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特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特点,第1张

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特点是重视家规与家风。重视家规与家风是晋商最重要的特点。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明清时代的晋商,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封建政府把他们作为政府推行财政政策和提供军协饷供应的工具。二是商人与封建政府之间有着不一般的相互结托关系。三是利润的封建化。

晋商的起源

是在明朝时期,山西靠近边疆,当时明朝征服鼓励商人通过运粮前往边疆交换私盐,通过这一途径,山西晋商开始收获第一桶金,而到清朝以后,随着晋商与清政府较好的关系,晋商将自己的商业触角拓展到全国,甚至南洋,日本等国,此时的经商范围从早起的贩卖边疆私盐拓展到了绸布茶粮贸易。这时期的晋商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商。

(1986-2009)

(一)明代国家制度研究

1《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50万字),华夏英才基金项目,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卷》(36万字,与杜婉言合作),国家社科基金七五重点课题子课题,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三届国家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一等奖(集体)。

3《论明代的君主集权制度》(10千字),《严嵩与明代政治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论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22万字),《文史》第33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

5《明代的巡抚制度》(15万字),《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3期,江西省高校优秀成果二等奖。

6《明代的镇守中官制度》(21万字),《文史》第40辑,中华书局1994年版,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7《明代的御马监》(15万字),《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江西省高校优秀成果三等奖。

8《明末购募西炮葡兵始末考》(56万字,与欧阳琛合作),《文史》第77辑,2006年第4辑,中华书局2006年版。

9《明代的四卫、勇士营》(11万字),《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论明代宦官的知识化问题》(12万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11《历史上的“奸臣”与“奸臣传”》(9千字),《文史知识》1988年第12期,《新华文摘》1999年第4期。

12《明代军队的编制与管理体制》(15万字),《明史研究》第3辑,黄山书社1993年版。

13《阳明史事三题》(15万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4《明代的户口食盐与户口盐钞》(1万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5《明代苏松江浙人“毋得任户部”考》(24万字),《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6《“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33万字),《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9期。

(二)明清江西商人及地域经济社会研究

1《明清中央集权与地域经济》(36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56万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005年重印,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3《江西通史·明代卷》(54万字,与谢宏维合作),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附:11卷本《江西通史》副主编,江西省社科重大课题。

4《明清江右商帮》(6万字),(香港)中华书局、(台湾)万象书局1995年版

5《明清江右商的社会构成与经营方式》(18万字),《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6《明清江右商的经营观念与投资方向》(15万字),《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4期,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7《明清西南地区的江右商》(14万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

8《明清江右商与商事诉讼》(15万字),《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赣文化专辑

9《再论明代士人的“弃学经商”》(12万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10《江西传统商业盛衰论》(15万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1《明清湘鄂赣地区的食盐输入与运销》(19万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

12《明清湘鄂赣地区的“淮界”与私盐》(18万字),《中国史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13《明清湘鄂赣地区的“讼风”》(33万字),《文史》第68辑,2004年第3辑,中华书局2004年版。

14《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几点商榷》(15万字),《第八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黄山书社1997年版。

15《“学而优则仕”:明清江西士人生存方式研究之一》(15万字),《赣学》第1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6《近代九江进出口贸易与江西市场》(15万字),《近代沿江经济战略研究论集》,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年版。

(三)明代市民文学研究及其他

   1《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36万字),中华书局2004年版,2005年重印,江西省高校优秀成果二等奖。

2《明成化皇帝大传》(30万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

3《千古一人----苏东坡传》(18万字),21世纪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4《旷世大儒----王阳明传》(30万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5《弹指惊雷侠客行----港派新武侠小说面面观》(30万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从现存版刻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发生发展》(35万字),《扬州大学文化研究所辑刊》第1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从现存版刻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地域分布》(18万字),《明史研究》第6辑,黄山书社1999年版

6《明清小说与明清社会》(9千字),《文史知识》1988年第12期。

7《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海外中国学》(25万字),待发。

8《“定法”与“定论”:历史研究方法论二题》(11万字),《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9《略论汉初的同姓分封与削藩》(1万字),《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院》1989年第4期。

