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里大侠一吃饭,就要二斤牛肉,历史上百姓真能这么吃肉吗?
武侠剧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桥段,浑身散发着豪迈气质的英雄豪杰走进饭馆中,大声喊:小二,来两斤牛肉,一坛上好的女儿红,纵横印象最深的就是乔峰老是这么出场。
《水浒传》中也经常有这样的描写,梁山好汉们上山之前是这样喝酒吃肉,上了梁山更是天天喝大酒,大快朵颐。
我们知道即使是在今天牛羊肉也比猪肉鸡肉贵得多(当然了,讲的是一般情况下,去年以来猪肉价格腾飞,直逼牛肉金贵了),那么古代的普通百姓真的像电视剧中那样随随便便就能来好几斤牛肉吗?
讨论古代百姓吃肉的情况,首先得先讲所谓的古代到底是哪个朝代。
因为朝代的不同,百姓的生活质量也会有不同,而且每个朝代的每个地区的人因为生活习惯不同,生活质量也不一样。
就拿最早的商朝周朝来说,国家的统治者十分看重阶级,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日常生活中都严格规定了每个阶层的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周礼》中就记载了每个阶级的人吃穿用度要严格按照规定,否则会有相应的惩罚。
《国语》中的《周语》卷,记载道,天子吃太牢,所谓的太牢就是牛肉羊肉和猪肉,诸侯只能吃牛肉,卿只能吃羊肉,然后依次类推到下一个阶层的人,到了普通百姓这,则规定了只能吃菜,不能吃肉。
这还是在物资相对于充足的条件下的规定,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即使是诸侯士大夫等也不能随便吃肉了,而平常百姓就更吃不到了。
在周代,肉还是比较匮乏的,还属于上层社会能享用的物资,底层的百姓的生活条件确实是很艰苦,连一口肉都吃不上。
到了春秋时期,牛羊肉和猪肉还是贵族的专享,普通百姓还是吃不上,但是比起商周普通百姓只能吃菜的这一规定,春秋时期还是宽松了些,没有严格禁止百姓吃肉,百姓将目光投向了狗肉,一时间吃狗肉在民间风靡。
因为狗肉在百姓中需求比较大,还兴起了“狗屠”的行业,春秋时期的刺客聂政,为了逃跑追捕,就以杀狗为职业,樊哙未发迹之前曾也以杀狗为业,民间还有一句俗语嘛“仗义每是屠狗辈”,可见,狗肉曾在民间扮演过重要角色。
到了北宋,经济迅速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上层社会纸醉灯谜,寻常百姓也过得不错,平常的百姓都可以吃猪肉,甚至平常的人家每顿饭餐桌上都有猪肉。
这种说法也是有根据的,在《东京梦华录》中便记载了,在四川地区的猪,每天都会被人们运到东京,也就是北宋的京都,在京城的百姓可以说是生活的很滋润了。
北宋的大诗人苏轼,也是个美食家,发明了一种独特的猪肉吃法,是为东坡肉,东坡肉在北宋就广为流传,可见猪肉在当时还是较为普遍的了。
《水浒传》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在元末明初,但是书中的故事是在宋朝,宋朝时人们都用牛来拉车耕地,所以牛可以说是当时社会主要的生产力,而且政府也规定了耕地的牛不可以随意宰杀吃肉,只有当牛死了才可以吃。所以我们看电视剧中吃牛肉的描写,就算饭馆供应牛肉,也不会是现杀的牛肉。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由于政府没有禁止百姓吃野生动物,所以当时野味是人们肉食的主要来源,想吃什么自己就去抓,因而古代猎户这种职业也是比较多的,但是在现在,我们可不能随便吃野生动物了。
宋真宗这个做皇帝的带头不吃牛肉,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开封皇宫里的御厨房一年吃掉43万斤羊肉和4000多斤猪肉,却没有一两牛肉。只好将白蛇送到学堂门口的苏州河里。中华是农耕民族,自古就有禁食牛肉,保障农业发展的制度和风俗。元朝是蒙古游牧民族,统治者不懂得农耕,所以就不重视保护牛。大明的皇帝姓朱,所谓反对人们吃猪,人们只好吃牛羊。
