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水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肾水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外奇穴名·肾水 41 标准定位 42 主治病症 43 刺灸法 5 肾阴·肾水 6 病证名·肾水 61 肾水的定义 62 肾水的症状 63 肾水的病因 64 肾水的治疗 641 阴水·肾气衰微的症状 642 证候分析 643 阴水·肾气衰微的方药治疗 644 阴水·肾气衰微的针灸治疗 65 关于十水 66 关于水肿 7 推拿穴位名·肾水 8 代指肾脏·肾水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肾水的穴位 2 治疗肾水的方剂 3 治疗肾水的中成药 4 肾水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肾水 肾水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shèn shuǐ

2 英文参考

edema due to dysfunction of kidne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idney edem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肾水:1经外奇穴名;2肾阴;3病证名;4推拿穴位名;5代指肾脏。

4 经外奇穴名·肾水

肾水为经外奇穴名[1]。出《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经验交流会议资料选编》。

41 标准定位

位于男性下腹部, 根中点直上2寸,再旁开2寸处[1]。左右计2穴[1]。

42 主治病症

主治小儿腹股沟疝[1]。

43 刺灸法

一般直刺03~05寸[1]。

5 肾阴·肾水

肾水指肾阴[2][1]。肾阴又称元阴、真阴、肾水、真水[2][3]。与肾阳相对而言[2][3]。指本脏的阴液(包括肾脏所藏之精),与肾阳依附为用,是肾阳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2][3]。肾阴不足,肾阳就会亢奋,甚则相火妄动;相火妄动反过来也会灼耗肾阴[2][3]。

6 病证名·肾水

肾水(edema due to dysfunction of kidney[4]、kidney edema[5])为病证名[2]。五脏水肿病之一[2]。《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列十水之一[6]。指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以腹部胀大,脐肿腰痛,尿少, 潮湿,下肢冷,面反瘦等为常见症的水肿病[5]。《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列为十水之一。

61 肾水的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肾水是指肾不能化气行水所致的水肿病[4]。

《中医药学名词》(2010):肾水是指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以腹部胀大,脐肿腰痛,尿少, 潮湿,下肢冷,面反瘦等为常见症的水肿病[5]。

62 肾水的症状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63 肾水的病因

肾水多因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所致[2]。

64 肾水的治疗 641 阴水·肾气衰微的症状

全身高度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腹大胸满,卧则喘促,腰部冷痛酸重,纳少、尿量减少或增多,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萎黄灰滞或㿠白,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7][8]

642 证候分析

脾虚水肿,久延不愈,伤及肾阳。腰膝以下,肾气主之,肾气虚衰,阳不化气,水湿下聚,故见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水气上凌心肺,故见心悸气促。腰为肾之府,肾虚而水气内盛,故腰痛酸重。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行,故尿量减少,或因下元不固而多尿,故有浮肿与多尿并见。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养,故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阳气不能温煦上荣,则纳少、畏寒肢冷、面色萎黄灰滞或㿠白。舌质胖淡,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均为阳气虚衰,水湿内盛之候。[7][8]

643 阴水·肾气衰微的方药治疗

[8]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可用真武汤、《金匮要略方论》肾气丸等方[9]。

济生肾气丸[备注]《严氏济生方》肾气丸(《严氏济生方》):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炮附子、桂枝、牛膝、车前子合真武汤[备注]真武汤(《伤寒论》):炮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肾为水火之脏,缘阴阳互根之理,善补阳者,必以阴中求阳,则生化无穷。故用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用肉桂、附子,温补肾阳,两相配合,则能补水中之火,温肾中之阳气;用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生姜温散水寒之气;白芍调和营阴;牛膝引药下行,直趋下焦,强壮腰膝。若小便清长量多,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补骨脂,以温固下元。若心悸、唇绀,脉虚数或结代,乃水邪上逆,心阳被遏,瘀血内阻,宜重用附子,再加桂枝、炙甘草、丹参以温阳化瘀。若见喘促、汗出,脉虚浮而数,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宜重用人参、蛤蚧、五味子、山萸肉、牡蛎或吞服黑锡丹[备注]黑锡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黑锡、硫黄、川楝子、葫芦巴、木香、炮附子、肉豆蔻、阳起石、沉香、茴香、肉桂、补骨脂,以防喘脱之变。

肾气衰微常与脾阳不振同时出现,证见脾肾两亏,水寒内盛。因此健脾与温肾常同时并进,但需区别脾肾的轻重主次,施治当有侧重。

如病程缠绵,反复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证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时当以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表药,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又可出现肾阴虚为主的病证,如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等。治当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滋阴不宜过于凉腻,以防匡助水邪,伤害阳气。方用左归丸[备注]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版胶加泽泻,茯苓、冬葵子等。

尚有肾阴久亏,水不涵木,出现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盛下虚的复杂病情,证见面色潮红,头晕头痛,心悸失眠,腰酸遗精,皮履飘浮无力,或肢体微颤等。此乃肝肾阴虚于下,肝阳上扰所致。治当育阴潜阳,亦可用左归丸[备注]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版胶加介类重镇潜阳之品,如珍珠母、龙骨、牡蛎、鳖甲、桑寄生等。

若肾气虚极,中阳衰败,浊阴不降而见神倦欲睡,泛恶,甚至口有尿味,病情严重,宜附子合制大黄、黄连、半夏以解毒降浊。

此外,对于水肿病的治疗,常合活血化瘀法,取血行水亦行之意。如《医门法律·胀病诸方》中指出用当归、大黄、桂心、赤芍等药。近代临床上常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实践证明可加强利尿消肿的效果。

644 阴水·肾气衰微的针灸治疗

[7]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选穴:以任脉穴、背俞穴为主。取肾俞、关元、三焦俞、水分、脾俞、足三里。

随证配穴:便溏者,加天枢、上巨虚。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可灸。

方义:肾俞温补肾阳,重灸关元助阳化气。三焦俞以调三焦气化功能,水分分利水邪。脾俞、足三里健脾以运化水湿。

65 关于十水

十水为古代对水肿病的分类[6]。历代说法不一:

1《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

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66 关于水肿

水肿(edema[5][4])为病名[10][11]。出《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又称水气[10]。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11]。是以肌肤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5]。患者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8]。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主要病变在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发生水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阳水、阴水两类。感受外邪而发,发病较急,多从头面部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上为著,病位多在肺脾,多属实证,为阳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8][7][11]。

水肿的治疗方法有发汗、利尿、攻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等。如经一般常法治疗不应,或有瘀血征象者,可参合应用活血化瘀法[8]。以上诸法,或单用,或合用,均视病情需要而选择[8]。针灸治疗本证有一定效果,在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反复发作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内科的水肿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肿、肾病性(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肝病性(如肝硬化)水肿、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8][7]。

详见水肿条。

7 推拿穴位名·肾水

肾水为推拿穴位名[2]。见陈氏《小儿 经》,即肾经[2]。肾经又名肾、肾水[12]。

①肾经位于小指远端指骨的腹面[12]。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现一般以此为准[12]。

