。藏品中有诸多古籍善本,尤以《本草纲目》自明清以来的各种版本弥足珍贵。 建馆20多年来,纪念馆已累计接待中外宾客300多万人次,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影响。

  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永远被世界人民所怀念。

  [编辑本段]李时珍的故事

  按《明外史·本传》: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今湖北省蕲春县)。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

  李时珍的祖父和父亲世代皆当医生。父亲希望他读书考试当官,不愿让他当医生。李时珍出生之时,有白鹿入室,有紫芝产于庭中。自幼就以为修习“神仙之学”乃是命中定好了的。李时珍于十四岁时开始科举考试,却“补诸生,三试于乡都不能得成”。李时珍喜欢读书,非常的博学,几乎所有的书都读都看。已经读书十年,却从未出家门。他心中并无当官的想法与意愿。他所读的书中,尤其喜好而且善于医学方面,就以医生自居。当时的楚王听闻时珍的医术了得,聘他为奉祠掌管良医的事情。后来楚王的世子暴厥,李时珍立刻救活了他。于是将他举荐于朝廷,授给太医院判的职位。可是,李时珍只做了一年的官就不做了,归回故里。中国古代的医家本草之书,上自神农所传,就止有三百六十五种。在梁·陶弘景时修本草,本草数量亦没有增加。至唐朝,苏恭增加一百一十四种,宋朝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到了掌禹锡、唐慎微诸先生,先后增补,加上以前的共一千五百五十八种,当时认为已经算是完善的。然而,李时珍认为,品数太烦多,名称也太杂,有时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他以为这样是不正确的。于是“穷搜搏采、芟烦补阙”,历经三十年,阅读的书籍八百余家,书稿订正三次而著成《本草纲目》一书。

  《本草纲目》增加药物达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合共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其余各附释为“目”,以补足与纠正药物的原资料。次以集解,辨疑正误,将出产形色等详细说明也。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当作本草的体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原序中自述,读古书典籍,就像吃糖啃甘蔗一样,“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一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中,增删考证而著作成功的。当《纲目》书著作将成,要贡献朝廷之时,李时珍已经七十六岁了,也自己预见了将死时期,果然很快地“遽卒”。李时珍在未逝前,写了一个上书表遗给其子建元,命他送与皇帝。

  没多久,神宗万历年间,诏修国史,命令中外贡献四方文籍,建元将父亲遗表及本书《纲目》献予。天子嘉许,朝廷命礼部誉写,分两京、各省布政刊行,从此“士大夫家有其书”。本草之学从这以后才算是集大成了。李时珍遗书上皇帝的表,大略是说:历代,经久远年代后,许多的药物有同物不同名的,有同名不同物的,有难以辨识的,有些分类不对的,有些药物有毒却和那些无毒的药形态相似,增加采药困难,这都影响治病的效果。还有些历代发现的新药,以前的书中还未记载,于是增补、订正了许多药物。旧籍记载的一千五百多种,在《本草纲目》书中,增加三百七十四种。分为十六部,共五十二卷。根据药物的“正名”为纲,而“附释”的则为目;再加上以集解、辨疑、正误,详细的将其出产地、药物的气味、主治都记载于书中。著作本书的参考书籍非常多,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只要有攸关者,都收掇在书中。虽然称之为医书,实际是将万物以及药物的理讲明了。希望皇帝能“特诏儒臣补注,成昭代之典”,如此,本书便能成为指导医生们使用的很好的参考典籍。李时珍晚年之时,自号“濒湖山人”,著作有《所馆诗》、《医案》、《脉诀》、《五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诗话》。因为他的儿子建中当官,所以他被封为“文林郎”。李时珍不只是一位好的医生和本草家,他还是一位修神仙之术的修炼人,每晚都打坐炼功,以神仙自命。观顾景星《李时珍传》即知:“余儿时闻先生轶事,孝友,饶隐德,晚从余曾大父游,读书以日出入为期,夜即端坐,其以神仙自命,岂偶然与?” 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有一段评述张紫阳八脉经的记载:“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 ,其言必不谬也。”正说明了修仙家所观察到的奇经八脉和医生所认知有所不同的秘密,就是反观而照察到的。

