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在神话中的来源
关于老虎的传说,给大家个我知道的,财神爷赵公明的坐骑——黑虎。
财神大家都知道,尤其最近这些年,人们纷纷都拜财神,有什么武财神关公、文财神比干之类的。但是,赵公明这个财神是总财神,管财运拜他是最合适的。
看过财神爷画像的人应该知道,赵公明总是骑着一只黑色的老虎,这只老虎可不一般,它身上的故事可不少。
根据《封神榜》的说法,当年赵公明在封神之前,某一天路过一座很高的山,突然间天地变色邪风阵阵,然后窜出了一只黑虎。这个黑虎看起来就特别凶,赵公明为了避免黑虎危害四方,所以就打算降服了它。话说赵公明从腰上取下一根丝带绑在了黑虎的脖子上,然后一把抓住了黑虎的脖子,然后直接就跨上了黑虎的背,从此以后黑虎就成了赵公明的坐骑。
《封神榜》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最后姜子牙封神的时候,他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既然名号里有虎,那么黑虎就理所当然跟着主人一起升天成仙了,而且还被人们尊称为“玄坛黑虎”。
这个黑虎大概是太出名了,之后又被人编排了点儿其他的活儿干。
根据清代钱彩《说岳全传》的描述,佛祖殿前的金翅大鹏鸟转世成为了著名的抗金名将岳飞,为了匡扶大宋江山鞠躬尽瘁。而天上的神仙也不能干看着金翅大鹏鸟自己在那里受累,所以财神爷赵公明的坐骑黑虎被派下界,转世成了名将牛皋,他追随岳飞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抗金中屡次立功。
牛皋有两件法宝,一是穿云箭,二是破浪履,在镇压杨幺起义时,牛皋大显神通,活捉了杨幺。这位黑虎转世的将领是非常厉害的,他是为帮助岳飞而来,所以最后岳飞死了他也跟随着死去了。
黑虎完成了任务,然后就又回到了天上,继续去给财神爷赵公明当坐骑,重新过上了神仙的日子。
当然了,这个神话故事人为痕迹比较重,一看就是人们为了突出岳飞而故意设计的。不过神话不就是这样吗,都是人们口口相传,最后假的也变成了真的。
总体来说,黑虎这个老虎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知名度算是比较高的,而且围绕它的故事也比较精彩。
本回答收录于「虎年唬不住」优质回答
「虎年唬不住,新春趣答会」去看看
2022年是中国的虎年,中国人用十二生肖为每个年份命名,体现了古人的无尽浪漫情怀,而虎作为其中之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哪些寓意,让我为大家一一介绍。
虎文化历史悠久
老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老虎是兽中之王,它威猛、坚强、勇敢。在人们心目中,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能保护财富。
在我国民间,将老虎当成神来祭祀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周代,年终大祭时,就祭祀老虎。《礼记》中有“迎虎”的记载,古人认为老虎是农业生产的保护神。祭祀老虎,是因为它能吃祸害庄稼的野猪。
我国有好多少数民族崇拜老虎,并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俗。彝族人称虎神为“罗尼”,这是他们心目中最灵验、最崇高的神。虎神能够为他们消灾驱邪,可以保佑他们吉祥平安。他们把自己、家庭以及家族的幸福,都寄托在虎神的庇佑之下。
因此,在一些彝族人家的神龛上大都供奉着虎形祖灵,大门上挂着虎形辟邪,在村寨的路口设有形状像虎的石虎神。
大约在5000多年以前,老虎便与我国的民俗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虎图腾源自伏羲时期,且早于龙图腾。对于虎的崇拜,存在各个民族宗教中。在道教中,老虎被视为天门的守护神。道教经典被称为“龙虎经”,炼的丹药则称为“龙虎丹”。在佛教中,虎还被驯化,成为为宣传佛法服务的“禅虎”。
我国南方对虎的寓意
在我国南方地区,由于“虎”与"福”读音相近,因而虎又成为福的象征。比如南方年画中的《五虎(福)图》便属于此类。此外,北方的妇女还喜欢用大红纸剪出各种各样以老虎为题材的窗花,形象质朴可爱,贴于门窗、室内,营造出吉祥红火的气氛。
虎是权力的象征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左半交给将帅,右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汉错银铜虎符)一枚,长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曰“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也藏有一枚从西安西郊发现的虎符,据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文物,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制作却极为精巧。
虎为正义、勇猛无适度、威严的象征
虎为十二生肖之一,排行第三,地支为寅,称为寅虎。
