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后,我国森林覆盖逐渐回升,新增加的森林是______,其面积居世界_____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在解放后,我国森林覆盖逐渐回升,新增加的森林是______,其面积居世界_____位,第1张

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河源考察队把约古宗列曲作为黄河正源,此说存在了20多年,但争议不断。1978年夏天的又一次考察中,发现有三条河流汇入星宿海,它们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三河相比,卡日曲最长,流域面积700平方公里,长约30公里。因此,卡日曲才是黄河正源。

1999年6月,中国科学探险学会18位专家组成的科学考察队,踏上了寻找江源的旅程。澜沧江源区河网纵横,水流杂处,湖沼密布,通过对扎那曲、扎阿曲的实测对比,认为扎阿曲应是澜沧江正源。

这是2003年8月15号,中央电视台三江源摄制组为了更好地拍摄三江源全貌,特意从北京带来了热气球,其实,要想在海拔5200米以上的陆地升空拍摄并非容易的事。因为人类还没有在青藏高原升起过载人热气球的记录。这次对拍摄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些空中镜头都是热气球来完成的。

这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这是我国著名的察尔汗盐湖,这是长江源头的网状水系。突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海拔在3335-6564米之间,地理上这区域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崇山峻岭、 峡谷幽深、 冰川林立,属典型的青藏高原大陆性气候,寒冷 日夜温差大、空气稀薄。

青藏高原的含氧量只有40%,对人的生理是一个考验,同样对热气球燃烧气量技术也是一次挑战。在海拔5600米的阿尼玛卿山,热气球由于严重缺氧燃料无法燃烧,而摔落在山上,江河源头的探寻令我们倍感艰辛。

其实人类从古至今,探寻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人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寻找河流的源头呢?找到江河的源头又有什么意义呢?早在战国时期《尚书·禹贡》中就有关于长江源头的说法,《尚书·禹贡》全文只有1100多字,篇幅虽小但却是先秦时期最富科学性的地理著作。其中导山和导水章节记述了全国山川分布大势,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全国区域志。历代研究地理的学者大都推《禹贡》为先祖。

专家:这个书里面就记载长江就是“到江于岷江”。到长江发源地是今天四川省的岷江,那么当然这个说法是反映了差不多近4000年以前中国当时的一些看法,后来人们已经发现有些不妥当,但是呢,它被尊为经典,神圣的经典!那么就没有学者敢轻言易改。

这是有记载的江源开端,这个开端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先人在2000多年前关于江河流水的思考已经指向源头了。尽管源头何处还是茫然不得而知。在西汉的历史记载里有人对岷山导江这个说法有了新的解释,他认为书里记载的岷山不是嘉陵江所在的岷山,而是今天四川西部的松藩北部的岷山,这里正是岷江的发源地。岷江就是这样被当做长江正源了,于是岷山导江这个错误便改头换面继续延续。相反,长江真正的干流金沙江却被人认为是支流。

专家: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它记录说:“绳水出徼外、至棘道入江”,那么这个话是说金沙江从宜宾进入了长江,这个记载没错,但是它错误的把金沙江仅仅是当作长江的一条小的支流,这个是记载错误的。相延着汉书地理志,班固汉书地理志的这个记载,后来到了北魏时期,有一个伟大的地理学家叫作郦道元,他写了一部水经注也错误地相延着汉书地理志的记载,说“绳水出徼外,至棘道入江”这个说法。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为什么呢?自古以来判定一条江河的源头或者正源的标准都是以这条河的水流量河的长度来定,长的、水流量大的,就是这条江河的源头。

金沙江的水流量明显要比岷江大而且河长也要比岷江长,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在论及江源时舍金沙江之远而求岷江之近呢?有过这样两种解释:一是班固或者郦道元根本没有对这两条江进行过实地考察,而只是从民间传说以及古籍记载得出相关结论,这个推论我们完全可以理解,金沙江和岷江两岸都是崇山峻岭,即使在拥有现代交通工具的今天,要走完这两条江也要付出巨大的艰辛。而在古代没有道路也没有交通工具,要进行实地考察更是难上加难。第二种解释认为大禹在中国具有近乎神圣的影响力,在人们的心目中,大禹的故事以及大禹的论断也都是不可推翻的真理,而班固和郦道元当然不可能摆脱此种局限。翻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长江从宜宾开始叫做金沙江,一直到云南丽江,到了青海玉树就到了长江的上游,这就是通天河流域。但是,通天河和金沙江有什么关系呢?它和长江又有何联系?

一件意外事件改变了人们对金沙江的认识。唐初的时候,唐王朝和吐蕃战事不断,为了讲和,唐王朝昭告天下考试招驸马,吐蕃使臣禄东赞机智夺魁,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回文成公主,历经千山万水文成公主来到吐蕃,她协助松赞干布治理吐蕃,向吐蕃百姓传授文化知识、生产经验,为百姓针灸治病、阻止瘟疫的蔓延,文成公主被吐蕃百姓称为救苦救难的白度母。当时,汉藏往来多途径青海玉树通天河一带,说明当时人们对金沙江以上的通天河段已有相当了解,但是,当时的人们却似乎没有想到通天河流到下游就是金沙江,即古绳水也。

专家:最早的这个时候,朱元璋这个时代有一位高僧,他到西藏去取经,回来的时候路过青海,他亲自看到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这个事实。所以他写了一篇望河源的文章,从现在我们所找到的文章当中,这篇文章可能是最早论述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文章了。

这位去西域取经的高僧宗泐为我们给出了答案,由此可以说明,当时人们对江源的了解比唐代前进了一大步。那么对于黄河之源,我们的先人又有怎样的认识呢?关于黄河的源头历史上有很多种说法,最早的记载是在山海经中,书中记载:“昆仑之丘,河水出焉”,意思是说,黄河的水来自于一个叫昆仑的地方。自此便有了河出昆仑之说。

山海经记载了中国古河道的诸多信息,但是没有人知道这本书是谁写的,写作年代也始终没有定论,成了一个不解之谜。著名诗人李白一句:“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令河出昆仑的说法更加广为流传了。但是性情豪放的李白又给后人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以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再次解释黄河。这又是怎么回事?有人解释说,其实这并不矛盾,“黄河西来绝昆仑”说的是黄河源头的来源,而“黄河之水天上来”说的是黄河水体本身的来源,“来自天上”并没有错,所以两者并不矛盾。还有一些人认为,“黄河之水天上来”也许只是李白的浪漫联想而已。因为在古代乃至今天,人们经常会把天地引用到诗词作品里,那么黄河之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专家:到了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大家知道,在现在青海跟新疆那地方,崛起的一个吐谷浑这样一个王国,那么当时中原地区人跟他就有所交往,所以从那里可能得到了一个消息,说这个河呢,不是从那里流过来的,不是从昆仑山流过来的,而是从哪里来的呢?而是从星宿海那里流过来的。

唐贞观九年,也就是公元635年,吐谷浑乘中原战乱,不时骚扰内地,唐太宗派大将军李靖、候君集率兵出击,曾到星宿川达柏海山,望积石山观览河源,这里的柏海是指今扎陵湖,星宿川指此湖西面的星宿海。史书虽说他们观河源其实还是没有真正看到河源的正源,不过这是中原地区到达河源地区的最早记录,这比过去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