  另外,作为精通医学和修仙者的他,很重视“奇经八脉”之秘要。所以在他的《奇经八脉考》中,认为医生和修仙者一定要知道“奇经八脉” 。他说,“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医而知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牡幽微窍妙得矣。”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蕴藏着许多珍贵的科学遗产。我国古代长期积累起来的药物知识,大部分载入历代的本草书籍中。由于本草学中对一些药物的来源、性质、鉴别、制法及配方的叙述,涉及广泛的化学知识,因而本草学成了中国古代及中古时代化学的一个丰富内容和源泉,是我国化学史中辉煌成就的一个侧面。对本草学做出伟大贡献的是卓越的药物学家李时珍。

  李时珍,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生于湖北一个世医家庭。少年时代,常跟父亲和哥哥采集草药,或帮父亲抄写药方,听父亲讲解药物学知识。当时科举盛行,他14岁中了秀才。但他热爱医药事业,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因此,考举人三次落榜后,放弃了科举入仕的道路,一心做医生。

  《本草纲目》问世后,很快在中国流传起来,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已经被全部或部分译成日文、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俄文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至今仍是一部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古代科学文献。李时珍是世界公认的杰出的自然科学家。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前1593年),76岁的李时珍逝世了。

对于中医初学者,自学中医的话我大致次序是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现在的教材虽然质量不高,经常被人诟病,但至少观点比较综合,不偏激(中医流派很多,各执其说,各有所偏。如果单从某一派开始学,比如起手就学现在流行的火神派,容易走偏)。但教材本身不必读得太钻进去,不必在这阶段花太长时间。有些东西暂时看不懂没关系,不必深究,后面进入从伤寒开始的下一阶段学习后,很多东西自然而然会开始懂。

我回答中的这些中医书籍在图中右下角处都有,基本上包括了中医各大类的书籍大概有五六万册且都是电子版的

有些书太浅,如《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之类,而且这些书我也翻过,很多观点有些偏颇,不是很推荐。

有些书又太深,比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四圣心源》之类,全是文言,很多内容还很难从字面意思理解,

个人推荐的书目如下:先看看《名老中医之路》,这是很多中医大家对于他们学习历程的总结,每个人的建议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经历又有着许多共同点,

接下来看看印会河教授主编的五版《中医基础理论》,算是能对中医有个整体的框架。之后看一看《临证脉学十六讲》,《频湖脉学》,《中医诊断学》以及舌诊类图谱,对中医诊断方法有个系统了解。

再接下来就可以大致涉猎一下经典了,比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之类,但是,直接看还是会很难,同时,这个阶段应该开始同时学习中药学和方剂学了,不一定要用大学教材,人卫的名师名家讲稿系列丛书,或是一些中医古籍,比如《长沙药解》之类的,也可以用。 需要特别特别强调的是,这个阶段尤其不能犯懒!!! 该背的必须背!! 没有捷径可走!! 没有折扣可打!! 中药功效记不住,方剂组成记不牢,伤寒条文不会背,这医还是趁早别学了!!!

最后就是临床学科了,包括但不限于 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等等等。同样,不一定要用教材,很多古籍同样很好。这个阶段可以看的书太多了,随便举几个栗子:《傅青主女科》《小儿药证直诀》《医学衷中参西录》《景岳全书》《医宗金鉴》《脾胃论》,同时还有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验方荟萃之类的著作,比如《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赵绍琴临证400法》之类的,这要是想写全了,写几百本出来都易如反掌。但要是想全看一遍,就显然比较困难了。所以这个阶段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性的涉猎吧。

推荐的这些中医书籍注意看一下图上中医书籍的右下角,此所有中医书籍在其内都有电子版

后期可以看看这些中医书籍,在你时间充足或者有深厚兴趣的情况下可以深入研究和学习这些中医书籍

中医书籍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全2册)

中华传世医典(全12册)

