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的历代都城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楚国的历代都城,第1张

丹阳、郢都、_都、鄢都、江陵、陈、寿春。

1、丹阳

丹阳是楚国最早的国都,关于古丹阳的位置,近代学术界有丹江源头水说、当涂说、秭归说、枝江说、丹淅说等说法,目前学者多公认丹淅说。

周昭王时,屡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徙。到周夷王以前数十年间,楚人终于在丹江下游(河南省淅川县)的“丹、淅之会”,建立起了新都。

根据山水阴阳的理论,因都城位于丹水之北,故名丹阳,即丹淅说之理论依据。另外,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对丹江流域淅川楚墓群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河南省淅川县出土的楚国令尹子庚墓(楚庄王之子)以及周边大量楚国贵族墓(淅川楚墓)被发现,其中云纹铜禁最为有名。

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为丹淅说提供了实物证据(最关键)。

按照中外历史上地名随人迁徙的惯例,“荆山”之名也随楚人的实力所及越过汉水,移植于汉水西南今湖北南漳西北的八十里左右处,为丹淅说之地理依据。

2、郢都

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楚文王自丹阳迁于此,,在此建都400余年。楚国最鼎盛时期的首都。

曾经有二十个王以此作为都城,历时四百多年。由于它是长江中游水陆交通的中枢,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78年,郢都遭到秦国军队入侵,因而变成废墟。

3、_都

公元前506年,因为和吴国的战争,楚昭王自郢迁于此,在今湖北省宜城东南,何时迁回郢不知。

4、鄢都

楚惠王曾居于此,在今湖北省宜城,何时迁回郢不知。

5、江陵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楚顷襄王二十年自郢迁于此,在今河南淮阳。

6、陈

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十年迁于此,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北。

7、寿春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迁于此,在今安徽省寿县。

扩展资料

楚国在战国时候的疆域

1、湖北,湖南,安徽,江苏全部;

这是楚国的基本根据地。湖北是楚国的政治中心,湖南是楚国的后方和兵力来源地,安徽和江苏是战国时候吞并小国(如徐国)过来的。

2、四川,重庆西部;

这两个地方,是楚国消灭了巴人后夺来的。

3、陕西东南部:

主要是指汉中地区,和秦国的主要战场。

4、河南南部;

原宋国的地盘。

5、山东西南部:

战国晚期和鲁国战争时夺来的。

6、贵州东北部;

战国时楚国势力延伸到那一带。

7、广东北部;

消灭了百越族势力后夺来的。

8、江西大部;浙江西北部

楚国在周文、武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史称“大启群蛮”。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_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

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楚怀王时期灭越国,但因为怀王用人不当以及秦相张仪欺诈导致国势渐衰。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灭亡。

前209年,楚地起义军将领项梁起事,在薛城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楚怀王”,重新建立楚国,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派人杀死楚怀王熊心。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兵败自杀,刘邦建立汉朝。

春秋时吴越争霸,战国时楚国渔翁得利,消灭了两个衰弱的国家。

——楚国

——丹阳

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周朝爵位:公、侯、伯、子、男),楚国建立。楚国的疆域范围大致在今天长江以南,包括今天的湖北和湖南这一代。公元前704年,楚国国君熊通僭越自立为王,是为楚武王。

楚国的国家面积在诸侯中是最大的,几乎占据了天下的一半。楚国的部落酋长在周灭商的战争中,投靠了周文王,因此被封为“子”爵,是春秋爵位中最低的一级。后来,楚国第一任君主熊绎带领楚国人民艰苦奋战,并不断开疆拓土,成为了长江以南的大国。周王室衰微以后,熊通自立为王。楚文王把国都迁到了郢都,逐渐争霸中原。到了公元前6世纪,楚国出现一个君王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任命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楚庄王的带领下,楚国在“邲之战”中打败了北方强国晋国。后来,楚庄王又相继灭掉了萧国,三次攻打宋国,成为了春秋中期的霸主。楚庄王故意问周王九鼎的大小和轻重,产生了一个成语“问鼎中原”。但之后,楚国被吴国打败,整个国家都被消灭,在秦国的帮助下才成功复国。战国时期,楚国用吴起进行变法,实力强劲,称为战国七雄之一。嬴政继位以后,开始统一六国的战争。王翦率领60万大军,与项燕作战,最终楚国覆灭。

楚国大致存在了1000多年,由熊绎建立,被秦国所灭。秦朝末年,楚国的贵族项羽又灭了秦朝。

战国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河南以南、四川以东几乎都是楚国的领土。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地方设置郡县政权组织形式,楚县是最早的县级行政区域。楚国设尹治县,县尹由楚王派遣,并非世袭,这意味着中国古代官僚制的萌芽。

战国时期楚国的郡没有行政职能,没有形成郡统辖县的地方政权组织。但它郡、县两种形式的组织,则为秦朝郡县相辖的地方政治组织形式的产生开了先河。郡县之下设有乡、州、社、里等基层组织。州、里这两个重要基层组织。 

扩展资料

楚国语言属华夏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上具有较多的自身地域特点。西周时期的楚国文字,与中原诸国的文字还没有多大区别。楚公家钟铭文就与宗周钟的铭文风格类似,气势浑厚,规整,略显波折。春秋至战国中期,楚国文字形体逐渐趋向修长,笔划细而首尾如一,排列比较整齐美观,笔势圆转流畅,风格自由奔放。

