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谁?,第1张

问题一:儒家、法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3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问题二: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谁?

问题三:道家著名人物都有谁?? 黄帝也被道教尊为道家之祖。 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著有《庄子》、列御寇著有《列子》、惠施等人。《庄子》各篇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名为惠施的身影。说是好友,更主要的是辨友,显然惠施是一个重要参与者,不过担当的是一个发难的角色。 尹喜为函谷关关令时见东方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将至。不久老子驾青牛薄板车至函谷关,迎入官舍,北面师事之。居百日,尹喜以疾辞官,复迎老子归楼观本宅,斋戒问道,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于是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之。老子遂去,不知所终。 之后,尹喜乃弃绝人事,按老子所授经法。精修至道,三年后,悉臻其妙。乃著《关尹子》九篇,发挥道德二经。 庄子在道教中是南华真人、列子是冲虚真人、邱祖长春真人、马祖丹阳真人、 真人张伯端,明代天师改敕正一嗣教大真人等,都称“真人” 古今得道仙人也很多,《列仙传》、《神仙传》、《洞仙传》、《墉城集仙录》等所载极多。著名者如:广成子、容成公、赤松子、宁封子、黄石公、安期生、河上公、三 茅真 君、“八仙”等等。 黄石公本为秦汉时人,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二书,盖为后人托名所作。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的《素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 葛洪,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 《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 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 惟多亡佚,《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收其著作十三种,以后人误题或伪托者居多。 汉魏伯阳《参同契》为主要经典的金丹道。 王玄甫,汉代东海(今山东兖州)人,据《金莲正宗记》载,王玄甫于白云上真处受青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法。后于终南山凝阳洞传长生真诀、金丹火候、青龙剑法与正阳帝君钟离权,其后形成钟吕金丹派。 陈抟,宋初的道家隐士。号图南、扶摇子《指玄篇》《阴真君还丹歌》。 五代至北宋间道士钟离权和吕洞宾,吕洞宾及吕纯阳,别号纯阳子,又号回道人,称麻衣道者,传为唐代人,著有《百字铭》,《敲爻歌》。 汉钟离和吕纯阳王重阳收马丹阳、孙不二,王玉阳、丘长春,谭长真,刘长生、郝太古等人为徒,后称“全真七子” 马玉,初名从义,字宜甫,一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著有《大成捷要》 明代,龙门派的邱处机,赵道坚,龙门派承其祖派全真道之余绪,以精于内丹学著称于世。其门下拥有许多著名内丹理论家,如伍守阳、谢凝素、柳华阳、刘一明、闵一得,为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所著的内丹书,较其前辈,有承袭,也有发展,总的特点是功法更细致,更浅明。 伍守阳、伍守虚、柳华阳《天仙证理》、《仙佛合宗》《伍柳仙踪》 刘海蟾于五代仕燕主刘宗光为相,得吕纯阳(吕洞宾)授以清静无为,养性修命及金液还丹诸法。后传门人董凝阳,张 。著有《还金篇》、《黄帝阴符经集解》等 张 中国北宋道士。内丹学家。原名伯端《悟真篇》《还丹赋》 以北宋张伯端为开派祖师,并提出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的传法谱系。前有吕纯阳,刘海蟾,张 薛道光《还丹复命论》。 陈楠《翠虚篇》。 张三丰,元明道士。《金丹直指》《金丹秘诀》。 明代,尹真人《性命圭旨》。 清代,千峰老人《性命法诀明指》。

求采纳

问题四: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十大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列子、庄子、关伊子、张道陵等等

老子:老子结合成一个体系。所谓: “道家之学起源于黄帝,集大成于老聃”。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其思想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列子,战国时人,其学本于黄老,汉朝学者刘向语评论其主张是“秉要执本,清虚无为”、“贵虚”、“贵正”。其作品现存有东晋张湛所辑的《列子》八篇,反映了战国至魏晋间的思想变迁史。

又称《文始真经》,先秦关令尹喜所作。该书阐明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揭示真理,主张体认至精无形的道体,“独与神明居”,即与大道为一体。

