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哪些古籍刻印社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2收藏

全国有哪些古籍刻印社,第1张

你是要问现代的还是古代的?

现代的话,一般是不再刻印古籍,多半是影印。除非特殊情况,但少。比如:江苏的广陵古籍刻印社、扬州的古籍刻印社、西泠的古籍文献(多半是书法印的影印。现在叫 西泠印社。也印些古籍)。以上的都是刻印社。再如:上海古籍出版社、江西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江苏古籍出版社、线装书局、天津古籍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中国古籍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等等。至如古代的刻印社。现在叫“某某堂印、梓、藏版、藏、雕”来命名。至如更详细的古代印刷机构可以去 书藏网 看看(这儿是专门的古籍版本知识,比较系统。直接百度下书藏网)

根据多年的藏书经验和对宣纸书的了解,谈谈自己的经验

1、国内主要出版宣纸书的出版社有:

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广陵书社(原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书店,国家图书馆,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西泠印社,中医古籍出版社(都是选择一些擅长的专业领域出版,而不是大规模的,都是有针对性的)

另外,线装书局,中州古籍出版社,黄山书社,华龄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多为民营公司出版发行)

2、民营出版单位:三希堂,崇贤馆,华宝斋,荣宝斋,三读等

3、出版社品牌

出版社自己出版的宣纸书,多为影印版(一般是1:1等比放大,相对比较专业、晦涩),还有就是排印版的(多为电脑字体),相对而言出版社的较便宜,因为书号不要钱呀,而且在装帧制作工艺方面相比较民营出版单位弱一些。如果是影印的话,直接按照分辨率,譬如300dpi排版印刷就行了,所以成本相对来说低一些,说实话我是不喜欢,乌漆嘛黑的,而且可选择的图书种类较少。如果是专业学术研究的,又喜欢宣纸线装书,当然影印本可能是首选。

影印本的话跟出版社的名气没一丁点关系,大家用的都是一个版本(都是花钱买的博物馆馆藏的扫描),只是民营出版单位更倾向于在装帧制作工艺,用料,油墨等方面舍得花钱。所以买书只看出版社的就是山炮,需要看图书的类型。因为很多书是民营公司出版的,考虑到书号管理费,书商会有选择性地选择出版社。

影印本

4、民营品牌

三希堂的主打产品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都是影印本,该系列品种比较全面,采用的手工宣纸,客户群体倾向于学术研究,图书馆馆藏。

影印本

崇贤馆的多为排印本,也有部分影印本,相比较而言,崇贤馆品种较多,更加注重每一本古籍善本的版本选择,集合众多版本,择善而从,或原文排印,倾向于打造的是崇贤馆版本,在装帧制作设计排版上(采用的是宋版书的设计,崇贤馆字体,繁体竖排,手工宣纸,檀香油墨)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都市白领的喜爱,倾向于个人阅读消费、个人兴趣爱好研究、收藏传家,图书馆馆藏。

崇贤馆藏书

三读的品种极少,华宝斋品种相对三读多一些,但是两个公司多是电脑字体排印本(多为简体竖排,也有繁体竖排)、也有部分影印本,但是多为机器宣纸。

电脑字体,机器宣纸

荣宝斋,主要还是以文创产品居多

当然还有其他的个别品牌,可能在知名度和品种方面不如上面一些。

以上是本人多年的藏书经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喜欢的产品。

线装古籍最近这些年每况愈下,甚至有的出版社出版的有失真的情况。90年代的时候中国书店曾经出版过一批木刻印刷本,品质上乘。再就是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也出版过很多。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的也不错,此外其他出版社出版的就不太好了。

(元)黄公望,(明)沈周,(明)朱耷绘《黄大痴沈石田山水八大山人山水花卉合册》 上海: 慎修书社, 民国23年(1934)

(清)朱耷绘《八大山人书画合册》 西泠印社, 民国15年(1926)

(清)朱耷绘《八大山人书画合册》 上海神州国光社, 民国20年(1931)

