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的四个时期,包括哪些朝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3收藏

中国玉器的四个时期,包括哪些朝代,第1张

中国玉器的四个时期包括:史前时代、先秦时代、西汉时期以及北宋时期。

1、史前时代

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表明,我国若干新石器文化圈内,都或多或少地出土有玉器。而在国外,早期玉器的出土地点却屈指可数,只有亚洲的贝加尔湖、大洋洲的新西兰及南北美洲等几处,而且出现的时何较晚,延续时间也不长。

新石器时期玉器的演变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各地区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传承的关系。代表性的有兴隆洼文化、松泽文化、含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

2、先秦时期

商周时代,玉器的数量、品种及制作工艺有明显的提高。礼器类的玉器,已出现了“琮、璧、圭、璋、璜、琥”六种“瑞玉”,此外还有生产工具和戈、矛、斧等武器类玉器,出土时,均无使用痕迹,并不是实用之物。实用器皿有臼、杯、梳、耳勺、带钩等。

有的青铜器配件上还装有玉质部件,成为珍贵的复合器。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了 700 多件玉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圆雕或浮雕的人像和各种动物,在造型上既有写实性,又有丰富的想象力,是这一时期玉器中的珍品。

3、西汉时期

从发掘出土的汉代玉器看,西汉前期,由于经过秦末的战乱,玉器手工业没有什么发展和创新,当时的玉器造型和纹饰,主要是承袭了战国以来的传统;汉代中期以后,新的品种和器形陆续出现,玉器制作工艺上逐渐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在雕琢工艺方面,西汉时期透雕、圆雕、高浮雕的玉器增多;在造型、纹饰的风格上,西汉时期也有较大的变化,一些富有现实感和生命力的像生类玉器,把形与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艺术水平大大超过了先秦的玉器。这一时期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4、北宋时期

北宋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更加促进金石学的兴起,城市经济的繁荣,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宋徽宗虽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个出色的艺术家,爱好金石艺术,这对工艺美术的发展给予巨大的影响。

扩展资料

玉器往往表现出“天公之美”(质地)加“人工之美”(工艺)的社会美,它是天地造化和精美工艺的融合。玉质感温润细腻,佩之则倍感体贴;它色感纯洁无暇,赏之则净化心灵;它音感清脆悦耳,听之则涤荡胸怀。

而这些美学要素结合起来,不禁会使人感叹玉石乃天地之精华,进而在崇敬、景仰之余产生神秘的美感,这种神秘的美感与宗教等相互联系,更加深了人们对玉的既爱又敬、不平凡中又蕴涵神秘的独特审美趋向。

“玉器时代”的玉器是中华民族自己的艺术,是由远古先民心目中完美品格的作用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玉文化,其文化品位最高,反映历史、社会风貌最为全面和深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和世界文化艺术的奇葩。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物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玉文化传统。玉器的研究、鉴赏、辨伪和收藏是相辅相成的,它是一种高雅的、学术气氛浓厚的文化活动,正是这种活动的经久不衰,将我国的玉器、玉文化研究不断推向更高级的阶段。

开发玉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弘扬中国玉文化。玉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以玉器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玉器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经过理学家的诠释美化,成为高尚人格的象征、美丽形象的代表,融合在传统文化与礼仪之中,能比较系统地、完整地反映出地方风貌、生活习俗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弘扬玉文化是传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玉器

——中国玉器文化

      玉圭 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大圭 古代玉圭之一种。天子所服,长三尺,作用如笏,插于衣带之间,记事备忘。

  玠 古玉器名。大圭。一种玉器。《尔雅·释器》:"珪大尺二寸谓之玠。"

  镇圭 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瑞之一。也作"填圭"。《周礼·春官·大宗伯》:"王执镇圭。"注:"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为四镇之山为瑑饰,寺长尺有二寸。"  桓圭 古玉器名。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双植,谓之桓楹以架屋之义,犹言栋梁柱石也。见"命圭"。  命圭 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左传》僖十一年"赐晋侯命"注:"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瑞。" 《周礼·考工记·玉人》:"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

