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病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脚气病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脚气病 31 脚气的病因病机 32 脚气病的症状 33 脚气病的分类 34 脚气病的治疗 341 方药治疗 342 针灸治疗 4 西医·脚气病 41 病因病理病机 42 临床表现 43 检查 44 治疗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脚气病的穴位 2 治疗脚气病的方剂 3 治疗脚气病的中成药 4 脚气病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脚气病 1 拼音

jiǎo qì bìng

2 英文参考

weak f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eriber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中医·脚气病

脚气病(weak foot[1]、beriberi[2])为病名[3]。见《肘后备急方》卷三。古名缓风、壅疾,又称脚弱[3]、软脚病[4]。

《中医药学名词》(2004):脚气病是指以腿脚麻木、酸痛、软弱,或挛急、肿胀,或枯萎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

《中医药学名词》(2010):脚气病又称脚气,是指以腿脚麻木、酸痛、软弱,或挛急、肿胀,或肌肉枯萎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

31 脚气的病因病机

因外感湿邪风毒,或饮食厚味所伤,积湿生热,流注腿脚而成[3][4]。

32 脚气病的症状

以两脚软弱无力、脚胫肿满或不肿满而缓弱麻木,甚至心中悸动,进而危及生命[4]。病从脚起,因名脚气病[4]。

症先见腿脚麻木,酸痛,软弱无力,或挛急,或弛缓,或肿胀,或萎枯,或足胫红肿发热,进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呕吐不食,心悸,胸闷,气喘,神志恍惚,言语错乱等[3][4]。

33 脚气病的分类

脚气有干脚气、湿脚气之分[3]。临床上,称脚胫肿大者为湿脚气;不肿者为干脚气;出现心悸气急等危候者为脚气冲心[4]。

湿脚气中又有寒湿脚气、湿痰脚气、湿热脚气、湿毒脚气等[3]。此外,还有风毒脚气、瘴毒脚气、脚气冲心、脚气入腹、脚气迫肺等多种类型[3]。又有按六经分类者[3]。

34 脚气病的治疗

注意:由饮食偏嗜所致之脚气病,治疗期当配合饮食疗法[4]。

现代医学中的维生素B1缺乏症、营养不良性浮肿,下肢多发性神经炎等多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条施治[4]。

341 方药治疗

治宜宣壅逐湿为主,或兼祛风清热,调血行气等法[3]。

《医学正传·脚气》:“故为治者,宜通用苍术、白术之类以治其湿,知母、黄柏、条芩之类以去其热,当归、芍药、生地黄之类以调其血,木瓜、槟榔之类以行其气,羌活、独活以利关节而散风湿,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类引药下行及消肿去湿。”

常用方剂如鸡鸣散、济生槟榔汤、防己饮等[3]。《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等方书中,有大豆、乌豆、赤豆治脚气的记载,可用作辅助疗法[3]。

342 针灸治疗

湿脚气取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阴陵泉、解溪、八风等穴为主[4]。偏寒湿者加灸;偏湿热者可放血;恶寒发热者加大椎、合谷;小便少者加水道[4]。干脚气取足三里、悬钟、飞扬、三阴交、血海、太溪等穴为主[4]。转筋者加承山;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4]。脚气冲心取内关、巨阙、神门、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为主[4]。神昏加人中;虚脱者灸关元、气海[4]。危重者应积极采用综合疗法抢救[4]。

4 西医·脚气病

脚气病即维生素B1缺乏病,主要累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水肿及浆液渗出。临床上以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症状为主,常发生在以精白米为主食的地区。维生素B1(硫胺素)常与其他B族维生素同存于食物中,属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以辅酶形式参与多种酶系统活动,尤其在碳水化合物氧化产能过程中起作用。体内储存不多,易发生缺乏。硫胺素广泛存在于谷类、豆类、坚果、酵母、肝、肉、鱼等食物中,谷类多存在于外胚层(糠、麸)中,精制白米中损失多。堿性溶液中加热易分解而失去活性。

41 病因病理病机

1、饮食摄入不足。尤其食用精碾白米,而缺乏肉类、豆类时,易引起硫胺素缺乏。

2、由于酗酒、各种胃肠道(如慢性腹泻、肠结核等)或其他疾病(如长期发热、甲亢等)引起的摄入过少。

3、需要量增加。生长发育迅速的小儿。孕母、乳母,或摄食碳水化合物较多者和有发热感染时,需要维生素B1增加,如不补充,易引起缺乏。

42 临床表现

1、婴儿脚气病发病常很突然,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者称脑型;突发心力衰竭者称心型。年长儿症状近似成人,以水肿和多发性神经炎为主。年长儿患周围性神经炎者呈现蹲踞时起立困难、膝反射消失、挤压腓肠肌疼痛。

2、常有乏力、精神萎倦、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或便秘,伴腹痛、腹胀、体重减轻、生长发育滞迟等。可早期出现下肢踝部水肿,甚至延至全身,或伴发心包、胸腔、腹腔积液。

3、常先表现烦躁不安、哭声嘶哑,以至失音,继而神情淡漠、反应迟钝、喂食呛咳、嗜睡,严重时发生昏迷惊厥。有时昏迷惊厥可突然发生。

4、常突发心力衰竭,婴儿烦躁不安、尖叫、呛咳、气促、出冷汗、唇指(趾)青紫。

5、孕母缺乏维生素B1,新生儿可患先天性脚气病,表现为哭声无力、神情萎靡、吸吮力弱、水肿、嗜睡。

43 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维生素B1负荷试验尿中排出量减少。

2、血液丙酮酸、硫胺素检查。血丙酮酸、乳酸浓度增高;红细胞转酮酶活性降低。

3、心电图检查。

44 治疗

1、一般治疗:调整饮食,供给乳母和病儿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喂母乳的婴儿应同时治疗乳母,必要时暂停母乳喂养。

2、维生素B1治疗:

(1)轻症患者:给予口服维生素B1。

(2)重症(如心型、脑型)及消化道功能紊乱者:应注意静脉注射忌用葡萄糖溶液稀释,以免因血中丙酮酸增加而加重病情。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过量的烟酸和叶酸均妨碍维生素B1的利用,均应避免。

3、对症治疗:如纠正心力衰竭、抗惊厥治疗等。

5

闭经是妇科疾病中常见的症状,常由多种原因所引起。其中病理性闭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凡年过18岁仍未行经者称为原发性闭经;在月经初潮以后,正常绝经前的任何时间内(妊娠期、哺乳期除外),月经闭止超过3个月者称之为继发性闭经。

正常月经的建立有赖于丘脑下部一脑垂体一卵巢轴的功能协调,以及靶器官子宫内膜对性激素有周期性反应。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无论是器质性的还是功能性的,都可导致闭经。闭经常见原因按解剖部位的不同而分为:①子宫性闭经,包括先天性无子宫或发育不良,子宫内膜损坏(如物理性创伤、结核感染、产后或流产后感染等)或子宫切除,子宫内膜反应不良等。②卵巢性闭经,如先天性无卵巢或发育不良,卵巢损坏或切除,卵巢肿瘤,卵巢功能早衰等。⑧脑垂体性闭经,如垂体损坏引起的功能减退(如席汉氏综合征),脑垂体肿瘤,原发性脑垂体促性腺功能低下等(极罕见)。④丘脑下部性闭经,包括精神神经因素(如精神紧张、精神分裂症、环境改变等),消耗性疾病(如营养不良,严重贫血等),肥胖生殖无能性营养不良症,药物抑制综合征,如长期使用避孕药,闭经溢乳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其他内分泌腺影响等等。