(清)朱耷,道济绘《八大山人石涛上人画合册》 上海有正书局, 民国(912-1949)

(清)朱耷绘《八大山人集》 民国(1912-1949)

(清)道济,朱耷绘《石涛和尚八大山人山水精品》 上海文明书局, 民国19年(1930)

(清)道济绘,八大山人绘《石涛和尚八大山人山水精品》 文明书局, 民国25年(1936)

(清)朱耷绘《朱耷书画合册》 上海: 上海博物馆, 1954年

(清)朱耷绘《朱耷书画合璧册》 民国(1912-1949)

(清)朱耷绘《朱耷书画合璧册》 民国(1912-1949)

(清)朱耷绘 《朱耷山水册》 民国(1912-1949)

(明)朱耷绘《八大山人山水册》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民国23年(1934)

(明)朱耷绘《八大山人画册》朝花美术出版社编 朱耷 明 绘 北京 : 朝花美术出版社 1961

(明)朱耷书并绘《八大山人书画扇集》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民国24年(1935)

(明)朱耷书并绘《八大山人书画集》 上海 : 生生美术公司 民国18年(1929)

(明)朱耷书并绘《八大山人书画扇集》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民国24年(1935)

(清)陈鼎撰《八大山人传》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民国4年(1915)

(清)邓秋枚集《八大山人山水画册》 上海 : 神州国光社 清宣统2年(1910)

(清)朱耷书并绘《八大山人书画集》 上海 : 美术制版社 民国18年(1929)

(清)朱耷绘《八大山人二笔应真渡海图》 上海有正书局 民国间

(明)朱耷书《八大山人书画扇集》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民国24年(1935)

(清)陈鼎撰《八大山人传》 小嫏嬛山馆 清咸丰元年(1851)

(清)陈鼎撰《八大山人传》 清康熙间

(清)陈鼎撰《八大山人传》 扬州 :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84

(清)陈鼎撰《八大山人传》 上海 : 文瑞楼 民国间

(清)朱耷撰; 汪子豆编《八大山人诗钞》 上海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1

(日本)秋叶启鉴辑《八大山人画撰》 东京 : 聚乐社 日本昭和15年(1940)

(清)朱耷,(清)释道济绘《八大山人石涛上人画合册》 上海有正书局 民国10年(1921

(汉)蔡邕撰(清)朱耷临《清朱耷临蔡邕诗卷》

(明)朱耷书并绘《朱耷书画合册》 上海博物馆 195

“我真诚地相信,一个谦卑渺小的生命能快乐地过一辈子,是宇宙间之至美。”

——林语堂

君可还记否?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选自中学语文课本《童趣》·沈复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事如春梦了无痕”。然而,用敏感的心灵细细同味,再久远的事情也会依稀币现。大概人生总是不得完美,借生命的重温以获取一些活泼的暖意。

清乾隆年间,一位不那么有名的书生沈复,用简约俊逸的文字,回忆自己的纯真少年和忧患中年,记录那段时光里所经历的闺房之乐、坎坷之愁、闲情之趣,浪游之快……处处流露不随人是非的市美眼光和浪漫情怀。

沈复深情的双眸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爱美、襟怀、气概和痴情,让读者“阅而心醉”。

黄昏独我

        无人与我立黄昏

        已是黄昏独自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芸娘病故后,沈复用清丽典雅之笔,作《浮生六记》六卷,以慰生死隔离之相思 。

这是沈复写给妻子芸娘的绝美情书。从初见的怦然心动到婚后的举案齐眉;从谈诗论画到赏月弄花,平平淡淡的柴米夫妻,将清贫的日子过成了一首诗。他们遭逢家庭变故,半生坎坷,颠沛流离,却一直相扶相依,不离不弃。

浮迷 | 浮谜 历史

《浮生六记》流传久远,“浮迷”众多。其中两位超级“浮迷”——林语堂、俞平伯的贡献,让其成为经典并走向世界:1924年,《浮生六记》由俞平伯整理标点并首次以单行本印行后,迅速广为流传;民国时期,《浮生六记》精彩片段被选入《国文》课本;1935年,《浮生六记》由林语堂译成英文,并相继被译成德文等多种文字。