②肾经位于腕部尺侧[12]。见《幼科推拿秘书》。

③肾经之男位于小指中段指骨的腹面,女位于小指远端指骨的腹面[12]。见《小儿 经》。

④肾经即后溪穴[12]。常用推法,能清脏腑之热,治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12]。

8 代指肾脏·肾水

肾水代指肾脏。《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

9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国家基本药物 4 中医·肾 41 五脏之一·肾 411 功能 412 相关经络 42 耳穴名·肾 421 标准定位 422 主治病症 423 方法 43 脉学名词·肾 44 推拿部位名·肾 5 西医·人体器官名·肾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肾 肾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shèn

2 英文参考

kidne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nephridium [朗道汉英字典]

nephro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nephr [朗道汉英字典]

nephro [朗道汉英字典]

ren [朗道汉英字典]

renes [朗道汉英字典]

shè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O10(穴)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idne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肾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686 96 肾上腺素 注射剂 1mg:1ml 瓶(支) 21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687 97 去甲肾上腺素 注射剂 2mg:1ml 瓶(支) 6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688 98 异丙肾上腺素 注射剂 1mg:2ml 瓶(支) 35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516 39 金匮肾气丸 蜜丸 6g 丸 088 中成药部分 517 39 金匮肾气丸 蜜丸 54g 瓶 67 中成药部分 518 39 金匮肾气丸 蜜丸 60g 瓶 74 中成药部分 519 39 金匮肾气丸 蜜丸 90g 瓶 108 中成药部分 520 39 金匮肾气丸 水蜜丸 60g 瓶 88 中成药部分 △ 521 39 金匮肾气丸 水蜜丸 45g 袋 08 中成药部分 522 39 金匮肾气丸 水蜜丸 5g 袋 088 中成药部分 523 39 金匮肾气丸 水蜜丸 6g 袋 1 中成药部分 524 39 金匮肾气丸 水蜜丸 20g 袋 32 中成药部分 525 39 金匮肾气丸 水蜜丸 30g 袋 46 中成药部分 526 39 金匮肾气丸 水蜜丸 40g 瓶 6 中成药部分 527 39 金匮肾气丸 水蜜丸 50g 瓶 74 中成药部分 528 39 金匮肾气丸 水蜜丸 72g 瓶 104 中成药部分 529 39 金匮肾气丸 水蜜丸 90g 瓶 128 中成药部分 530 39 金匮肾气丸 水丸 60g 瓶 95 中成药部分 △ 531 39 金匮肾气丸 水丸 72g 瓶 112 中成药部分 532 39 金匮肾气丸 浓缩丸 200丸 瓶 111 中成药部分 △ 533 39 金匮肾气丸 浓缩丸 360丸 瓶 196 中成药部分 534 39 金匮肾气片 片剂 027g72片(薄膜衣) 盒(瓶) 24 中成药部分 535 39 金匮肾气片 片剂 027g40片(糖衣) 盒(瓶) 124 中成药部分 536 39 金匮肾气片 片剂 027g48片(糖衣) 盒(瓶) 148 中成药部分 537 39 金匮肾气片 片剂 027g72片(糖衣) 盒(瓶) 218 中成药部分 538 39 金匮肾气片 片剂 027g100片(糖衣) 盒(瓶) 299 中成药部分 539 39 金匮肾气片 片剂 027g18片(薄膜衣) 盒(瓶) 63 中成药部分 540 39 金匮肾气片 片剂 027g48片(薄膜衣) 盒(瓶) 162 中成药部分 541 39 金匮肾气片 片剂 027g100片(薄膜衣) 盒(瓶) 329 中成药部分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中医·肾

肾:1五脏之一;2耳穴名;3脉学名词;4推拿穴位名。

41 五脏之一·肾

肾(kidney[1])为五脏之一,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2]。与膀胱相为表里[3]。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包括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和主纳气,并与骨、髓、耳密切相关[2]。由于生殖之精是人类生育繁殖最基本的物质,故称肾为先天之本[3]。

411 功能

肾的功能是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和肺、脾两脏同司体内水液代谢和调节;又主纳气[4]。其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4]。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

肾脉上连肺,其脉上贯膈,入肺中,故亦主纳气。《难经·四难》:“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肾上开窍于耳。《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

肾下开窍于二阴,司二便。

肾又主骨、生髓,有充养骨骼、滋生脑髓的作用,故骨、脑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活动,取决于肾气的盛衰。《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肾主身之骨髓。” 齿更发长,亦与肾气盛衰有关。

肾外应于腰。《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

肾寄命门之火,为元阴、元阳之所藏,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之称。

412 相关经络

足少阴肾经属于肾;足太阳膀胱经络于肾[4]。又与督、任、冲等脉相通[4]。其背俞为肾俞,募穴为京门[4]。

42 耳穴名·肾

肾(shèn CO10 kidney)为耳穴名[4][2]。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2]。

421 标准定位

耳穴·肾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2]。

耳穴·肾位于耳甲艇,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下方[4]。

422 主治病症

耳穴·肾主治腰痛、耳鸣、神经衰弱、肾盂肾炎、哮喘、遗尿症、月经不调、遗精早泄[4]。

423 方法

一般用埋针法、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 [4]。

43 脉学名词·肾

肾指足少阴肾经。《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肾出涌泉……足少阴经也。”

肾指肾之真脏脉。《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肾见戊已死,是谓真脏见皆死。”

44 推拿部位名·肾

肾为推拿穴位名[3]。见陈氏《小儿 经》。又名肾经、肾水[5]。《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小指属肾,肾气通于耳,络联于小指,通目瞳人,手合谷穴,足大敦穴。”

1位于小指远端指骨的腹面。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现一般以此为准[5]。

2位于腕部尺侧[5]。见《幼科推拿秘书》。

3男位于小指中段指骨的腹面,女位于小指远端指骨的腹面[5]。见《小儿 经》。

4即后溪穴[5]。常用推法,能清脏腑之热,治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5]。

5 西医·人体器官名·肾

肾脏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呈蚕豆形,前后略扁。新鲜时呈红褐色,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外缘隆凸,内缘中部凹陷,称为肾门,为肾动脉、肾静脉、输尿管和神经所出入。在肾的额状切面上,可见肾实质,分为皮质、髓质两部。皮质位于表层,色深,并伸入髓质形成肾柱。髓质位于深部,颜色较浅,可见许多纵行条纹,由8~15个锥体形的肾锥体组成,尖端都朝向肾盂。几个锥体的尖端合成一个肾 ,突入肾小盂,几个肾小盂连成肾大盂,最后汇合成肾盂。肾实质由肾单位及集合管系组成,还有丰富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肾脏是主要泌尿器官,血液流经肾脏时,代谢废物、部分水和无机盐在肾脏形成尿。

肾是重要的排泄器官。肾的主要功能是排泄废物及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其排泄作用的功能单位称肾单位,由肾小球与肾小管(近曲肾小管与远曲肾小管等)组成。每侧肾脏含约100万个肾单位。

肾的主要功能:

(1)排泄作用:尿是肾功能活动的产物,其中所含排泄物种类多、含量大,多由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分泌而来。内源性物质如代谢产物尿素、尿酸、肌酸、肌肝等均由肾排出。正常人每日排除尿素可多达30克,因此,清除尿素是肾重要功能之一。外源性物质如药物、毒物及它们的代谢产物等也多由肾排出。如有肾功能障碍,废物在体内聚集可引起中毒,如尿毒症时,血尿素氮明显升高。

(2)维持机体水及渗透压平衡:经肾小球滤过的水有80%,在近曲肾小管随物质的回吸收而被动的回吸收,所剩余的20%水分,则在远曲肾小管等处,受抗利尿激素作用,根据生理需要调节水的回吸收量,所以,肾脏维持水平衡的功能主要在远曲肾小管等处。

(3)调节电解质与酸堿平衡:根据体内需要,经肾小球滤过的电解质如钾、钠、氯及碳酸氢盐等,由神经内分泌因素及体液因素调节肾小管对它们的回吸收及排出量。在排出过程中,钠尚可与氢、铵离子交换而调节酸堿平衡。

(4)肾脏还能制造一些生理活性物质:如肾素(有使血压回升作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成熟与释放等)、前列腺素及活化维生素D等,都有重要的生理作用。肾脏的功能是极其复杂的,同时也有很大的贮备量,切除一侧肾后,人仍能健康生存。

6

常常感觉到手部有莫名其妙的酸麻无力感,并且肩颈僵硬吗?是否反复落枕,甚至常常头痛、头晕?小心颈椎病已找上你!

颈椎由七块骨头构成,连接着头部和身体,支撑住头部的重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颈椎上有许多肌肉、韧带附着,有血管从中通过,也有神经从内延伸而出,扮演着维持生理机能的重要角色。

颈椎病是颈椎结构发生异常所导致。每一节颈椎之间,有椎间盘及韧带,帮助减少摩擦。随着老化,椎间盘内的水分会慢慢消失,而错误的姿势也会导致颈椎压力变大,慢慢磨损椎间盘。一旦磨损过多,颈椎之间的摩擦力增大,骨质就会增生,长出“骨刺”,压迫颈椎的动脉以及神经。

当颈椎出问题,血管和神经被压迫,此时不只引发脖子酸痛,还可能导致各种各样、甚至看似和颈椎毫不相关的病症出现。比如:

视力异常: 视物模糊、眼痛、畏光、流泪。

听力异常: 若椎动脉遭到压迫,供应耳部的血流不足,就会产生耳鸣、重听。

喉咙异物感: 吞咽时感到不适,可能伴随恶心、呕吐、胃食道逆流等症状。

经常反复落枕: 颈椎结构不稳定,睡眠姿势稍有不适,便可能落枕。

肩颈僵硬: 后颈部僵硬、活动受限、酸痛,容易疲劳,转动颈部常有声响。

手部酸痛: 通常酸痛感由肩颈延伸下来,严重者可达到手指。

头痛: 患者常常感到头痛由肩部延伸而上,通常可指出头痛的明确范围。

头晕: 椎动脉遭到压迫,造成头部供血不足,便可能发生头晕,严重者伴随恶心、呕吐。

交感神经症状: 若交感神经遭到压迫,便有可能产生胸痛、心跳异常、流冷汗等症状。

颈椎的老化是自然现象,但是发生颈椎病的年龄却有愈来愈年轻化的趋势。不良的站姿、坐姿,或是运动伤害,都会加速颈椎老化,导致颈椎病。

你可以做个小实验,在站立的情况下,将一瓶装满水的宝特瓶高举过头,手臂打直并贴着耳朵,感受此时手臂所承受的重量。接着将手臂往前旋转四十五度,此时会感到手臂承受了比刚才更大的重量。

同样的道理,现代人无论走路或搭车,都习惯低头盯着手机看,或是办公时,将脖子向前伸出以看清楚电脑萤幕,这些姿势就如同刚才的小实验,都让颈椎在不知不觉中向前拉长而承受更大的压力,长期下来造成颈椎劳损。

不良饮食与作息也会加重颈椎病。例如睡眠不足,会导致肌肉容易僵硬,也会让身体对疼痛的感觉增加,使颈椎病症状恶化。如果喝太多咖啡、茶叶、可乐等含咖啡因的饮料,则会使血管收缩,导致供应肌肉的血流量不足,造成肩颈更加僵硬、手部更加酸麻。

平时在家可以揉捏一些穴道来放松肩颈肌肉,缓解颈椎病。

方法是早晚各揉按穴位一次,每次约2到3分钟,力道为“感觉到有点酸胀”即可,不必按到痛的程度。若要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热敷,或是洗澡时以适当温度的热水冲肩颈部,也可以找中医师来针灸。

● 中渚穴、后溪穴

“中渚穴”位于手背,以一手食指,从另一手小指与无名指的指根之间,往手臂方向轻推,越过掌指关节后的凹陷处,即是中渚穴,若按压会有酸胀感。

取“后溪穴”,则是将手轻轻握拳后,在手掌感情线的尾端、小指下侧边凸起像一个火山口的地方。将手掌张开后,再按同一处会发现有凹陷,用力一点按会感觉到酸胀。

中渚穴、后溪穴明明是手上的穴位,怎么能治疗肩颈酸痛呢?其实这就是中医“远端取穴”的效果。中渚、后溪分别属于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由于这两条经络都从手背延伸到肩颈部位,因此按摩这两个穴可以缓解肩颈僵硬。

在古籍《通玄指要赋》中有记载:“脊间心后者,针中渚而立痊。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脊间心后,指的是大约肩胛骨边缘的肌肉,如果有僵硬的情况,可以针中渚穴,缓解效果非常好,而有头痛或脖子肌肉痛的问题,则可以针后溪穴。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头骨下方。先摸到耳垂,沿着耳垂同高度的水平线向内摸,越过一块骨头后,会在贴近头骨触摸到凹陷,按下去有酸胀感的话即是风池穴。

按摩前,先正坐,接着将手举起来,弯曲手肘,让自己的肩膀、小臂与脊椎正中线呈现两个直角三角形,接着以大拇指揉按风池穴,其余四指轻放于头部。风池穴为颈部肌肉的交缝处,多揉按可以放松颈部的肌肉,缓解颈椎病。

颈椎病多是姿势不正确所导致的,维持良好姿势,有助于减轻脊椎压力,帮助改善脊椎病。比如看手机前,可以先收下巴,再低头,同时将手机稍微抬高一点,让颈椎尽量保持正直。

平时坐椅子,尽量挺直腰杆,微微收下巴。若做这个动作,会发现颈部的肌肉变比较软,代表颈部所承受的力量变小了,呼吸也随之变得畅通。如果平时感到鼻咽部有异物的患者,做这个动作,也会有所缓解。

1 反向拉筋

多数人的习惯动作是上半身向前倾,如同虾一般弯曲,因此胸腹部的肌肉长期收缩较多,背部的肌肉反而较少收缩,久了导致肌肉不平衡,肩颈更加容易酸痛。朱雅莉中医师认为,多做反向的伸展操,能缓解颈椎病。