专家:元代大家知道了,元代是第一次把现在藏族地区纳入到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由于这样一个情况,当时的元世祖忽必烈,就是元朝的奠基者,他就决定要在黄河的源头去修一个城市,所以他就当时派了一个人叫都实,领着一些人到那儿去考察到底黄河的源头在哪儿,有一个跟他一块去的就是他的弟弟,都实的弟弟叫克克簇,这个克克簇他是一个翰林学士,就写了一个书,叫河源志,根据河源志的记载看来,他当时实际上这个都实还是走到了星宿海,并没有再往前走,所以他也没有真正地考察黄河的源头。

河源间的星宿海是黄河流经两山夹峙间的开阔川地,没有波浪、没有涛声,是人迹罕至的草滩上的水泡子,娴静如处子,大小不一,星罗棋布,一到晚上月光泄地,星光闪烁之下,这草滩上的水泡子也恍着群星,星宿海由此得名。星宿海离河源不远了,但是星宿海却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河源,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人类几乎所有的文明起源都离不开河流,从长江、黄河、澜沧江到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每一条大河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在中国人心目中,长江、黄河、澜沧江就是盘踞中华大地的三条巨龙,江河里流淌的是中华文化的血脉,三大江河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具有不可替代的象征意义。

在这张地图上,除了长江、黄河,我们还能清晰地看到澜沧江的脉络,澜沧江由青海进入西藏,再流经云南,出中国国境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然后注入南海。这是一条国际河流,在国外澜沧江也被称为湄公河,意为众水之母、众水之河。作为流经五国的文化走廊、天然水道,哺育着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两岸生灵及万类万物,缔造了东南亚地区悠久的文明。在中国境内,澜沧江的知名度远不如长江、黄河,可是因为澜沧江承载、引领着历史最悠久、地势最高峻的茶马古道,而蜚声世界。

专家:从这个名词来看,那么因为中国大量的种植茶叶和茶叶出口是在唐以后,所以这条路看来可能是从唐开始开辟的,它在和西藏交易方面、中国和东南亚都是一条重要的文化交道,文化的通道,现在这条道应该说还有用。

从古至今,无数游客进出澜沧江,他们的足迹遍及整个澜沧江流域,但是却很少有游客留下历史记录,只有两个奇人在澜沧江畔留下了游历的踪迹。第一位留下记录的是来自欧洲的异乡人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将中国向欧洲人作出报道的人,他在他的游记中以100多章的篇幅记载了我国40多处的城市、地方。对当时中国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作了详细描述,因此,马可波罗被誉为中世纪的伟大旅行家、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上的友好使者。马可·波罗出生在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1275年, 21岁的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经过三年的长途跋涉来到了中国元朝的首都大都,见到了忽必烈大汗,忽必烈非常高兴,在宫内设宴欢迎并留下他们在朝中居住下来。

专家:马可·波罗很聪明,他的语言能力特别强,他很快学会了蒙古语,他对元朝他也是很忠诚,所以当时忽必烈就任命他当了一个朝廷的官。他在元朝当官当了17年,到过几次澜沧江这块儿地方,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所以他没有能够沿着澜沧江这个源头澜沧江往上去找源头。

300多年后,第二位踏访澜沧江的人出现了,他就是中国旅行家徐霞客。

徐霞客,中国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散文家、中国以旅行为毕生事业的第一人,出生在江苏一个没落士绅家庭,自幼聪慧过人、好读书,徐霞客从20岁开始他的游历生涯,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而走得最远、费时最长,游记文章写得最多最精彩的是澜沧江、沙江及周边地区,但是,他对澜沧江本身却几乎没有描述,这不禁令后人大惑不解,作为一代旅行家的徐霞客,难道竟然对澜沧江没有探寻的兴趣?他如此痴迷于云南,跋山涉水、艰辛无比到底所为何来?

专家:主要原因是两个,一个他整个旅行30多年,他是一个人只身旅行,自己带干粮,自己走路,靠着两个脚走路,澜沧江的源头是经过了高山峻岭、急水急弯,他很难有这个条件往上继续;二徐霞客是一个学者,他的学风是非常严谨的,他追求的是实学,他没把握的话基本不讲。

今天我们的摄制组探求澜沧江的源头依旧困难重重,这里自然环境恶劣,在溯源的路上,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陷车、挖车、推车在摄制组看来几乎每天必须要做的功课。有时一天也就前进几百米,到源头仅仅60公里路程竟然要走8天,三辆越野车的避震都要更换,轮胎换了4条,发动机、风扇、皮带2条,过了草滩路就是泥潭路,过了泥潭路又进河滩路,今天的我们有车,有充足的给养,有辅助的先进设备,寻找源头尚且如此困难,更何况古人呢?

徐霞客是一个对探求江河源头有极大兴趣的人,他专门写了一本书,叫作《江源考》,凭借自己实地考察得出的证据,在书中对长江和黄河的源头进行了大胆的分析和更正,从而彻底改变了人们对长江源、黄河源的认识,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徐霞客在云南澜沧江金沙江一带的游历考察是为了实践他一生中一个最大的梦想,纠正岷山导江说,从而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徐霞客可以说是第一个人,亲自一步一步地走路探这个江源,探了江源之后他勇敢地写出了《江源考》这篇文章。

专家:这篇文章原来有两万好几千字,那么现在只剩下留传下来只有两千来字,那么非常地可惜,大部分关于他探江源的一些作为一个论文的记载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仅仅从他保存下来的这两千多字的江源考里边,他明确地说明了这个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岷江只不过是长江的支流。

在当时,人们对金沙江通天河上源仍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徐霞客能作出这样的推论,不能不说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这为以后长江江源头的探寻指明了方向。徐霞客的贡献还不仅如此,接着,徐霞客根据中国山脉大势与江河源流的关系,断定黄河发源于昆仑之北,长江发源于昆仑之南,但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他只到了云南丽江,再未能溯江西上探明究竟,而对于澜沧江,徐霞客则采取了巧妙的回避态度,也许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过,黄河、长江、澜沧江发源于同一个地方,三江源区域。也许,他因此而错过了一个重大发现的机会。

到了清代的中晚期,西风东渐,边患不断,促使中国地理学有了长足之进,由于汉、藏、蒙等民族在青藏高原往来频繁,人们对江河源的描述也越来越详细,1704年,为了编制全国地图,康熙皇帝派人探测青藏地区,不过因交通险阻、气侯恶劣,他们都无法进入江源深处实地探查,只能作出“江源如帚,分散甚阔”的描述,把长江源头地区的布曲、尕尔曲、当曲或楚玛尔河等支流都当做长江源头。这一次,虽然没有真正确定长江的源头,但是至少人们对源头区域已经有了较直观的了解,这次探测还包括了对黄河源头的访查。当时的清朝皇帝为了根治这条多灾多难的大河,迫切需要对源头的了解,他们越过扎陵湖、鳄陵湖后,到达星宿海,留下了星宿海之源“小泉万亿历历如星,众山环之”的文字记载,以及一幅星宿海地形图,再次肯定了元朝的结论,将星宿海作为黄河的源头。这会是黄河关于源头最终的认定吗?从1707年开始,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下,法国传教士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率领中国测量人员用三角测量法在全中国实行大规模测量,达11年之久,于1718年绘制成皇舆全图,这是中国运用近代测量法经过实地测量后绘成的第一本中国地图集。在这本地图集还分别为黄河、长江绘制了河源图、江源图。

