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原义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周易原义的txt全集下载地址,第1张

周易原义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红|袖|言|情|小|说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第一部文献就是《周易》,它被儒家奉为六经之首,亦被道家与老庄一起尊为“三玄”,于古籍中同为儒道两家经典者,惟有《周易》,誉之中国传统文化肇源毫不夸张。《周易》基于八卦,相传卦图乃伏义氏所制,伏义位列上古三皇,乃中国最早传说人物之一,其以“河图”为蓝本,作八卦并叠为64卦,用以象说事物表达思想,其64别卦者即称《易》。传说《周易》前已有两《易》,《周礼太卜》记载:“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传《连山易》以艮卦始,流行于神农时代,有连山易祖创《易》,九天玄女传《易》之说,这该是最早一《易》,其时人类尚处于食物采集阶段;《归藏易》以坤卦始,流行于黄帝时代,当时社会已进入原始农业时代;《周易》则诞生于殷末周初,乃三易中最后一部,卦辞为周文王所系,故称《周易》。周文王姓姬名昌乃周王朝奠基者,殷商末年为西伯侯,因开罪商纣被囚羑里七载,乃重序64卦并为之系卦……

确认后请采纳

因为《周易》这部书中主要讲的是占卜和八卦,关于思想的描述很少,再加上当时的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所以在迷信的情况下,这本书籍就被保留了下来。而焚书坑儒的始作俑者李斯,在当时曾经向秦始皇提到过哪些书籍不用烧毁,其中便有《周易》。

秦始皇施行焚书坑儒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但是却对当时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令诸子百家的学说遭到了残忍的破坏,这对于当时的文人来说,是一次灭顶之灾。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则是因为当时的很多学士以及游学之人,通过学到的儒家学说来评论当时的时政,而秦始皇为了巩固秦朝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便施行了焚书坑儒。不过,当时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则是李斯,李斯在当时认为想要更好的维护统治,只有废除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然后,秦始皇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同时在全国还推行了郡县制。直到八年之后,在秦始皇的宴会上,再次响起了评论古今的言论,因此令秦始皇大怒,后来便有了焚书坑儒。而当时的李斯为了保证焚书坑儒的正确实行,还提出了三个条件。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秦代以前的书籍基本上都被焚毁。直到秦始皇迷恋上长生不老后,在炼药的过程中,因为痴迷长生不好,秦始皇甚至还威胁当时的炼药人,而炼药人知道世界上并没有这样的药,于是便逃离了皇宫。

秦始皇大怒之下,派人追查这些人,等找到这些人后便都杀了,埋葬在焚书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坑儒”。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进步,从而进入了青铜时代,这时候的很多农民便从田地中走了出来,也为了摆脱目前的现状,于是便形成了大量的学说,也就是诸子百家。

周易发展史由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讲八卦到六十四卦,《周易》经和传的形成。

第二部分:讲汉代以来各家学说对《周易》经和传的解释。

所谓“易学”即时指研究《周易》经和传流传和演变的学问。

是探求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学术,是理、气、象、数的统一体,是通过对《周易》占筮体例,卦爻象的变化,卦爻辞的解释,以及对这些解释的再解释而展开的。

《周易》被儒家尊为“六经之首”,道家奉为“三玄之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经典。

第一部分:

一、易意,释“易”即“易”的本义,“易”学者对“易”的解释有以下四种:

(1)《说文解字》云:“易”蜥蜴(易)、象形字,易古称“易”,俗称四脚蛇,其身外表可随十二时辰变色,是为“易”变。

(2)会意字,日月为“易”,其义为阴阳变化,日月合体义“易“明”二字,说明古人对天文的认识,日月行天,一来一往,一升一落,是为易变。

(3)在甲骨文、金文中“易”的象形字:“ ”简:“ ”像是一盛水器倾入另一器中之状,倒、分、亦含易变之义。

(4)今人黄振华经过考证,提出“日出为易”,甲骨文(殷代)有“ ”日出地平线,光芒下射,象征阴阳变化。

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中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二、“易”在“易学”是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此说由西汉末年学者提出。

(现发展变化、亦有四义,五义之说)

(1)“简易”是方法观,讲同一性,规律性。

简易也是最高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只要我们了解了它,掌握了它,一切就变的简单了。

(2)“变易”是运动观,讲万物永恒运动而有生化,也是讲宇宙间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不变的。