汉安年间张道陵在四川创立另一个原始道教――五斗米道,即天师道,亦称正一道。

田骈:战国时思想家。又称陈骈,齐国宗室。曾在稷下讲学,因能言善辩,人称“天口骈”。主张“贵齐”、“顺道”、“明分”、“立公”,其著作已经佚失。

、慎到(约公元前395~前315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早年学黄老之术,曾在齐国的稷下讲学,负有盛名,后离齐至韩。主张“因循”、“尚法”和“重势”。《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42篇,列法家,现存残本仅7篇。他的名言是:“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者。”

宋(约公元前370年至前291年):宋国人,主张“崇俭”、“非斗”、“别宥”。曾有《宋子》十八篇,今亦亡失,仅存辑本。

尹文(约公元前360―前280年),齐国人。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认为“道”即是“气”,明确提出了精气说。并对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进行了论证。其他主张与宋类似。现存《尹文子》一卷。

i冠子:战国晚期楚人,姓名不详,因“居深山o以i为冠”(《汉书艺文志》),故名i冠子。i冠子为赵将庞之师,庞曾多次向他请教,并领兵打败燕国。《太平御览》曾记载其在赵国立功显名后,i冠子害怕庞举荐自己,便和庞断绝关系。其代表作《i冠子》为战国晚期黄老道家重要著作。

问题五:儒家,法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谁 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老子、韩非子。

问题六:13组各个职业的代表人物是谁 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

名家: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

问题七: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

问题八:道家代表人物分别是谁?代表作是什么? 老子和庄子,代表作是《老子》《庄子》

问题九:诸子百家分别是哪几家;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五、名家: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六、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 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八、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 九、农家: 十、小说家: 十一、兵家 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十二、医家 扁鹊

老子

老子,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教认为,老子就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太清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道祖。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有着朴素的辩证法,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到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在道教的主要经典《道德经》中,其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验证了“道”是世界的本源。

庄子

庄子是道教四大真人之一,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作为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其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后,成为了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对后世影响深远。

列子

列子是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道家代表人物。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列子》一书,内容篇篇珠玉,如家喻户晓的《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均为道家经典,后被尊奉为“冲虚真人”。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对中国人思想影响甚大,他对生命表现出极为达观磊落的态度,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鬼谷子

鬼谷子是著名道家代表人物,战国时期著名谋略家,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王禅老祖”是道教后人对鬼谷子的尊称,将他与老子同列。鬼谷子更是道教的洞府真仙,位居第四座左位第十三人,被尊为玄微真人,自号玄微子。在道教中,真仙又称为真人,只有得道成仙方可称为真人,所以历来有鬼谷子经数代而不老的传言。最经典的著作有《鬼谷子》《关令尹喜内传》等。

张道陵

张道陵是道家正一派的创始人,师从太上老君,被“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师”,著书有《老子想尔注》,弟子达3000多人。张道陵所创始的正一派以老子为教主,为最高信仰,符箓斋醮为传播方式,以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最高境界的一种宗教组织。由于张道陵开始炼丹修道于龙虎山,于是龙虎山可称为中国道教第一山。

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据《史记》等多部古籍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陈国苦县人(今河南省鹿邑县),在老子去世后,苦县又属于战国楚国和汉朝楚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的历史评价:

1、孔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2、司马迁:“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3、扬雄:“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搥提仁义,绝灭礼学,吾无取焉耳。”

4、韩愈:“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

5、朱熹:“老子之术,须自家占得十分稳便,方肯做;才有一毫于己不便,便不肯做。”

