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的教派起源
藏传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 ,也就是 雍仲本波佛法”(简称本教),“雍仲本教”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所传的如来正法。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其实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2013年7月,“古象雄佛法”大藏经汉译工程已经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科研课题。
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因为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内容,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代的“藏传佛教”。
在藏传佛教的教派中,不单单是宁玛派,连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也都在运用着 “本教” 中的世间本教仪轨,包括、医学、天文、历算、招财、招寿、替身仪轨、烟供等等,“本教”仅仅在烟供、荟供、火供等方面的各种仪轨就超过了五百多涵,其内容也非常广泛丰富。
我们现代藏民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比如藏民的婚丧嫁娶、天文历算、医学文学、歌舞绘画、出行选宅、则选吉日、驱灾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也仍沿袭着本教的传统。藏民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萨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等等,这些都是本教的遗俗。
在富饶灿烂的藏族文化遗产中,辉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以 “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得到发展,由于本教文明产生的年代久远,传播地域广阔,对藏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影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世人根本不知道“古象雄文明”,甚至连许多西藏人自己都不了解。他们只认为印度文化对西藏文化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所有来自印度的文化” 都具有伟大的价值,并且错误地认定西藏本土宗教以及印度文明以外的东西对西藏文化的形成都没什么贡献和价值。就连很多藏人自己也都误认为,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西藏根本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且文化非常愚昧落后等等。这种荒谬的说法被一些正统的狂热者宣扬了数个世纪,正是由于这种状况的长期延续,导致了西藏真实历史和本土文化的遗失,同时也限制了学者们对古象雄文明和本教研究的兴趣,但此状况已经有所改变。
据考古学家们的探索发现,藏民族在青藏高原的发祥史非常悠久而古老,距今已经有13000年至17000年的历史了。那么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思索这样的一个问题:“久远古老的藏民族文化,它的源头究意在何方?”答案是: 就在西藏古老的本教!
在阿里 “穹窿银城” 城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120多组古代建筑遗迹,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铁器、骨雕,昭示着这里曾是一个繁荣和发达的聚落、这里还发现了大片的土葬古墓群,这和西藏崇尚天葬的丧葬习俗迥然不同,在这里的出土的青铜双面的本尊雕像,其风格也与现代藏传佛教的造像完全不同……这一切都说明,在印度佛教传入之前,在所谓的西藏正史之前,青藏高原就早已存在着一个辉煌的文明,这个文明就是“古象雄文明”。本教远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早已在雪域高原广泛传播,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在七世纪之前,藏地象雄地区的所有天文学家、教育学家、译师、医师、卦师、算命师、风水师、以及有文化的学者等等都可称为“本波”,当时青藏高原的所有文化和宗教信仰都可称为 “本教”。“本教” 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宗教信仰,而是藏民族的文化体系、哲学思想、文明礼仪、民风民俗、民族精神和社会教育。
“本教”的经书文献资料多达几千部之多,仅大藏经《甘珠尔》就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经》70部,《续》26部,《库》8部。内容涉及佛学、哲学、逻辑、文学、艺术、星相、医学、科学、工程等领域,是总汇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丹珠尔有三百九十多部,这是青藏高原本土宗教文献和经典的总结,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书,至今仍对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习俗、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在《雍仲昌盛法界经》中开示说:“语句多如恒河沙,但千言万语终归不二法。” 意思就是无论传授多少法门,多少了义法和不了义法,从所叙内容而言只有一个含义,那就是我们的本性,除了本性别无佛,除了本性别无法,这就是不动摇的意思。救度即是如果你学习它,了解它,就会帮你解决困惑、烦恼、自我和无明,因为它强调的是无我、无私的爱心,反对我执。“本性无我” 就是本教的最高境界。
“雍仲本教”(简称本教)起源于古象雄(现西藏阿里地区)冈底斯神山一带,是以显、密、大圆满的理论为基础,以皈依三宝为根本,济世救人,导人向善,有着自己圆满成佛窍诀的佛陀教育,也是中国西藏最古老的佛法,至今已有一万八千年的历史。辉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就是以“雍仲本教” 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古象雄文化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雍仲本教” 就是以人为 “本”,将一切有情众生都作为普度的对象,令世人破迷开悟、断障除惑、解今生来世之苦、获得究竟圆满解脱的大乘佛法。
“雍仲本教” 创造了很多个藏文化的最初,例如生活民俗、礼仪规范、天文历算、藏医、藏文、宗教信仰、政教制度,以及歌舞绘画艺术等等,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源泉!
