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衄·心火炽盛证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鼻衄·心火炽盛证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鼻衄·心火炽盛证的症状 5 鼻衄·心火炽盛证的治疗 51 方药治疗 52 外治法 53 耳针疗法 54 鼻衄患者饮食禁忌 55 注意事项及护理 6 关于鼻衄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鼻衄·心火炽盛证的方剂 2 古籍中的鼻衄·心火炽盛证 1 拼音

bí nǜ ·xīn huǒ chì shèng zhèng

2 英文参考

nose bleeding with blazing heart fire patter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鼻衄·心火炽盛证(nose bleeding with blazing heart fire pattern)是指心火炽盛,以鼻血外涌,血色鲜红,鼻黏膜红赤,伴有面赤、心烦失眠、身热口渴、口舌生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甚则神昏谵语,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衄证候[1]。

4 鼻衄·心火炽盛证的症状

鼻衄·心火炽盛证患者鼻血外涌,血色鲜红,鼻黏膜红赤,伴有面赤、心烦失眠、身热口渴、口舌生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甚则神昏谵语,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1]。

5 鼻衄·心火炽盛证的治疗 51 方药治疗

因鼻中出血而使营血耗伤,故出血多者,每见血虚之象,如面色苍白、心悸、神疲、脉细等,故除按以上辨证用药外,可配合和营养血之法,适当加入黄精、首乌、桑椹子、生地等养血之品[2]。若因阴血耗伤,涉及阳气,以致阳气衰微者,应用补气摄血之法,救逆扶危,选用独参汤或参附汤[2]。

52 外治法

对鼻出血的病人,治疗上要遵照“急则治其标”之原则,使用各种止血方法,使鼻衄停止下来。常用的外用止血法如下:

(1)局部用云南白药止血[3]。

(2)以冷水浸湿的毛巾或水袋、冰袋敷于患者的前额或颈部。血液遇寒凉而凝泣,流动减缓,故可减其涌溢之势,而达止血目的。[2][4]

(3)用手指揉按患者入前发际正中线1~2寸处(上星、囟会),或紧捏一侧或两侧鼻翼,以达止血目的[2][4]。

(4)令病人双足浸于温水中,或以大蒜捣烂,敷于足底涌泉穴上。本法有引热下行减少上炎的作用,而协助止血。[2]

(5)香墨浓研,滴入鼻中。香墨有止血作用,可使出血停止[2]。或可用滴鼻灵或1%~3%麻黄素液等滴鼻,也有协助止血作用[2]。

(6)用血余炭、马勃、百草霜、田七末、云南白药等具有止血作用的药末吹入鼻腔,粘附于出血处,而达到止血目的。[2]

(7)可用蒲黄、血竭等为末,置入鼻内止血[5]。

(8)因外伤所致的鼻沥血,宜用棉片蘸药塞鼻止血[5]。

(9)可用棉花蘸青黛粉塞入鼻腔止血[3]。

(10)可用湿棉条蘸塞鼻散(百草霜15克,龙骨15克,枯矾60克,共研极细末)塞鼻等[3]。

(11)可将血余炭、马勃、百草霜、田七末、云南白药等具有止血作用的药末放在棉片上,贴于出血处,或填塞鼻腔。[2]

(12)用上述方法而未能止血者,可用明胶海绵或凡士林纱条填塞患侧鼻腔[2]。若仍未达止血目的,可行后鼻孔填塞止血法[2]。

53 耳针疗法

取内鼻、肺、上屏尖、额等穴,中等 [6]。

取内鼻、肺、胃、肾上腺、额、肝、肾。每次选2~3穴,捻转1~2min。每日1次。[4]

54 鼻衄患者饮食禁忌

鼻衄患者禁忌大寒大热的食物,如葱、蒜、辣椒、生鱼蟹等,慎啤酒及各种冷饮[7]。

鼻衄禁忌饮食辛燥 的食物,以免资助火热,加重病情[2]。

55 注意事项及护理

鼻衄病人情绪多较烦躁、紧张,因此,要安定病人的情绪,使其能够与医生密切配合,以迅速制止出血,是很重要的[2]。止血操作时动作要轻巧,防止粗暴,以免加重损伤[2]。

遇有活动性出血病人,要首先制止其出血,然后才做必要的检查,以寻找出血原因,审因论治[2]。必要时请其他科会诊[2]。根治引起鼻衄的内科疾病[2]。因热性疾病或鼻部癌症等所致者,当先治其主要疾病[5]。