耕牛是农耕文明的核心存在!如果牛不是人类的驯服对象,则它一定会走上神坛。公元960年宋朝开国以后,由于天下未定,可以说是百废待兴,于是宋太祖就开始带头节俭。史书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出于对牛的尊敬,牛肉不能作祭品,甚至,青牛是道教大佬老子的坐骑。
在北宋时期是不可能出现的。大家都知道,牛在中国历代都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北宋因为国土面积小,还特别缺少适合养马的大草原,牛的战略地位就更重要。另外,打仗就是打资源,牛虽然不能当做坐骑冲锋陷阵,不仅是耕地还是重要的交通运输高雅品味工具,毕竟中原地区马匹数量不多,主要还是要靠牛。
虽然废除了杀牛偿命的规定,但杀牛行为依然要被判一年半徒刑,或去做苦役。所以古人是不能随意吃牛肉的,那《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为何总吃牛肉呢?除了正常的病牛,老牛之外,宋代黄升墓中也出土了200余件不同品种的罗织物。出土衣物上的花纹亦较丰富,除一部分印花、印金之外,多数为暗花织物,极为精美。是不允许肆意屠杀耕牛的,但不是绝对没有。
上世纪50年代平遥牛肉因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一首民歌而家喻户晓,如今,靠发展旅游再次扬名的平遥牛肉已经成为了晋商文化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
自从山西有了晋商社火节,到平遥过春节成为许多外省旅客钟情的过节方式,当北京的赵女士在猴年春节走进平遥古城,第一个寻找的就是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平遥牛肉。
一位赵女士讲:在年前她来这儿旅游,特意来买点牛肉,带回去,来了一看,这儿卖牛肉太多了。
在明清街,三步一铺、五步一店的牛肉铺成了古城的一道风景,据史料记载,平遥的牛肉加工业起源于明代,到清朝道光年间,平遥的雷金明在城内文庙街开设“新盛雷”专号,改进了屠宰、腌渍、烹煮的工艺,加工的牛肉色泽红润,不咬自化,当时就有不见其物、便闻其香的美誉,而平遥牛肉声名雀起,则是靠着遍布全国的晋商票号。
原平遥县政协秘书长孔庆堂:票号的掌柜到全国各大城市上任的时候都要给地方官送礼,其中送礼带的东西就有平遥牛肉,各大城市的地方官吃了平遥牛肉,都感到非常好吃,这样平遥牛肉随着平遥票号的兴盛而名传全国各大城市。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嬉逃难到平遥,品尝到平遥牛肉的鲜美,责令地方官每年进贡,平遥由此出现了兴盛不衰的牛肉加工业,1956年,平遥牛肉出现在全国名产食品展览会上,被鉴定为全国名产,平遥牛肉才开始走进全国市场和千家万户,同时加快平遥牛肉由手工作坊向机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到1990年申报平遥牛肉商标的加工企业达到上百家,但是由于没有保鲜设备,大多数是冬季生产,夏季不生产,产销量依然很低。
平遥牛肉历史悠久,起源于汉代,明代已负盛名,清代享有很高荣誉。嘉庆帝亲赐平遥牛肉为“人间极品”。清朝末年,随着平遥商业、金融业的空前繁荣,平遥牛肉经商人带到全国各地,从而使平遥牛肉誉满华夏,平遥城乡牛肉铺、牛肉作坊也逐年增多,平遥牛肉进入了鼎盛的发展时期。
平遥牛肉,传统制作工艺独特,从生牛屠宰、生肉切割、腌渍、锅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到用盐、用水以至加工的节气时令等,都十分讲究。依靠当地特有的土壤、水质、气候、人文等因素,采用考究的选料方法和独特的腌、卤、炖、焖制作工艺,所产牛肉,色泽红润,肉质鲜嫩,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醇香可口,营养丰富,具有扶胃健脾之功效。经国家肉类食品质检中心检测,平遥牛肉钙、铁、锌含量分别比一般牛肉高127%、59%、32%,维生素均比一般牛肉高。
