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祛除体内湿气的方法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中医祛除体内湿气的方法有哪些?,第1张

排除方法

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只要湿邪少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一切恶心、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倚仗。如何对付湿邪,祛除湿邪呢?

1、赤小豆薏仁茶或粥

将赤小豆、薏米仁、芡实、马齿苋、淡竹叶、槐米、绿茶等七味食材进行调配,赤小豆、薏米仁都是祛湿消肿利尿的食材,芡实健脾固肾,马齿苋等主要针对湿气重引起的长痘、口干口苦进行调理。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薏米祛湿虽好,但寒性太重,直接煮来吃,会伤脾。脾是负责运化湿气的,脾伤了,湿气更加的挥发不出。越想祛湿,反而越湿。脾与湿气是对“好友”,脾虚了,湿气会加重;湿气重,又会导致脾虚。所以要祛湿,需要同时健脾。这一点尤其重要。为什么有些人喝了红豆薏米粥,还是有湿气,很大地原因在于,本身湿气已经很重,伤及到脾了,或者说本身是脾虚湿盛,建议可以先将薏米炒到略微发黄,然后与红豆一起煮汤喝,可起到很好的健脾祛湿作用,而又不会增加寒气。

2、运动排汗平衡荷尔蒙祛湿

运动出汗是很好的去湿气;特别是夏天不要开空调、风扇,身体里面的汗一定要出来,否则你的湿气太重,到了冬天肯定会得病的。

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3、把艾草(药店有卖的)点燃后在关元穴烤即可。

4、早上吃三片姜

5、适当午睡

6、戒烟戒酒

7、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负责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8、避免潮湿环境

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

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

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葶苈子的别名 7 葶苈子的处方用名 8 来源 9 产地 10 原植物形态 11 采收与初加工 12 生药性状 13 葶苈子的炮制 131 炮制方法 1311 葶苈子 1312 炒葶苈子 132 成品性状 133 质量要求 134 炮制作用 135 炮制研究 136 葶苈子的贮存 14 性味归经 15 葶苈子的功效及主治 16 葶苈子的用法用量 17 葶苈子的化学成分 18 葶苈子的药典标准 181 品名 182 来源 183 性状 1831 南葶苈子 1832 北葶苈子 184 鉴别 185 检查 1851 水分 1852 总灰分 1853 酸不溶性灰分 1854 膨胀度 186 含量测定 1861 南葶苈子 187 葶苈子饮片 1871 炮制 18711 葶苈子 187111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18712 炒葶苈子 1872 性味与归经 1873 功能与主治 1874 用法与用量 1875 贮藏 188 出处 19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葶苈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葶苈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葶苈子 1 拼音

tíng lì zǐ

2 英文参考

semen lepidii [朗道汉英字典]

semen tingli [朗道汉英字典]

drabae,seme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ansymustard seed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1)Semen Lepidi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2)Semen Descuraini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1)pepperweed see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2)tansymustard see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葶苈子

葶苈子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 或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 (L) Webb ex Prantl 的干燥成熟种子[1]。前者习称“北葶苈子”,后者习称“南葶苈子”[2]。

葶苈子味苦、辛,性大寒[2]。归肺、膀胱经[2]。葶苈子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能[2]。生品力速而较猛,降泄肺气作用较强,长于利水消肿,宜于实证[2]。用于胸水积滞和全身水肿[2]。炒葶苈子药性缓和,免伤肺气,可用于实中挟虚的患者[2]。多用于咳嗽喘逆,腹水胀满[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1)Semen Lepidi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2)Semen Descuraini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1)pepperweed seed(《中医药学名词(2004)》)

(2)tansymustard seed(《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葶苈子的别名

北葶苈子、甜葶苈子、辣辣菜。

7 葶苈子的处方用名

葶苈子、炒葶苈子[2]。

8 来源

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 Lepidum apetalum,Willd 或播娘蒿 Descurainia sophia(L) Webb ex Prantl 的干燥成熟种子[2]。前者习称“北葶苈子”,后者习称“南葶苈子”[2]。

