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穴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出处 4 四神聪穴的别名 5 四穴的定位 6 四穴的取法 7 四穴穴位解剖 71 层次解剖 72 穴区神经、血管 8 四穴的功效与作用 9 四穴主治病证 10 刺灸法 101 刺法 102 灸法 11 四穴的配伍 12 文献摘要 13 四穴研究进展 131 治疗眩晕证 132 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133 对睡眠紊乱模型小鼠的影响 1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四穴 1 拼音
sì xué
2 概述四穴为经外奇穴别名,即四神聪[1]。见《奇 谱》。
四神聪为经外奇穴神聪穴(sìshéncōng EXHN1)的别名[2][3][4]。出《太平圣惠方》。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四穴。有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的功效。四神聪穴常和百会配伍治疗头部疾病;如每日揉按本穴5~10 min,有预防头痛、失眠、眩晕的作用[5]。
3 出处《太平圣惠方》:在百会四面,各相去同身寸一寸是穴。
4 四神聪穴的别名神聪(《太平圣惠方》)
神聪四穴(《针灸资生经》)
四穴(《奇 谱》)
四神聪穴由前、后、左、右四个腧穴组成,又将在前者称为前神聪,在后者称为后神聪[5]。
5 四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四神聪穴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四穴[4][6]。
原说四神聪穴位在百会四边各开25寸[7]。今多据《太平圣惠方》定位于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7]。
位于头顶部,当百会穴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共4穴[8]。正坐取穴[8]。
四神聪(在前者称为前神聪、在后者为后神聪)
6 四穴的取法
取穴时患者下坐位或仰卧位,先取头部前后正中线与耳尖连线的中点(百会穴),在其前后左右各1寸处取穴。
正坐或仰卧位,先取百会,于其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取穴[5]。
7 四穴穴位解剖四神聪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帽状腱膜。皮肤由额神经、耳廓神经、耳小神经和枕大神经交织分布。该处血管有枕动、静脉,颞浅动、静脉的额支和顶支,眶上动、静脉的吻合网分布。
7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6]。
72 穴区神经、血管有枕大神经、滑车上神经、耳颞神经分布,并有枕动脉、颞浅动脉、额动脉的吻合网分布[6]。
8 四穴的功效与作用四神聪穴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
四神聪穴常和百会配伍治疗头部疾病;如每日揉按本穴5~10 min,有预防头痛、失眠、眩晕的作用[5]。
9 四穴主治病证四神聪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多梦,脑积水,大脑发育不全,脑瘫,中风,癫痫,狂乱,精神病,脑血管病后遗症等。
四神聪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6]。
四神聪穴主治头痛,目眩,癫痫,狂乱等[7]。
四神聪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狂、痫证、偏瘫、脑积水、大脑发育不全等[8]。
神志病:失眠,健忘,多梦,眩晕[5]。
脑病:脑积水,大脑发育不全,脑瘫,中风,癫痫[5]。
其他病:头痛[5]。
保健:每日揉按本穴5~10 min,有预防头痛、失眠、眩晕的作用[5]。
10 刺灸法 101 刺法沿皮刺03~05寸[7]。
一般沿皮刺05~08寸,针尖朝向百会[8]。
平刺05~08寸[6]。
平刺,针尖向百会方向或向四周,进针05~08寸,局部酸胀[5]。
注意:四神聪穴退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5]。
102 灸法可灸[8][6][5]。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7]。
11 四穴的配伍四神聪配神门、三阴交,有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失眠。
四神聪配太冲、风池,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头痛,头昏。
四神聪配百会、合谷、太阳,治头痛[5]。
四神聪配水沟、四关(双侧合谷配双侧太冲)、十宣,治癫痫[5]。
四神聪配百会、四神聪、内关、通里、三阴交,治精神分裂症[5]。
12 文献摘要《太平圣惠方》:理头风目眩,狂乱风痫。
《类经图翼》:主治中风,风痫。
《针灸集成》:主头风目眩,风痛狂乱。
《银海精微》:患眼疾,偏正头痛。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四神聪,奇穴。百会穴前、后、左、右各一寸处,计共四穴。针二至三分。灸一至三壮。主治头痛、目眩、癫痫、狂乱。
13 四穴研究进展 131 治疗眩晕证以四神聪为主穴,治疗眩晕128例,属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合谷;痰浊内阻者加丰隆、内关;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者加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头痛加太阳点刺放血。针刺手法以强 为主,出针时开大针孔,使之出血更好,经临床观察,本法对实证眩晕效果较好,对虚证眩晕次之。
132 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电针“四神聪”、“百会”、“内关”等,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上升,MDA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电针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能力,并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5]。
133 对睡眠紊乱模型小鼠的影响水穴为经穴别名。即扶突穴。出《外台秘要》。
扶突为经穴名(Fútū LI18)。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水穴、水泉。属手阳明大肠经。扶指旁边,突即隆起,指喉结,此穴在喉结旁,故名扶突。
