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什么时候传入中国(中国玉米的起源朝代和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玉米什么时候传入中国(中国玉米的起源朝代和历史),第1张

玉米原产拉丁美洲,玉米传入中国大约在16世纪中叶以前开始引入我国进行种植。传入中国后,就由华南、西南、西北向国内各地传播。据18世纪初纂修的《盛京通志》记载,当时辽沈平原也已有种植。

玉米在哪个朝代传入中国

玉米原产拉丁美洲,玉米传入中国大约在16世纪中叶以前开始引入我国进行种植现在较为普遍的说法是玉米、马铃薯都是在明朝中后期引入我国的

刚刚进入我国的时候,玉米也没掀起什么波澜,由华南、西南、西北向国内各地传播

因为玉米相对于传统的大豆来说并未表现出太多的优势。并且玉米在我国的推广速度非常之慢。

据18世纪初纂修的《盛京通志》记载,当时辽沈平原也已有种植。

史料记载,直至乾隆中叶,我国的玉米才逐渐扩大了种植区域,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出现。

但是虽然玉米面积有所普遍,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户而言不过是多了一种夏粮种植选择而已。

对于我国的农业格局来说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应该说,在很久的一段时间我国农业的夏粮种植格局来说,还是被大豆所主宰。

随着玉米的逐步深入推广,现在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畜牧业、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的重要饲料来源。

引入玉米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①逐步得到推广

玉米对于我国农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对于杂交玉米的推广。这个影响显然就比之前大的多了,其直接颠覆了我国夏粮作物的种植格局

②种植效益

由于杂交玉米产量提升十分显著,种植效益非常高。不仅受到农民青睐,从政府层面也直接为农民推广宣传。

这种效果是非常好的,很快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原先大豆就被玉米所取代。

毕竟这个时候的农民来说种植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温饱,还要依赖种植取得收益

③超越大豆种植

传统大豆在领先了5000年的历史后,被杂交玉米迅速的在短短数十年迅速超越,原先领域于世界的大豆种植业也逐步走向了没落。

④产量高更好的解决粮食温饱问题

因为玉米的产量比大豆高出太多,在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解决温饱,没有足够的粮食就要闹饥荒,社会也就无法稳定。

因此,在杂交玉米出现后,快速的推广种植也就不奇怪了。因此说,玉米的出现对我国产生的影响直接改变的是种植结构。

而目前来说,青储玉米、水果玉米这些玉米的出现,也在改变着我国饲料及国人饮食结构

1玉米亦称包谷、苞米、珍珠米,禾本科,一年生草本。

2玉米的原产地是美洲,在十六世纪传入中国。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吉林 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据考证,玉米原产于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由于玉米适合旱地种植,因此西欧殖民者侵入美洲后将玉米种子带回欧洲,之后在亚洲和欧洲被广泛种植。大约在十六世纪中期,中国开始引进玉米,十八世纪又传到印度。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大洲均有玉米种植,其中北美洲和中美洲的玉米种植面积最大。

中国人能吃到玉米最早在明朝。

玉米16世纪时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书的《巩县志》,称其为“玉麦”,其后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称作“番麦”和“西天麦”。“玉米”之名最早见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在原产地美洲以外,中国是玉米种植最为普及的地区之一。玉米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玉米原产于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沿安第斯山麓一带,是印第安人培育的主要粮食作物,原本是体型很小的草,喜高温,经美洲原住民培育多代后才出现较大型的玉米。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以后直到整个南北美洲都有栽培。1494年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是明朝进入中国的。

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明代时期,我国历史文献才有对被称为“玉蜀藜”的玉米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的时候是1531年,而这一年份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所以有很多专家学者推测玉米是经过哥伦布之手,才有机会传到世界各国的,当然也包括中国。而且不到两百年,玉米已经在我国二十几个省份中有广泛地种植了。

扩展资料:

营养价值

玉米中的维生素含量非常高,是稻米、小麦的5-10倍,在所有主食中,玉米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是最高的。玉米中含有的核黄素等高营养物质,对人体是十分有益的。

玉米还有美容瘦身的作用,与大豆、小麦相比,玉米的脂肪、蛋白质含量较低,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因而玉米制品越来越受到健身以及减肥人士的青睐。

值得注意的是,特种玉米的营养价值要高于普通玉米,鲜玉米的水分、活性物、维生素等各种营养成分也比老玉米高很多。

-玉米

玉米的历史:

玉米(Zea mays L),在我国又被称为玉蜀黍、包谷、苞米、棒子、玉茭子等等,玉米自从明代传入我国后广受国内各个地区百姓的爱戴。

玉米在英文中被称为maize或corn,我们都知道corn更多是美国人的叫法,而maize这个更普遍的英文称呼来自于西班牙语maíz,该西语词汇则来源于中美洲加勒比海群岛生活的Taíno人对玉米的称谓mahiz,15世纪末到达加勒比群岛的西班牙殖民者继续沿用了当时土著Taíno人对玉米的称呼。

但是,最早的玉米却并不起源于加勒比地区,而是在同为中美洲的墨西哥南部地区。

基因考古研究告诉我们,玉米来源于一种名为teosinte(Zea mays ssp,parviglumis)的一年生野草(从其拉丁名可以看出它与玉米同属同种,只是分属不同亚种),中文有时翻译为类蜀黍,最早驯化于墨西哥南部的Balsas河流域,距今已有9000年左右。

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有学者证实了该parviglumis亚种的类蜀黍(也可见翻译为小颖大刍草亚种),拥有着与现代玉米几乎一致的同工酶,并且这种野草是唯一同全部现代玉米基因具有足够相似性的亚种。

