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收录古籍最多的解题性书目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中国古代收录古籍最多的解题性书目是什么?,第1张

应该是《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张苍、耿寿昌所撰写的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部,成于公元一世纪左右。其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它是经历代各家的增补修订,而逐渐成为现今定本的,西汉的张苍、耿寿昌曾经做过增补和整理,其时大体已成定本。最后成书最迟在东汉前期,现今流传的大多是在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刘徽为《九章》所作的注本。

《九章算术》内容十分丰富,全书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同时,《九章算术》在数学上还有其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简练有效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鬼才马伯庸的书单难怪11天写完一本书

马伯庸2014年阅读书单

1、《上帝掷骰子吗》豆瓣90

2、《1944:腾冲之围》豆瓣84

3、《易经释梦》豆辩80

4、《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豆瓣80

5、《红雨》豆瓣80

6、《国士无双伍连德》豆瓣79

7、《西域列王纪》豆瓣78

8、《红衫》豆瓣77

9、《拿不动的世界》豆瓣75

10、《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豆瓣95

马伯庸2015年阅读书单

1、《清代蒙商述略》豆瓣92

2、《火星救援》豆瓣89

3、《三案始末》豆瓣88

4、《近距离:怀俄明故事》豆瓣88

5、《何以中国》豆瓣82

6、《美食家》豆瓣80

7、《朱雀》豆瓣73

8、《胡若望的困惑》豆瓣7,3

9、《大象的退却》豆瓣71

10、《清代文献辩伪学研究》豆瓣无

马伯庸2016年阅读书单

1、《中国古舆服论丛》豆辫94

2、《危机与重构》豆瓣91

3、《茶馆之殇》豆瓣90

4、《巨人的陨落》豆瓣89

5、《生命的跃升》豆瓣89

6、《最后的耍猴人》豆瓣88

7、《东南亚的贸易时代》豆瓣87

8、《明代乡村纠纷与秩序》豆瓣84

9、《秦汉名物从考》豆瓣83

10、《李天飞大话西游记》豆瓣无

马伯庸2017年阅读书单

1、《最危险的书》豆瓣91

2、《洞穴奇案》豆瓣90

3、《军功爵制研究》豆瓣89

4、《101/2章世界史》豆瓣86

5、《秦迷》豆瓣83

6、《三生石上旧精魂》豆瓣82

7、《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战事》豆瓣82

8、《林肯在中阴》豆瓣81

9、《被掩埋的巨人》豆瓣78

10、《飞翔吧!大清帝国》豆瓣76

马伯庸2018年阅读书单

1、《宋案重审》豆瓣92

2、《南方高速》豆瓣88

3、《鳄鱼街》豆瓣87

4、《阿尔比恩的种子》豆瓣86

5、《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豆瓣85

6、《我脑袋里的怪东西》豆瓣85

7、《讲故率:中国历史上的巫术车替罪》豆瓣81

8、《乾隆皇帝的荷包》豆瓣78

9、《书法没有秘密》豆瓣73

10、《秦汉社会民生信仰研究》豆瓣无

马伯庸2019年阅读书单

1、《西周的灭亡》豆瓣92

2、《送法下乡》豆瓣91

3、《冷血》豆瓣87

4、《天气预报》豆瓣84

5、《远方之镜》豆瓣84

6、《鱼翅与花椒》豆瓣83

7、《汴京之围》豆瓣82

8、《同类相食与普通法》豆瓣82

9、《四时歌》豆瓣79

10、《说说秦俑那些事》豆瓣70

马伯庸2020年阅读书单

1、《猴杯》豆瓣92

2、《西周的灭亡》豆瓣92

3、《维正之供》豆瓣91

4、《百战归来认此身》豆瓣90

5、《司马迁的记忆之野》豆瓣87

6、《被统治的艺术》豆瓣85

7、《鸳鸯六七四》豆瓣83

8、《仙症》豆瓣82

9、《堂斗》豆瓣74

10、《日本侦探小说与大连关系之研究》豆瓣无

马伯庸2021年阅读书单

1、《筚路维艰》豆瓣95

2、《党权,党员车党争》豆瓣93

3、《匏瓜》豆瓣88

4、《故事法则》豆瓣83

5、《奶酪蛆虫》豆瓣81

6、《大脑的一天》豆瓣80

7、《爪牙》豆瓣79

8、《中国话》豆瓣77

9、《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豆瓣76

10、《缝纫机与近代上海社会变迁》豆瓣67

马伯庸2022年阅读书单

1、《翦商》豆瓣89

2、《金色梦乡》豆瓣89

3、《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豆瓣88

4、《怎样军作》豆瓣87

5、《凶年》豆瓣87

6、《尚书正读》豆瓣86

7、《漫长的余生》豆瓣83

8、《清代仓储的制度困境与救灾实践》豆瓣79

9、《毫天意义的工作》豆瓣78

10、《罗建功打官司》豆瓣68

分类: 娱乐休闲 >> 收藏

解析:

,《永乐大典》在书籍中可以称的上是庞然巨帙,每本《永乐大典》相当于现在普通书籍的两倍大小。要拿走一两本《永乐大典》而不被人发现,已经不是一件易事。如果要转移大量《永乐大典》,似乎更加困难。

那么,这些“偷书官”又是用什么方法将《永乐大典》偷出去的呢?据清人缪荃孙记载:翰林院的一些官员偷书伎俩极为巧妙。他们一般选择在冬天进行偷窃。

官员早上进翰林院时随带棉袍一件, 在身上,打成包袱形状如两本《永乐大典》大小。当夜晚降临的时候,一些官员也开始实施他们偷书的计划。他们的办法是将两本《大典》包入包袱里,却把原本包在包袱里的棉袍穿在身上。看守人员见到早上曾带包袱而来,晚上带包袱而去,也就不起疑心了。

据记载,光绪年间一位翰林侍读文廷式,一人就盗走100多本《永乐大典》。文廷式死后,这些书又被其后人出售,卖给洋人或者古董商。就这样,《永乐大典》就被大量流失出去。而且几经展转,无从寻觅这些被盗出的《永乐大典》的下落了。

目前,《永乐大典》散落在日本、英国、美国等几个国家。是什么原因将这些《永乐大典》远离祖国,流散到异域远邦呢?《永乐大典》的灾难源于国人说熟知的那段民族屈辱史。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文明古都烧杀掠抢。

翰林院座落在东交民巷,靠近使馆区,已经被沦为战场。那些价值连城、有些甚至从未在皇宫之外面世的古版书籍正在被大火一点一点的吞没,一些没有被焚烧的古籍被随意的抛在院子里,池塘中。侵略者对《永乐大典》肆意抢掠,甚至代替砖块,构筑工事。在这场灾难过后,《永乐大典》几乎丧失殆尽,仅存的数百册也散落世界各地。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翻开这历经几百年沧桑的《永乐大典》,专家们发现,这里收藏的所有《永乐大典》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从纸张看,这些《永乐大典》用的是嘉靖时期的皮纸,也叫白棉纸。而且,书后都注明了重录总校官、分校官、写书官及圈点人姓名。所以,可以推断的是,这些《永乐大典》全都是明朝嘉靖时期的抄本。这就是说,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所有《永乐大典》都不是永乐年间编篆的。那么《永乐大典》除了永乐年间的这个版本之外,到底还有几个版本呢?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地库里,收藏有161册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从明成祖朱棣编写《永乐大典》至今,已经有600余年。在漫长的岁月中,《永乐大典》经历各种不幸遭遇,丢失了一万多册。目前全书仅有不足百分之四,400册左右的《永乐大典》流散在世界各地。然而,专家们发现,目前全世界所能见到的《永乐大典》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每本书的书后都注明了当时的重录官员,而这些官员全都是明朝嘉靖皇帝时期的官员。

这就是说,目前世界上所有能见到的所有《永乐大典》都不是永乐年间编篆的。那么, 《永乐大典》除了永乐年间的这个版本之外,到底还有几个版本呢?据史书记载,《永乐大典》修成之后,明朝各代帝王中查阅过《永乐大典》的却寥寥可数。

明世宗嘉靖皇帝却是一个例外。继位于1521年的嘉靖皇帝在明朝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光彩的角色,在位45年,崇信道教,朝政昏庸。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皇帝,却似乎对《永乐大典》产生了特别的兴趣。与其他皇帝不同,嘉靖皇帝的案头常常放置了几册《永乐大典》以便随时翻阅。

一直以来,嘉靖皇帝很想将《永乐大典》重录一部,多次同大学士徐阶谈过。但这个想法都因为工程过于浩大,重录难度太高,而被搁置下来。嘉靖皇帝当然也应该非常清楚,要重录这样一部大型书籍,其难度可想而知。那么,又是什么事情让嘉靖皇帝下定决心,克服各种困难,开始重录《永乐大典》呢?

