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厥阴心包经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手厥阴心包经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五行 5 表里经脉 6 手厥阴心包经属络的脏腑 7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 7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72 《脉书·十一脉》 73 《中医大辞典》 74 《中国针灸学词典》 75 《中医药学名词(2004)》 8 手厥阴心包经经穴 81 本经腧穴 82 特定穴 821 原穴 822 络穴 823 郄穴 824 五输穴 825 交会穴 826 八脉交会穴 83 本 84 标 9 手厥阴心包经经脉病 9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92 《脉书·十一脉》 93 《中医大辞典》 94 《中国针灸学词典》 10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主治病证 101 主治对比 11 经文互参 12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手厥阴心包经 1 拼音

shǒu jué yīn xīn bāo jīng

2 英文参考

pericardium channel of hand jueyi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ericardium channel of handJueyi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Jueyin Pericardium Channel of Han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Jueyin Pericardium Meridian of Han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手厥阴心包经为十二经脉之一[1][2]。代号PC[2]。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1]。五行属(相)火[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循(循字据《针灸甲乙经》卷二及《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王注补)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2][3]。它的分支,从胸中分出,走胁部,在腋下三寸的部位(天池)又向上行至腋窝下面[2][3]。沿上臂前边,行走在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行前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中指出其末端(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出无名指尺侧端(关冲)[2],经气于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3]。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胸胁胀闷,心痛,心烦,面赤,目黄、喜笑无常等[2]。

本经从胸中开始,出来属于心包,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到无名指尺侧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1]。

手厥阴心包经共有9个穴位,其中8个穴位分布在上肢掌面,1个穴位在前胸上部。原穴为大陵穴,络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外关穴。首穴天池,末穴中冲。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1]。本经腧穴可主治胸部、心血管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和本经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心痛、心悸、心胸烦闷、癫狂、呕吐、热病、疮病及肘臂挛痛等。厥阴是阴气消尽的意思,适应虚症里症,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发病,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及其他疾病。如心悸不宁、心烦、心痛、胸胁满闷、目黄、喜笑无常、面赤、腋下肿。经脉所过处疼肩、麻木、厥冷[1]。

4 五行

火[1]

5 表里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1]。

6 手厥阴心包经属络的脏腑

属心包,络三焦[4]

7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

7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

[本经穴] 天池,天泉,曲泽(合),郄门(郄),间使(经),内关(络),大陵(输、原),劳宫(荥),中冲(井)。

[交会穴] 手三阴无交会于他经的穴。

语译

手厥阴心包经:①从胸中开始,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肌,经历胸部、上腹和下腹,络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②沿胸内出胁部,③当腋下三寸处(天池)向上到腋下,④沿上臂内侧(天泉),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⑤进入肘中(曲泽),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⑥进入掌中(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中冲)。

掌中支脉:⑦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

手厥阴心包经

(1)手厥阴心包络经部分:起自于胸中,出而外行天池穴,属心包络之经,内行下膈,历络三焦者,散布于腹之上、中、下三焦。

(2)手厥阴心包经部分:其支者循胸中出腋下三寸,即天池穴。从天池循臑内至天泉。从天泉穴循行手肘经手太阴肺经及手少阴心经两脉之间,入肘内曲泽穴。下臂行两筋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四穴,再入掌中劳宫穴。从劳宫穴循中指出其端,即中冲穴。

(3)手少阳三焦经部分:手厥阴心包络经行至中指出,至中冲穴即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手厥阴心包络经经别循行路径图

循行路线:

起于胸中

属心包络

下膈

历三焦

出腋

入肘

抵掌中

循中指之端

72 《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臂泰阴脉: 循筋上廉,以奏臑内,出腋内廉,之心。

[阴阳本]臂巨阴脉: 在于手掌中,出臂内阴两骨之间,上骨下廉,筋之上,出臂内阴,入心中。

73 《中医大辞典》

手厥阴心包经自胸中起始,出来属于心包络,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在腋下三寸的部位(天池)又向上行至腋窝下面。沿上臂前边,行走在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行前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中指出其末端(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出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脉气由此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2]

74 《中国针灸学词典》

手厥阴心包经从胸中开始,出来属于心包,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到无名指尺侧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1]

75 《中医药学名词(2004)》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络于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胸中分出,出胁部当腋下3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沿中指桡侧至末端中冲穴。另一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尺侧端行,经气于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3]

8 手厥阴心包经经穴 81 本经腧穴

手厥阴心包经共有9个穴位,其中8个穴位分布在上肢掌面,1个穴位在前胸上部。原穴为大陵穴,络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外关穴。首穴天池,末穴中冲。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手厥阴心包经经穴总图

