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起源期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与西医相比,对许多疾病具有独到见解、独特治疗方法和确切疗效。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的优势,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优势
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源流上说,第一个时期是远古起源期。这个时期,膳食养生、环境养生、针灸按摩和导引吐纳术等出现。第二个时期是先秦奠基期。这一时期出现的周易、道家、儒家、《黄帝内经》共同营造了中医养生的根基。第三个时期是秦汉魏晋丰富期。由于吸纳了董仲舒、《神农本草经》、王充、张仲景、华佗、葛洪、陶弘景等人的养生保健思想,内容更加丰富。第四个时期是隋唐充实期。巢元方、孙思邈、佛家等都更加充实了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内容。第五个时期是宋金元发展期。这时,老年医学得到不断发展,医药养生保健方法日臻完善,饮食养生更丰富多彩,“金元四大家”对养生保健学作出了贡献。第六个时期是明清推广期。这时,养生重“命门”和“宝精”说,有丰富多彩的养生保健方法,动静结合养生,导引武术健身,并重视老年颐养。第七个时期是近现代弘扬期。预防保健取得显著成就,开展养生保健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重视养生保健教育。
中医养生的基本观念非常科学,一是生命观。讲究生命的物质观和生命的运动变化观。二是寿夭观。讲究先天禀赋和后天因素。三是和谐观。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体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四是权衡观。讲究自然、生命的权衡自稳和养生的权衡自稳。五是健康观。既有传统健康观,又有现代健康观。
中医养生治未病是世界医学发展的方向
“预防是最佳的医药”,这是当代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医学博士亚历山大·利夫说的一句话。然而,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了“治未病”的概念。
书中有三处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治未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在未病先防方面,重要的手段就是养生。
马孝文教授曾指出:“中医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上工治未病"的防治思想。中医注重养生,保持健康之生,注重人体的自强。西医虽然也有预防思想,但它讲的是打预防针,是灭菌,其实有点细菌不是坏事,人体才有抗病能力。”因此养生是中医无可匹敌的独特优势。
中医养生法则
动静互涵、形神合一。动静适宜;动以炼形,静以养神;保形全神,调神安形。
三因制宜,审因施养。因时施养、因地施养、因人施养。
知行并重,持之以恒。知之不易,行之更难。养生保健贯穿一生,练功贵在精专,养生保健重在生活化。
内因为主、正气为本。护肾保精,扶正固本;调理脾肺,益气扶正;清静养神,真气从之;慎避邪气,正气安和。
天人相应、内外统一。积极主动,顺应自然;协调内外,调内为主;因时之序,顺应天时;异法方宜,适应地理。
中医养生方法
1、气功养生法。要注意练功的注意事项,切不可走火入魔。
2、神志养生法。修德怡神、调志摄神;积精全神、四气调神。
3、行为养生法。像膳食、起居、房事、运动、交际、休闲娱乐、旅游、沐浴等均可养生。
4、针推养生法。使用针灸、推拿、刮痧等进行。
5、本草养生法。即药物养生,应用着眼于补、泻两个方面。用之得当,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益寿延年的作用。但药物不是万能的,如果只依靠药物,而不靠自身锻炼和摄养,毕竟是被动的、消极的。药物只是一种辅助的养生措施,在实际应用中,应掌握如下原则:不盲目进补,补勿过偏,应辨证进补。另外,要注意盛者宜泻、泻不伤正等。
6、审因施养法。即因地(地理环境、居住环境)、因时(年月、四季、昼夜等)、因人(即因人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职业人群、不同体表部位)区别施养。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静神养生
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说明了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可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又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但进补既要辩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较合适;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
顺时养生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古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古医家孟说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调气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古人认为,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而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它措施,减少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进而延年益寿。
