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方副作用及危害—附子理中汤、丸《伤寒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中医名方副作用及危害—附子理中汤、丸《伤寒论》,第1张

为医者,只言其效如神,不言禁忌之用,轻则伤身,重则促亡也。

学医必读古籍,用药必遵古法。用古法解读被滥用的千古名方!

《附子理中汤》—— 误用最多的“阳”药!

虽说附子理中汤不是直接出自于《伤寒论》,但是其配伍方式最早是出现在伤寒论的,只是丸剂改为汤剂。所以原始版权还是要归仲景所有。之所以说其是误用最多的阳药,是因为以干姜附子为主的方剂,只有附子理中汤可以在药房里买的到的,而其组方和容易让怕冷和脾胃不好的人,轻易的对号入座。所以其误用最多。

《医方考》

人参 甘草(炙) 附子(制) 干姜(炒) 白术(炒,各一钱)

脾肺虚寒,痰涎壅塞,少有动作,喘嗽频促,脉来迟细者,此方主之。

此证为虚而脉为寒也。虚则宜补,参、术、甘草所以补虚;寒则宜温,干姜、附子所以温寒。

百病损脾胃,所以但凡身体不舒服的人,总会影响饮食,而所谓的“体虚怕冷”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但并非如此就可以判断真的是脾胃虚寒,因为很多亚健康的人,都是如此,如果人人皆为虚寒,岂不是随便吃点阳药就可以痊愈了么。

实际上,任何气血不畅,都会引起类似的状况,甚至很多湿热证,都会出现假虚寒的情况,尤其是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外界压力问题,最容易出现看似虚寒,实际是热困于内的症状。而如此的症状,如果盲目服用附子理中汤,甚至是不加附子的理中汤,都会引起内热加深,上火,腹泻,甚至痉挛等等的问题。

很多网友因为身体问题找医生没办法解决,就自己盲目诊断和试药,这个可以理解。我也有过如此经历,但是对于身体情况的诊断,并非一朝一夕可学,尤其是虚寒的情况,必须落实到脉上。否则十有八九是要吃亏的。

对于虚寒的判断,迟脉是非常明显的判断,附加的一般有细弱,沉细,也就是一分钟跳动在60以内,无力,不容易摸到,摸到了也是像细线一样。这是典型的虚寒脉象。虽说虚寒也会出现非迟脉的情况,但大部分时候,比较少见。尤其是年轻人,亦很少有虚寒的情况。除非真的是每天雪糕凉啤酒不断,冬天不穿衣服满街跑。

以上内容并非信口开河,皆为本人中医心悟及治疗经验所得。这种看似虚寒,但实际上经常上火,饮食正常的情况,大部分都是心灵层面的矛盾,比如犹豫,胆怯,焦虑,想的多做的少,压力大但是又不敢面对,等等。这些情况在目前的社会体系下十分常见。而由此引起的各种所谓的亚健康的情况,并非虚寒,也并非脾胃,服药可以缓解,但难以痊愈。

这类情况,切勿盲目尝试火神派药物,尤其是现在的火神派早已面目全非。

人行天下,笑谈众生,人生本应无拘无束,何必自寻烦恼。

海纳百川,学贯古今,知识本应融汇贯通,何必诸多限制。

予自然

专注本源疗愈,从根源解决身体及心灵上的困扰。

健康,心理,修行等方面有任何问题,欢迎与我交流。

如果觉得本文有助于你,请分享知识,帮助他人。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附子硫黄散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附子硫黄散 1 拼音

fù zǐ liú huáng sǎn

2 处方

附子(生用,去皮脐)1枚,石硫黄(别研)半两。

3 制法

上为细散。加胡粉1分,腻粉少许,同繁柳汁和匀。

4 功能主治

紫癜风斑点。

5 附子硫黄散的用法用量

临卧揩患处35遍,早晨温浆水洗去。不过35夜愈。

6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八

古籍中的附子硫黄散 《圣济总录》:[卷第一十八]紫癜风

揩患处。速着衣慎风。仍便洗手。治紫癜风斑点。附子硫黄散方附子(生用去皮脐一枚)石硫黄(别研半两)上

《世医得效方》:[卷第二大方脉杂医科]疟

酒一大盏煎,觉焰起,倾入盏内,盖,候温,灌与又方附子七钱,炮熟去皮脐为散,分作二服。每服用酒三盏,煎

《普济方》:[卷一百七诸风门]疡风(附论)

