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船只发展史中的代表船只(取7个代表类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中国古代船只发展史中的代表船只(取7个代表类型),第1张

1、木船,指木制的船,通常用橹、桨等行驶。既指用木材作为船体结构主要材料的船,也指以木材为主要材料,仅在板材连接处采用金属材料的船舶。

2、战船

战船是古代的一种用于水上作战的船舶,它是现在军舰的鼻祖,是最早的军用舰艇,有着几千年历史。

战船作为最早的军用船舶,在世界各地、各个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种类、不同型式、不同装备的战船。中国古代,早在战国时期之前就出现了古战船。在古希腊、古罗马也出现了各种型式古战船,诞生了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战船。

3、木帆船

木帆船,即船体为木制的利用风力前进的船只,曾广泛用于渔业捕捞和海洋(内河)运输。按照渔家风俗,因忌讳“帆”的读音类似于“翻”,亦称之为“风船”。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木帆船已逐渐被钢铁制造的新型渔业和航运船只所淘汰。

木帆船,主要有桅、帆、舵、桨、橹、碇及绳索等。木帆船唯一的助航设备就是一个小罗盘。木帆船主要是靠借助风力来前进,船上虽然有“橹”,但主要作用是调整方向。

4、蒸汽机船

蒸汽机船是术语船舶工程的以往复式蒸汽机为主机的船。英国工业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瓦特还良蒸汽机发明蒸汽机船。

以蒸汽机为推进动力机的各种船舶。早期的蒸汽机船装有全套帆具,蒸汽机只作为辅助动力,安放在甲板上,驱动装在船两舷的明轮。

19世纪80年代出现三涨式蒸汽机,汽压提高,此时明轮为螺旋桨取代。20世纪货船的蒸汽机功率约2000马力。航行于大西洋上的大型客轮以往复式蒸汽机为动力,功率可达2万马力。

蒸汽机船因机体庞大和燃料存放需占用较大面积,使得船舶加重,运载债物能力降低。

5、帆船

帆船(英文表述:NauticExpo,sailer,sailing boat)起源于居住在海河区域的古代人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15世纪初期,中国明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7次出海,到达亚洲和非洲三十多个国家,所使用都为风力驱动的帆船。现代帆船始于荷兰。

6、干货船

干货船是指专门运送干杂货(包括桶装液货)和散货的船舶。常见的有杂货船、集装箱船、滚装船、散货船、矿砂船、冷藏船、载驳船等。在干货船中运木船、冷藏船、汽车运输船等又称为特种货船。

7、客船,是指专门用于运送旅客及其所携带的行李和邮件的船舶。通常多为定期定线航行,故亦称“班轮'根据《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规定,凡载客超过12人者均应视为客船。

客船的特点是:具有多层甲板的上层建筑,用于布置旅客舱室;设有较完善的餐厅和卫生娱乐设施;具有较好的抗沉性,一般为“二舱不沉制”或“三舱不沉制”;

配备有足够的救生、消防设施;航速较快和功率储备较大。随着远程航空运输的发展,客船逐渐转为短途运输和旅游服务。

参考资料-战船

参考资料-帆船

参考资料-木船

参考资料-木帆船

参考资料-蒸汽机船

参考资料-干货船

参考资料-客船

关于“火炮”在中国的出现,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大约出现在宋元时期。当时,这种兵器称之为“火筒”。《保越录》一书中形容这种新式武器是攻城的利器,所谓将“铁弹丸射入城中,其锋疾不可当”。

不过当时的“火筒”是用短而粗的竹子制成,内里装有铁、铅弹丸或者石子,虽然比起其他冷兵器有着骄人的战力,可是毕竟射程小,而且,极容易烧伤、炸裂炮管,所以很难持久。直到十三、十四世纪时,金属炮管出现后,火炮才算真正成为威力巨大的重型火器。

北宋《武经总要》

元末明初,火炮的发展相当快,当时南方很多军队都装备了青铜火炮。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战争中,一直非常重视火炮的运用。

