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花帖上的印章有人能解读一下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韭花帖上的印章有人能解读一下吗?,第1张

该作品鉴藏印章极为繁多,其中南宋高宗赵构时期印章有:“绍兴(连珠印)”“睿思殿印”。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印章:“赵”(朱文长方印,两方)、“天水”“赵子昂印”“松雪斋图书记”“赵氏子昂(骑缝印,两方)、“松雪斋”。元代大德至延祜年间藏家张宴(13世纪末—14世纪初期,河北沙河人,元末鉴藏家)私印:“张宴之印”“端本家传”。明人项元汴(1525年—1590年)鉴藏印章如下:“项元汴印”“神游心赏”“项墨林鉴赏章”“墨林(连珠印)”“子京所藏”“若水轩”“元汴”“檇李父印之书画记(半印)”“天籁阁(两方)”“项子京家珍藏”“子孙永宝(鸟文)”“子孙世昌(三方)”“神品”“项墨林父秘笈之印”“檇李项氏士家宝玩(九曲篆)”“子京之印(骑缝印)”“宫保世家”“平生真赏”“向叔子”“寄傲(骑缝印)”“墨林子”“子京(葫芦印)”“子京(骑缝印)”“神奇(连珠印,两方)”“檇李(圆形印,两方)”“墨林秘玩”“退密(骑缝印)”。明代天启崇祯年间藏家吴桢(17世纪前期,安徽歙县人,生卒年不详,字周生,明天启崇祯年间书画藏家)印章:“吴桢”“周生”。清初四王之一王时敏(1592年—1680年)及其子王掞(1644—1728年,字藻儒,一作藻如,号颛庵、西田主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之子)的印章:“烟客(三方)”“西田(葫芦印)”“颛庵(骑缝印,两方)”“王颛庵书画印”“王掞之印”“王掞字藻儒号颛庵又号退轩”。又乾隆帝(1711年—1799年)印章如下:“石渠宝笈”“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清宫鉴藏宝”“古稀天子”“乾隆御览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此外尚有嘉庆帝(1796年—1820年)“嘉庆御览之宝”印章一方,清朝逊帝溥仪(1906年—1967年)印章两方:“宣统御览之宝”“无(舞)逸斋精鉴玺”。再无锡藏家薛满生(20世纪初期至80年代)印玺:“知过堂”“满生心赏”“薛处子”“约斋一人”“满生审定”“约斋”“梁溪薛氏满生珍藏(两方)”“满生之印(骑缝印)”“曾藏薛处(骑缝印)”。此外,尚有一些无法确定印主或者疑伪的印章:“古玩之章(白文)”“郑元龄氏(朱文)”“棱严精舍(骑缝印)”“经筵讲官(骑缝印)“墨妙”。

从篆刻艺术的角度,分为一般情况和特珠情况两种:

一:古印玺之类尊从由右向左的布局,这是由古人习惯造成的制式审美方式,但也不绝对,也有许多印文是与之相反的构成。一般而言,从右至左是较常用的一种。

二:作为艺术,变通和无定法是第一要义。固守会使艺术平庸迂腐,更限制了艺术的想象空间。今人在治印上变通得多,有古法也有今法,在艺术上都是可取的。比如说吃饭一般用右手拿筷子,但是在撇子同样正确,目的是用的好,艺术也一样,以最终效果为目的,不必固死在一种格局而不知变通。

因此,从右往左或从左到右都是可取的。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象征权力。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