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北美独行菜L virginicum L.或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 (L) Webb的种子[3]。

9 产地

葶苈子主产河北、辽宁、内蒙古及江苏、山东、安徽等地[3]。

10 原植物形态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5~30cm。茎直立,多分枝,具 状腺毛。基生叶狭匙形,羽状浅裂或深裂,长3~5cm,宽1~15cm,叶柄长1~2cm;上部叶线形,有疏齿或全缘。总状花序顶生;花极不,萼片4,椭圆形;花瓣丝状;雄蕊2~4;雌蕊扁圆形,顶端微凹,柱头头状,子房2室。短角果,近圆形或椭圆形,扁平,长约3mm,上部具极窄翅。种子小,淡红棕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于路旁、沟边或山坡、田野。主产河北、辽宁、内蒙古。

11 采收与初加工

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2]。

12 生药性状

种子扁卵形,长1~15mm,宽05~1mm。表面棕色或红棕色,微有光泽,具纵沟2条,其中1条较明显。一端钝圆、另端尖而微凹,类白色,种脐位于凹入端。味微辛辣,粘性较强。

13 葶苈子的炮制

汉代有熬令**,捣末为丸(《金匮玉函经》),熬法即今之炒法,仍为当前主流方法[2]。

南北朝刘宋时期有“凡使,以糯米相合,置于灶上微微焙,待米熟,去米,单捣用”(《雷公炮炙论》)[2]。

唐代有隔纸炒(《外台秘要》)[2]。

宋代有“以水净过,日晒干,却用浆水禁一炊久,取出,又日晒干”(《太平圣惠方》)[2]。

明代炮制方法较多,有酒洗炒,酒浸炒;用黑枣拌匀,蒸用;“纸上炒令紫色,捣如膏,裹两瓦子合床脚下,漉去油”(《普济方》);蒸熟(《医学入门》)[2]。

清代增加了醋炒(《串雅补》)。还论述了炒制作用,“不炒则不香,不能散,故必炒用”(《本草问答》)[2]。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等[2]。

131 炮制方法 1311 葶苈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2]。

1312 炒葶苈子

取净葶苈子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鼓起,断面浅**,并有香气逸出,取出放凉,用时捣碎[2]。

132 成品性状

葶苈子呈扁卵形(北葶苈子)或长圆形略扁(南葶苈子)。表面棕**或棕红色,微有光泽。味微辛苦,略有黏性。[2]

炒葶苈子呈棕褐色,具香气,无黏性[2]。

133 质量要求

称取本品约06g,照《中国药典》一部附录膨胀度测定法测定,北葶苈子膨胀度不得低于12,南葶苈子膨胀度不得低于3[2]。

134 炮制作用

葶苈子味苦、辛,性大寒。归肺、膀胱经。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能。生品力速而较猛,降泄肺气作用较强,长于利水消肿,宜于实证。用于胸水积滞和全身水肿,如治胸水和全身水肿、小便不利、喘急;又如用于腹水胀满的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方论》);用于湿热中阻,水肿胀满的葶苈丸(《严氏济生方》)。[2]

葶苈子炒后药性缓和,免伤肺气,可用于实中挟虚的患者[2]。多用于咳嗽喘逆,腹水胀满[2]。如治痰饮喘咳胸闷的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方论》);用于肺痈咳唾脓血的葶苈薏苡泻肺汤(《张氏医通》);治水饮停聚,水走肠间,辘辘有声,腹满便秘,小便不利的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方论》)[2]。同时外壳破裂,酶被破坏,易于煎出药效,利于苷类成分的保存[2]。

135 炮制研究

葶苈子含芥子苷、芥子堿及脂肪油等[2]。

实验发现,炒后芥子苷含量是生品的177倍;炒品水煎液中芥子苷含量是生品的273倍,可增强止咳效果[2]。且炒后杀酶保苷,提高煎出率,减少了有 性的芥子油的含量,故葶苈子炒用是有道理的[2]。

136 葶苈子的贮存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蛀。[2]