中华养生百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华医书集成

中华医学百科大辞海

四季养生药膳(三采文化)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全12册)

国医大师学术经验研读录(全2辑)

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共七册)

国医英才系列丛书(全3卷)

圣济总录(上、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版)

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黄帝内经灵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中医方剂大辞典(十一卷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中医歌诀白话解系列

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高清版)

中医经典临证发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中医经典注评丛书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全10卷)

中华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文汇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编)

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全4册)

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系列(全6册)

中国医学大成丛书(全套10卷)

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全5卷)

传统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伤寒类书籍

伤寒论注十人书丛书(全10册)

住院医师手册(合集,共12本)

保健美容按摩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傅山医学临证运用丛书(全3册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儿童心理学手册(全四卷)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二十二册)

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扫描版)

全民献方献药运动验方

内经类书籍

医学人生丛书:走近中医大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医学入门(上、下)

医学图谱、图解(一)(共十册)

医学图谱、图解(二)(共十册)

医学衷中参西录丛书

医家金鉴

医方类聚(全十一册)

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

医林荟萃(浙江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

中国医学大成(简体横排版)

中国医学大成(繁体竖排版)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全七卷)(扫描版)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全十五部)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全六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版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33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全26册)

中医大辞典(全七卷)(扫描版)

中医学解难

中医学资料

中医实用技术丛书(全10卷 高清版)

中医师承十元丛书(全5册)

中医师承大学堂丛书 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名家临证医著重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名家献秘:老中医养生药膳(广东旅游出版社)

名师与高徒(共四卷)(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名师经方讲录(全2辑)名老中医之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共5册)

吕志杰著作(河北中医学院)

吴中医集(全4集)

吴熙妇科溯洄(全三集)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全七册)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共三十八册)

中医验案点评与误案分析丛书

中国药典(2010版)(全3部)

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

中国藏药(全3卷)

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组系列图书

中草药现代研究(全三卷)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药类书籍

中西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丛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临床经典中医读本(共三十八册)

临床辨病专方治疗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续名医类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医经六书(全3册)

千家妙方(上、下册)(扫描版)

历代本草精华丛书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名中医医案医论(共15册)

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名医名方录(全4册)

名医类案(正续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全四册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名家临证医著重刊

姜附剂临证经验谈(全2集)

实用偏方秘方经典

巧记、熟练、妙用中医丛书(全4册)(高清版)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常见疑难病中医经验丛书

常见病中西医最新诊疗丛书(共25册)

平衡针灸(王文远)

张山雷医集

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

当代中医世家系列(共十册)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

当代名医典型医案集(全八册)

当代妙方(人民军医出版社)

当代药用植物典

当归草堂医学丛书(全10卷 善本扫描版)

御纂医宗金鉴

御纂医宗金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版))