对出血病人,一般可采用半卧位,既有助于止血,又便利于医生检查、操作[2]。

针刺和艾灸治疗鼻衄有一定效果,但应注意病因治疗[4]。

由血液病引起者,禁用针刺和刺血法[4]。

6 关于鼻衄

鼻衄(nose bleeding[1];epistaxis[8][9])为病证名[5]。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六。又称衄血(见《丹溪心法·咳血》)、鼻出血[6]、鼻沥血(出《兰台轨范》卷五)。若出血不止则称鼻洪(见《大明诸家本草》)。是指以鼻出血为主要表现的鼻病[1]。鼻衄是血证中最常见的一种。《黄帝内经素问》对此有丰富的论述。《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尤以肺热、胃热、肝火为常见[3]。另有少数病人,可由正气亏虚,血失统摄引起。中老年人反复鼻衄者,应注意排除鼻咽部肿瘤[4]。

古人根据病因及症状不同对鼻衄有不同命名。“鼻衄”之证名,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六。《诸病源候论》有伤寒鼻衄、时气鼻衄、热病鼻衄、温病鼻衄、虚劳鼻衄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五脏衄、酒食衄、折伤衄等。伤寒太阳病的“红汗”、妇科病的“经行衄血”(或称“倒经”)也都属于鼻衄的范畴。鼻衄严重者,又称“鼻洪”或“鼻大衄”。

鼻衄可见于西医的鼻病、高烧病证、血液病、风湿、高血压、动脉硬化、肝硬化、多种传染病。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鼻窒·肺脾气虚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鼻窒·肺脾气虚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612 方药 613 中成药 62 草药治疗 63 外治法 64 针灸治疗 641 针刺 642 艾灸 65 饮食疗法 66 穴位 67 其他疗法 671 下鼻甲注射法 672 灼烙法 7 关于鼻窒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鼻窒·肺脾气虚证的穴位 2 治疗鼻窒·肺脾气虚证的方剂 3 治疗鼻窒·肺脾气虚证的中成药 4 鼻窒·肺脾气虚证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鼻窒·肺脾气虚证 1 拼音

bí zhì ·fèi pí qì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nasal obstruction disease with spleenlung qi deficiency patter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鼻窒·肺脾气虚证(nasal obstruction disease with spleenlung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脾气虚,以鼻塞时轻时重,或呈交替性,涕白而黏,遇寒冷时症状加重,鼻黏膜及鼻甲淡红肿胀,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恶风自汗、咳嗽痰稀、易患感冒、纳差便溏、头重头昏,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或缓弱等为常见症的鼻窒证候[1]。

4 鼻窒·肺脾气虚证的症状

鼻窒·肺脾气虚证患者鼻塞时轻时重,或呈交替性,涕白而黏,遇寒冷时症状加重,鼻黏膜及鼻甲淡红肿胀,对滴鼻灵、麻黄素类滴鼻液较敏感[1][2]。

全身症状可见头部微胀不适、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恶风自汗、咳嗽痰稀、易患感冒、纳差便溏、头重头昏,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或缓弱[1]。

肺气虚者,全身症状可见咳嗽痰稀气短,面色㿠白,舌质淡红,苔白薄,脉缓或浮无力[2]。

脾气虚者,全身症状可见食欲欠佳,大便时溏,体倦乏力,舌质淡,苔白或稍厚,脉缓弱[2]。

亦有全身症状不明显者[2]。

5 证候分析

肺脾气虚,卫气不固,邪滞鼻窍,故鼻塞[2]。

阴阳相对,阳气偏盛对则症状轻,阴气盛时症状重,故鼻塞时轻时重,侧卧上窍通,下窍塞[2]。

证属虚寒,故鼻内肌膜肿胀色淡,流涕清稀[2]。

因于肺脾气虚,卫阳不同,不能抵御外寒,故遇寒时症状加重[2]。

肺气不足则气短[2]。

肺不布津,聚而生痰;肺气上逆,则咳嗽[2]。

气虚则面色咣白[2]。

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或浮无力,均为气虚之证[2]。

脾虚,运化失常,则食欲欠佳,大便时溏[2]。

脾气虚弱,故体倦乏力,舌质淡,苔白或稍厚,脉缓弱[2]。

6 鼻窒·肺脾气虚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补益肺脾,通散鼻窍[2]。

612 方药

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加减处方;党参15克,云苓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柴胡10克,升麻12克,辛夷花10克,白芷10克,五味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咳嗽痰多者,可加杏仁12克、苏梗10克、法夏10克。涕多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鼻塞较甚者,加苍耳子10克、路路通15克。

以肺气虚为主者,宜补肺益气、祛风教寒为主,可选用温肺止流丹[备注]温肺止流丹(《疡医大全》):人参、荆芥、细辛、诃子、甘草、桔梗、鱼脑骨加五味子、白术、黄芪等治疗:温肺止流丹以细辛、荆芥疏散风寒,人参、甘草、诃子补肺敛气,桔梗、鱼脑石散结除涕,加用五味子、白术、黄芪以补气散寒[2]。