① 将双手平举,向后伸展,同时深呼吸,停留5至6秒后放松。

② 身体站直,双手放在背后,掌心朝下,十指交叉,深吸一口气,手往后拉高、拉长,同时下巴向上延伸(不是单纯的向上抬,而是想像要浮出水面呼吸一样地伸长脖子)。停留5至6秒后放松。

2 伸展颈部肌肉

① 正坐在椅子上,一手将下巴水平向后推,另一手的手掌则放在头顶,将头部轻轻向前拉,此时会感到脖子肌肉稍微被拉紧,维持约十五秒钟。

② 左手从头顶越过伸到头的右边,中指位置约在右耳上方,接着将头轻轻向左扳,感觉脖子右边的肌肉被拉紧,维持约十五秒,接着换边。

③ 休息一下,重复2到3次。

在正规医疗院所,通常采用“牵引治疗”来缓解颈椎病,目的是将颈椎之间的距离拉开,使“骨刺”不容易压迫到神经,因此可以减缓症状。牵引的力道必须控制好,一般颈椎的牵引治疗,最初从体重的七分之一开始,慢慢增加力道,最大力道可达到体重的四分之一。

若使用超过四分之一体重的牵引力道,症状仍无改善的话,就必须考虑其它治疗法,一味的加大力道可能适得其反。

网路上流传一段影片,一位妇人用“上吊”的方式牵引颈椎,宣称每天吊颈椎治好自己很多疾病。影片中的妇人吊在半空中,用全身的重量去牵引颈椎,使用超过常规的力道,不慎的话,可能造成舌骨疼痛、头晕或其它副作用。其实,真的不必如此冒险,现代医院或复健诊所都有专业的仪器可以处理,若有相关问题,交给专业的医师、物理治疗师处理,才比较有保障。

一旦患上颈椎病,真的很让人苦恼。平时做好保养,更胜于发病时寻求治疗。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是很有道理的,站姿与坐姿端正,除了礼仪上的要求外,也能保持自身颈椎 健康 ,减少病痛。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名·落枕 41 落枕的病因病机 42 落枕的症状 43 落枕的治疗 431 方药治疗 432 针刺治疗 4321 体针治疗 43211 治则 43212 处方 43213 方义 43214 随证配穴 43215 操作 4322 耳针疗法 43221 选穴 43222 方法 433 艾灸治疗 4331 方一 4332 方二 4333 方三 4334 分型治疗 43341 风寒阻络 433411 症状 433412 方一 433413 方二 43342 气滞血瘀 433421 症状 433422 选穴 433423 灸法 43343 落枕伴有恶寒头痛等症状的对症治疗 43344 注意事项 43345 医案 434 推拿疗法 4341 选穴 4342 操作方法 4343 医案 4344 注意事项 44 落枕患者日常保健 5 经外奇穴名·落枕 51 拼音 52 代号 53 落枕的别名 54 出处 55 落枕穴的定位 56 取法 57 穴位解剖 58 功效与作用 59 主治病症 510 配伍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文献摘要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落枕的穴位 2 治疗落枕的方剂 3 治疗落枕的中成药 4 落枕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落枕 1 拼音

luò zhěn

2 英文参考

stiff neck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uozhen (Ex22)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EXUE8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落枕:1病名;2经外奇穴名。

4 病名·落枕

落枕(stiff neck[1])为病名[2][3]。是指以颈部疼痛,颈项僵硬,转侧不便为主要表现的颈部软组织急性扭伤或炎症[1]。见《外科证治全书》卷三。落枕又称失枕[4]、颈部伤筋[3]、失颈、项强[2]、错枕[5]。

轻者可自行痊愈,重者能迁延数周[6]。

41 落枕的病因病机

落枕多由睡眠时头部姿势不当,枕头高低软硬不适,或颈部受寒,轻度扭伤等,以致局部经脉气血阻滞而成[3]。

落枕可因劳累过度、睡眠时头颈部位置不当、枕头高低软硬不适,使颈部肌肉长时间处于过度伸展或紧张状态,引起颈部肌肉静力性损伤或痉挛;也可因风寒湿邪侵袭,或因外力袭击,或因肩扛重物等导致[6]。

落枕是因睡眠姿势不当或睡时受风寒侵袭造成颈部经络阻滞、气血失畅、筋脉拘紧而强痛的一种肌肉痉挛疾病[7]。

42 落枕的症状

睡眠后出现颈项强直酸痛、活动受限[3]。多为一侧颈项强直、局部肌肉痉挛,压痛明显[3]。头常歪向患侧,转动不便[3]。重者疼痛延及患侧肩背及上臂[3]。一般3~5日即可自行缓解[3]。有些易反复发作[3]。现代医学中的颈肩肌筋膜炎、颈扭伤及项肌风湿痛等病引起的斜颈,多属本病范畴[3]。

落枕多见于中老年人,往往是颈椎病的反映,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轻者4~5日自愈,重者可延至数周不愈。

43 落枕的治疗

治疗以 、针刺为主,并可配合热敷、温熨[2]。

431 方药治疗

因外邪所致者可内服蠲痹汤;外伤所致者,宜复元活血汤;日久不愈者,宜六味地黄丸[2]。

432 针刺治疗

取阿是穴、落枕穴、后溪、悬钟等穴为主[3]。先刺阿是穴,不留针;针手足部穴时,可令患者轻轻转动颈部,收效较快[3]。如针后加艾灸、拔罐,或辅以推拿、热敷等法,均可提高疗效[3]。

4321 体针治疗 43211 治则

调气活血,舒筋通络

43212 处方

落枕穴 压痛点 后溪 悬钟

43213 方义

后溪,悬钟为循经取穴,可疏调太阳,少阳经气,解痉止痛;落枕穴为经验穴。

43214 随证配穴

恶寒头痛—风池、合谷,肩痛—曲垣、肩髃,背痛—肩外俞、天宗。

43215 操作

毫针刺,泻法。先刺落枕穴或悬钟,轻轻捻转,嘱患者活动颈项,一般疼痛当即缓解,再针近部诸穴,并可配合温针或拔火罐。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

4322 耳针疗法 43221 选穴

颈 颈椎 肝 脾 神门

43222 方法

毫针刺,中强度 ,捻针时嘱患者徐徐转动颈项,每次留针30~60min,每日1次。

433 艾灸治疗 4331 方一

[5]

取穴:落枕、天柱、大椎、阿是穴。

配穴:背痛者加养老穴;头痛恶寒者加风池穴。

灸法:采用灯火灸法,每穴1壮,每日1次,连灸3日。

4332 方二

[5]

取穴:天柱、肩外俞、悬钟、后溪穴。

配穴:背痛者加养老穴;头痛恶寒者加风池穴。

灸法:采用艾条悬灸,每穴灸10~15分钟;或用艾炷灸,每穴灸3~5壮。

4333 方三

[5]