战国中期以后,竹简、帛书式的手写体据主导地位,铜器铸铭、刻铭均受其影响。字形趋扁平、体势简略,横笔昂首,首粗尾细,有的波势挑法己具后世隶书雏形。

-楚国

我们这里提到的先秦古玺,以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官玺为主。私玺的地域性较为难以尽述。

楚国古玺的形体大小不太统一,似乎没有定制。印纽以坛钮为主。有十字界格或竖界格,多为白文印玺。字体风格与同时期的楚国的青铜器铭文及竹简文字基本一致。根据楚国一些独有的官职称谓、地名及文字风格可以确定一批古玺属于楚国官玺。我们列举一些,让大家了解一下楚国官玺的ji基本风貌。

一、大莫嚣鉨

“大莫嚣”之称,古时只在《汉书•曹参传》出现过,而《史记•曹相国世家》中作“大莫敖”。根据史学家分析,因汉代时近战国,故仍沿用楚官名号。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竹简中亦有此官名;包山楚简中亦有此官名。此处“嚣”字应读作“敖”。据记载分析,“大莫嚣”应是楚国中央军事机构中的长官。

此印于1986年文物普查之时在安徽六安县发现,是战国晚期楚国官印。

我们介绍古玺时提到过,职位越高,形制越规整,这方古玺的形制接近当时周玺的形制。

二、连嚣之四

连嚣,即典籍中的连敖,从《后汉书》之记载我们知道这是楚地特有的官职名。

战国之时,居民编制是按照国、鄙两套制度。国,五家以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以为军令。鄙,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邑有司;十邑为率,率有长;十率为乡,乡有良人;三乡为连,连有长……连嚣是楚国连一级别的行政划分的军事主官。

《史记》中以“司马”来解释“连敖”。司马我们知道是军事主官的称谓,可见连敖亦是如此。只不过各诸侯国叫法有不同而已,而“连敖”,或如此印写作“连嚣”都是楚地特有的军事官名。至于此玺玺文的“四”字,应该与汉代虎符第一至第五的计数形制类似。

从形制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央军事主官“大莫嚣”与地方军事主官“连嚣”所用规制的区别。

三、连尹之鉨

连尹亦是楚国的官名。《汉书•灌婴传》:“击破柘公王武君燕西,所将卒斩楼烦将五人,连尹一”。《左传》:“屈荡为连尹”。此处的“连”与“连嚣”的“连”相同,是地方一级居民行政区划的级别。有说连尹是武官,也有说是文官,笔者还没有被完全说服,所以存疑吧。从此玺我们可以看到地方的官员玺印也有比较规整的。

四、士尹之玺

这古玺的文字有少许争议,笔者按“士”字说。春秋战国时“士”是最低级别的贵族。在一些出土的楚简中可以见到“王士”,即楚王之士;“左尹士”,即左尹之士等等。

楚国叫“尹”的命官很多,主管某事或者管理一地方都可叫“尹”。曾侯乙墓出土的楚简中就有令尹、左尹、连尹等官名。

五、亚将军鉨

楚国将军玺印。春秋战国时将军有大将军、上将军、禆将军等。“亚”,次也,就是比将军低一级别的次将军之意,也可以作将军副手解释。《汉书•陈平传》:“以平为亚将,属韩信,军广武。”的记载,就是刘邦任命陈平为韩信副将,管理广武地区的军事。刘邦、项羽皆为楚人,故官职亦多沿用楚国制度。

此印中的“将”字的写法亦是当时比较普遍的,多在楚国印玺中出现。

六、司马之府

司马,我们已经说过,是执掌军事方面的武官,分左司马、右司马,亦有大司马。官员制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了解一下,也是很有意思的,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这里“府”字的写法亦是其时比较常见,府,即府库。玺文“司马之府”,应是当指司马属下之军需府库。

此印的是笔者比较喜欢的,布局对角线的呼应平,多处平行两笔的切割与顾盼,使得此印平正中带着一股森然之意。参差但不觉纷乱,匀稳而不板滞,疏密之有致,顾盼之有情,意境之浑然,不可多得。

七、上场行邑大夫鉨

“上场”,应读为“上唐”,古时,“唐”通“昜”。可以在很多古籍与实证中见到,例如马王堆帛书,“羊唐”作“羊肠”;赵国货币三孔布面文的“南行昜”即古书上的“南行唐”。

《左传》中注,唐,属于楚之小国。那么此玺是楚国的上唐附邑的邑大夫所用之印。

也可以从中看到与楚国其他官玺不同的特色,也可以从中窥见,秦统一六国前,各诸侯国,甚至各附属小国文字、印玺的地域性差异的显著。

此古玺白文,且留空的实地较多,但是因为年代的关系出现了斑驳,腐蚀造成的斑点累累,不但不觉残破,反而使得原本比较平板的古玺平添了苍茫之趣。很多古玺在初看的时候都会有过于呆板、文字难以辩识、亦或布局太过天马行空。那么我们花这么多力气来说古玺又是为何呢当然不是因为他的史料价值,而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天马行空、妙趣天成的古玺,很多的古玺如果没有年深日久早就的残破,几乎没有什么可取之处,正如这方“上场行邑大夫”古玺。但是正是一些因时间早就的残破才给了后世篆刻人启发,出现了仿古玺的刻意残破章法。那么大家可否从古玺中,从这个风格最多样的时代中,寻出一些新的启迪呢。

今天的楚国古玺说到这,再给带来一些楚国古玺,供大家学习体会。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