本病的诊断,首先应详细了解病史,区分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闭经;进行全面体检,包括发育、营养等情况,妇科检查注意外生殖器发育、阴毛分布、子宫有无先天畸形等等;辅助检查常采用刮宫或子宫内膜活体组织检查,卵巢功能检查(如基础体温测定、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子宫颈粘液检查等),垂体功能检查(如FSH测定),垂体兴奋试验,治疗性试验(如孕激素试验、雌激素试验)等。闭经的治疗,必须寻找发病原因,针对病因而治。例如结核感染给予抗痨治疗,贫血者积极纠正贫血;垂体肿瘤、多囊卵巢综合征可采用手术治疗;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功能失调性闭经,运用激素治疗等。

关于闭经的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均有较详细的论述。其形成原因,或因气血生化不足,无经血可下所致;或因肝肾精血亏虚而成;或因气滞血瘀,血行不畅;或因痰湿瘀血内阻,影响经血运行;或因精血亏损之时伴有气滞血瘀或痰阻胞宫。临证治疗当审证求因,气血不足者当补气养血,肝肾亏虚时宜养肝滋肾,气滞血瘀则当理气活血。若正虚之时兼有痰湿瘀血,则又当攻补兼施。

本节选介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闭经方共10首。其中加减归脾汤主要用于人流术后闭经,加减消迟汤、药物闭经方则用于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闭经。此外,本章所介绍的“席汉氏综合征方”等,亦应属用以治疗闭经的验方,临证时可结合病情而选用之。

1.化瘀通经散药物组成当归、赤芍、红花、桃仁、三棱、莪术、川牛膝、乌药、穿山甲、丹参、刘寄奴各10g,川芎5g,肉桂3g。

加减变化:有热象者加丹皮10g,去肉桂;积瘀过久,已成平血者,加地鳖虫1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服药60余剂左右。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调气散寒。主治闭经(以原发性闭经、继发性闭经属气滞血瘀者为宜)。

临床运用本方系安徽中医学院附院徐志华副主任医师自拟经验方。用以治疗闭经,颇有疗效。如治疗一例闭经不孕患者,2个月内服药60剂(其中用三棱、莪术总量用至600g),终获良效。又如一女工患继发性闭经、继发性不孕、慢性附件炎3年余,后经治3个月,服药60余剂而治愈。

经验体会徐医师指出:大多认为闭经虚多实少,主张温补,致使临床不敢用活血化瘀之药,病家亦不敢服这类药物。而临证所见,功能性闭经属实证多而虚证少,尤其是继发性闭经,瘀血阻滞的实证较为多见。故其主张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调气散寒为佐。自拟化瘀通经散之方义,法则即在于此。并认为“活血化瘀药,没有副作用及绝对禁忌征”,“对输卵管阻塞不孕症,也有一定疗效”。

方剂来源唐吉父,等.闭经证治.中医杂志,1985,(5):9.2.周期调经汤药物组成①促卵泡汤:当归、川芎、枸杞、香附各10g,菟丝子、仙灵脾、女贞子、熟地、泽兰各15g,山药、鸡血藤、制首乌各20g。

②促排卵汤:当归、川芎、红花、牛膝、香附各10g,菟丝子、女贞子、仙灵脾、肉苁蓉各15g,泽兰、熟地、鸡血藤各20g。

③促黄体汤:当归、赤芍、仙灵脾、肉苁蓉、枸杞各10g,菟丝子、女贞子、熟地各15g,黄芪、党参、丹参、鸡血藤各20g。

④调经活血汤: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各10g,赤芍、泽兰、香附、牛膝、益母草、川断各15g,熟地20g,鸡血藤30g。

加减变化:肝郁气滞者加郁金、川楝子各10g,柴胡6g,胞宫虚寒者加吴萸、艾叶各10g,生姜3片,桂枝6g;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山药各20g;瘀血重者加三棱、丹参各15g;血虚者加制首乌20g,阿胶15g。。

治疗方法经后期(周期6~10天)服促卵泡汤5剂;排卵前期和排卵期(周期11~16天)服促排卵汤5剂;排卵后期(周期17~25天),服促黄体汤7剂;月经期(周期26~30天)服调经活血汤3~5剂。以上均为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肾养血,活血调经。主治闭经(包括原发性闭经和继发性闭经)。

临床运用本组31例,均排除子宫及卵巢器质型病变,通过病史,症状诊断为肾虚血瘀经闭,其中原发性闭经15例,继发性闭经16例,病程5个月~3年。治疗结果:31例月经周期全部恢复。16例不孕者13例妊娠。疗程最短者1个周期,一般2~5个周期,最长者7个周期。

经验体会本组病例为肾虚挟瘀,肾虚为本,血瘀为标,补肾活血,标本兼治,比单纯补虚或单纯活血要好。为巩固疗效,最好坚持服用5~6个周期,即使月经来潮,亦应继续服用,以免病情反复。另外要注意调情志,慎房事,适冷暖。

方剂来源白立全.中药周期调经法治疗闭经.四川中医,1990,(7):443.加味真武汤药物组成干姜10g,附子、白术、白芍、茯苓、肉苁蓉、桃仁15g。

治疗方法加水适量,煎2次,共成浓汁200ml,分2次服。一般35~40剂可愈。

功效主治本方温阳补肾,健脾通经,主治闭经(肾阳虚者)。

临床运用本组60例闭经,经本方治疗后痊愈54例,占90%,有效4例,总有效率达96.6%。如一患者28岁,平素月经2~3个月一行,经血量少,现已闭经4年。诊见形体消瘦,面白无华,精神抑郁,自觉畏寒,手足不温,时已初夏仍着棉衣,脉之沉迟无力。此乃肾阳虚所致,用真武汤加味,仅服药13剂,月经即已来潮。以乌鸡白凤丸巩固疗效,3个月后月经周期正常,面色红润。

经验体会肾为水火之脏,内涵真阴真阳,在肾阳不断温养下,使任脉通,太冲脉盛,则月经以时下。若肾阳虚,则任脉虚,太冲脉衰少,血海不充,胞宫空虚,无血可下则成闭经。用加味真武汤治疗肾阳虚闭经症,古籍尚少记载,近代亦少报道。方中附子温补肾阳,干姜温中散寒,肉苁蓉益精壮阳,温暖子宫,通经启闭。三者辛温味厚,用之能使任脉通,太冲脉盛,天癸再至,而月经又以时而下。加苓、术健脾益气,桃仁活血通经,芍药敛阴和阳而止痛。诸药合用益命火以消阴翳,温冲任而通经脉,故对肾阳虚闭经,是比较理想的方剂。

方剂来源侯锡五,等.温阳补肾法治疗闭经60例临床小结.湖北中医杂志,1982,(4):26.4.加减归脾汤药物组成炙黄芪30g,炒党参、炒白术、当归、茯神、龙眼肉各10g,木香、紫河车粉各5g(分吞),朱远志6g,炙甘草3g。

加减变化:四肢麻木加炒白芍、鸡血藤各12g;腹痛加元胡、炙鳖甲各12g;形寒加仙灵脾12g、鹿角片10g;体胖腹胀加炒枳壳、泽兰叶、生山楂各10g;腰际酸楚加杜仲、淮牛膝各12g。

治疗方法上药煎汤,用汤药吞服紫河车粉。每日1剂,每剂服2次。

功效主治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主治人流术后闭经。

临床运用用归脾汤加减治疗人流术后闭经24例。其中有1例在服中药期间与西药乙酚联用外,其它病例均未用西药。24例均治愈。月经恢复最快者服药5剂有效。最慢者服药35剂后有效。平均服药15剂。月经恢复正常后,随访均未再发生闭经。

