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名家常用的脾胃虚弱方,屡试屡效,效如桴鼓!
小儿脾胃功能娇弱,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厌食、便秘、泄泻、疳积等。中医儿科名家郑启仲教授仅用一方加减化裁治疗脾胃虚弱病症,即是抓住小儿“脾常不足”这一特点,往往效如桴鼓。一起去看看吧~~
七味白术散为宋代钱乙所创之名方,首见于《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药物组成:人参二钱五分,白茯苓五钱,白术(炒)五钱,藿香叶五钱,木香二钱,甘草一钱,葛根五钱(渴者加至一两)。上㕮咀,每服三钱,水煎,热甚发渴,去木香。
功能:健脾止泻。
主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津液枯竭,烦、渴、燥,但欲饮水,乳食不进,羸弱困劣。
本方由四君子汤加葛根、木香、藿香而成。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加葛根升阳生津,藿香芳香化浊,木香行气温中。全方配伍,共奏益气健脾、升清止泻之效。
郑启仲教授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内易为饮食所伤,外易被六*所侵,呕吐、泄泻者最多。七味白术散把葛根、木香、藿香融入四君子汤中乃钱乙绝妙之笔,葛根不但能升脾之清阳而止泻,还能解肌清热、生津止渴,用于脾虚泄泻而兼有表证者尤宜;藿香化湿止泻,和中止呕,治脾虚而暑月感寒吐泻并作者甚佳;少量木香行气、温中、止痛。三味药的加入将益气健脾的四君子汤变成益气健脾、升阳止泻、化湿和中、行气止痛、生津止渴、解肌清热、活泼灵动、最宜小儿的良方。郑师临证善用七味白术散化裁治疗儿科多种病症,每收良效。
小儿厌食
患儿张某,男,7岁,2013年7月3日初诊。厌食、纳呆3年余。患儿平素食甜食、零食较多。3年前患腹泻纳食减少,食欲明显下降,时有恶心呕吐,头晕,寐差,大便不调。多处诊治不效而来诊。诊见:双气池色青黄,面色黄白少华,体消瘦,面黄,神疲乏力,食少,厌恶进食,寐差倦卧,小更清,大便偏干,舌质红,苔白腻,脉弱。查肝肾功能、血常规无异常。证属脾胃虚弱,纳运失司。治以益气健脾,化湿开胃。
处方:人参6g,炒白术10g,茯苓10g,木香6g,藿香6g,葛根10g,焦山楂10g,陈皮6g,佛手10g,砂仁6g,生姜6g,炙甘草6g。6剂,日1剂,分早晚2次冲服。
二诊(2013年7月9日):服上方后有思食感,大便顺畅。守方再6剂。
三诊(2013年7月15日):食量明显增加,精神和悦,气池青色退。改异功散调理2个月善后而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中医学认为,厌食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脾运胃纳功能失常所致。郑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厌食的病因病机有独到见解,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对证属脾胃虚弱,纳运失司者,常采用七味白术散加减,疗效显著。
在该方基础上,配砂仁、陈皮、佛手芳香醒脾;生姜温胃止呕,焦山楂化食开胃而收功。
气池,位于目下胞,小儿望诊中,气池常反应脾胃的病症,根据气池颜色的变化,可判别疾病的性质。
小儿便秘
患儿田某,男,5岁,2013年10月12日初诊。便秘5个月。患儿自幼脾胃功能欠佳,易大便秘结,入幼儿园后上述症状加重,纳食减少,家属多次给予肥儿丸、健胃消食片等药稍有改善,但停药后仍不能自行排便而来郑师门诊。诊见:便秘3~5日1次,大便不干而排出无力,伴腹胀,纳差,面色黄白。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细。证属脾虚气弱,传导失司。治以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处方:人参6g,生白术10g,茯苓10g,木香3g,藿香6g,葛根6g,当归6g,火麻仁6g,炒莱菔子3g,番泻叶1g,砂仁3g。6剂,日1剂,分2次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之品。
二诊(2013年10月18日):服上药后,家长甚喜,大便已每日1次,且饮食增力,精神振作。上方去莱菔子,再服6剂。
三诊(2013年10月26日):患儿食欲旺盛,面色有华,大便日1次。上方去番泻叶,改隔日1剂,巩固疗效。调理3个月停药。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郑师认为,小儿便秘与脾胃运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以脾虚失运较多见,在临床中常采用七味白术散治疗脾虚失运之小儿便秘,疗效显著。在该方的基础上,加当归养血润肠,火麻仁润燥通便,配少量莱菔子、番泻叶助药力以降浊,砂仁醒脾开胃。药切病机,获效亦捷。
小儿泄泻