取穴:健侧外关、列缺、悬钟、风池、大椎穴。

灸法:采用艾炷无瘢痕灸法,外关、大椎穴每次灸4~6壮,列缺、悬钟穴每次灸4~8壮,风池穴每次灸2~4壮,每日1次。

4334 分型治疗

落枕一般分为风寒阻络和气滞血瘀两型[7]。根据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如下:

43341 风寒阻络 433411 症状

偶晨起出现颈项、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适,可伴有向同侧上肢放射,俯仰转侧受限,尤以旋转后仰为甚,头歪向健侧,肌肉痉挛酸胀疼痛,局部压痛,可伴有恶寒,头晕,精神疲倦,口淡不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7]

433412 方一

[7]

选穴:落枕穴、阿是穴、后溪、悬钟、大杼。

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5分钟以上,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病愈即止。

433413 方二

[7]

选穴:阿是穴、风池、肩中俞、后溪。

灸法:艾条回旋灸,每穴10~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诸证消失即止。

43342 气滞血瘀 433421 症状

症状反复发作,颈项、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适部位固定,转动不利,肌肉痉挛酸胀,多在劳累、睡眠姿势不当后发作,舌暗,可见瘀点,苔白,脉弦涩。[7]

433422 选穴

阿是穴、肩中俞、膈俞、血海、气海[7]。

433423 灸法

艾炷隔姜灸,将生姜切成2毫米厚的生姜片,然后在生姜片上扎出10个以上分布均匀的小孔,上置如黄豆大小艾炷,点燃艾炷,待其将要燃尽皮肤有灼热感时移除,每穴5~7壮,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症状消失后巩固1~2次。[7]

43343 落枕伴有恶寒头痛等症状的对症治疗

落枕常伴有恶寒头痛等症状,临床上加用以下方法[7]:

选穴:合谷、外关。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

43344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注意疼痛部位保暖,避风寒,调整好睡眠姿势以防加剧疼痛[7]。

43345 医案

袁某,男,36岁,1979年8月9日初诊。主诉:颈项偏右侧疼痛2日。病史:昨晨起床时,发现头不能向左右旋转,第七颈椎至第三胸椎偏向右侧的肌肉酸痛,伴有全身不适。服用止痛片疼痛不减,而来针灸治疗。检查:大椎、身柱、肩外俞压痛明显。头不能向左侧转动,右肩胛骨内缘轻度浮肿,颈椎、胸椎端正,未见塌陷、外突或向左右倾斜,苔白,脉弦数。辨证:落枕。治则:舒筋活络,通经脉,止痛。选穴:阿是穴(大椎、身柱、肩外俞)、左肩井、肩中俞、悬钟。灸法:取俯卧位,先用艾条灸大椎穴20分钟,再取右侧卧位,灸左侧悬钟、肩井穴各20分钟,头颈左右旋转自如同前。

434 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适用于偶晨起出现颈项、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适,转侧受限,尤以旋转后仰为甚,头歪向健侧,肌肉痉挛酸胀,可伴有恶寒,头晕,精神疲倦,口淡不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者[6]。

4341 选穴

风池、风府、风门、肩井、天宗、肩外俞[6]。

4342 操作方法

[6]

(1)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其后,用轻柔的左右结构:㨰法、一指禅推法在患侧颈项及肩部施术约3~5分钟。

(2)用拿法提拿颈椎旁开15寸处的软组织,以患侧为重点部位,并弹拨紧张的肌肉,使之逐渐放松。

(3)嘱患者自然放松颈项部肌肉,术者左手持续托起下颌,右手扶持后枕部,使颈略前屈,下颌内收。双手同时用力向上提拉,并缓慢左右旋转患者头部10~15次,以活动颈椎小关节。摇动旋转之后,在颈部微前屈的状态下,迅速向患侧加大旋转力度,手法要稳而快,手法的力度和旋转的角度必须掌握在患者可以耐受的限度内,切忌暴力蛮劲,以防发生意外。

(4)术者按揉风池、风府、风门、肩井、天宗、肩外俞等穴,每穴30秒钟,手法由轻到重。然后轻拿颈椎棘突两侧肌肉。最后可在患部加用擦法治疗。

4343 医案

患者,男,25岁。主诉颈背痛,头不能左右看,不能仰俯,活动即痛,颈项强直2天。遂以上法治疗,治疗完毕即感颈项部轻松,各方向活动不受限,疼痛明显减轻。后巩固治疗两次,痊愈。[6]

4344 注意事项

推拿治疗落枕的过程中,手法宜轻柔,切忌施用强 手法,防止发生意外[6]。

44 落枕患者日常保健

(1)经常发生落枕的患者,应保持合适的姿势,睡卧时垫枕高低要适当,并注意颈项部的保暖[6][5]。

(2)经常发生落枕的人应到医院做颈部检查[5]。

(3)可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患处,缓解疼痛[7]。

(4)可配合局部 ,改善局部循环[7]。

5 经外奇穴名·落枕

落枕为经外奇穴名[4]。别名项强[4]。落枕即落枕穴。

落枕穴为经外奇穴名[3]。出《新医疗法手册》。即外劳宫(EXUE8)。后人又称为项强穴[8]。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05寸(指寸)凹陷中[8]。

51 拼音

lào zhěn xué

luò zhěn xué[9]

52 代号

EXUE8

53 落枕的别名

外劳宫(《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项强(《经外奇穴汇编》)。

54 出处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外劳宫,在指下,正对掌心是穴。

《新医疗法手册》名为落枕穴。

55 落枕穴的定位

落枕穴在手背侧,第2、3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指寸)[1]。

落枕穴位于手背中央,与掌心劳官穴相对处[10]。

落枕穴位于手背,当第二、三掌骨间隙的前1/3与中1/3交点处,或平指掌关节后05寸取穴[4]。一说位于天容与天柱穴连线之中点[4]。

落枕穴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05寸(指寸)凹陷中[8][11]。

落枕穴在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9]。

落枕穴

落枕穴

落枕穴

56 取法

患者伏掌取穴。

俯掌,于手背第2、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凹陷处取穴[11]。

57 穴位解剖

落枕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第二掌骨间背侧肌和第二骨间掌侧肌。分布有桡神经浅支。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2骨间背侧肌[9]。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桡神经手背支和手背静脉网分布;深层有尺神经深支和掌背动脉分布[9]。

有第二掌骨间肌,正当掌背神经,动、静脉,指掌侧总神经,动、静脉和掌深弓,尺神经掌伸支的分支[4]。

58 功效与作用

落枕穴有通经活络,祛风止痛的作用。

59 主治病症

落枕穴主治落枕,手臂痛,偏头痛,小儿急慢惊风,指不能伸(手指屈伸不利),指掌麻痹,颈椎病,手背红肿,小儿脐风,小儿消化不良,粪白不变,五谷不消,腹痛泄泻,胃痛,腹泻便溏等。