(3)“不易”是相对观。

讲万物相对稳定(不变)才具定性。

另一概念讲永远不变的是一个上帝、神、佛、本体、功能等。

三、“易学”早期经典:《连山》、《归藏》、《周易》等,一般说法,都认为《连山》、《归藏》古易已失,故以研究《周易》为对象。

(1)《连山》以“艮”卦为六十四卦之首,艮为山,故称《连山》,象山之出云,连绵不断。

《连山》亦有称“神农易”(现为新的说法此起彼伏)。

(2)《归藏》以“坤”卦为六十四卦之首。

坤为地,万物以地致养,言万物莫不归于其中,《归藏》亦有称“黄帝易”。

(3)《周易》以“乾”卦为六十四卦之首,乾为天,“易”又为日月。

四、《易卦》也称八卦,它由简单的符号组成。

而在《周易》中,除了八卦符号,还有另一部分是由文字组成。

“卦画”(即符号)和文字不同,本身没有确定意义。

从卦象到爻辞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1) (1)八卦,是用“— 、--”两个基本符号组合,以三个为一组排列组合而成八个符号(八卦),由八卦再生则为六十四卦,至于“— 、--”两个符号和八卦的原始意义,古往今来,说法较多:有说“— 、--”代表天地、阴阳、蓍草长短、男阳、女阴、奇数、偶数有说:“— 、--” 表示结绳记事,龟卜兆纹等。

(2)远古时期,占卜十分盛行,各部落生产、建造房屋,作战等,无不占卜,观察鸟类行踪进行占卜,为“鸟占”。

根据天象来占,称“星占”随着各部落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最流行的占卜符号,称八卦。

五 “卜筮”之说:

(1)“卜”亦称“龟卜”,是较早的占卜方式,它主要是运用龟的腹甲和背甲以及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并对其加工修治成固定的形状,然后进行钻凿,占卜时,卜者用火烧灼已制好的钻,插入凹孔,于是听见轻微的卜卜声,凹孔周围裂现一些“卜” 字形细纹,这些细纹称作“兆”或“卜兆”。

根据卜兆,推断吉凶。

(2)“筮”,用蓍草占卜叫作“筮”,“筮”必须记数,这些应用了数学概念,而数字的排列与组和,产生了六十四卦。

这时期数字系统的产生领先于世界,然而它并没有向进发展。

(筮草占卜方法略)。

(3)卜到筮不仅是占卜方法的演化,而且也是文化的演进。

“卜”至“筮”是一个从象到数的伟大过程。

因此《周易》的哲学本质,就在筮法之中。

六、《易图》,《河图、洛书》是什么样,千年间没能说清,直到宋初,隐居在华山的道士陈抟忽然拿出了完整的《河图、洛书》、《太极图》等,一出世,马上引起轰动。

(1)《河图》中一到十的数字,两两组成,分别四方及中央,它的构成完全符合《周易系辞》中的数字观念,“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2)《洛书》也称九宫,由一到九数字组成,它的特点是奇数在正位,偶数在斜位,奇妙的是,不论是沿正方位还是沿对角线,每三个数的和都是十五,拿现在的数学语方说,这是一个三阶幻方。

(3) 两种图的出现,得到了认可,它被称为无字之易,先天之学。

朱熹把《河图、洛书、先天图(太极图)》列到传说的文王八卦图之前,承认它们是《周易》的始祖,此说至今仍争论不休。

但基本肯定:先有易图后有经传,图是易之源头。

据考证:《河图》是气候图,《洛书》是判定方位与方向的罗盘。

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从古籍记载和历代易学家之说来看,是古代贤哲从《河图、洛书》中得到启发,进而推演出来的实用八卦阵。

七、《易》与《周易》,《易》象是《周易》的基本概念。

这一概念的形成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沿革的。

(1)《周易》和《易》在质方面的区别:《周易》用九用六。

《周易》的爻有变爻规律。

《周易》的爻用数字有下而上注明爻次,“九六”区分阴阳。

《周易》的爻和卦全部配上了相应的卦爻辞,这些都是易所不及的。

(2)《周易》和《易》在量方面的区别:《易》每卦只有三爻,三爻的容量小,无法表现丰富的内容。

《周易》每卦六爻就有了最佳的表现余地。

卦爻不是越多越好,六爻是最佳定位。

《周易》每卦六爻,正好构成一个周期,为表现一个重要哲学定律和波粒二象性等科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周易》六爻一卦,共计六十四卦,在量方面这是最佳选择。