经验体会人流术后闭经,主要是各种心理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情志变化,导致气血生成受阻,月经闭止。或者是人工流产手术损伤胞宫,虚其身体而亏其血脉,而导致闭经。归脾汤为治心脾两虚之常用方。此在取其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之功,以调理情志复其统血、生血之职而治闭经。

方剂来源方聪玉,等.归脾汤加减治疗人流术后闭经24例.实用中西结合杂志,1992,(12):717.5.加减消迟汤药物组成生石膏30~90g,生地、石斛、麦冬、灵磁石各30g,当归、桃仁、红花、牛膝各15g,酒制大黄10g。

加减变化:兴奋躁动、幻听、幻视加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各30g,菖蒲15g,大黄10~15g(去酒制大黄);失眠多梦加炒枣仁40~80g,丹参20g;胸胁胀满不舒加郁金10~20g;口苦加黄连10g,或加龙胆草10g;兼有迟发性运动障碍者加鸡血藤、白芍20~4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服药2~21剂。月经至后可改服女金丹或复方丹参片继续调理。也可在下次经前期继续服用此方。用本方治疗期间继续服用西药抗精神病药物。

功效主治清热生津,养血通经。主治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闭经。

临床运用本组20例系已婚或未婚中青年女性,因患不同类型精神病,分别服用过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舒必利、泰尔登,肌注哌醋嗪棕榈酸酯等抗精神病药物,停经2个月~1年以上。经用上方治疗,15例有效,其中10例远期疗效亦佳;5例无效(多为停经时间过长,或未坚持服药,或因病情不稳定而加用西药用量的患者)。

经验体会女性精神病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病情得到控制,但有的病人随之而来出现一系副作用,闭经为常见症状之一。分析其闭经、烦躁、口渴喜饮、便干、舌红少津等临床症状,证属热盛津亏、血少经闭。故治当清热生津,养血通经。消迟汤所用石膏、生地、麦冬、当归、桃仁、牛膝等味,即具此等功效。且用药量大,功效颇强,故能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方剂来源霍力华.消迟汤加减治疗抗精神病药物引起闭经20例.中医杂志,1989,(4):20.6.药物闭经方药物组成①肝郁气滞型:柴胡、丹参、赤白芍各20g,香附、当归、郁金各10g,黄芩、胆草各15g。

②阴虚火旺型:生石膏60~80g,知母、生地、玄参、丹参各20g,枸杞子、坤草、黄芩各15g,酒军6g。

③脾虚湿盛型:礞石40~60g,山药、茯苓各20g,竹茹12g,半夏、陈皮各10g,胆星、砂仁各6g。

④肝肾阴虚型:生熟地、山药、山萸肉、菟丝子、当归各20g,杜仲、坤草、枸杞子、仙灵脾各15g,焦三仙各1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7剂为1疗程。

功效主治疏肝理气,活血通经;滋阴清热,养血通经;健脾祛湿,化痰通经;滋补肝肾,调理冲任。主治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闭经。

临床运用本组30例患者,年龄最小20岁,最大40岁。未婚者17例,已婚者13例。精神科诊断:精神分裂症22例,偏执性精神病6例,躁郁症2例。闭经3~6个月18例,6~12个月6例,12个月以上6例。经上法辨证治疗,30例患者服药后,痊愈12例,显效8例,好转7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0%。

经验体会由于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奋乃静等,易引起闭经。在不停上药的基础上,辨证论治,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方剂来源周小波,等.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闭经的中医治疗.北京中医,1987,(2):15.7.益肾人工周期方药物组成①促卵泡汤:肾阴虚(口干、手足心灼热、舌红等)用熟地、当归、首乌、茺蔚子、菟丝子、肉苁蓉、女贞子、旱莲草各10g;肾阳虚(乏力、怕冷、舌淡等)加仙茅6g,仙灵脾10g。

②排卵汤:丹参、赤芍、泽兰、紫河车各10g,香附、当归各6g,红花3g。肾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各10g;肾阳虚加仙茅6g,仙灵脾10g。

③促黄体汤:熟地、龟板、白术、川断、肉苁蓉、炒槐花、当归各10g。肾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各10g;肾阳虚加黄芪、巴戟天各10g。

④调经活血汤:肾阴虚者丹参、赤芍、泽兰、茺蔚子、桑寄生各10g,香附、当归各6g;肾阳虚加川芎6g,当归改为10g。

以上4方剂量及药物可随辨证作少量加减。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于月经第5天或撤退性出血第5天开始按如下顺序给药:先服促卵泡汤7剂;继服排卵汤5剂;再服促黄体汤7剂;最后服调经活血汤5剂。结合病情一般服药2~4个月经周期。

功效主治上述系列方,重在益肾、扶脾、活血、调经。主治闭经(Ⅰ度、Ⅱ度)、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黄体不健、无排卵月经等病。

临床运用采用中药人工周期方治疗不同类型排卵功能失调(Ⅰ、Ⅱ度闭经21例,黄体不健4例,功血5例,无排卵月经6例)共36例,为中药组;西药运用克罗米芬疗法,为对照组。结果:按例计算,两组疗法的排卵率、妊娠率和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按周期计算,两种疗法的排卵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25),以克罗米芬有效率为高。

经验体会经临床观察,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按例数的排卵、妊娠、有效率以及按周期计算的排卵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仅按周期计算的有效率还低于西药组。提示中药周期的短期见效程度不如西药,往往需治疗一段时间后性腺功能才逐渐恢复。远期疗效是良好的。同时中药组副作用小、注重调整患者的内在环境、停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为克罗米芬疗法所不及。

本文结果表明对Ⅰ度闭经、黄体不健、功血、无排卵月经疗效较好,尤其是青春期功血疗效显著。但对卵巢功能低落的Ⅱ度闭疗效甚差。

方剂来源徐晋勋,等.中药人工周期治疗排卵功能失调.中华妇产科杂志,1984,(4):193.8.补肾调经系列方药物组成菟丝子、牛膝各30g,何首乌、枸杞、生黄芪、川断各20g,川芎、女贞子、当归各15g,三棱、莪术各12g,肉苁蓉10g。

治疗方法①对所有闭经患者先用补肾活血汤10~15天后,再用黄体酮15天,每天20mg,以期月经来潮。②月经来潮第5天,乙烯雌酚1mg,每日1次,连用21天;月经周期12天开始,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每日1000u,连用5天;第18天用黄体酮20mg1天,连用5天。③月经周期第6~10天,以滋阴补肾,养冲任为主,促进卵泡发育:紫石英、川断各30g,熟地、肉苁蓉,当归、益母草、香附各10g,女贞子、枸杞各20g,生白芍、菟丝子、淮山药各15g;月经周期第11~16天(排卵前期、排卵期)以补肾活血为主,诱发排卵:紫石英、菟丝子、川断各30g,枸杞、女贞子各20g,仙茅、仙灵脾、肉苁蓉、香附、益母草各15g,桃仁、红花、牛膝各10g,柴胡12g;月经周期第17~25天(分泌期)补肾阳,调冲任,以健全黄体功能:菟丝子、桑寄生各30g,仙茅、仙灵脾、肉苁蓉、炒白芍、川断、党参、炒香附、益母草各15g,当归10g,川芎、熟附子、桂枝各6g;月经周期26~28天(经前期)以活血调经为主,佐以引血下行,促进月经来潮:当归、泽兰、牛膝、茺蔚子、香附各10g,川芎、赤芍、桂枝各6g;月经期,活血化瘀,促使子宫内膜剥脱: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炒白芍、牛膝、泽兰、香附各10g,桂枝6g;同时在月经来潮第12~15天,选三阴交,关元、中极、归来、大赫穴针灸,连用3天,平补平泻手法。