不食五谷,餐风饮露;腾云乘龙,四海云游。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不乏对仙侠的幻想,也不乏对得道升仙的努力,道家的辟谷之法就是一例。
那么,辟谷养生究竟是什么呢?就让 道家文化 为你介绍。
“辟谷”源自道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作为一种延年益寿的养生法则,辟谷在很多古书典籍里也有记载。
传统的辟谷分为服气辟谷和服药辟谷两种主要类型。
服气辟谷
服气辟谷主要是采用绵长柔细的呼吸方法。这一方法来源于仿生吐纳,又叫做龟息。古籍中说“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道家认为,辟谷服气不仅能抵御断食带来的饥饿与虚弱,还能使人精力旺盛,益寿延年。
服药辟谷
服气辟谷的同时,还需进食杂食和药饵。关于所服之药,各家各流派也不尽相同,常用的杂食是芝麻、黑大豆、红枣、蜂蜜及酒类。至于药物就更多了,有地黄、何首乌、枸杞、菊花、茯苓、白术、菖蒲、泽泻等。
还有一些辟谷人士只是提倡少食,在辟谷过程中仍进少量主食,这与节食其实并无二致,其实质是限制热量摄入。
从科学角度来说,道家的服气辟谷有将人的动物性生存转向植物性生存的倾向,缺乏科学依据;而服药辟谷或过程中伴随少食的做法,实质上是有助于延年益寿的节食,但如果长期进行,营养难免失衡,容易引起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健康反而无从谈起,本身患有慢性病、体弱的人士更不可轻易尝试。
结束语:现代社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许多人对辟谷养生这种提倡返归自然的方法也越来越关注。但养生是需要兼顾各种营养的合理搭配,才能真正达到减肥健美、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效果。所以,辟谷养生方法也需要被理性对待,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才能真正有益我们的健康。
文献
延年益寿,人同此心。达官贵胄、方外修真、三教九流,于此莫不关注,故而养生文献不限于医家,诸子百家均有所涉及。中国现存养生类著作约数百种,尚不包括涉及养生内容又非养生专著的书籍。养生书籍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通论类
主要从养生的大旨、理论、指导思想等立论,全面分述各种养生方法,泛而不专,有助于人们了解养生理论,并指导一般的养生,如汉代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梁代[[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唐代[[孙思邈]]著《孙真人养生铭》、宋代陈直著《养老奉亲书》、元代李鹏飞著《三元延寿参赞书》、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及胡文焕著《寿养丛书》、清代曹庭栋著《老老恒言》等。
食养类
主要从饮食物性味、补泄滑涩的效用与人体状态、天时气候、地理方域等的关系论述养生之道,也包括节食、辟谷等内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道藏精华录》收载的《服气长生辟谷法》(著者佚名)、清代简缘老人的《节饮集说》等。
导引类
主要从论述气功、导引练形的理论及具体方法上阐明祛病保身、益寿延年之道,内容包括各种门派、形式的气功,各种导引练形(如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著述。如后人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辑出的《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明代尹真人著《性命圭旨》和朱权著《臞仙神隐》、清代马齐著《陆地仙经》,以及南北朝达摩祖师的《易筋经》、明代袁黄的《静坐要诀》、清代娄杰的《八段锦坐立功法图诀》等。
炼丹类
主要是各种炼制丹药法的有关记述,古人曾希望通过对各种矿石药物的复杂烧炼过程制造出令人长生不死、霞举飞升的灵丹,虽说设想荒诞,近于虚幻,但却也得到了一些有疗效的治病丹药,开人类药物化学研究之先河。疗疾者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临床已有定论。这类著作主要收藏于道家的汇编类道书《道藏》中,如宋代吴悞著《丹房须知》、金陵子著《龙虎还丹诀》以及著者佚名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等,记载炼丹术最早、最著名且传世者则是晋代葛洪的《抱朴子》。
老年人在炎热的夏季,人体阳气旺盛,阴气不足,是中风、肠道疾病、中暑的高发季节因此老年人夏季养生非常重要,现在就介绍下老年人夏季养生小常识,让老年人健康地度过这个夏季。
夏季是“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的季节,黄帝内经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观点,夏季与五赃的心相应,气候炎热,汗液外泄,易耗伤心气,所以夏季要重视养心,养阳为夏季养生的关键。
老年人夏季养生小常识之按摩保健
夏季在人体主心、脾,故心、脾气自然旺于冬季,而热、湿邪最宜伤及心脾两赃,使心、小肠、脾、胃的功能失职,故夏季的按摩养生应以心、小肠、脾、胃经上的穴位为主。可选用阴郄、丰隆、三阴交、梁丘、足三里、后溪,肾俞,命门,关元,百会,劳宫,合谷,天枢,上巨虚,膈俞、脾俞等穴进行按摩。
古籍的养生思想一般来讲,都是在黄帝内经里。具体的你可以去了解下黄帝内经里面是怎么说的。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是《黄帝内经》中养生的总原则,本质的含义就是要顺从自然规律生活。具体的可以去
看看
本文2023-08-07 17:08: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5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