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有哪些对硝石的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9收藏

古籍中有哪些对硝石的记载?,第1张

硝石既有天然的,又能从土硝中提炼,人们早在2000多年前已利用硝石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说:汉初名医淳于意曾用硝石治病。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他所著的《金匮要略》中记有“大黄消石汤”方,治黄疸病。在2世纪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硝石被列为上品药。人们还认识到硝石的性质极活泼,它能与许多物质发生作用,丹炉家用制五金八石,银工家用化金银。因此,硝石成为金丹家常使用的物质,对它的认识也随实验而加深。梁代名医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清楚地介绍了当时鉴别硝石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今宕昌以北诸山有咸士处皆有之。”唐代苏敬主编的《新修本草》记载的提纯硝石的技术:“今炼粗恶朴消,淋取汁煎,炼作芒消,即是消石。”即将粗硝石经过水溶、煎汁、再结晶,得到针状晶体。硝石是制造火药的关键,因而对它的鉴别、加工提纯的掌握都是很重要的。

《新唐书》记有唐干河的木化石,杜光廷《录异记》记有婺州的松化石,767年华宏还画有松化石的壁画。沈括《梦溪笔谈》和邵博《邵氏闻见录》先后记有延州地下得“竹化石”,实际上是似竹的新芦木。《梦溪笔谈》还记有泽州(今山西晋城)“蜿蜒如蚊状”、“鳞甲皆如生物”的化石,可能是石炭、二叠纪的鳞木化石。杜绾在《云林石谱》记有镇江、黄山、商州、益州等处的“石笋”,实际是硅化木。

龙骨

[原 文]

《水经》①云:“彭蠡②之口有石钟山焉③。”郦元④以为下临⑤深潭,微风鼓⑥浪,水石相⑦搏⑧,声如洪钟。是说⑨也,人常⑩疑之。今(11)以钟磬(12)置水中,虽(13)大风浪不能鸣(14)也,而况(15)石乎!至唐李渤(16)始访(17)其遗踪(18),得双石于潭上,扣(19)而聆(20)之,南声函胡(21),北音清越(22),桴(23)止响腾(24),余韵(25)徐(26)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27)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28),所在(29)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30),何哉

元丰七年(31六)月丁丑(32),余自齐安(33)舟行(34)适(35)临汝(36),而长子迈将赴(37)饶之德兴(38)尉(39),送之至湖口(40),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41)焉(42),余固(43)笑而不信也。至莫(44)夜月明,(45)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46)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47)欲搏(48)人;而山上栖鹘(49),闻人声亦惊起,磔磔(50)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51)者,或曰此鹳鹤(52)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53),噌吰(54)如钟鼓(55)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56)山下皆石穴罅(57),不知其浅深(58),微波入焉(59),涵淡(60)澎湃(61)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62)口,有大石当中流(63),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64)吞吐,有窾坎(65)镗鞳(66)之声,与向(67)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68)焉(69)。因笑谓迈曰:“汝识(69)之乎噌吰者,周景王(71)之无射(72)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73)之歌钟(74)也。古之人不余欺(75)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77)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77)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78)终(79)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80)能知;而渔工(81)水师(82)虽知而不能言(83)。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84)者乃(85)以斧斤(86)考(87)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88)记之,盖(89)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 释]