在内容方面内涵了客观世界中的万事万物。

《易》在这方面是无法同《周易》相比的。

(3) 史料证实,《周易》完成于周代。

《周易》两字有二义:周代之易,周普、周始、周及之易。

《周易》中的内容,有一部分是文王被囚时完成的。

而并非一人完成。

八、《经》和《传》

(1)《经》,《易经》是一部占筮书,以“卦”为单位,共六十四卦,每卦由“卦象、卦名、卦辞、爻象、爻辞”五部分组成。

(2)《传》的形成是经过较长的时期。

《传》(又称《大传》“十翼”)是最早解释《经》的著作。

《易传》分七种共十篇:即《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

其中《彖》是上、下篇,《象》上、下篇,《系辞》上、下篇。

史料证实,《易大传》并不是产生于一个时代,更非出于一人之手。

从符号到文字的发展,从象到数的哲理变化,从八卦到六十四卦的形成,从“经”到“传”的完成,从“易”到“周易”的完善,无不说明《周易》生生不息,无穷变化的哲理。

至春秋,一部完整的《周易》诞生了,围绕《周易》而展开的众多解释、论著、揭开了《周易》历史发展新的一页。

第二部分

一、 汉代易学

“易学”是研究《周易》经和传的流传和演变的学问,汉代是易学研究发展的第一阶段。

1 汉代易学有三个特点:

(1)《易经》被定为五经之首,易学成为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研究《周易》学派众多,除了儒家,还有其它学派思想家。

(3)易学成为有明晰师承脉络的专门之学。

从师承看,皆认为汉易开山祖是一个叫田何的人,田何传于周王孙、丁宽、服生等,再后又传给杨何。

丁宽又传田王孙,田王孙又传给施仇,孟喜、梁丘贺。

史载《易》“有施、孟、梁丘之学”即指这一体系。

之后孟喜传给焦延寿,焦氏又影响了京房、于是“《易》有孟京之学”。

此外,汉易还有费高易学体系,指费直和高相,属民间之学说。

汉易逐渐形成两大派系、即孟、梁、京房今文易学派,费高古文易学派。

2汉代易学解经的方式有三种

(1)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官分易学,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的物象解《周易》经传文,以卦气说解《周易》原理,卦气说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讲阴阳灾变。

(2)以民间费高易学为代表,反对阴阳灾变说,重述《周易》中的易理。

(3) 以黄老道家的易学为代表,重讲阴阳变易的哲学道理。

三派之中,以孟京易学影响最大,史称“象数之学”。

3西汉末年,由于神秘主义思潮的影响,易学出现了《易纬》之类的著作,其中代表著作有《乾凿度》《稽览图》《是谋类》。

这些著作将卦气说和象数说进一步理论化,神学化,提出了“易一名而含三义”说,即简易、变易、不易。

太极元气说等。

这些学说对后世易学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4五行生成说

东汉时期,孟京易学势力衰弱,而民间易学派的费氏易学兴盛,逐渐出现了,费氏与孟京合流趋势,形成了以五行的生数和成数解释《周易》中的象和数的五行生成说。

汉代易学重点是“象数易学”。

5东汉末,道家黄老学派逐渐演变为道教,其易学也逐渐与炼丹学说结合起来,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开始以《周易》原理解说炼丹的理论和方法,是为道教易学的先驱。

二、 晋唐易学

魏晋隋唐时期,易学开始了新的转向。

由两汉的重象数特点转向了

晋唐重易理的特征。

玄学派的易学派成为晋唐的主流。

1 晋代两大家

(1)王弼,玄学易学创始人,著《周易注解》,师承古文经学解易学风,文字简明,义理通畅,师《易经》成为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忘象以求意”说解释易学中的取义学说。

寻求《周易》经和传的抽象原则。

(2)韩康伯,将《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传加以注解,从义理高度概括出新的命题:“八卦备天下之理”,通过《周易》可以把握天下之理和变易之道。

易学的玄学化,使《周易》、《老子》、《庄子》相并列而成为“三玄”之一。

2 唐代两大家

(1) 孔颖达,著有《周易正义》一书,提出了“易合万象”,“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类取之”的原则,以阴阳二气来解释乾坤二元,以元气说来解释太极,提出以气为核心的世界观。