患儿马某,女,1岁半,2012年11月20日初诊。泄泻7天。患儿7天前因饮食不节出现泄泻,大便稀糊或如水样,夹有奶瓣,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而来诊。诊见:神疲乏力,大便稀糊或呈稀水样、蛋花样,气味酸臭,腹胀,哭声低,喜父母抱,时有呕吐,纳差,小便短少。舌质红,苔白腻,指纹紫滞。大便常规:白细胞0~1/HP,隐血实验(-)。证属饮食伤胃,脾失健运。治以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处方:人参6g,炒白术69,茯苓6g,炒神曲6g,焦山楂6g,葛根6g,藿香6g,木香3g,砂仁3g。2剂,日1剂,分3次水冲服。
二诊(2012年11月22日):诸症减轻,效不更方,继服2剂而愈。
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故运脾化湿是治疗此病的关键。郑师非常赞赏江育仁教授“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思想。
疳 证
患儿李某,男,3岁,2012年5月6日初诊。消瘦、乏力2年余。患儿2年来不思饮食,经多家医院治疗效果欠佳,而求郑师诊治。诊见:消瘦,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毛发稀疏,不思饮食,少言纳呆,大便干。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证属脾胃失和,纳化失司。治以益气健脾,消积助运。
处方:人参6g,炒白术6g,茯苓6g,葛根6g,藿香6g,木香39,炮山甲3g,炙鳖甲10g,焦山楂10g,砂仁3g,大枣10g,炙甘草3g。中药配方颗粒,14剂,日1剂,开水冲化,分2次口服。服药期间忌服辛辣、生冷、油腻之品。
二诊(2012年5月20日):服上药后,纳食增加,神疲乏力明显减轻,大便通畅,日1次,面色见红润,舌淡,苔薄白,脉浮。守上方再调14剂,每日1剂,分2次口服。
三诊(2012年6月5日):诸症基本消失,饮食增加,面色转红,性格活泼。嘱其服参苓白术颗粒,每日1袋,分2次日服。服用2个月巩固疗效而愈。
按:该患儿多由喂养不当,导致中焦脾胃受损,运化失司,脾失升清,胃失和降,胃不司纳,脾不生血而成疳证(疳气)。脾不健则清难升,胃不和则谷难纳,故投七味白术散加减治之获效。体现了郑师治疳“忌壅补,慎攻伐,平剂缓图而建功”的学术思想。
[概 述]
1定义 小儿泄泻是指小儿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临床特点的疾病。
2发病特点
[发病季节] 夏秋之际为发病高峰。发生于深秋初冬之时的时疫性腹泻称为“秋季腹泻”。
[发病年龄] 2岁以下小儿为高发年龄阶段。
[转归预后] 绝大多数患儿可获痊愈;失治误治,调护失宜可转成变证或发生危象;亦可迁延不愈转化成疳。
[病因病机]
1病因
(1) 外感六 冬春多为风寒入侵腹部,影响受纳运化,夏秋暑湿入侵,内应脾胃,热在阳明,湿渍大肠,而致协热下利,水泻不止。若热重于湿,可致暴注下迫。
(2) 内伤乳食 由于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过食生冷瓜果及不消化食物,皆能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功能失职,胃伤则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成泄泻。故《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3) 脾胃虚弱 是泄泻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又是产生危重变证的条件。脾胃虚弱有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脏气本亏;有因后天调护失宜。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会反复发作,甚则脾病及肾迁延不愈致脾肾阳虚。
2病机
[湿热泻]
[症状] 暴注下迫,大便稀薄,或如水样,色黄恶臭,或夹粘液;伴纳食减少,时有腹痛,肢体倦怠,口渴,发热或不发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小孩子肠胃发育不完善,饮食不当就很容易出现腹泻,腹泻一定要多注意营养的补充和饮食的调理,那么小孩腹泻可以吃什么食物止泻呢下面懂视小编整理了治疗小儿腹泻的按摩方法,一起来了解吧。
治疗小儿腹泻的按摩方法1、按摩的方法
第一步:补脾经150次
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操作:将小儿拇指屈曲,沿着拇指的侧面从指尖一直推到指根,推100~3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300次。
第二步:摩腹5分钟
位置:腹部中间,肚脐周围。
手法:摩法——以手掌或食、中、环指指肚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以掌抚摩者称掌摩法,以指抚摩者称指摩法。
