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子方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槐子方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槐子方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槐子方 1 拼音

huái zǐ fāng

2 处方

乌牛胆、槐子。

3 功能主治

明目。主疳湿。

4 槐子方的用法用量

以乌牛胆酿槐子。服之。

5 摘录

《普济方》卷三八○引《本草》

古籍中的槐子方 《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四]神仙服槐子法

神仙服槐子。延年不老方。槐子者。灵精也。常以十月上巳收之。于新瓷器内盛。又以盆合其上。密以泥。泥定。

《医心方》:[卷第二十六]延年方第一

若病患食少勿多服,令人大便刚难。又云∶三虫法∶取槐子不须上已得取之,并上皮捣令可丸,丸如杏核,一服三

《太平圣惠方》:[卷第七十二]治妇人痔病诸方

外。时也治妇人痔疾。 痒痛。下血不止。槐子仁散方。槐子仁(一两微炒)营实皮(炙令**)桑耳木贼黄

《奇方类编》:[卷上血症门]血脏毒

黄连三钱槐子三钱为末,水调服。《奇方类编》清吴世昌公元1644年—1911年

《千金翼方》:[卷第一·药录纂要用药处方第四]唾粘如胶并唾血第四十九

《素问·五脏别论》:“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

王冰注:“方士,谓明悟方术之士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方士,修炼方术之士。”

丹波元简《素问识》:“《文选·七发》:‘方术之士。’李善注:孔安国《论语》注云:‘方。道也。’

森立之《素问考注》:“案:方士犹云道士,谓方术之士。巫相医卜之术,亦皆谓之方士也。《太平御览》六百六十六引《太霄经》曰:‘人行大道,谓之道士。又云:从道为事故称也。’可以征矣。盖修养真服饵诸方,故谓之方士,若医方亦其一端耳。即此云‘方士’者,医人之谓也。《广韵》十阳:‘方,法术也。’”

胡天雄《素问补识》:“方术之士,好以长生不死之术以说人君,盖古代神仙家之流,秦之徐福,汉之辛垣平、李少君皆是。”

程士德高校教参《内经》:“方士:王冰注:‘方士,谓明悟方术之士也。’《素问集注·卷二》:‘方士,修炼方术之士。’又称‘道士’,指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之人,这些人除以修炼成仙和‘不死之药’以迷惑人们外,亦懂得一些医理和方药,故亦引申为医生或通晓医理之人。但这里的方士是指医生。”

方术之士,即方技之士与数术之士。古代有“道医”、“方士医”之称谓,为道者必须兼修医术,葛洪《抱朴子》:“是故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或“以医传教”、“借医弘道”,或“援医入道”、“援仙入医”,而有“医道同源”、“医道相通”之说。历代名医如汉之董奉,晋之葛洪,南北朝之陶弘景,唐之王冰、杨上善者等,皆道医也。

方,指方技。术,指数术。 起源于战国时燕、齐一带濒海地区,从战国末年,即齐威宣王时候,这些人便已经有了他们自己的传授系统,《史记》中将他们叫做“方仙道”。同时还提到了其中的几个典型人物,宋无忌、正伯侨、充尚和羡门子高。

秦汉后渐盛。如秦之徐福;汉文帝时“望气取鼎”的新垣平;汉武帝时主张祠灶的李少君等。道教承袭了方士炼丹采药之术,作为修炼方法之一。《史记秦始皇本纪》:“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新唐书李德裕传》:“帝方惑佛老,祷福祈年,浮屠方士,出入禁中。”《元史释老志》:“元兴,崇尚释氏,而帝师之盛,尤不可与古昔同语,维道家方士之流,假祷祠之说,乘时以起,曾不及其什一焉。”