密宗来自印度,在印度称为Tantra,於印度是脱离宗教师徒秘密相传的,有别於佛教界的密宗,但是系统与根源或有关连。在印度,密宗一直是秘密流传,而且混入各宗教内以求自保。
在佛教界内的密宗也称真言陀罗尼宗、真言宗、瑜珈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开元宗、秘密乘、密乘,是佛教的一个支派,源自金刚乘。7世纪兴起于东印度的波罗王朝,於唐朝中期传入中国。公元8世纪,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来华,史称"开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师,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创立中国密宗。此宗传承在中国一般公认上推至印度龙树菩萨,因唐朝中期中日交流的密切,密宗随著佛法传入日本。有别於西藏的密宗,此系统后人称为东密,在日本多称为真言宗。
七世纪初,西藏国王松赞甘布因国力强大,产生对文化的渴望,於是同时向中国与尼泊尔请求联姻与文化输入,中印两派文化的势力在西藏最后由印度胜出,佛教亦於此同时由中印个别传入西藏。八世纪中期,西藏境内苯教势力一度抬头,兴起反佛声浪。印度僧人回印之后请来密宗上师莲花大师入藏以神通力摄服藏人,於是密宗就此传入西藏。连花生大师的传承后世人称红教(宁玛巴),其内涵与东密有别,后世人称为藏密。
十世纪初,藏人马尔巴译师入印度求法,向印度密宗上师那洛巴学得密法回藏,传给无数藏人,其中包括著名的密勒日巴上师,后世对此一系的传承称为白教(噶举巴),西藏首位转世活佛大宝法王即密勒日巴的徒孙。
密宗通称密教,以显自宗所诠教理,最为尊密,深妙奥秘,故以秘自称,对称於显教;密宗认为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的金刚界、胎藏界教法,方为佛自内证境界,故不得对未灌顶行者,宣示其法。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三大系统(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之一,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佛教在西藏发展的历史分两个历史阶段,藏文史籍一般称“前弘期”和“后弘期”。7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约2百年为前弘期。这一时期,佛教在吐蕃还是一种外来宗教,它在与当地原有的苯教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其间曾一度占优势。赤松德赞(755一797在位)时从印度迎来寂护和莲花生两大师,建立桑耶寺和僧团组织。期间,在印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之间曾引发一场争论(792—794),最终印传佛教在赞普的支持下得以取胜。赤祖德赞(815一838在位)时,又委僧人为大相,并规定七户养僧一人之制等,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他的继任者赞普达玛期间,佛教遭受严重打击,但其后约百年,卫藏地区的佛教仍不绝如缕。
10世纪,佛教逐渐由西康、青海、阿里等地将戒律传回卫藏地区。同时有一些人去印度求法,其中最有成绩的是仁钦桑波(,958—1055),译出以密宗为主的不少显密经典。又从印度迎请阿底峡进藏,主要传授显宗教理,兼及密宗。这样,佛教逐渐在吐蕃复兴,并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而且从11世纪开始陆续形成各种支派,到15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才最终定型。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等。格鲁派兴起后,噶当派则并入格鲁派而不单独存在。藏传佛教的派别差异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由于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异于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张的教义不同而分派。其派别差异是因不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众多派别。这是藏传佛教的又一特点。