主治落枕,偏头痛,肩臂痛,胃痛等[4]。

落枕穴主治落枕、手臂痛、胃痛[9]。

落枕穴主治消化不良、腹泻便溏、小儿急慢惊风、落枕、指不能伸、指掌麻痹等[8]。

颈项病:落枕,颈椎病[11]。单用本穴治疗落枕时,活动颈部是治疗的关键[11]。

手病:手背红肿,手指麻木,手指屈伸不利[11]。

儿科病:小儿脐风,小儿消化不良,粪白不变,五谷不消,腹痛泄泻[11]。

其他病:偏头痛[11]。

510 配伍

落枕配天柱、大椎,治头颈强痛[11]。

落枕配外关、风池、合谷、太阳,治偏头痛[11]。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5~1寸[4]。

直刺或斜刺05~08寸[9]。

一般直刺03~05寸[8]。

直刺03~05寸,或向腕部斜刺03~1寸,局部有酸胀感,或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11]。

直刺05~1寸[10]。

5112 灸法

可灸[11][8]。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10]。

512 文献摘要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外劳宫,在指下,正对掌心是穴。治粪白不变,五谷不消,肚腹泄泻。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外劳宫,奇穴。手背中央。针二至三分。灸三壮。主治掌指麻痹、五指不能伸屈、小儿脐风,亦治手背红肿发痛。

6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奇经八脉 41 督脉 42 任脉 43 冲脉 44 带脉 45 阴维脉 46 阳维脉 47 阴蹻脉 48 阳蹻脉 5 奇经八脉的特点与作用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八脉 1 拼音

bā mài

2 英文参考

eight extrameridian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八脉是奇经八脉的简称[1][2]。为经络分类名[3]。《难经·二十七难》:“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奇经八脉是人体十二经脉之外具有不同作用的八条经脉,相对十二正经而言,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3][4]。奇经八脉在《内经》中曾有分散的记载,至《难经》才集中加以讨论,并提出奇经八脉这个名称[3]。

4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人体十二经脉之外具有不同作用的八条经脉,相对十二正经而言,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3][4]。

41 督脉

督脉为经脉名,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沦》。本经起于小腹内,出于会 ,沿脊柱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处进入脑内,络于脑,再回出上行至头顶正中的百会,循前额正中线到鼻柱下方的水沟穴,止于上牙龈部的龈交。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穴与本脉脉气相通。[5]

42 任脉

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本经自小腹内胞中开始,出于会 的会阴穴,沿胸腹正中线直上至咽喉,再向上到下颌正中的承浆,环绕口唇,到两目下。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与本经脉气相通。[6]

43 冲脉

冲脉(chong meridian or perating or thoroughfare vessel)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本脉与任、督两脉同起于胞中,浅出于腹股沟当气冲穴的部位,与足少阴肾经(《难经》作足阳明胃经)并行向上,到胸中而弥漫散布。足太阴脾经的公孙穴与本脉脉气相通。[7]

冲脉

44 带脉

带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本脉的循行路线,据《难经》记载:起于季胁下,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五枢、维道三穴,围绕腰腹一周。足少阳胆经的足临泣穴与本脉脉气相通。[8]

带脉

45 阴维脉

阴维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本经自足少阴肾经的筑宾穴开始,沿下肢内侧上行,进入小腹部,通过胁肋、胸腔到达咽部,与任脉会合。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与本脉脉气相通。[9]

阴维脉

46 阳维脉

阳维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本经自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开始,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胁肋、肩胛到耳后方,再向上到头额部后,又折回到项后风府穴处。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与本脉脉气相通。[10]

阳维脉

47 阴蹻脉

阴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本脉的循行路线,据《难经》记载:起于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经内踝后和腿股内侧向上循行,进入 ,再上行经胸到缺盆,沿喉咙走在人迎(颈动脉搏动处)的前面,经颧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相并上行到脑。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与本脉脉气相通。[11]

阴蹻脉

48 阳蹻脉

阳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与本脉脉气相通。[12]

5 奇经八脉的特点与作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西医·睑腺炎 31 疾病名称 32 英文名称 33 睑腺炎的别名 34 疾病分类 35 ICD号 36 睑腺炎的病因 37 睑腺炎的发病机制 38 睑腺炎的临床表现 381 外睑腺炎(external hordeolum) 382 内睑腺炎(internal hordeolum) 39 睑腺炎的并发症 310 睑腺炎的诊断 3101 辅助检查 311 睑腺炎的治疗 3111 理疗 3112 抗菌药物 3113 切开引流 312 睑腺炎的预后 4 中医·睑腺炎 41 睑腺炎的病因病机 411 风热外袭 412 热毒炽盛 413 脾虚湿热 42 睑腺炎的诊断 43 睑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431 风热外袭 4311 症状和体征 4312 证候分析 4313 针灸治疗 43131 方一 43132 方二 432 热毒炽盛 4321 症状和体征 4322 证候分析 4323 针灸治疗 433 脾虚湿热 4331 症状和体征 4332 证候分析 4333 针灸治疗 43331 方一 43332 方二 44 睑腺炎的其他疗法 441 耳针疗法 4411 方一 4412 方二 4413 方三 442 挑刺法 4421 方一 4422 方二 443 拔罐疗法 444 艾灸疗法 4441 方一 4442 方二 4443 方三 4444 方四 4445 方五 4446 方六 45 医案 46 注意事项 5 参考资料 附: 1 睑腺炎相关药物 2 治疗睑腺炎的穴位 3 治疗睑腺炎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睑腺炎 1 拼音

jiǎn xiàn yán

2 英文参考

hordeolum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sty(e)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sty [朗道汉英字典]

3 西医·睑腺炎

睑腺炎(hordeolum)又称麦粒肿,是一种眼睑腺体的急性炎症病变[1]。睑板腺受累称为内睑腺炎;眼睑皮脂腺或汗腺感染称为外睑腺炎[1]。

由于葡萄球菌侵入睫毛根部皮脂(zeis腺)或睑板腺而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通称为睑腺炎或麦粒肿。根据被感染的腺组织的不同部位,还分为内睑腺炎和睑腺炎。睫毛毛囊或其附属的皮脂腺或变态汗腺[Moll腺和(或)Zeis腺]感染,称为外睑腺炎(external hordeolum)或外麦粒肿;如系睑板腺受累,则称为内睑腺炎(internal hordeolum)即内麦粒肿。另外,主要由于腺组织分泌物潴留所引起的腺组织肿大则称为睑板腺囊肿,即通常叫做霰粒肿。

睑腺位于睑组织的深部,开口于睑缘处,它的感染多由于葡萄球菌通过睑腺在睑缘的开口处进入腺体,引起炎症。溃疡性睑缘炎是这种感染的诱因。

当身体抵抗力降低、营养不良、屈光不正时容易发生睑腺炎(麦粒肿)。

睑腺炎(麦粒肿)如处理不及时有可能引起败血症或海绵窦血栓而危及生命。

睑腺炎(麦粒肿)早期可采用局部理疗或热敷。超短波理疗也可促使浸润和硬结迅速吸收或化脓。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生素,结膜囊内点抗生素眼药水及眼药膏,促使炎症消退,重病者全身应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以控制为症,防止扩散。脓点已出现,局部有波动感时,切开排脓。切忌过早切开或挤压,否则炎症扩散,轻者可引起眶蜂窝组织炎,重者能导致海绵窦血栓或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对多次复发的顽固病例,首先去除病因,并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亦可作自家疫苗注射。