舌香(研半两)木香(半两)白芷(三分)上极细复硫黄散涂方(出圣济总录)治疡风。赤白风。硫黄(研半两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大方脉杂医科]头痛

方南番没石子有窍者,水研成膏,手指蘸涂。甚妙。硫黄散治酒渣鼻,及妇人鼻上生黑粉刺。生硫黄(一钱)轻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一诸疮肿门]久癣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槟榔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槟榔附子汤 1 拼音

bīn láng fù zǐ tāng

2 处方

槟榔(大者)47枚,附子1枚,甘草、柴胡3两,生姜、橘皮、半夏1升,桂心2两,当归2两,枳实2两。

3 功能主治

积年患气发作有时,心腹绞痛,忽然气绝,腹中坚实,医所不治,肠胃有虫。

4 槟榔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5日1剂,服3剂。

5 摘录

《普济方》卷一八二

古籍中的槟榔附子汤 《普济方》:[卷一百八十二诸气门]一切气

七次去滑)菖蒲穿山甲(炮熟)栝蒌末。每服二钱槟榔附子汤治积年患气发作有时。心腹绞痛。忽然气绝。腹中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四书集·古方八阵]和阵

潮热,加四君子汤,去祛邪之药;若欲截疟,加常山、槟榔、青皮、贝母各一钱。桂附二陈汤方在热阵。治寒疟厥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呕哕痰涎,手足麻痹。搜风顺气丸车前子、郁李仁、白槟榔、火麻仁,菟丝子、牛膝、山药、山茱萸各二两,枳壳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槟榔

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则槟榔名义,盖取于此。雷《炮炙论》谓尖者为槟,圆者为榔

《普济方》:[卷三十九大肠腑门]大便秘涩不通(附论)

目录 1 拼音 2 《杏苑》卷五:附子细辛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附子细辛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魏氏家藏方》卷一 31 组成 32 主治 33 附子细辛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附子细辛汤 1 拼音

fù zǐ xì xīn tāng

2 《杏苑》卷五:附子细辛汤

21 处方

黑附子1钱,细辛1钱,白术1钱,川芎2钱5分,甘草(炙)5分,生姜5片。

22 功能主治

少阴头疼,足寒气逆,脉细。

23 附子细辛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用水煎熟,食前服。

24 摘录

《杏苑》卷五

3 《魏氏家藏方》卷一 31 组成

细辛1两,川芎1两,附子半两(生,去皮脐),麻黄2钱半(去节)。

32 主治

头痛连脑户或额间与目相连,欲得热物熨者。

33 附子细辛汤的用法用量

上为粗末。每服5钱,加生姜3片,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服。

古籍中的附子细辛汤 《伤寒论辑义》:[卷五]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补中有发。仲景之旨微矣。十便良方。指迷方。附子细辛汤。头痛者。谓痛连脑户。或但额阁与眉相引。如风所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35.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脉不浮而沉,盖少阴之脉微细,微细原近于沉也。故用附子以解里寒,用麻黄以解外寒,而复佐以辛温香窜之细辛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四]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细辛(各一两)附子(炮,一枚)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

《医学衷中参西录》:[五、医案(十四)伤寒门]4.少阴伤寒

附子细辛汤中再加温暖补益之品。处方麻黄(二钱)乌附子(三钱)细辛(一钱)熟地黄(一两)生怀山药(五钱

《医学入门》:[外集·卷三(病机)外感]伤寒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附子龟板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附子龟板汤 1 拼音

fù zǐ guī bǎn tāng

2 处方

附块6克,龟板9克,女贞子9克,旱莲草9克,何首乌15克,丹参15克,磁石30克,石决明24克。

3 功能主治

滋阴潜阳。主阴阳两虚,虚阳上亢。

4 附子龟板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5 摘录

姜春华方

古籍中的附子龟板汤 《临证指南医案》:附录

去楮实。黑地黄丸苍术熟地五味干姜虎潜丸熟地虎胫骨龟板黄柏知母琐阳当归牛膝白芍陈皮羯羊肉天真丸精羊肉肉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黄加五味子,治心脾肾三经虚者。异类有情丸鹿角霜、龟板各三两六钱,鹿茸、虎胫骨各二两四钱,为末,雄猪脊

