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的简介
“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
(1)知识信息; (2)著作方式;
(3)文字;
(4)物质载体;
(5)文字制作技术;
(6)装订形式。
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作用,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著名书史学家钱存训指出:书籍的起源,当追溯到竹简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殷商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这些教材叫做“经”,讲解经的记录编写后叫做“传”或“说”,经、传、说以外的记载叫做“记”。同时,战国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并出现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这些经、传、说、记和先秦诸子论著、科技专著才是中国最早的书,最早的古籍。《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最早的书也就是这一批古籍。以后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也被公认为古籍。 学术观点:中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图书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发展着。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无一不向社会传播文明,传递知识。但久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所以,古书收藏爱好者认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凡国内藏书只此一部的,未见各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珍本与善本的界定,历来为版本鉴定学者所争论。宋效先老师曾在1987年发表论文指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而在李致忠老师的观点中认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和词汇中,“善本”就是珍贵的、值钱的、罕见的传本,这实际上是以“珍本”概念替代了“善本”的含义。时代久远,传世孤罕的书籍,自然珍贵。甚至虽有明显的文字讹脱,反被视为珍贵版本,这在古今中外都有实例可举。本来“珍”并不等于“善”,罕见的东西并不一定真好,可是谁也不会把珍贵的东西视若粪土。这就在实际上把“珍”、“善”合流了。彭令先生认为,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古籍精品,都应视为珍本;珍本与善本的核心价值都是文献价值,文物价值为基础,文物价值主要是在确定古籍的真赝、年代、版本的基础上得出的,艺术价值对于古籍来说是形式。文物价值、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都高的古籍,无疑是善本;有时候,对于某种价值特别突出的古籍,也应视为善本。 中国古籍传统的分类法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四部下再细分为四十四类:
经部,以儒家经典及其释作为主,例如《御笔诗经图》,也收录古乐、文字方面的书籍。
史部,主要收录各种体裁的史书,另纳入地理、政书及目录类图书。
子部的范围比较广,诸子百家、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军事、艺术、宗教、占卜、堪舆、命算、笔记、小说、类书等,皆入子部。 集部,则录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个人著作称“别集”,集体创作称“总集”(例如:《六家文选》)。 中国印刷术的演变:
雕版印刷发端于唐代,宋代以后成为传统中国图书制作生产重要方式。较早的雕版,一次只能印出一种颜色,称为“单印”;若将规格完全一样的几块版面,分别在不同的部位着上不同的颜色,重复迭印,就可产生二色、三色、四色,甚至五色的效果,称为“套印”;以套印技巧印制的书,就称为“套印本”,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彩色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用铜铸或木造成一个个独立的字体,再拼成版面印刷(图4《御制数理精蕴》),乾隆皇帝将宫中以木活字印刷的书称为“聚珍版”。石板印刷是西洋技术,在清末传入中国,因有快速、价廉的优点,很快地通行起来。 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的名称。
1.书衣:俗称书皮,也称封皮。(修复技术规范228)是为保护书而在书的前后加的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2.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修复技术规范229)
3.书叶:按文稿顺序排列的书写、印制的单张纸叶。(修复技术规范29)
4.封面:位于护叶之后、所有书叶之前。常镌刻书名、作者、刊刻时间及地点等项内容。(修复技术规范218)
5.护叶:也称副叶,用以保护书芯或连接书衣。(修复技术规范219)一般是一张空白纸。在书名叶或前或后。
6.书芯:指书衣以内或未上书皮以前已订在一起的书册。(修复技术规范220)
7.书脑:书芯订捻、缝线以右的部分。(修复技术规范224)即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
8.书背:又称书脊,与书口相对,上下封皮相隔或连接的部分,相当于书籍的厚薄度。(修复技术规范225)即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所以称书脊。
9.书头:书籍上端切口处。修复技术规范221)又称为书首。
10.书根:(修复技术规范222用的术语叫“书脚”,解释为:书籍下端切口处,亦称书根。)有些古籍在书根上有书名、卷数、册数,但书根上这些题名不一定准确,有些是刻板时印上,有些是藏书者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护而写上去的,多半是简名。 11.书角:天头和地脚右端。(修复技术规范227)
8种国学书目是:
梁启超:
I《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II《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胡适:
I《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II《实在的最低限度书目》
汪辟疆:《读书举要》
蔡尚思:
I《中国文化基础书目》
II《哪些书最能代表中国文化》
屈万里:《初学必读古籍简目》
一、工具书与语言文字类
《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举要性目录书《书目答问》