专家:乾隆47年,1782年,这一年黄河在河南的青龙岗决堤,乾隆皇帝就派了阿弥达——也是一个侍卫,派他到青海的西宁去祭告河神,并且来探寻黄河的真正源头,结果这个阿弥达就到了星宿海,他们还是延续了原来的河出昆仑的说法。所以清代的河源探索,应该说他又是突破了一步。

钩沉历史,在源头的认定上一个有趣的现象,长江因为经有明文,岷山导江说,被错误地引用了2000年,而早在1300年前,即公元7世纪上半叶,就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黄河正源的说法,却一直被怀疑否定。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实,公元1704年清朝的拉锡都曾到过河源,望星宿海而止步,仍不知河源何处,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河源考察队,把约古宗列曲作为黄河正源,此说存在了20多年,但争议不断。1978年夏天的又一次考察中,发现有三条河流汇入星宿海他们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三河相比,卡日曲最长,流域面积700平方公里,长约30公里。关于黄河源头的结论又回到了公元7世纪上半叶的说法,卡日曲才是黄河正源,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簏的各姿各雅山,海拔4800米,山脚下有平静的小湖泊,有泉眼,那时泉眼中涌出的清洌洌的泉水是黄河的源头之水。20世纪70年代 中国有了根据卫星资料绘制成的三江源区百万分之一的地图,至此,第一幅精确反映三江源区山脉水系的地图诞生,它为以后的实地考察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1976年和1978年的夏天,国家两次组织江源考察队,深入江源实地勘察后发现,长江上源伸入唐古拉山与昆仑山之间,有大大小小几十条河流,较大的为楚玛尔河、沱沱河、当曲,这三条河的比较是:楚玛尔河水量不大,当曲的流域面积与水量最大,而沱沱河水量比当曲小,长度却比当曲远18公里,根据河源唯远的原则,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再沿沱沱河上溯至最上源,沱沱河又分两支,东支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海拔6621米,西支源出尕恰迪如岗雪山,海拔6513米,东支较西支略长,长江的正源头应为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格拉丹东雪山上端是巨大的姜古迪如冰川,那冰川融水形成的点点滴滴便是长江的初始流出。

1978年1月13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江源考察的最新消息,同时还宣布长江全长不是过去说的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为世界第三长河。

我们的摄制组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格拉丹东冰川的脚下,在藏族同胞的带领下,我们几乎是在向冰塔林挪动,天空开始下雪了,雪夹在寒风中,不停地打在我们的身上,5公里多的路程,如果是在北京,我们最多也就是一个小时就走完了,可是在前往格拉丹东冰川的这5公里路程,我们走了5个多小时,在下午的2点30分,我们终于站在了第一座冰塔山的脚下,海拔高度是6400米。老天好像被我们的精神感动了,太阳从云层的后面飞速地显露出万道光芒。阳光下,格拉丹东雪山显得格外耀眼,正是这冰塔山上熔化了的冰川水一滴一滴汇集成滚滚的长江,并孕育了几千年中华文明。

澜沧江源头的探寻,比长江、黄河要晚得多,1866年,有六个法国人从越南湿热的森林出发,没有任何澜沧江的地图资料,到了中国西南部的寒冷山区,长途跋涉,两年之久,这是一次危险的旅程,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他们难以准确测定澜沧江的长度,也无法提供充分的证据以证明源头之所在。1994年,美国探险家米歇尔·佩塞尔与他的两个同伴从玉树州出发,沿澜沧江寻找源头,他们走了好几天到了一个当地叫隆布拉的地方,认为那就是澜沧江的源头。米歇尔· 佩塞尔时年58岁,他付出了常人难以体会的艰辛,可他对澜沧江源头的认定却被证明是一个错误。充满诱惑的澜沧江的源头到底隐藏在哪里?1999年6月,中国科学探险学会18位专家组成的科学考察队踏上了寻找江源的旅程,只见澜沧江源区河网纵横水流杂处、湖沼密布,通过对扎那曲、扎阿曲的实测对比,认为扎阿曲应是澜沧江正源。

经过了数天的长途跋涉,摄制组终于完成了三江源的拍摄。高原反应使我们摄制组成员个个头痛欲裂、胸口胀得要命,原先的轻而易举的小动作都变得异常困难。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一组组画面就是在这样状态完成的,很多同事都有这样的感慨:此路一生走一次足矣,但不走将会终生遗憾!这就是这片土地给我们的印象。

什么样的画面和语言才能言说源区的全部呢?是高原上炽热的阳光、幽深的星空,还是沉默的雪山?无论岁月如何流逝,无论四季如何更替,他们始终一如既往地展示着自己与生俱来的魅力。于尘世之中,于尘世之外,极冷,也极温柔;超然不问世事,又无时不在尘俗之中;它是如此清新、如此祥和、高贵而平易,沉默着、思想着,散发出万般慈爱的圣洁光辉。或许那就是大地之上,已经越来越显见的高尚的引领!

长江起源于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的燕山运动,在长江下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脉,青藏高原缓缓抬高,形成许多高山深谷、洼地和裂谷。长江中下游大别山和川鄂间巫山等山脉隆起,四川盆地凹陷,古地中海进一步向西部退缩。距今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四川盆地缓慢上升。夷平作用不断发展,云梦、洞庭盆地继续下沉。今3000-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发生强烈的喜马拉雅山运动、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长江流域普遍间歇上升。其上升程度,东部和缓,西部急剧。金沙江两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显著抬升,同时形成了一些断陷盆地。河流的强烈下切作用,出现了许多深邃险峻的峡谷,原来自北往南流的水系相互归并顺折向东流。长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较小,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低凹地带下沉为平原(如两湖平原、南襄平原、都阳平原、苏皖平原等)。到了距今300万年前时,喜马拉雅山强烈隆起,长江流域西部进一步抬高。从湖北伸向四盆地的古长江溯源浸蚀作用加快,切穿巫山,使东西古长江贯通一气,江水浩浩荡荡,注人东海,今日之长江形成。

编辑本段长度

  目前公认发源于格拉丹冬雪山的沱沱河为长江源头;但确定大河源头的标准,即以河源惟远、水量惟大和对应于河流主方向等标准。一些人包括地理学、测绘学专家认为当曲的水流量是沱沱河的5至6倍,流域面积是沱沱河的18倍;当曲应作为长江正源。江源之争对长江的长度计算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2001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在专家刘少创主持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测量计算,测

长江流域地理信息图册(22张)量结果精确到了小数点后。测出长江长度新数据62113公里。其课题小组利用近40幅覆盖长江干流的卫星影像,卫星影像是由美国地球资源卫星拍摄,分辨率达到30米。计算方式以沿河道的中心线,对长江正向量测了三遍,又反向量测了三遍,经计算机多次运算和几何纠正后得出结果。 这次研究是以当曲作为长江源头测算的,具体为当曲源头位置东经94度35分54秒,北纬32度43分54秒,海拔5042米算起。当曲 (由源头至囊极巴陇)3608公里、沱沱河3576公里、通天河7877公里、金沙江23222公里、宜宾以下27406公里。