-老子

道家创始人老子生卒年不详。自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隐没后,其继承弟子有庚桑楚、关尹、列御寇、杨朱等人,而代表人物为庄子。道家名著有《老子》、《庄子》、《列子》、《皇极经世》、《文 子》、《田子》、《黄帝四经》、《老莱子》等书。道家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创始人老子死后,道家主要沿两条路线继续发展,一条是“无为主义”的政治学,盛行于战国和西汉初期的黄老学派,这派主张“无为而治”,另一条是“任自然”的人生哲学,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老庄学派。道家思想,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占据了极重要的地位。老子曾为周守藏室之史。收藏室不但收藏了周朝和武王前周人的书籍、史官记载、珍宝物品,还有一百多大小诸侯国的历史文字、上古遗书、各国的供奉,记载了各氏族渊源,夏商遗民遗物。我们都知道大禹所制的九鼎,也在这里。老子在这里,接触到了大量的当时和上古的遗书,为他的思想打下了基础。华夏文明肇始于伏羲,兴盛于黄帝,那时的文化是一种巫史的文化,产生了易的思想,由此衍生出的,还有阴阳术、神仙术等。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对混沌的古文化凿开了七窍,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突破。老子参考了大量古籍,如含有“道”思想的《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特别是受到了《易》的思想的启发后,才写出了《道德经》,阐述了道的思想。

道教经典

《周易参同契》和《太平经》的出现,和五斗米道、太平道教团的产生,是道教形成的标志。

《周易参同契》是关於炼丹术的最早理论,被后人称为「丹经王」,它是对以前还丹金液烧炼技术的总结。「参同契」是指将易学、黄老、炉火三者综合为一:太易性情,各如其度;炉火之事,真有所据;黄老用究,较而可御;三道由一,俱出经路。该书是汉代黄老学派炼丹家魏伯阳所著,记述炼丹器具的制备,与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炉火的调节,及药物的反应过程,或炼成后服食的方法,以及产生的效果等。书中特别对丹药的反应原理、火候的掌握方法,记述很详细,一直为后人奉为准则。

《周易参同契》又是汉代学家说明炼丹过程的记述,和易学与炼金术结合的产物,它还把汉代易学中的「卦气说」发展为「月体纳甲说」,因此它的理论在易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若用易学的角度看《周易参同契》,是用阴阳变易说来解释丹药形成的原理,又用「月体纳甲说」来解释炉火掌握的原则。譬如《周易参同契》开端并说:「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廓,转谷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龠,覆冒阴阳之道,犹工御者执衔蛮,准绳辙,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兼并为六十,刚柔有表里。」乾坤坎离和后面说的「六十」指的是六十四卦,用六十四卦来解释炼丹的全部过程,则六十四卦中,取用乾坤坎离为四个基本卦,是丹药形成依据(乾坤为炉鼎,上釜为乾,下釜为坤,并取天上地下之象。坎离指药物,坎即是铅,离即是汞;或坎为水,离为火;火指药物蒸馏,水指药物熔化为液体。乾卦、离卦为阳,坤卦、坎卦为阴;鼎上为阳,鼎下为阴;汞为阳,铅为阴;火为阳,水为阴。)鼎炉及药物等,都是依阴阳变易的法则进行作炼,尤其「牝牡四卦,以为橐龠,或覆冒阴阳之道」之说,指明炼丹过程也要依据自然界阴阳势力的消长来掌握火候。

「经纬奉日使」说明把剩下的六十卦分配在三十天内,每天有两卦;「刚柔有表里」说明阴阳属性之相成相克。《周易参同契》特别强调坎离两卦之作用,同时也明确地说明「易为坎离」,以坎离讲阴阳变易,如此说,也无违背易学的阴阳变易原则和炼烧的原则。炼丹的过程,药物和水、火二气的变化,铅为阴,其遇火而熔为白液;汞为阳,其遇火而升华;水为阴,火为阳,混而为一,炼为丹药,此即是「易谓坎离」。

《周易参同契》的「月体纳甲说」,是说明炼丹火候要随每月月亮的盈虚而调节。但火候有两种,文火和武火。减炭为文火,加炭为武火;在一个月里,前半月用文火,后半月用武火;在一年内,冬至后用文火,夏至后用武火。它是要求炼丹术依据自然界阴阳势力的消长掌握火候。

《参同契》的「纳甲说」有三种,说明炼丹运火程序,因此称为「月体纳甲说」。

第一种是六十卦纳甲说,将一个月分六十个昼夜,配以六个卦,每日早晚的用火。

第二种是八卦纳甲说,以月亮的盈亏说明一月之中的用火,以坎离两卦代表日月,以其余六卦代表月亮的盈亏过程,八卦又各配以天干地支。

第三种是十二消息卦说,十二消息卦是用十二个卦(复、临、泰、大杜、夬、乾、姤、遁、否、观、剥、坤)表示阴阳二气的消长。

《参同契》用这十二个卦与天干十二律相匹配,说明一个月或一年的用火程序;又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说明铅汞加温起反应,转化为金丹的过程。