藏传佛教教义特征为: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见行并重,并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点。传承各异、仪轨复杂、像设繁多,是藏传佛教有别于汉地佛教的一个显著
走进罗汉山,顺延石子路而上,每一石阶总能感受到缠绕在你周边的佛曲和檀香味,此为该山“一阶一佛 曲、一曲一罗汉”的典故,也即为该山的特色之一。这里因其定位的禅宗发展文化气息,才能使得自然与人文、现实与虚幻碰撞、融合、渲染。山滋佛,佛耀山,傍晚时分借着夕阳闲庭漫步罗汉山,深刻感受“草木披着佛的祥光,神山沾着经文的灵气”之韵味。
据说罗汉山有4条神奇的旅游线路,是由台湾来的行者蔡昂融居士将密宗修行融合道教养生及五行风水,并结合天时、配合地利根据信众的不同需要而专门设立的求健康的健康步道、求爱情婚姻圆满的幸福步道、求学求取功名的功名步道以及求财求事业的事业步道。这4条祈福路线都有各自专属的祈福参拜方法,甚至连登山时间、行走步法都很有讲究。这四条祈福步道分别包括十八罗汉步道、观音大道;幸福小径、同心锁道;功名小径、步步高升;成就小径、成功捷径;据说很灵验哦,有很多信众愿望达成之后前来还愿。
也由于罗汉山的大部分佛、菩萨、罗汉雕像都是有善心人士善心供养,所以罗汉山上有很多传奇故事,甚至每尊佛像背后都有不少传奇故事地图。也正因为不同的佛菩萨护佑,不同的景观旅游路线都有不同的参拜方式和不同侧重。下面按照罗汉山常规旅游路线分别介绍。[4]
12农民工“罗汉”群雕
“让人们永远记住你们”“罗汉”群雕是以将近千尊佛像搬上山安放的12名劳动者为原型创作的。雕塑高约2米多,长近6米,由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的陈晓东花了2个多月时间创作的。
起初山上没有路,这些每尊几百斤重的罗汉都是由这些农民工一尊一尊用木杠,麻绳挑上山的。前后花了近10个月,虽然工程巨大,却创造了零事故的奇迹。这些农民工都是附近庙山村的村民,林志良先生为了感恩他们,纪念他们,便在罗汉山广场上最显眼的地方设置了这座雕像。这座雕像除了纪念意义外,我们仔细看还可以发现右下方有一个慈善捐助口。没错,这座雕像是空心的,它也是目前全国最大,最牛的功德箱。每年都会在罗汉山全体员工的见证下打开一次。林志良先生将这里面的钱全部捐出来用于慈善事业。让一代一代的人永远记住这些为罗汉山做过贡献的人们,让感恩的心,让这种大爱能够传递下去。
景观音乐艺术广场
景观音乐艺术广场是2012年6月刚刚建成,建这个广场的初衷是想让周边的村民能像城里人一样拥有丰富现代的文化生活,所以这个户外舞台不论是音响、灯光还有老师都是堪称一流。林志良先生希望来罗汉山的人们和这附近的村民每个周末都能够在美丽的罗汉山夜景下尽情欢快地跳舞,丰富大家业余生活之余,又能带动村民提升文化艺术素养。在这里每个周末连续三晚都有大型的广场舞。附近的村民都会携儿带女前来参加,十分热闹。而带领大家热舞的便是由国家级舞蹈教练阳光(昂融阳光)老师和彩虹老师以及三个舞蹈爱好者组成的罗汉山明星组合“罗汉传奇”。
林志良先生希望她们作为能量舞蹈的创始人和推广者。林先生同时也希望以罗汉山为基地,以能量舞蹈为载体,将健康和幸福传播到更远更远。
双龙戏珠和卧佛
我们仔细看可以发现罗汉山上的近千尊罗汉鱼贯而下排成两个龙形,就像两条巨龙依着山势盘沿而下,大龙的龙头在三宝殿,小龙的龙头在观音阁,龙尾就是金顶释迦摩尼佛,龙珠就在洗墨池中间大石头上的千手观音。双龙戏珠之景在夜晚亮灯时尤其壮观!惟妙惟肖! 而正对着罗汉山远处的山脉仿佛一尊卧佛,三座电塔就像三柱香。
龙门的介绍