方士的由来,事实上更早于此,如我国古代传说的篯铿、容成、西王母、素女等,也应当说是一些方士。篯铿相传是尧时人,是我国最早的养生家之一,《庄子·刻意篇》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之所好也。”这里所说彭祖,就是缝铿。《楚辞·天问》中也说:“彭铿斟雉帝何飧,受寿永多夫何长久”孔子也曾经说:“窃比于我老彭,述而不作。”肯定我国古代是曾经有过这一号人物的。容成是黄帝时人,以研究房中术而得名。《后汉书·方术传》说:“冷寿光行容成公……法。”《列仙传》也说:“容成……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发白变黑,齿落更生。”关于西王母的传说更多,相传他和黄帝也曾经有过一些瓜葛,《山堂肆考》引《黄帝出军诀》说:帝讨蚩尤,西王母以符授之。帝寤,立坛而请,有玄龟衔符,从水而出。”他并认为这是道家符箓之始。素女也是黄帝时候的女方士,晋张衡诗:“明灯巾粉卸,设图枕衾张,素女为我师,天教老轩皇。”《抱朴子》中也说:“黄帝论导养,而质之玄、素二女。”我国类似这样的传说,可以说是数不甚数;由于这些传说甚嚣尘上,还曾经深深引起了孔子的反感,所以他“不语怪力乱神。”但由此可以看出,方士和其神仙的思想,确乎是由来甚早的。

我国旧习,从来吴楚之人多信神鬼,《楚辞》中也经常谈到什么“云中君”、“湘夫人”之类的神仙人物。《楚辞、远游章》说:“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澄清兮,精气入而粗秽除。”更清楚地叙说了他们吐纳服气的思想。所以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某些地区的民族神仙思想也有可能给予这些方士们以一定的影响。

此外还有墨子的鬼神思想。墨子是和孔子差不多同时的人,《淮南子》高诱注说,他是鲁人,一曰宋人,曾做宋大夫。墨子书中鬼神思想特别浓厚。他在《明鬼篇》中说:“生民以来者,亦有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则鬼神何谓无乎”首先肯定了鬼神是确有其物的。《天志篇》中说,自古以来的明王需要“上事天、中事鬼神、下爱人”这又说明了他对鬼神的崇拜、认为一定要善事鬼神。同篇中还说:“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三利无所不利”、说明了善事鬼神的利害。《非命篇》中说,“率其百姓,以上尊天事鬼:是以天鬼富之。”更暴露了他神道设教的思想。当然他的鬼神思想和方士们的神仙家思想是不一样的,但它和早期道教的“三官考校”思想如出一辙。五斗米道利用符水请祷,行三官手书之法;后来的天师道因袭其事,又产生三官考校的说法。尤其魏晋方士,广行符咒,对于墨子所遗留下来的《墨子五行记》最为推崇 他们的中心思想就是讲求长生,认为服食、*祀可以成为神仙。司马迁说他们是“形皆(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班固将他们叫做“神仙家”,《汉书·艺文志》说:“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平心意,同生死之域,而无怵惕于心中。

他们这种神仙思想的根源,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在中国古籍上最早谈到长生的是《老子》。《老子·守道篇》中说:“是谓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韬光篇》中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人所以外其身和后其身,则完全是为了取法天地,认为天地就是这样取得长生的。因为必须后其身和外其身,也就是要不自生,然后才能一够身先和身存,身先与身存就是长生之道。此外,他还谈到不少有关长生的方法,如“守中、抱一、无为、不争”等等。最早具体描绘神仙的,则是《庄子》,他所说的“藐姑仙人”和“列子御风”即都是有关神仙的故事。

但方士的神仙思想,我们不应当单纯地认为是脱胎于老庄,根据史籍,我国最早的方士是和老子时代相仿的苌弘。《史记·封禅书》:”苌弘以方事周灵王(公元前571年——545年),诸侯莫朝周,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设射狸首。狸首者,诸侯之不来者。诸侯不从,而晋入射杀苌弘。”这种设射狸首的方法和两汉以来的魇胜之术颇多相似;和后来“喇玛教中的咒人术,更如出一辙,显然这是我国古代巫术中的把戏。这说明方士亦源于巫觋。《汉书·艺文志》阴阳家二十一家中有《苌弘》十五篇;《史记》和《汉书》中也都说过,著名的方士羡门则是阴阳五行家邹衍的弟子,这又说明了方士和阴阳五行家的关系。 1、“方”就是“道”。这在前面已经谈到,“方士”就是“道士”《庄子·天下篇》说:“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唐成玄英疏说:“方,道也”。《秋水篇》说:“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成玄英疏又说:“方,道也”。所以“治方术者,”就是治道术者;“大方之家”指的就是“治道之士”。