平遥牛肉建国后屡获殊荣: 1956年在北京全国食品博览会上被评定为“全国名产”;荣获“七五”全国星火计划银奖;获首届国际中小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展览暨合作洽谈会优秀展品奖;1993年10月,平遥牛肉企业被国家贸易部认证为“中华老字号”。牛肉品牌企业均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平遥牛肉的主要品牌是平遥牛肉集团生产的冠云牌平遥牛肉。云青肉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云青牌牛肉和维义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年红牌牛肉,也是平遥牛肉中的两大名牌产品。平遥牛肉在太原、北京、天津、西安、郑州、沈阳等国内大中城市销量日增,远销20多个省市、自治区,深受消费者欢迎。
2006年8月28日人民日报第15版发表了《马子禄拉面:让人回味》,首次在人民日报上披露了兰州牛肉面的起源, 兰州牛肉面起源于唐代,但因历史久远已无法考证。有史料记载的是兰州牛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甘肃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河内县苏寨村(今河南博爱县月山镇苏寨村)陈维精处学习小车牛肉老汤面制作工艺后带到兰州,经陈氏后人陈和声、回族厨人马保子等人的创新、改良后,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在之后200多年的岁月里,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闻名,获得了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食客的好评,1999年被国家确定为中式三大快餐试点推广品种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面”。马保子的清汤牛肉面名气大振,马保子经营到1925年,由其子马杰三接管经营,马杰三继续在清字上下功夫,不断改进牛肉拉面,直到后来名振各方,被赠予“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称誉。
猪肉上涨幅度有点大,人们常常互相调侃:穷得吃不起猪肉了。在现代餐桌上,猪肉是大部分家庭的“硬菜”,除了一些少数民族不吃猪肉以外。其他民族可以说是无猪肉不欢了!
可是在古代就不一样了,看《水浒传》的时候,发现描写英雄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时候,都是写说的“小二,来两斤牛肉一壶好酒”,那么古时候的人们真的是以牛肉为主要的肉食吗?人们最忌讳的是哪种肉类呢?
牲畜被统称为六畜,分别是猪马牛羊狗鸡,但是这六位兄弟的地位可是有着天差地别。由于古代农业不发达,全部依靠牲畜才能进行,所以排序应该是牛为首,马次之。
羊在古代代表了母亲哺育子女的辛勤付出,所以羊也是图腾,受人尊敬,羊因此排在了第三位;猪狗鸡这三位伙伴的排序也很有意思,猪因为高频率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所以排在了第四位;鸡排在第五位,可爱的狗狗则垫了底。
古代是不能吃牛的。大家千万不要被施耐庵骗了,在古代牛肉可是不能轻易随便吃的,大口吃牛肉那可是要被判刑的,特别是在汉朝有明文规定,牛是不能被宰杀的。
《汉律》里面明确规定了,不管牛是不是生病,还是老得不能干活了,都不能吃它。据说当时南梁的官员谢谖,就是因为在家里偷吃了牛肉被别人告发,最后被削了官职,贬成了平民。
并且牛浑身都是宝,除了在农业上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就连它的皮毛也都被政府记录在案,农民都需要一五一十的上交朝廷,做成弓箭、战靴、铠甲等等。