功效主治西药人工周期改善雌激素水平和黄体功能;中药人工周期按照卵巢周期性变化,补肾滋阴一活血补肾一补肾壮阳一活血调经,促进肾的功能,以使月经来源。中西结合,主治闭经。

临床运用本组30例闭经,经中西结合治疗,痊愈25例,占83.3%,其中怀孕20例,占66.6%,有效4例。总有效率96.6%。如一患者结婚三年未孕,月经40~60天1次,现闭经已5个月,舌淡,脉细弱。素有腰膝酸困、四肢不温、性欲低下等症。辨为肾阳亏虚,寒凝经闭。经上方法中西结合治疗2个月,月经调,第3个月即怀孕。

经验体会西药人工周期改善雌激素水平和黄体功能。中药人工周期按照周期性变化,补肾滋阴一活血补肾一活血调经,调整肾阴肾阳间平衡,促进肾的功能,使失调的肾一天癸一冲任一子宫之间机能重新恢复平衡,从而调整内分泌,促进月经正常来潮。肾藏精,主生殖、如肾气盛,促使天癸到来,并导致任脉通,太冲脉盛则月经以时下,故在闭经的治疗中,以补肾贯穿始终,疗效好,见效快。

方剂来源武政文.中西医结合治疗闭经30例.新中医,1992,(7):25.9.调月经周期组方药物组成①经后期方:肾阴虚型用当归、生地、熟地、白芍、制首乌、制黄精、枸杞子、女贞子、楮实子、山药、麦冬各15g;肾阳虚型用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覆盆子、川续断、紫河车、补骨脂、鹿角霜、肉苁蓉各15g,肉桂10g;阴阳两虚者,根据偏重不同参照用药。

②排卵前及排卵期方:丹参、泽兰、牛膝、茺蔚子、鸡血藤、菟丝子、仙灵脾各15g,桂枝,赤芍、红花、木香、香附各10g。

③经前期方:同经后期方。

④行经期方:同排卵前及排卵期方。

加减变化:心肝火旺者加柏子仁、龙骨、合欢皮各15g,山栀、黄芩、丹皮各10g;肝郁气滞者加柴胡9g,青皮、香附各10g,郁金15g;脾气不足者加党参、云苓、黄芪各15g,白术12g。

治疗方法经后期服用“经后期方”,排卵前及排卵期服“排卵前及排卵期方”,经前期服“经后期方,行经期服“排卵前及排卵期方”。服法:水煎内服,1日1剂。

功效主治补肾养血,平补阴阳,活血行气调经。主治继发性闭经和月经稀发。

临床运用本组85例,年龄在18~41岁间,已婚52例。未婚33例;初潮年龄在12~18岁间;病程最短3月,最长14年。部分患者用西药治疗,停药后又复发。本组闭经47例,均为停经连续3个月以上,基础体温单相;月经稀发38例,月经周期延长超过38天以上,经基础体温测量无排卵20例,排卵稀发18例。治疗后46例痊愈,14例有效,7例好转,18例无效。其中47例闭经治愈23例,有效7例,好转4例,无效13例;38例月经稀发治愈14例,有效7例,好转3例,无效5例。已婚52例中除12例有小孩外,其余40例中22例(闭经12例,月经稀发10例)已怀孕。

经验体会调理月经周期组方是根据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转化规律,进行调补肾阴肾阳的治疗方剂。四期用药时间应根据基温、阴道涂片和宫颈粘液检查所提示的雌激素水平来掌握。当遇到证型与分期有矛盾时,应既辨证,又辨病。本组治疗方法既重视了全身的改变,又重视了卵巢局部内分泌周期的变化,抓住排卵功能失调这一病理特点,旨在提高人体内部固有的调节机能,使阴阳得以平衡,从而恢复排卵功能和月经周期,固此效果较好。

方剂来源金季玲.调理月经周期法治疗闭经和月经稀发85例.陕西中医,1990,(4):148.10.滋肾降火活血汤药物组成知母、黄柏、龟板、鳖甲、女贞子、仙灵脾、补骨脂、桃仁各12g,生地18g,赤芍、当归各9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周后,除继续上方外,并加服西药乙蔗酚0.5~lmg/日,共20天;待月经来潮以后可逐渐将乙菧酚减量至0.25mg/日,共20天。如此反复周期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达到排卵的时间一般需要2~7个月。

功效主治本方功可滋阴降火,补肾活血。适用于治疗高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诊断标准为:①闭经(不孕),有烘热、口干、五心烦热等症状,第二性征差,但无Tunner氏综合征表现,阴道上皮萎缩,子宫小,两侧附件无肿块;②促卵泡成熟激素(FSH)水平接近绝经期归女水平(二次血或尿标本测定);⑧卵巢小或正常,剖腹卵巢活组织检查无生长滤泡或黄体,皮质层内为纤维组织,仅少量始基滤泡者诊断为无反应巢卵综合征,无始基滤泡者诊断为卵巢早衰。

临床运用高促性腺激素性闭经约占闭经患者的10%,一般不易治愈。1985~1987年共治疗本病6例,年龄22~32岁,曾长期接受雌激素或人工周期及中医治疗,停药后仍闭经。采用以上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后,烘热、口干、五心烦热等症状明显改善,性要求提高,服乙蔗酚0.25mg/日后,可有中量月经来潮。3例无反应卵巢综合征分别于治疗后2、2、4个月开始连续出现基础体温(BBT)双相,体温上升段>10天,下降时伴月经来潮,有小腹胀痛等症状,其中2例妊娠(1例2次妊娠),已分娩。3例卵巢早衰者亦获得一定疗效。

经验体会高促性腺激素性闭经指妇女35岁前闭经。临床每常表现出口干、烦躁、烘热、便秘、心悸、易感冒、舌红、脉细数等肾阴亏虚、阴虚火旺之征,故治疗本病当以滋阴补肾、泻火为主,兼以活血;同时配合使用雌激素以起促排卵作用。结果达到排卵的时间一般2~7个月,2例妊娠在治疗4个月时出现,比文献上报告的已出现妊娠者在治疗2~120个月时出现为早。而妊娠率也较文献报道明显升高。从治疗效果看,卵巢早衰的效果不及无反应卵巢综合征患者。

方剂来源俞瑾,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高促性腺激素性闭经.中医杂志,1989,(12):29.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脱疽疔·脚背发 5 痈疽发于足背冲阳,陷谷二穴者·脚背发 6 脚发·脚背发 61 脚发的病因病机 62 脚发的诊断 63 需要与脚发鉴别的疾病 64 脚发的辨证治疗 641 湿热下注 6411 症状 6412 辨证分析 6413 治法 6414 方药治疗 64141 主方 64142 中成药 64143 单方验方 6415 外治法 642 精血亏损/虚火灼筋 6421 症状 6422 治法 6423 方药治疗 64231 主方 64232 中成药 64233 单方验方 6424 外治法 65 脚发的预后 66 脚发患者日常保健 67 关于发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脚背发的穴位 2 治疗脚背发的方剂 3 脚背发相关药物 4 古籍中的脚背发 1 拼音

jiǎo bèi fā

2 英文参考

phalangeal gantre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yogenic carbuncle of back of f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ellulitis of foot dorsum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脚背发为病证名[1]。有三个义项。