根据《明史》记载,公元一三六六年,也是元朝至正二十六年,大将军徐达进攻元末军阀张士诚占据的江苏苏州时,曾经命令士兵在葑门外架起敌楼,俯瞰敌人的动静,并将火炮架在上面,“一发连中”,使得当时的守军张士诚部无不震惊。在其后的攻城过程中,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也被明军发出的“飞炮”击中头颅而殒命。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铜将军”。

在这场围城战中,攻城的明军共动用襄阳炮二百四十门,七梢炮二千四百门,大小将军筒火炮二千四百门,如此多的火炮合力攻击下,本来应该是一场艰难的攻城战,却使得明军轻松的大获全胜。

明朝建立后,朝廷更加重视火炮的制造和应用。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设立“神机营”,“掌操演神铳、神炮诸火器”。其时,“神机营”下面辖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中军等五军,共有将士三万多人,装备各式火炮数千门,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炮兵部队。而且,当时的火炮制作已经由从前青铜变成了铁制大炮。整个炮身都是生铁锻造而成,后来又出现用铁箍加强炮身的铁炮。之所以用铁箍加固炮身,主要是为了增加炮口的尺寸,同时也不用担心发射时产生的强大爆炸气体破坏炮身的问题,反而能够借助这种爆炸气体的能量杀伤更多敌人。

不过,明朝火炮缺点也不少,大多数的火炮为了保护炮身,重量过大,有的重达一千多斤,即使车载也非常困难,更谈不上机动性了。而且装填炮弹准备时间太长,加上大多数大炮没有标尺、准星这类瞄准装置,所以命中率很低。直到欧洲的“佛郎机”与“红夷大炮”传入中国,明朝的大炮才装上了这类瞄准装置。

“佛郎机大炮”是在明朝武宗正德年间传入中国的。由于葡萄牙制造的佛郎机大炮比当时明军装备的所有类型的大炮都要先进和优越,于是明朝政府就仿照佛郎机开始制造这种大炮。而“红夷大炮”则在“佛郎机大炮”传入中国的一百年后,才进入中国。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荷兰的战舰与明军在福建海面发生冲突,当时的荷兰战舰使用的火炮比中国火炮威力大,在冲突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明朝官军“死者已无算”,深感震惊,而且,荷兰不仅在台湾福建一带横行,还在澳门与葡萄牙示强,最后明朝政府与荷兰虽然谈和通市,但已深知欧洲大炮威力的明朝政府,随后开始仿制这种大炮,装备自己的军队。

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写道:“自此夷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长城矣。”而“红夷火炮”名称的来源,则是中国人当时把荷兰人称作“红毛夷”,所以,荷兰人使用的大炮自然就变成了“红夷炮”了。崇祯二年,明朝政府一共制造了这种类型的大炮四百多门,与此同时,两广总督王尊德也制造了五百门。

“红夷大炮”与传统的中国火炮相比,它有很多优点。首先是射程远,其次威力大,而且炮身寿命长。它的炮身为铜铸或者铁铸,身管内是滑膛,而且是炮口装弹丸的前填式。在炮身的中央部位,有称作“炮耳”的突起,很便于装置在炮架或者炮车上进行射击。射击时,先把根据射击距离调整好的火药装入炮身里,然后装填弹丸,再调节好射击角度,点燃位于炮尾的火门,发射弹丸。瞄准目标时,也可以使用其他瞄准器来决定射角。

当时,没有人懂得弹道学,全靠经验来射击,在一些守城战争中,还尝试过从城墙的里边进行“间接射击”的方式。以崇祯年间制造的“红夷大炮”来看,当时的“红夷炮”射程最大的约有九千米,这当然不是有效射程,实战中有效射程大概为两千八百米左右。发射的弹丸,有实心弹与榴散弹两种。“红夷火炮”可以说中国古代各种大炮里最具有破坏力的武器。

