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为什么在历史中消失了?
匈奴这个昔日北方彪悍的民族,曾经在马背上叱咤风云,盛极一时。但最后它不但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就连令欧洲闻风丧胆制造出匈奴神话的西迁一支,也在泱泱的历史长河中消逝的无影无踪,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这个强盛一时的民族为何逐渐衰败而致消亡了呢?究其原因,路卫兵认为有五个:一,该族始终为汉族所排斥;二,崛起的时机不对;三,发展根基薄弱;四,天灾人祸;五,民族矛盾。
一,汉族的排斥。匈奴的历史追溯起来很久远,早在三皇五帝时其部族便已存在,据《史记》记载:尧时匈奴的名字叫獯粥,周朝时叫猃狁、犬夷,后世也称之为戎狄,散居在黄河流域,范围大致在如今的陕西和山西河北的北部,与汉族杂居,长期遭到汉族的排斥。先是皇帝北伐獯粥、尧帝北教八狄;到了西周更是历代君王都和此族征战不断;春秋战国时他们和秦、晋、赵、燕等国接壤,时有摩擦,也没讨得什么便宜,而这些散居的小部族却渐渐被赶至黄河以北。后来秦、赵、燕三国修筑长城以拒之,这些部族为生存计,只能散居溪谷,或追逐水草而生,发展缓慢。由此可见,匈奴在其成长之初是始终遭受汉族排斥的。
二,匈奴崛起适逢秦汉的强盛时期。被汉族长期排斥北迁的部族中,有一部在河套平原一带定居,因为这里相对富庶,所以渐渐壮大,这就是后来令秦汉长期头疼的匈奴了。不过其发展较之中原要晚的多也落后的多,人数也少,靠游牧为生,时常南下抢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令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可见当时的匈奴虽有发展,但实力根本不能和强秦抗衡。
冒顿单于时期是匈奴最为辉煌的时期,他骁勇善战、带兵有方,逐渐统一了个个散部,又兼并了周边小国,开始了和汉朝近200年的征战,致使汉初的君王不得不以和亲政策来改善汉匈之间的关系。但汉朝骨子里仍是排斥匈奴的,等到汉朝国力渐强,汉武帝时便派大将霍去病、卫青多次力挫匈奴,大大削弱了匈奴。及至汉宣帝刘询时,又采取步步为营、联合周边的策略,使匈奴彻底臣服。匈奴崛起之时也恰逢中原统一强盛时期,可以说不占天时,否则匈奴极有可能入主中原,历史或许会改写。
三,民族发展的根基薄弱。汉族的排斥令匈奴缺乏与中原的联系,只能在贫寒之地追逐水草而生,常常居无定所。而且所居地区生活条件恶劣,缺少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为了生计他们也无暇顾及发展,因此没能形成自己的政治文化,甚至没有自己的文字,统治根基薄弱,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和生存确非易事。
四,天灾人祸、部族分裂和汉族的同化瓦解。匈奴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大的分裂: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现的五单于争立,导致内乱,国力也因此削弱。加上汉宣帝刘询对匈作战策略得当,迫使匈奴降汉,换来了大约100年的汉匈和平共处;另一次是公元46年,适逢匈奴境内连年遭受旱蝗之灾,以致赤地千里,又受到乌桓的进攻,不得不北迁数千里。又因内部王位之争,匈奴就此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投降汉朝,并与汉朝合力攻打北匈奴,致使北匈奴不得不西迁欧洲。北匈奴从此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经过这么一折腾,南匈奴便也衰退为一个弱国而一蹶不振了。到东汉末年,曹操统治北方时期,又将南匈奴分为五部,由汉人统管,以弱其势,南匈奴渐渐开始被汉族同化。
五,民族矛盾的激化使其处于孤立的位置。西汉时匈奴在冒顿单于的领导下,强极一时,不断吞并周边国家,因此树敌甚多。汉宣帝刘询趁机联合西域诸国合力攻打匈奴,后来在匈奴两次天灾人祸导致内乱之际,周边小国也趁机进扰,使其元气大伤。匈奴第二次短暂的崛起是在五胡乱华时期,匈奴趁机作乱。匈奴人刘渊率先建国,开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先河,试图恢复匈奴昔日的强盛。到了其儿子刘聪在位时甚至灭掉了西晋王朝,在北方称霸一时。五胡大肆屠杀汉人,使民族矛盾加剧。后来冉魏国君冉闵下发杀胡令,汉族又疯狂反击,致使中原匈奴几乎灭种,从此彻底告别了中国历史的舞台,遗留者也逐渐被汉族同化,匈奴作为一个独立民族的身份从中国历史中彻底宣告终结。
北匈奴西迁欧洲,散落于欧洲和中亚各地,在公元4世纪时逐渐集结统一成一个强大的帝国。特别是在被欧洲人称作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即位后,匈奴铁骑更是疯狂践踏欧洲,给欧洲人带来了极度恐慌。最盛时其统治版图甚至囊括了欧洲的绝大部分,最西打到了大西洋沿岸,比后来的蒙古帝国占领的土地还要多。但最终随着阿提拉的骤逝,加上欧洲各族的反抗进攻,匈奴帝国惨遭覆灭瓦解,散落消遁于欧洲各族而不复存在了。究其原因,也不外乎上面的五点。
2520多年前,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在守关人尹喜的请求下写出了著名的五千字《道德经》,出关后下落不明至今仍是一个谜,没有定论。
中华文明的先驱们,似乎都是那么的神秘。
他们存在历史上的名气很大,在当时的社会留下了辉煌事迹。
然而时间却很短,短到一夜之间退出世人视野,踪迹更是难寻!虽然后世的历史典籍记载有限,但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蛛丝马迹也许会有!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地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有人说老子西去到了印度,教育出了释迦摩尼这个徒弟;也有人说老子晚年在甘肃临洮修身养性,羽化成仙是为太上老君;还有人说老子那也没有去只是东归回到家乡,河南鹿邑老家罢了。
但是我认为老子的去向至少有三个人知道或者三种可能:
1、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从上可以看出老子是他的老师推荐去的周都,那么学成归来很有可能去找他老师去了,以老子的性格接替他老师的位置大有可能。
讲学传道,善莫大焉!至少孔子就曾向老子求道解惑!
