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栀子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栀子汤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千金》卷二十二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4 《外台》卷三十七引《小品方》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医心方》卷二十引《深师方》 51 方名 52 组成 53 功效 54 主治 55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6 方出《外台》卷二十二引《古今录验》,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九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外台》卷三引《延年秘录》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76 用药禁忌 8 《外台》卷四引《延年秘录》 81 方名 82 栀子汤的别名 83 组成 84 主治 85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86 制备方法 87 附注 9 《千金》卷三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10 《外台》卷二引《范汪方》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105 用药禁忌 11 《千金》卷十九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12 《圣济总录》卷一○六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外台》卷二引《广济方》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135 加减 136 用药禁忌 14 《圣惠》卷十二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15 《苏沈良方》卷三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155 栀子汤的临床应用 16 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一引《古今录验》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17 《普济方》卷三十四引《圣惠》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76 用药禁忌 18 《圣济总录》卷—一○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9 《圣济总录》卷一○三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20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1 《圣济总录》卷六十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2 《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221 方名 222 栀子汤的别名 223 组成 224 主治 225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226 制备方法 227 附注 23 《普济方》卷三五二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主治 23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24 《幼科类萃》卷六 241 方名 242 组成 243 主治 24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245 制备方法 25 《疮疡经验全书》卷四 251 方名 252 组成 253 主治 25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255 附注 26 《易氏医案》 261 方名 262 组成 263 主治 264 栀子汤的临床应用 265 各家论述 27 《古今医彻》卷二 271 方名 272 组成 273 主治 27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28 《圣济总录》卷一三七 281 方名 282 组成 283 主治 28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28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栀子汤 1 拼音

zhī zǐ tāng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栀子汤

21 处方

栀子14枚 常山9克 车前叶27枚(炙干)秫米14粒

22 制法

上四味,哎咀。

23 功能主治

治疟经数年不愈者。

2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9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服,未发前一服,发时一服,发后一服以吐利四五行为愈;不止,冷饭止之。

25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3 《千金》卷二十二 31 方名

栀子汤

32 组成

栀子仁27个,芒消2两,黄芩3两,甘草3两,知母3两,大黄4两。

33 主治

表里俱热,三焦不实,身体生疮及发痈疖,大小便不利。

3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5升煮减半,下大黄,取1升8合,去滓,纳芒消,分3次服。

4 《外台》卷三十七引《小品方》 41 方名

栀子汤

42 组成

栀子仁2两,甘草(炙)2两,芒消(汤成下)2两,黄芩2两。

43 主治

因热食及啖诸热饼肉,致小便稠数者。

4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2升,分2次温服。取利即愈。

45 制备方法

上切。

5 《医心方》卷二十引《深师方》 51 方名

栀子汤

52 组成

黄芩3两,栀子4个,豉3升。

53 功效

解散石毒。

54 主治

服石,口中伤烂,舌痛。

55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5升,先煮栀子、黄芩,令得3升,绞去滓,乃纳豉,煮令汁浓,绞去滓。平旦服1升,1日3次。

6 方出《外台》卷二十二引《古今录验》,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九 61 方名

栀子汤

62 组成

大青4两,山栀子1两,黄柏1两,白蜜半升。

63 主治

口疮,咽喉中塞痛,食不得入。

6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煎取1升,去滓,下蜜更煎12沸,含之。取愈止。

65 制备方法

上切。

7 《外台》卷三引《延年秘录》 71 方名

栀子汤

72 组成

栀子3两,黄芩3两,豉1升(熬,绵裹),葱白(切)1升,石膏4两(碎,绵裹),干葛4两(切)。

73 主治

天行12日,头痛壮热,心中热者。

7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2升6合,去滓,分3次温服,如人行89里再服。

75 制备方法

上切。

76 用药禁忌

忌面、酒、生冷等物。

8 《外台》卷四引《延年秘录》 81 方名

栀子汤

82 栀子汤的别名

栀子散

83 组成

栀子仁4两,黄芩3两,柴胡4两,升麻3两,龙胆草3两,大黄3两,栝楼3两,芒消2两。

84 主治

遍身黄如橘,心肋满急。

85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2升8合,去滓,分3次温服,相去45里进1服。

86 制备方法

上切。

87 附注

栀子散(《圣惠》卷五十五)。《圣惠》本方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9 《千金》卷三 91 方名

