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笔记26|血痹虚劳病脉并治:劳症(虚劳不得眠/酸枣仁汤)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金匮要略》笔记26|血痹虚劳病脉并治:劳症(虚劳不得眠/酸枣仁汤),第1张

酸枣仁汤是治疗失眠的名方,用在:1、年长之人的失眠,年长人虚劳;2、大病初愈,病刚好时失眠。

酸枣仁 味酸入肝,主收敛,把血收回肝臓。肝藏魂,当血无法回到肝时,魂也无法回肝,晚上就不好睡,最明显的是1-3点失眠,即肝经当令时。

知母 除烦入肺, 茯苓 入三焦系统,能把三焦里的水排出, 川芎 活血。经方治疗失眠用消导,不开很强的滋补药(如当归熟地),本来就不能睡,强滋补药下去精神更好。酸枣仁汤让心情平稳下来(知母),让血(川芎)和水(茯苓)循环变好,让血回肝。

酸枣仁汤中会使用 甘草 ,是因为有虚热的人,肠胃消化就不会很好,必然会有很多食物的残渣停在胃里面,此时就要甘草来化解宿食产生的毒素。

《伤寒论》少阴证里有一个黄连阿胶汤也是治疗失眠的。黄连阿胶汤用于心血不足造成的失眠,所以用阿胶。心藏神,神不守亦失眠。

只要看到“ 肌肤甲错 ”和“ 两目黯黑 ”这两个症,就可以判断体内有干血。因为有内伤有瘀血在体内,所以再吃什么补药都补不进去,“瘀不走,新不生。”经方常常在活血化瘀,代表作是唐容川的《血症论》,他的观点是:百病皆因瘀。

“ 两目黯黑 ”是指眼眶周围黑黑的,“ 肌肤甲错 ”在小腿胫骨足三里以下到三阴交这段出现蜕皮,裤子一拉掉下白色粉末状皮屑,像干面包屑一样,因为阴血集中在小腿处。

临床上很少用这个丸,可以用针灸配合其他方剂。当身体内有干血时,女人左腹痛。以肚脐为界,脐下是静脉,以白芍为主,脐上是动脉,以桂枝为主,再加些川芎、丹皮、红花、牛膝、茜草等活血化瘀药(脚无力有瘀时用牛膝,女人腹部疼痛用茜草)。

当病人身体里面有干血时,在第七椎膈俞上会有压痛点,因为血会膈俞。三阴交也一定会有压痛点,而血海可以消导瘀血止痛经。可以针三阴交、血海,灸膈俞(让血液循环加速)和近取穴(痛点),任何东西碰到热就化掉。

如果是胸腔有内仿,不要扎三阴交跟血海,需要用公孙与内关,来打通病人的冲脉跟阴维脉。公孙与内关可以行气来治内伤的部分,然后使用小柴胡汤加桃仁、红花。这是治疗胸腔有瘀血的活血化瘀法。

倪师补充方:

1、《千金翼》 炙甘草汤 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甘草四两炙 桂枝 生姜各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人参 阿胶各二两 大枣三十枝 生地黄一斤

炙甘草汤在《伤寒》里已出现过。

2、 消肿溃坚汤 :治马刀侠瘿(甲状腺、淋巴结肿瘤)

昆布 海藻 黄柏 知母 栝蒌根 桔梗 三稜 莪术 莲翘 黄芩 黄连 葛根 柴胡 当归 龙胆草 甘草

方义:腺体属三焦,用柴胡进入三焦系统,病人多有燥热,三黄去热,甲亢的人会心动悸、手抖,知母除烦,昆布海藻味咸,咸能软坚,桔梗去焦痰,三棱活血化瘀。

如果该汤喝一段时间后无明显好转,可用龙骨牡蛎,动悸很厉害时用桂枝5钱,炙甘草5钱,盗汗严重的用牡蛎1两,龙骨5钱,防己入三焦3钱,瓦楞子5钱(血蛤的壳,咸味软坚)。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25|血痹虚劳病脉并治:劳症(虚劳腰痛/八味肾气丸)

《金匮要略》笔记24|血痹虚劳病脉并治:劳症(虚劳里急/小健中汤)