阴阳五行说为汉代思想的主干,所以在《参同契》可以看到道教产生的背景,同时看到道教阴阳五行说和儒学的成分。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道教经典,《太平经》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西汉;《汉书》记载西汉成帝时,曾有齐人甘忠可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

《太平经》产生於东汉安帝、顺帝时,出自于吉等人,后於桓帝时由襄楷进献给朝廷;原经本有一百七十卷,但今现存於《道藏》中只有五十七卷。

《太平经》的宗旨,为兴国广嗣之术,是讲「气」以养长生,则为生命存在和长生方法。《太平经钞‧癸部》说:「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共一位,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于天,精者受于地,气者受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中也,三者相助为治。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说明「精气神」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太平经钞‧壬部》说:「人有一身,与精神相合配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则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相合则为一,可以长存也。」

历史上的「精气神」,在《太平经》已经有新的发展,则「精气神」的性质,与人的行为和人的身体有密切关系。但「精神」有善恶、吉凶,人身的精神亦然;因为精神的性质决定人行为的善恶,故有关性与命的关系甚大。又人行为的性质也可以使相应性质的精神进入身体,并精神可以出入人身,更赋予精神以人格神的特徵,在人格神的精神中表现。

其实人之身体中有所谓「人身之神」、「司过神」和「五脏之神」。司过神曰「监察神」,为监察人行为过失的神;这种神在《太平经》叫做「六司命神」,证明人五脏之神,也有司过之功能(所谓「你知我知」之意)。

五脏之神「心、肝、脾、肺、肾」,在《太平经》相应为一种形神求长生的论述,所谓「精神出游,神随人意,诸神司过」,以此论述为根据;又括「守神」、「致神」、「还神」三种。守神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存守身中已有的精神,使不失去或游离身外。

二、守神可以防止凶神恶气在身中作乱。

「致神」是防止招致身外之精神来侵入居住人之身中。

「还神」的对象是本在身中却一时游离身外的精神,通过还神的办法,使它们返回人体与身形相合,以达到消除疾病和长生久视的目的。这种方法是重在「思」,在思神时,要把这些神像挂在静室中实行凝思,并要佩神符,及吞服丹书。

《太平经》中的「承负」,也是道教史上重要的观念,它给人们行为的后果作了解释;因为一个人行善反得恶果,行恶反得善果。这个问题,《太平经》认为是「承负」所引起的作用。「承负」说明人今生的遭遇是受前辈人行为的影响,今生的行为也会带给后辈人福祉;承者为前,负者为后。《解师策书诀》说:「承负是告诫人们要为后世人行善,免受承负之厄;本人能行善得道,也能免去承负之厄。」

庄子

道家经典著作。为周·庄周撰。又称《南华真经》,全书三十三篇,多以寓言阐述哲理,其中也有不少关于气功的论述。如“踵息”、“心斋”、“坐忘”、“缘督以为经”、“吹喣呼吸,吐故纳新”等等,对后世影响较大。

列子

道家经典著作。为周·列御寇撰。又称《冲虚至德真经》,全书八篇。以“至虚”、“终天”的思想家为本,其宗旨与《老子》、《庄子》相同。书中很多阐述与气功养生有关,为后世气功重视。

阴符经

道教经典著作。传为黄帝撰。全称为《黄帝阴符经》一篇。该书自唐代李筌公开传播以来,就受到道教学者的重视,各以心得注解,今存四十余种注本。书中某些论述对气功养生有指导意义。