4 脱疽疔·脚背发

出《仙传外科秘方》卷九。又名脱疽疔[1]。消渴病合并脱疽者,初发可先治消渴,服流气饮、苦参丸以解毒生肌,外用桐油及无名异煎至一沸入花椒一勺、加蓼叶在内同煎,浸七天后,单以此叶贴在患处,余可参见脱疽条[1]。

5 痈疽发于足背冲阳,陷谷二穴者·脚背发

出《外科启玄》卷四。指痈疽发于足背冲阳,陷谷二穴者[1]。

6 脚发·脚背发

出《外科活人定本》。即脚发[1]。

脚发为病名[2]。出《外科枢要》卷三。又名足发背、脚背发、足跗发、龟毒、蛇沿毒[2]。泛指足部的结毒肿痛,多发于足背[2]。

足发背(cellulitis of foot dorsum)为病证名[3]。出《疡科选粹》卷五。即脚发[3],又名脚背发、足跗发、龟毒、蛇沿毒[2]。是指生于足背部的发[4]。为急性化脓性疾病[5]。其特点是全足背高肿掀红疼痛,足心不肿。

足部的结毒肿痛,多发于足背[2]。

《疡医大全》云:“脚发背生于脚背筋骨之间,乃足三阴三阳之所司也,皆缘湿热相搏,血滞于至阴之交或赤足行走沾染毒涎,抑或撞破误触污秽而成。”

足发背相当于西医的足背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足发背有两种类型:一为足背焮肿疼痛,易溃易敛,位于皮肉,为痈属阳,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足背部急性化脓性炎症;一为足背微赤微痛,难溃难敛,位于筋骨,为疽属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足部骨与关节的慢性化脓性炎症。

61 脚发的病因病机

脚发因三阳经湿热乘虚下注或外伤瘀血化热、或足三阴经精血亏损所致[2]。

脚发多因湿热下注于足背部,气血凝滞,蕴积成毒,化热外发;或因足部外伤,瘀血阻滞,感染毒邪而成。

脚发多由风湿热毒、积结三阳,或由于三 血亏损,湿热下注,或因外伤染毒,气滞血瘀而成。

62 脚发的诊断

常有足部皲裂、破伤或扭伤病史。

脚发初起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肿势弥漫,边界不清,活动受限。约5~7天后肿胀迅速增大而化脓,伴寒战高热、纳差、恶心欲呕等全身症状。溃后脓出稀薄或夹有血水,皮肤湿烂,全身症状也随之减轻。若局部溃破迟缓,溃后久不收口,可损伤筋骨。

阳证初起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身伴寒热,四肢酸楚。成脓时肿势渐聚;溃后出脓黄稠,身热渐退。

阴证初起足背微赤微肿,身热不明显,或色紫暗,肿势散漫,成脓迟缓。溃后脓出清稀,或疮口紫暗下陷,出脓如污血水。

患肢活动不利。

63 需要与脚发鉴别的疾病

脚发需与足部丹毒相鉴别。丹毒则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灼热疼痛,红斑界限清楚,渐向四周漫延,有时其上出现水泡,以其足背不高肿,不溃腐为特点。

丹毒皮色鲜红,边界清楚;一般不会化脓;常有反复发作史。

64 脚发的辨证治疗

足腑为三阴三阳交接之处。伤于足叁阳者,邪发自于表,病位浅而体质不虚,属实证,红肿灼热疼痛明显而脓稠易敛。伤于足叁阴者,气血先自亏损,毒发之于脏,病位深而精血亏虚,属虚证,红热疼痛不明显而脓稀难敛。治疗阳证以清热解毒,和营利湿为主,阴证以补托为主。

641 湿热下注

足发背·湿热下注证(cellulitis of foot dorsum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diffusing downward)是指湿热下注,以足背红肿弥漫,灼热疼痛,化脓溃破,伴寒战高热,纳呆,或泛恶,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足发背证候[4]。

6411 症状

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肿势弥漫;伴寒战高热;恶心欲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初起全身寒热,患部坚硬红肿[2]。如疼痛作脓者,多属湿热下注,预后较好[2]。

足附红肿,焮 热疼痛,恶寒发热,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数。成脓溃后,脓出黄稠,脉静身凉,疮口易敛。

6412 辨证分析

湿热毒邪与正气相搏,故寒战高热;湿邪中阻,故恶心欲呕、纳差;湿热内结,故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下注之象。

6413 治法

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6414 方药治疗 64141 主方

五神汤(邹岳《外科真诠》)合萆薢化毒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处方:金银花9克,紫花地丁9克,川牛膝9克,土茯苓30克,车前子9克(包煎),川萆薢12克,秦艽9克,生苡仁12克,当归9克,牡丹皮9我,连翘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肿聚成脓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

五神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宜服仙方活命饮加木瓜、牛膝;外用隔蒜灸或用蜜捣菊花叶及芙蓉叶各等分外敷[2]。

64142 中成药

连翘败毒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64143 单方验方

(1) 发背未溃方(田凤鸣验方)处方: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金银花20克,连翘20克,牡丹皮20克,赤芍20克,柴胡20克,甘草10克,丹参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注:方名系由编者所拟。)

(2) 发背已溃方(高新赐《河南中医》19863)处方:全蝎9克,大黄9克,穿山甲珠9克。水煎服,每日1剂。(注:方名系由编者所)

(3) 蜂房散,参见“手发背”风热证单方验方。

6415 外治法

外用隔蒜灸或用蜜捣菊花叶及芙蓉叶各等分外敷。

阳证初起外敷金黄膏、玉露膏。脓成后切开排脓。溃后先以八二丹、七叁丹药线引流,外敷红油膏。脓去新生,改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收口。

642 精血亏损/虚火灼筋

若色微赤肿、脓清、久不愈合,属精血亏损。

足发背·虚火灼筋证(cellulitis of foot dorsum with pattern of deficiency fire scorching tendon)是指虚火灼筋,以足背微赤肿痛,或疮色紫暗,成脓迟缓,日久溃脓清稀,疮腐色暗难收敛,伴头晕目眩,午后低热,五心烦热,盗汗,舌质暗红,舌苔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足发背证候[4]。

6421 症状

足背微赤微痛,肿热散漫,或疮色紫暗,边界不清,日久方能成脓,脓出清稀,或出污臭血水。舌紫暗,苔白,脉细弱。

6422 治法

温补脾肾,散结消肿。

6423 方药治疗 64231 主方

阳和汤(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合十全大补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熟地黄15克,附子9克,党参15克,鹿角胶9克(烊化),白芥子6克,肉桂3克(焗服),白术9克,麻黄6克,炙甘草6克,白芍9克,当归9克,茯苓15克,川芎9克。水煎服,每日1剂。脓成难溃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黄芪30克。

宜用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随证取用;色黯不溃者,用桑枝灸以行郁滞助阳气,并服十全大补汤、八味丸以健脾胃滋化源[2]。

64232 中成药

(1) 阳和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十全大补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3) 小金丹,每次06克,每日2次,7岁以上儿童减半,7岁以下小儿每次015~02克,重症成成人每次12克。打碎,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醉盖取汗。

64233 单方验方

(1) 发背未溃方(田凤鸣验方)处方: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金银花20克,连翘20克,牡丹皮20克,赤芍20克,柴胡20克,甘草10克,丹参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注:方名系由编者所拟。)

(2) 发背已溃方(高新赐《河南中医》19863)处方:全蝎9克,大黄9克,穿山甲珠9克。水煎服,每日1剂。(注:方名系由编者所)

(3) 蜂房散,参见“手发背”风热证单方验方。

6424 外治法

阴证初起用冲和膏、回阳玉龙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敷。溃脓后掺阴毒内消散,外敷阳和解凝膏。腐去疮面红活,改用生肌、生肌白玉膏收口。