以肺气虚为主者,也可用参苏饮[备注]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苏叶、葛根、前胡、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桔梗、枳壳、木香、生姜、大枣加减治疗[2]。

以脾气虚为主者,宜健脾渗湿,祛风通窍,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备注]参苓白术散(《太早惠民和剂局方》):炒扁豆、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淮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炙甘草加石菖蒲、苍耳子、藿香等治疗:参苓白术散以党参、茯苓、白术补脾胃之气,淮山药、炒扁豆、莲子、薏苡仁健脾渗湿,助以石菖蒲、苍耳子、陈皮祛风行气通窍[2]。

613 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泛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陈夏六君子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62 草药治疗

用棉根20g,丝瓜藤、辛夷花各10g,水煎服或研末冲服,每次10g,每日2次,以益气通络透窍。或可用五爪龙、千斤拔、岗稔根、山白芷、豆豉姜等煎水服,以温补祛寒[2]。

63 外治法

可用辛温通窍,祛见散寒的药物[2]:

1)碧去散或鱼脑石散吹鼻,每天3~4次[2]。

2)鹅不食草(95%)、樟脑(5%),研末和匀,瓶装密封,用时以薄绢包裹药末少许塞鼻,每天换药一次[2]。

3)以草茇、大白南星研末,炒热包裹,温熨囟前[2]。

64 针灸治疗 641 针刺

取迎香、合谷、上星穴。头痛配风池、太阳、印堂、中等 ,留针15 min,每日或隔日1次[2]。

642 艾灸

取穴人中、迎香,风府、百会,肺气虚者配肺俞,太渊,脾虚者配脾俞、胃俞、足三里[2]。灸至局部发热为度,隔日1次[2]。

65 饮食疗法

辛夷花煲鸡蛋:每次可用辛夷花10~20克,鸡蛋2只,加清水适量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饮汤吃蛋。

川草白花婉鱼头:川草3~9克,白芷6~9克,大鱼头 l个,炖服。

66 穴位

用双手中指或食指点压双侧迎香穴、上迎香穴、承泣、四白、风池,每穴点压 l~2分钟。每日2~3次,每次30~60分钟。

67 其他疗法 671 下鼻甲注射法

毛冬青渡注射下鼻甲,按常规表麻后,取毛冬青液2 ml,进行下甲注射,每两天1次,3次为一疗程[2]。注射方法参见下鼻甲注射法条。

672 灼烙法

表麻后用烙铁或高频电刀,蘸上麻油,烧灼下鼻甲,每7—10日灼烙1次,3次为一疗程。本法主要适用于鼻甲肥大,凹凸不平,经他法治疗久而不愈者。

7 关于鼻窒

鼻窒(nasal obstruction disease;chronic rhinitis)为病名[3]。是指以经常性鼻塞为主要表现的鼻病[1]。本病男女老幼均可发生,无季节性和地区性,在受凉受湿后症状更加明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鼻病[2]。

鼻窒一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刘河间医学六书·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一说:“鼻窒,窒塞也。”又说:“但侧卧上窍通利,而下窍闭塞。”指出了鼻窒的主要症状特点[2]。但历代文献有将鼻窒与伤风鼻塞相提并论,互为不分[2]。本词条仅针对慢性鼻塞而言[2]。

鼻窒相当于西医的慢性鼻炎[2]。

详见鼻窒条。

8

目录 1 拼音 2 出处 3 拼音名 4 臭李子的别名 5 来源 6 原形态 7 生境分布 8 化学成份 9 性味 10 功能主治 11 臭李子的用法用量 12 注意 13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臭李子的方剂 2 古籍中的臭李子 1 拼音

chòu lǐ zǐ

2 出处

过去曾将《本经》所载鼠李考证为本品,然根据植物分布,《本经》等诸家本草所载鼠李并非本种,当为鼠李科植物冻绿 Rhamnus utilis Decne

3 拼音名

Chòu Lǐ Zi

4 臭李子的别名

老鸹眼、老乌眼。

5 来源

药材基源:为鼠李科植物达乌里鼠李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amnus davurica Pall

采收和储藏:89月果实成熟时采收,鲜用或微火烘干。

6 原形态

达乌里鼠李 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0m。小枝粗壮,近对生,褐色或红褐色,顶端常有大的芽,而不形成刺,或于分叉处具短针刺。叶对生于长枝上,或丛生于短枝上;叶柄长154cm;叶片纸质,卵圆形或椭圆形,长413cm,宽26cm,先端突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具细锯齿,齿端常有红色腺体,上面无毛,亮绿色,下面沿脉被白色疏柔毛,淡绿色,侧脉46对,网脉明显。花单性,雌雄异株,黄绿色;雌花13个生于叶腋或数个至20个簇生于短枝端,有退化雄蕊;花萼4裂,裂片狭卵形,锐尖;子房球形,23室;花柱23浅裂或半裂;雄花的雄蕊4,并有不育的雌蕊。核果球形,熟时黑色,直径57mm,基部有宿存萼筒。果梗长112cm。种子卵圆形,黄褐色,背侧有狭纵沟。花期56月,果期710月。