张文馨中医师 炎反复来找碴(白带、搔痒、异味) ~女生难以启齿的烦恼~ 夏天到了!经常从事以下这些行为可能造成分泌物变多,私密处搔痒的困扰。喝冰饮、狂吃冰淇淋、吃大量的生冷食物(西瓜、水梨、葡萄柚、奇异果、芦荟、生鱼片、大白菜、苦瓜),易导致身体的湿气加重;长期熬夜,抵抗力下降,更要小心念珠菌感染搔痒!爱穿超紧身显瘦的skinny裤子,更容易制造闷湿的环境让细菌滋生 女生到底该怎么样预防白带,杜绝 感染发炎呢? 白带是女生难以启齿的烦恼,尤其是湿湿的不清爽感、有异味、搔痒更是让一整天的心情大打折扣,反复发作更是女性的梦魇!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从中医观点如何调理白带?怎么样的白带才需要治疗?以及日常生活饮食该注意些什么? 门诊中患者经常提出的问题莫过于:「医生,我这个白带要调多久才会好?」 非炎性感染的白带中医调理效果佳,治疗主要着眼于脏腑的协调改善脾虚、肾虚,反复发作的白带调理一定要有耐心,最好2~3个月才能改善体质,使得 环境可以改变,正常乳酸杆菌能发挥保护作用,致病菌不再作怪!至于湿毒型白带,霉菌及滴虫所造成的炎性感染建议中西并用调理,效果更佳! 反复感染、白带多的烦恼 --在小裤上的分泌物沾渍变多 --量多到想要使用及更换护垫 --有气味令人不舒服 --外 感受局部 感,搔痒刺痛,或红肿破皮(只有念珠菌和 滴虫才会搔痒) 都是这三种菌惹的祸 A 细菌感染分泌物属于白色或**,鱼腥味,一般不会搔痒。 B 霉菌(白色念珠菌)感染则分泌物会浓稠,无臭味,如豆腐渣般呈现白色, 搔痒、刺痛、红肿。 则常产生大量泡沫状白带,黄绿色,伴随有酸臭、鱼腥味或腐臭的异味,外 搔痒与灼热感,小便或 疼痛出现 急性期会严重的 触痛, 性分泌物。张文馨中医师 炎反复来找碴(白带、搔痒、异味) ~女生难以启齿的烦恼~ 夏天到了!经常从事以下这些行为可能造成分泌物变多,私密处搔痒的困扰。喝冰饮、狂吃冰淇淋、吃大量的生冷食物(西瓜、水梨、葡萄柚、奇异果、芦荟、生鱼片、大白菜、苦瓜),易导致身体的湿气加重;长期熬夜,抵抗力下降,更要小心念珠菌感染搔痒!爱穿超紧身显瘦的skinny裤子,更容易制造闷湿的环境让细菌滋生 女生到底该怎么样预防白带,杜绝 感染发炎呢? 白带是女生难以启齿的烦恼,尤其是湿湿的不清爽感、有异味、搔痒更是让一整天的心情大打折扣,反复发作更是女性的梦魇!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从中医观点如何调理白带?怎么样的白带才需要治疗?以及日常生活饮食该注意些什么? 门诊中患者经常提出的问题莫过于:「医生,我这个白带要调多久才会好?」 非炎性感染的白带中医调理效果佳,治疗主要着眼于脏腑的协调改善脾虚、肾虚,反复发作的白带调理一定要有耐心,最好2~3个月才能改善体质,使得 环境可以改变,正常乳酸杆菌能发挥保护作用,致病菌不再作怪!至于湿毒型白带,霉菌及滴虫所造成的炎性感染建议中西并用调理,效果更佳! 反复感染、白带多的烦恼 --在小裤上的分泌物沾渍变多 --量多到想要使用及更换护垫 --有气味令人不舒服 --外 感受局部 感,搔痒刺痛,或红肿破皮(只有念珠菌和 滴虫才会搔痒) 都是这三种菌惹的祸 A 细菌感染分泌物属于白色或**,鱼腥味,一般不会搔痒。 B 霉菌(白色念珠菌)感染则分泌物会浓稠,无臭味,如豆腐渣般呈现白色, 搔痒、刺痛、红肿。 则常产生大量泡沫状白带,黄绿色,伴随有酸臭、鱼腥味或腐臭的异味,外 搔痒与灼热感,小便或 疼痛出现 急性期会严重的 触痛, 性分泌物。 怎么样的分泌物才异常? 1生理性白带: 生育年龄的正常女性也会有 分泌物,生理性分泌物呈透明或白色,不会有臭味或搔痒,分泌量和浓稠度随着月经周期而变化,在排卵期分泌量最多,此为所谓生理性白带。 2病理性白带: 正常 分泌液是酸性,pH值41~49,在此范围内,致病菌不易生存。如果 酸度降低(分泌液pH值增加到5~6),就利于致病菌的生长,这种pH值的变化,多见于月经期,停经期及产后期,因 感染所引起的白带,分泌液量多,颜色气味都有改变,或有局部 症状如痒痛、灼热等感觉,称为病理性白带,除此之外,子宫颈炎、子宫颈癌、皮肤病等问题也可能出现异常的 分泌物,所以已有性行为的妇女仍然建议配合内诊检查为佳,必要时可加上子宫颈抹片检查。 