编辑本段深度

唐古拉山

  长江的深度不一,以下是主航道水深: 宜 宾--兰家沱 18米 兰家沱――娄溪沟 25米 娄溪沟--羊角滩 27米 羊角滩--白 尾 29米 白 尾--武 桥 32米 长江源流沱沱河以下依次为通天河、金沙江。金沙江以下,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长2884公里(荆江裁弯取直后,缩短航程80公里,为2800余公里),通称长江。在通称长江的各江段又有各自的名称。 武 桥--皖河口 40米 皖河口――燕子矶45米 燕子矶--龙爪岩105米 在1958年,长江的武汉长江大桥一带做试验时曾测量到江中水深30多米, 在下关浦口间曾测到40米, 在江西湖北交界处有一处叫牛关矶的地方曾经测到103米的深度,但长江口的深度只有10米左右,有时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通航。

编辑本段史料

  中国古代文献中,常用“江”特指长江。东晋王羲之和孙绰是较早用此“长江”之名的。王羲之写信给殷浩说:“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晋书·王羲之传》);孙绰上疏曰:“天祚未革,中宗龙飞,非惟信顺协于天人而已,实赖万里长江画而守之耳。”(《晋书·孙绰传》)

编辑本段流域

长江流域图(带政区)

  长江流域从西到东约3,219公里,由北至南966余公里。长江流经:青藏高原-青海(青)-四川(川)-西藏(藏)-云南(滇)-重庆(渝)-湖北(鄂)-湖南(湘)-江西(赣)-安徽(皖)-江苏(苏)-上海(沪)-东海。发源于中国西部,完全或部分流经包括西藏自治区在内的11个省区。长江流域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最密集之地在华中和华东毗连长江两岸及其支流的平原,流域西部高原地区人口最为稀少。3/4以上的流程穿越山区。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沱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黄浦江等重要支流。其中汉江最长,干流以北的是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干流以南的是乌江、湘江、沅江赣江和黄浦江。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 该流域是中国巨大的粮仓,产粮几乎占全国的一半,其中水稻达总量的70%。此外,还种植其它许多作物,有棉花、小麦、大麦、玉蜀黍、豆等等。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和成都等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城市都在长江流域。 长江干流所经省级行政区总共有11个,从西至东依次为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和上海市。最后由上海市的崇明县流入东海。其支流流域还包括甘肃、贵州、陕西、广西、河南、浙江、广东等省的部分地区。

编辑本段源头

  长江的正源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又名格拉丹东西侧姜根迪如又名姜古迪如雪山的冰川;与位于青海西藏交界处的长江南源当曲会合后称通天河;通天河与位于可可西里腹地发源的长江北源楚玛尔河汇流后,向东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从此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的长江干流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在以前的荆州河段称作荆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Yangtze River)。在上海市注入东海。

编辑本段支流

  有雅砻江、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汉江、赣江、青弋江、黄浦江等支流以及滇池、草海、洪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在江苏省镇江市同京杭运河相交。

编辑本段干流

  长江干流各段名称不一:源头至当曲口(藏语称河为“曲”)称沱沱河,为长江正源,长358公里;当曲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境的巴塘河口,称通天河,长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岷江口,称金沙江,长2308公里;宜宾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约2800余公里,通称长江,其中宜宾至湖北省宜昌间称“川江”(奉节至宜昌间的三峡河段又有“峡江”之称),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间称荆江(荆江有“九曲回肠”之称),江苏省扬州、镇江以下又称扬子江。流域内高原、山地占656%;丘陵占24%;平原、低地占104%。长江航运发达,有黄金水道之称。

编辑本段分段

  长江的源头至湖北省宜昌市之间为上游,水急滩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市为中游,曲流发达,多湖泊(鄱阳湖最大,洞庭湖次之);湖口以下至入海口为下游,江宽,江口有水流堆积而成的崇明岛。长江水量和水利资源丰富,盛水期,万吨轮可通武汉,小轮可上溯宜宾。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 在"长江"这一总名称下,有些江段又有它自己的名称。这是长江与黄河显著不同的一点。自长江源头至长江南源当曲河口,通称为长江正源沱沱河,长度为358千米;自当曲河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通称为通天河,长度为813千米;自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市岷江河口,通称为金沙江,长度为2308千米;自宜宾市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俗称为川江,长度为1033千米。自湖北省宜都市枝城至湖南省岳阳市的城陵矶,该江段因流经古荆州地区,通称为荆江,长度为337千米;"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就指的是这一段,也是长江流经山区、丘陵区后而进入平原区的第一段,荆江的下半段素有"素颜"之称。江西省九江市附近的一段长江,俗称城府,因九江市古称浔阳而得名。江苏省镇江、扬州一带的长江,古称扬子江,因扬州市南面有一通往镇江市的扬子津渡口而得名。清朝末年,长江门户在帝国主义的炮舰政策下被迫开放,外国船只由吴淞口上溯航行,首经扬子江,外国人便把它作为长江的代称,音译为"Yangtze River",广为流传。

编辑本段自然特征

  长江流域得到比较良好的灌溉;年平均降雨量大约1100毫米(43英寸)。雨多半由季风带来,主要在夏季月份降落。在流域山区部分,多半降水以雪的形式出现。流域中下游季风雨造成的洪水通常始于3至4月间,持续约8个月。5月水位多少有些下降,但随后又急剧增高,一直持续上升到8月,达到最高水位。此后水位逐渐回落到季风到来前水平,水位降低在秋、冬季的多数时间持续进行,一直延续到2月,此时达到1年中的最低水平。年水位起伏幅度颇为可观——平均约20米(65英尺)——枯水年为8~11米(26~35英尺)。在峡谷中,洪水造成的水位幅度达到40~46米(130~150英尺)的巨大规模。下游水位变化的影响被湖泊的调节作用缩小;而海潮对水位具有极大影响。在吴淞附近,日潮幅为5米(15英尺),年潮幅为6米(20英尺)。 分析输送到长江口的水量显示,流域高原地区提供流量的10%,而江中其余所有的水,系流域中下游地区所提供,洞庭湖和鄱阳湖约提供水量的40%。 长江水量巨大。即使在上游地区,平均流量超过1,982立方米/秒(70,000立方英尺/秒)。在第一大支流雅砻江汇流后,长江流量急遽增加,平均接近5,493立方米/秒(194,000立方英尺/秒)。再往下游,长江接纳众多支流,流量逐渐增加,在宜昌附近三峡末端达到14,980立方米/秒(529,000立方英尺/秒),在汉口附近达到23,984立方米/秒(847,000立方英尺/秒),而在南京附近达到31,149立方米/秒(1,100,000立方英尺/秒)。长江口平均流量约为33,980立方米/秒(1,200,000立方英尺/秒),而年注入大海的总水量为1,072立方公里(244立方英里),使长江流量在世界河流中位居第四。 在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被认为发生在西元前2297年的传说中的洪水资料。这次洪水是由范围极广而又持续不断的大雨发生的。黄河、渭水和长江横溢堤岸,几乎将整个华北平原淹没,使其变成汪洋泽国;在最低的地方洪水持续多年不退。自那次灾难以来,还发生过多次严重洪水。历史记载表明,在西元前206年至西元1960年期间,中国经历了1,030余次严重洪水。特别广泛的洪水,长江发生了50 余次,其支流汉江发生了30余次;长江流域平均每60~65年会发生一次灾难性洪水。广泛的洪水也可在较短时期内发生。1870年以来即是如此,在这一期间内,长江流域在1870、1896、1931、1949和1954年发生洪水。其中1931和1954年的洪水是普遍的、全国性的灾难。1931年洪水起源于覆盖流域中、下游多数地区的、猛烈的、连续的季风雨。在5~6月间,6次巨大洪峰顺江而下,摧毁23地的防护堤坝,淹没90,650平方公里(35,000平方英里)土地;4,000万人失去家园或遭受其他苦难。包括南京、武汉及其他城市在内的许多人口中心遭洪水淹没。在武汉,洪水持续4月不退,深度超过2米(6英尺),在有些地方超过6米(20英尺)。1954年夏季,由于连续的季风雨而发生另一次强悍的洪水。水位急遽上升,有时超过1931年洪水水位几乎2米(5英尺)。然而,由于有效的防洪措施,那次洪水的许多潜在后果得以避免。 长江沿岸中心城市