10《略论青苗法的推行与效果》(15万字),《南开学报》1988年第6期。

三、论著编年(1996-2008)

1986年

1《明代的户口食盐与户口盐钞》,南昌:《江西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摘要,获江西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987年

2《明代内阁的票拟制度》,南昌:《江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4期。《新华文摘》辑目。

3《略论汉初的同姓分封与削藩》,南昌:《南昌职业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1988年

4《明代的巡抚制度》,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3期。获江西省高校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5《略论青苗法的推行及效果》,天津:南开大学《南开学报》1988年第6期。人大资料中心《宋辽金元史》复印。

6《明清小说与明清社会》,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88年第12期。收录于《漫话明清小说》,中华书局1992年。

7《“内阁始于东汉”说质疑》,南昌:江西省社联《争鸣》1988年第3期。

8《“江浙”辩》,南昌:江西省社联《争鸣》杂志1988年第5期。

1989年

9《论明代的君主专制》,江西省社科院:《严嵩与明代政治》,上海:上海社科出版社1989年。

10《江右商略论》,南昌:江西方志办《江西方志》1989年第2期。

1990年

11《论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第33辑。

12《论明代宦官的知识化问题》,南昌:《江西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

13《从明末农民战争看汉族地主阶级》,四川省社科院:《第二届国际明末农战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1991年

14《弹指惊雷侠客行——港派新武侠小说面面观》(著作),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15《明清江右商的经营观念与投资方向》(合作,第一作者),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4期。人大资料中心《经济史》复印,获江西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6《明代的知识宦官》,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1年第7期;收录于《中国历史百题》,中华书局1993年。

17《明代内阁建置的几个问题》(署名刘礼芳),南昌:《南昌职业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

1992年

18《明清江右商的社会构成与经营方式》(合作,第一作者),北京: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人大资料中心《经济史》复印,获江西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9《王守仁的个性与明代士风》,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2年第7期;收录于《93海峡两岸明清史学术会论文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武林世界与历史真实》,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2年第12期。

21《明代吉安的诉讼》,南昌:《南昌职业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1993年

22《明代的四卫、勇士营》,南开大学:《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23《中国秦汉史学会第三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2期。

24《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江右商帮》(合作,第一作者),厦门: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

25《再论明代中后期的弃学经商之风》(合作,第一作者),南昌:《江西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

1994年

26《(明)成化皇帝大传》(著作),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

27《明代的镇守中官制度》,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第40辑。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获江西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28《明代军队的编制与领导体制》,中国明史学会《明史研究》第3辑,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

29《“摇篮”说》,南昌:《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赣文化专辑。

30《地域文化与江西商业文化》,南昌:南昌大学《赣文化研究》第1辑。

1995年

31《明清江右商帮》(著作),香港:中华书局1995年;台湾:万象书局1995年。此为中国商业史学会重点课题“中国十大商帮研究”的子课题。

32《千古一人——苏东坡传》(著作),台湾:国际村文库1995年。

33《论正史<奸臣传>》,香港:香港大学国际明史学术会宣读论文,1995年12月。

34《江西士大夫与明代政治》,江西省社科院:《江西名人研究》,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年第3期。

35《明清江右商与商事诉讼》,南昌:《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增刊。

1996年

36《中国政治通史·明代卷》(著作,第二作者,与杜婉言合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为国家社科七五重点课题,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中国社科院首届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7年

37《千古一人----苏东坡传》(修订版),南昌:21世纪出版社1997年。

38《明代的御马监》,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获江西省高校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39《近代九江的进出口贸易与江西市场》,中国商业史学会:《近代沿江经济发展论集》,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年。

40《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几点商榷》,中国明史学会:《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

41《明代统治者对佛道二教的利用与限制》,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7年第9期。

1998年

42《从现存版籍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发生与发展》,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会宣读论文;长春:1997年8月;《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扬州:《扬州大学文化所辑刊》第一辑,苏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