2、“方”的另一涵义,就是“方册”或“方策”的意思,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圣贤事业,具在方册。”程大昌《演繁露》说:“方册云者,书之于版,亦或书之于竹简者:通版为方,联简为策。”方册就是方策,《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郑玄注:“方、版也;策,简也。”所以方就是古代的书,也就是秦汉间所流行的“竹简”。所以广义的说,方士的涵意,也可以说就是书生,当然也包括了儒生在内。秦始皇时,方士们欺骗了他;他却迁怒于诸生,将四百六十余人,尽坑之于咸阳。他儿子扶苏向他解释方士和儒士的不同。他盛怒之下,又将扶苏远谪于边地,监军上郡。这就说明了,当时的方士是包括了儒生在内的,所以我们也无妨概而言之,说方士就是书生。所谓方术,也就是书上曾经记载过的某些方法。

根据以上两种涵义,我们可以领会到,“方”的内容,应当是非常广泛的。《史记·孝武本纪》说:“齐人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后来刘向整理《鸿宝万毕木》时,竟获方两万有奇,其范围之广,我们可以想见。《太平经》中,将方叫做“诀”,其内涵之广,更是无所不包了。

《汉书·艺文志》中,将方分为医经、医方、房中、神仙四类。《后汉书》华佗、左慈等三十五人的《方术列传》中则包括了天文、医学、神仙、占卜、相术、命相、遁甲、堪舆等等更多的方术。

其实,在我国古代除了六书:礼、乐、书、数、射、御而外,其它的一切都叫做百工技艺,它们也都可以叫做方术。

方士们的“方”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的,除了前面所说的求仙药和*祀而外,《史记》、《汉书》中也有不少其它的记载:

1、人主微行方 《史记·封禅书》卢生建议始皇,居处要不令人知,这样才能得到长生之药。他说:“方中、人主微行,以避恶鬼,恶鬼避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子神。”

2.祠灶谷道(道即方) 《汉书》、《史记·孝武本纪》:李少君对汉武帝说“祀灶、则可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之。”

3.却老方 这是李少君骗人的主要方术之一,他曾挟此方偏游于豪贵之门。《史记·孝武本纪》说:“少君者,故深泽。候人主方,匿其年及所生长;尝自谓年七十,能使物不郤老。其游,以方遍诸侯。”

4.斗旗方 这是汉武帝给与栾大的考验。《史记·孝武本纪》说:“于是上使先验小方,斗旗,旗自相触击。”栾大以此便取得了武帝的信任。

5.黄帝谷仙术 这是王莽时方士苏乐的方术之一。《汉书·郊祀志》:“种五梁禾于殿中,各顺色置其方面,先鬻鹤髓、璃、瑁、犀、玉二十余物渍种,计粟斛成一金。言此黄帝谷仙之术也”。

6.重道延命方 这是《汉书·刘向传》所记载的邹衍传方。

以上都是《史记》、《汉书》中曾经著录过的著名方术。其中还有一个颇饶趣味的有关“方”的故事,就是秦汉以来相传修道之人忌食马肝。汉武帝于杀死文成之后,又让栾大替他效忠修方;为了掩饰文成的死,他向栾大说:“文成食马肝死尔;子诚能修其方,吾何爱乎。”封建帝王和方士之间,互相以“方”愚弄,令人可发一噱。后人有诗云:“死为文成食马肝”,就是讥讽汉武帝这一件事的诗。

