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用水有讲究:古人有怎样的用水标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3收藏

泡茶用水有讲究:古人有怎样的用水标准,第1张

好水的标准是水质:清、活、轻;水味:甘、冽。

①清:水质要清。要求无杂、无色、透明、无沉淀物。

②活:水源要活。现代科学证明,在流动的水中细菌就不易繁殖,而且活水经自然净化,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较高,泡出来的茶汤特别鲜爽。

③轻:水体要轻。水的比重越大,说明溶解的矿物质就越多。实验表明,当水中的铁过多时,茶汤就会发暗,滋味也变淡;铝含量过高时,茶汤会有明显的苦涩味;钙离子过多时,茶汤会带涩,所以水要以轻为美。

④甘:水味要甘。就是入口之后,舌尖顷刻便会有甜滋滋的感觉。咽下去后,喉中也有甜爽的回味。

⑤冽:冽即冷寒之意。因为寒冽之水大多出于地层深处的泉脉之中,受污染的机会较少,泡出的来的茶汤滋味纯正。

1 古代人用什么烧水泡茶

古代人用木炭烧水泡茶。

陆羽大大说:“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

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意思是烧水最好用炭,其次用能燃烧得很旺的薪柴。

如果那炭你曾用来烤过羊肉串啥的,会让炭染上膻腥之气,还有那些富含油脂的木材,这些都不能用,因为会有“劳薪之味”。(好像可能大概就是松木那种油脂味吧?) 所以,你以为搞个干净的炭就行了?No~No~N0,“火必以坚木炭为上,然本性末尽,尚有余烟,烟气入汤,汤必无用。

故先烧令红,去其烟焰,兼取性力猛炽,水乃易沸。”你用的炭必须要烟气要少,否则像起了狼烟一样黑烟滚滚,不知道还以为匈奴入侵呢。

所以你的炭最好搁外边先烧一会,等烧到赤红色没有烟尘的时候,再上炉煮水。

2 文言文《核工记》的翻译

宋起凤《核工记》翻译与赏析 全文翻译: 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城顶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好象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象是等着谁应声开门。把门大开,好象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象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听到了脚步声忙忙地上前。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象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星星有几点。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计算整个桃坠,共有七个人:分别是四个和尚,一个船客,一个小童,一个士兵。宫殿房屋器物用具共有九个:分别是:一座城,一座楼,一座寺院,一个宝塔,一条小舟,一个阁楼,一个炉灶,钟和鼓各一个。景致共有七处,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块河滩石头,星星、月亮、三盏灯火。而人的活动例如传递更次,报知天亮,候门等人,夜晚归来,靠着茶几,烧制茶水,总共有六样,各自神情态度都不相同,并且具有其愁眉苦脸、畏惧严寒、凝聚神思各种神态,都一一模仿得很像。 佛语说:“容纳高山于芥菜子,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赏析: 唐代诗人张继有一首饮誉古今的七绝《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描写了姑苏城外枫桥和寒山寺深秋冷落的自然景色,表现出一种寂寞的情调,渲染了作者旅途的孤愁情怀,而《核工记》所记桃核工艺品的微雕世界则是此诗意境的具体化、形象化,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全文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显示出雕刻者技艺的精湛和雕刻艺术的精巧。 首先,桃坠形体之小与雕刻人、物、景、人事之多形成对比,突出“奇巧”。桃坠“长五分许,横广四分”说明桃坠体积之小,显示了桃坠工艺品的精巧。结尾“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隐几,煎茶,统为六。”众多人、物、景、人事都是雕刻在 “长五分许,横广四分”的桃坠上,这种对比充分说明了桃坠的巧夺天工。 其次,人物神态之活与情态之细形成对比,突出桃坠之“妙”。作品写更夫“若寒冻不胜者”的神态和情态,渲染了深秋冷落的自然景色;又如写寒山寺“户内一僧”则是“侧首倾听”,“松下东来一衲”又是“负卷帙踉跄行”,而舟尾小童是“拥炉嘘火”,钟阁叩钟者是“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以上这些描写,既有粗线条的勾勒,又把人物最微妙的情态描述出来了。避免了枯淡,使文章显得生动感人。人物的神态和情态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美,突出了桃坠之妙。 第三,意境深邃与文字浅显形成对比,突出桃坠作品之美。桃坠“长五分许,横广四分”,上刻人、物、景、人事,文章描述文字虽浅显,却富有诗情画意。本文中,桃坠雕刻的重心凝聚在两处:一是寒山寺,一是小舟,扣住了诗的题意。先看寒山寺,依傍山麓,古松掩蔽。房门虚掩,一僧于屋内侧首倾听。他是听松涛声,还是听潮涨声?都不是。他是倾听人的足音,在等人。这样,僧的焦急之心不言而喻。这由“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可知。在这深夜中,“踉跄行”、“仆仆前”正说明事情非同一般。再看另一个画面:“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写客伏在小桌上小睡,像是要醒来的样子,点明了行客心事重重,揭示了行客愁闷落寞的情怀,以至于夜半三更,难以安眠。而残月半弯,疏星数点,潮声阵阵,无疑又为行客添了几多愁绪。这样,文中所介绍桃坠微雕世界的两个主要画面,都突出了一个“愁”字,完美地完成了诗的意境的体现。这些描写,用笔经济、简练,文字浅显,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

泡茶文言文也称沏茶。

1、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2、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3、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4、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窗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涛起,香生玉乳,雪溅紫瓯圆。

5、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6、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7、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8、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鸪斑。

泡茶用水究竟以何种为好,自古以来,就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兴趣。陆羽曾在《茶经》中写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一般说来,在天然水中,泉水是比较清爽的,杂质少,透明度高,污染少,水质最好。

唐饮公司的“生命之泉”山泉水是位于无污染山区的天然泉水,终日处于流动状态,经过砂石的自然过滤,通常比较干净,味道略带甘美,水质的稳定度高。山泉水大多出自岩石重叠的山峦,山上植被繁茂,从山岩断层细流汇集而成的山泉,富含二氧化碳和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而经过砂石过滤的泉水,水质清净晶莹,含氯、铁等化合物极少,用这种泉水泡茶,能使茶的色香味形得到最大发挥。订水电话是4008833442,现在有优惠。

自来水:一般是经过人工净化,凡达到我国卫生部制订的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自来水,都可以用来泡茶。但有时自来水用过量的氯化物消毒,氯气味很重,用之泡茶,不仅茶香受到影响,汤色也会混。为了消除氯气,可将自来水贮存在洁净的容器中,静置一昼夜,待氯气自然挥发,再用来煮沸泡茶,效果大不一样。

一般都是用这个水来泡茶啦

人类最早饮茶起因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

中国饮茶的历史大约有两千年,始于西汉

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

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

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

扩展资料:

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然而,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

《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

《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此时,茶叶利用方法前进了一步,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

-饮茶-中国饮茶史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