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800m以下的山坡林下,灌丛或林缘和沟边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

8 化学成份

果实含大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另含山柰酚(kaempferol)。

9 性味

苦;甘;凉;有小毒

10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泻下杀虫;止咳祛痰。主疮痈;瘰疬;疥癣;龋齿;口疮;牙痛;腹胀便秘;咳嗽痰喘;水肿胀满;支气管炎;肺气肿

11 臭李子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g;或研末;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漱口。

12 注意

鲜生品慎服。内服不可过量。

1.《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本品新鲜时含有蒽酚,有催吐作用,必须贮藏1年以上,或加温处理后可供药用。”2.《河北中草药》:“有致吐之弊,故少作内服。需用时煎煮1小时后方可服用。”

13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臭李子的方剂 嗍骨散

香、天灯心、山苏木、赤牛膝、地茄根、紫金藤、李子根、臭木待根、乌苞子根、穿山蜈蚣。主治:嗍骨马(疒

五补丸

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药禁忌:慎醋、蒜、鲙、陈臭、大冷、醉吐。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五补者,

龙胆丸

参2两,黄连2两,黄芩2两,大黄3两,黄柏1两,李子仁(去皮)1两,栝楼1两,青葙子1两。制法:上为

更多用到中药臭李子的方剂

古籍中的臭李子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卷二]口疮

又作臭,蚊蛤散宜良。小儿口流涎,滞颐脾虚寒。益黄加苍术,不治必成疳。《万氏秘传片玉心书》清李子毅公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卷四泻泄门]辨症歌

气虚多发厥,血虚须作热。气血若俱虚,身热手足厥。《万氏秘传片玉心书》清李子毅公元16441911年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卷五耳病门]鼻病门

于鼻也。宜凉血为主,内服加减地黄汤,外用吹鼻散。《万氏秘传片玉心书》清李子毅公元16441911年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二十本部下品之上]木之木

色赤味酸性平气味浓于气阴中之阳臭香主破血润燥制〔雷公云〕凡使先汤浸去皮

《本草乘雅半偈》:[第七帙]郁李仁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鼻衄·脾不统血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鼻衄·脾不统血证的治疗 61 治法 62 方药治疗 63 饮食疗法 631 推荐食材 632 推荐食疗方 64 外治法 65 耳针疗法 66 注意事项及护理 7 鼻衄患者饮食禁忌 8 鼻衄的预防 9 关于鼻衄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鼻衄·脾不统血证的方剂 2 古籍中的鼻衄·脾不统血证 1 拼音

bí nǜ ·pí bù tǒng xuè zhèng

2 英文参考

nose bleeding with pattern of spleen failing to control bloo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鼻衄·脾不统血证(nose bleeding with pattern of spleen failing to control blood)是指脾不统血,以鼻衄常发,渗渗而出,色淡红,量或多或少,鼻黏膜色淡,伴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神疲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弱等为常见症的鼻衄证候[1]。

4 鼻衄·脾不统血证的症状

鼻衄常发,渗渗而出,或兼齿衄、肌衄,血色淡红,量或多或少,鼻黏膜色淡,伴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神疲倦怠懒言、食少便溏,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淡苔白,脉缓弱[2][1][3][4]。

5 证候分析

脾气虚,气不摄血,故血渗渗而出,甚或齿衄,肌衄。因无热象,故血色淡。气血亏虚,失于温煦濡养,脑海失养则头晕耳鸣。心失所养则心悸。四肢百骸失养则神疲乏力。气血虚不荣于面,故面色不华。脾虚运化失健,故饮食减少,神疲懒言。气血不足,血脉不充,故致舌淡,脉细无力。舌淡苔薄,脉缓弱均是脾虚气弱之象。[3][4][2]

6 鼻衄·脾不统血证的治疗 61 治法

鼻衄·脾不统血证治宜健脾益气,摄血止血[2]。

62 方药治疗

可选用归脾汤[备注]归脾汤(丸)(《济生方》):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党参、炙甘草、当归、远志、木香去生姜,加侧柏叶、地榆等进行治疗[2]。

可用归脾汤[备注]归脾汤(《严氏济生方》):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术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加减治疗:本方具有补养气血,健脾养心及益气摄血的作用。可加仙鹤草、阿胶、茜草等加强其止血作用。[3]