此外许慎《说文》中说:“青蚨还钱”。郑玄《周礼注》中也说:“阳燧取火、鉴镜取水、莽草熏鱼、牡蛎烧灰去蛎壳”,皆为汉人著述中所曾提到的方。

关于以上的方,谷永在上汉成帝书中说:“及此言有仙人服食不终之药,遥兴轻举,登遐倒景,览观玄圃,浮游蓬莱,耕耘五德,朝种暮获,与山石无极,黄冶变化,坚冰淖溺,化色五仓之术者,皆奸人惑众,挟左道,怀诈伪,以欺罔世主。”将当时所谓的方,简略地做了一个介绍与评价,从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到,所谓方是些怎样的内容了。 关于方的集大成著述,我们知道的有《淮南枕中鸿宝秘书》。《汉书·宣帝本纪》说:“大夫刘更生(向)献淮南枕中鸿宝秘苑之术。”《刘向传》中则说得更详细,它说:“上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而更生父德,武帝时治淮南狱,得其书。更生幼而读诵,以为奇,献之。”据葛洪《神仙传》说,《枕中鸿宝苑秘书》就是淮南王专言黄白之术中篇八章的第三章。《隋书·经笈志》中有《淮南万毕经》及《淮南变化术》各一卷,《唐书·艺文志》中有《淮南万毕术》一卷。相传即为其书,这些书今并不传。清人孙冯翼、茅泮林曾就古书中的引文钩辑了一个辑本,名《淮南万毕术》(见《丛书集成》初篇)。此外,叶德辉也有辑本(见《观古堂》二集)。这些虽非全豹,但颇可看出当时所谓方的一鳞半爪。其中有谈服食以致不老的方,“曾青为药,令人不老”,涉水不沉的方,“取蜘蛛与山狗及猪脂置瓮中,密以新缣,仍悬室后;百日视之,蜘蛛肥,杀之以涂足,涉水不没矣”。又一法“取蜘蛛二七枚,内瓮中,合肪百日以涂足,得行水上。故曰:“蜘蛛涂足,不用桥梁”。有避鬼疫方,”岁暮腊,埋园石于宅隅,杂以桃弧七枚,则无鬼疫”。类似这一类的方很多,其中有的是古代医方,如“守官涂脐,妇人无子”,又“青泥杀鼇,得苋复生”,都是曾见于古代医书中的陈方。也有些是颇合于近代物理的,如“首泽浮针”,注曰:“取头中垢以涂塞其孔,置水即浮”。又“铜瓮雷鸣”,注曰:“取沸汤置瓮中,坚塞之;内于井中,则作雷鸣,闻数十里”。这都是物理的当然现象,本来不足为奇的事;不过古人缺乏科学知识,对此不能理解,于是即视为神奇了。但其中绝大多数则是荒诞不经的。

晋葛洪《抱朴子》中对此也记载了不少。

《遐览篇》:“其变化之术,大者惟有《墨子五行记》。本有五卷,昔刘君安未仙去时,钞取其要以为一卷。其法用符用药,无所不作也。”其书传于墨子;刘安钞取其要,进行了改编。这是更早于邹衍的传方。由此可证墨子的神仙思想,是和方士们有着一定渊源的。

同上《遐览篇》中说:“其次有《玉女隐微》一卷,亦大术也。其《淮南鸿宝万毕>>皆无及此书者。”

“又有《白虎七变法》与《墨子》及《玉女隐微》略同。”

《玉女隐微》和《白虎七变法》都是和《淮南鸿宝万毕》一类的秦汉方书而流传于魏晋之世的。

又《抱朴子》中还提到了什么《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之类的符图典笈和《太清丹经》、《九转丹经》、《金液经》等丹经书,应当也都是秦汉方士们所留传下来的方书。不过这些记载,较诸《史汉》所述,则更属奇突不经。

至于魏晋方士们的传方,《抱朴子·论仙卷》中也曾经谈到过,他说:“甘始以药含生鱼,而煮之于沸脂中,其无药者,熟而可食;其衔药者,游戏终日,如在水中也。又以药粉桑以饲蚕,蚕乃到十月不老。又以住年药食鸡雏及新生犬子,皆止不长。以还白药食白犬,百日毛尽黑。”其说是否有验因方的内容不详,我们只能姑妄听之。

自秦汉至魏晋,方士不是少数的人;方更不知道有多少里面固有一些是炫世欺人的把戏,但也有不少是古代研究技艺的人们所遗留下来的原始科学技术,如《庄子》中即曾提到过,越人曾传“不龟手”方等。我们对此一概予以蔑视,则也是不对的。 秦汉方士的没落,主要是由于西汉文人的反对与打击。正当西汉方士挟持方术,遨游诸侯之门,风头正健的时候;前面已经谈过,张敞向成帝上书,规劝他不要接近方士,这是给予方士们的当头棒喝。继之而起是谷永,他更大声疾声,批判了方术的虚伪性。此外如黄宪、王充、扬碓等人也都是反对方士与方术的。当时的封建帝王们久受方士的欺骗,铸方又多不验,兼以处于多方面舆论的压力下,日久天长,他们对于方士的信任,自然就会淡泊下去,方士们的登龙之术,也就无从施其伎俩了。