通过与植物体遗传变异紧密相关的同工酶和基因相似性的双重确认,这种类蜀黍成功击败其他竞争者,成为玉米几乎唯一的起源祖本。

起源时间上,根据基因突变的周期性规律,学者的研究显示玉米最早的驯化可以卡在距今5689年到距今13093年,如果我们取个中间点的话,时间大致在距今9000年上下。最

早的玉米遗存发现在距今6230年前墨西哥Oaxaca谷地的Guila Naquitz山洞,如果按照基因考古学家推测从完全野生的teosinte到栽培的玉米,驯化时间大概要经历3000年左右,我们同样也可以推测玉米驯化的起始时间大致在距今9000年左右。

关于玉米起源,目前的三种研究手段都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贡献:基因考古研究一针见血、不容置喙地指出了起源时间、地点和祖本,但却留下了大量空白需要植物考古学材料的填补。

大植物遗存的材料可信、生动且信息量丰富,但起源时间上却和所谓的基因推测时间有明显的差距;微植物遗存及时地出现在玉米起源的关键时间和关键区域,似乎可以完美解释前两种研究方法在结果上的分歧,却因为本身年代测定和考古学背景的硬伤而饱受争议。

1玉米亦称包谷、苞米、珍珠米,禾本科,一年生草本。 

2玉米的原产地是墨西哥或中美洲,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以后直到整个南北美洲都有栽培。1494年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吉林、 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

玉米的传入和推广

玉米原来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麦、玉麦、玉黍、包谷、包芦、捧子、珍珠米等名称;还有叫做六谷(也写作稑谷或鹿谷)的,意思是说五谷之外的又一种谷。

玉米原产美洲。有人根据元贾铭的《饮食须知》(1367年前后)中谈到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宫廷里一个管理皇帝膳食的专门机构)有御麦面,以为我国元代已有玉米。这种说法未必正确。所谓御麦面,不过是专制皇帝御用的上好麦面。《饮食须知》中谈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后人加入的,恐不可靠。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很多关于玉米的故事,还在地下发掘出远古玉米的籽粒,以及用大量黄金、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而在其他各国的历史上,直到十五世纪,没有一个国家有有关玉米的记载或任何迹象。所以可以这样说。玉米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才传到旧大陆各国的。

玉米怎样传入中国,西方的学者有不同的推测。有人以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从西班牙带到麦加,由麦加传到中亚细亚而入中国西北部,或者从麦加传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国西南部,然后从西北部或西南部向东传播到各省。这种推测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引用的较早的中国文献,一般限于明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艺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实际上我国各省府县志中保存着丰富的有关玉米的记载。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让我们把各省最早的文献记载,按照年代先后来观察一下:广西1531年,河南1544年,江苏1559年,甘肃1560年,云南1563年,浙江1573年,福建1577年,广东1579年,山东1590年,陕西1597年,河北1622年,湖北1669年,山西1672年,江西1673年,辽宁1682年,湖南1684年,四川1686年,台湾1717年,贵州1718年。上述年代次序,并不能代表实际引种的先后,因为方志和其他文献记载,常有漏载和晚载的。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广西的记载早于甘肃或云南三十年左右,早于陕西六十多年,早于四川一个半世纪以上,早于贵州差不多两个世纪,另外,江苏也早于甘肃和云南,浙江、福建、广东都早于陕西,四川、贵州二十来年以至一个世纪以上,这就很难想象玉米先由陆路传到我国西南部或西北部,然后再向东传播的。另一方面,葡萄牙人于1496年就到爪哇,1516年就来到中国,同时中国人那时侨居南洋群岛的已不少,玉米由海路先传入我国沿海和近海各省是很可能的。

玉米和甘薯都是源出美洲,传入我国后一二百年都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但是它们在传播过程中有一种显然不同的现象。关于甘薯的传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而关于玉米的就没有。甘薯一开始就吸引著名的农学家徐光启的特别注意,大力鼓吹,在他的《农政全书》里详细地论述了栽培甘薯的方法;而对于玉米,仅仅在高粱条下附注说:“盖亦从他方得种”,一点也没有谈到栽培方法和它的重要性。方志中关于玉米的记载虽然多,一般都很简单,大都只是提到了物产中有玉米,或者记叙了一些玉米的异名、性状等,关于推广情况及其重要性的记述也只有少数几条。总之,玉米没有受到知识分子对甘薯那样的重视。尽管如此,玉米却在默默无闻中早就传入中国,比甘薯早了半个世纪,而且玉米在明末已推广到十二省,而甘薯只有四省。

这个现象反映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新作物的引种和推广,主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试种和扩大生产。勤劳而敏慧的农民大众,一旦看到玉米是一种适合于旱田和山地的高产作物,就很快地吸收利用。例如安徽《霍山县志》(乾隆41年,1776年)说:“四十年前,人们只在菜圃里偶然种一二株,给儿童吃,现在已经延山蔓谷,西南二百里内都靠它做全年的粮食了。”又如河北《遵化县志》(光绪12年,1886年)记载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有人从山西带了几粒玉米种子来到遵化,开始也只是种在菜园里,可到了光绪年间(1875—1908年)就成为全县普遍栽培的大田作物了。可见发展的迅速。我国本来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农业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所以引种以后能够结合作物特性和当地条件,很快地掌握并提高栽培技术,并且培育出适合于当地的许多品种,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食用方法。玉米的迅速发展,是在十八世纪下半叶以后。现在全国各省区都有栽培,产量远远超过谷子,往往仅次于小麦,而居粮食作物的第三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