因鼻中出血而使营血耗伤,故出血多者,每见血虚之象,如面色苍白、心悸、神疲、脉细等,故除按以上辨证用药外,可配合和营养血之法,适当加入黄精、首乌、桑椹子、生地等养血之品[2]。若因阴血耗伤,涉及阳气,以致阳气衰微者,应用补气摄血之法,救逆扶危,选用独参汤或参附汤[2]。

63 饮食疗法 631 推荐食材

鼻衄·脾不统血证患者建议食用党参、阿胶、茯苓、红枣、牛肉、猪肚、莲子等[4]。

632 推荐食疗方

[4]

1.桂圆红枣汤(《中国食疗大全》):龙眼50g,红枣100g洗净,加水适量煎煮至熟烂,再加白糖,取汤饮。

2.大枣粥(《圣济总录》):大枣10~15个,粳米100g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煮米烂成粥,加冰糖汁。

3.当归鸡(《中国食疗大全》):母鸡去内脏,当归洗净,包纱布放入鸡腹内,加葱、姜、盐、料酒、味精,用小火煮烂,去当归食用。

64 外治法

对鼻出血的病人,治疗上要遵照“急则治其标”之原则,使用各种止血方法,使鼻衄停止下来。常用的外用止血法如下:

(1)局部用云南白药止血[3]。

(2)以冷水浸湿的毛巾或水袋、冰袋敷于患者的前额或颈部。血液遇寒凉而凝泣,流动减缓,故可减其涌溢之势,而达止血目的。[2][5]

(3)用手指揉按患者入前发际正中线1~2寸处(上星、囟会),或紧捏一侧或两侧鼻翼,以达止血目的[2][5]。

(4)令病人双足浸于温水中,或以大蒜捣烂,敷于足底涌泉穴上。本法有引热下行减少上炎的作用,而协助止血。[2]

(5)香墨浓研,滴入鼻中。香墨有止血作用,可使出血停止[2]。或可用滴鼻灵或1%~3%麻黄素液等滴鼻,也有协助止血作用[2]。

(6)用血余炭、马勃、百草霜、田七末、云南白药等具有止血作用的药末吹入鼻腔,粘附于出血处,而达到止血目的。[2]

(7)可用蒲黄、血竭等为末,置入鼻内止血[6]。

(8)因外伤所致的鼻沥血,宜用棉片蘸药塞鼻止血[6]。

(9)可用棉花蘸青黛粉塞入鼻腔止血[3]。

(10)可用湿棉条蘸塞鼻散(百草霜15克,龙骨15克,枯矾60克,共研极细末)塞鼻等[3]。

(11)可将血余炭、马勃、百草霜、田七末、云南白药等具有止血作用的药末放在棉片上,贴于出血处,或填塞鼻腔。[2]

(12)用上述方法而未能止血者,可用明胶海绵或凡士林纱条填塞患侧鼻腔[2]。若仍未达止血目的,可行后鼻孔填塞止血法[2]。

65 耳针疗法

取内鼻、肺、上屏尖、额等穴,中等 [7]。

取内鼻、肺、胃、肾上腺、额、肝、肾。每次选2~3穴,捻转1~2min。每日1次。[5]

66 注意事项及护理

鼻衄病人情绪多较烦躁、紧张,因此,要安定病人的情绪,使其能够与医生密切配合,以迅速制止出血,是很重要的[2]。止血操作时动作要轻巧,防止粗暴,以免加重损伤[2]。

遇有活动性出血病人,要首先制止其出血,然后才做必要的检查,以寻找出血原因,审因论治[2]。必要时请其他科会诊[2]。根治引起鼻衄的内科疾病[2]。因热性疾病或鼻部癌症等所致者,当先治其主要疾病[6]。

对出血病人,一般可采用半卧位,既有助于止血,又便利于医生检查、操作[2]。

针刺和艾灸治疗鼻衄有一定效果,但应注意病因治疗[5]。

由血液病引起者,禁用针刺和刺血法[5]。

7 鼻衄患者饮食禁忌

鼻衄患者禁忌大寒大热的食物,如葱、蒜、辣椒、生鱼蟹等,慎啤酒及各种冷饮[4]。

鼻衄禁忌饮食辛燥 的食物,以免资助火热,加重病情[2]。

8 鼻衄的预防

要注意锻炼身体,预防感邪[2]。

天气干燥时,饮服清润饮料;避免进食辛辣燥热食物[2]。

在情志调节方面,尤忌暴怒[2]。

除此要去除挖鼻习惯,避免鼻部损伤[2]。

9 关于鼻衄

鼻衄(nose bleeding[1];epistaxis[8][9])为病证名[6]。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六。又称衄血(见《丹溪心法·咳血》)、鼻出血[7]、鼻沥血(出《兰台轨范》卷五)。若出血不止则称鼻洪(见《大明诸家本草》)。是指以鼻出血为主要表现的鼻病[1]。鼻衄是血证中最常见的一种。《黄帝内经素问》对此有丰富的论述。《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尤以肺热、胃热、肝火为常见[3]。另有少数病人,可由正气亏虚,血失统摄引起。中老年人反复鼻衄者,应注意排除鼻咽部肿瘤[5]。