龙门是由多方面原因而得此名。一是它正对着双龙戏珠;二是按照风水学,龙门的位置就在龙边;而龙门前面两边是两尊麒麟和四大天王;更巧的是护持罗汉山的山主祖籍又恰巧是安溪龙门人;于是越来越多的游人和信众来到罗汉山都要选择从龙门进入,接受麒麟的祝福,四大天王的护持,开始在罗汉的加持中一探山中奥妙。 麒麟亦作“骐麟”,简称“麟”,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神的坐骑,古人把麒麟当作仁兽、瑞兽。雄性称麒,雌性称麟,明代郑和下西洋带来了长颈鹿后,又用来代指长颈鹿(在日本依然如此)。常用来比喻杰出的人。麒麟主太平,带来丰年、福禄、长寿与美好。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又称护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通常分列在佛寺的第一重殿的两侧,天王殿因此得名。相传四大天王住在须弥山山腰上的四座山峰。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 多罗吒,持琵琶,住东胜神洲;南方增长天王 毗琉璃,持宝剑,住南赡部洲;西方广目天王 留博叉,持蛇(赤龙),住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 毗沙门,持宝伞,住北俱卢洲。中国佛教徒认为南方增长天王持剑,司风;东方持国天王拿琵琶,司调;北方多闻天王执伞,司雨;西方广目天王持蛇,司顺。组合起来便成了“风调雨顺”。
罗汉金刚忏大道
进入龙门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整排精美的《金刚经》书法墨宝石碑,这些石碑正是按照林志良先生《金刚经》书法原稿1:1精雕而成的珍贵墨宝,这条与墨宝相伴的长廊就是知名的罗汉金刚忏大道。
《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也称《金刚经》,书法作品高3米,长达30几米,全经5000多字,是林志良先生用了十天十夜的时间,以极为罕见的爨宝字体一气呵成,世界少有,极为珍贵,更是罗汉山的镇山之宝。
真迹被妥善珍藏在罗汉山,只在少数重大的庆典中才会迎请出来。有很多书法界、宗教界的知名人士、各地的朋友和不少游人都慕名专程从外地、香港、台湾甚至国外远道而来,就是希望可以有幸亲眼得见此瑰宝。林先生为了让更多的游人可以欣赏到这幅墨宝,并获得此殊胜无比的无上祝福。便请工匠用旬月之功,按照墨宝1:1的比例,勒石精雕,陈列于此,让人一见就忍不住“触目凝神,一读清心”。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号称万经之王(也有人称之为经文之父)。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林先生书写的就是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金刚忏就是基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行之忏法,在佛法里有断除以往罪业,除尘扫垢之用。信众一入龙门便获赏此“金刚忏”,均沾法喜,业消福临,殊胜无比!很多信众专程来此地许愿,祈福。
在走金刚忏时,如果双手合十,眼睛微闭,默许个愿望,然后慢慢向前走,走到你很有感觉的地方停下来,转身走向石碑,将双手直至额头伏贴在石碑上,额头上靠到的字,便是对你愿望的开示,据说非常神奇灵验。
青龙七星阵
七星阵是把六个水晶球按上下倒置而重叠的等边三角形来摆放,中间再放一个较大的水晶球(代表日月金木水火土等七星),称为七星阵。
青龙七星阵是蔡昂融居士结合道教、密宗风水、奇门遁甲与大罡(gang)星,依天时地利人和摆设而成,是七星阵中能量最强的阵法。在开光的那天天显异象,星月交辉。(2012年)的农历4月16日,空中正好出现超级月亮,月亮变红,持续有15分钟左右)。此阵凝聚罗汉上能量,将磁场发挥至极限,并覆盖整座罗汉山,可净化全山磁场,消除个人负能量。对能量敏感的人站在下面4-5分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紫竹林