起自胸乳处(第四肋)外侧一寸之天池穴,经腋平线下行二寸之天泉穴,下行肘内廉大筋内侧横纹头下陷之曲泽穴(合穴),从曲泽下行掌后去腕五寸郄门穴(疗穴),下行掌后三寸两肋间陷中之间使穴(经穴),下行掌后二寸两肋间之内关穴,下行腕关节横纹上两肋间之大陵穴(原穴),再下行掌中第二、三掌骨间之劳宫穴(疗穴),沿手掌食指外侧,止至中指末端指甲旁之中冲穴(井穴)。

手厥阴心包络经经筋图

82 特定穴 821 原穴

大陵

822 络穴

内关

823 郄穴

郄门

824 五输穴

井穴(木):中冲

荥穴(火):劳宫

输穴(土):大陵

经穴(金):间使

合穴(水):曲泽

825 交会穴

交会穴表(●所属经 √交会经)

经名

穴名

手厥阴心包经

足少阳胆经

天池

826 八脉交会穴

内关(通阴维脉)

83 本

部位:掌后两筋之间2寸

腧穴:内关

84 标

部位:腋下3寸

腧穴:天池

9 手厥阴心包经经脉病

手厥阴心包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胸胁胀闷,心痛,心烦,面赤,目黄,喜笑无常等。

患手厥阴心包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胸、心、胃、神志病为主,有下列病候:心悸、失眠、手心发热、肘臂拘攀、腋下肿、胸胁部支撑胀满、心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心烦。

9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语译

本经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心中热,前臂和肘弯掣强拘挛,腋窝部肿胀,甚至胸中满闷,心跳不宁,面赤,眼睛昏黄,喜笑不止。

本经穴主治“脉”方面所发生的病证:心胸烦闷,心痛,掌心发热。

92 《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 其病: 心痛,心烦而噫。诸病此物者,皆灸臂泰阴脉。

[阴阳本] 是动则病: 心滂滂如痛,缺盆痛,甚则交两手而战,此为臂蹶(厥)。

是臂钜阴脉主治其所产病:胸痛,肩痛,心痛,四末痛,瘕,为五病。

93 《中医大辞典》

手厥阴心包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胸胁胀闷,心痛,心烦,面赤,目黄、喜笑无常等。[2]

94 《中国针灸学词典》

手厥阴心包经病 本经发病,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及其他疾病。如心悸不宁、心烦、心痛、胸胁满闷、目黄、喜笑无常、面赤、腋下肿。经脉所过处疼肩、麻木、厥冷。[1]

10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主治病证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可主治胸部、心血管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和本经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心痛、心悸、心胸烦闷、癫狂、呕吐、热病、疮病及肘臂挛痛等。厥阴是阴气消尽的意思,适应虚症里症,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发病,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及其他疾病。如心悸不宁、心烦、心痛、胸胁满闷、目黄、喜笑无常、面赤、腋下肿。经脉所过处疼肩、麻木、厥冷。

手厥阴心包经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位

主治

天池

胸闷、瘰疬

天泉

上臂

心痛、胸胁胀瘸

胸、上臂部:心、胸疾患

曲泽

心痛、胃痛、呕吐、热病

郄门

前臂

心痛、心悸,呕血

间使

前臂

心痛、呕吐、癫狂痫、疟疾

内关

前臂

心痛、心悸、胸闷,呕吐、癫痫、热病

大陵

心痛、呕吐、癫狂,疮疡

劳宫

心痛、癜狂痫、口疮

中冲

指端

心痛、昏迷.热病

手臂部:心、胸、胃、神志病、热病

为常用穴

101 主治对比

本表据《针灸甲乙经》而列。

与“心”有关的内脏病症是本经腧穴主治的重点。“心痛”,主治症中又写作“心暴痛”、“卒心口痛”,间使、内关可治之。“心澹澹大动”是形容心悸不宁的一类症状,主治证中“胸中澹澹”意义相似。

“肘挛”、“腋肿”、“掌中热”是本经经脉循行之处的外经病候,也是腧穴主治的重点。

“目黄”一症,腧穴主治中既有作“目黄”,又有作“目赤黄”、“黄疸”,这说明本经腧穴还有治疗目赤和黄疸的作用,这与各经中单纯称“目黄”解释作一般目疾者意义有别。目赤黄者是指心火上炎的见症;劳宫之主黄疸目黄,也在于此穴能泻心火。