《类证治裁》:[卷之五]厥症论治

续命汤。痫厥肝风发痉,肢掣液涸。固本丸加阿胶、鸡子黄、龙骨。喑厥乃类中风症,暴喑不语,经所谓内夺而

《普济方》:[卷三百二十九妇人诸疾门]崩中漏下

两)赤石脂(半两)龙骨(半两)木贼(去节半两)熟附子(半年五十。已而阿茄丸(出大全良方)胡椒紫檀郁金

《顾松园医镜》:[卷八·御集]痢(经谓之肠,后人又名滞下。)

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桂枝附子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桂枝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伤寒论》 31 方名 32 桂枝附子汤的别名 33 组成 34 功效 35 主治 36 桂枝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37 桂枝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38 各家论述 39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附子汤 1 拼音

guì zhī fù zǐ tāng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桂枝附子汤

21 处方

桂枝(三钱) 附子(炮去皮脐三个) 甘草(二钱)

22 功能主治

治伤寒八九日不解,风湿相搏,身体烦疼。

23 桂枝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活人书有芍药大枣。

2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伤寒论》 31 方名

桂枝附子汤

32 桂枝附子汤的别名

桂附汤

33 组成

桂枝4两(去皮),附子3枚(炮,去皮),生姜3两(切),大枣12枚(擘),甘草2两(炙)。

34 功效

祛风温经,助阳化湿。温散其风湿,从表而解。

35 主治

伤寒89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恶寒发热,四肢掣痛,难以屈伸,厥,或心下悸,或脐下悸。

36 桂枝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2升,去滓温服,日3次。

37 桂枝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伤寒变痹《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张幼文,32岁,贵胄之子,素因多湿,偶感风寒,发热恶寒,一身手足尽痛,不能自转侧,脉浮大而紧。风为阳邪,故脉浮大主病进,紧主寒凝,脉症合参,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桂枝附子汤主之:桂枝4钱,附子1钱半,甘草2钱,大枣6枚,生姜3钱。1日2服,3日举动如常;继服平调之剂全愈。

38 各家论述

①《注解伤寒论》:不呕不渴,里无邪也;脉得浮虚而涩,身有疼烦,知风湿但在经也。与桂枝附子汤,以散表中风湿。风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辛甘,行营卫、通津液,以和表也。②《伤寒论类方》: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但彼桂枝用3两,附子用1枚,以治下后脉促、胸满之症;此桂枝加1两,附子加2枚,以治风湿身疼、脉浮涩之症。1方而治病迥殊,方名亦异,分两之不可忽如此,义亦精矣。③《伤寒论方解》:加桂、附,是因冲逆、恶寒、身体烦疼、四肢掣痛诸症较重的关系。桂枝、甘草与大枣同用,可以平冲逆,能治心下悸或脐下悸;桂枝、甘草与生姜同用,辛甘发散,能解表而散水气,以防水渍入胃。附子如只用1枚的小剂量,那只是为回阳设;如用到2枚或3枚之多,那便是取其温经止痛了。

39 附注

桂附汤(《活人书》卷十二)。

古籍中的桂枝附子汤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一湿病脉证第二]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

而烦渴也。仲景虽不立治法。然以理推之。下文之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即其治也。前人拟小陷胸汤。恐非

《伤寒溯源集》:[卷之五温病风温痉湿]湿病证治第九

寒邪当去。下焦之气化当行。于法当温。则下文之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即其治也。前人拟陷胸汤。恐非其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一]痉湿病脉证并治第二