栀子汤

92 组成

栀子30个,当归2两,芍药2两,蜜5合,生姜5两,羊脂1两。

93 主治

产后儿生处空,流血不尽,小腹绞痛。

9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将栀子以水1斗,煮取6升,纳后药,煎取2升,分3次服,1日3次。

10 《外台》卷二引《范汪方》 101 方名

栀子汤

102 组成

栀子14个,豉1升,桂心2两,麻黄2两,大黄2两。

103 主治

伤寒愈以后,饮食劳复。

10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7升,先煮麻黄掠去沫,纳余药,更煮取2升,去滓温服1升,1日2次。当小汗及下利。

105 用药禁忌

忌生葱。

11 《千金》卷十九 111 方名

栀子汤

112 组成

栀子仁3两,芍药3两,通草3两,石韦3两,石膏5两,滑石8两,子芩4两,生地黄1升,榆白皮1升,淡竹叶(切)1升。

113 主治

肾劳实热,小腹胀满,小便黄赤,末有余沥,数而少,茎中痛,阴囊生疮。

11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分3次服。

12 《圣济总录》卷一○六 121 方名

栀子汤

122 组成

山栀子3分,升麻3分,决明子(微炒)3分,黄芩(去黑心)3分,黄连(去须)1两,干蓝叶1两,大黄(锉,炒)1两。

123 主治

风热毒气,忽冲眼肿,白睛似水泡,疼痛不可睡卧。

12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入朴消末半钱匕,再煎沸,放温服,临卧再服。

12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3 《外台》卷二引《广济方》 131 方名

栀子汤

132 组成

栀子14个(孽),香豉1升(绵裹),葱白1握(切),粟米3合,雄鼠屎27个(烧令烟绝,末)。

133 主治

伤寒因食劳复,头痛壮热。

13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以水8升,煮取2升3合,去滓,纳鼠屎,分3次服。服别相去如人行67里。

135 加减

须利,纳芒消5分。

136 用药禁忌

忌面、炙肉、蒜。

14 《圣惠》卷十二 141 方名

栀子汤

142 组成

栀子仁14枚,豉1合。

143 主治

伤寒56日,大下之后,余热不去,心中结痛,欲解者。

14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相和,分为2服。每服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5 《苏沈良方》卷三 151 方名

栀子汤

152 组成

栀子2两,附子(炮)1两。

153 主治

胸痹切痛。

15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大盏,薤白3寸,同煎至5分,温服。

155 栀子汤的临床应用

胸痹:泗州有人病岁余,百方不愈,服此二服顿愈。

16 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一引《古今录验》 161 方名

栀子汤

162 组成

大黄2两,麻黄2两,栀子仁14个,豉1升。

163 主治

时气病起诸劳复。

16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以水5升,煮取3升,分2次服。当小汗及下痢。

17 《普济方》卷三十四引《圣惠》 171 方名

栀子汤

172 组成

栀子仁20枚,升麻2分,黄芩2分,大青2分,茯神(去木)2分,甘草(炙,锉)5钱。

173 主治

腹热气逆,口苦烦渴。

17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豉50粒,煎7分,去滓,入蜜半合,更煎23沸,食后温酒服。

1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76 用药禁忌

忌热面,炙煿。

18 《圣济总录》卷—一○ 181 方名

栀子汤

182 组成

栀子仁半两,犀角屑1两,木通(锉)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大黄(锉,炒)1两,瞿麦穗1两,黄连(去须)3分,车前子1两。