取心包经以治“心”,在《邪客》篇中已说明其关系。“心痛”既指心绞痛,也包括胃脘痛,即所称“心口痛”。心烦、心悲,均属于“心”。

11 经文互参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诸邪之在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按:此为心与包络的关系作解释。)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按:此篇分析精、气、津、液、血、脉。)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按:此篇分五脏虚实证。)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五行 5 表里经脉 6 手少阴心经属络的脏腑 7 手少阴心经联络的器官 8 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 8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82 《脉书·十一脉》 83 《中医大辞典》 84 《中国针灸学词典》 85 《中医药学名词(2004)》 86 《针灸学》 9 手少阴心经腧穴 91 本经腧穴 92 手少阴心经特定穴 921 原穴 922 络穴 923 郄穴 924 五输穴 93 本 94 标 10 手少阴心经病候 10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102 《脉书·十一脉》 103 《中医大辞典》 104 《中国针灸学词典》 105 《针灸学》 11 手少阴心经腧穴主治病证 111 主治对比 12 经文互参 13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手少阴心经 1 拼音

shǒu shào yīn xīn jīng

2 英文参考

HT [中国针灸学词典]

heart meridian [中国针灸学词典]

heart channel of hand Shaoyin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aoyin Heart Channel of Han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haoyin Heart Meridian of Han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手少阴心经为十二经脉之一[1][2]。代号HT[2]。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1]。五行属火[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手少阴心经自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系(心脏周围脉管等组织),内行主干向下贯穿膈肌,联络小肠;它的分支,从心系向上,挟著食道两旁,上连目系系(即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它的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行于肺,斜出腋下的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下向肘内侧横纹头的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下行,到掌后豌豆骨部的神门,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经气于少冲穴处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1][3]。手少阴心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2]。

4 五行

手少阴心经五行属火[1]。

5 表里经脉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1]。

6 手少阴心经属络的脏腑

属心,络小肠,上肺[4]

7 手少阴心经联络的器官

挟咽,系目[4]

8 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

8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本经穴] 极泉,青灵,少海(合),灵道(经),通里(络),阴郄(郄),神门(输、原),少府(荥),少冲(井)。

[交会穴] 手三阴经无交会于他经穴。本经既无交出亦无交入穴。

语译

手少阴心经:①从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脏的系带(心系),②下过膈肌,络于小肠。

上行支脉:③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食道旁,联结于眼和脑相连的系带(目系)。

外行主干:④从心系(即心脏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腋下(极泉),⑤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⑥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⑦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接手太阳小肠经。

82 《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 臂少阴脉:循筋下廉,出内下廉,出腋,奏胁。

[阴阳本] 臂少阴脉:起于臂两骨之间,之下骨上廉,筋之下,出内阴,入心中。

手少阴心经 83 《中医大辞典》

手少阴心经自心中起始,出来属于心系(心脏周围脉管等组织),向下贯穿膈肌,联络小肠。它的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上端两旁,连系目系(眼球与脑相连的组织);它外行的主干,从心系上肺,斜走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2]

84 《中国针灸学词典》

手少阴心经自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系(心脏周围脉管等组织),向下贯穿膈肌,联络小肠;它的分支,从心系向上,挟著食道两旁,上连目系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它的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行于肺,向下出于腋下的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下向肘内侧横纹头的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下行,到掌后豌豆骨部的神门,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交手太阳小肠经。[1]

手少阴心经循行路径[1]

85 《中医药学名词(2004)》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内行主干向下穿过膈肌,联络小肠;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肺,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至末端,经气于少冲穴处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支脉从心系向上,挟著咽喉两旁,连系于目系,即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3]

86 《针灸学》

[5]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部位),通过横膈,联络小肠。

“心系”向上的脉:挟著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见下图)。

手少阴心经循行:

1.起于心中,出属心系

2.下膈,络小肠

3.其支者,从心系

4.上挟咽

5.系目系

6.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

7.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

8.下肘内,循臂内后廉

9.抵掌后锐骨之端

10.入掌内后廉

11.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9 手少阴心经腧穴 91 本经腧穴

手少阴心经共9个穴位[1]。1个穴位在腋窝部,8个穴位在上肢掌侧面的尺侧[1]。首穴极泉,末穴少冲[1]。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1]。

手少阴心经腧穴

手少阴心经腧穴(上肢内侧部总览)

92 手少阴心经特定穴 921 原穴

神门

922 络穴

通里

923 郄穴

阴郄

924 五输穴

井穴(木):少冲

荥穴(火):少府

输穴(土):神门

经穴(金):灵道

合穴(水):少海

93 本

部位:锐骨之端

腧穴:神门

94 标

部位:背俞

腧穴:心俞

10 手少阴心经病候 10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

语译:本经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咽喉干燥,心口痛,口渴要喝水;还可发为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臑痛等症。本经穴主治“心”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胸胁疼痛,上臂、前臂内侧后边痛或厥冷、手掌心热。