《金匮要略》笔记23|血痹虚劳病脉并治:劳症(虚寒相搏/天雄散)

《金匮要略》笔记22|血痹虚劳病脉并治:劳症(脉大/失精/尿床/盗汗)

《金匮要略》笔记21|血痹虚劳病脉并治:血痹(麻)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虚劳病的形成原因,包括有先天之因,后天之因,病后之因,外感之因,医药之因等六个方面。

所为先天之因,虚劳病的产生与父母有关,由于父母精血不盛,致使子女出生后,先天精气不足,根蒂首先有亏,则体质怯弱,因此,在其生长发育时期,正气不足,多易生病,往往会出现虚劳的先兆,例如幼多惊风,骨软行迟;稍长则读书不能出声,或写字动辄手振;或喉中多痰,或胸中气滞,或头摇目瞬等,这样的人往往二十岁左右多易患虚劳。幼多惊风,骨软行迟,乃肝肾精血亏虚,声音不出是肺金亏衰,动辄手振及头摇目瞬亦是肝肾不足之故,而喉中痰多,胸中气滞,又是脾肺不足之喉,由于肝肾脾肺诸脏亏虚,年长之后,患虚劳是必然的。

后天之因,包括酒色,劳倦,七情,饮食等所伤。色欲则伤肾,肾不强固;劳神则伤心,心神被耗;郁怒则伤肝,肝失调和;忧愁则伤肺,肺失清肃;思虑则伤脾,脾失健运。这些后天之因,或先伤气,或先伤精,而“先伤其气者,气伤必及于精;先伤其精者,精伤必及于气。”最后均导致人身之精,气,神耗伤;日久变成虚劳之证。

病后之因,由于在病变过程中,或有伤阴,或有伤阳,而调理失宜,正气未复,伤阳则脾胃气虚诸症可见,如面白神萎,不耐劳动;伤阴则阴血枯少,肺失清肃,或可见声哑哮喘,伤风咳嗽等,久而亦可成劳。

外感之因,系感受六*之邪,伤风久而不巳,使肺失宣降,咳久不巳,正气被耗,致成正虚邪实,邪难外祛。若其人素体阴亏火旺,则肾精亏虚,肺失滋养,久之亦成劳嗽。

境遇之因。主要指生活环境,若人所处生活环境艰难,致使其人情志抑郁,久而难于解脱,以致或伤神耗气,或耗血伤阴,亦可久而成劳。七情不损,则五劳不成。

医药之因,主要指由于服药之误,比如病非外感而过用发散,汗出而津伤气耗;病非积停而妄用攻伐之品,邪气未去而徒伤正气:或并非里热而妄用苦寒,使阳气受损,中焦脾胃受害;或体弱受邪而妄投滋补之药,致使邪气不散而郁结化热,久则伤阴耗液等,均可使原来本非劳证者,正气一伤再伤,病情变化而渐渐加重,转为虚劳。

虚劳的病机:

肺脾肾三脏为最重要,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肺司治节之令,乘肃清之化,外输精于皮毛,内通调乎四渎,故饮食水谷之精微,由脾气蒸发以后,悉从肺为主,上荣七窍,下封骨髓,中和血脉,油然沛然,施于周身。若肺之阴精阳气不足,输布不利,则气血水谷精微不能达于周身上下,会产生人身正气虚衰之象,虚劳之病则会因之而生。

对于脾脏为虚劳病机之本的问题,脾胃为水谷之海,仓廪之官,其消化腐熟运化水谷精微的作用,是人身后天气血化生之源,营卫气血,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均赖其以充盛,若脾胃虚衰,化生无源,则正气得不到化生以充养,日益以衰,虚劳诸证因之而生。

肾为性命根,肾中真水,次策而上生肝木,肝木又上生心火;肾中真火,次策而上生脾土,脾土又上生肺金。故人生之本,从下而起……以五脏六腑之根。所谓真水真火,即肾中元精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与动力根源,故肾中水火充盛,精气充足,则百病不生。反之,若肾精肾气亏虚,五脏化生无源,必然随之亦衰,虚劳之病亦会随之而成。

虚劳的治法:

对阴虚之劳症,以治肺为极则,应清金保肺为大法。阳虚之劳症,以急救中气为最先,盖益气则胃气得和,有形之精血不可速生,无形之真气法当急固。

劳嗽初起之时,应考虑多挟表邪。盖劳证之起在于人体之虚,肺气不足,最易感受外邪,风邪乘虚侵入,邪气内侵,气机郁闭,多易化火,致使外火与内火交炽,更易损伤肺经,致使咳嗽不止。此时治疗时,不可壅补,更不益敛涩,以防止邪气留恋,否则,正气不仅不能得复,反而助火伤正,使病情反而加重。药用当以柴胡,前胡,桔梗,贝母,兜铃等清疏之品,一般服用六七剂之后,才可选用清凉滋阴之品。

劳证而干咳嗽者,症见干咳有声无痰,喉中作痒,症属精血不足,水不济火,虚火上炎,灼烁肺经,肺脏燥涩而致,治宜清金甘桔汤(桔梗,川贝母,麦冬,花粉,生地,元参,白芍,丹皮,炙甘草,灯心草)以元参,白芍,生地等补益精血,丹皮以清虚火,麦冬,花粉以养阴生津,川贝母,桔梗润肺宣肺,炙甘草以和中,全方补而不腻,凉而不寒,一派清凉滋阴之品。若病情由色欲太过而致,又宜用琼玉膏(生地,茯苓,白蜜,人参),以人参大补元气,培土生金,生地,白蜜养肺润燥,金水相生,共和以滋阴润肺,益气健脾,先后天俱顾,以治肺肾阴亏,元气不足之候。

劳嗽而痰中带有血丝血珠者,多由于内火伤肺而致,一方面五志抑郁,一方面阴虚火亢,致使肺被其灼,血络受伤,治用清金甘桔汤第二方(桔梗,生地,白芍,丹皮,麦冬,元参,川贝,茯苓,阿胶,甘草)方中生地,白芍,元参等以养阴,阿胶以益精养血,丹皮以清火解郁,川贝,桔梗润肺止咳,茯苓,甘草益气和中,且方中丹皮,生地,阿胶,元参又有凉血止血之功,共和成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之剂。

致于劳症吐血,尤宜清金保肺,盖金令得肃,肝木得平,火自然而熄。但吐血正涌之时,法应重在止血,可用炒蒲黄,炒侧柏叶,陈棕炭三味为主,可佐以紫菀,犀角,地黄,白芍之累,润肺凉血清热。

手足烦热为症状名。指患者手足热而心情烦躁。见《诸病源候论》卷十八。可见于骨蒸、虚劳等。参见手心热、足下热、五心烦热:手心热为症状名。指两手掌心中有发热感觉。一名掌中热。又为劳倦内伤及五心烦热的症状之一。《内外伤辨惑论》卷上:“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伤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此辨至甚皎然。”足下热为症状名。指两足及足心有发热感觉。见《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多因肾虚所致。《不居集·热症》:“足心如烙者,虚火烁阴,涌泉涸竭也。澄按:足少阴其脉斜从小指趋至足心,出于然骨,循内踝入跟,为涌泉穴。此经原多气而少血,今虚劳之人,真阴不足,则涌泉渐干涸,故如火之烙,或足跟作痛,此水不制火之故也。”五心烦热为病症名。指心中烦热伴两手足心有发热感觉。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多由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或病后虚热不清,以及火热内郁所致。是虚损劳瘵等病的常见症之一。《证治准绳·杂病》:“五心烦热,是火郁于地中。四肢,土也,心火下陷在脾土之中,故宜升发火郁。”又“病暂去而五心常有余热,此属虚证。”《症因脉治·心血虚不得卧》:“心烦躁乱,夜卧惊起,口燥舌干,五心烦热,此心血不足,心火太旺之症也。”《金匮翼·火郁发热》:“火郁者,阳气为外寒所遏,不得宣行,郁而成火,或因胃中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令人心烦,手足心热,骨髓中热如火燎,此为郁热。”《杂病源流犀烛·火病源流》:“阳愈盛则阴虚,阴愈虚则为五心烦热。”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火郁而宜升发者,用火郁汤加减。

详见百科词条:手足烦热 [ 最后修订于2015/11/10 20:13:07 共67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