14 性味归经

葶苈子味苦、辛,性大寒;归肺、膀胱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葶苈子味辛、苦,性寒;入肺、膀胱经[3]。

15 葶苈子的功效及主治

葶苈子具有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的功能。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胁胀满、不得平卧、胸腹水肿、小便不利。

葶苈子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能[2]。

生品力速而较猛,降泄肺气作用较强,长于利水消肿,宜于实证[2]。用于胸水积滞和全身水肿,如治胸水和全身水肿、小便不利、喘急;又如用于腹水胀满的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方论》);用于湿热中阻,水肿胀满的葶苈丸(《严氏济生方》)[2]。

炒葶苈子药性缓和,免伤肺气,可用于实中挟虚的患者[2]。多用于咳嗽喘逆,腹水胀满[2]。如治痰饮喘咳胸闷的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方论》);用于肺痈咳唾脓血的葶苈薏苡泻肺汤(《张氏医通》);治水饮停聚,水走肠间,辘辘有声,腹满便秘,小便不利的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方论》)[2]。

葶苈子具有泻肺行水,祛痰定喘的功效,治痰涎壅肺,咳嗽气喘,面目浮肿,胸腹积水,小便不利,近用于肺源性心脏病水肿[3]。

16 葶苈子的用法用量

煎服,45~9g[3]。

17 葶苈子的化学成分

葶苈子含芥子甙(sinigrin)、脂肪油、蛋白质、糖类。

葶苈子含芥子苷、芥子堿及脂肪油等[2]。实验发现,炒后芥子苷含量是生品的177倍;炒品水煎液中芥子苷含量是生品的273倍,可增强止咳效果[2]。且炒后杀酶保苷,提高煎出率,减少了有 性的芥子油的含量[2]。

独行菜种子含脂肪油、黑芥子苷(Sinigrin),并含有强心成分[3]。

播娘蒿种子含挥发油,内有异硫氰酸芐酯、二烯丙基二硫化物等;又含脂肪油15%~20%,油中主要为亚油酸325%、油酸251%及芥酸等;还含强心苷,其中有七里香苷甲(Helveticoside)、毒毛旋花子苷元、葡萄糖糖芥苷(Erysimoside)、卫矛单糖苷(Evomonoside)、卫矛二糖苷(Evodiside)[3]。

葶苈子醇提取物对动物的在体心脏及心肺制备标本均呈强心作用,能增强心肌收缩,减慢心率,降低传导速度,大量则可引起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3]。

葶苈子还有平喘及利尿作用[3]。

播娘蒿种子醇提物有一定毒性反应如恶心、腹泻等[3][3]。

18 葶苈子的药典标准 181 品名

葶苈子

Tinglizi

DESCURAINIAE SEMEN LEPIDII SEMEN

182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Webbex Prantl或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南葶苈子”,后者习称“北葶苈子”。

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

183 性状 1831 南葶苈子

呈长圆形略扁,长约08~12mm,宽约05mm。表面棕色或红棕色,微有光泽,具纵沟2条,其中1条较明显。一端钝圆,另端微凹或较平截,种脐类白色,位于凹入端或平截处。气微,味微辛、苦,略带黏性。

1832 北葶苈子

呈扁卵形,长1~15mm,宽05~1mm。一端钝圆,另端尖而微凹,种脐位于凹入端。味微辛辣,黏性较强。

184 鉴别

(1)取本品少量,加水浸泡后,用放大镜观察,南葶苈子透明状黏液层薄,厚度约为种子宽度的1/5以下。北葶苈子透明状黏液层较厚,厚度可超过种子宽度的1/2以上。

(2)南葶苈子  粉末黄棕色。种皮外表皮细胞为黏液细胞,断面观类方形,内壁增厚向外延伸成纤维素柱,纤维素柱长8~18μm,顶端钝圆、偏斜或平截,周围可见黏液质纹理。种皮内表皮细胞为**,表面观呈长方多角形,直径15~42μm,壁厚5~8μm。