2、据说鬼谷子是老子的徒弟,天赋异禀的他尽得老子真传,经过多年苦修,拥有神鬼莫测之能。
虽然比不上他的师父,但是身怀旷世绝学,精通百家学问,无人能及。
鬼谷子
所以老子如果要隐居,很可能鬼谷就是他的隐居地之一,为什么要说之一,后面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没有说到。
3、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这“莫知始终”应该说的是司马迁不知道老子去哪了,而作为能让老子亲自为他留下五千言的伊喜,肯定和老子关系不一般,春秋时期竹简著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五千字从思考整理到编撰刻录,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期间的日日夜夜足以说明老子对尹喜的重视。
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或称"关尹"。
甘肃天水人,周敬王(-前477年)之大夫,他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周敬王二十三年,眼见天下将乱,他便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以藏身下僚,寄迹微职,静心修道。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能知前古而见未来的人,伊喜必然知道老子的去向,见到了老子就说“子将隐矣”可见他确实能知过往未来。
只是为好友的避祸乱世而保密罢了。
不管老子是否成神、成仙或者出走外星系亦或是所谓的穿越,完成使命功臣身退似乎是他唯一的选择。
那么问题来,老子就是为了给我们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么?你们觉得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治病救人,医者仁心。”大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也曾出现过很多传大的医学之家,比如扁鹊。相传扁鹊曾是上古时代的“神医”,可自黄帝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再出现过一位医术精湛的“神医”,直到战国时代一名为秦越人的医家医术高超,可以“起死回生”,救人于病危,堪称扁鹊再世。后来,秦越人就成了历史上唯一的“扁鹊”。
一代悬壶济世的神医扁鹊,关于他的历史传说及版本有很多,不过描述的都非常神奇诡异。只是扁鹊在当时的七国中锋芒太盛,这就难免要遭人嫉妒。正所谓人红是非多,最终扁鹊也没躲过明枪暗箭,被秦国太医李醯给嫉妒害死。因而,扁鹊的许多医书都没能流传下来,就算偶有流传的也因为历史的缘故渐渐消失于时间长河中。这些能救人性命“起死回生”的医书未得流传,对中华医术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悲痛。
2013年,考古专家在四川成都有了重大发现。那是一座医家之墓,墓中出土了不少稀世文物,大多都是跟医学有关系的,这些文物对研究古代医学、古代历史都非常有意义。不过刚开始专家也没看出这是何人之墓,所以就先将墓主身份放在一边,清理其它文物,直到在墓中发现了一具“经络漆人”。
这经络漆人跟电视中提到的“针灸铜人”差不多,是古代医学家学习人体结构、经脉穴位用的。这具经络漆人虽然在地下埋了两千年,但身体上的经络线条和穴点都清晰可见,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在这座医家之墓中,除了这件珍贵的经络漆人外,墓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墓中的竹简。这些竹简上面写满了古代医学知识,相当于一部古代失传的医学古籍。经过解读,专家发现这并非只是一部古籍,而是足足有九本。一本是《五色脉诊》,其余的分别是《脉死候》、《六十病方》等八部。
最让人惊喜意外的是,根据史书和竹简记载,这些失传的医书就是扁鹊医书。也就是说,这座古墓不仅证实了扁鹊的真实存在,而且还让后世之人看到了“神医”留下的传奇医书。
其实古代很多传着传着就消失的古籍,最后都是在古墓中发现的,特别是在战国时期楚国、巴蜀一带出土的古籍最多。而这从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这批竹简,已经被确认是扁鹊医书,只是墓主到底是谁,考古专家也没调查清楚,推测有可能是楚国名门望族景氏的墓地。
本文2023-08-07 17:23:2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5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