65 脚发的预后

由于足背多骨,肉少皮薄,下肢末梢血循较差,故痈疽发于足背者,消退或成脓均较迟缓,愈合较难[2]。

湿热下注者预后较好[2]。

66 脚发患者日常保健

阳证患者应卧床休息,限制足附部活动,抬高患肢。

阴证患者应限制局部活动,以利其修复。

足部扭伤或破损应及时治疗,以防诱发本病。

67 关于发

发(cellulitis)为病证名[6]。出《刘涓子鬼遗方》。是指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4]。“痈之大者名发。”说明发的病变范围较痈为大。故一般把来势迅猛而病变范围大于痈的外疡称之为发。其特点是在皮肤疏松的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而四周较淡,边缘不清,有的3~5天后皮肤湿烂,随即变成褐色腐溃,或中软而不溃,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发的名称,因发病部位、病因及病情不同而命名各异[6]。如乳发、足背发、环项发等[6]。

《外科精义》云:“夫五发者谓疽发于脑、背、肩、髯、鬓是也。”

生于结喉处的,称为锁喉痈;生于臀部的称为臀痈;生于手背部的,称为手发背;生于足背的,称为足发背。

发相当于西医的疖、痈并发蜂窝组织炎、急性蜂窝组织炎。

详见发条。

7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世补斋医书》卷八方之延寿丹 31 延寿丹的别名 32 组成 33 制法 3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35 功能主治 36 延寿丹的药理作用 4 《圣济总录》卷五方之延寿丹 41 组成 42 制法 43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44 功能主治 5 《验方新编》卷十一方之延寿丹 51 组成 52 制备方法 53 功效主治 5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55 用药禁忌 6 《外科正宗》卷一方之延寿丹 61 延寿丹的别名 62 组成 63 制法 6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65 功能主治 66 附注 7 《普济方》卷二二六引《伤寒直格》方之延寿丹 71 组成 72 制备方法 73 功效主治 7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8 《普济方》卷三七五引《兰室秘藏》方之延寿丹 81 组成 82 制备方法 83 功能主治 8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85 附注 9 《丹溪心法》卷三方之延寿丹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扶寿精方》之延寿丹 101 组成 102 制备方法 103 功效主治 10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11 《寿世保元》卷四方之延寿丹 111 组成 112 制备方法 113 功效主治 11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12 《御药院方》卷六方之延寿丹 121 组成 122 制备方法 123 功效主治 12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13 《疡科心得集·补遗》方之延寿丹 131 组成 132 功能主治 14 《博济》卷四方之延寿丹 141 组成 142 制备方法 143 功能主治 14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145 用药禁忌 15 《医学正传》卷三引《备急千金要方》之延寿丹 151 组成 152 制备方法 153 功效主治 15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155 运用 156 用药禁忌 16 《遵生八笺》卷十七引罗真人方之延寿丹 161 组成 162 制备方法 163 功效主治 16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165 运用 17 《集验良方》卷二方之延寿丹 171 组成 172 制备方法 173 功效主治 17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延寿丹 1 拼音

yán shòu dān

2 概述

延寿丹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首。

3 《世补斋医书》卷八方之延寿丹 31 延寿丹的别名

首乌延寿丹[1]。

32 组成

何首乌(米泔水浸,每斤加黑豆二升,蒸熟,去豆,晒干再换豆,反复九次)七十二两,豨莶草(蜜、酒蒸制)、桑椹子、黑芝麻、金樱子、旱莲草(熬膏)、酒菟丝子各一斤,杜仲(蜜炙或盐制)、牛膝、女贞子、桑叶各八两,金银藤、生地黄各四两[1]。

33 制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1]。

3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1]。

35 功能主治

《世补斋医书》卷八方之延寿丹功能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乌须发[1]。主治肝肾不足,头晕目花,耳鸣重听,四肢酸麻,腰膝无力,夜尿频数,须发早白[1]。

36 药理作用

实验研究:降低实验性动物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清胆固醇,减轻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和脂质沉积[1]。

4 《圣济总录》卷五方之延寿丹 41 组成

朱砂(研)、铅粉(研)、铁粉(研)、白附子各二两,蛇黄(煅,醋淬)、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九两,巴豆(打碎用新水浸七日,逐日换水,以纸裹压出油)、生金(锉末)、生银(锉末)各一分,麝香(另研)、牛黄(另研)各一两一分,羌活、牛膝(酒浸)、炒蝎尾、生天南星各三两[1]。

42 制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和粟米饭为丸,芡实大[1]。

43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中风亸曳及诸痫,每服一丸,老年人减半,薄荷酒磨下;小儿惊痫,十岁以上每服一丸,分四次服(四岁以下,一丸分五次服;新生儿一丸分七次服),蜜水磨下;缠喉风壅塞、气息不通,每服一丸,用生姜、薄荷酒,急化一丸服[1]。

44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五方之延寿丹主治卒中恶风,涎潮昏重,口眼㖞斜,四肢亸曳,口噤不省[1]。

5 《验方新编》卷十一方之延寿丹 51 组成

白术(土炒)、青皮、生地黄、厚朴(姜汁炒)、杜仲(姜汁炒)、炒补骨脂、陈皮、川椒、青盐、巴戟天、茯苓、小茴香、肉苁蓉(酒洗)各一两,黑豆二升[1]。

白术1两(土炒),青皮1两,生地1两,厚朴1两(姜汁炒),杜仲1两(姜汁炒),故纸1两(微炒),广皮1两(去净白),川椒1两,青盐1两,黑豆2升,巴戟肉1两(去心),白茯苓1两,小茴香1两,肉苁蓉(竹刀剖净鳞,黄酒洗,晒干)1两。

52 制备方法

前十三味,水煎取汁,入黑豆,温火煮至水干,为末[1]。

制好,人铜锅,或砂锅亦可,用水20小碗,桑柴文武火,煎至10小碗,将水盛出;复煎药滓,用水10小碗,煎至5小碗,去滓不用,惟用2次药水15碗,将黑豆放锅内,用火缓缓煎至水干,盛起候冷,入瓷罐装贮。

53 功效主治

功能填精补髓,健脾养胃,乌须健身[1]。主治食少体衰,须发早白,耳目失聪,及痔漏疮毒,妇人赤白带下,胎动不安等[1]。

5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每早空腹送下[1]。

每早空心服3钱,开水送下,不可间断。

55 用药禁忌

妇人受胎之后,不可再服,恐受双胎。忌食牛、马肉。

6 《外科正宗》卷一方之延寿丹

延寿丹为方剂名,出自《外科正宗》卷一,即《外科正宗》卷一方记载的黍米寸金丹的别名[1]。

61 延寿丹的别名

返魂丹、再生丸、追命丹、延寿丹、来苏丸、知命丸、得道丸[2]。

62 组成

麝香五分,乳香、没药、雄黄、狗宝、轻粉、乌金石(即石炭)各一钱,蟾酥二钱,粉霜、黄蜡各三钱,硇砂二钱,鲤鱼胆(阴干)三个,干狗胆一个,白丁香四十九个,炙蜈蚣(全者)七条,乳汁一合[2]。

63 制法

上药为末,黄蜡、乳汁二味熬成膏,同诸药末和丸,绿豆大[2]

6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丸,病重者五丸,冷病用葱汤、热病用白开水送下,盖被出汗为度[2]。