查检年号的《历代纪元编》
《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查检史书人名的《史姓韵编》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注》
《说文通训定声》
简明举要的《说文句读》
最早的训诂学著作《尔雅》
古代训诂学名著《经籍纂诂》
王念孙的训诂学名著《广雅疏证》
辨古书传写之误的《读书杂志》
古代虚字训诂专著《经传释词》
训诂文字学书《经义述闻》
《古书疑义举例》
最早的官修韵书《广韵》
著名大型韵书《集韵》
《佩文韵府》
《马氏文通》
二、思想与哲学类
孔子语录《论语》
思孟学派的《孟子》
儒家经典《大学》
另一部儒家经典《中庸》
富有哲学思想的《周易》
反映儒家思想的《孝经》
《荀子》
道家经典著作《老子》
表现庄周哲学思想的《庄子》
墨家学派著作总集《墨子》
法家经典著作《韩非子》
法家另一经典著作《商君书》
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
杂采各家的《管子》
名辩思想代表作《公孙龙子》
杂家著作《吕氏春秋》
集采先秦诸子的《淮南子》
“贵虚”的《列子》
西汉政论名著《贾谊新书》
强调天人合一的《春秋繁露》
古代会议文献《盐铁论》
批评伪书俗文的《论衡》
儒道合流的《抱朴子》
古代无神论杰作《神灭论》
古代家训类著作之祖《颜氏家训》
理学名著《二程全书》
理学集大成的《朱子大全·朱子语类》
理学言论类编《近思录》
心学代表作《象山集》
政论代表作《龙川文集》
永嘉学派代表作《水心文集》
心学语录的《传习录》
集心学大成的《阳明全书》
《王心斋先生遗集》
纵横恢诡的《胡子衡齐》
第一个贬孔子的人写的《焚书·续焚书》
顾炎武的代表作《日知录》
主张法治的《明夷待访录》
反对程朱“天理”的《思问录》
阐发张载学说的《张子正蒙注》
论证行知的《读四书大全说》
抨击理学的《四存编》
《孟子字义疏证》
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全集》
维新志士谭嗣同的《仁学》
康有为鼓吹变法的《大同书》
专著《明儒学案》
《宋元学案》
古代年谱名著《朱子年谱》
清代学术史名著《汉学师承记》
评价理学的《宋学渊源记》
清代经学著作《经学历史》
阐微举要的《经学通论》
佛教禅宗经书《六祖坛经》
禅家南宗经典《金刚经》
哲理深刻的《华严经》
研究华严宗的《华严原人论》
大乘佛教经典《法华经》
阐扬中观学说的《中论》
三、历史与地理类
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
春秋战国礼制汇编《仪礼》
研究周代政治及官制的《周礼》
古代礼仪文编《礼记》
“春秋三传”之一的《左传》
评论春秋史事的《公羊传》
解释春秋义理的《榖梁传》
最早的国别史《国语》
战国史料汇编《战国策》
周代记言性的史书《逸周书》
古代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
古代纪事本末体史书《绎史》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南史》
《北史》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纪事本末体的《宋史纪事本末》
《元史纪事本末》
《明史纪事本末》
古代制度史名著《文献通考》
《续文献通考》
《清朝文献通考》
明清之际要籍《鲒埼亭集》
论清朝盛衰的《圣武记》
清代人物传记集《国朝先正事略》
书史著作《书林清话》
《大唐三藏慈恩法师传》
研究水道的地理名著《水经注》
清代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
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史通》
《文史通义·校雠通义》
史论名著《读通鉴论》
历史考据名著《廿二史札记》
古史辨疑的名著《考信录》
考订掌故名著《容斋随笔》
考证札记汇集的《困学纪闻》
考论辨伪名著《少室山房笔丛》
考据随笔《十驾斋养新录》
考论心得《东塾读书记》
四、文学类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辞赋总集《楚辞》
《昭明文选》
《乐府诗集》
诗总集《古诗源》
唐代诗歌总集《全唐诗》
唐代诗文总集《唐文粹》
宋诗总集《宋诗钞》
宋词总集《宋六十名家词》
宋诗文总集《宋文鉴》
元人杂剧总集《元曲选》
散文总集《古文辞类纂》
《经史百家杂钞》
诗集《十八家诗钞》
骈文总集《骈体文钞》
曹植的《曹子建集》
阮籍的《阮步兵集》
《陶渊明集》
谢灵运的《谢康乐集》
李白的《李太白集》
杜甫的《杜工部集》
王维的《王右丞集》
《孟浩然集》
高适的《高常侍集》
韩愈的《韩昌黎集》
柳宗元的《柳河东集》
白居易的《白香山集》
李商隐的《樊南文集》
杜牧的《樊川文集》
苏轼的《苏东坡集》
王安石的《临川集》
黄庭坚的《山谷集》
陆游的《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
顾炎武的《亭林诗文集》
龚自珍的《定庵文集》
古小说集《世说新语》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西游记》
《儒林外史》
《红楼梦》
《镜花缘》
《窦娥冤》
《西厢记》
《琵琶记》
《牡丹亭》
《长生殿》
《桃花扇》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开山之作《文心雕龙》
古代文学批评名著《沧浪诗话》
五、自然科学类
《黄帝内经》
中国科技史名著《梦溪笔谈》
《王祯农书》
药物学名著《本草纲目》
《徐霞客游记》
《天工开物》
古代科技书《物理小识》
一、首要必读书(10种)
汉书艺文志
说文解字
论语
老子
史记
诗经
楚辞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红楼梦
二、重要必读书(50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注
尔雅
孟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孙子
大学
中庸
周易
论衡
近思录
传习录
焚书·续焚书
日知录
明夷待访录
思问录
孟子字义疏证
六祖坛经
尚书
左传
战国策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资治通鉴
史通
文史通义
昭明文选
乐府诗集
陶渊明集
韩昌黎集
柳河东集
白香山集
临川集
苏东坡集
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西游记
儒林外史
西厢记
窦娥冤
牡丹亭
文心雕龙
梦溪笔谈
徐霞客游记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收录明代著作,《明史艺文志》据此书而成)
《明史艺文志》(张廷玉等)
尤侗《明艺文志》
《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该书修于乾隆时,嘉庆时又完成了续编。改正续编侧重于版本目录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
又称《四库全书总目》、《四库提要》。全目共著录图书3461种、79309卷,存目6793种、93551卷,有401部无卷数,总计10254种,172860卷。[ii]
四部之下分为44类,类之下又有分子目者,合65子目。经部10类9目、史部15类26目、子部14类25目、集部5类5目。总序、小序共48篇