183 主治

肝心热毒,目生疮及碜痛。

18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入竹叶7片,煎至8分,去滓,投芒消半钱匕,食后温服,临卧再服。

18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9 《圣济总录》卷一○三 191 方名

栀子汤

192 组成

山栀子7个,大黄末3钱。

193 主治

赤目。

19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取山栀子鉆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1升半,煎至8合,去滓,入大黄末搅匀,食后旋旋温服。

20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 201 方名

栀子汤

202 组成

栀子仁半两,地骨皮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柴胡(去苗)半两。

203 主治

虚劳骨节烦热,盗汗不止。

20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入竹茹,小麦各少许,煎7分,去滓温服。

20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1 《圣济总录》卷六十 211 方名

栀子汤

212 组成

山栀子仁半两,枳壳(去瓤,麸炒)1分,大黄(锉,炒)1两。

213 主治

黄疸,心中懊憹,烦热。

21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入豉20粒,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1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2 《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221 方名

栀子汤

222 栀子汤的别名

栀子仁汤

223 组成

栀子仁1两半,石膏4两,黄芩(去黑心)1两半,泽泻2两,柴胡(去苗)1两半,赤芍药2两,萎蕤1两半,车前草(切)半两。

224 主治

妊娠大小便不通,脐腹胀痛。

225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匕,水1盏半,加淡竹叶10片,同煎至8分,去滓,食前服。

22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27 附注

栀子仁汤(《普济方》卷三五四)。

23 《普济方》卷三五二 231 方名

栀子汤

232 组成

芍药4两,牡丹3两,虻虫3两,栀子14个。

233 主治

产后月水不调,及腹内胀不除,身强痛。

23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用水5升,煮取2升,分为3服。

24 《幼科类萃》卷六 241 方名

栀子汤

242 组成

栀子仁2钱,木通2钱,当归尾2钱,白芷2钱,防风1钱,甘草1钱。

243 主治

小儿心脏积热,小便赤肿,口内生疮。

24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麦门冬汤送下。

24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25 《疮疡经验全书》卷四 251 方名

栀子汤

252 组成

甘草、柴胡1两,漏芦2钱,连翘2钱,山栀2钱,黄芩2钱,防风2钱,人参2钱,茯苓、黄耆2钱2分。

253 主治

疮疡,久发热不已。

25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两,水煎服。

255 附注

方中甘草、茯苓用量原缺。

26 《易氏医案》 261 方名

栀子汤

262 组成

黑山栀、人参、麦冬、乌梅。

263 主治

妇人身倦怠,呵欠,口干饮冷,饮食不进,脉右寸微沉,右尺洪大侵上。

264 栀子汤的临床应用

肺火病:一妇人患浑身倦怠,呵欠,口干饮冷,一月不食,强之食数粒而已。诸治不效。次年更甚,肌消骨露。诊之三焦,脉洪大侵上,脾肺二脉微沉,余部皆和平。以栀子汤饮之,进二服,即知饥喜食,旬日气体充实如常。

265 各家论述

方中山栀炒黑,以去三焦屈曲之火,人参、麦冬以收肺中不足之金,乌梅酸以收之,火势既降,金体自坚,气畅血和而愈。

27 《古今医彻》卷二 271 方名

栀子汤

272 组成

栀子1钱(炒黑),山楂2钱,橘核1钱,荔枝核1钱,泽泻1钱,枳实1钱,归尾1钱,茯苓1钱,小茴香1钱(盐水焙),柴胡7分。

273 主治

疝气或左或右,疼痛肿大。

27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28 《圣济总录》卷一三七 281 方名

栀子汤

282 组成

栀子仁1两,甘草1两。

283 主治

代指。

28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2升,煎至1升半,去滓,温浸指上,1日35次。

2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古籍中的栀子汤 《医心方》:[卷第十九]服石发动救解法第四