31 疾病名称

睑腺炎

32 英文名称

hordeolum

33 睑腺炎的别名

麦粒肿;挑针眼

34 疾病分类

眼科 > 眼睑病

35 ICD号

H000

36 睑腺炎的病因

睑腺炎(麦粒肿)为蔡司腺、睑板腺等腺体的感染,大多为葡萄球菌,特别是金**葡萄球菌感染。可以同时伴有糖尿病、营养不良等。

37 睑腺炎的发病机制

睑腺位于睑组织的深部,开口于睑缘处,它的感染多由于葡萄球菌通过睑腺在睑缘的开口处进入腺体,引起炎症。溃疡性睑缘炎是这种感染的诱因。

当身体抵抗力降低、营养不良、屈光不正时容易发生睑腺炎(麦粒肿)。

38 睑腺炎的临床表现 381 外睑腺炎(external hordeolum)

外睑腺炎亦称外麦粒肿又名睑缘疖。

患处具有红、肿、热、痛的典型急性炎症表现,疼痛程度与水肿程度成正比。外睑腺炎即外麦粒肿,俗称“偷针眼”,与身体他处的疖肿相同。初起时有痒感,逐渐加剧,睑局部水肿、充血。有胀痛、压痛感,近睑缘处可触及硬结,发生在外眦部者疼痛特别显著,外侧球结膜也发生水肿,数日后硬结逐渐软化,扪之有波动感,在睫毛根部可有**脓头,可自行破溃排出脓液,红肿及疼痛迅速消退。

若致病菌毒性强烈或患者抵抗力低下伴有糖尿病、营养不良等其他疾病,炎症可由一个腺体扩展到其他腺体形成多个脓点,或者扩散到眼睑皮下结缔组织而演变为眼睑蜂窝织炎,表现为整个眼睑红肿,并波及同侧颜面部,眼睑不能睁开,触之坚硬,压痛明显,球结膜反应性水肿剧烈,往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耳前淋巴结亦肿大并有压痛。

382 内睑腺炎(internal hordeolum)

内睑腺炎,亦称内麦粒肿。

睑板腺感染称为内睑腺炎(hordeolum internal)或内麦粒肿。睑板腺虽比Zeis皮脂腺大,但其临床症状不如外睑腺炎尤其位于外眦部者来得猛烈,因为发炎的睑板腺被牢固的睑板组织包围。在脓肿尚未穿破之前,充血的睑结膜面常隐见**脓头,可能自行穿破睑结膜。少数情况下,脓液可从睑板腺的管道向外排出,但较常见的是脓液突破睑板和结膜的屏障而流入结膜囊内,脓液排出后红肿即消退。如果致病菌毒性剧烈,则在脓液未向外穿破前,炎症已扩散,侵犯整个睑板而形成眼睑脓肿。

39 睑腺炎的并发症

睑腺炎(麦粒肿)如处理不及时有可能引起败血症或海绵窦血栓而危及生命。

310 睑腺炎的诊断

根据睑腺炎(麦粒肿)患者的症状和眼睑的改变,容易做出诊断,很少需要来确定致病菌。

1眼睑皮肤局限性红、肿、热、痛;触之有硬结;睫毛根部、近睑缘皮肤或睑结膜面可出现脓点[1]。

23~5天后形成脓胩,出现**脓头。外麦粒肿发生在睫毛根部皮脂腺,表现在皮肤面;内麦粒肿发生在睑板腺,表现在结膜面。破溃排脓后疼痛缓解,红肿消退。

3重者伴有耳前、颌下淋巴结大及压痛,全身畏寒,发热等。

3101 辅助检查

睑腺炎(麦粒肿)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可以考虑进行细菌培养。

311 睑腺炎的治疗 3111 理疗

睑腺炎(麦粒肿)早期可采用局部理疗或热敷。每次热敷10~15min,3~4次/d,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炎症消散,缓解症状。超短波理疗也可促使浸润和硬结迅速吸收或化脓。

3112 抗菌药物

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生素,结膜囊内点抗生素眼药水及眼药膏,促使炎症消退,重病者全身应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以控制为症,防止扩散。

抗菌药物滴眼液滴眼,结膜囊内涂抗菌药物眼膏有助于控制感染[1]。症状较重或发展为眼睑蜂窝织炎的口服或肌内注射抗菌药物[1]。

1.选用一种抗菌药物滴眼液,如氯霉素、左氧氟沙星、利福平等,一日3~5次,每次1~2滴,酌情增减,用药一周[1]。各类抗菌药物滴眼液均不宜长期使用[1]。

氯霉素滴眼液虽然是局部用药,但因氯霉素具有严重的骨髓抑制作用,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新生儿和早产儿禁用[1]。

左氧氟沙星可通过人乳汁排泄,因此哺乳期妇女慎用[1]。1岁以下婴儿使用左氧氟沙星的疗效及安全性尚未确立[1]。未成熟动物口服喹诺酮类药物可引起关节病,但没有证据证明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对承重关节有任何影响[1]。对于喹诺酮过敏的患者禁用[1]。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的不良反应为轻微的针刺样 症状[1]。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不宜长期使用,长期使用可引起耐药菌或真菌感染[1]。

利福平滴眼液可使泪液呈橘红色或红棕色。对本药过敏者禁用,严重肝功能不全患者禁用,胆道阻塞患者禁用,孕妇禁用,老年人、儿童慎用[1]。

2.红霉素眼膏,涂于结膜囊内,一日2~4次,每次长度1~2mm,用药一周[1]。对于已经出现脓头的脓肿可以切开引流[1]。

3.如症状较重或发展为眼睑蜂窝织炎者,可口服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等)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拉定等),疗程7~10天[1]。如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也可口服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250mg,一日4次,疗程7~10天[1]。

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确定选用后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阳性者禁用[1]。

口服大剂量红霉素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等胃肠道反应[1]。

3113 切开引流

已有红肿硬结、疼痛,在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当皮下或结膜下出现脓头时则切开引流。切忌过早切开或挤压,否则炎症扩散,轻者可引起眶蜂窝组织炎,重者能导致海绵窦血栓或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脓点已出现,局部有波动感时,切开排脓。外睑腺炎在皮肤面切开,切口应与睑缘平行,以免眼轮匝肌受损,愈合后瘢痕明显,一定要将脓栓摘出。如脓肿较大,应放置引流条。内睑腺炎应在结膜面切开,切口应与睑缘垂直,以免损伤过多的睑板腺,排净脓液。切开排脓后一般1~2天即可痊愈。注意在脓肿尚未充分形成时,不宜过早切开。切开前后切忌挤压脓肿,因眼睑和面部静脉无瓣膜,会造成感染扩散,引起蜂窝织炎、败血症或海绵窦脓毒血栓而危及生命。若有这种先兆,应及早全身使用足量的抗生素。为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最好先做脓液或血液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否则宜选用广谱抗生素,密切观察病情,早期发现眼眶与颅内扩散和败血症的症状,进行适当处理。同时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顽固复发者应检查有无糖尿病的可能。对多次复发的顽固病例,首先去除病因,并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亦可作自家疫苗注射。