编辑本段长江文明

长江

  长江流域为人类居住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在安徽省江北发现直立人化石,数处包含人类遗迹的遗址,尤其是在太湖周围,也已被发现。虽然中国政治史多以华北和黄河流域为中心,长江地区却以其农业潜力而对历代王朝始终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大运河就是建来用以从长江流域将粮食运往北方的大都市;可能运河最南段早在公元前4世纪即已得到利用,许多河段是在公元7世纪兴建的。 长江上游除成都平原外,东至三峡地区,西北至甘孜、阿坝境内,西南至安宁河、雅砻江流域,均有遗址发现,初步统计约数十处,其中最著名的属巫山大溪文化遗址,经1959年和1975年两次发掘,共发掘墓葬214座,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镜、石凿、网坠、鱼钩、箭链、纺轮等生产工具;釜、罐、曲腹杯、碗等生活用具,还有耳坠、抉等装饰品,代表了新石器时期从中期到晚期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布江汉地区,尤其是以江汉平原分布为密,仅湖北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有450多处,经发掘和试掘的有60多处,多集中分布在汉江中下游和长江中游交汇的江汉平原上。早中晚期文化特征都具备的屈家岭文化,以薄如蛋壳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纺轮、交圈足豆等为主要文化特征,还出土有大量的稻谷及动物遗骸,畜牧业也相应发展。饲养的动物种类增多,并已有了渔业。该文化的影响范围甚广。 位于长江中游的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有着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过度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完整而清晰的地层堆积。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美合作农业考古,在遗址新石器早期地层中,发现了距今1万年前的水稻栽培稻植硅石,把世界水稻栽培种植的历史提前了1万年,成为目前已知世界最早的水稻栽培稻起源地之一。同时,该地层中还发现了距今17000年前发展有序的大量原始陶片,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最早原始制陶的发源地。 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可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位于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遗址

杭州湾附近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于1973年,曾先后两次发掘,出土的约7000件珍贵文物中,有成堆稻谷、稻壳遗存,出土大量“骨耜”,证明已脱离“火耕”,开始用骨耜翻地;还出土了大片木构建筑,已出现榫卯,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干栏式”木构建筑。 20世纪50年代,在长江流域陆续发现了一批殷商文化遗址。四川新繁水观音遗址的出土文物说明“蜀”与殷商中期有密切的文化交流,为以后的科学考察奠定了基础 长江中游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是已发现的长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距今3500多年。城邑和宫殿遗址壮观齐全,遗址、遗物、遗骸中明显反映了奴隶社会的阶级分群。属于商晚期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铜矿。江西清江的吴城遗址是长江下游重要的商代遗址。1989年江西新干出土大量商代的青铜器、玉器、陶器,距今约3200多年,具明显的南方特色。这些遗存对于了解至今仍较为模糊的长江流域商代文化,十分有含金量,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编辑本段功能

航运

  长江是中国主要的运输河流,客货运输密集。长江是海路的延续,将内陆和沿海的港口与其他主要城市连成一个运输网,其中南京、武汉与重庆具主要作用。长江通过大运河与可通航的黄河及渭水相通,大运河还与杭州及天津的海港联系在一起。 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加之长江沿线的航道不断得到整治,进入21世纪,长江航运迅猛发展。2005年,长江干线货运量达795亿吨,超过欧洲的莱茵河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上运量最大、航运最繁忙的通航河流。2006年,长江干线货运量增至99亿吨,2007年一举突破10亿吨大关,达到1123亿吨,是密西西比河货运量的2倍和莱茵河货运量的3倍。目前,随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正式完工,5000吨级船舶和万吨级船队可全年上行至重庆,但只有较小的船舶才可到达四川的宜宾。 即便如此,受长江部分地段航道的限制,目前长江航运能力的开发还十分有限。

渔业

  长江及其支流和包括鄱阳湖、洞庭湖及太湖这些大湖在内的湖泊鱼类丰富。渔业得到广泛发展,为这一地区许多人口的主要生计。在中国的河流中可找到多达500种鱼类,其中多数栖息在长江及其支流。约30种河流动物具有经济意义,特别是鲤、欧鯿、鲈、马蛤(一种大穴居蛤)和七鳃鳗;最有经济价值的是白、黑阿穆尔鱼,比目鱼及斑点比目鱼。鲟也很重要;峡谷是良好的产卵区。再往下游,可发现大量鱼子,它们被收集并分散到全国各地供人工养殖。 还有水力发电等等用处。

盘点西藏纳木错湖游玩攻略

纳木错湖是西藏第一大内陆湖、也是我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咸水湖,还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

纳木措湖湖水来源主要是天然降水和念青唐古拉山山融冰化雪补给,不能外流。纳木错湖狭长,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30公里,面积为1940平方公里,湖南是雄伟壮丽的念青唐古拉山,北侧和西北侧是起伏和缓的藏北高原。

旅游攻略:

游:湖岸是拍摄景区美景的最佳出,露宿湖岸附近,早晨起身便可拍到罕见的湖上日出美景。

住:湖岸有土屋可供住宿,顶多能住九人;也可住在当雄兵站、藏人定居的土围子,10元/人,当地人很热情,地上铺棕垫,晚上很冷,取暖用的牛粪只能批发,10元/袋。

神湖客栈是扎西半岛宿营地中最大的客栈之一,湖边还有其他一些铁皮屋。吃饭一般在旅馆内解决。

吃:酥油茶、卡色、青梨酒、烧肝、手抓羊肉等当地特色美食是不容错过的佳品,值得一尝

活动:纳木错周围庙宇林立,香火旺盛,每年藏历五六月,都有不少佛教徒前来转经朝佛。

门票价格:

纳木措门票:夏季120元/人;冬季45元/人

进入扎西岛还得加收5元的管理费。

开放时间:

6:00-18:00

最佳游览时间:

7—9月是纳木措最美的季节,也是旅游的旺季。

到达方式:

拉萨没有公车去纳木错,离纳木错最近的是青藏公路上的当雄镇,可从当雄租车或徒步前往纳木错,运气好时能搭上便车。许多旅行者结伴租车去,找辆中巴,包两天来回1500元。

可以购买的礼品:

印度的'香料、尼泊尔的饰品、西藏的藏刀、云南大理的银器,都是你来纳木错旅游值得购买的纪念品。

注意事项:

1、在纳木措湖边露宿要注意保暖,夜间十分冷,即使夏天,晚上也需要穿上厚厚的羽绒服。

2、这里海拔较高,徒步转湖前一定先在拉萨做好高原适应,如果还没有完全适应西藏的高原反应,建议最好不要在此住宿。

3、下雨或者下雪的时候,不要去纳木错,纳根山口可能会有大雪,纳木错湖边的路也特别容易陷车,容易被困。

纳木错是个怎样的地方?值得去旅游吗?