  信圭 古代玉圭一种。为"六瑞"之一。周制信圭为侯所执,长七寸。《周礼·春官》载:侯爵执信圭。

  躬圭 古玉器名。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顶圆左右两肩亦圆,琢像人躬之屈,其形小而俯,其文粗而略,取鞠躬不亢之义。参见"命圭"。

  谷圭 古代礼玉之一种。天子、诸侯作为媾和或聘女之礼器。《周礼·考工记》:"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 《周礼·春官》:"谷圭以和难。"

  介圭 古玉器名。大玉。《诗·大雅·嵩高》:"锡尔介圭,以作尔宝。"《笺》:"圭长尺二寸谓之介。"

  日圭 古代玉圭之一种。长五寸。用于祭日,故名。《宋史·礼志》:"朝日日圭,夕月月圭,皆五寸。"

  玄圭 黑色的玉,古代帝王举行典礼所用的一种玉器。同"玄圭"。

  琬圭 古代玉圭之一种。上部浑圆,长九寸,古为瑞信之物。《周礼·考工记》:"琬圭九寸而缫,以象德。"

  琰圭 玉圭名。上端锐。《周礼·考工记·玉人》:"琰圭九寸,判规,以除慝,以易行。"《春官·典瑞》:"琰圭以易行,以除慝。"注引郑司农(众):"琰圭有锋芒。"

  圭璋 亦称"圭璋"。古代礼玉之一种。为一种贵重玉器。上尖下方曰"圭",半圭曰"璋"。古礼制:诸侯朝王执圭,朝后执璋。古为瑞信之器。

  圭璧 古代祭祀、朝会用玉器。古为瑞信之物。于六寸璧上,琢出一圭,长五寸。《周礼·考工记》:"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后汉书·明帝纪》:"亲执圭璧,恭祀天地。"

  土圭 古代玉圭之一种。用以测定土地和四时日月。《周礼·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 《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

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生产玉器,逐步形成了独立的专业,多集中于畿、都邑。自宋至清,苏州成为全国性的制玉中心因玉硬度较高,加工时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故加工过程大体有选料、画样、锯料、做坯、打钻、做细、光压、刻款等若干工序。仿古玉还要增加“致残”和“烧古”等工序。玉器造型较为复杂,已能碾琢阴线、阳线、平凸、隐起的几何形及动物形图案装饰,具有朴素稚拙的风格。商周时代的玉器以形象单纯、神态突出,多用双勾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为其特征,并出现了俏色玉器秦汉玉器与精雕细刻风格上趋向雄浑豪放。汉玉隐起处常用细如毫发的阴线雕饰,有如古画上的游丝描一般刚劲有力,以弥补其立体感不强的弱点。这是汉玉技法上的一个特点,对后世玉器有着深刻影响。

鉴赏以玉质优劣为先决条件,其次再视其颜色纯杂而定取舍。一件优质玉其质色往往是统一的,如羊脂白玉并非仅指其白度而言,其质地应似羊脂那般肥腻滢泽,其白度恰似白中微微泛青的羊脂那般特有的白。鉴别玉器要看色泽是否浓(浓郁)、阳(鲜明)、俏(色美)、正(纯正)、和(柔和)这五个特点,如兼具之,即为上品。反之,若玉器淡(平淡)、阴(阴暗)、老(色黯)、花(不纯)、斜(不协调),则是劣品。购买玉器不要在强灯光下挑选,因灯光照射会使玉器失去原来本色 常见的假玉有塑胶、玻璃、云石、电色等几种。塑胶和云石质地比玉石轻,硬度差;着色玻璃有气泡;电色假玉是在劣质玉石上镀上一层美丽耀目的翠绿色外表,乍看较难识别,但仔细观察,电色的劣玉往往带有一些“蜘蛛爪”,即绿中带蓝的小裂纹明清时古玉收藏家、鉴赏家陈性著《玉纪 》;晚清金石学者吴大澂以《周礼》等先秦古籍为指导篡成《古玉图考》被学术界尊为圭臬