①《水经》: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书,记述江河的源流分布情况,相传为汉朝的桑钦(也有说是晋朝郭璞)所著,今已散佚不存。②彭蠡(lǐ):鄱阳湖的另一个名称。在江西省北部。③焉:语气助词,表示确定的语气。④郦元:即郦道元。古人为行文方便,在称呼知名人物时,有时略去一个字。郦道元是北魏范阳 (今河北省涿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他遍游各地,根据亲身经历,对《水经》原文逐条详加注引,成《水经注》。⑤临:与……相接。⑥鼓:掀起。⑦相:单指一方。⑧搏:拍击。⑨是说:这种说法。是,这。⑩常:同“尝”,曾经。(11)今:如果。(12)钟磬(qìng):复词偏义,单指钟。磬,古代打击乐器,多用石或玉制成。(13)虽:即使。(14)鸣:使……发出声音。“鸣”后的省略代词“之”。(15)而况:何况。(16)李渤:唐朝洛阳人,曾作过江州(现九江市)刺史,写了一篇《辨石钟山记》。(17)访:探访。(18)遗踪:遗迹,旧址。(19)扣:敲。(20)聆(líng):细听。(21)南声函胡: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含胡。函胡,含胡。另一种说法,古人把宫、商、角、徵、羽五音和中、西、东、南、北五方相配。南音即徵声,北音即羽声。 (22)北音清越:指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脆响亮。越,高扬。(23)桴(fú):鼓槌。这里用如动词,指敲击。(24)腾:起,这里指传扬。(25)韵:这里指声音。(26)徐:缓慢。(27)尤:更加。(28)石之铿(kēng)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定语后置。铿然,形容敲击金石发出的声音。(29)所在:到处。(30)名:命名。(31)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元丰,宋神宗的年号。(32六)月丁丑:阴历六月初九。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33)齐安:今湖北省黄冈县。(34)舟行:坐船走。舟,名词作状语,坐着船。(35)适:到……去。(36)临汝:今江西省临川县境内。(37)赴:赴任。(38)饶之德兴:饶州德兴县,今江西德兴 。(39)尉:县尉,主管一县治安的官。(40)湖口:今江西湖口县。(41)硿硿(kōngkōng):象声词,形容斧击石的声音。(42)焉:相当于“然”,形容词或象声词词尾。(43)固:仍然。(44)莫:同“暮”,晚上。(45)独:特意。(46)侧:名词作状语,在两侧。(47)森然:阴森森地。(48)搏:扑,抓。(49)鹘(hú):隼(sǔn)鹰的一种。(50)磔磔(zézé):象声词,形容鸟叫的声音。(51)咳且笑于山谷中:即“于山谷中咳且笑”,状语后置。(52)鹳(guàn)鹤:水鸟名,似鹤,颈和嘴比鹤长。(53)发于水上:即“于水上发”,状语后置。(54)噌吰(chēnghóng):象声词,形容洪亮的钟声。(55)钟鼓,复词偏义,单指“钟”。(56)则:原来。(57)罅(xià):裂缝。(58)浅深:复词偏义,单指“深”。深,形容词用如名词,指深度。(59)焉:于之。之,指石洞石缝。(60)涵淡:水波荡漾。(61)澎湃(péng pài):波冲浪激。(62)港:江河可通船只的支流。(63)中流:河中间。(64)相:这里单指“风水”一方。(65)窾坎(kuǎng kǎn):象声词,形容击物的声音。(66)镗鞳(tāng tà):象声词,形容钟鼓的声音。(67)向;刚才。(68)乐作:奏乐。(69)焉;相当于“然”的样子。(70)识(zhì):同“志”,记住的意思。(71)周景王:周朝国君。(72)无射;钟名,铸成于周景王二十四年(前521年)。(73)魏庄子:名绛,谥号庄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74)歌钟,即古代的编钟。鲁襄公十一年(前561年),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了一半赐给大夫魏绛。(75)不余欺:就是“不欺余”。在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前。(76)臆断:主观猜测。(77)殆:大概。(78)士大夫:指做官的人。(79)终:始终,一直。(80)莫:没有可能,没有办法。(81)渔工:渔人。(82)水师:船工。(83)言:立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84)陋:见识短浅。(85)乃:竟然。(86)斧斤:都是斧头一类的工具。刃纵的叫“斧”,刃横的叫“斤”。(87)考:扣,敲。(88)是以:即“以是”。是,此。以,因。(89)盖:表肯定论断的句首语气词,有“乃(是)”,“原来(是)”的意思。

[译 文]

《水经》上记载:“鄱阳湖的出口处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山下与深潭相接,微风掀起波浪,湖水拍击石岸,(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鸣响)。这个说法,人们曾经有所怀疑。如果把钟放在水里,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发出声音,更何况是石头呢!直到唐朝李渤才探寻它的遗迹,(他)在潭边找到两块石头,敲击石头后仔细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才消失。他自以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它。能发出铿铿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呀,而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那一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同时大儿子苏迈将要赴任去做饶州的德兴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有机会观察那名叫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和尚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块敲(给我听),(果然)发出硿硿声,我仍然只是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特意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陡峭的绝壁下面。巨大的山崖在两旁直立,高达千尺,像凶猛的野兽古怪的恶鬼,阴森森地(好像)要扑过来抓人;而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的声音受惊飞起,在云层里磔磔地叫着;又有像是老年人在山谷中又咳又笑的,有人说这是鹳鹤的声音。我正心惊肉跳,想要回去,忽然有一种很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噌吰,像钟似的敲个不停。船上的人非常惊恐。(我)慢慢地察看(发出声音的地方),原来山下都是石窟和裂缝,不知道它的深度,微小的波浪涌到洞隙里,荡漾冲击,就发出这种声音。船转到两山中间,将要进入支流的入口处,有一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把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小窟窿,它们吞进吐出江风湖水,就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和刚才听到的噌吰声相应和。好像乐曲在演奏—样。(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古籍的记载吗“噌吰”的声音,(是)周景王的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的编钟的声音。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对于任何事情不是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主观猜测判断它的有还是没有,行吗郦道元所见到听到的,大概和我相同,但记载得不详细;士大夫们一直不愿意乘小船在夜里停泊在陡峭的石壁下面(去考察),所以没人能了解(真实情况);而渔人、船工即使知道,却不能记载下来。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而浅薄的人竟然用斧头敲击(石头的办法)去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了解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是为了叹惜郦道元(记事)简略和讥笑李渤的(见识)浅薄。