公元一六二六年,也是大明朝天启六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领十三万大军从沈阳出发,直逼通往北京的重要关口山海关,在攻打山海关的途中,遇到了防守的宁远城的袁崇焕。袁崇焕构筑起坚强的防御体系,他先把城外的民房烧掉,清除了城墙外一切隐蔽物,在城里,清除奸细,同时严厉惩罚逃往山海关和前屯的临阵脱逃的士兵,表明了破釜沉舟,决一死战的态度,靠着区区两万守军和手中十一门“红夷大炮”对抗强大的清军。

这一年的一月二十三日,清军来到宁远城。看到敌军的袁崇焕立即命令士兵在城北布阵,把十一门“红夷大炮”配置在城墙上,集中火力,炮击清军。清军死伤数十人,不得不避其锋芒,转移阵地。第二天,努尔哈赤命令善于攻城的明朝降将李永芳指挥攻城,李永芳从西南方向开始攻城,又被“红夷炮”的猛烈炮火击退。清军用有装甲的盾车开道,士兵也手持大盾攻击城南,但是依旧被“红夷炮”打的四处逃散。

清军付出重大伤亡终于来到城下,开始用斧头挖掘城墙,守城的明军则将浇有油的柴草捆绑点燃,拴在铁丝上,投向攻城的清军,清军不得不暂时后撤。在随后的几天里,清军一次次攻击,被守城的明军用“红夷大炮”一次次的击退,努尔哈赤的补给越来越困难,自己也被炮弹击伤,只好望城兴叹,率领清军撤离宁远城。

宁远一战,袁崇焕带领的明军面对五倍于己的兵力,始终坚守城池,最后击溃清军,除了强烈守城决心,更重要的原因便是得益于“红夷大炮”的威力。而且这一场战役也让清军彻底的抛弃从前不重视火器使用,只强调骑射的偏见,开始正式组建火器部队,皇太极天聪五年,也是崇祯四年,清军铸造出第一门“红夷大炮”,并在以后的战斗中开始使用炮兵。

清朝统一中国后,对于各种火器不再重视,而且极其警惕汉族地区制造使用重型火器。

康熙五十四年,山西总兵请求朝廷允许建造新型的子母炮,康熙专门批示道:“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到了雍正时期,又明确要求,除了满族祖先“龙兴之地”的盛京、吉林、黑龙江外,其余各省概将子母炮“尽行解卸,另造它炮。”

新型的火炮得不到推广,甚至连明代的《武备志》都被列入禁书,不准流通刊行,中国与西方的火炮在技术的差距越拉越大,当英国人开着战舰,架起新型火炮进攻中国海岸防线时,中国根本无力应对,终至一败涂地,而百年耻辱,就在这鼠目寸光掩耳盗铃的政治决策里拉开了序幕。

16世纪和17世纪都是风帆战舰。

风帆战列舰,指从十七世纪起在海上担任主力作战的武装舰船,一般有多层火炮甲板。1840年前基本上全为木材建造的风帆战舰,有时在水线以下包裹铜皮。

这种战舰的动力为风帆,武器为前膛装弹火炮,一般发射用于摧毁船体的实心圆形弹丸以及杀伤人员的霰弹、破坏帆具的链弹。由于当时以风力为动力,且单舰火炮威力射程均不足以对一艘敌舰造成有效的伤害,故使用战列线(所有作战军舰排列成一线)作战,因此为标准作战方式,故云风帆战列舰。尽管风帆战列舰有许多缺点,但它曾是17-19世纪海军的主力舰,风帆战列舰曾经在海上称雄二个多世纪。

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它以“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著称,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尊严、最有骨气的朝代。如公元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太师也先擒获,可是明朝没有屈服,在于谦的带领下,击退了也先的骑兵。

又如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宁肯上吊,也不和闯王李自成苟合。即使面对令清朝签订下无数不平等条约的欧洲列强,明朝也能够将其击溃,把它打得“落荒而逃”、“抱头鼠窜”。接下来,我们看看1633年料罗湾大海战,明朝如何痛击入侵的欧洲强国荷兰的?