北葶苈子  种皮外表皮细胞断面观略呈类长方形,纤维素柱较长,长24~34μm,种皮内表皮细胞表面观长方多角形或类方形。

(3)南葶苈子  取本品粉末1g,加70%甲醇2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龙胆双糖苷对照品,加30%甲醇制成每lml含90μ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乙酸乙酯一甲醇一水(7: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热风吹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荧光斑点。

185 检查 1851 水分

不得过90%(附录Ⅸ H第一法)。

1852 总灰分

不得过80%(附录Ⅸ K)。

18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30%(附录Ⅸ K)。

1854 膨胀度

取本品06g,称定重量,照膨胀度测定法(附录ⅨO)测定。南葶苈子不得低于3,北葶苈子不得低于12。

186 含量测定 1861 南葶苈子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一01%醋酸溶液(11:89)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龙胆双糖苷峰计算应不低于58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龙胆双糖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30%甲醇制成每1ml含2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l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龙胆双糖苷(C33H40O22)不得少于0075%。

187 葶苈子饮片 1871 炮制 18711 葶苈子

除去杂质和灰屑。

187111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同药材。

18712 炒葶苈子

取净葶苈子,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有爆声。

本品形如葶苈子,微鼓起,表面棕**。有油香气,不带黏性。

33H40O22)不得少于0080%。

1872 性味与归经

辛、苦,大寒。归肺、膀胱经。

1873 功能与主治

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胁胀满,不得平卧,胸腹水肿,小便不利。

1874 用法与用量

3~10g,包煎。

1875 贮藏

置干燥处。

18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9

一、湿气--万恶之邪 ­ 现在人,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现在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现在,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 二、判断湿气的方法­ 有病的人体内,是顽固的湿邪;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那么,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 1、看大便:­ 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 (1)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 (2)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3)如果不便于观察马桶,也可以观察手纸。大便正常的话,一张手纸就擦干净了。但体内有湿的人,一张手纸是不够用的,得三到五张才能擦干净。­ (4)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湿气粘腻性让大便粘在肠子上,被肠子吸收,而不让它排出体外。这样,粪毒入血,百病蜂起,而一般的医生往往就病论病,而不明白病根在于体内的湿气,胡乱治疗,这是更可怕的事情。­ 2、看起床的状态:­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再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那么,不用看舌头,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断他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三、排除体内湿气的方法­ 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只要湿邪少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一切恶心、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倚仗。如何对付湿邪,祛除湿邪呢?­ 1、喝薏米红小豆粥(用豆浆机做):­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祛湿的作用。­ 关于薏米和赤小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周围十个里面起码有五六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浅而已。去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所以,治疗水肿必用赤小豆,而实践证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 经常有人自作聪明:“我在熬薏米赤小豆粥的时候,加了一小把大米,结果粥就熬稠了,味道那叫一个美啊!”­ 我说:“千万不能加大米进去!”为什么?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粘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赤小豆和薏米都是去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所以整个粥都稠了。味道虽然更好了,但对于养生来说并非好事,就因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赤小豆、薏米就都白费了,功效全无。­ 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喝薏米赤小豆汤,有禁忌吗?其实,这个汤是养生佳品,没有什么副作用,但针对不同的人,则可以适当地做一些加减法。­ 有的人体质偏寒,里面可以加一点温补的食物,像桂圆、大枣都可以;有的人失眠,体内也有明显湿腻的感觉,那就加一些莲子、百合;如果女性朋友痛经,可以把薏米去掉,熬点赤小豆汤,再加上一些姜片、大枣、红糖,喝下去暖暖小腹,也可以缓解疼痛。关节疼痛的,加一些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养血除痹。­ 平日思虑伤神、劳心过度而运动量少的人,往往脸上没有血色,精神也不够充沛,甚至心悸、贪睡,感觉头重如裹,心中空虚。这是体内有湿加上心气不足的表现,可以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一些桂圆同煮。桂圆甘温,能开胃健脾、安神补血,能振奋心阳、温补心气,使人精神饱满、中气十足。而且,单纯的薏米赤小豆汤味道很一般,加上桂圆后,就变甜了,淡淡的甜味,它不仅驱散我们体内的湿气,而且给我们的心带来生机与温暖。我们就叫它薏米赤小豆桂圆粥吧,它特别适合强劳力劳动者,也很适合中老年人。 ­ 年轻人容易出现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这都是上焦心肺火旺、湿热内扰所致,用薏米赤小豆汤洗脸有奇效,或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上百合与莲子同煮饮用。百合能润肺、养颜,又能清心火、安心神。莲兹最能养心、清心火,同时又能健脾、补肾。当然,如果感觉汤没有什么味道,还可以加点冰糖。­ 如果着凉感冒了,或是体内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几片生姜。生姜性温,能温中祛寒,健脾和胃。注意,生姜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变得辛辣了。如果想在汤里加点调味品,最好放红糖,红糖是性温的。需要注意的是,妇女产后保养时,喝赤小豆薏米汤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加点大枣,大枣对温中、健脾、养血是非常适宜的。­ 肾虚的人,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一些黑豆。因为黑色入肾,豆的形状也跟肾十分相似,以形补形,是补肾的佳品。­ 现在人们常说的脚气病,是典型的湿热下注。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点碎黄豆,用熬出来的汤泡脚,这是治脚气的一个小秘方。­ 如果咳嗽,还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见方的小块儿,加入薏米赤小豆汤中同煮,可以润肺、化痰、止咳。­ 学会薏米赤小豆汤的加减变化,使用得当可以对生活中大部分常见病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2、运动排汗平衡荷尔蒙祛湿:­ 运动出汗是很好的去湿气;特别是夏天不要开空调、风扇,身体里面的汗一定要出来,否则你的湿气太重,到了冬天肯定会得病的。­ 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3、用艾草:药店有卖的,点燃后在关元穴烤即可。­ 4、少盐,帮助肾排水­ 5、适当午睡­ 6、戒烟戒酒­ 7、早上吃上三片姜­ 8、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攸关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9、避环境的湿­ 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 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 水分摄取要适量­。 我是搞穴位研究的,要是你想点穴位效果最好的告诉你五个----太冲穴、三阴交、阳陵泉、太溪穴、承山穴。穴位虽然没有药物的毒副作用,但是来的很慢,如果和食物、中药搭配效果特别明显。祝你早日康复!!!