栀子豉汤,服三剂瘥。〔(或本云二剂瘥矣)今按∶栀子汤在第二十卷"口干方"。〕或龈肿,唇烂齿牙摇痛,

《普济方》:[卷一百四十六伤寒门]伤寒后劳复(附论)

寒瘥后。因饮食动作。致劳复如初。麻黄(去节一两)山栀子(半两)鳖甲(去裙醋炙一两)雄鼠粪(炒三七粒)

《伤寒论辑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五个。若内热甚者。错语心烦。不得眠者。加黄连黄柏山栀仁各一钱。名柴胡解毒汤。若脉弦长。少阳与阳明合病

《伤寒总病论》:[卷第三]发汗吐下后杂病证

,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香豉栀子汤主之;少气者,加甘草;呕者,加生姜。栀子香豉汤

《脉经》:[卷七]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栀子的别名 5 栀子的处方用名 6 来源 7 原植物形态 8 产地 9 采收与初加工 10 生药性状 11 栀子的炮制 111 栀子的炮制方法 1111 栀子 1112 炒栀子 1113 焦栀子 1114 栀子炭 112 成品性状 113 炮制作用 114 炮制研究 11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14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143 工艺研究 115 贮存方法 12 性味归经 13 栀子的功效与主治 14 栀子的化学成分 15 栀子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152 来源 153 性状 154 鉴别 155 检查 1551 水分 1552 总灰分 156 含量测定 15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5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5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564 测定法 157 栀子饮片 1571 炮制 15711 栀子 157111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15712 炒栀子 157121 含量测定 157122 鉴别、检查 1572 性味与归经 1573 功能与主治 1574 用法与用量 1575 贮藏 158 出处 1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栀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栀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栀子 栀子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zhī zǐ

2 英文参考

cape ja i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ape ja ine frui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ARDENIAE FRUCTUS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Fructus Gardeni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ape ja ine frui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栀子

栀子为中药名,即《药性论》所载山栀子。是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 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1]。栀子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炒栀子表面深**或黄褐色[1]。焦栀子表面焦**[1]。栀子炭表面黑褐色或焦黑色[1]。

栀子味苦,性寒[1]。归心、肺、三焦经[1]。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症,疮疡肿毒;外治扭伤跌损[1]。炒栀子与焦栀子功用相似,炒栀子比焦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甚者可用炒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栀子[1]。二者均有清热除烦的功用[1]。常用于热郁心烦,肝热目赤[1]。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栀子的别名

黄栀子、山枝子、大红桅。

5 栀子的处方用名

栀子、山栀、黄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1]。

6 来源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 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1]。

7 原植物形态

常绿灌木,高达2m。叶对生或3叶轮生,叶片革质,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5~14cm,宽2~7cm,全缘;托叶2片,通常连合成筒状包围小枝。花单生于枝端或叶腋,白色,芳香;花萼绿色,圆筒状;花冠高脚碟状,裂片5或较多;子房下位。花期5~7月,果期8~11月。

8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南方各地有野生,生于山坡、路旁。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四川。

9 采收与初加工

9~11月果实成熟呈红**时采收,除去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1]。

10 生药性状

栀子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1 栀子的炮制

汉代有擘破(《注解伤寒论》)的炮制方法[1]。

晋代有炒炭、烧末(《肘后备急方》)的方法[1]。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甘草水制(《雷公炮炙论》)[1]。

唐代有炙法(《备急千金药方》)[1]。

宋代增加了“炙酥拌微炒”(《太平圣惠方》)、姜汁炒焦黄(《产宝杂录》)等炮制方法[1]。

元代提出“炒令十分有二焦黑”(《丹溪心法》)及蒸制(《世医得效方》)[1]。

明代炮制方法较多,有微炒、煮制(《普济方》)、纸裹煨(《奇效良方》)、酒浸(《外科理例》)、童便炒(《医学入门》)、蜜制(《寿世保元》)、盐水炒黑(《宋氏女科秘书》)、炒焦(《景岳全书》)、酒洗(《审视瑶函》)等炮制方法[1]。