公元1633年,这一年距离明朝灭亡(1644年)仅11年,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中原大地长年干旱,发生数次特大地震、北方瘟疫流行。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爆发了闯王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辽东女真族建立后金,战乱不断,明朝军队节节败北。

而同时期的荷兰呢,它在几十年前脱离西班牙统治,宣布独立,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发展海军,国力臻臻日上。17世纪初,荷兰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舰、大炮。荷兰拥有的船舶数目超过了欧洲所有国家船舶的总和,大海成为了他们的后花园,有一个响当当的外号——“海上马车夫”。

说实话,明朝那时候处于内忧外患,真不适合再开战端,和欧洲强国荷兰开战。无论战胜,还是战败,明朝都会有损失,当时的国力,真的不能再无故消耗了。

可是荷兰得寸进尺,1624年夺取澎湖,后进行了多次骚扰,唯一目的就是彻底垄断中国所有对外贸易。当时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很少与外国进行海上贸易。荷兰是一个商人群体建立的国家,他们攻打明朝领土,骚扰大明边境,并不是想要占领明朝土地,只是想和明朝做生意,赚钱而已。如果换做晚清,估计求之不得,很痛快就和荷兰签订不条约了。如清朝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和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素来以“不纳贡、不割地”硬骨头著称的明朝,断然拒绝了荷兰的无理要求。崇祯皇帝此时被后金政权弄得焦头烂额,正愁没地方发泄,于是在主战派的支持下,下令明朝水师整兵备战,好好教训一番红毛人。他派路振飞为巡按查办,到达福建,和福建巡抚邹维琏共同惩荷。

1633年10月22日,明朝和荷兰舰队在福建金门东南海岸料罗湾爆发了大战,这就是著名的料罗湾大海战。

虽然荷兰只有不到几艘战舰,但均配有最远可以打到10里外的红夷大炮,荷兰还有刘香50支海盗船盟友,实力强大。而明朝虽然50支大船,100支火船,可是大炮没有荷兰的强大,武器不如荷兰精良。然而,这场战役的结局为明朝大胜,烧毁一艘,击沉一艘,擒获一艘(100荷兰士兵俘虏),其余的荷兰战舰遭到重创,仓皇而逃,刘香海盗的50支战船全军覆没。

料罗湾大海战之所以大胜,离不开先锋郑芝龙的英勇善战。郑芝龙是海盗出身,是一个“有良心”的海盗,他不但不杀人,甚至救济贫苦老百姓。他虽然是海盗,和明朝军队作战,尽量不杀伤明朝军队,即使擒获,也会将其放回,表达了愿意接受招安的心思,最后被福建巡抚熊文灿招安。

在料罗湾大海战之前两个月,荷兰曾和大明军队发生了厦门之战,郑芝龙损失惨重。他想要出一口,因此动用了江湖令。郑芝龙以私人名义发出了悬赏:

参战者每人给银二两,若战事延长,额外增给五两。每只火船16人,若烧了荷兰船,给银二百两(16人分),一个荷兰人头给银五十两。明朝七品县令,每个月也不过白银五两左右,而郑芝龙悬赏达到了五十两,这确实是重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再加上郑芝龙手下的江湖义气,准备给荷兰人一个教训。

料罗湾这场海战中,郑芝龙采用了荷兰人在欧洲战场从未见过的打法,那就是火海战术。什么意思呢?明军水师,150艘战船中,只有50艘是大船,上面装有大炮,剩下盖的100条小船清一色的火船。大船火炮掩护,100多条火船蜂拥而上,搭钩点火。这些小船借着“东风”,像一条火龙一样,冲向荷兰舰队,引燃荷兰舰队。荷兰人没看过《三国演义》,不知道当年火烧赤壁的事情,手无足措,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才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在战后,明朝水师乘胜追击,追击荷兰人,发生小规模海战,一直将其赶出中国沿海为止。此后,东南海疆唯郑芝龙是从,凡是来往的商人都必须用郑氏旗号。就连荷兰人,也不得不通过日本人,偷偷地买几支郑芝龙令旗。如果谁不买郑芝龙令旗,那就等着被抢劫吧。