312 睑腺炎的预后

睑腺炎手术预后良好。

4 中医·睑腺炎

睑腺炎即麦粒肿为病症名[2]。又名针眼、偷针、土疳[3]。指睫毛附近的皮脂腺、睑板腺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2]。因发病所在部位不同,有内外睑腺炎之分。凡睫毛所属皮脂腺的化脓性炎症称外睑腺炎,而睑板腺的化脓性炎症为内睑腺炎,是青少年的多发病。多由于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所致[2]。

睑腺炎属祖国医学针眼、眼丹、土疳等范畴[2]。是以感受外邪,胞睑边缘生小硬结,红肿疼痛,形似麦粒,易于溃脓之眼病[3]。多生于一眼,且有惯发性[3]。针灸治疗炎症初起可促使吸收、消肿、止痛,但切忌挤压。如已成脓可转眼科进行处理。

41 睑腺炎的病因病机

素体虚弱,或有不良卫生习惯者,常易罹病。亦有因风热外袭,或热毒炽盛,或脾虚湿热上攻于目,热毒壅阻于胞睑而发本病者[3]。

411 风热外袭

风为阳邪,热属火性,风热之邪客于胞睑,火烁津液,变生疖肿[3]。

412 热毒炽盛

过食辛辣炙烤之物,脾胃积热,或心肝之火循经上炎,热毒结聚于胞睑,营卫失调,局部酿脓[3]。

413 脾虚湿热

脾气虚弱,健运无权,湿浊化热,气血不和,反复为患[3]。

42 睑腺炎的诊断

①睑皮肤局限性红、肿、热、痛,扪之有硬结和压痛。邻近球结膜水肿[2]。

②3~5日后形成脓肿,出现**脓头,发生在睫毛根部皮脂腺者,表现在皮肤面,称外麦粒肿;发生在睑板腺者,表现在结膜面,称内麦粒肿。破溃排脓后疼痛缓解、红肿消退[2]。

③重者伴有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及压痛,全身畏寒,发热等[2]。

43 睑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431 风热外袭 4311 症状和体征

针眼初起,痒痛微作,局部硬结微红肿,触痛明显,或伴有头痛发热、全身不适,苔薄黄,脉浮数[3]。

4312 证候分析

风热之邪客于胞睑,气血壅阻,故胞睑红肿痒痛、生小硬结[3]。

所见全身症状及舌苔、脉象,均为风热袭表之象[3]。

4313 针灸治疗 43131 方一

[3]

治法  疏风清热,调和营卫。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穴为主。取合谷、天井、风池、少泽。

随证配穴:头痛重者,加太阳。麦粒肿若在上睑内眦部,加睛明、攒竹;在外眦部加瞳子髎、丝竹空;在两眦之间,加鱼腰;在下睑者加承泣、四白。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少泽可点刺出血。

方义:合谷疏风清热,调和营卫。天井通达三焦气机,以助解表清热。配风池疏风解表,以治目疾。刺少泽出血,可清热解毒。

43132 方二

治则:疏风,清热,利湿

处方:睛明 攒竹 行间 太阳;

方义:取睛明、攒竹、肝经荥穴行间和经外奇穴太阳以疏风清热,合谷、承泣、四白乃手足阳明经穴,有疏导患部郁热的作用;阴陵泉清脾胃湿热,诸穴共奏疏风清热,利湿解毒之功。

随证配穴:恶寒发热—外关,头痛—风池。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太阳点刺出血。

432 热毒炽盛 4321 症状和体征

胞睑红肿,硬结较大,灼热疼痛,有黄白色脓点,或见白睛壅肿、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或腻,脉数[3]。

4322 证候分析

心、肝、脾胃积热,上攻于胞睑,阻滞脉络,故现局部红肿掀痛,进而可腐熟酿脓[3]。

白睛壅肿,系火乘其肺[3]。

内蕴热毒,故见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等[3]。

4323 针灸治疗

[3]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曲池、内庭、行间、支沟、少冲

随证配穴  根据患病部位,其配穴参照本病“风热外袭”型。伴有发热者,加大椎。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少冲点刺出血。

方义  取手阳明经合穴曲池,足阳明经荥穴内庭,足厥阴经荥穴行间,旨在泻热解毒。支沟通腑祛实以泻胃肠实热。刺少冲出血,以泻心火。

433 脾虚湿热 4331 症状和体征

麦粒肿反复发作,但症状不重,多见于儿童,面色少华,好偏食,腹胀便结,舌红,苔薄黄,脉细数[3]。

4332 证候分析

宿患麦粒肿,余邪内伏,或脾虚生湿,湿浊化热,不时上攻胞睑,阻滞脉络,故麦粒肿屡发[3]。

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故面色少华。偏食积滞,则腹胀便结[3]。

舌红、苔黄、脉细数,皆为脾虚湿热之象[3]。

4333 针灸治疗 43331 方一

[3]

治法: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选穴: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阴陵泉、曲池、足三里、大横。

随证配穴:兼有腹胀、疳证者,加四缝。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法。足三里施以补法,余穴施以泻法。四缝用三棱针点刺,挤出粘液或血水。

方义:阴陵泉、足三里为足太阴、足阳明经合穴,健运脾胃而利湿。泻曲池清热解毒。大横调脾胃治疗大便秘结。

43332 方二

治则:疏风,清热,利湿

处方:脾胃湿热——合谷 承泣 四白 阴陵泉。

方义:取睛明、攒竹、肝经荥穴行间和经外奇穴太阳以疏风清热,合谷、承泣、四白乃手足阳明经穴,有疏导患部郁热的作用;阴陵泉清脾胃湿热,诸穴共奏疏风清热,利湿解毒之功。

随证配穴:恶寒发热—外关,头痛—风池。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太阳点刺出血。

44 睑腺炎的其他疗法 441 耳针疗法 4411 方一

选穴:眼 肝 脾 肾上腺 耳尖

方法:耳尖点刺出血,余穴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min,反复运针25次,5次为一疗程,反复发作者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4412 方二

用三棱针点刺患眼侧耳尖穴,挤出血液8~10滴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止血,并刺风池[2]。

4413 方三

眼、肝、脾、耳尖。强 ,留针20min,留针期间运针2次,每日1次。亦可耳尖、耳背小静脉刺络出血。屡发者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法。[3]

442 挑刺法 4421 方一

选穴:肩胛间第1~5胸椎旁淡红色皮疹

方法:挑断疹下白色纤维组织,并捏挤点状出血,每次挑2~3根,每日1次。

4422 方二

在肩胛区胸1~7两侧探寻淡红色疹点或敏感点。用三棱针点刺,挤出粘液或血水,用棉球拭去,可反复挤3~5次,亦可用消毒的缝衣针挑断疹点处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