43《王阳明与江右王门学派》,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8年第1期。

44《明代的乡试、会试与殿试》,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8年第4期。

45《历史上的奸臣与奸臣传》,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998年第12期;人民出版社《新华文摘》1999年第4期转载。

1999年

46《八十年代以来关于明清时期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回顾》(二人合作,为第二作者),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4期。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

47《从现存版籍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地域分布》,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建系七十周年国际学术会宣读论文,1997年12月;中国明史学会《明史研究》第6辑,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3月。

2000年

48《旷世大儒——王阳明传》(著作),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49《一个儒学实践者的悲喜剧》,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0年第9期。

2001年

50《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著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成果),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2005年重印。获江西省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51《明清湘鄂赣地区的食盐输入与运销》,厦门: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第九届国际明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

2002年

52《明清中央集权与地域经济》(论文集,第二作者,与欧阳琛合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53《庐陵文化中的异端文化》,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2年第9期。

2003年

54《阳明史事三题》,南昌:《江西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新华文摘》2003年24期摘要。

2004年

55《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著作),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2005年重印。获江西省高校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56《明代苏松江浙人“毋得任户部”考》(合作,第一作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获江西省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57《明清湘鄂赣地区的“讼风”》,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第68辑(2004年第3期)。人民出版社《新华文摘》论点摘要。

58《明代文化专制三议》,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4年第12期。

2005年

59《一段历史、一段水土与一方人----走进明朝的江西》(合作,第一作者),广州:广东省社联《粤海风》2004年第1期。收录于江西人民出版社《第三只眼睛看江西》(胡平编),2005年。

60《谷霁光教授的学术经历与学术个性》,南昌:《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人大资料中心《历史学》复印。

2006年

61《明末购募西炮葡兵始末考》(第二作者,与欧阳琛合作),北京:中华书局《文史》第77辑(2006年第4期)。

62《明清湘鄂赣地区的“淮界”与私盐》,北京: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

2007年

63《“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9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2期摘要、人大资料中心《明清史》复印。

64《地域文化与江西传统商业盛衰论》,南昌:《江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1期。

65《明代前期荒政中的腐败及对策》(第二作者,与萧发生合作),《北方论坛》2007年第1期。

66《历史研究方法论二题》,南昌:《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6期摘要、人大资料《历史学》复印。

2008年

67《成化皇帝大传》(著作,修订本),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

68《明代国家权力及运行机制》(著作,华夏英才基金项目结题成果),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另,在《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江西日报》、《江南都市报》、《南昌晚报》和《农业考古》、《民主》等报刊发表史学评论、史学杂文约100篇,篇目从略。

你的题目有点让人摸不到头脑,我理解的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所以我只好从宏观上作答。

1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杭州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拥有大量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雇佣几个至几十个工人的机户。这些机户,都是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和织机,雇佣较多机工的手工工场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的出现标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这是明清商业发展区别前朝的最重要特征。相关记载可参照杭州人张瀚的《松窗梦语》,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的小说《施闰泽滩阙遇友》。

2商帮出现。最重要的两个商帮便是晋商和徽商。山西的晋商,是明清时期崛起的一大商人集团。这个集团,是利用山西靠近北方边镇的有利地理位置发展起来的,主要经营盐、丝、粮食、铁器、棉布等军需用品以及金融典当业。活动范围先以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为主,后来逐步扩大到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北部蒙古地区和西北地区,甚至远至国外的俄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号称“足迹遍天下”。徽商是指明清时期徽州府籍的商人集团。早在东晋,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但形成一个徽商集团,则是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的事。嘉靖以后直至清乾隆嘉庆时期(1736—1820),是徽商发展的极盛时期,至清末走向衰落