引言:西藏的美景,一直是非常神圣的,神圣地令人十分向往。纳木错是西藏的第二大湖泊,网友评价说,如果来西藏只能看一个湖的话,那么你一定要来纳木错。可见,纳木错是一个十分值得去的地方。

一、纳木错是人间仙境

西藏的美景一直被人称为人间仙境,很多人克服很多困难,也要去一次西藏。而纳木错就是西藏的神圣之地中的一个,从网友的评论中可以看到,纳木错在很多西藏旅游者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而纳木错的圣象之门更是被称为人间仙境,在纳木错有一个传说中的地方,能够通往天堂的神圣之门,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在人间,在传说中,这一座神圣的门是纳木错和唐古拉的结婚地,所以就成为了爱情的代名词,所以许多情侣不畏艰险的来到这里打卡留念,这里令人难忘的美景,记录了美好的爱情,也让人看见了爱情如雪花般的纯白。

二、民风淳朴

说到纳木措的美景,那么当地的民风也是十分值得说一下。当地的居民都保留着一种纯朴善良的天性,他们的心灵也像这样的美景一样纯洁无瑕,他们一代又一代的生活在这里。每看到有游客来临时,总会热情的招呼。当地的居民也渴望自己身边的美景能够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发现,希望给纳木错带来一种新的改变。当然,当你去了纳木错时,当你的居民也会向你推荐纳木错的日出日落。这是非常值得一看的,这可以说是人间最纯洁的日出日落了,看不到一丝杂质。所以纳木错,给人的感觉就是纯洁无瑕,在这样宛如仙境的地方中,你能看到当地人以及游客脸上深深的喜悦,看到这样的事物,一路的疲惫也就值得了。

纳木错的美景可以说是人间仙境,纯洁浪漫,在这样的美景中,能够治愈生活的疲惫。是十分值得去的地方。

发纳木错抖音写什么好

写夸赞纳木错湖的语句。

1、蓝天白云,与安静的湖水交织在一起,便是一副做媒的画面。在藏民的心里,纳木错湖是他们的升息之地。

2、我想纳木错湖该是天边最美的那颗星星,点缀着这片浩瀚,你是绝世的美,你安静的与白云相伴,唐古拉的风撕扯着,咆哮着,而你,依旧是宁静的样子。

3、纳木错,你是藏民心中的圣地,是我心中的向往。写这些文案发抖音就完全可以了。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 纳木错湖(湖面海拔高达4718米)

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的纳木错湖,是西藏第二大,全国第三大的咸水湖。它的湖面海拔高达471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这个湖藏语名为“纳木错”,在蒙古语中被称为“腾格里海”,意思都是“天湖”的意思,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也是十分著名的佛教圣地。

湖面海拔高达4718米的纳木错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因为大概7000万年前,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板块相挤压而隆起的产物。在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时,因为喜马拉雅运动凹陷而形成了一句巨大的湖盆,这个湖盆就是之后的纳木错湖,一座海拔超高的湖。

位于青藏高原上的纳木错湖,湖面海拔高达471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它的形状很像一个长方形,东西长达70多公里,南北宽达30多公里,面积大概有1920平方公里。在早期科学家考察的时候,它最大深度是33米。但是在最近几年重新对它测量,发现它最深的地方超过了120米。

纳木错湖是全球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它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的咸水湖,蓄水量有768亿立方米。它的藏语名字叫“纳木错”,在蒙古语中被叫做“腾格里海”,都是“天湖”的意思。它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也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第一神湖。

在纳木错的南面和东面,有着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和高峻的冈底斯山脉,背面和西面有着高原丘陵和广阔的湖滨。它像一面巨大的精子一般,镶嵌在西藏的草原上,十分的美,而且自然资源还极为丰富。它是宗教圣地,也极具研究价值,还有着许多值得一观的美景。

去纳木错旅游的最佳时间是7月到9月,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因为雨水较多路况会很差。所以在去之前,一定要做好详细的攻略和防雨措施。迎宾石、善恶洞和扎西寺等,也都是非常值得一观的景点。

纳木错那地方怎么样?

纳木错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和那曲地区的班戈县之间,念青唐古拉山脉北麓,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纳木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也是我国的第二大咸水湖。

纳木错不仅有着藏传佛教的著名圣地,更是一座在高原上安静地憩息的湖泊,沿湖有不少大小溪流注入,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呈深蓝色,水天相融,浑然一体。每个到过这里的人整个灵魂都仿佛被纯净的湖水洗涤。

地址: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和那曲地区的班戈县之间。

门票价格:纳木错景区的门票为45元,另外进入扎西岛还得加收5元的管理费。

交通路线:

到纳木错的游客基本上在拉萨包车,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八朗学,吉日、亚旅馆等地方贴同游合租的条子。这样,同车的人和司机都会自己找上门。[包车价格不同时期会有变动,2001年9、10月份(不包括十一前后,)一辆丰田62往返2天的包车价格是1200元,除司机外还可坐5-6人(人均200元)。时间安排上最好是吃过早饭后出发,经羊八井、念青唐古拉峰到当雄,大约要2个多小时。在当雄吃午饭后,2个多小时可到纳木错。

比较省钱的方法是先到当雄(如从青藏北线下来是最合适的,如从拉萨过来车费15-20元/人),然后在当雄包车,价格是当天往返500元,隔夜600元(人均100元)。

从当雄县城三岔路口向北拐入一条土路,沿弯弯曲曲的当纳公路往高处爬行,这段路大约有40多公里。翻过海拔5150米的那根拉山口,就能看到纳木错了。

其他基本资料:拉萨至当雄180公里,为黑色路面,当雄至纳木错(扎西半岛)61公里,为二级路面,路况都还可以。现扎西岛为旅游必去景点,因羊年转湖转岛的人较多,岛上条件比往年改善很多,饭馆、修理厂、诊所、帐篷旅馆(平均25元/床)、朗玛厅(藏式夜总会)、甚至卫星长途电话都有(1元/分钟)。

圣湖纳木错散文

早就听说游历西藏,必定要去藏民心中的圣湖——纳木错,据说这是世界最高的咸水湖,在2012年8月11日,终于让我亲自经历了这场终身难忘的旅行。

清早不到六点钟,西藏的天还是黑咕隆冬,导游随车准时来宾馆接我们,然后在车上发放早餐。其实也就是两个鸡蛋、四个小馒头和一盒蒙牛纯牛奶。简单用了早餐,大家就着车上备的矿泉水把红景天吃了,因为导游说纳木错是藏北的著名风景区,是这几日行程中海拨最高的景点,谁都不愿让高反扫了这赏景的兴致。