据史书记载,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皇宫发生大火,火势连绵。存放《永乐大典》的文楼受到威胁,情况非常危急。大火消息传来,让嘉靖皇帝感到最为担心的就是《永乐大典》的安全。他一夜下了三四道命令,令左右登上文楼督促抢救《永乐大典》。幸亏抢运及时,《永乐大典》才能逃过这次浩劫。嘉靖皇帝因此心有余悸,决心将《永乐大典》重新抄录一部,“两处收藏,以备不虞”。

大火之后的第五年秋天,工程浩大的重录工作正式开始。对于这样一部史无前例的大类书,重录官员选择了按照原本进行“对本抄写”这个最为简单也最为正确的方法。工作进行了整整六年,直到嘉靖皇帝去世,重录工作还在进行。新皇帝明穆宗继位之后,重录工作才得以完成。

据史书记载,重录的《永乐大典》的在内容、格式、装帧方面与原本如出一辙,令人叹为观止。此后,《永乐大典》便有了两个版本。现在人们习惯于把永乐年间的第一个版本称为正本,把嘉靖年间的重录本称为副本。这就是说,国图收藏的所有《永乐大典》全都是明朝嘉靖时期的副本。

不仅如此,历史上被八国联军毁掠的是明嘉靖后期重抄的副本,流失海外和国内陆续搜集的残本也均为嘉靖重录副本或其抄本。而《永乐大典》的正本至今一卷也没有发现,并且其下落也一直不见准确的记载。这就是说,《永乐大典》正本失踪了!

11095册《永乐大典》正本已经彻底消失了几个世纪!《永乐大典》正本究竟何去何从?它还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吗?如果存在,它到底在哪?如果已经不存在于世界上,它又是什么时候,被谁,用什么方式毁灭的?对于正本的下落,为什么历代史书中不见任何准确记载?

围绕着《永乐大典》正本的是一个又一个讳莫如深的谜团,甚至有学者将之称为“中国书籍史上的最大疑案”。关于正本的第一种说法,毁于清乾清宫大火说。清朝末年的一位学者缪荃孙提出了这种看法。乾清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康熙八年重修。然而,我们目前所见的乾清宫并不是建成于这个年代,而是在1797年嘉庆二年之后重建的。重建的原因,正是因为嘉庆二年发生的一次大火,将整个乾清宫几乎彻底毁灭。

那么,《永乐大典》正本是否象缪荃孙所说,在当时藏于乾清宫,而且不幸毁于这场大火呢?张忱石对这种说法提出了不同意见。乾隆九年至四十年间,清 曾对宫中藏书清理过,所有善本典籍全部集中在一起,编成了《天禄琳琅书目》。《永乐大典》是书籍中的庞然大物,又有一万多册,假如正本在乾清宫,是极容易发现的,怎么可能不编入《天禄琳琅书目》?

无独有偶,史书中关于乾隆时期曾经大规模查访《永乐大典》的记载似乎也质疑了《永乐大典》正本毁于乾清宫大火的真实性。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时,因为要从《永乐大典》裒辑佚书,曾经在宫里宫外都查找过《永乐大典》。当时有人怀疑在康熙年间修书时,徐乾学、高士奇等人常在皇史宬翻阅此书,有可能取走查阅未能交回。于是乾隆下令两江总督高晋、浙江巡抚三宝到两家查访。特别讲明《大典》是官物,即使当年拿取,也是无意收藏,只要交出,并不追究,但一本也没有找到。

假如当时正本存放在乾清宫,何必舍近求远,去江苏、浙江寻查副本呢?这样看来,既然正本毁于乾清宫大火的说法站不住脚,那么正本的失踪会不会早在清朝以前呢?

关于正本失踪的第二种说法是毁于明亡之际说,说穿了,就是被李自成焚毁了。崇祯十七年的3月, 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队攻占北京,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可是这种辉煌只维持了短短40天,吴三桂、多尔衮的满汉联军便击败了这支由农民组成的军队。

4月29日,李自成即位称帝之后便匆匆撤离北京。他将怒火发泄在京城这些几百年的宫殿和城楼上,下令放火焚烧。在这样一个人人自危的乱世,已经没有人会去顾及一部书的存在和命运。 《永乐大典》正本是否在此时无声无息的全部化为灰烬了呢?然而,在张忱石看来,这种说法也没有真凭实据

太多了贴不上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