3新的农作物品种的引进。新引进的农作物有玉米、甘薯、马铃薯、向日葵、花生。

4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方的丝织业后来居上。

明代的中、后期,棉纺织业的技术不断提高,工具日益进步,分布范围也更广泛,松江府成为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到了清代前期,北直隶的高阳、饶阳、宝坻以及山东的巨野、济南,河南的孟县、辉县等地,都发展成重要的棉布生产基地。丝织业在明代以苏州最为著名,明清之际遭到破坏,康熙时得到恢复,到雍乾时已有发展。南京所产“江绸”“贡缎”驰誉全国,广州所产纱绸之精良已远胜于南京及苏州,博得了“广纱甲天下”的盛誉(乾隆《广州府志》)。

5青花瓷。制瓷业在明清继续发展,制作技艺更加高超,进入以青花瓷为主流的时期。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无论是官窑或民窑,都以青花瓷的产品为大宗。明代时,官窑出产瓷器好于民窑的,清代时发生变化,官窑已经比不上民窑。代表作有青花海水龙纹扁瓶等。

6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和清代的闭关锁国。郑和下西洋我们都很熟悉,作用不太大,也就是宣扬国威,不多讲,主要讲闭关锁国。清政府害怕国内人民和外国人勾结“滋事”,实行闭关锁国,千方百计限制商人出海贸易,如规定出海商船不能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776),如康熙时上海大商人张元隆想打造100艘远洋帆船,与外国商船竞争,即被江苏巡抚张伯行诬为结交海盗,严刑逼供。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并规定外商不得直接与官府交往,由“广州十三行”办理一切有关外商的交涉事宜。此举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收藏是一种生活乐趣。对于纸质的藏品,一般藏家会以字画为主;而藏古书者,大多沾染着文人气息,带有一份浪漫色彩。收藏古籍的人,坊间将其分成三大类:第一类以学者为主。他们把古籍当作史料来收藏,更贴切地说,他们算不上是藏家。第二类以“玩家”为主。这类人多从古籍的经济价值考虑,出于投资的心态来收藏。第三类是真正的藏家,他们对古籍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专业知识,对版本、纸质、内容等有深入研究,并执着于其中细节。 古籍的收藏圈很稳定,收藏者需要一定经济实力,有爱好,同时具有文化功底。要满足这三个条件并不容易,尤其是第三点。如果没有古文、历史功底,有些东西根本看不懂,何谈收藏地域文化的特性在古籍收藏上有明显的分别,在藏家淘书的过程中,遇到没有牌记的情况十分多。所谓没有牌记的古书,指的是缺少年代或者作者资料的书,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书籍缺少了“身份证明”。遇到这种情况,古籍“发烧友”就要对作者,乃至纸质、墨色、印刷水平、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推算书籍的年代,以作价值判定。 在收藏古籍的圈子里,藏家都知道古籍内容含金量非常重要。俗话说:“一页宋版,一两黄金”。宋元时期是雕版印刷的顶峰,雕刻精美、字体端庄、纸墨考究、校勘质量高。从明中叶起,宋元版本就成为藏家追逐的热点,近年来,宋元时期的精品刻本非常少见。 明代是中国古代印刷史上的全盛时期,其印刷技术较前代更加成熟,图版刻印更为精良。许多收藏家看到明刻本就毫不犹豫地出价,对于品相,则不如以前那样讲究,太挑剔的话,根本不可能淘到‘宝’。 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精刻本,以质优价廉更受普通投资者关注。一些书友虽然热爱收藏古籍,但未必懂行,总要找人为其“掌眼”(指找识货的朋友帮忙看货),以免“用买人参的价钱买了萝卜”。  名人尺牍也在古籍收藏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一封现当代名人的信札在千元以上,明清名人的信札动辄上万、几十万元。如果有特殊历史意义,价值更是大幅攀升。比如颇受广大中山收藏家关注的《孙中山致任鹤年信札》,是孙中山于1923年讨伐桂系战役时致任鹤年的秘密信件,收录于《孙中山全集》,极为珍贵。在2007年举行的上海嘉泰秋拍会上,预估价在40万—50万元之间,最终以44万元成交。 作为一名古籍收藏家,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比如要了解某个年代出版过什么代表书籍,这个年代的纸质、字形、油墨都有何特点;原刻本、影刻本、复刻本等不同形式的古籍应该是什么样子。当然,光有这些也不够,还需要多看细看,还要多向行家请教、参加展览会、拍卖会了解行情。 初入门者,建议多学多看古籍入门书,如陆昕的《闲话藏书》、田涛的《田说古籍》、谢其乐的《古书收藏》。 需要注意的,并非所有古籍都有投资价值,一些当时发行量很大、做工不是很精细、存世数量很多的古旧书籍,价值不是很高。这就需要买家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不要高价买了便宜货。 “新手”淘书秘诀 :  1寻找“书源”。古玩市场、旧书市场是淘货的主要场所。  2重存世量。存世量越少的古籍就越珍贵,淘书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3看品相。品相就是古籍的外表,没有破损、霉烂、虫蛀,保存完好的古籍,都属于品相佳。  4寻藏书印。古籍上若寻到古代著名藏书家的藏书印,身价便提升不少。  收藏古籍先辨真假。  由于古书收藏升温,不少不法商人伪造古书,欺骗外行人。一般来说,用茶染旧纸张,冒充旧纸来作伪古书是常用的手法,在古书市场尤为常见。新手可从装订线、书口颜色等方面入手辨真伪。书口颜色比书页深的,一般用的就是染了茶的纸。此外,可以闻闻书中的油墨味,新印和旧印的差别很明显。  保养古籍有诀窍 :  古籍经过岁月磨练,外表一般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破损、霉烂或虫蛀,要尽量使古籍完好保存,有几点要注意:  1保持藏书环境的空气流通,注意防潮。  2避免阳光直射,要将书摆放在阴凉位置,并不时翻动一下。 3在每册书中,平均放3—4片灵香草祛虫,切忌用樟脑丸代替,否则会使纸质变脆,容易风化。 希望对你有帮助