紫竹林内三十三尊观音菩萨及阿弥陀佛开光紫竹林就是《西游记》中观世音菩萨的住所,由于很多活佛与大和尚都不定期来罗汉山禅修、修行。紫竹林是专门提供给这些禅修人士禅修休息的地方,所以为了保持清净是不对外开放的。里面还有一个万佛窟,用于那些从各地收集过来的残缺的佛像有一个陈列之所,足见林先生的佛心。据说当年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山谷,堆满了垃圾,单清垃圾就清了好几十车,垃圾清理完了后又出现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后来林先生便让人用钢筋和混凝土将山体加固,单打进的钢筋长度就有近20米深。其用心之良苦,工程之浩大非一般人所能想象。
达摩
菩提达摩(英文:Bodhidharma),意译为觉法。菩提达摩通称菩提达摩,相传是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他生于南天竺(印度),婆罗门族,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自印度耗时三年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以禅法教人,后出禹门游化终身。
妈祖庙
林志良先生说是先有了这尊妈祖才建了这座庙。这尊妈祖原是香港佳士得拍卖公司的拍品。据考证很可能追溯的唐末,而且是非常罕见的带有印章的佛像。在她的左右裙摆有两个印章,左边是“杜(待考证)清河造”,右边是“岩州”,推测这尊妈祖出自岩州的宋清河之手。但岩州在历史上是个神秘的地方,唐代曾与岭南道置岩州,然历史文献除了载有其起置年代外,多不载其置废沿革及地望。岩州的下落自五代以后就没有人提到,好似失踪一般。据说是因为与皇帝名字相重,为了避讳而改名。
该尊妈祖的发现对历史考古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因此吸引了很多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来进行考证。另外,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该尊妈祖是有装藏的,在其背后可以开启,一旦开启,她的身世将被揭晓,或许能够解开广东与闽南的妈祖起源之谜。妈祖庙两侧供奉的是四大天王,也是明代的。
观音阁与观音殿
传统的观音庙,又名观音堂、白衣庵,民间关于观音庙的传说众说风云,唯一为庙宇的建设外观大同小异。罗汉山观音庙,正殿为观音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前檐插廊。现建的三座殿前廊均为木制结构,偏殿木雕风格独特,艺术精巧。正殿十八罗汉排列有序,整体设计划面勾线流丽,色彩古朴典雅。庙院香炉威严,这一切和林志良先生亲手题写在庙门的“青山岩”名匾溶为一体,正恰当的描述着罗汉山宜人的风光景色。
福德宫
土地公原名叫做张福德,他102岁时去世,死后3天面不改色,一贫户就用四片石板把他供养起来,不久就由贫转富。所以周围的村民都都相信是神恩保佑,于是建庙祭祀,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它是所有神仙中位阶最低的神仙,但他却是最重要的。走到哪里都有他的存在。罗汉山附近每个家庭里都供奉着土地公。土地公也是商家的守护神。
药师佛
药师佛,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王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载,日光遍照菩萨与月光遍照菩萨同为药师佛的二大胁士。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同为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依次递补佛位,悉能持药师如来之正法宝藏。药师佛面相慈善,仪态庄严,身呈蓝色,乌发肉髻,双耳垂肩,身穿佛衣,坦胸露右臂,右手膝前执尊胜诃子果枝,左手脐前捧佛钵,双足跏趺于莲花宝座中央。身后有光环、祥云、远山。
地藏王菩萨
这尊地藏王菩萨是从九华山请过来的,是九华山的住持(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慧深法师开光并请到罗汉山。前面有三个宝瓶,分别装着九华的水、土、香灰。
莲花宫