根据《黄帝内经》: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肺为相辅之官,脾为仓廪之官,肾为作强之官;即心相当于古代的君主,肝相当于将军,肺相当于宰相,将军或宰相出现问题,则会对君主的决策产生影响;若君主出现问题,则各职能都会受到影响;反之,其他各职能器官出现问题,同样会对心产生影响。总体来讲,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心主行血,肺主气而司呼吸。气为阳,血为阴,血的运行需要依靠气的推动,气也需要借助血的运行散布全身,两者相互配合,保证了气血相互依存、正常运行,从而维持各器官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因此,常有“气为血帅,气行血行”“血为气母,血至气亦至”等说法。

若仅有血而无气推动,则血凝而不行,谓之淤血。如果仅有气而无血,则气无所依附,涣散不收。因此,在病理上,肺的宣肃功能失调,可影响心主行血的功能,而致血液运行失常。反之,心的功能失调,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从而出现心肺亏虚,气虚血瘀之候等。如肺气不足宣发无力,不能辅助心脏推动血液,造成心血瘀阻;如心火过旺会灼烧肺阴,而出现心悸、心烦、咳嗽、咯血等症候。

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心血赖脾气转输的水谷精微以化生,而脾的运化功能又有赖于心血的不断滋养和心阳的推动;同时,血液在脉内循行,既赖心气的推动,又靠脾气的统摄。因此,脾气足,血有生化之源,心血充盈;脾气虚,则运化失职化源不足,将会进一步导致心血虚。