汽车在黎明前的黑夜中开始行驶了,除了车灯照着的路面外什么也看不清,我们也只好借着这空档闭目养会儿神。从拉萨往纳木错走的是青藏线109国道,途经拉萨市郊的堆龙德庆县、德庆、羊八井、宁中、当雄,然后到达纳木错。来回行程约有五百公里。

不知不觉中,天有点朦朦亮了,我睁开双眼看向车窗外,山是灰蒙蒙的山,或高或低,连绵不断,偶有几丛不知名的小树林藏在山坳里,许是有风吧,小树摇摇晃晃的,象是在和我们招手吧。车的左侧有条河,潺潺流水时缓时急,泛起白色的水花很抢人眼,象是在有节奏的鼓掌迎接我们的到来。看到同车的人都还睡意正浓,就没有打扰她们,自顾自的看着窗外。太阳渐渐的从山那边升起,露出的笑脸映红了半边天,谁说最美不过夕阳红,朝阳带给人的也是一种无以言表的美感吧。

大概八点多时,车停在一个服务区。这所谓的服务区也就是附近的藏民在路边建个公厕,开个服务站,供应开水、瓶装饮料、带包装的零食还有旅游纪念品等(只有开水是免费的),大家纷纷下车来放松放松,停了大概十分钟时间,汽车又开始前行了。

看大家精神了好多,导游开始了讲解:“今天游览的纳木错,又名纳木湖,她位于拉萨以北当雄县和那曲地区班戈县之间,在念青唐古拉山峰以北,距离拉萨约250公里,是西藏第一大咸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第三大咸水湖,自水罗布泊干涸后成为第二)。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上,在历史文献上记载,此湖象蓝天降到地面,故称‘天湖’,藏语中‘错’是‘湖’的意思,当地藏族人叫‘腾格里海’,也是蒙语中‘天湖’的意思。信徒们尊称其为‘四大威猛湖之一’,传为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道场,是藏传佛教的著名圣地。”说话间,导游指着前方路旁,“看,这就是去圣湖朝圣的信徒们。”汽车也放慢了速度。路上有三男两女共五个穿藏袍的人一步一叨首,并且还是五体投地的那种,很虔诚的向前挪着,其中一个看上去十四五岁的小伙子,跟随着做着同样的动作,象是要寻求灵魂的超越。

车向前行进了,大家收回目光继续听讲解:“在去纳木错途中要过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在那里能看到碧海蓝天的绝佳风景。不过山口风大且温度很低,希望大家下车时把带的厚衣服、围巾之类的全穿戴上,下车后小心慢走,别太激动,以防因缺氧引起高反。”车上人纷纷响应。随着汽车一路上盘旋前行的渐渐升高,我们的心也随之而亢奋,急切地盼着早一刻看到圣湖的`模样。

不到一刻钟的功夫,透过车窗看到了挂满五彩经幡的山顶,“这就是高海拔的那根拉山口,在这里可以远眺圣湖那木错。”车终于停下了,我们全副武装下了车,记着导游的嘱咐,慢行,尽量用围巾裹严实点,互相搀扶着往前挪移。风确实很大,吹得人有点站不稳。“快看,纳木错!”不知谁喊了一声,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看,果然是。纳木错湖象是镶嵌在绿色草原上的一面镜子,晶莹剔透;又象是依偎在情人怀里的羞涩少女,正含情脉脉地望着自己的情人,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那样的宁静安祥。看着海天一色的圣湖,想起看过的一篇文章《爱她就带她去纳木错吧》,好像来到纳木错才是俩人忠贞爱情的最好见证。文中还写到“纳木错有天一样的颜色,只要见过她的人就可以今生无忧,双眼就再也不会见到一丝丝阴云。”可见纳木错的魅力无穷。还有人说,纳木错是上天滴在高原的一滴眼泪,是啊!多么形象的比喻。这滴情人的眼沮由浅至深的蓝色,蓝的清澈,蓝的丰润,蓝的迷人。似乎包容了世界上一切蓝色。这广阔的视野,就连自己的身心也觉得宽广舒适了许多。纳木错就这样在群山怀抱中静静的流淌着。

大家边拍照留念,边恋恋不舍的上了车,好象意犹未尽似的。看着大家脸上挂着的兴奋,导游问:“美吗?”“美!太美了!”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的确是太美了。以前看过湖,看过江,也看过大海,但都没有今天这样兴奋激动过,纳木错的这种美让人无法抗拒,让人流连忘返。

汽车继续行进在山路上,看着前面的天路渐渐消失在云端尽头,湛蓝的天空下,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有奔跑的羊群,有含首吃草的牦牛;雪山脚下,随风飘舞的经幡,象虔诚的信徒们在一遍遍的诵经,接受着神的洗礼。

再次停车是在当雄的一个草原上,其实就是个草原泥泞滩。导游说这里也叫纳木错草场,是离纳木错最近的一片草场。也许是受纳木错湖和念青唐古拉山的恩赐吧,这里的草格外的肥美。站在这片绿油油的草原上,嗅着这青草的芳香,弯腰摘两朵草地上点缀着的野花,看着远外连绵不断的山脉,偶尔还有不远外藏民家冒出的袅袅炊烟;或追逐嬉戏,或恬静安逸,或相互偎依相随的牛羊,时不时还会传来几声犬吠,好一副美妙的田园画卷啊!看着这一切,不由会感慨到:只有在这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才能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吧!

车行至纳木错景区门口时,前面已有七八辆旅行车在等候办手续。因为这里既是交警检查站又是入景区购票处,所以我们只能下车来边等边放松一下。排队上个高价厕所(导游调侃说这是西藏地区的五星级厕所,每人收费两元),看看藏人兜售的一些旅游纪念品。“8137上车了。”8137是我们的车号,顺理成章也就成了我们这队人的编号了。上车后,导游边发放门票边讲解:“进入这景区大门,车行大约半个小时,我们就能和圣湖来个亲密接触了。”大家早已坐不住了,按耐不住的兴奋之情无以言表。“纳木错海拨4718米,比拉萨3650米还高1000多米,高原反应要比在拉萨厉害点。我们要到达的地方是纳木错的扎西半岛,扎西半岛是低缓丘陵,地面是碎石、土地和地衣,下车后要注意慢走,防止气喘和滑倒。扎西半岛是旅行者都喜欢的地方,岛上分布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岩洞,纷杂林立着无数石柱和奇异的石峰,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有迎宾石(也叫夫妻石)、合掌石、善恶洞等等。在湖南面有终年积雪的唐古拉山,北侧和西侧有高原丘陵。湖水靠念青唐古拉山的冰雪融化来补给,沿湖有不少大小溪流注入。广袤无边的湖滨有草场绕湖四周,水草肥美。湖水含盐量高,流域范围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野牛、山羊等,湖里盛产细鳞鱼和无鳞鱼。前面就是停车的地方,下车后大家要小心。”