清代多用辅料制,有酒炒(《外科大成》)、姜汁炒黑(《本经逢原》)、乌药拌炒、蒲黄炒(《得配本草》)[1]。同时还对炮制作用的论述也比较多,如“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本草备要》);“淋症童便炒,退虚火盐水炒,劫心胃火痛姜汁炒,热痛乌药拌炒,清胃血蒲黄炒”(《得配本草》)[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炒焦、炒炭等[1]。

111 栀子的炮制方法 1111 栀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碾碎[1]。

1112 炒栀子

取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取出晾凉[1]。

1113 焦栀子

取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取出晾凉[1]。

1114 栀子炭

取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黑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熄灭火星,取出晾干[1]。

112 成品性状

栀子为不规则碎块状[1]。表面红**或棕红色[1]。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1]。种子扁卵圆形,红**[1]。味微酸而苦[1]。

炒栀子表面深**或黄褐色[1]。

焦栀子表面焦**[1]。

栀子炭表面黑褐色或焦黑色[1]。

113 炮制作用

栀子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1]。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症,疮疡肿毒;外治扭伤跌损[1]。如治温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的栀子仁汤(《不居集》),治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注解伤寒论》),治跌打损伤,青肿疼痛,可用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敷[1]。

栀子苦寒之性甚强,易伤中气,且对胃有 性,脾胃较弱者服后易吐,炒后可除此弊[1]。炒栀子与焦栀子功用相似,炒栀子比焦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甚者可用炒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栀子[1]。二者均有清热除烦的功用[1]。常用于热郁心烦,肝热目赤[1]。如治热病心烦,胬肉攀睛,羞涩难开[1]。

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1]。如十灰散(《十药神书》)[1]。

114 炮制研究

栀子含都桷子苷(京尼平苷geniposide)、栀子苷(gardenoside)、山栀子苷(shanzhiside)、栀子酮苷(gardoside)等多种环烯醚萜苷类以及熊果酸、绿原酸等多种有机酸类[1]。

11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对京尼平苷的影响:以栀子中京尼平苷为指标,用薄层扫描法对栀子及其炮制品进行分析比较[1]。实验结果表明,京尼平苷主要集中在栀子仁中,栀子壳含量相当低;炒栀子和

焦栀子中京尼平苷含量均有所下降,焦栀子比炒栀子更明显[1]。又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与上述大同小异,同时测出炒炭后栀子苷含量下降幅度较大[1]。

(2)对熊果酸的影响:对熊果酸的研究是采用薄层扫描法,分析比较了栀子生品及不同炮制品,结果表明,栀子生品、炒品、炒焦品、姜炙品、烘品1~4(烘制温度为125℃、150℃、175℃、200C)中熊果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炒炭品、烘品4(烘制温度200℃)中熊果酸较生品明显降低[1]。

114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对胆红素的影响:山栀子对家兔结扎总输胆管后,血中胆红素出现量有轻度的抑制作用,生栀子与焦栀子之间差别不大[1]。

(2)止血作用:生栀子与焦栀子给家兔注射15g的剂量时均有显著缩短血凝时间的作用;而在075g剂量时,生山栀仍有作用,焦山栀则无此作用[1]。

(3)退热作用:对注射酵母液而引起发热的家兔,生山栀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而焦山栀无此作用[1]。

(4)抗炎作用:生栀子的抗炎作用最强,经不同方法炮制后的栀子抗炎作用明显减弱,且随温度升高,抗炎作用逐渐降低[1]。当温度超过175℃时,抗炎作用消失[1]。栀子加热炮制后抗炎作用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京尼平苷受热破坏或分解所致[1]。

(5)对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栀子水煎液对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经不同方法炮制后,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1]。

(6)护肝作用:栀子生品有明显对抗CCl4所引起动物肝急性中毒的作用,经不同方法炮制后,护肝作用均降低[1]。实验初步认为,栀子若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应以生品为好[1]。