莲花宫是莲花罗汉山藏传佛教的道场,莲花宫这里原来是个山洞,后来建成莲花宫,供奉的是莲花生大士。莲花生大士(梵文Padmasambhava,英文The Lotus-born)或莲花生大士。
莲花生,梵语音译为巴特玛萨木巴瓦,印度僧人。古印度乌仗那国人,当时藏王赤松德赞派使者请莲花生大士入藏传法,是建立藏传佛教前弘期传承的重要人物,藏传佛教宁玛派开山祖师,常被尊称为莲花生大师、大士、咕噜仁波切(意即上师仁波切)等。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释迦牟尼佛的身口意三密之应化身,在藏地被尊称为第二佛,深受藏民的爱戴。据说莲花生大士出生在海上的一朵莲花上,因此也被称为海生金刚。莲花生大士为了普度众生,具有八种变相,此又称莲师八变。
莲花宫由瑜伽行者胥力锋师父护持,胥师父学识渊博,云游国内外各处,罗汉山驻留修行,并会定期举办观大自在、光明灯,祈福法会、心经别解、禅坐等各类禅修活动和祈福法会。很多追求身心成长或是渴望走出喧嚣,体验宁静的各界人士慕名而来,也有很多寻找与他人、自我、环境沟通方法,和对佛学感兴趣的朋友赶来参加。
关帝庙
这个关帝庙原址位于同安县衙口路,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因城建之需于1983年被拆,为使历史古刹为后人传承和纪念,由善心人士合资兴建于同安罗汉山上,并刻碑纪念。难怪世间有言传出,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块青石古碑,就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忠义教案。也不难理解,关帝庙承载着多少的精神寄托和历史沉淀,最终在罗汉山上与500尊罗汉一起创造和谐。(关帝庙两边的6尊战将是由贵州武侯地宫出土)。
法堂
法堂前面的塔是罗汉山宝塔,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大家看到塔四面各有一幅画,每幅画都有代表着一个字。分别是福、禄、寿、喜。
法堂里面供奉的是唐代的释迦摩尼佛说法像,是香港一位老奶奶在几年前用60万买来了,老奶奶觉得林董和她非常有缘分,所以就原价转让给他,十分珍贵。旁边是它的一对弟子(阿难和迦叶)。据考究,这两尊佛像本是一对,后来不知何故被分开,一尊在台湾,一尊在香港。很幸运的是林董都把他们给找回来,让他们又回到了故土。
黄财神
黄财神,藏名藏拉色波,是密教之护法神祇,诸财神之首。黄财神是藏传佛教各大教派普遍供养的五姓财神之一,因其身相**,故称为黄财神。修持黄财神法、持诵其密咒,可获得黄财神庇,佑能增长福德、寿命、智能、物质及精上之受用,不被生活所逼,以及一切经济压迫,可安心向道。但修法者需发无上菩提心,广结善缘,勤行布施。万勿悭贪成性,护法降罪也 黄财神即黄布禄金刚,黄财神面慈目善,头戴宝冠,坦胸露腹,戴着珍宝璎珞、珍宝耳环、珍宝手镯和珍宝足钏,上身穿丝制天衣,下身着丝制裙子,右手于右膝上捧喷焰末尼,左手握着吐宝鼬,以威镇坐姿坐在莲花宝座中央。身后有光环、祥云、远山。能增长福德、寿命、智慧、物质及精神上之受用。主司财富,能使一切众生脱于贫困,财源广进。
摩崖书法碑文
罗汉山由下至上,再从上而下的浏览一番,深谙书法的游客定会驻足停留,只为崖壁上的各类名家书法作品。传闻罗汉山始建之初,由发起者林志良先生邀请各界名家为罗汉添彩,各有书法作品一幅留于山中,林志良先生命人将名帖刻于摩崖之上,融于500罗汉之中供后人瞻仰学习。这些书法禅宗文化底蕴浓厚,贾庆林的“和”、沈鹏的“顿悟”、惠能禅师顿悟的精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林志良先生的“心随天籁”等等,与山水相依,与佛法相容,与入境之人合于一身。
天然石罗汉
在修成的罗汉山茶座的位置上,远远看去,在罗汉林立的半山坡上,有一块石头,真的跟一尊罗汉非常像,光着头,有两只眼睛,有鼻子,向左斜卧,以左肘支撑形成一尊天然石罗汉,整尊石罗汉的体积有三个真人大小,远望栩栩如生。随后又发现十分神似的石菩萨。
本文2023-08-07 16:37:4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4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