作品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浮生六记》有着落花流水的时光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静寂,与布衣蔬食的晨光之美。自晚清至今,已流传一百余年。

评价

在中国文学史上,描写情爱的诗文很多,但大多或写宫廷艳史,或写权势礼法*威下的爱情悲剧,或写风尘知己及少男少女之间的缠绵,很少涉及夫妻之情。别具慧眼的陈寅恪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

题外话

“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出处

因七堇年的短文《浮生六记》而被众人误解,以为这一句出自沈复的《浮生六记》。原作者于2015年5月30日发表长微博解释。七堇年也发表了道歉微博。

浮生六记寄芸

      原曲:手岛葵《徒然曜日》

      词:陌绪

      演唱:萧晓

      问君路远何处去

      问君音杳何时闻

      莫怕鬓白情难分

      已许下一生

      我取溪静澄

      直把古人闺中问

      并肩执手自温存

      萧爽楼夜辰

      倚墙淡墨兰影真

      烹茶蒸酒抚霜尘

      拔钗沽酒抚霜尘

      汝看烛烬月半沉

      汝听蛩噪院已深

      风住杯倾泣未忍

      写尽梦一痕

      眉间绛色冷

      依稀共话西厢人

      怎堪无力渡芳魂

      案上锦书残

      零落轻拾当日谶

      无人与我立黄昏

      无人问我粥可温

      我取溪静澄

      直把古人闺中问

      并肩执手自温存

      萧爽楼夜辰

      倚墙淡墨兰影真

      烹茶蒸酒抚霜尘

      眉间绛色冷

      依稀共话西厢人

      怎堪无力渡芳魂

      案上锦书残

      零落轻拾当日谶

      无人与我立黄昏

      无人问我粥可温

    《浮生六记》问世百年流传海内,被誉为“晚清小红楼梦”,两百多种版本并行于世。

    “此次译注,所依底本为民国十三年霜枫社版。此版为俞平伯根据光绪四年《独悟庵丛钞》版与光绪三十二年《雁来红丛报》版校勘。同时参考了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影印本、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5 年‘幽兰珍丛’版、中华书局 2015 年苗怀明评注版。”

——周公度

现在的新版本百家姓正式名叫〈续百家姓〉,顾名思义,它是由广陵古籍刻印社(一九六几 年成立)在原〈宋代百家姓〉的基础上续编出版的,也就是说,从“丌官司寇”到“百家姓终” 是解放后才续编上的。《百家姓》是我国古代最流行的启蒙读物之一,它成书于宋代以前,作者己不可确考,在北宋初年经官方修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百家姓》将当时常见的氏发四言韵文的形式排列起来,没有具体的含义,目的主要是帮助儿童识字。《百家性》影响巨大,后世曾有多种改编本。我国常的姓氏1000我种,为基本反映我国姓氏的实际,本书将严扬帆编的《续百家性》一并附后,供参考。

本书以权威版本为依据,参考其他版本加以校勘,并设“快乐链接”栏目,将有关姓氏的郡望《姓氏属地》和影响的人物附注于后。

雕版印刷术是一种具有突出价值且民族特征鲜明、传统技艺高度集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汉族传统工艺,最终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汉族文化工艺;它为后来的 开了技术上的先河,是世界现代印刷术的最古老的技术源头,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突出贡献;它的实施对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提供了最便捷的条件。换句话说,在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即造纸术和印刷术与它直接相关,这在中国其他传统工艺中是罕见的。

相关专家介绍,在七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剪纸、漆器、评话等一般都有南北之分,有一定的区域限制。但雕版印刷术则是唯一一个没有区域限制影响遍布全国的文化形态,它的影响甚至传及海外。作为一种民族遗产,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2006年,扬州的“雕版印刷技艺”项目经申报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以扬州为代表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扬州藏有近30万片明清以来的古籍版片,并采用雕版印刷出版了大量的古,成为全国最大的线装书加工基地。