2、审病求因
说到小儿腹泻,可以说没有一个孩子没经历过。在中医学中又称为小儿泄泻,是脾胃功能失调而致的一种消化道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而以夏秋季节较多见。古人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下者称为泻,合称泄泻。临床上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呈水样,或兼有未消化的乳食残渣及黏液为本病特征。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日久,可影响小儿营养、生长和发育。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小儿表现:腹痛胀满,一痛就要泻,泻后腹痛减轻,泻下大便量多、酸臭,伴有不消化的食物,有的会呕吐酸馊,口臭,口渴,吃东西少,舌苔很厚。
推拿时增加清胃经150次
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1节。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小孩五款食物轻松止泻1、胡萝卜泥
材料:胡萝卜1个。
做法:取新鲜胡萝卜适量,洗净切碎,加水煮烂或者蒸烂,然后取出胡萝卜,用调羹捣成糊状,然后掺入少量煮胡萝卜的水即可。煮胡萝卜的水要留作备用。胡萝卜泥中不能加食糖,以免加重腹泻。食用时,平均每100毫升胡萝卜的水加5~10克胡萝卜泥。
功效:辅助治疗婴幼儿腹泻,效果显着。
2、焦米糊
材料:小米、糖适量。
做法:取小米适量,研成粉末,放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食用时将焦米糊加适量的水与糖煮成糊状,稍冷后服下,平均每日2~3次。
功效:焦米糊具有吸附肠腔内腐败物质的作用,故有去毒止泻的功效。
3、熟苹果
材料:苹果1只。
做法:取苹果1只,连皮带核切成小块,放在温水中煮3~5分钟,待温后食用,平均每日2~3次,平均每次30~50克。在食用煮熟的苹果时,不宜加蔗糖调味,否则会加重腹泻。
功效:苹果为碱性食物,内含果胶与鞣酸,具有收敛止泻之效。
4、藕粉
材料:藕粉、红糖适量
做法:取藕粉适量,置水中溶解,1份藕粉加5份水,加红糖少许,文火煮成糊状,平均每日食2~3次。
5、栗子粥
材料:板栗15个,大米60克。
做法:栗子外表皮去掉,开水烫一下可轻松将内表皮去掉,再l晾干,磨成粉。将米、水、栗子粉小火同煮一小时即可。注意栗子一定要15个,自己做的好,外面买的现成的栗子粉不纯。
功效:助消化,补中气,止泻健脾。
宝宝腹泻处理原则1、宝宝一旦腹泻,首先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千万不要自行使用止泻药或服用抗生素。对于轻型腹泻患儿,遵循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合理用药的原则,一般腹泻很快就能康复。
2、对于由于肠胃功能紊乱而腹泻的患儿,单纯使用助消化药是不够的,采用中医中药的疗法,常可获得事半功倍的疗效。根据宝宝不同病情,采用消食化积、疏风散寒、清热利湿、健脾温肾等功效的药物,如丁香、肉桂、葛根、吴茱萸、白术、淮山药、茯苓等药物。可口服中成药:脾可欣、健脾止泻散、肠胃康冲剂等,对那些久泻不愈,或伴有呕吐、吃药困难的患儿,可采用中药敷脐的方法进行治疗,往往可以收到满意的疗效。
宝宝腹泻中医妙药婴幼儿属稚阴稚阳之体,各器官功能仅具雏形,尚很不完善,尤以脾胃功能不足为重,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强健脾胃不但是治疗儿童腹泻、腹痛的根本,更是提高儿童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关键。
1肠胃不消化的按摩方法有哪些
2小儿腹泻护理措施
3宝宝肠炎腹泻推拿方法
4小儿鼻炎的按摩方法
5宝宝拉肚子吃什么好得最快
1 小儿泄泻病因
1感受外邪:本病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寒湿暑热之邪皆能引起本病,而尤以湿邪引起的为多。
2内伤乳食:因喂养不当,饥饱五毒,或突然改变事物性质,或恣食油腻,生冷,或饮食不洁,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职,不能腐熟水谷,而致腹泻。
3脾胃虚弱: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感受外邪而损伤脾胃。
2 小儿泄泻推拿手法辩证 寒湿泻
症状: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口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指纹色红。
治则: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推拿手法:补脾经300次,补大肠150次,揉外劳宫100次,推三关100次,揉脐200次,推上七节骨150次,揉龟尾100次,摩腹5分钟。