[鉴 赏]

本文以记游为题,内容也以描写山水为主,但此游的旨趣却在对石钟山命名由来的考证,并以此为切入点,阐发凡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的哲理。

全文思路围绕石钟山命名之谜逐层展开:第一段,围绕石钟山命名引出两桩疑案,是为设疑。第二段记叙探明真相的过程,是为破疑。第三段分析石钟疑案形成的原因,是为析疑。一个“疑”字贯穿全篇,是全篇文眼。不论记叙、描写,还是议论、抒情全都围绕它着墨,所以文章写得很集中,结构显得很紧凑。

文章用字讲究分寸,极为准确传神。如对郦道元的说法,只说“人常疑之”,因为“郦元所见,殆与余同”,只不过“言之不详”,故作者为其“简”而叹惜。对李渤的说法,却说“余尤疑之”,由“人”而“余”,由“疑”而“尤疑”,这是因为李渤“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以斧击石便“自以为得之矣”,故作者因其“陋”而讥笑。

有针对性的描写,是这篇文字的一大特点。为了强调要做到目见耳闻,就要敢冒风险,就要有勇气“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为此,作者着力地描写夜泊绝壁的恐怖气氛:侧立的大石如猛兽奇鬼的怪影,各种令人心动欲还的怪声,不要说是苏轼,就连当地经验丰富的舟人都为此“大恐”。短短几十字就营造出使人心惊胆战的效果,为说明探求真理不可畏难的道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附件1:

WH/T20-2006

古籍定级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古籍基本术语和定义,以及古籍的级别和等次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全国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的古籍保护,整理和利用工作,同时供出版,教学,科研及国内外相关业务单位使用

2术语和定义

21古籍

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22版本

一书经过抄写或印刷而形成的传本指书籍具有的特征,如书写或印刷的各种形式,内容的增删修改,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卷帙的存佚,以及书中所形成的记录,如印记,批校,题识等

221写本

缮写而成的书本习惯上对宋及宋以前缮写,宋代以后著名学者及名家缮写,历代缮写的佛道经卷等均称写本;历代中央政府组织编纂缮写的巨帙原本,如明辑《永乐大典》,清修《四库全书》等,亦称写本

222稿本

指作者亲笔书写的自己著作的底本分手稿本,清稿本和修改稿本

223抄本

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抄写而成的书本习惯上对元及元以后抄写的书本称为抄本

224影抄本

也称影写本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按照底本文字的行款格式,版框大小,文字内容,——摹抄,其版面形象与底本惟妙惟肖,故名

225彩绘本

用多种颜色绘制而成的书本

226刻本

雕版印本的简称指雕刻木板,制成阳文反字印版,而后敷墨覆纸刷印而成的书本

2261初刻本

第一次刻版印制的书本

2262重刻本

依据某一底本而重新刻版印制的书本

2263翻刻本

也称覆刻本按照某一底本翻雕印制的书本

2264影刻本

按照某一底本原样摹刻印制的书本

2265重修本

也称修补本或修补版指用修补过的旧版刷印而成的书本

2266递修本

用经过两次或两次以上修补过的旧版刷印而成的书本宋代的雕版,经宋元两代修补后在元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宋元递修本,或经元明两代修补在明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元明递修本,或经宋元明三代修补在明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宋元明递修本,亦称三朝递修本

2267朱印本

在版面上敷以朱色,覆纸印成的书本

2268蓝印本

在版面上敷以蓝色,覆纸印成的书本

227活字本

活字印本的简称选用单体活字,按照书的内容,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按照活字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泥,木,铜,锡,铅活字等活字印刷是宋仁宗庆历时(公元1041-1048年)毕升所发明,用胶泥制字,火烧使坚,摆版印刷这一发明较德国谷登堡使用金属活字排版早四百年元代又创制木活字2271泥活字印本

制造泥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

2272木活字印本

制造木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

2273聚珍版印本

简称聚珍版指清武英殿用所制木活字摆版印成的丛书本清乾隆皇帝采纳金简建议,在武英殿制造大小木活字,用以选印收入《四库全书》而又为世所急需的稀见之书乾隆皇帝以"活字"名称不雅,诏以"聚珍"名之用此木活字摆印之丛书称为内聚珍;后各省官书局据以翻刻,其所刻印之书称为外聚珍