黄庭经

道教气功经典著作。书分三种:《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中景经》,各一卷。《内景经》成书于西晋太康年间,《外景经》成书于东晋年间,《中景经》约成书于南北朝间,是在“内”、“外”两经的基础上综合加工而成。《黄庭经》提出的“三黄庭”、“三丹田”之说,渊源于《太平经》的“三元合一”论。黄庭即上丹田,于身指脑,为百神之主宰;中黄庭即中丹田,于身指心,为脏腑之根本;下黄庭即下丹田,于身指脐下关元穴,为阴阳之门户、精气之命脉。只要如法存想黄庭,养炼丹田,就能固精全气,长生久世。具体做法三经各有不同。

抱朴子内篇

道教道教经典著作。二十卷。东晋·葛洪撰。次书包括道教理论、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等内容,为道教道教集成之作。书中阐述了长生不老学说,提供了先秦以来各类内炼养生方法。其中有关气功的内容,集中地反映在《对俗》、《至理》、《释滞》、《杂应》、《地真》等篇章中。明代的刊本《抱朴子内篇》,末附《别旨》一卷,专述吐故导引,为气功专篇,极有参考价值。

清静经

道教经典著作。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此经本着老子“清静无为”的宗旨,认为人能清静,即可得道,住世长年。而获得清静之法,唯有观空。

了心经

道教经典著作。全称《太上老君说了心经》。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书中认为“心为神主,动静从心”,只有从澄心定神入手,修炼才能成功。

天机经

道教经典著作。又名《阴符天机经》。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 此经为阐发《阴符经》而作。

道教百科全书网站 道教文化中心资料库 已有 5,317 篇中文条目 ■ 中心简介 ■ 资料库简介 ■ 网站指南 ■ 联系我们 ■ 支持发展 ■ 常见问题 新闻|历史| 人物|信仰|经典|神仙|宫观|修持|仪式|艺术|音乐|文学|研究 祖天师张道陵

张道陵,字辅汉,后汉沛国丰县人。本来是太学书生,生性好学,博采五经,邃于黄老之道,七岁时即能通道德经及河洛图讳之书,皆极其奥。长为博学之士。后弃官学道。张道陵先退隐北邙山修道,闻蜀民朴素纯厚,易于教化,且多名山,乃将弟子入蜀,于鹤鸣山隐居修道。既遇老君,遂于隐居之所备药物,依法修炼。永寿二年九月九日至云台治,以余丹及印,剑,都功符箓,授子衡曰:「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五都功,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是日同弟子王长、赵升于云台山上与夫人雍氏白日飞升。后世称为祖天师。

  稚川真人葛洪

葛洪为东晋著名道教人物,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葛玄的从孙,世称小仙翁。出身江南士族,少年时父亲去世,从此家道中落,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经常到山上砍柴来换取纸笔;成年后博通经史百家学说,尤以儒学知名于世。他性情沉静,不好荣利,尤喜神仙导养之法,自称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后从郑隐学炼丹秘术,颇受器重。后身经战乱,人世沉浮,深感荣位势利,有若春华,须臾凋落。乃弃绝世务,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性,修习玄静。遂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最后止于罗浮山养生修道,著述不辍,以丹鼎生涯终老。葛洪继承和发扬了神仙理论,系统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又精晓医学和药物学,对道教发展有很大影响。

  登真天师寇谦之

寇谦之为北魏著名道士和新天师道的代表人物,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寇谦之夙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年时曾修张鲁之术,后遇仙人成公兴,随之入华山,采食药物不复饥。继隐嵩山,修道七载,声名渐著。神瑞二年,他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山授予他「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传授导引服气口诀诸法,并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伪法,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寇谦之亦依之对道教进行清整。后寇谦之亲赴魏都平城献道书于太武帝,得到重臣崔浩的帮助,帝赐于平城东南建立新天师道场,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后人称为「北天师道」。他很重视道教斋醮仪范,为道教增订了诸多斋仪和仪式,亦为后世道教斋仪奠定了基础。