另据报道,生山栀与焦山栀对金**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的抑菌作用相似;对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以生山栀为佳;焦山栀则对痢疾杆菌的作用较生栀子略强,这一点和中医对大便溏薄者用焦山栀是一致的[1]。

1143 工艺研究

对烘法是否能代替炒法进行了研究,比较了生栀子、焦桅子、烘栀子的栀子苷含量,从定量结果看,烘和焦制品中栀子苷无显著差异[1]。从两种不同炮制方法加工后的样品提取液的δ值看,δ烘值比δ焦值小,说明用烘的方法炮制得到的结果比较恒定,便于控制质量[1]。考查不同温度炮制栀子炭对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栀子炮制后,栀子苷和鞣质均有明显变化,随温度增高,栀子苷的含量递减,当炮制温度高于180℃以后,含量下降幅度较大,说明超过栀子苷熔点温度(162℃~164℃)时,苷分解严重[1]。鞣质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当高于200℃以上时,鞣质含量下降,且大部分炭化[1]。从而认为炒栀子温度应控制在160℃~200℃之间[1]。

115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1]。

12 性味归经

栀子味苦,性寒[1]。归心、肺、三焦经[1]。

13 栀子的功效与主治

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功能[1]。

栀子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1]。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症,疮疡肿毒;外治扭伤跌损[1]。如治温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的栀子仁汤(《不居集》),治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注解伤寒论》),治跌打损伤,青肿疼痛,可用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敷[1]。

炒栀子与焦栀子功用相似,炒栀子比焦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甚者可用炒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栀子[1]。二者均有清热除烦的功用[1]。常用于热郁心烦,肝热目赤[1]。如治热病心烦,胬肉攀睛,羞涩难开[1]。

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1]。如十灰散(《十药神书》)[1]。

栀子为眼科常用清热泻火药,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

(1)用于多种实热性眼病,栀子能清泻三焦火邪。常与其他清热药配伍使用。

(2)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瞳神紧小、聚星障等眼病。常与龙胆草配伍,如龙胆泻肝汤。

(3)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白睛溢血、前房积血、跟底出血等。栀子有凉血止血作用。每与茅根、地黄同用。

14 栀子的化学成分

含栀子甙(geniposide)、羟异栀子甙(gardenoside)、山栀甙(shanzhiside)、栀子新甙(gardoside)、栀子甙酸(geriposidic acid)、栀子黄素(gardenin)、番红花甙Ⅰ(crocin1)、番红花酸(crocetin)、鸡矢藤甙甲酯(scandoside methyl ester)等。

15 栀子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栀子

Zhizi

GARDENIAE FRUCTUS

152 来源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 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9~11月果实成熟呈红**时采收,除去果梗和杂质,蒸至上气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

153 性状

本品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

154 鉴别

(1)本品粉末红棕色。内果皮石细胞类长方形、类圆形或类三角形,常上下层交错排列或与纤维连结,直径14~34μm,长约至75μm,壁厚4~13μm;胞腔内常含草酸钙方晶。内果皮纤维细长,梭形,直径约10μm,长约至110μm,常交错、斜向镶嵌状排列。种皮石细胞**或淡棕色,长多角形、长方形或形状不规则,直径60~112pm,长至230μm,壁厚,纹孔甚大,胞腔棕红色。草酸钙簇晶直径19~34μm。

(2)取本品粉末1g,加50%甲醇10ml,超声处理4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栀子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栀子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丙酮甲酸水(5:5: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再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55 检查 1551 水分

不得过85%(附录ⅨH第一法)。

1552 总灰分

不得过60%(附录ⅨK)。

156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D)测定。

15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8nm。理论板数按栀子苷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15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栀子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30μg的溶液,即得。

15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2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置25m1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156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栀子苷(C17H24O10)不得少于18%。