并以“自然无为”来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提出“无阴无阳谓之道”的新命题。

(2) 李定祚,著有《周易集解》一书,此书没什么新观点,但汇集了汉易以来各系统的注解,对易理派的观点亦不加评析地收集其中,是一部很好的资料汇集。

以上两部易学巨著的出现,表明易学正走向融合的新动向。

三宋明易学

1 这一时期,是古代易学哲学高度发展的时期,北宋初期,易学有四大流派。

(1)以陈抟为鼻祖的图书学派,后传至周敦颐,提出太极图说,论述宇宙形成的过程。

(2) 是邵雍的数学派,提出先天学。

(3)是由胡瑗倡导的易理派,后传至程颐,著《伊川易传》,创立了理学派的易学体系。

(4)是张载的气学派,他吸收唐代孔颖达的气论学说,著《横渠易说》和《正蒙》。

2 南宋时期,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易学哲学体系,著有《周易本义》一书,成为后世研究的重点。

同时期,有扬万里的太极元气说,之后,扬简的心学易学等,对后来易学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3 元明两代,宋易向普极和纵深两个方面发展,先后出现了一大批阐述《周易本义》的著作。

(1) 元代道教大师雷思齐承刘牧,邵雍易学学脉,推衍出许多图式。

他以九宫为核心解释《周易》原理,主先有数而后有象说。

而俞琰、张理和箫汉中等人,以亦图式解易,但主先有象而后有数的观点。

(2) (2)明代易学家葵清,著《周易蒙引》,主张理象合一,成为明代易学中“气本论”的倡导者。

(3)明代易学中“心学”较为流行,他们主要以内心道德修养方法和精神境界解释《周易》卦爻象和卦辞,代表人物是湛若水。

(4)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对宋明易学做了一此大总结,他继承宋明气学和象学传统,修正义理易学批判心学易学,著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等著作,完成了“气本论”之说,结束了宋明易学。

四、 清代易学

清代易学是复兴汉易的时代,清人解易著作十分丰富,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内容和倾向都很复杂。

清代易学主要有两派。

一派以惠栋和张慧言为代表,倡导汉易,不敢发挥,淡化《周易》的哲学价值。

一派以焦循为代表,力图会通百家,独辟蹊径,建立自己的易学体系。

从总体倾向来看,清代易学缺乏对哲学问题的探讨,理论思维很薄弱,是古代易学哲学的衰落时期。

至此,有一说,汉易象数,魏晋义理,宋儒理气,清代杂说。

五、 近人易学

二十世纪初至七十年代,《周易》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1 注重对《周易》经传的文字文化史的注释,其中经高亨注释的《周易古经今论》,《周易大传今注》水平最高,他将经与传分开,认为经是卜筮之书,传是哲学著作。

2 重视考证,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周易》卦爻辞中的事件,有郭沫若、闻一多、李镜池等人的著作。

3 注重对易学史上的著作评述而寓己见于其中,使易学研究出现了新面貌。

4 用现代科学证《易》,但有一个显著特点,都是以科学比附《周易》,还未能以《周易》的思维方式,去推动科学,或在此思维启发下进行科学发明创造。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是儒家四书五经之一。据文献记载: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八卦和五行说不同。

  1973年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周易》

  释文发表在《文物》1984年第3期上,引起研究热潮。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张立文《帛书周易注释》,韩仲民《帛易略说》;帛书《易传》释文,最初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第六辑,朱伯昆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续编四库全书》经部第一卷、四川大学出版社《易学集成》等书。本世纪以来,帛书《易传》新释文又见张政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廖名春《帛书〈周易〉论集》、丁四新《楚竹简与汉帛书〈周易〉校注》等。帛书《易传》共包括《二三子》、《系辞》、《衷》、《要》、《缪和》、《昭力》六篇。邢文《帛书周易研究》是第一部学术专著。

  1994年在香港文物市场发现了楚竹书《周易》,经整理,200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相关校注,十分丰富。 演算易经历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亦有人认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当代有山东大学教授刘大钧等。后者如京房、邵雍等详见《出生时间与命运》。

  明代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

  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年-1732年)的介绍、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现在无论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经》。

  根据江弘远《京房易学流变考》一书

  自从《京氏易传》出现后,受朱熹、惠栋,以及《四库总目提要》的推波助澜,均认为此书及其条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书以沈延国论点加以延伸,确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统领的六十卦反复配六十钟律,八宫卦、纳甲、纳音则是由荀爽、虞翻、干宝等另一非京氏《易》学流派演变而来,从《京氏易传》出现后,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四大古书”是古代的文集,指《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部古籍。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诗经》

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扩展资料:

《诗经》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四大古籍

-诗经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