  简寂先生陆修静

陆修静,南朝刘宋时著名道士。吴兴东迁人,字元德,号简寂。自少修习儒学,博览强识。又性喜道术,精研玉书。长大后,好方外游,遗弃妻子,入山修道。初隐居云梦山,为搜求道学,寻访仙踪,乃遍游名山,声名远播。南朝宋元嘉末年,陆修静市药至京师,宋文帝刘义隆钦其道风,召入内宫,讲理说法。时太后王氏雅信黄老,降母后之尊,执门徒之礼。后避太初之乱南游,至庐山建立道观,隐居修道。宋明帝泰始三年,他应诏再赴建康,明帝于北郊天印山筑崇虚馆以居之,在此期间,他大开法门,深弘奥典,朝野注意,道俗归心,道教之光,于斯为盛。其弟子最著名者为孙游岳,李果之等。陆修静针对当时的一些不利于道教发展的流弊,提出一些整顿措施,其中对道教经典进行整理和分类,所创造的三洞四辅十二类典籍分类体系,为历代沿用。

  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弘景出身于南朝士族,从小表现出浓厚的隐逸志向。二十岁的时候,就被引为诸王侍读,陪同王室年轻人一起读书,做小老师。大约在三十岁前后,陶弘景拜东阳道士孙游岳为师,学习符图、经法和诰诀,还开始游历名山,收集医书。三十六岁时,陶弘景辞去了侍读的职务,隐居到 茅山。天监元年梁武帝接位后,屡请不出,梁武帝同陶弘景保持着密切的书信来往,史称他是「山中宰相」。陶弘景整理了杨羲、许谧等人传教的史料,编成了《真诰》一书,系统阐述了上清派的历史,成为上清派的实际的创始人,并且在茅山经营多年,开设道馆,广收门徒,开创了茅山派。针对魏晋以后道教发展变化,神系混乱的实际情况,陶弘景编定《真灵位业图》,成为中国道教史上第一部神系著作。陶弘景亦精于医道,著有《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

  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唐代著名道士,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人。出生官宦世家,自少笃学好道,无心仕官之途,喜方外游。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勤学苦读,深得潘师正赏识,得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诸术,成为上清派第四代传主。后遍游天下名山,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他与当时达官雅士陈子昂,李白等十人交往甚密,时人称为「仙宗十友」。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操。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召入宫中,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回答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甚合帝意,赐以宝琴及霞纹帔。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派遣使者迎入宫,亲受法箓。开元十五年,又召入宫,请他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并按照他的意愿,敕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所。他善书篆,隶,自为一体,号「金剪刀书」。玄宗令他以三种字体书写老子道德经,刊正文句,刻为石经。他逝世后,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称「贞一先生」。

  广成先生杜光庭

杜光庭为唐末五代著名道教人物,字宾圣,号东瀛子,外州缙云人。少习儒学,勤奋好学,博通经史。唐咸通年间,应举不第,感慨古今沉浮,乃入天台山修道,师事天台道士应夷节,为司马承祯五传弟子。唐僖宗闻其名声,屡召至京,封为麟德殿文章应制。后避乱入蜀,留成都,受到前蜀高祖王建赏识,为金紫光禄太夫,左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后主王衍受道箓于苑中,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后杜光庭辞官不就,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潜心修道终老。杜光庭精通儒道典籍,对于道教教义、经典、教史、法术等多有研究,归纳道教科仪,生平著作极丰,是唐末五代道教学术集大成者,为道教的建设,传播与发展有多方面的贡献。

  全真教祖王重阳

王重阳,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易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刘蒋村人,家富,早年为儒士,金初应武举试,作过小吏,后因感怀才不遇,辞官归家,行为狂放,乡人呼之为「王害风」。金正隆四年(1138年)在甘河镇酒肆遇二仙人,传授金丹口诀,乃弃妻子入道,在终南山南时村作穴墓居之,名「活死人墓」。后东出潼关,持铁罐沿途乞化,至山东宁海马钰、孙不二夫妇筑庵事之,庵名「全真」。由是教乃大行。从其受教弟子甚多,凡宗其道者,皆号全真道士,至元代全真教大行于天下。

  昆阳真人王常月 王常月,清初著名龙门派道士,俗名平,法名常月,号昆阳,山西长治人。王常月生当明季之乱,慨然有出尘之心。中年时拜龙门派六世祖赵复阳为师。王常月牢记其师振「宗风」之训戒,毅然以振兴龙门派为己任。辞师后,周游诸山间。八、九年间学师二十八处,印证五十余人。后隐居华山,刻苦修道。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秋,他北上京师,挂单灵佑宫。次年奉旨说戒于北京白云观,开坛说戒凡三次,收弟子千余人。三次公开传戒,对龙门派的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妙正真人娄近垣