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无适度、威严的象征。据考证,虎的形象在古羌戎族也有出现,但在我国西南地区最为流行。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的兽面和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都与虎的形象相似,直到今天我国的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仍称虎是其祖先。汉代人把虎看作是百兽之王。白虎是上古四大神兽之一,而且仙人往往也乘白虎虎升天,是镇西之兽。自汉代以后虎一直成为劳动人民喜爱的保护神,而没有成为帝王的象征,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与发展,崇虎的文化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观念。
清代文人舒位《黔苗竹枝词红苗》诗:“织就班丝不赠人, 调来铜鼓赛山神,两情脉脉浑无语,今夜空房是避寅。”寅为虎,谁敢违背避寅习俗,月寅日若夫妻同房而眠,老虎就会伤害他们。是一 些地方民间流传的避寅习俗。
虎头帽与虎头鞋
在中国的传说中,虎充满了正义感。据历史记载,《山海经•海内西经》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形象怪异,它是神山昆仑山的守卫者。而在《山海经•西山经》载:“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它又是昆仑山之主。
虎的正义凛然,让古人们相信它能够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所以有些家庭会在家里挂虎画并且正对大门让恶魔不敢进入侵犯,让儿童戴着虎头帽、穿着虎头鞋用以驱邪,睡虎头枕以使自己更加强壮。而百姓们常常用虎画、虎脸、虎门神等祈福避邪。因此虎象征着祈福辟邪。
在久远的远古时期,是没有老虎属相的,反而有狮子。但是主管封属相的玉皇大帝觉得狮子很凶残,性格刚烈,不好管束。在狮子的恶名传来天宫后,玉帝便决定除去狮子的属相头衔,补进了兽王虎。
于是把狮子从生肖中除名,委派殿前的虎卫士来镇管山林。将虎卫士封为属相。从此,虎成为了属相,狮子则被贬到遥远的南方去了。当然,老虎也从玉帝的殿前卫士下凡间,永保下界安宁。
扩展资料:
十二生肖的来历与传说
从文献记载来看,黄帝时代就有十二地支,它跟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等十二星座有关,最早的十二地支、十二星座都代表着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令、节令。
殷商时期发明了甲、乙、丙、丁等十个计算与记载数目的文字,后来研究命理的人把它称为天干,并使之与地支结合运用,如甲子、乙丑等,用于计年、月、日、时。
相传以十二种动物取代十二地支,来代表十二个月令,是汉朝东方朔的杰作。有明确记载的是东汉王充所写《论衡》中的《言毒篇》,他提到了十二种动物的名称。用十二生肖来计年,也起于东汉。清朝赵翼所著《陔余从考》也指出这一史实。
至于为什么要选定十二种动物作标志,最早可能与图腾有关。古代各部落都选一种特别惧怕或特别喜爱的动物,以其图案作为本部落标志。宋代洪巽的《旸谷漫泉》、明朝郎瑛的《七修类稿》等对此都作了解释。
另外佛经《大集经》记有十二生肖轮流游行的故事,但其中无虎而有狮子,因此有人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以虎代狮,可能与中原不产狮有关。
-生肖虎
在东北,朋友之间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彪啊?“彪”的意思是指傻乎乎的,没什么心机,容易冲动的一类人,是一个蕴含“恨铁不成钢”意味的贬义词。然而,语言源于生活,“彪”并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凭空捏造的,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古籍中确有关于“彪”的记载。
据古籍记载,虎是一种介于虎与豹之间的神秘动物,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昆仲兄弟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龙虎豹"排序,《水浒传》中的"朱氏三杰"和"天虎三兄弟"都是如此。但自古以来,虎的形象一直是模糊的,民间传说中的虎,是母虎在一窝中产下多余的虎崽,即第三个儿子(母虎一般只产两个儿子)。
金元时期,被尊为"北方文雄"的元好问在《桂心杂识》中记载,虎生三子,必有虎。彪之最恶,可食虎子也。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彪是老虎的孩子,毋庸置疑,但却是最凶猛的之一,既要打死老虎,又要吃掉老虎,战斗力非常可怕。然而,彪为什么这么有才呢?既然美洲狮可以轻易打败老虎,为什么不繁殖那么远呢?
其实,属虎的不是天赋,而是后天的磨练。彪是母老虎第三个儿子,患有先天性营养不良,身体瘦弱,又没有老虎象征的黑色斑纹,母老虎不认它是孩子。不仅如此,雌虎还经常驱赶、撕咬老虎,将它一路驱赶到其他凶恶动物的领地,任其自生自灭。此外,老虎是百兽之王,没有任何动物能对抗成年老虎,作为老虎的后代,自然会受到"格外的照顾"。
然而,成为众矢之的的老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一是死亡,一是"浴火重生"。一旦老虎幸存下来,就极其残忍,在恶劣环境下的老虎,不仅要吃枯叶野草、动物尸体,甚至还要喝污水污泉。为了逃生,他们不得不学习飞山、过溪、爬树等技能。当然,打斗也是不可避免的,浑身伤痕累累的老虎,在与野兽搏斗的过程中迅速成长,最后变得比老虎还要凶猛的野兽。