中医治疗白带面面观~哪些体质容易有白带? (一)脾虚 妇科特点:通常属于非炎性感染,带下色白、量多、质清稀或黏,无臭味,经前容易水肿 全身症状:面色苍白或萎黄,手脚冰冷,容易疲倦,胃肠胀气或食欲不振,小腹坠胀,或大便稀软或者次数多,小腿容易肿胀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除湿止带 处方用药:完带汤,或选用党参、白术、山药、苍术、黑荆芥、白芷、芡实等药材调理 张医师的小叮咛~ 脾虚型的白带通常是因为身体太虚弱,过度劳累,或长期吃冰品及生冷食物、喝冷饮,中医的观点认为这样会损伤脾胃的阳气,造成脾虚无法运化水湿,体内的湿气无法正常代谢,任脉失固,带脉失约而为带下,有时到妇产科检查也不见得会验出有细菌或霉菌感染,但湿湿不清爽的感觉却会造成困扰,时好时坏反复发作,吃冰较多又会加重,建议这类体质的女生朋友们应该少吃冰品及生冷食物,配合中药调理,才能真正根治。 (二)肾阳虚 妇科特点:通常属于非炎性感染,白带量多、质稀薄如蛋清或水状,甚 至整天停不了,经期延后 全身症状:晚上频尿特别严重,腰酸,小腹有冷感 治疗原则:温补肾阳,固涩止带 处方用药:桂附八味丸,或选用肉桂、附子、熟地、茯苓、肉苁蓉、艾叶、补骨脂等药材调理 张医师的小叮咛~ 从中医观点来看肾阳虚型的白带,是因为命门火衰,寒湿内生所造成,这类的女性朋友寒气比脾虚型更重,即使没吃冰,可能一吃偏寒性的食物也会加重,例如白萝卜、大白菜就会白带量变多,建议肾阳虚体质的女性朋友们也一样要记得少吃冰品及生冷食物,配合中药调理,才能真正根治。 (三)肾阴虚 妇科特点:带下量多、呈**或赤白相兼,或伴有 搔痒,甚至有灼热感 全身症状:心烦易怒,头晕目眩,腰酸耳鸣,心悸失眠,午后潮热,手足心热 治疗原则:滋阴清热,止带 处方用药:知柏地黄丸,或选用知母、黄柏、泽泻、牡丹皮、山茱萸等药材调理 肾阴虚型白带通常发生在经常熬夜的年轻人或中老年的妇女,接近停经或更年期容易发生,肾阴亏虚则生内热,冲、任、督、带诸脉失调,而造成带下,这类的病人平时除了避免吃冰冷食物之外,可多吃滋阴润燥的食材,如黑白木耳、海参、海蜇皮、牛筋、猪脚筋、秋葵、紫菜、桑椹、苹果、番茄等食材 。 (四)肝经湿热或湿毒蕴结 妇科特点:通常属于是炎性感染,多为霉菌(白色念珠菌)及 滴虫,带下色黄或赤白相兼或黄绿、质粘稠,有臭味,淋漓不断, 搔痒,月经先后不定期 全身症状:精神抑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 治疗原则:疏肝清热,利湿止带 处方用药:龙胆泻肝汤,或选用龙胆草、黄芩、栀子、黄柏、泽泻、赤芍、猪苓等药材调理 张医师的小叮咛~ 这类的体质与长期压力大、情绪 有关,肝气内郁,日久化热化火,与体内湿气相合,损伤任、带二脉而为带下,正如古籍《景岳全书,妇人规》记载:「带下有由肝经怒火之下流者。」 若进一步湿毒蕴结,霉菌或 滴虫感染严重,可用金银花、连翘、蛇床子、土茯苓、苦参等药材加强清热解毒! 平日保养的注意事项 1白带反复发作者建议少吃寒凉食物 --何谓寒凉食物? 寒性食物~任何冰品冰饮,寒性水果:西瓜、水梨、柚子、葡萄柚、椰子、橘子、芦荟、香蕉、奇异果、生鱼片 凉性食物~若要食用烹调上可多加点姜丝或姜片,如: 白萝卜、大白菜、丝瓜、苦瓜、莲藕、黄瓜、冬瓜、绿豆芽、莴苣、空心菜 2避免穿过紧身不透气的 、外裤或 3不要长时间使用护垫,如果有使用护垫的习惯请勤加更换 4健康的美女要学会情绪和生活管理,不熬夜、随时保持愉悦心情,适当的纾压,远离焦虑、愤怒及郁闷,以免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机率! 5避免使用化学性清洁用品冲洗 ,以免改变 内酸碱值,使具有保护作用的乳酸杆菌减少。 6洗澡时尽量使用淋浴,避免坐浴、温泉大众池,以防感染。 7性生活建议带保险套以免反复感染。 8避免久坐,多运动增加骨盆腔血液循环。 子宫颈黏液腺所分泌黏液本来是碱性,在 内却呈酸性反应,主要是受到 上皮分泌的雌激素所影响,由 内乳酸杆菌(Doderlein杆菌)将 上皮内的肝糖分解为乳酸而成,正常 分泌液是酸性,pH值41~49,在此pH值范围内,致病菌不易生存。所以缺少雌激素的更年期妇女及小孩照样可能较易受到感染!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 、主任医师、原上海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医妇产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性医学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月经病诊治诊疗中心副主任、上海中医药杂志编委,“俞瑾工作室”专家成员之一。