古人根据病因及症状不同对鼻衄有不同命名。“鼻衄”之证名,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六。《诸病源候论》有伤寒鼻衄、时气鼻衄、热病鼻衄、温病鼻衄、虚劳鼻衄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五脏衄、酒食衄、折伤衄等。伤寒太阳病的“红汗”、妇科病的“经行衄血”(或称“倒经”)也都属于鼻衄的范畴。鼻衄严重者,又称“鼻洪”或“鼻大衄”。

鼻衄可见于西医的鼻病、高烧病证、血液病、风湿、高血压、动脉硬化、肝硬化、多种传染病。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伤风鼻塞·外感风热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伤风鼻塞·外感风热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612 方药 613 中成药 614 草药 62 针灸治疗 621 鼻塞 622 头痛 63 外治法 64 饮食疗法 7 伤风鼻塞患者日常保健 8 伤风鼻塞的预防 9 关于伤风鼻塞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伤风鼻塞·外感风热证 1 拼音

shāng fēng bí sāi ·wài gǎn fēng rè zhèng

2 英文参考

nasal obstruction due to mild cold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contraction of windhea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伤风鼻塞·外感风热证(nasal obstruction due to mild cold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contraction of windheat)是指外感风热,以鼻塞,涕黄稠,鼻内肌膜红肿,或伴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咳嗽,痰黄、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伤风鼻塞证候[1]。

4 伤风鼻塞·外感风热证的症状

伤风鼻塞·外感风热证患者鼻塞时轻时重,涕黄稠,鼻痒气热,喷嚏,鼻内肌膜红肿,或伴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咳嗽、痰黄、口渴,咯痰不爽,口渴喜饮,舌质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1][2]。

5 证候分析

风热上犯,壅滞鼻窍,故肌膜红肿、鼻塞气热[2]。

邪热伤津则涕黄稠口渴[2]。

邪热犯肺,肺失清肃,故有咳嗽、咯痰不爽、咽痛、喷嚏[2]。

热蒸于表,则见身热恶风、头痛[2]。

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证[2]。

6 伤风鼻塞·外感风热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伤风鼻塞·外感风热证治宜辛凉通窍,疏风清热[2]。

612 方药

可用银翘散、桑菊饮之类加减治疗[2]:

头痛较甚者,加蔓荆子、藁木[2];

咳嗽痰多加前胡、瓜蒌[2];

咽喉痛者加牛蒡子、玄参、射干、山豆根等[2]。

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处方: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牛蒡子12克,淡竹叶12克,桔梗12克,荆芥10克,蔓荆子10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若头痛甚,加藁本10克、白芷10克。咳嗽痰多者,加前胡12克、瓜蒌仁12克。咽喉疼痛者,加玄参15克、射干12克、山豆根12克。

613 中成药

(1)银翘解毒丸(片),口服,丸剂每次1丸,片剂,每次4片,每日2~3次。

(2)感冒清片(胶囊),口服,片剂每次3~4片,胶囊每次 l~2粒,每日3次。

(3)感冒灵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614 草药

可用桉树叶、黄皮叶等适量煎水服,使邪热从表解。或用浮萍、西河柳各15 g,水煎服,以发汗解表[2]。

62 针灸治疗

取大推、曲池、合谷、鱼际、外关等穴,毫针浅刺,用泻法。

621 鼻塞

选用迎香、印堂穴。强 ,留针10~15 min。[2]

622 头痛

选用合谷、太阳、风池等穴。强 ,留针10~15 min。[2]

63 外治法

(1)滴鼻灵滴鼻,以通透鼻窍[2]。

(2)柴胡注射液滴鼻,每次1~2滴,每天2~3次,以退热解表[2]。

64 饮食疗法

芫荽马蹄水:芫荽15~30克,马蹄(孛荠)250~500克,煎水代茶饮。

淡豉葱白煲豆腐:豆腐2~4块,淡豆豉12克,葱白15克。先将豆腐略煎,再加淡豆豉,加水l碗半煎取大半碗,再加入葱白,煎滚后取出,乘热吸用,盖被微取汗。

生姜芥菜汤:鲜芥菜500克,洗净切断,生姜10克切片,加清水4碗煎至2碗,用食盐少许调味,每日分两次饮用。

7 伤风鼻塞患者日常保健

(1)适当休息,增加营养,多饮开水,食用容易消化食物[2]。

(2)鼻塞时,不可强行擤鼻,以防邪毒窜入耳窍,致发耳疾[2]。

(3)积极及时治疗,防止表邪入里,或变生它疾,或转为鼻窒,迁延难愈[2]。

8 伤风鼻塞的预防

在冬春易发季节可服用中草药作集体预防,各地方剂很多,积累不少经验,现介绍常用的如下:

(1)菊花9g,桑叶9g,薄荷15g,代茶饮。

(2)苏叶6g,白茅根100g,水煎服。

(3)野菊花15g,芦根100g,水煎服。

(4)葱白连根15g,萝卜100g,水煎服。

(5)贯众30g,水煎服。

(6)姜糖大枣汤(生姜9g、大枣9g、红糖72 g)或贯众30 g,水煎服[2]。

9 关于伤风鼻塞

伤风鼻塞(nasal obstruction due to mild cold acute rhinitis)为病名。是指感受风邪引起的以鼻塞、流涕、喷嚏为主要表现的急性鼻病[1]。本病四时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病程较短,一般数日可愈[2]。由于所感之邪毒有别,及侵犯之途径不同,有风寒、风热之分[2]。

对伤风所致鼻塞,古代文献,早有认识,但单独立病,专论的较少,多散载于伤风、嚏、流涕、窒塞等病证范畴内。

伤风鼻塞相当于西医的急性鼻炎[2]。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鼻渊·胆腑郁热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鼻渊·胆腑郁热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612 方药 62 饮食疗法 621 食疗方法 622 推荐食材 623 食疗方 63 外治法 64 针灸治疗 641 针刺 6411 方一 6412 方二 6413 方三 642 穴位注射 7 鼻渊患者日常保健 8 鼻渊患者饮食宜忌 9 关于鼻渊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鼻渊·胆腑郁热证的穴位 2 治疗鼻渊·胆腑郁热证的方剂 3 治疗鼻渊·胆腑郁热证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鼻渊·胆腑郁热证 1 拼音

bí yuān ·dǎn fǔ yù rè zhèng

2 英文参考

sinusitis with pattern of heat stagnation in gallbladderfu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鼻渊·胆腑郁热证(sinusitis with pattern of heat stagnation in gallbladderfu)是指胆腑郁热,以鼻涕量多色黄,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眉棱骨或颌面部有压痛,鼻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嗅沟见脓性分泌物,伴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寐少梦多、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鼻渊证候[1]。

4 鼻渊·胆腑郁热证的症状

鼻渊·胆腑郁热证患者鼻涕黄浊粘稠如脓样,色黄或黄绿,量多,从鼻腔上方流下,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鼻粘膜肿胀,尤以红赤为甚,中鼻道、嗅沟见脓性分泌物。头痛剧烈,眉棱骨或颌面部有压痛。全身或伴有发热、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数。[1][2][3]

5 证候分析

胆腑郁热,循经上炎,攻犯脑窍,蕴结于鼻窦,燔灼气血,熏腐肌膜,故见涕黄粘稠如脓样,量多而有臭味[3]。

火热较盛,蒸灼鼻内肌膜,瘀阻脉络,故肿胀,红赤尤甚,鼻塞及嗅觉减退等症状也较甚[3]。

热毒灼伤窦壁,故叩压眉间或颧部,则疼痛剧烈[3]。

胆经火热,上攻头目,清窍不利,故头痛剧烈,发热,目赤,耳鸣,耳聋[3]。

火热蒸迫,胆汁外溢,故口苦、咽干[3]。

胆热内郁,扰乱神明,故失眠梦多,急躁易怒[3]。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皆为胆经火热之象[3]。

6 鼻渊·胆腑郁热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清泄胆热,利湿通窍[3]。

612 方药

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备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甘草加减治疗:该方以龙胆草、黄芩、柴胡、山栀子清泄胆热,泽泻、车前子、木通利湿,引热下行,当归、生地黄活血凉血,益阴制火,甘草调和药性[3]。

若鼻塞甚者,加苍耳子、白芷、鹅不食草,以芳香通窍[3]。

若肝胆火热塞盛,头痛剧烈,急躁易怒,便秘尿赤者,可用当归龙荟丸加减,以清泻肝胆之火[3]。

也可用奇授藿香丸[备注]奇授藿香丸(《医宗金鉴》):藿香连枝叶研细束,雄猪胆汁和丸如梧桐大。,以木通,茵陈煎水送服:奇授藿香丸中以藿香芳香行气,辟浊化湿,猪胆苦寒,入胆经除胆热,配以木通、茵陈以清利胆经湿热[3]。