陀舍古帝玉是远古最后一位斗帝陀舍古帝留下的东西,里面有突破斗帝的秘密。

被远古八族争抢时分为八块,每族各一块,其中古玉被历代萧家族长发现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功能,便是可以储存一丝灵魂以便知道其生命状态如何。

八块古玉集合在一起,便会化出陀舍古帝的虚影,洞府位置便在虚影双眼之中。找到古帝洞府的位置,将古玉放在洞府石门上,门便会开启,里面存放着进阶斗帝的源。

小说原文:

古玉越来越近,那嗡鸣之声也是越来越强,到得后来,只听得咔咔几道声响,八块古玉,竟然是直接的凑到了一块,顿时间,光芒绽放,一枚比手掌还要大上一分的完整古玉,便是出现在了天空之上。

随着陀舍古帝玉被完整的拼凑,一股古老,莽荒的气息,突然缓缓的从古玉之中弥漫而开。

在那股古老气息弥漫时,有着淡淡的光雾从古玉中升腾而起,旋即在古玉上方,化为一道看上去有些虚幻的老者虚影。

老者一身黑色衣袍,头发却是呈现数种颜色,每一种颜色,看上去都仿佛是火焰在升腾一般,极为的奇异。

他的面貌,普通而平凡,然而那对宛如星空般深邃的双眼,却是仿若天地的主宰一般,在那对双眼的注视下,任何人,即便是魂天帝这等强者,灵魂都是略微的有些颤粟。

扩展资料

陀舍古帝:

古族能查询到的斗气大陆最后一位斗帝强者(自从远古以后,很少有人突破至斗帝,而当年的斗帝强者,似乎都在一夜中消失了,现只能从一些古籍中查到些残留讯息),遗留下一座在虚无空间的斗帝洞府,这是少有的保存完好的斗帝遗迹,其中所遗留着可助人突破至斗帝阶别的本源帝气和帝品雏丹。

陀舍古帝玉便是开启陀舍古帝洞府的钥匙,陀舍古帝玉共有八块碎片,远古八族各有一块。萧炎拥有其中之一(萧族)。魂族在最后得到全部碎片,并将其开启。古帝洞府所在地已被探明,处于迦南学院的天焚炼气塔地底深处。

-陀舍古帝玉

古时候那么多的古玉最后都到哪里去了?爱玉、惜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要把质地坚硬的玉石制成精美的配饰物件,在尚无金属工具的远古,其艰难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先民们却以他们惊人的智和毅力,切磋琢磨,雕镂钻研,把顽石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从五千年前良渚文化算起,到东汉为止,玉文化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兴盛。

按理说,这数量巨大、精美无比的古玉,应该成为我们一笔难以估价的艺术遗产。然而奇怪的是,传世的玉寥若晨星,地下发掘也不易见到。这些古玉到哪儿去了呢?对此,众多的考古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由于年代久远,古玉已烂为泥土。近人赵汝珍作《古墓辨疑》相信清人际心原《玉纪》说,认为“凡玉在中五百年,体松受沁;千年,质似石膏;二千年,形如朽骨;三千年,烂为石灰;六千年不出世,则烂为泥矣。”