心藏神,在志为喜;脾藏意,在志为思。心血运于脾,心神统于脾,心火生脾土,脾强则主运化,而生血统血。思虑过多则脾运不舒。因此,心与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功能失调,以及运化无权和心神不安等,呈现心脾两虚之候等。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舍魂。因此,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方面与神志方面的既有相互依存又有相互协同的关系。

在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血,肝藏血。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液运行正常,而肝才能有血可藏;肝藏血充足,并随着人体动静之不同进行调节,而有利于心推动血液运行。正如王冰注《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心肝协同,血液运行正常。

血液生化于脾,贮藏于肝,通过心而运行于全身。心行血功能正常,肝有所藏。若肝不藏血,则心无所主,血液的运行必致失常。故“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

在精神情志方面,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皆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如《类经·藏象类》说:“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则魂荡。此则神魂之义,可想象而悟矣。”心神正常,则有利于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正常,调节精神情志活动,则有利于心主神志。心肝两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以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

在病理上,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的病变,心肝两脏往往相互影响。如心血不足,则常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亦可导致心血不足,二者常互为因果。常见面色无华、心悸、头昏、目眩、爪甲不荣、月经量少色淡等心肝血虚证。心神不安,可导致肝失疏泄,或因情志所伤,亦可导致心神不安,出现心烦、心悸、失眠、急躁易怒或抑郁不乐、胁肋疼痛等病症可同时并见。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往往称之为“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心肾相交理论的形成,是从阴阳、水火关系逐步发展起来的。《内经》首先提出:“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汉·华佗在《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中提出:“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认为坎离(肾心)水火相通。唐代孙思邈根据《易经》水火既济与水火未济两卦的涵义,和中医心肾的五行归属及心肾两脏的生理关系,在《千金方·卷十三·心脏方》中提出:“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明代周子干在《慎斋遗书·卷一·阴阳脏腑》中明确提出“心肾相交”,并对其机理作了说明,曰:“心肾相交,全凭升降。”从升降关系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由此可知,心肾相交是对心肾两脏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它包括心肾之间的水火既济、阴阳互补、精血互化、精神互用等内容。

心肾水火既济: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属阴。心火必须下降于肾,温煦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滋助心阴,制约心火使之不亢。心肾水火相交既济,从而使心肾两脏的生理功能保持协调平衡。

心肾阴阳互补:在生理情况下,心阴与心阳、肾阴与肾阳之间互根互用,使每脏阴阳保持着协调平衡。而心与肾之间相关两脏的阴阳也存在着互根互用关系,心之阴阳能补充肾之阴阳,肾之阴阳能补充心之阴阳,从而使心肾阴阳保持着充足与协调平衡。

心肾精血互化:精和血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精血之间可以互生互化。心主血,肾藏精,心肾精血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这为心肾相交奠定了物质基础。

心肾精神互用: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之主宰,神可以益精。肾藏精,精生髓充脑,脑为元神之府,积精可以全神。明·戴思恭在《推求师意·杂病门·怖》中说:“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阳则气也、火也,阴则精也、水也。凡乎水火既济,全在阴精上承,以安其神;阳气下藏,以安其志。不然,则神摇不安于内,阳气散于外;志惑于中,阴精走于下。”马培之说:“心主藏神,肾主藏精,精也者神之依,如鱼得水。”因此,心肾精神互用,亦为心肾相交之义。

在病理变化上,心肾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例如:心阴不足可导致肾阴不足,肾阴不足亦可导致心阴不足,心阴不足可导致心火偏亢,肾阴不足可导致相火偏亢,从而产生心肾阴虚火旺的病变,表现为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耳鸣、腰膝酸软,或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称之为“心肾不交”。又如:肾阳虚损,不能温化水液,阳虚水泛,上凌于心,可见畏寒、面色惨白、水肿、尿少、心悸等症,称之为“水气凌心”。又如:心血不足,血不养神,肾精亏损,脑髓空虚,产生心肾精血亏虚,神失所养的病变,出现健忘、头昏、耳鸣、失眠、多梦等病症。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宗气生成方面:肺司呼吸,吸入自然之清气,脾主运化,吸收水谷之精气,清气和精气是生成宗气的主要物质基础。只有在肺脾协同作用下,才能保证宗气的正常生成。