料罗湾海战是明朝国力大大衰弱,灭亡前11年打的一战。在这一战中,明朝水师以郑芝龙为主力,狠狠地“胖揍”了欧洲强国荷兰。这和清朝末年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明朝不愧为历史上最有骨气、最有尊严的朝代,即使国家下一秒灭亡,这一秒还是那么硬气。

料罗湾海战是明朝和荷兰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也是有史以来东西方第一次大规模的海战。这场战争最后以明朝胜利而结束。

其实,在料罗湾海战之前,荷兰舰队就已经对郑芝龙发动了一次突袭。当时郑芝龙的舰队停靠在厦门,郑芝龙去广东与两广总督熊文灿会面,商讨打击海盗刘香,荷兰人得知了这个消息,趁此机会,发动了袭击。由于郑芝龙这边一时群龙无首,损失惨重,荷兰舰队共击沉二十五到三十艘大型战船,这些船上配备的大炮最多的有三十六门,几乎是将郑芝龙的精锐一举摧毁。但是,此时郑芝龙已经投靠了明朝,凭借明朝的国力,郑芝龙在短时间就恢复了元气。

荷兰方面参战的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海盗刘香。荷兰与海盗联军约有60艘船,其中荷兰夹板船,即大型战舰9艘,海盗船约50艘。明朝海军方面,主要是被明朝招安的海盗郑芝龙,出动了140-150艘船,其中大船约五十艘。可见,如果单论数量,明朝海军的军舰数量是荷兰的两倍之多,那么,双方舰艇的大小、火器装备如何呢?

据明朝时期的《谕西夷记》记载:

“(夷)舟长二十余丈、高数丈许,板厚二尺有咫,内施锡片。舟旁各列大铳三十余,铳中铁弹四五具,重三四十斤,舟遇之立粉。水工有黑鬼者,最善没,没可行数里。诸凡器械巧诈非诸夷可比,即称强如佛郎机者,且敛手避,殆未易以中国长技敌也。”

荷兰的战舰长有二十多丈,高有数丈,船板有二尺多后,中间又夹有铁板。船舷每边装有火炮30多门,每门火炮配有炮弹四五发,都是重炮,每发重约三四十斤,普通的船被击中之后,当即粉碎。船队里还有黑人水手,水性极佳,可以在水中潜游数里。(荷兰舰队)的武器装备远胜于其他西洋国家,即使像佛郎机(明朝时对葡萄牙、西班牙的称呼)那样的强国,也得避其锋芒,中国要想打赢也不是容易的事。

明朝时期的另一本书籍《却西番记》中也有类似的纪载:

“舟长二十余丈、高数丈,双底。木厚二尺有咫,外鋈金锢之。四桅,桅三接,以布为帆,……中横一杆,桅上有斗,斗大容四、五十人,系绳若梯,上下其间,或瞭远,或有急掷矢石。舟前用大木作照水,后用柁。水工有黑鬼者,最善没,没可行数里。左右两樯列铳,铳大十数围,皆铜铸;中具铁弹丸,重数十斤,船遇之立粉。它器械精利,非诸夷比。”

这段话基本和上段记载差不多,主要是多了对荷兰战船桅杆以及望斗的描述,桅杆上设有望斗,可以容下40-50人,用绳子结成梯子,人员可以上下攀爬,可以瞭望敌情,还可以在上面射击、投石攻击敌人。

总之,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明朝对荷兰战舰评价还是非常高。事实上,在当时,也就是17世纪中期,荷兰打败了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了海上霸主,荷兰的战船,基本上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水平。

那么,明朝这边的战船情况如何呢?