该书版本:1、陈乃乾校阅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书后附有阮元《四库全书未收书目》和陈乃乾编的《四库书目索引》。该版中华书局1981年有重印本。2、中华书局1965年精装本,题为《四库全书总目》。
对该书的研究及补佚:
清阮元等撰,傅以礼重编《四库未收书目提要》(收录抄本、刻本等167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铅印傅氏重编本>)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24卷,涉及500种古籍。该书有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胡氏1940年去世后,由王欣夫接替采集整理。共60卷,补遗1卷,《未收书目提要补正》2卷,凡补正古籍2300余种。该书有中华书局1964年版。)
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印《四库全书总目及未收书目引得》1932年2月(书分两册,上册书名引得,下册著者引得。引得所据原书为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
杨家骆《四库全书学典》上海世界书局1946年
王云五主编《续修四库全书提要》(收古籍提要10070篇,尤重明人著作,及方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
刘新华编印《四库全书总目类叙注》台湾?1975年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新1版
邵懿辰《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2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1979年新1版。该书重在著录各书版本
朱彝尊《经义考》
钱曾《读书敏求记》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朱绪曾《开有益斋读书记》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
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
张之洞《书目答问》(初刊于光绪二年1876年,收录古籍2200余种)
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1931年出版,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增补1200余种)
近代以来
孙殿起《贩书偶记》(是一部清代以来的著述总目,相当于四库提要的续编。按经史子集分部,部下分类。中华书局1936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1月版。)
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由其外甥雷梦水整理,著录图书七千余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目》
东君编《二十四史注补表谱考证书籍简目》(初稿),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62年
陈乃乾《二十四史注补表谱考证书籍简目》(遗稿),载于《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1984年第四集
上海中华书局编印《四部备要书目提要》1936年8月
孙毓修《四部丛刊书录》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上海古籍书店编印《丛书集成初编目录》
刘向编的《别录》是中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
他死后,刘歆子承父业编辑《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分类法。
东汉的班固十分赞赏刘向目录思想,在《七略》基础上编著《汉书 艺文志》,开创史志目录的先例。
魏晋南北朝时,荀勖依刘向《别录》整理宫中图书,编著《中经新簿》,开创了中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和史部在目录分类体系中的独立设置。
到南宋时,郑樵对目录学又有新的发展,他的学术思想为“会通”,“求是”和“创新”,其目录学思想主要表现在《通志》的《校仇略》,《艺文略》,《图谱略》中,提出“欲明书者,在于明类例”,形成详明图书类例。
清代朝廷编纂《四库全书总目》,在目录体例、提要撰写、文献考订方面有独特成就,在文献分类方面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对后来的目录学以颇大影响,为今人查考古代文献提供方便,一些学者把阅读该书视为读书治学的门径。章学诚是中国古代目录学思想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思想是“道不离器”,学术观点是“六经皆史”,他的《校仇通义》是目录学理论专著。章学诚继承和发扬刘向、刘歆、郑樵的目录学思想,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高度概括中国古典目录学的精华,他提出撰写类叙和提要、编制索引、采用互著和别裁等方法,提高目录学的价值,推动了目录学的理论研究。
中国近代目录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目录学的影响,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图书分类体系,对所译西学书分类、编目,以崭新的近代学科类别作分类标准,打破传统著录法,在分类方面:分西学、西政、杂类三大类,打破“四分法”永制,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图书的雏型,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在中国近代目录学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现代目录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当属姚名达,他提倡主题目录,精撰解题,排架目录与寻书目录分开,前者按分类,后者按主题。在其《中国目录学史》中批评现代目录学效西方之法,而把中国古代的目录学优点丢失,主张中西兼容,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开创发展中国目录学。余嘉锡在其《目录学发微》中发展了章学诚的观点,认为在目录体例中,篇目、小序、叙录等都是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录必须具备这些内容,才能发挥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杜定友等受国际影响,具有目录学的纲纪群籍,薄属甲乙之学,注重目录学的检索思想。中国现代早期目录学主要是对国外目录学的学习及中国古代目录学思想总结。
本文2023-08-04 00:25: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