与此同时,和方仙道同源异流的黄老之学一时大兴。据司马谈说,黄老之学系出于河上丈人。后来由于窦太后和景帝的提倡,进而兴盛。西汉的显宦和学者们,如曹参、陈平、田叔、黄生、邓章、郑当、司马谈、严君平等即都是治黄老之学的人。当时文人多喜爱黄老而厌恶方仙,黄宪《四难》即痛斥方士,说他们不是老庄流裔,不配和浮屠老子相提并论。王充是崇尚自然的老庄信徒,他在《论衡·道虚篇》中也痛斥方士和方术。扬碓著《太玄赋》深赞老子“直道不行,其次之曲”的道理,说“执太玄兮,不拘弯兮。”但也反对方士,说他们是“甘饴含毒,难数藏兮。”由于这些人们的攻击,方士乃不得不予以匿迹,方仙道也就从此不为人所称道了。

继方仙而出现的就是黄老道。《后汉书·襄楷传》说,桓帝事黄老道,还在宫中立黄老、浮屠祠。《皇甫嵩传》说:“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养畜弟子,跪拜首过。”他所奉持的经典则是《太平青领书》。”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

当黄老道盛兴的当时,方仙道逐渐销沉了。

以下书籍按不同种类分,个别会有重复!内容不全,仅供参考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诸子百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德经》、《庄子》、《列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吕氏春秋》、《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

先秦:《穆天子传》、《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山海经》、《楚辞》、《国语》、《战国策》、《考工记》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针灸甲乙经》、《本草纲目》、《濒湖脉》、《奇经八脉考》、《金丹》、《仙药》、《黄白》、《肘后救卒方》、《玉函煎方》、《千金方》、《神农本草经》、《四部医典》

天文历法:《夏小正》、《甘石星经》、《三统历》、《乾象历》、《皇极历》、

《大衍历》、《授时历》、《崇祯历书》、《周髀算经》、《步天歌》、《灵台秘苑》

数学:《九章算术》、《缉古算经》、《缀术》、《割圆密率解法》、《海岛算经》、《黄帝九章算法细草》、《议古根源》、《数书九章》、《测圆海镜》、《日用算法》、《杨辉算法》、《算学启蒙》、《四元玉鉴》、《图解》、《梅氏丛书辑要》

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镜花缘》、《聊斋志异》、《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警世通言》、《老残游记》、《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金瓶梅》、《北宋志传》、《皇明英烈传》、《醒世姻缘传》、《雷峰塔传奇》、《女仙外史》、《七侠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残唐五代史演义》

诗词歌赋:《诗经》、《楚辞》、《汉乐府》、《文选》、《全唐诗》、《花间集》、《全宋词》

农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农书》、《农桑辑要》

地理学:《水经注》、《徐霞客游记》

字典:《尔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

还有:《梦溪笔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菜根谭》《天工开物》《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在王者荣耀中,“别放弃医治”是英雄扁鹊的一句台词,该英雄在游戏中还有很多传统语音,比如说“一群病入骨髓的家伙”、“命长是指赢家”等等。我国最早的一部浪漫派诗歌总集,是汉朝刘向编写的《楚辞》,汉朝王逸作《楚辞章句》,宋洪兴祖修《楚辞补注》(即对《楚辞章句》的补充)。书里收录司马迁、宋玉及汉朝淮南市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效仿司马迁、宋玉的作品选编成集,计十六篇。之后王逸添加自己的《九思》成十七篇。

即:《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补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诗经》是我国最早成集的诗歌总集成册于秦代春秋时期,本书收录秦代诗文305篇,也称《诗三百》。分成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寒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计160首;雅是朝中乐歌,分思贤、小琪,共105首;颂主要是太庙乐歌,有40首。

另一部收录从汉到唐最完备的诗歌集是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收录从汉、先秦、汉朝、隋朝及五代乐府歌辞和秦代至后唐童谣,总共5000多部。而我们中国黄帝时期,就有史籍,由于中国上古的祖先崇拜宗教,先人们觉得纪录先祖的事迹是一种责任,对皇室来讲,史籍是君王和上天一概而论的方式之一。

不但君王有史籍,诸侯也都有史籍。但远古的史籍大多没有流传下来,即便流传下来的,因为没有放到民间,只放到官方档案室里,都被始皇帝烧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书本并不是我们今天见到的纸质书籍,毕竟数千年过去,要想储存下来是彻底不可能的。最初古人要用竹简书或是将文本刻在石块、泥土中,单独装订成册就变成了书本。