水液代谢方面:津液代谢是多个脏腑的共同作用,就肺与脾而言,需要肺的宣发肃降作用,以通调水道,使水液得以正常的输布与排泄。脾的运化作用,以吸收、输布水液,使水液得以正常的生成与输布。肺脾两脏协同,是保证津液正常生成、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同时,在津液代谢过程中,肺的通调水道与脾的运化水液,又存在着相互为用的关系。

在病理关系上,肺脾两脏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例如:肺气虚弱不能正常呼吸,脾气虚弱不能正常运化,则气的生成乏源。或因脾气虚弱,生气不足,导致肺气虚;或因肺病日久,耗气过多,影响及脾,产生食少、腹胀、便溏、体倦乏力、咳嗽、气短、气喘等脾肺气虚证。又如: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聚为痰饮,影响肺的呼吸及宣降功能;或因肺气虚弱,宣降失职,水道不能通调,水湿潴留,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表现为食少、倦怠、腹胀、水肿、咳嗽、气喘、痰多等脾肺气虚,痰湿内停的病变。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消化功能和血液运行方面的关系。

消化功能方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及分泌胆汁,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脾气健旺,运化功能正常,则有利于肝之疏泄。肝脾相互为用,消化功能正常。

血液运行方面:肝主藏血,贮藏血液并调节血流量;脾主统血,使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逸出于脉外。肝脾协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在病理方面,肝脾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例如:肝失疏泄,无以助脾之升散,使脾失健运,称为“木不疏土”;或因脾失健运,湿热郁蒸,薰及肝胆,出现精神抑郁、胁肋胀痛、腹胀腹泻,或食欲不振、黄疸等肝脾不调的病变。又如:脾失健运日久,血无生化之源;或脾不统血,慢性失血日久,均可导致肝血不足,表现为纳少、倦怠、头晕、目眩,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等症。亦可因肝不藏血或脾不统血,均可引起血行失常,出现多种出血的病症。

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两者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景岳全书·论脾胃》说:“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故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关系到脾、肾两脏。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源于先天,主生殖繁衍,为先天之本。先天与后天又相互资生,脾的运化,必须借助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肾中精气,又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补充,才能不断充足。故《医门棒喝》说:“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之阳气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这充分说明了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相互关系。《血证论·阴阳水火论》所说:“人之初胎,以先天生后天;人之既生,以后天生先天。”亦是说明先后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脾与肾的关系,还体现在水液代谢方面。脾运化水液,关系到人体水液的生成与输布,其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肾主水,司开合,在肾气、肾阳的气化作用下,主持全身水液代谢平衡,其又须赖脾气的制约,即所谓“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同,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陈代谢。

在病理方面,脾肾病变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例如:脾气虚弱,运化不健,导致肾精不足,表现为腹胀、便溏、消瘦、腰酸、耳鸣,或青少年生长发育迟缓、不良等病症。又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或脾阳久虚,损及肾阳,形成脾肾阳虚证,表现为腹部冷痛、下利清谷、腰膝酸冷、五更泄泻等病症。又如: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液,或肾的阳气虚损,气化失司,而导致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表现为面浮、肢肿、腹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脾肾阳虚水液停滞的病症。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机升降调节方面的依存与协同关系。《素问·刺禁论》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其义是说:肝主升发之气,于左上升;肺主肃降之气,于右下降。这就是对肝肺气机升降特点的概括。

肺气以肃降为顺,肝气以升发为畅,肺与肝密切配合,一升一降,对全身气机的调畅,起着重要作用。此外,肺气充足,肃降正常,有利于肝气升发;肝气疏泄,升发条达,有利于肺气肃降。

在病理方面,肝肺气机升降失调病变可以相互影响。如肝气郁结化火,升发太过,气火上逆犯肺,使肺失宣降;或肺失清肃,燥热内盛,影响及肝,使肝失条达,都可产生头痛、面红、目赤、胸胁胀痛、咳嗽、咯血等肝肺同病的病症。对“肝火犯肺”者,用五行理论来概括,又称为“木火刑金”。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方面的协同与依存关系,以及肺肾之阴相互资生关系。