车停了,我们仍然全副武装沿碎石铺就的小路缓缓前行。沿路上有牵着头戴五彩哈达的白色牦牛和怀抱带铃铛的小白绵羊的藏民,追着行人用生硬的汉语说:“大哥大姐拍个照吧,不贵的。”意思就是说,抱着羊骑着牦牛照相是要收费的。时不时有藏族六七岁的男孩女孩拽住游人的衣角恳求道:“阿姨,给个钱吧,要不铅笔也行。”郁闷啊!小小年纪就受到了金钱的诱惑。拽着不走,也碍于面子,没辙了,给吧。于是拿出随身带的圆珠笔给了她,开包时露出的饼干和巧克力也被她顺手抓走了,不可思议。

下到坡底,就是导游说的扎西半岛了。看着岛上高耸的合掌石,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妙笔;成片的玛尼堆寓意着善男信女们对神灵的敬仰;随风摇曳的五色经幡寄托着藏民对天神的虔诚,飞扬中绘出神圣的美,看到这些让人油然而生出欲要顶礼膜拜的冲动。到了湖边,看着海一样广阔的湖面清澈透明,碧玉如莹;弯腰掬一捧湖水,沁凉到心底。深蓝色的湖水在微风下荡漾着涟漪,水天相融,浑然一体;玉带般的云彩漫延到湖面,环绕四周的青山倒映在水中,这完全是一副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啊!如果把这圣湖比喻成天宫御厨里的琼浆玉液,或天宫神女的一面绝妙的宝镜也不为夸张。仿佛这就是我们想要到达的彼岸吧。上天滴在高原上的这滴情人的眼泪是怎样的多愁善感,又是怎样的晶莹剔透啊!置身于这么宁静这么安祥的圣湖边,仿佛整个人的灵魂都被这纯净的湖水洗涤着。这就是藏人心中的圣湖啊!

“圣—湖—纳—木—错,我来了!”看着一个个陶醉在其中,全然没有了高反的心里恐惧,摆着各种姿势拍照,或举手欢呼,或比划V字,或俩人做“心”状,或含首沉思,或搂抱成一团生怕错过每处美景,嘻嘻哈哈,仿佛整个纳木错非我莫属。虽然游客很多,但一点也不影响我们的兴致。我们已完全被这世界最高最美的湖泊以及环抱她的念青唐古拉雪山所深深吸引了,感叹大自然这种美丽神奇的景观,让人心生一种敬仰之情。如果以湖水作背景,以青山作画板,以草场作颜料,以牛羊作点缀,那么我就完全成了一名油画神工了。大自然给予的美怎能用文字用画笔来完成呢?此时的我早已被纳木错这种神秘之美给折服了。

时间到了,大家依依不舍的往停车处返,一步一回头,好像没有看够似的,总想把这人间仙境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免得留下一丝丝遗憾。这绝美的圣湖远离现代文明的污染,保持着自然原始生态,是朝圣者心中的圣地。这里每年都要吸引着西藏当地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的教徒们千里迢迢,不惜长途跋涉,完成艰辛的旅行来转湖朝圣,以寻求神灵的庇佑,保佑一年风调雨顺,祝福全家人平安吉祥,其福无量。

人坐在了车上,心却留在了湖边。想想纳木错的美,仍然觉得心旷神怡,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千百年来温文而雅的纳木错湖偎依在唐古拉山的身侧,静静的流淌着,仰视着爱人;雄伟的唐古拉山用凄楚的眼泪汇成涓涓细流环绕在她的左右,不离不弃。只有在这里忠贞不渝的爱情才是最完美的体现呀。

汽车开始返程了,兴奋之情难以掩饰,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感。车越行越远,但令人赏心悦目的纳木错湖心岛和扎西半岛千姿百态的奇形怪石组成的那道亮丽的风景线象是深深印在人们脑海里,使人久久不能平静。是啊,远处那连绵不断的唐古拉山和那一望无际的藏北草原在圣湖纳木错的映衬下显得更加伟岸壮观,更加豪迈富饶。

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画饼充饥”吧,不知不觉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中午饭没吃也没觉得饿。在旅行社指定的饭店用过午饭,稍作休息后,汽车又开始在山路上盘旋颠簸了。由于是原路返回,路上风光依旧,也就没了多少兴致再去赏景,加上刚兴奋的要命,现在觉得特困,于是就迷迷糊糊睡着了。

朦胧之中,又看到湛蓝的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这如絮的白云又象是一条长长的哈达缠绕在念青唐古拉山腰,象小鸟依人的纳木错依然静静的流淌着在广阔的藏北草原上,世世相守,生生相惜。耳边仿佛响起动听的歌声:“谁把羊群赶到天上,谁给蓝天撒满星光,谁给琴声插上翅膀,谁的马匹路过我的毡房。我站在高原上凝望远方,看时光穿过透明的沧桑,无声的歌谣诉说着眷恋,那是风吹不息生命的吟唱。”这是纳木错唱给情人唐古拉山的歌吗?多么悦耳动听的歌啊!仿佛在吟唱她们俩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生生世世,世世生生

纳木错,又称纳木错湖,位于中国青藏高原。据历史文献记载,此湖如蓝天落于地,故称“天湖”;湖边牧民说,这个湖因为海拔高,仿佛在空中,所以叫“天湖”。在藏语中,“措”的意思是“湖”。藏族人称之为‘腾格里里海’,意为‘天湖’。信众尊之为四大灵秀湖之一,被誉为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道场。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

纳木错湖1纳木错湖2纳木错湖3纳木错湖4纳木错湖5纳木错湖6纳木错湖7纳木错湖8纳木错湖9纳木错湖10纳木错湖11纳木错形似卧倒的金刚塔拉。湖南有龟梁、孔雀梁等18个梁,湖北有黄崖岛、鹏鸟岛等18个岛。湖里有四个湖。这些寺庙的墙上有许多自然形成的佛像。据说纳木措是石皇帝的女儿,念青唐拉的母亲。这里被视为善男信女必去的圣地,自古以来香客不断。

湖中的五个岛屿在浩瀚的碧波中显得格外突出。佛教徒说他们是五方佛的化身。凡是去神湖拜佛的人都会虔诚地膜拜,其中最大的是众多岛屿,面积达12平方公里。此外,还有五个半岛从不同方向伸入该水域,其中扎西半岛居五大半岛之首。岛上散落着无数石柱和奇峰怪石,有的壮如象鼻,有的形似人形,有的似松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岛上有许多幽静的洞穴,有的圆而浅,有的窄而似隧道,有的塌陷形成天然天窗,有的布满瘤状钟乳石。岛上怪石嶙峋,峰林密布,有石桥将峰林自然连接起来。该岛地貌奇特,色彩斑斓,是一处奇景。

主要景点

纳木措生态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迎宾石(情侣石)、棕榈石、善恶洞等。

(1)迎客石:又名纳木错门神。相传纳木措是掌管藏北草原财富的女神。所以,商人们外出做生意,首先要来这里祈求门神。在门神的同意下,他们可以供奉纳木措,以保证生意兴隆。

(2)棕榈石:又名母石,相传是父亲念青唐古拉山峰和母亲纳木措女神的化身,象征着他们忠贞不渝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