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

《伤寒论辑义》:[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原注一云。脐下心下

《仲景伤寒补亡论》:[卷十七]湿病十八条

药名及炮制 制附子、黑附块、熟附子、淡附片(为乌头块根,经�巴水(即盐卤)浸后供药用再用清水漂清后用豆腐同煮,然后去豆腐,干燥。(外地因炮制方法不同而有熟附片、黄附块、明附块等区别,现上海地区不再区分。)生附子、咸附子(为乌头块根,经�巴水梫制,洗净后,切片晒干供应药用。生附子毒性较熟附片为强,须严格控制使用,一般只供外用。) [编辑本段]方例 四逆汤《伤寒论》:附子、干姜、甘草治疗寒少阳病,阴寒内盛,阳气欲脱,而有腹痛下利,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中毒与处理乌头碱对各种神精末稍及中枢先兴奋后麻痹。致死量:乌头酊2毫升,乌头碱2毫克。状症:先有唇舌发麻、恶心,手足发麻,继之运动不一、呕吐、心慌、面白、肤冷、胸闷、烦躁、痛觉减退、心跳慢弱、血压下降、呼吸缓慢、吞咽困难、言语障碍、呼吸中枢抑制。间有抽搐,急性心原性脑缺血综合证。可能突然而死亡。处理:高锰酸钾洗胃,保暖,注射较大剂量的阿托品。麻痹重者给兴奋剂、吸气、人工呼吸、输液。休克可用正肾上素、 [编辑本段]应用 1用于厥逆亡阳、脉微欲绝等症。附子辛烈而热,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6,常配合人参、干姜、炙甘草等品同用。如果冷汗淋漓、亡阳厥逆者,用附子、人参外,须再加龙骨、牡蛎等固涩敛汗药;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脉微,可以用参、附、龙、牡配合麦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阳救阴。 2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腹痛、便溏等症。附子弁铊m补元阳,益火之源,凡肾阳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阳痿、尿频之症,皆可应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丝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又可用附子配合益气温脾的的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等药同用。 3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等症。附子药性温热,能祛除寒湿,因此对风湿痹痛属于寒气偏胜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与桂枝等品合用。

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反贝母(川贝母、浙贝母)、瓜篓、天花粉、半夏、白蔹、白及。

乌头就是我们常称呼的附子。

附子,又名乌头或附片,别名:草乌、盐乌头、鹅儿花、铁花、五毒,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属温里药。中药中“回阳救逆第一品”。功能主治: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很多中医师都感叹:最好用的中药是附子,最难用的中药亦是附子 !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

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

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从上述说法中,足见附子在名医心目中的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也多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而不敢用的医生。明代张志聪《本草崇原》即记述了这样的医者,并记载了他们的劝告:“附子不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窍流血;服之必发火,而痈毒顿生;服之必内烂五脏,今年服之,明年毒发。”这些医生对附子如此畏惧,究其原因,无非是怕用附子发生医疗事故。也确有导致医疗事故的医生。如据李介鸣先生介绍,曾有余某,原是律师,1949年后改业中医,用川乌、附子量恒达60g,多至一方120g,治风寒湿痹颇有著效。但因滥用乌、附,几次以之“杀人”而被判刑。

首先,是因为附子有大毒,用不好会中毒,甚至死亡。古代这样的例子一定很多,现代临床报导的附子中毒的事例也时常可见。其次,中药治病,在于以药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附子辛热之偏性甚剧,如辩证不确,可发生燥热的副作用,甚则加重病情,乃至置人于死地。而认证虽准确,但配伍不当,或剂量失宜,亦可发生燥热的副作用。

我第一次接触附子是在我师承吴依娜老师跟诊的时候,我看到老师开了黑顺片,一开始我还不知道黑顺片原来就是鼎鼎有名的附子。后来听老师和师兄们的介绍才知道,黑顺片就是制过的附子,但是也要注明先煎,一般都要先煎1~2个小时,然后让病人试药,如果没有感到舌头麻才放入其他中药一起煎煮。但是附子的功效很强悍,能够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临床上阳虚厉害的患者一用上这味药,效果很明显。

我们老师有位病人,病历如下:

我们的老师真的仁心仁术,耐心回答病人的问题,并及时帮助病人调整药方,附子的量也是先开小剂量,看看病人对药物的接受度,然后再逐步加大剂量,医术高明让病人感激万分!

这个病人的体质很敏感多变,当病人出现便秘时,及时帮助病人调整药方,解决问题。

帮助病人从晚上大汗淋漓要更换几次衣服,到出汗明显减少,不需更换衣服,大便也正常了,腹部也没那么怕冷了,真的帮病人减少了很大的病痛,慢慢恢复正常。老师给我们分享的病例,让我们学习了很多。让我们这些子弟都很佩服,也很庆幸跟到了一个好医生,好老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