62 饮食疗法 621 食疗方法

清泻胆热,利湿通窍[2]。

622 推荐食材

丝瓜、鱼腥草、猪胆、苦瓜等[2]。

623 食疗方

丝瓜饮:经霜丝瓜1条,切碎,沸水浸泡,代茶饮[2]。

丝瓜根蕺菜饮:丝瓜根30g,鱼腥草30g,煎水,加白糖调味,代茶饮[2]。

猪胆蜜:猪胆1个取汁,与蜂蜜60g共煎或蒸,代茶饮[2]。

苦瓜泥:生苦瓜1条捣烂如泥,加白糖60g捣匀,两小时后将水滤出,去渣,分2~3次服用[2]。

63 外治法

1)选用滴鼻灵[备注]滴鼻灵(经验方):鹅不食草650 g、辛夷花150g,煎水二次,药液混合,浓缩成1500 ml,加盐酸麻黄素粉375 g、葡萄糖粉15 g,过滤消毒,瓶装备用。、葱白滴鼻液或1%麻黄素液等滴鼻[3]。

或用冰连散[备注]冰连散(经验方):黄连3g、辛夷花3g、冰片06 g,共研细末。吹入鼻腔,每天3~4次,以疏风清热通窍,改善鼻腔通气,使鼻窦分泌物易于排出[3]。

2)上颌窦炎,可于穿刺冲洗后,注入鱼腥草液[备注]鱼腥草液(经验方):将鱼腥草干品切碎,置蒸馏器内加水过药面,加热蒸馏,以每3 ml相当原干药1g计算,收集第一次蒸馏液,再行蒸馏,以每1 ml相当于原干药3g计算,收集第二次蒸馏藏,每1000 ml加入08g氯化钠使溶解,再加入适量吐温80,使溶液澄清,用IG重焙玻璃漏斗过滤,滤液灌装,以流通蒸气灭菌30 min,备用。,以清热解毒[3]。

64 针灸治疗 641 针刺 6411 方一

选用迎香、印堂、太阳、合谷、风池、曲池、足三里等穴位,每次2~3穴,强 [3]。

6412 方二

取迎香、鼻通、列缺、合谷、印堂、通天、内庭、风池等穴为主[4]。头痛加上星、百会;眉棱骨痛加攒竹[4]。

6413 方三

治法:清热泻火,宣肺通窍

处方:列缺、合谷、迎香、上迎香、印堂穴。取列缺、合谷为远部表里配穴,以清泻肺热;迎香挟于鼻旁,印堂位于鼻根,上迎香居两侧,三穴共奏疏散局部郁热而通鼻窍之功效。

随证配穴:行间,头痛加风池、太阳。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

642 穴位注射

取肺俞穴,进针3~5分,注入鱼腥草注射液05 ml,隔天1次[3]。

7 鼻渊患者日常保健

注意擤鼻方法,鼻塞甚者,不可强行擤鼻,以免邪毒逆入耳窍,导致耳窍疾病[3]。

急性者适当休息,注意营养[3]。

对本病应积极、及时地治疗,以免使急性转为慢性,迁延日久难愈,或变生它疾[3]。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感冒,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的疾病[3]。

注意劳动保护,工作环境粉尘多者,应戴口罩[3]。

8 鼻渊患者饮食宜忌

饮食不当会使鼻渊患者病情加重或延长病程[2]。

鼻渊患者宜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以摄取足够的维生素C,如柑橘类水果、葡萄、黑莓等;多吃全谷类、豆类、坚果,以摄取B族维生素,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抵御外邪入侵[2]。

鼻渊患者需戒除烟酒,忌食辣椒、大蒜、煎炸等辛辣燥热食物[2][3]。

9 关于鼻渊

鼻渊(sinusitis)鼻渊为病名[5]。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俗称脑漏(见《景岳全书·鼻证》)、又称脑崩(见《外科大成》卷三)、脑渗(见《医学准绳六要》)、脑泻(《普济方》卷五十七)、历脑[3]、控脑痧[3]、控脑砂(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外科大成》卷三)。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表现的鼻病[1]。因涕下不止如淌水而得名[5]。是鼻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3]。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热移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不止也。”继《黄帝内经素问》之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论述也较多,并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对其病机、病位、症状及“脑渗为涕”的论述,故又有“脑漏”、“脑渗”、“历脑”、“控脑痧”等病名[3]。

《外科正宗》卷四:“脑漏者,又名鼻渊。总由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其患鼻流浊涕,或流黄水,点点滴滴,长湿无干,久则头眩虚晕不已。”

鼻渊与西医的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类似[3]。多见于急性鼻炎、慢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急性副鼻窦炎、慢性副鼻窦炎,亦可见于重症慢性鼻膜炎。

鼻渊发病率高,影响工作、学习,甚至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导致不良后果,故应积极防治[3]。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