157 栀子饮片 1571 炮制 15711 栀子

除去杂质,碾碎。

本品呈不规则的碎块。果皮表面红**或棕红色,有的可见翅状纵横。种子多数,扁卵圆形,深红色或红**。气微,味微酸而苦。

157111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同药材。

15712 炒栀子

取净栀子,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黄褐色。

本品形如栀子碎块,黄褐色。

157121 含量测定

同药材,药材含栀子苷(C17H24O10)不得少于15%。

157122 鉴别、检查

同药材。

1572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1573 功能与主治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1574 用法与用量

6~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1575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15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6

目录 1 拼音 2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山栀子汤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山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鸡峰》卷十八:山栀子汤 31 山栀子汤的别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山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36 各家论述 37 摘录 4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山栀子汤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山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圣济总录》卷一六八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山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圣济总录》卷一三○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山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山栀子汤 1 拼音

shān zhī zǐ tāng

2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山栀子汤

21 处方

山栀子仁22克 大青 升麻各30克 阿胶(炒令燥)15克

22 制法

上四味,粗捣筛。

23 功能主治

治伤寒发斑,心躁烦乱。

24 山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克,用水220毫升,入豉100粒,同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

2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3 《鸡峰》卷十八:山栀子汤

31 山栀子汤的别名

五淋散、五淋汤

32 处方

当归、芍药(赤者)、茯苓(赤者)、甘草、山栀子各等分。

33 制法

上为细末。

34 功能主治

五淋及血淋。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宣,出少起多,脐腹急痛,蓄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热淋便血。

35 山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五淋散《局方》卷六(宝庆新增方)、五淋汤(《医学实在易》卷七)。

36 各家论述

《医学实在易》:此方用栀、苓治心腹,以通上焦之气,而心火清;归、芍滋肝肾,以安下焦之气,而五脏阴复;甘草调中焦之气,而阴阳分清,则太阳之气化,而膀胱之府洁矣。

37 摘录

《鸡峰》卷十八

4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山栀子汤

41 处方

山栀子3两,大黄(锉,炒)2两,朴消2两,甘草(生锉)2两,石膏2两,黄芩(去黑心)1两,大青1两,竹茹3分,郁金1两半。

42 制法

上为粗末。

43 功能主治

去烦闷,润肠胃。主心脏大热。

44 山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竹叶7片,煎至7分,去滓,食后服。

45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5 《圣济总录》卷一六八 51 方名

山栀子汤

52 组成

山栀子仁、黄芩(去黑心)、前胡(去芦头)、甘草(生用)各等分。

53 主治

小儿89岁,痰实壮热。

54 山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1日3次,不拘时候。

5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6 《圣济总录》卷一三○ 61 方名

山栀子汤

62 组成

山栀子仁15枚,大黄(锉,微炒)2两,黄芩(去黑心)1两半,知母(焙)1两,甘草(炙,锉)1两。

63 主治

表里俱热,三焦不通,发背疽疮及痈疖,大小便不利。

64 山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下芒消1钱匕,空心温服,1日2次。

6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古籍中的山栀子汤 《古今医鉴》:[卷之十六]通治

嗽,枳实生姜汤下。一切气痛,木香磨酒下。热痛,山栀子汤下。脐下痛,灯心汤下。两胁痛,热酒下。腰痛,木

《保婴撮要》:[卷十九]烂

如蚊所啮而色黑,乃危症也。若大小便秘结烦躁,用山栀子汤,猪尾血调脑子治之,自利不食者不可用。盖毒发于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八〔吴直阁增诸家名方〕]神仙太一膏

咳嗽、喉闭、缠喉风,并切风赤眼,贴太阳穴,后用山栀子汤下。打扑伤损,贴药,仍用橘皮汤下。腰盐汤下。唾

《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三心脏门]心实

一丸,人参汤嚼下。治心脏大热,去烦闷,润肠胃。山栀子汤方山栀子(三两)大黄(锉炒)朴硝甘草(生锉)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六十八]小儿壮热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