这种说法有无科学基础,值得推敲。玉石质地坚硬,化学性质稳定。事实上考古发现的古玉,虽然表面受沁,但却不会因长期掩理而改变性质。多加盘摩,便可显出布目的光彩。另一种看法认为,古玉大量流落到国外去了。欧美人的确曾从中国古商人处购得大批古玉。不过他们对中国古玉这一艺术宝库的重视只是近代的事情。古玉最初掌握在私家手中,以后大多被转售或捐赠给了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芝加哥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把中国古玉陈列在精致的橱窗中。它们出版多种中国古玉图录,还不时举办中国古玉联展。因此我们说,由于中国古玉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她们的芳踪是有迹可寻的,这批古玉就不应归入“失踪”之列。但是这些古玉,与先民琢出的古玉总数相比,不过九牛一毛而已。第三种解释,古人祭祀埋入地下沉入河中。是古人多用玉器祭祀,或作为盟誓中邀请山川之神作证的礼品,埋入地下沉入河中,以至难以复出。然而祭献玉器,毕竟只是少数。即便真是数量巨大,历代动土、浚河,也应该多有出土才是。与数量本来不多,而与可被熔铸的古铜器相比,与易于碎毁的陶瓷器相比,古玉出土的数量还是太少。第四种观点认为,古玉被人吃了。此说法看似离奇,倒也在情理之中。在古代,求生是原始人的第一要求,他们把周围不理解的切都当成邪魔,成天忙于用巫术与各种鬼神打交道。不知始自何时、原始人突发奇想,认为那温润可爱、色彩内蕴的玉石,是上天和鬼神的食品。如果把这些“食品”在身体的关键部位,鬼神被食品吸引,便不伤人身。这佯,玉佩起到了护卫身体、抵御不祥的作用。

到西周时期,周人“敬鬼神而远之”,巫术地位下降,玉佩的装饰作用突出了。秦汉时期,神仙方盛行,人们希望死后仙升,对于保护尸体的不朽,颐费心机,于是制作大量玉衣、玉含、玉握、玉璧等,随葬墓中。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原战乱不已,士大夫们对于神仙境界的追求颇感失望,倒是希望能在现实生活中多多享乐,于是长生不老成为他们刻意追求的目标。人们记起了“玉为鬼神食品”的古训,加上他们的歪曲篡改,变为“活人食玉可以长生”。

《抱朴子》说,当时有一部叫《玉经》的书,专门指导人们食玉,说“服玉者寿如玉”不过见效慢,吃一二百斤才可显出效力。于是,魏晋南北朝三个半世纪间,非但玉器制造业凋零倒闭,而且积累了三千多年的无数精美古玉器,凡能罗而致之者,皆被那些隐居山林、史传无载的“有道之士”们一一填入杵臼之间去了。

甲骨文。根据北斗维斟得知,新疆古玉上刻的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甲骨卜辞”、“契文”、“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

从材质上、做工上、颜色上都是有着很讲究的说法,并且每一件古玉都要在多种角度上来鉴别评估看它的升值空间。

因为人们认为玉可以祛邪除恶,延年益寿。中国古籍说“君子比玉更贤惠”,“君子无道理,玉不灭”。可见古人对玉的崇拜和迷恋。这里提到的那块玉,其实是一块雕琢得很好的玉。石头的美叫做玉。在封建时代,玉是封建礼制的重要表现。在中国文化中,玉具有许多拟人化的特征,如仁义智勇洁五大美德。

与之相匹配的玉石有五个特点:温暖、内外一致、敲击声清晰、不易损伤、骨折光滑、不伤人。因此,翡翠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在目前的收藏大军中,古玉收藏爱好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古玉的收藏理论和学习体系很多。如何学习古代玉器和玉器鉴定的重点在哪里,张爱民提出”老玉一定是老工人,老玉一定有老化的特点“简单、实用、易懂的理论和方法。

他说了一点:只是学会鉴别真伪,不知道正品的价格体系,充其量只能掌握三分之二的藏品鉴别能力,“怎么买、问谁买、买什么东西、”这也是一门科学。张爱民是一名资深收藏家,玉器鉴定专家,曾多家拍卖公司做顾问。

每个收藏家都会细心观察古玉的做工,对于收藏家来说好的古玉不好遇,大家都会争着抢着来收藏,就怕没有抢到升值空间大的古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