胡宗宪就曾说过:“(西方)佛郎机炮横行海上,他国无敌。”

明朝巡抚南居益也说过: “夷舟坚铳大, 我舟当之无不糜碎。即有水犀十万,技无所施。”

明军将领朱文达:“红夷勇鸷绝伦, 战器事事精工, 合闽舟师, 不足撄其锋。”

明朝学者沈德符记载明军与荷兰海战:“青烟一缕 , 而官军死者已无算。"

明朝学者沈国元:“佛郎机炮一发十里, 当之无不立碎, 我虽有利刃, 勿可与敌, 虽有锐兵, 勿可与战 。

肯梯斯诺克海战(英语:Battle of the Kentish Knock;荷兰语:Slag bij de Hoofden)这是第一次英荷战争期间的一次海战,荷兰舰队在威特·德·威斯率领下,于1652年10月8日进至多佛尔海峡去攻击布莱克指挥的英国舰队。他们在肯梯斯诺克沙洲相遇,并开始交战。该海域是泰晤士河口外的浅水区,一些船只在战斗中搁浅,战场逐渐向南转移。由于双方队形皆被打乱,战斗变成两军单船之间、船组之间的相互厮杀。 荷兰舰队内部因政治、区域及私人原因无法做出坚决的努力,非常快被迫撤退,失去了2艘船只和非常多人员伤亡。

背景

在战争之前,荷兰海军的马顿·特罗普建议荷兰联邦(States-General)和议会组织一支庞大的舰队,以施展他所热衷的舰船格斗战术,发现英国人,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对于通过一场主要的胜利取得政治上满意的解决,特罗普充满了信心。搜寻英将布莱克的舰队,当时他们正在袭击苏格兰岛外的鳕鱼渔场。结果是特罗普在狂风中损失了12条船,并被耻辱的罢免。不过接下来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船只成功摆脱了英国人的追踪,而且荷兰的米希尔·德·鲁伊特在英吉利海峡赢得了一场小战役(普利茅斯海战)。

由于特罗普被罢黜,海军中将威特·德·威斯被任命为舰队统帅。威特·德·威斯是一名有长期海上经验的海军军人,在反对西班牙的独立战争期间,他在一系列海战中获得一定的盛名。但是他一直忽视特罗普统帅舰队的长处。因此威特·德·威斯的气质无法改善,他狭隘、嫉妒、粗鲁、残暴实施严酷的纪律,这种机率纵然在当时盛行鞭挞的酷刑的年代,也是过分的。假如说,水兵们喜欢特罗普,那么他们则憎恶威特·德·威斯,而且非常快就出现了极为尴尬的场面。

1652年10月7日,一支62艘战舰的荷兰舰队再次做好准备,威特·德·威斯吹嘘,将由他率领作战,只有魔鬼才能使他们脱离战斗。威特·德·威斯选用特罗普的旧舰,强大的"布里德罗德"号为期间。但是,当他度航去该舰锚地时,难以设想的事情发生了。"布里德罗德"号的传言拒绝他们的新统帅上舰,甚至威胁时,假如他坚持一试,就要用舷炮轰击他的大舢板。他气得脸发青,只好返回他原来的舰,较小的"威廉殿下"号上,船上发生的事引起他的愤怒,他发现从舰长以下,全体船员斗醉醺醺的,大概是在庆祝除去了他这一害。

战斗过程

屋漏偏逢大雨。10月8日,威特·德·威斯企图趁东风之便,冲入唐斯港以俘获锚泊在岸边避风的英国舰队。而这时,风向却一遍为西向,因而阻住了威特·德·威斯。与此同时,布莱克的舰队却得以顺风满帆。更糟的是,威特·德·威斯的非常多舰长拒绝作战。