参与或主持了“参茜固经冲剂治疗月经过多临床和实验研究”、“更年春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和实验研究”等,先后于1993年及1998年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等奖、三等奖及上海市科委二等奖;“活血化瘀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经前期综合征辩证论治”、“女子以肝为先天初探”在1985年分别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乙级科学基数成果奖及上海市科技成果奖。

主编或参与编著了《中医妇科学》、《中医妇科医古籍选编》、《实用中医妇科学》、《现代妇女保健》、《中医妇科疑难杂症精粹》、《医方大全》、《历代名医医案选》等20余部,发表论文30余篇。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不孕不育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妇科炎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西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生殖医学杂志常务编委,并兼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等职。

从事生殖内分泌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医教研工作近50年,连续7年主办全国专业学习班,对妇女从幼年期到青春期、生育期、围绝经期和老年期的妇科病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和试验研究,疗效显著,观点创新,研究项目共获上海市及部级科技奖17次。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及重要杂志发表论文130余篇,获论文奖9篇,在中国大陆及台湾、美国、法国、德国等出版专著26部。

俞瑾教授一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女性健康事业的推广,学生遍及世界各大州。30余次受邀赴美、日、德、意、瑞士、韩、保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并于1997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针刺听证会上进行“针刺促排卵”演讲,受到世界性重视。曾二次受邀担任国际妇科内分泌学会和国际产科妊高症学会1999年、2001年国际学术会议主席。

2007年,俞瑾名老中医工作室成立,在俞瑾教授指导下,课题组将集中开展调控生命网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症、卵巢功能低下和复杂性不孕的临床基础研究和相关诊疗规范的培训推广。目前俞瑾名老中医工作室(俞瑾工作室)主要专家成员有:曹玲仙、潘芳、毛秋芝、赵美凤、蔡丽乔、李宇星、郑坚梅、周家乐 中医妇科学博士,北京“妇科四大名派”医肖氏妇科嫡系传人,国际妇科学术权威俞瑾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泰坤堂“俞瑾工作室”主任,全面主持俞瑾工作室的各项工作,协助俞瑾教授的各项科研研究、课题、论文以及临床等工作。“俞瑾工作室”承担“俞氏促卵泡方”、“针刺排卵的机理研究”“内异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环氧化酶-2激活信号调控研究”、“天癸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高雄激素高胰岛素无排卵症的机理研究”等多项国家、省、市级重大研究的课题组主要成员。发表“温通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疼痛32例”、“中西医结合治疗克罗米芬无反应多囊卵巢综合征62例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功能低下性不孕37例临床观察”等多篇论文,参编《中医妇产科学》等著作。