水液代谢方面: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气肃降,使水液下行及肾,有助于肾主水;肾为主水之脏,肾气推动、肾阳蒸腾,有利于肺的通调。肺肾协同,相互为用,保证人体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

呼吸运动方面:肺主气司呼吸,以主呼吸之气;肾主纳气,以维持呼吸深度。肺肾配合,共同完成呼吸功能。同时,肺在司呼吸中,其气肃降,有利于肾之纳气;而肾气充足,摄纳有权,也有利于肺气肃降。故《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此外,肺肾之阴也是相互资生的。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肾阴充足;水亦能润金,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肾阴充足,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肺肾之阴,相互滋生,从而维持肺肾两脏之阴的充足与协调平衡。

肺肾两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有:

一是水液代谢障碍: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肾气虚弱,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水液内停,上泛于肺,使肺失宣降,都可导致水液输布、排泄障碍,出现咳嗽、气喘、尿少、水肿等肺肾同病的病症。故《素问·水热穴论》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二是肾不纳气: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出现呼吸表浅、动辄气喘、胸闷、咳嗽、气短等病症。

三是肺肾阴虚:肾阴不足,不能上滋肺阴;或肺阴虚损,累及肾阴,肺肾阴虚同时并见,出现两颧嫩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肺肾阴虚内热证。

肝与肾的关系,在中医古籍中往往又称为“乙癸同源”或“肝肾同源”。“乙”、“癸”原为古历的两个天干符号,根据天干配属五行法,甲乙属木,壬癸属水,而肝属木,肾属水,故乙、癸分别作为肝、肾之代名词,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中明确提出“乙癸同源,肾肝同治”之说,揭示了肝肾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肝与肾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肝肾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张氏医通·诸血门·诸见血证》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即肾精化为肝血。《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封藏于肾中的精气,也需要依赖于肝血滋养而保持充足。肾精与肝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同盛同衰,休戚相关,二者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肾精养肝化血,肝血滋肾化精。故此“肝肾同源”亦即“精血同源”。

肝肾阴阳互补:肝肾之阴相互滋生,肝属木,肾属水,水涵则木荣,母实则子壮;肝阴亦能滋补肾阴,母子相生,子亦能奉母。阴阳既能互生,又能互制。肝肾之阴充足,不仅能相互滋生,而且能制约肝阳使其不致偏亢。由于肝肾阴阳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从而保持肝肾阴阳的充足与协调平衡。

肝肾同俱相火:《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元·朱震亨在《格致余论·相火论》中说:相火“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两部。”心火为君火,肝肾之火为相火。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君火、相火为人身之阳气,属于少火,蒸腾全身,温暖脏腑,是生命活动之动力。肝有相火,则使血不寒,司气机之升发,尽疏泄之职;肾有相火,输布一身,使水火得济,以奉生身之本。相火为肝肾两脏共同专司,其宜潜藏。肝肾精血充足,肝肾之阴充盛,则相火得以制约,宁静而守位于肝肾。

疏泄封藏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肝气疏泄,可使肾之封藏而开合有度;肾之封藏,则可制约肝之疏泄太过。疏泄与封藏,既相反又相成,互用互制,从而保证并调节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功能的正常。

在病理方面,肝肾病变往往相互影响,而表现为肝肾同病。例如:肾精亏损可以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表现为头昏、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等肝肾精血不足证。又如:肝阴不足可引起肾阴不足而致相火偏亢,肾阴不足亦可导致肝阴不足而致肝阳上亢,称之为“水不涵木”,出现头昏目眩、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遗精、烦热、盗汗等肝肾阴虚火旺证。又如:肝肾精血不足,或肝肾阴虚火旺,引起肝主疏泄和肾主封藏关系失调,则可出现女子月经周期紊乱、经量过多或闭经,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病症。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