65 功能主治

《外科正宗》卷一方之延寿丹主治暴中急症,忽然卒倒,及发背、脑疽、遍身壅肿、附骨疽等初起憎恶壮热,四肢倦怠沉重者[2]。

66 附注

本方早见于《御药院方》卷十,名寸金丸[2]。

7 《普济方》卷二二六引《伤寒直格》方之延寿丹 71 组成

牛膝(去芦,酒浸1宿)、菟丝子(酒浸1宿)、远志(去心)、地骨皮、石菖蒲、甘菊花、熟干地黄各等分。

7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用浸药酒熬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73 功效主治

《普济方》卷二二六引《伤寒直格》方之延寿丹功在清心益志,和血驻颜,延年益寿。主治元脏虚冷,筋骨缓弱,肝肾不足,精神困乏。

7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520丸,空心临卧温酒送下,日3次。

8 《普济方》卷三七五引《兰室秘藏》方之延寿丹 81 组成

天南星、白附子、蛇黄、辰锦、生朱、当门子。

8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和匀,糯米粉糊为丸,如鸡头子大。

83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三七五引《兰室秘藏》方之延寿丹主治小儿急慢惊风,胃受惊气,腹痛,盘肠内吊,鸦声邪叫,角弓反张,眼或视上,手足搐搦,痰涎潮壅塞不通,或一切心神烦闷,睡卧不安。

8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周岁儿每服1丸,婴儿半丸,薄荷汤浸软磨化,乳后服。

85 附注

药性温平,伤寒疹痘俱不妨碍。

9 《丹溪心法》卷三方之延寿丹 91 处方

天门冬(去心)远志(去心)山药 巴戟各60克 赤石脂 车前子 菖蒲 柏子仁 泽泻 川椒(去目,炒)熟地黄 生地黄 枸杞 茯苓 覆盆子各30克 牛膝(酒浸)杜仲(炒)菟丝子(酒浸)苁蓉各120克 当归(酒洗)地骨 人参 五味各30克

92 制法

上药为末,蜜丸梧桐子大。

93 功能主治

《丹溪心法》卷三方之延寿丹功在补虚延寿。主治虚损。

9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70丸。

95 摘录

《丹溪心法》卷三

10 《扶寿精方》之延寿丹 101 组成

赤何首乌1斤,白何首乌(鲜者,竹刀刮去皮,切片。如无鲜者,用干者,米泔浸1宿,以瓷片刮皮,舂作弹子大)1斤,牛膝(去芦)半斤(用黑豆3升,同2乌木甑1处,蒸1日,取牛膝去心,共捣成泥,晒干为末),菟丝子半斤(酒浸蒸熟,舂去皮,晒干,扬净,复舂为米),白茯苓(去皮,舂作弹子大)1斤(用人乳5升浸透,蒸透熟),破故纸半斤(炒香为末,外加),生地黄2斤(1斤酒浸,9蒸9晒;1斤只酒浸透用),赤茯苓(去皮)1斤(用牛乳同前制)。

10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极细末。皆勿犯铁,炼蜜为丸(炼蜜滴水成珠,取俟3日火毒退方合用),每1丸重1钱2分。

103 功效主治

《扶寿精方》之延寿丹功在补血生精,泻火益水,强筋骨,黑须发。

10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日3次,空心酒送下;午间姜汤,临睡淡盐汤送下。必如此引,不可错乱。久服渐渐加大。初服34日,小便多或杂色,是五脏中杂病出;27日唇红生津液,再不夜起;若微有腹痛,勿惧,是搜病;37日,身体轻便,两乳红润;1月鼻觉辛酸,是诸风百病皆出。

11 《寿世保元》卷四方之延寿丹 111 组成

白茯苓10斤(净锅内煮1夜,晒1日,去皮,切片),真蜂蜜2斤。

112 制备方法

上药调蒸三炷香,晒干;再加蜂蜜,再蒸再晒,如是3次;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13 功效主治

《寿世保元》卷四方之延寿丹功在补益,延寿。

11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每日服3040丸,温酒送下。

12 《御药院方》卷六方之延寿丹 121 组成

松脂30两(依法煮炼白者),茯苓、甘菊花10两,柏子仁10两。

12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23 功效主治

《御药院方》卷六方之延寿丹功在补精髓,益气壮元阳,轻身耐老。主治肾经不足。

12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温酒送下;或盐汤亦可,日3次。

13 《疡科心得集·补遗》方之延寿丹 131 组成

贝母、白芷、苡仁、车前子、川连、赤芍、木通、山栀。

132 功能主治

《疡科心得集·补遗》方之延寿丹主治小儿脐风及脐汁不干。儿生月内,肚胀腹硬,脐周浮肿,口撮眉攒,牙关不开,名曰脐风撮口证,舌强唇青,手足微搐,喉中痰响。

14 《博济》卷四方之延寿丹 141 组成

辰锦砂2两,腻粉2两,铁熖粉2两,白附子2两,蛇黄9两(用醋浸少时,以大火煅过),大附子(炮)9两,天南星(生,净洗)3两,羌活3两,巴豆3两(捶碎,用新水浸,逐日换水,7日后以纸裹压去油),牛膝3两(酒浸,焙),蝎梢3两,生金1分,生银(各别研)1分,麝香、真牛黄(各另研)1两1分。

14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以蜜和粟米饮搜和为丸,如鸡豆大。

143 功能主治

《博济》卷四方之延寿丹主治小儿惊痫,及大人卒中恶风,涎潮昏重,口眼斜;缠喉风,壅塞气息不通,将绝者。

14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每中恶风痑缓及五般痫疾,薄荷酒磨下1丸,老人半丸;小儿惊痫,10岁以上1丸分4服,4岁以下1丸分5服,新生孩儿1丸分7服,并用蜜水磨下;如患缠喉风,壅塞气息不通,将绝者,急化1丸,生姜薄荷酒送下。

145 用药禁忌

如中风者,发直,面如桃花色,口服俱闭,喉中作声,汗出如油及汗出不流,多要下泄或泻血者,并是恶候,更不用服;如口噤眼开者,药下立愈。

15 《医学正传》卷三引《备急千金要方》之延寿丹 151 组成

五味子1两,菟丝子1两(煮烂另研),川牛膝1两,杜仲1两(姜汁拌,炒丝断),川归1两(酒浸),山药1两,天门冬1两,麦门冬(去心)1两,生地黄1两,熟地黄1两,肉苁蓉2两,人参5钱,白茯苓5钱,大茴香5钱,泽泻5钱,地骨皮5钱,鹿茸5钱,菖蒲(9节者)5钱,花椒5钱,巴戟(去心)5钱,远志(去心)5钱,覆盆子(炒去汁)5钱,枸杞子5钱,柏子仁5钱。

15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勿犯铁器,蒸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53 功效主治

《医学正传》卷三引《备急千金要方》之延寿丹功在却疾延年。主治诸虚百损,怯弱欲成痨瘵及大病后虚损不复。

15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空心温酒或生姜盐汤送下。

155 运用

如大便溏,小便不利,加车前子2两;如精滑或梦遗,加赤石脂、山茱萸肉各5钱。

156 用药禁忌

忌萝卜菜。

16 《遵生八笺》卷十七引罗真人方之延寿丹 161 组成

干山药1两(去皮),人参1两(去芦),白茯苓1两(去皮),川牛膝1两(酒浸),杜仲1两(姜制去丝),龙骨1两,川续断1两(去芦),鹿茸1两,当归1两(酒浸洗),山药苗1两,北五味1两,熟地黄1两(酒浸),石菖蒲1两,楮实子1两(去瓤),破故纸1两(炒),麦门冬1两(去心),辽枸杞5钱。

16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极细末,以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63 功效主治