英国舰队位于荷兰舰队的南面,他们占据了有利的风向。10月8日下午5点,英国舰队发动进攻。坐镇"海上君王"号上的布莱克率领火力强大的舰队冲向荷兰人的阵线,并形成了突破,威特·德·威斯向南抢风航行以期望获得风向的优势,不料遭到了佩恩海军中将的分队的截击,战斗非常快就陷入了混战,两边都无法有效的控制队型,事先商定的作战协同全都被抛诸脑后。凭借强大的火力和坚固的船体,英国人在混战中处与优势,但是荷兰人良好的操舰技术和近战技巧部分了抵消了英国人的优势,到晚上7点为止,荷兰人有一艘战舰被俘获,另一艘被击沉,损失不算严重。从5点开始交火,战斗只持续了3个小时就因为黑夜的降临而终止了。

第二天清晨,大约有10艘荷兰船只,它们隶属泽兰海军部,他们憎恨著整个荷兰,不愿在威特·德·威斯的指挥下战斗而擅自撤退了,荷兰舰队只剩下49艘战舰了,而英国战舰数量在夜间增加到了84艘战舰,数量上与英国舰队的差距增大了。而布莱克也于天亮过后重新率领舰队压了过来,威特·德·威斯还想坚持战斗,但是经过昨天的激战,非常多战舰受伤不轻。德·鲁伊特和厄佛仙极力劝说威特·德·威斯撤退,如不撤退,恐怕会受到更大的损失。终于,荷兰舰队开始有次序的撤退,在威特·德·威斯和德·鲁伊特的出色指挥下,尽管布莱克全力追击,荷兰人全身而退了,撤退过程没有任何损失。两天后,英国舰队到达佛兰芒浅滩时才放弃了追赶。

结果和影响

返航回国后,威特·德·威斯一怒之下指控舰长们是懦夫,"他们在各方面都表现怯懦",他怒气冲冲地说:"真是不顾廉耻,使我们在世人面前丢尽了脸。有生以来我从未见过这样表现不好的舰长。"

为这件事情而组成的一个包括七名成员的委员会(每省一名),对这壹次溃散进行了调查。但是,这一调查并没有解决指控与反指控的问题。威特·德·威斯处于孤立无助、众叛亲离的境地。他成为一只替罪羊,被撤销了统帅职务。

经过此战,荷兰人意识到英国战舰的火力强大,假如要与之对抗,就必须加强自个的火力。新的战舰开始设计了,他们将在第二次英荷战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而英国人错误的以为他们在肯梯斯诺克海战中已完全击败了荷兰海军,于是将舰队分成两部分,派出舰队前往地中海。这个错误使得英国人先后在达格尼斯海战和里窝那之战遭到失败。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一个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时刻。1661年的时候,郑成功带领自己的部下,从福建出发,攻打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开战后郑成功先是击败了荷兰人的主力战舰,然后把荷兰人岸上的据点围困起来。1962年的2月。荷兰殖民者已经无路可走,于是宣布投降。郑成功收复了祖国的台湾。

当时的荷兰是海上马车,是世界的霸主。荷兰的海军舰队超过了,英国和法国两国军,在马六甲海峡的时候,荷兰舰队两次打败葡萄牙舰队,垄断了东方的贸易。就是这么一个海洋霸主的角色,却被中国的郑成功打败了,让许多西方人也很是诧异。关键的原因还是郑成功有实力。

郑成功的出生就是海盗,而且是政府授权的海盗。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是没有彻底闭关锁国的。之后,就有人建立建议开放海禁,于是福建就建立了港口,允许民间展开海外贸易。海洋上的商人同样也是海盗。郑成功的父亲是明朝的高级军官,作为海盗和国家有联盟关系,所以,郑成功是海盗出身,而且有实力。

中国的历史,并不是航海时代的缺席者,曾经参与了东亚海洋的战争。只不过这段历史很短,没有成为中国延续下来的传统。郑成功收复了台湾,让祖国统一。也让中国人继续向海洋出发,参加全球的海洋博弈,只可惜这被中断了。