2274铜活字印本

制造铜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

228套印本

套色或套版印成的书本,包括套色印本和套版印本两种早期为一版分色套印,元代以后发展成两版或多版分色套印

2281套色印本

也称敷彩印本指在一块雕版上,根据不同需要,敷以不同颜色而印成的书本

2282套版印本

用两套或多套大小相同的书版,分别敷以不同颜色,依次刷印而成的书本

2283朱墨套印本

以朱色和墨色两种颜色套版印成的书本

2284多色套印本

用三种以上颜色套版印成的书本,包括三色,四色,五色套印本等

2285饾版印本

雕刻多块印版,分别涂以不同颜色,依次刷印而成的书本为了表现山川云雾,草木虫鱼,花鸟禽兽,建筑陈设等富有立体感,将一叶图文或一个局部,分别刻成多块小木版,而后分层分色套印因每块雕版小如饾钉,故名

2286拱花印本

雕刻多块凹凸印版,根据内容需要,依次嵌合挤压而成拱起于纸面的各种图形的书本用以凸现山川云雾,草木虫鱼,花鸟禽兽及建筑陈设等造型的立体感

2287饾版拱花印本

同时运用饾版,拱花两种技法印制而成的书本

229钤印本

钤盖图章而成的书本

2210磁版印本

选用特制泥土制成泥版,刻成阳文反字,火烧令坚,敷墨覆纸而印成的书本

2211活字泥版印本

选用阳文反字的木质雕版作为字源,将特制泥条的一端压于木质雕版的一个文字上,制成一个阴文正字的泥质字模,再按照书的内容,选用对应的泥质字模,压于特制的泥版上,制成阳文反字的泥质版,在泥版上敷墨覆纸而印成的书本

2212铜版印本

以铜为版,施以腐蚀药剂制成印版,而后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

2213影印本

以某一版本为底本,用照相的方法制成印版,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

22131珂罗版印本

又称玻璃版印本用照相的方法,把图文晒印在涂有感光胶层的玻璃版上制成印版,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

2214石印本

利用多孔石质平版,经处理后制成印版,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

2215批校题跋本

指书中带有批,校,题,跋的书本对书的内容进行品评而形诸叶面的批语谓之批;依据不同传本和有关资料,与底本文字进行核勘,记载核勘文字谓之校;批,校均具者谓之批校;学者或藏书家对某一传本的内容,版本源流及其价值等所写的评论,鉴赏,考订,记事等,统称题跋,也称题识

2216过录本

将其他传本中所载的他人批校文字照样移录过来的书本

2217孤本

指一书世传只有一部的书本,或指一书的某一版本世传只有一部的书本国内单传者,称为海内孤本;全世界单传者,称为海内外孤本

2218善本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的书本大致包括写印年代较早的,传世较少的,以及精校,精抄,精刻,精印的书本等

2219普本

普通版本的简称,相对善本而言指具有一定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的书本

23三性原则

指认定古籍所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价值的准则制定本标准,遵循三性原则,以古籍所具有的三性价值作为定级依据历史文物价值侧重以版本产生的时代为衡量尺度,学术价值侧重以古籍反映的内容为衡量尺度,艺术价值侧重以版本具有的特征为衡量尺度在现存古籍中,凡具备三性价值,或具备其中之一之二者,可据以定级

24不唯时限原则

指确定古籍的级别,不把历史文物价值作为唯一依据的准则凡古籍按历史文物价值(有时限)衡量,应属下一级别;而按学术或艺术价值(不唯时限)衡量可列入上一级别者,即可将其定为上一级别

25等次上靠原则

指将古籍等次上靠的准则根据一书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主要指其在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诸如题跋,校勘及印记等,宜上靠一个或两个等次

26等次下调原则

指将古籍等次下调的准则侧重考虑一书的书品好坏和完残程度,凡属下乘者,宜下调一个或两个等次

3定级标准

古籍分为善本和普本两部分将具有珍贵价值的善本划分为一,二,三级;将具有一般价值的普本定为四级一,二,三级之下划分等次;四级之下,不分等次具体条款如下:

31一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特别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古籍