湿热泻
症状:腹痛即泻,急迫暴注,色黄褐热臭,身有微热,口渴,尿色少黄,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治则:清热利湿,调中止泻。
推拿手法:清脾胃300次,清大肠200次,清小肠200次,退六腑150次,揉天枢200次,揉龟尾100次,推上七节骨150次,清胃经300次。
伤食泻
症状:腹痛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酸臭,口臭纳呆,或伴随呕吐酸腐,舌苔厚或垢腻,脉滑。
治则:消食导致,和中助运。
推拿手法:清补脾经各150次,清大肠200次,揉板门200次,揉脐200次,揉天枢200次,摩腹5分钟,揉个龟尾100次,推上七节骨150次。
脾虚泻
症状:久泻不愈,或经常反复发作,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便稀夹有奶块及食物残渣,或每于食后即泻,舌质淡,苔薄白,脉濡。
治则:健脾益气,温阳止泻。
推拿手法:补脾经300次,补大肠200次,推板门100次,推三关100次,摩腹5分钟,揉脐200次,揉龟尾100次,推上七节骨150次,捏脊5遍。
3 小儿泄泻推拿常用穴位
1神阙:神阙位于肚脐中央,按摩时用拇指指腹轻缓匀速回旋按揉穴位。
2中脘: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按摩时用拇指指腹以顺时针方向按揉穴位。
3劳宫:劳宫位于掌心,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按摩时用拇指指腹以顺时针方向力度均匀的按摩穴位。
4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处,按摩时用拇指指腹以顺时针方向力度均匀的按摩穴位。
5脾俞:脾俞位于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按摩时搓热手掌以顺时针方向揉按患儿脾俞穴,以透热为度。
6胃俞:胃俞位于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胖来15寸,按摩时用拇指指腹以每秒1-2次的频率用力点按穴位。
穴位治病解析:神阙温阳散寒,消食导滞;中脘健脾养胃,降逆利水;劳宫清热除烦,疏风解表;足三里通络导致;脾俞健脾和胃,止吐止泻;胃俞和胃助运,消食化积。六穴配伍,长期按摩,有助于缓解小儿腹泻。
4 小儿泄泻日常保健及注意事项
1注意调养,在喂养方面应定时,定质,定量。在增加辅食时应注意遵循先稀后干,先素后荤,先少后多,先软后硬的原则。
2注意营养搭配,不宜过食肥甘厚味之品。
3注意饮食卫生,食物应新鲜,清洁;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
4应尽量采用母乳喂养,不要过早断乳,断乳后给予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
5经常带孩子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目录 1 拼音 2 《医碥》卷七 21 组成 22 主治 23 止泻汤的用法用量 24 加减 3 《嵩崖尊生》卷十五 31 组成 32 主治 33 加减 附: 1 古籍中的止泻汤 1 拼音
zhǐ xiè tāng
2 《医碥》卷七 21 组成白术、茯苓、炙甘草、白芍、陈皮、车前、木通。
22 主治湿泻,小便不利,肠中漉漉有声,腹不痛,脉沉缓,体重软弱;或痰泻,腹中隐隐微痛,或觉冷,下如稠饮,时泻时不泻,或多或少,不食不饥,昔肥今瘦,脉滑。
23 止泻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24 加减痰泻,加半夏、海粉;肝泻,泻而两胁痛,加柴胡、青皮。
3 《嵩崖尊生》卷十五 31 组成
陈皮3分,白术8分,赤苓7分,甘草3分,苍术5分。
32 主治小儿泄泻。
33 加减伤食泻,酸臭,加山楂、厚朴、枳实;热泻,红赤**,加姜炒黄连、滑石、木通;暑月,加香薷、猪苓、泽泻;虚或久泻,加人参、白术、苡仁、山药;带惊,加天麻;久泻,再参服参香散。
古籍中的止泻汤 《医碥》:[卷之三·杂症]泄泻。热泻,益元散(见伤暑)加芩、连、灯心、竹叶。止泻汤去白术,加黄连、滑石、扁豆。热止在上膈,渴而引
《辨证录》:[卷之七]大泻门(九则)阴,则亡阴立尽,何以制火以存其胃气乎?方用生阴止泻汤∶山茱萸(二两)车前子(一两)茯苓(一两)白芍
《辨症玉函》:[卷之二(亨)虚症实症辨]泻症药止之断不能愈必须用热药以温其命门为妙方用温肾止泻汤此方虽补肾而仍兼补脾补肾以生其火补脾以生其土火
《明医指掌》:[卷十小儿科]吐泻六五分)生姜(五片)水煎,磨沉香四分,热服。清热止泻汤治热泻。白茯苓滑石(各一钱)白术(六钱)泽泻(
《小儿推拿广意》:[卷下附方]呕吐门本文2023-08-07 16:29:2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4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