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清朝时以晋商,徽商,潮商,秦商,山东商帮、苏南商帮、浙江商帮、闽南商帮、珠三角商帮、河南商帮等十大商帮为主。

伴随几百年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商品行业繁杂和数量增多,商人队伍日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而封建社会统治者向来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在社会阶层的排序中,“士、农、工、商”中商也是屈尊末位。对于商人而言,国家没有明文的法律保护,而民间又对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视。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于是就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和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和左右者。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的保护自己,商帮在这一特定经济、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

1、掌柜亦称“掌柜的”。古代对一个商店店长的称呼,也有的对老板称之为掌柜的。称呼店主或经理的名词。古代店主的俗称。

2、贾人:做买卖的人,即商人。

3、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

4、徽商:徽商,即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指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徽商来自徽州,包括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六县,即古代的新安郡。

5、潮商:潮汕商人和潮汕商帮,名号潮州八邑,广东潮州府潮州八邑(包括汕头、潮州、揭阳3市和丰顺县等潮汕地区)的商人和商帮,被誉为红头船商帮。

是中国传统的三大商帮,具有海洋性格、海洋文化的华人商帮,是中国的民商和海商,是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业群落,隶属中国粤商。

6、市贾:市肆中的商人。

7、市侩:旧指买卖的中间人。

8、散商:一是清代官府于垄断行业特许商人中指定一二殷实富户为首领,称为“总商”,其余则为“散商”。

9、坐贾:有一定场所、招徕他人来买卖东西的商人。

扩展资料:

生意人被称为“商人”在我国由来已久了,商人在当今的社会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如今日河南的商丘就有中国商业、商人、商朝起源地之说,被称为中国“三商之源”。

武王伐纣灭了商朝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商朝的遗民又成了从事买卖业的主体。史载,西周初期,周成王年幼,管、蔡二叔(武王之弟)与纣王之子武庚联兵反叛。

商人开始分化为行商和坐贾,行商是走村窜寨沿途买卖的商人,坐贾是有一定场所、招徕他人来买卖东西的商人。

在《庄子》一书中,曾屡屡出现“桂鱼之肆”、“屠羊之肆”的提法就是明证。周礼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商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