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排列_文学创作 (lamsrscn)

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排列

作者:文学创作来源:文学创作发表于:2022-11-07阅读:115

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排列

先秦文学的重要文学家及文学作品:

1《山海经》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 物等方面的资料。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口”、“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它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2《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3《尚书》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尚"的意义是上古,"书"的意义是书写在竹帛上的历史记载,所以"尚书" 就是"上古的史书"。《尚书》书名为汉代今文家所定,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一些讲话记录。《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中的文诰都独立成篇,有完整的结构,文字古奥典雅,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着直接的影响。

4《春秋》

《春秋》,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如史籍所载《夏殷春秋》《百国春秋》《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等。今传本《春秋》相传是孔子删削《鲁春秋》而成。《春秋》为中国较早的编年史,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春秋》在语言上极为精炼,但又因为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现在能见到的,有《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前者以叙事为主, 后两者以解经为主、侧重阐发微言大义。合称"春秋三传"。

5《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后人对此颇多疑义,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左传》记事,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在思想内容上,《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在艺术方面,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 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6《国语》

《国语》,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全书共 21 卷,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之《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是有所发展和提高的。

7《战国策》

《战国策》,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刘向整理并取名《战国策》,至此成为完整的著作。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战国策》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汉初的散文家贾谊、晁错和司马迁都受到它的影响,《史记》的某些史料就直接取于《战国策》。

8《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 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 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以记言为主。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水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9孟子和《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孟轲及其门人所著散文集,儒家经典之一,在后世被列为儒家经典。《孟子》发展了《论语》的语录体。《论语》中单人的语录占总条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对话体不到三分之一;而《孟子》则基本上是对话体。《孟子》文章向以雄辩著称,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

10荀子和《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荀况的著作集,今存32篇。荀况,赵国人。《荀子》一书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全书基本上都是独立的专题散文,每篇都有题,作为各篇内容的概括,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六篇,疑为门人弟子所记。

11《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说《仪礼》的文章选集,又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礼记》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内容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12老子和《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相传为春秋末期老子所著。传世本《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故后世又称之为《道德经》,作为先秦道家的奠基之作。《老子》以“道”为核心,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哲学体系。相较而言,《老子》与《论语》,是先秦王官之学“六经”之外深刻影响中华文化基本性格的两部著作。

13庄子和《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庄子》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 杂11篇。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思想观点与内篇有出入。

14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集,为法家重要著作,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共55篇。《韩非子》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5墨子和《墨子》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的言行录,为其弟子及墨家后学所记。《墨子》虽不重文采,整体风格为“意显而语质”,但是在对话体的结构中,每一篇都首尾完备,条理明晰,有很强的逻辑性。而且,在记述有情节有人物的历史故事时,能通过情节以及人物的动作、对话,营造出戏剧性很强的叙事效果。

16孙武和《孙子兵法》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春秋末年兵家孙武及其弟子门人所著。《孙子》虽是实用的兵书,可它的散文艺术却不容忽视。其文字简练,多用 排比句进行铺叙,用生动、通俗的比喻解说用兵之道,力求委曲详尽,明晓易懂。

17《易传》

《易传》是《周易》的组成部分。《周易》除《易传》之外,还包括《易经》。《易经》部分,除卦名、卦象之外,还包括卦辞和爻辞。《易传》部分,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称之为《易大传》,包括《彖》 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十篇,又称《十翼》。《史记》 认为《易传》出自孔子之手,现代多数学者认为《易传》当为战国晚期儒者所作。

18屈原和《离骚》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作于流放汉北期间。面对国家的衰弱,面对楚怀王的 软弱与多变,遭放逐而失意的屈原难平心中的忧愤之情,遂以“离骚”为诗题写下这首名垂千古的抒情长诗。全诗共 375 句,2456 字,可分为八个部分。《离骚》是一首极富有变化的诗篇,它把事实的叙述、幽独的抒怀和幻想的描写等交织在 一起,波澜壮阔而又结构完美。

对于古籍的编排顺序

按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排列:《尚书》(上古时期),《易经》(夏商周时期),《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内经》(战国时期),《山海经》(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礼记》(西汉时期)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