——元代及其以前(包括辽,西夏,金,蒙古时期)刻印,抄写的古籍

——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代表性稿本

——明清时期著名学者的代表性批校题跋本

——明清时期朝廷组织编篡的代表性巨帙原本

——明代及其以前铜活字印本,木活字印本,套版印本,饾版印本,拱花印本,饾版拱花印本及用特殊技法印制的各种有代表性书本

——明代及其以前用特殊纸张写印,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书本

——清代磁版印本,活字泥版印本

311一级古籍甲等

北宋及北宋以前(包括辽,西夏时期)刻印,抄写的古籍

312一级古籍乙等

元代及其以前(包括南宋,金,蒙古时期)刻印,抄写的古籍

313一级古籍丙等

——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代表性稿本

——明清时期著名学者的代表性批校题跋本

——明清时期朝廷组织编纂的代表性巨帙原本

——明代及其以前铜活字印本,木活字印本,套版印本,饾版印本,拱花印本,饾版拱花印本及用特殊技法印制的各种有代表性书本

——明代及其以前用特殊纸张写印,具有特殊装帧形式的代表性书本

——清代磁版印本,活字泥版印本

32二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刻印,抄写的书本

——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重要稿本,刻本,抄本

——明清时期著名藏书家的重要批校题跋本

——清乾隆及其以前内府刻印,抄写的书本,禁毁书,四库零帙及四库底本

——明清时期影刻,影写宋元版本,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的明清时期初刻本,明清时期写印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而成为现存最早的版本

——历代行用较短的年号,如明代的洪熙,泰昌,南明的弘光,隆武,以及清代的祺祥等,或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如大顺,太平天国及其他农民革命政权刻印,抄写的书本

——明末及清乾隆六十年以前的木活字印本,套印本及铜版印本等

——明代朱印本,蓝印本,印谱

——明末清初精刻精印本,或带有精美插图的戏曲,小说等

——清代泥活字印本,铜活字印本

321二级古籍甲等

明洪武元年(公元l368年)至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刻印,抄写的古籍

322二级古籍乙等

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至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刻印,抄写的古籍

323二级古籍丙等

——明清时期各学科名家名著的重要稿本,刻本,抄本

——明清时期著名藏书家的重要批校题跋本

——清乾隆及其以前内府刻印,抄写的书本,禁毁书,四库零帙及四库底本

——明清时期影刻,影写宋元版本,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的明清时期初刻本,明清时期写印元代及其以前人著作而成为现存最早的版本

——历代行用较短的年号,如明代的洪熙,泰昌,南明的弘光,隆武,以及清代的祺祥等,或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如大顺,太平天国及其他农民革命政权刻印,抄写的书本

——明末及清乾隆六十年以前的木活字印本,套印本及铜版印本等

——明代朱印本,蓝印本,印谱

——明末清初精刻精印本,或带有精美插图的戏曲,小说等

——清代泥活字印本,铜活字印本

33三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至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刻印,抄写的古籍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翻刻,传抄宋元版及稀见明清人著作的书本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过录明清著名学者,藏书家批校题跋的书本

——清代中晚期精刻精印本,仿刻覆刻宋元版本,朱印本,蓝印本

——清代中晚期采用西方凸版,平版等印刷技术印制的铅印本,石印本,影印本的最初版本,一般木活字印本及彩绘本

——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

331三级古籍甲等

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至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刻印,抄写的古籍

332三级古籍乙等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刻印,抄写的古籍

333三级古籍丙等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翻刻,传抄宋元版及稀见明清人著作的书本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以后过录明清著名学者,藏书家批校题跋的书本

——清代中晚期精刻精印本,仿刻覆刻宋元版本,朱印本,蓝印本

——清代中晚期采用西方凸版,平版等印刷技术印制的铅印本,石印本,影印本的最初版本,一般术活字印本及彩绘本

——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

34四级古籍定级标准

具有一定历史,学术,艺术价值的古籍

——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刻印,抄写的书本

——民国初年著名学者以传统著述方式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而形成的稿本,初刻本

五精石凡石类 统称矿石 种类繁多 虽是良药不可多用久用中规有害。五石炼精沉积脏腑骨络五石为害多溢。遂于补阳 世人兹*害己,阳起石 钟乳石 代赭石 赤石脂 海浮石 紫石英 磁石 滑石 礞石 云母石 龙骨 石膏 等(纲目)五精石 一说在(纲目从新)和 药石志 有明细阐述。后世医书基本不载。唯有专业教材 和 中医试题方面有涉及。近代医学对石类药有所突破 但在药用方面还是遵循古籍古人的经验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

石钟山记明确指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是错误的做法,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

石钟山记

作者: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赏析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天,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一共三段。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引《水经注》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第二层,提出六朝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正因为对郦说“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异议,这就由郦道元的说法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访其遗踪”的行动。他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理应无疑。作者表明自己对李渤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声之说难以置信。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