从事中西医结合妇科工作10余年,潜心研究中医理论,临证中以中医理论指导实践,突出辨证论治“肾主生殖”的理论特色。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月经失调、生殖道炎症等妇科疾病 中医妇科学医学硕士,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专家门诊副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沈仲理教授的关门弟子,曾跟师全国名老中医朱南孙、乐秀珍等著名中医妇科专家。泰坤堂特聘专家,“俞瑾工作室”专家成员之一,“俞瑾工作室”承担“俞氏促卵泡方”、“针刺排卵的机理研究”“内异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环氧化酶-2激活信号调控研究”、“天癸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高雄激素高胰岛素无排卵症的机理研究”等多项国家、省、市级重大研究的课题组主要成员。国家三级新药“宫瘤宁”的课题组研究成员。潜心数十年研究中医理论,独具匠心的巧妙运用辨证论治方法治疗妇科疑难疾病。在国内外发表相关学科医学论文40余篇。 从事中西医结合医妇科临床、教学近30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肌瘤、顽固性痛经、卵巢功能低下、功能性子宫出血、复发性流产、妇科肿瘤、不孕症、围绝经期综合症、乳腺小叶增生、妇科炎症等难治性疾病,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艾灸可以说是女性健康的大救星,很多女性疾病和亚健康问题困扰着女性,比如痛经、妇科炎症、月经不调、宫寒、乳腺增生等等,但这些问题可以用同一种中医疗法——艾灸来解决。

什么是艾灸?

艾灸是一种常见的理疗手段,属于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古籍所言,“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为什么艾灸可以治疗妇科疾病?

妇科疾病大多是因为寒湿、气滞血瘀、经络堵塞、血虚引起的,就像没有阳光的寒湿天气。而艾灸有痛经活络、行气活血、除湿驱寒、消肿散结的功效,可以通过补充人体阳气,疏通经络,补充肾阳,增加卵巢功能,排除病邪来达到养生防病的功效的。

八髎穴——妇科疾病通用穴位

八髎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它并不是一个穴位,而是一组穴位。位于膀胱经上,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分为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正好是在我们腰骶的部位,脊椎两侧各四个。

八髎治疗妇科疾病的功效,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明确的记载:“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这里的腰痛包括了肾部疾病,因为腰为肾之府。“阴卵”在女人指的就是盆腔、子宫、卵巢、阴部、泌尿系统。

八髎五行属水,擅于调节全身的水液,疏通气血。凡是妇科病,都跟气血水液有关。因而,八髎能通调所有的妇科病。

艾灸八髎

八髎穴这个区域正是盆腔所在之处,接近胞宫(子宫、卵巢等的总称)。八髎穴有一个很好的特点,就是比较容易有灸感,可以能先的感觉到有热感向腹部和脚底通串,艾灸八髎穴可以最大程度的向胞宫传导热力和药效。

艾灸八髎穴的功效,有一个很好的用来记忆的小顺口溜:

艾灸八髎第一好,排出毒素乐遥遥;

艾灸八髎第二好,眼睛润滑像玛瑙;

艾灸八髎第三好,疏肝理气少烦恼;

艾灸八髎第四好,头脑清醒记忆高;

艾灸八髎第五好,塑腿塑臀臀翘翘;

艾灸八髎第六好,经前胸胀也会好;

艾灸八髎第七好,肠道跟着扫一扫;

艾灸八髎第八好,癌症跟着绕道跑;

艾灸八髎第九好,养气养血妙妙妙;

艾灸八髎第十好,痛经肌瘤不来找。

手搓八髎——打开盆腔气血开关

在八髎区域进行搓揉,可以从外而内刺激胞宫、激活胞宫的气血运行,从而滋养胞宫。

搓八髎时,当手掌和人的腰骶部皮肤快速摩擦时,会有一股热流明显地传导至人的摩擦部位,并且,通过此部位传导至前阴,甚至通达到人的双脚、肩部,可谓是激活全身气血!建议每天揉搓300下。不管是艾灸还是自己揉搓,坚持下去才有效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