皇家亲王号

1588年7月29日,最早崛起的世界强国西班牙,在英吉利海峡与后起之秀英国,进行了一场关乎两国兴衰的海战,最终英国海军凭借炮战,打败了以老式接舷战为主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此后,以炮战为主的海战模式逐渐被各国海军接受。在此背景下,装备数十门大炮的战列舰,作为一个全新舰种登上了海战的舞台。

时间进入十七世纪,早已跻身海上强国行列的英国,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该国建造了大量战舰。1607年,英国皇太子、威尔士亲王亨利要求将大型战舰胜利号进行改造,这艘建于1500年的战舰,当时采用的是高大上层建筑卡拉克船型。在1586年胜利号改建过一次,成为降低上层建筑,将其移入船体的盖伦船型。虽然胜利号建造时船体相当坚固,但是,经过上百年的风雨,该舰已经老态龙钟,过时的主体结构已经不值得再投入资金和时间进行改造。

当时的英国著名舰船设计师佩特,为喜爱战舰的亨利皇太子重新设计了一艘新式战舰,因为亨利爵位是亲王,因此所取的舰名就叫皇家亲王号,他又是皇太子,所以还称为皇太子号。1610年,皇家亲王号建成,这是英国第一艘三层甲板战舰,采用这种设计是为了载炮多。该舰还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三层甲板战舰,在此后的200多年里,三层甲板的大型战舰成为了各国海军作战的核心力量。因为相隔400年,这艘战列舰很多数据缺失,具体排水量,舰体尺寸等不详。

皇家亲王号战列舰现有的资料只有一些武器配备情况,建成时安装大炮50余门,其中32磅炮6门,18磅长炮12门,9磅长炮18门,此外还有口径不详的十多门火炮。经过二十多年的服役,皇家亲王号经历了第一次改装,这次改装的设计者,是原先该舰的设计师老佩特的儿子彼得·佩特。完工后的皇家亲王号,成为一艘配备70门大炮的战舰,被海军划分为一级舰。1649年-1660年,这段时间为英国共和时期,皇家亲王号被改名为决心号。

1652年-1654年,爆发了第一次英荷战争,两国在多佛尔海峡和地中海等区域作战不下十多次,规模比较大的几次双方都要投入2-3万名水兵,6-8千门大炮。决心号参与了英荷战争期间主要的海战。该舰凭借当时较为猛烈的炮火,战斗中有所斩获,自身也没有受到大的损伤。1660年,君主制在英国复辟之后,海军被英王授予皇家海军称号,决心号又改回原先的舰名。1665年,皇家亲王号战列舰作为先头舰队旗舰,参加了第二次英荷战争。

此战荷兰出动战舰约103艘,11艘纵火船以及7艘通讯船,合计火炮4900余门,兵力21万人。英国拥有战舰109艘,其中载50门-90门火炮的战列舰35艘,武装商船21艘,纵火船21艘,此外还有小型船只7艘,合计4200门火炮,兵力22万人。皇家亲王号此时已经进行了第二次改装,配备90门火炮,参与了1665年6月-12月的第一阶段战斗。

随着荷兰与丹麦、法国结盟,战事对英国越来越不利。1666年6月1日,战争第二阶段期间,交战各方在英吉利海峡北福兰角一带爆发了著名的四日海战。这场战役进行到第三天,英方78艘战舰只剩下30艘还有战斗力,皇家亲王号战列舰因为是旗舰,自然成为荷兰舰队重点围攻的目标,经过一番硝云弹雨般的激战,该舰被打的力竭搁浅。

皇家亲王号上的先头舰队司令阿伊斯秋只好选择投降,此时战斗激烈,荷兰海军不可能派军舰拖拽该舰回国,这里距离英国较近,为了怕以后修复这艘战舰,于是,荷兰人用纵火船将皇家亲王号战列舰点燃焚毁。这艘英军主力,史上最早的三层甲板风帆战舰,至此灰飞烟灭。

上一篇:褚姓历史名人下一篇:犀牛角的用途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