一旦发现有私自截留、少量的,就要挨板子,数量较大的还被判刑罚款。“牛为农本,有功于世”,这句话更加贴切的反应出牛在古时候的重要性,人们也不可能随意宰杀吃牛肉。据说当年慈禧也是吃遍了天下的山珍海味,但唯独没有吃牛肉,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而牛在农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水浒传》里面壮汉大吃牛肉的情况就很不可信了,其实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也不难猜想出,是作者表达对那个时代统治者骨子里面的反抗和叛逆。
马作为祭品才可宰杀。排在第二位的马在古代是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如果没有马,古人出行就要全部靠双脚,那些小脚的姑娘太太们连逛街买东西就会异常困难。并且马的饲养也需要花费一定的钱财,一般能拥有马的人家都比较富裕,不会轻易吃掉马。
除此之外,马也是古时候军队的必备工具。战马在打仗的时候可是必不可少的,骑兵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存亡,在秦国就曾经颁布了马征制度,促进马的成长与发展,在《礼记·月令》中对此就有进行记录。
当时,马还是一种高贵的祭品,能够用马来进行祭祀的场合是非常庄重严肃的。刘邦在统一大汉之前,就和一帮功臣歃血为盟,宣布:如果不是姓刘的称王,就要带领全天下攻击他!在这个时刻,刘邦就杀掉了自己的白马,用这头白马的血作为发誓的祭品,可见在那个时候马的地位已经越过猪好远了。
第三名:羊。
其实羊能排到第三位,全部靠牺牲自己换来的。南北朝“风吹草低见牛羊”,就可知当时牛羊饲养的数量之多,但是牛不能吃,那只能吃羊了。
而古时候人们对于羊肉的喜爱远超过现在,当时人们觉得羊肉味道是非常鲜美的,可能是以前羊肉吃的草比较天然绿色,总之,许多文人都为羊肉写了不少赞美的诗文。
特别昌盛的时期是在唐朝,“美酒羊羔”成了文人聚会的必备食物,在这些文人的带领下,羊肉一度成为了当时的“网红”,人人都为能吃上羊肉而自豪。
其中,宋朝的皇宫食用羊肉数量是最为巨大的,据记载,宋神宗在位的时候,一天居然需要宰杀十几头羊,宋真宗时期,居然能够一天吃掉三百多只羊!那个时候后宫的佳丽们真的很能吃啊,宋朝的皇亲国戚们到底是有多爱羊肉?
猪,一路赶超到了第四位。猪肉在清朝的时候突然间猛然发力,甩掉了霸占了几百年御膳房的羊肉,让乾隆欲罢不能。猪肉是如何一步步甩掉羊肉的呢?
这应该要从大诗人苏轼说起,苏东坡是一位极赋浪漫色彩的诗人,即便是贬,他依然潇洒地该吃吃该喝喝,最重要的是还能为后人创造出许多名菜,比如:东坡肉。
人们到现在依然为了这一道入口即化,肥而不腻的东坡肘子而感慨不已。之后由于明朝朝廷稳定,人口极速上增,猪由于饲养的成本更低,繁殖更快,因此在民间吃猪肉的情形越来越多。
到了乾隆的时候,猪肉的需求量已经大大超出了羊肉,成为了人们最主要的肉食,没有之一。
第五位:鸡能生鸡蛋是关键。鸡应该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家畜,并且由于母鸡还能下蛋,又带给了人们不一样的食物,因此饲养鸡的人群越来越多,不仅有专人饲养,还有专门的场所来饲养。
而且当时人们对于能打鸣的公鸡非常喜爱,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时钟,普通老百姓什么时候起床全靠公鸡,所以当时的鸡地位还是很可以的,人们也不会随便宰杀了。《西游记》当中的昴日金星原型就是一只公鸡,那个时候人们对于鸡就有了不同的态度。
第六名:挂羊头卖狗肉。古时候狗狗可没有“儿子、闺女”的地位,相比较而言,狗狗在古时候是最不值钱的。狗,虽然自从被人类驯化之后,不仅能够为人类看家护院,还能忠诚于人类,但是说实话,狗的肉质并不大众化,除了少数人喜欢之外,狗肉并没有什么市场。所以,狗肉一度成了一些小摊贩投机倒把的赚钱工具,用来骗骗买羊肉的人。
可是,虽然有这么多肉食动物,古时候的人哪怕是孔子,想要吃肉吃到爽也是很奢侈的,因此,我们还是要好好珍惜现在能够随时随地“来一盘”的好日子。
本文2023-08-07 15:15:4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4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