随着现代 的兴起,活字印刷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拜师学艺,陈义时等向有关部门建议,创办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将已经退休回家的老艺人重新召集起来,招一批有志于雕版印刷的学员,传授技艺。 之乡扬州又“复活”一项失传已久的活字刻印技艺。该市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雕版印刷场所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表示,经过近6年的前期工作,失传近千年的宋朝毕升泥活字雕刻印刷绝技,在扬州成功复活,该社已成功研制出全本泥活字《梦溪笔谈》。

宋朝毕升发明出“薄如钱唇、细如蛛丝”的泥活字雕刻印刷绝技,因为对原料、手工雕刻技术和印刷的要求太高,传世不久即告失传,现代也没有发现毕升泥活字的模具。清朝中期,安徽泾县秀才翟泾生花了30年时间,研制成功“泥字范”,即先刻成“木活字”,再制成泥“字模”,在当时印制了为数不多的书籍。但严格地讲,“泥字范”与“泥活字”尚有差距,“泥字范”没有形成直接在特制泥块上雕刻“反字”的技艺,宋朝毕升的“绝技”一直没有恢复。 从2000年起,广陵古籍刻印社开始酝酿制作泥活字,着手相关前期工作。经过多次试验,选定扬州蜀冈之上粘性和湿度都比较适中的黄土作为“泥活字”的用土,经过筛细、过滤等工序后,光“锤炼”(即反复手工拍打、揉捏)就得花上一年时间。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在泥块上进行手工“反字”雕刻,这种雕刻的难度比在木块上雕刻“正字”明显增大,此次泥活字《梦溪笔谈》就是工艺师们精心雕刻成功的。除了雕刻的难度外,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克服了泥活字印刷的难度,复活了在砚墨里添加骨胶的印刷技艺。 2005年10月,对外试开放。被誉为清代扬州雕版印刷极盛时期标志的《全唐诗》初刻初印本,回到扬州与世人见面。

出现于唐朝中期的 业,发展至清代达到顶峰,规模和质量都前所未有。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诗》,从校补、缮写到雕版、印刷、装帧,无不精益求精,是扬州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一次图书刊刻活动。扬州图书馆、扬州古籍书店等处保存的都是《全唐诗》后印本,而此次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收藏的《全唐诗》初刻初印本一套共120本,弥补了这一缺憾。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正式挂牌成立 。2005年7月12日,扬州“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正式挂牌成立,将采用“口传心授 定向培养 上门学艺”的开放式传承方式,为雕版印刷队伍补充新鲜血液。扬州市副市长孙永如出席挂牌仪式。

学习途径学习方法

老艺人的心愿已实现。据了解,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将通过“口传心授 定向培养 爱好者自行上门学艺”3种方式实现这项技艺的开放式传承,为雕版印刷队伍补充新鲜血液。首先就是传统的“师带徒”。传习所拥有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位市级工艺大师,10多位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傅,面向社会招收9名实习学徒,一年后还将进行考核,合格者才可转正或继续深造。

其次是院校定向培养。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由广陵古籍刻印社与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扬州商务学校联合创办,并作为雕版印刷技艺实习基地,定向培养学生。只要是对雕版印刷感兴趣的爱好者,都可以前往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进行学习,大师们将毫无保留地传授雕版印刷技艺。

传统技艺尚需融入现代元素

设立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以及此前设立的扬州清曲传习所等传承单位,已经迈出了对这些传统技艺进行抢救性保护的重要一步,但如何让源远流长的传统技艺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摆脱发展困境,仍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影响

“传统技艺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扬州的一张历史名片。”一位专家表示,建立传习所,能让这些濒临消失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但更重要的是在保护传统的优秀民族工艺过程中,要进行创新,在延续传统工艺历史文化和原有的、传统的艺术风格基础上,为之注入更多更好的现代元素和活力,使之更能展示中国传统特色文化,更能适应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对传统文化的需求。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