详见百科词条:水穴 [ 最后修订于2016/5/10 15:23:48 共243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背部脊椎两旁的穴位·夹脊穴 41 标准定位 42 取穴 43 穴位解剖 44 功用 45 主治病症 46 刺灸法 47 研究进展 5 《类经图翼》记载的夹脊穴·夹脊穴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夹脊穴 1 拼音
jiá jǐ xué
2 英文参考EXB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夹脊穴为经外奇穴名:1背部脊椎两旁的穴位;2《类经图翼》记载的夹脊穴。
4 背部脊椎两旁的穴位·夹脊穴夹脊穴指背部脊椎两旁的穴位[1]。《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杨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侠脊当推按之,痛处即是足太阳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痛也。”《华佗别传》:“又有人病脚躄不能行,……后灸愈。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匀调如引绳也。”即指脊椎旁05寸处为穴位[1]。近代诸书多同此说[1]。即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左右共34穴[1]。亦称华佗穴、华佗夹脊、佗脊、脊旁等[1]。亦有以第一颈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1寸为穴者,计48穴(见《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1]。
41 标准定位夹脊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
其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2]。
42 取穴
患者俯伏或俯卧位,当脊柱棘突间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穴。
其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2]。
43 穴位解剖夹脊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浅肌层(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深层肌(竖脊肌、横突棘肌)。分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后支的肌支,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44 功用调节脏腹机能。
45 主治病症主治咳嗽、喘息、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神志病及一切慢性疾患、中枢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2]。
主治范围比较广,其中上胸部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46 刺灸法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可灸。
一般斜刺05~10寸[2]。
47 研究进展据报道,从古代文献中已证实夹脊能治疗相应脏腑的病变。现代研究论为夹脊穴能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故采用该穴治疗与植物神经功能相关的一些病:①治疗血管性头痛;②肢端感觉异常症;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致头晕、肢凉、半身麻木、多汗等;④中风(中经络);⑤红斑性肢痛症;⑥高血压等。收到良好效果。其机理是通过调节植物神经作用,调节了血管功能,改善了血液循环。
5 《类经图翼》记载的夹脊穴·夹脊穴夹脊为经外奇穴名(EXB2)[2]。见《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华佗别传》等。后人依华佗法定穴,名华佗夹脊[2]。
《类经图翼》:“夹脊穴:《肘后》云,此华佗法。《千金翼方》云:治霍乱转筋,令病者合面而卧,伸两手著身,以绳横牵两肘尖,当脊间绳下两旁,相去各一寸半所。”主治见下表:
夹脊穴主治表(表格出自《中医大辞典》)
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LR。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五行属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本经从足大趾背毫毛处的大敦开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到内踝前1寸的中封,上沿小腿内侧,在离内踝8寸处交于足太阴脾经之后,再沿膝关节和大腿内侧中线上行,进入 中,环绕阴器,到达小腹部,挟胃旁边,属肝,络胆,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上行到鼻咽部,联系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上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经气由此处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足厥阴肝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腹部和胸部,12穴在下肢部。原穴为太冲穴,络穴为足少阳胆经之光明穴。首穴大敦,末穴期门。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足厥阴肝经以里症虚症为主。足厥阴肝经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患、消化系统疾患、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及其他疾患。如:呕吐、泄泻、遗尿或癃闭、小便色黄、腰痛、胁肋胀满疼痛、疝气、小腹肿、咽部干、面色灰黯、头痛、眩晕。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
足厥阴肝经以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详见百科词条:足厥阴肝经 [ 最后修订于2017/2/13 17:57:11 共539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本文2023-08-07 18:08:5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5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