娄近垣清代正一派道士,字朗斋,号三臣,又号上清外史,松江娄县(今上海松江县境内)人。娄近垣自幼好道,先后师事杨纯一于仁济观,周大经于龙虎山学道,习五雷阵法,诸家符秘,成为「博综符箓」道法高妙的道士。雍正五年(1727年)娄近垣随第55代天师张锡麟入京,奉命礼斗祈雨。其言谈举止,很受雍正皇帝器重。雍正九年,治帝病有验,封四品龙虎山提点,钦安殿住持。雍正十一年,谕修大光明殿,赐其居住。在雍正帝的支持下,他创立正一道支派正乙派。同年八月,封其为妙正真人。乾隆继位后,封为通议大夫、食三品禄,带管道录司印务,住持北京东岳庙。京华冠盖,竞与往返,一时身价百倍。娄近垣还是清代正一道士中唯一能以著述留传后世的,其著述有《南华经注》、《御选妙正真人语录》、《重修龙虎山志》、《黄箓科仪》、《先天奏告玄科》等。

  按年代  

《道藏》是道教经书的汇编,道教经典的精华。 《道藏》之名始见于唐代,我国现存最早的《道藏》是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刊成的《正统道藏》。《道藏》内容十分庞杂,除与道教有关的经、论、戒律、符决、法术、威仪与斋醮等内容外,还涉及中国古代的医学、化学、生物、体育、天文、地理等等,《道藏》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的重要历史人物: 张陵 (34年~156年) 一名“张道陵”,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东汉五斗米道的创立者。汉明帝时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顺帝时于鹤鸣山修道。永和六年(141年)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创立道派,凡入道者须纳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教人悔过奉道,用符水咒法治病。后道教徒尊其为天师。后裔承继道法,世居龙虎山,称“张天师”。 葛洪 (281年~341年) 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东晋道士和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是道教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抱朴子》是葛洪思想的代表作,是研究中国古代炼丹史的重要著作。葛洪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建立起一套长生成仙的理论体系,使道教的神仙信仰理论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对后世道教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陶弘景 (456年~536年)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是南朝齐梁时道士和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他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其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理论,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主张释、儒、道三教合流。陶弘景还是书法家,工草隶,行书尤妙。另对历算、地理、医药等也有研究。曾整理《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对本草学的发展颇有影响。 吕洞宾 (798年~?) 唐道士,号纯阳子,京川人(一说河中府永乐县人)。传说唐咸通三年(862年)64岁进士及第。又传说他“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其理论以慈悲度世为成道路径,改丹铅与黄白之术为内功,改剑术为断除贪嗔、爱欲和烦恼的智慧,对北宋道教教理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后被奉为全真道五祖之一,通称“吕祖”。自北宋以后,民间传说故事相继出现。元马致远《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叙八仙云:“吕纯阳爱打简子渔鼓。”八仙过海图等多据此以绘其像。 陈抟 (?~989年) 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人,内丹派第四代传人。他不但精于修炼,而且将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理融为一体,建立起一整套修炼理论,并首次将此原理绘成《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以阐述道教修炼方法。陈抟的思想对宋代的一批理学大师如周敦颐、邵雍有一定影响,成为宋代理学的组成部分,因此,他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张伯端(984年~1082年) 字平叔,浙江省天台县东临村人,道教内丹派南宗创始人,他所著《悟真篇》与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并称为“丹经王”。他主张三教合一,被清雍正皇室敕为“大悲圆通禅仙紫阳真人”。 王重阳 (1112年~1170年) 原名中孚,入道后改名喆,字知明,号重阳子,咸阳(今属陕西)人,道教内丹派北宗创始人。他因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故皈依道教。1159年,自称在甘河镇(今陕西户县)遇先人吕洞宾的化身,得修炼真决,遂通仙术,在各地传道,树起全真旗号。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