《遵生八笺》卷十七引罗真人方之延寿丹功在阴阳升降无偏,充实肌肤,填精补髓,精神倍长,强壮筋骨,悦颜色,固其气,和百脉,正三焦,乌须发,坚齿牙,聪耳明目,老能轻健。主治男子五劳七伤,诸虚不足,阴痿气弱无力,心肾不交,精神欠爽,小便频数,腰膝疼痛。妇人赤白带下,起居倦怠,脚冷麻痹,不能久立,肾气不和,脐腹疼痛,经水愆期,无孕。

16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或6070丸,淡盐汤送下,1日2次。服至5日,体自轻健;至10日,精神倍爽;半月之后,气力壮勇;24日后,眼目清朗,语言响亮;1月之余,饮食大进,颜色红润,步履轻健,冬月手足常暖。此药不热不燥,老幼皆可服。

165 运用

如下元虚冷,加鹿茸5钱,附子5钱。

17 《集验良方》卷二方之延寿丹 171 组成

人参(上好者)6两。

172 制备方法

用滴花烧酒2斤夜浸日晒,以酒尽为度;或整枝人参晒干,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飞净朱砂为衣。

173 功效主治

《集验良方》卷二方之延寿丹功在益元气,暖丹田,补肾;年过三十以外,服之固本延年。

17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一、勤求古训 师法前人悟发新解  金师常云:习一艺欲其工,当先穷其源,顺流而下,初似难而后则易,反之,初似易而后则难矣。中医之源,《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本草经》是也,犹儒家之四书五经,必须熟读背诵,而胸中方能自有定见,其后再汲诸家之说,是非之处,可不为其惑。昔孙真人初不重仲景之法,治伤寒病多不应手,后宗伤寒治法,始叹“仲景特有奇功”。故业医者切当以读书为本,古往今来,医书汗牛充栋,不可胜数,皆前贤之经验,可资借鉴。读书务求四要,要勤、要精、要博、要贯通,需博览与精读相辅,背诵与理解合参。既要集众家之长,又要独立思考,善作分析,而后优柔冰释,怡然理顺,含英咀华,卓然自立而不阿。金师常年来集诊务、任教、编著于一身,犹手不释卷,除精读五部经典和许叔微《本事方》外,博览历代各家学说、西医基础理论和临床书籍,旁涉中外文、史、哲、艺,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文学基础。现虽年事已高,诊务繁忙,然读书之癖尤浓于当年。经五十年学习及临证之反思,更注重基础医学的学习和探索,精研经文,兼收并蓄,以自己之见解再指导于临床。金师认为:对经文及古籍所述之言,当执严谨之学风,必先深入、全面理解其正确含义,收集诸家评说,经自己思考、分析,方可作出学习结论,切不可望文生义,一知半解,妄从前人之言而误己误人。有些医理,是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反复推敲或临床验证,方能真正理解,正确认识。此即我们业医者对祖国医学钻研、继承、提高、完善所要肩负的重任。

如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论及之“脾约”病,虽历代医家已有定论,认为其病机乃一为胃中邪热盛,脾家津液少之胃强脾弱;一为脾旺升津太过,胃燥复感邪热之脾胃俱强,导致脾为胃行其津液之功能失调而成大便燥结。治疗方药均用脾约麻仁丸。金师在深究古意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观察,提出脾约病非仅外感热病有之,内伤杂病亦有之的新见解。认为其病机因于脾气过胜,升散太过,输津超常,而引起胃内津液不足。胃失滋养,受纳失司,故症除大便难外,每有显著不欲食或虽食不甘、强食乏味症状。由于食量日减日约,导致体内水量需求不足,津液日耗日少。因是一个慢性失津过程,故此类患者多在一段时间内不为食减而使精神萎顿,此为燥盛独盛脾强胃弱之脾约的特征(相当于现代医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治疗上虽亦用润剂麻仁丸主之,但外感之脾约剂量当大,每需服20丸许方能见效;而内伤之脾约剂量需小,一般每次5丸至10丸即可,每治辄愈。金师曾治一颀瘦老翁,不思饮食已年余,三餐量极微,食不知味,甚至少食一餐亦无妨。终日不知饥饿而精神不衰,且健谈,吸烟品茗均无异,舌脉如常人。以内伤脾约治法取之,七日食而知味,餐量已如常也,大便通而不泄。金师研学经典,每每精细如此。曾对笔者引章学诚《文史通义》之言:“凡能与古为化者,必先于古人绳度尺寸不敢逾越者也。盖非信之专而守之笃,则入古不深,不深则不能化。……故学古而不敢曲泥于古,乃服古而谨严之至,非轻古也”。 金师认为辨证施治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之精华,从古至今,倍受医家推崇,其优越性自不可没。然作为中医,特别作为现代之中医,决不能侧重辨证施治而忽略、轻视了辨病论治之重要性,亦不能认为唯西医方言辨病治疗,长于专病专方专药。时下众医皆谓仲景之《伤寒论》开辨证施治之先河,其实,纵观伤寒,可知其中并无辨证施治之语,此仅为后世诸医悟其无字之书而奉之。事实上,仲景无论在《伤寒论》或《金匮要略》中,都主张在辨病之中注重辨证,把专病专方专药和辨病辨证论治紧密结合起来。《伤寒论》即是先示人辨病,再辨证、辨脉。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仲景是在示明“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之太阳病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再通过辨证分别出本证三型之不同及各自兼证、传变之不同。《金匮要略》的最大特点是辨病辨证合参论治。对虚劳、呕吐、腹满、下利等症仲景着重辨证论治;对百合病、阴阳毒病、血痹病等仲景侧重辨病论治;而书中运用更多者,则是辨病和辨证相参的诊疗方法,诸如痉病、疟病、胸痹、肺痈、寒疝、消渴、水气、黄疸等等。可见辨病论治绝非西方医学之特有,它也是中医学的基本思想。病者、本也;证者,标也。有病方有证,“不能辨病,焉能辨证”。辨病之中即寓辨证之法。

何况,随着日新月异发展之现代医学的不断冲击和渗透,单纯运用中医辨证方法,已不能满足社会、患者对现代中医诊病的厚望和需求。临证中,不乏一些拿着“三阳”及肝功能异常、胆固醇、甘油三酯偏高,尿蛋白异常报告单而暂无自觉症状的就诊者。诸如此类“无证可辨”的乙型肝炎、高脂血症、慢性胃炎患者,现代理化检验指标成为唯一的疾病指征。这种新时期下的新情况,使传统的中医诊疗方法面临了新挑战,增添了新内涵。金师认为,如何将中医宏观辨病辨证和西医微观辨病辨症有机结合,从生理、病理、病因、诊断、治疗、药物诸方面融合中西医之不同观点,以深化对疾病本质认识,提高临床疗效, 实不失为加速中医现代化进程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于推动建立在辨病辨证论治基础上的祖国医学向具体化、客观化、标准化方面发展,对于促进中医西医在理论上的互相交流和渗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辨病辨证相结合是目前临床必须推广运用的诊疗方法。 金师治病重视脾胃的观点,源于《内经》,并深受许叔微、李东垣、薛己等医家的影响。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五脏六腑非脾胃之气不能滋养;气血津液非脾胃之气不能化生。故东垣奉“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立斋尊“胃为五脏之本源,人身之根蒂”,而金师尤重脾胃对元气的滋生作用。认为元气虽然禀受于先天,由先天之肾精所化生,且遣藏于肾,但必须依赖后天脾胃精气的不断滋养才能不断发挥其作用,而二者之间,脾胃的功能是至关重要的,起着决定作用。盖人之始生,本乎精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