102 《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其病:病胁痛。诸病此物者,皆灸臂少阴脉。[阴阳本] 是动则病:心痛,嗌渴欲饮,此为臂蹶(厥)。

是臂少阴脉主治其所产病:胁痛,为一病。

103 《中医大辞典》

手少阴心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2]

104 《中国针灸学词典》

手少阴心经病发病,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心痛、胸胁痛、心烦、气短、卧不安、眩仆、精神失常;目黄、咽干、口渴。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1]

105 《针灸学》

主要病候: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症[6]。

11 手少阴心经腧穴主治病证

手少阴心经腧穴可主治胸、心、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以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心痛、心悸、失眠、咽干、口渴、癫狂及上肢内侧后缘疼痛等。

手少阴心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6]。

手少阴心经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  名

部  位

主    治

极泉

腋中

心痛、胁肋疼痛.瘰疬

青灵

上臂

胁痛、肩臂疼痛

少海

心痛、肘臂挛痛,瘰疬

灵道

前臂

心痛、肘臂挛痛、瘛疭

通里

前臂

心悸、怔忡、舌强不语、暴喑

阴郄

前臂

心痛、惊悸、盗汗

神门

心痛、心烦,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少府

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阴痒痛

少冲

指端

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昏迷、热病

上肢部:心、胸、神志病

为常用穴

111 主治对比

本经病候与腧穴主治的关系,据《针灸甲乙经》的记载,列表如下:

手少阴心经穴的主治症,《针灸甲乙经》中只有郄门、神门二穴有记载,余穴均缺;《外台秘要》和《医心方》才据别的传本补充各穴的主治内容。但所列多外经病症,如极泉主治“臂肘厥寒”,通里主治“臂肘痛”,神门主治“手及臂挛”,少府主治“臂酸”,少冲主治“掌痛引肘腋”等。至于象“心痛”等与心有关的内脏病症,至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才大为补充。这可能是因为“心为君主之官”,心包在外代其受邪,故“心痛”、“烦心”、“胸中澹澹”等病症没有以心经穴为主,而取用心包经穴为主。《外台秘要》等所引各主治症与以脉病候基本相合,可补《针灸甲乙经》所缺。

12 经文互参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按:本篇分述五脏所藏及其虚实见症。)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按:此篇论邪在五脏及其治法。)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按:此篇论五脏六腑胀证。)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刺手少阴、太阳。(按:此篇论五脏热及其刺法。)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按:此篇论足六经及五脏疟。)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按:此篇论五脏风证。)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按:此篇论五脏病虚实。)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按:此篇论手足六经厥及厥逆;手厥阴与手少阴合为一。)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 5 经穴别名·手少阴 51 少冲穴·手少阴 52 阴郄穴·手少阴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手少阴 1 拼音

shǒu shào yīn

2 英文参考

HandSHAO YI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hàochōng HT9 [中国针灸学词典]

Yīnxī HT6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手少阴:1手少阴心经;2经穴别名。

4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

手少阴为手少阴心经的简称[1]。手少阴为十二经脉之一[2]。出《黄帝内经灵枢·经水》。代号HT[2]。《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本经自心中起始,出来属于心系(心脏周围脉管等组织),向下贯穿膈肌,联络小肠[2]。它的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上端两旁,连系目系(眼球与脑相连的组织);它外行的主干,从心系上肺,斜走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2]。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2]。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2]。 

图31(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5 经穴别名·手少阴 51 少冲穴·手少阴

手少阴为经穴别名。即少冲穴[1]。《千金翼方》:“灸黄法:……两手小指端灸手少阴随年壮。”

少冲为经穴名(Shàochōng HT9)。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阴心经。井穴,五行属木。少:幼小;冲:冲要。此为手少阴经井穴,脉气初生,位处小指端之冲要处,故名。位于手指,小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有清心安神,开窍泄热作用。主要用于心胸病、热病及急救等。如心痛、心悸、胸胁痛、心肌炎、肋间神经痛、热病烦心、目赤、咽痛、口中热、中风昏迷、悲恐善惊、喜怒无常、癔病、精神分裂症。本穴配大陵治心悸、心烦、胸满;配曲池治发热;配人中、合谷、足三里治中暑、休克。一般斜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现代研究:针刺“少冲”穴组,可使实验性CO中毒动物苏醒时间缩短,血中CO含量降低[3]。

52 阴郄穴·手少阴

手少阴即阴郄穴[1]。出《太平圣惠方》。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