然而,重生的老虎,往往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他们会先把母虎杀死,再把欺负自己的两个兄弟咬死,之后,他们才能真正和过去说再见。在当今动物王国中,与老虎形象最为一致的是广西珍稀野生动物——亚洲金猫。亚洲金猫是典型的哺乳类食肉动物,体型中等,比老虎略小。然而,亚金猫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我国目前只有3只,作为一只老虎也不怕的动物,沦落到现在的步田地,实在令人惋惜,再凶猛的动物来了,也逃不过人类的猎杀。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里,“虎”代表着勇气和朝气,例如陈宇“龙”、“虎”、“神采奕奕”。由此可见,“虎族”与“龙族”的身份相同,在许多谚语里,都有“龙虎”这个词。随着时间的推移,“虎”与中华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国人的灵魂。虎又被称为百兽之首,历来备受尊敬。
虎,就是力量和胆识的象征。中国人的习惯是群落成群,而且都是依山而建,没有狮子,也没有野兽,只有一只大老虎。在世人眼中,猛虎就是实力的象征,能战胜猛虎,那就说明你胆子很大。因此,无论是在原始时代还是在封建社会,人们都将打虎当成了毕生的追求,甚至还创作了不少关于老虎的传说。猛虎的图案是特殊的,头上也是一个“王”,这两个名字都是华夏人最喜爱的。许多皇帝都会从虎背上取下一个牛皮,放到自己的位置,象征身份尊贵。
老虎是动物中的王者。人要统治天下,就需要一个主心骨,而猛虎则是百兽之王,能够让皇帝感觉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威严。而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老虎就是佛教和道教的象征。佛教中也流传着以死相喂老虎的传说,这是一种舍己为人的观念。中国道教有“青龙”、“右白”、“前”、“后”、“后”、“后”、“白虎”、“三大圣灵”,将“白虎”视为至尊。也许一开始大家都以为,虎族的实力很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的民众也渐渐将它当成了一种信仰。
很多人都很爱虎,毕竟老虎长得很帅,很有气势。而动物园里的猛虎,则是一副傻乎乎的样子,肥嘟嘟的,就跟一头大猫似的。对此你们有什么意见呢?
文言文《狼》中,狼的特点是贪婪而狡猾。屠夫归途遇两狼,“投以骨”,但后狼暂时停脚,而“前狼又至”;直到骨头投尽了,也没有填饱饿狼的饥肠,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到了麦场,“一狼径去”,另有图谋;“其一犬坐于前”牵制屠户,更见出狼的狡诈。
《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奸诈,最终都会失败。
文言文《虎入石穴》中,虎的特点是凶猛而无智。石穴已经容不下老虎了,可是老虎一心想吃了打柴的人,只顾拼力强行向里挤。结果被爬出洞外的打柴人堵在洞中熏烧而死。
文言文《虎入石穴》出自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写作此文的目的是劝诫那些像虎一样遇事当止不止的人。
“虎虎生威”象征威武雄浑或肉体、气势旺盛的模样,寓意像老虎一样有一种令人敬畏的气势和声威。
“生”是指有生命的、活蹦乱跳的、安康健壮的,即“虎虎生威”也表示有生气。“虎”寓意力量、强大、雄壮、勇猛、权力等。
由于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比如虎将、虎臣、虎士等。“老虎”既比喻超群出众的人,也喻指损害国家和公众利益的单位或个人,以及对人造成危害的事物。
虎的文化
在古籍《山海经》中,虎是吃恶鬼的瑞兽,这种说法后来产生了重要作用,以虎驱邪、虎能辟邪的认识逐渐成为风俗文化的一部分:民间社火中艺人们戴虎头面具,孩子头上戴的虎头帽、脚上穿的虎头鞋、身上的虎马甲等都是远古傩文化中以虎驱傩的文化遗存,就连老百姓炕头上的布老虎也寓意守护孩子,保佑家人平安。
青铜虎,来自辽宁省博物馆网站。当小编参观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时,他经常会看到一只老虎形状的罐子。我一开始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看了博物馆的描述和查阅了相关的历史资料后,我才知道这是一种古代男性使用的溺船,叫做“夜壶”,但是它有一个温和的名字——虎子。
什么是“虎子”,博物馆的定期收藏三国青瓷虎,湖北博物院藏品。虎早在周朝就有记载,汉、魏、南北朝的墓葬品中经常发现这种东西,可见在那个时代是非常流行的。在汉代初期,朝廷的“时忠”地位,专门用虎为皇帝随时准备方便。
青瓷虎,马鞍山博物馆收藏。老虎通常长、方、圆、椭圆形等,嘴巴紧闭,腹部深。它们由木头、陶器、瓷器或铜制成。考古发现,它们是由汉墓中的玉石制成的,是同类奢侈品。南朝虎,安徽古瓷器博物馆收藏。为什么秦汉时期的人把淹死的船做成老虎的形状,而不是模仿狼和牛的形状溺水引起的虎形,得名虎形,可能有两层含义,虎虽是凶猛的野兽,但它是为了奴性的主人服务,体现了男性征服的欲望;让老虎在晚上站岗,以辟邪。
左边是东汉釉瓷虎,右边是西晋清代釉瓷虎,南京博物馆收藏。全国各地出土了许多老虎,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南京博物馆就有数百只。在这些文物中,老虎的形象没有一张是悲伤的脸。他们都是强壮的,强健的,自信的,有力的。西汉早期大梁式漆木虎,浙江安吉县博物馆收藏。老虎长325厘米,宽135厘米,高161厘米。两只老虎的大小要通过榫头连接。虎身,虎身肥壮,斜倚,侧头;钢梁是一只老虎。雕刻形象逼真,虎虎生威。
本文2023-08-04 00:27:0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