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纹身最早是从什么时候,什么朝代开始的
文身在我国也是古来已有的文化现象,据历史文献记载的关于文身的称谓就有多种:黥、刺、雕、镂、绣、扎、刻等,与之相关的词语更是丰富多彩:刺墨、雕青、雕题、刺青、刺面、刺额、黥刺、黥面、镂身、镂肩、绣面、绣脚、刻划、点青等。我国近现代仍施行文身的民族,对文身习俗也有专门的称谓。如傣族称文身为“曼克(mank)”;彝族则把文身叫“马扎”,施墨称为“马扎拖”;海南黎族用汉语把文身叫做“拍面”、“画面”、“绣面”;但黎语则叫文身为“模欧(mu-ou)”、“打登(tatan)”等。
据考古学家刘敦愿的考证,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文身现象。③在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人头彩陶瓶上,人的面部、颈部、肩部都绘有鸟兽花纹图案。这些即是当时人们文面和方向的反映。在殷商墓葬和甲骨文中,文身的遗迹就更多了。关于文身的明确的文字记载始于周代。《左传·哀公七年》载:“太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太伯、仲雍投奔于吴,断发文身乃是入乡随俗。从史料记载来看,中国各民族的文身习俗十分普遍,如古代越人、百越、匈奴、羌族、藏族等。《礼记·王制篇》说:“东方四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战国策·赵策》云:“黑齿雕题,鯷冠秫缝,大吴之国也。”是指吴国的文身。《墨子·公孟篇》:“越王勾践,剪发文身。”《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则指越国的文身。另外《史记》、《汉书》、《隋书》、《新唐子》、《酉阳杂 》、《永北府志》、《台湾府志》等④,对文身的记载,可谓史不绝书。
文身的习俗是如何产生的即人们为什么要文身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有很多说法。
1保护说《汉书·地理志》记载吴越地区的人们“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为什么“文身断发”能避蛟龙之害呢《史记·吴太伯世家》集解引应劭的话解释,认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吴越之人,多生活在水网地带,“陆事寡而水事众”,短发既可减弱泅水阻力,又可避免水草纠缠。而文身一则可以向鱼龙示以同类或同代,求得鱼龙的谅解与宽恕,“以象龙子者,将避水神也”。另外又可从鱼龙图腾中汲取力量,鼓起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信心和勇气。
2图腾说学者们认为,越人在身体上黥龙或蛇等花纹,反映了他们的图腾崇拜。闽越人为“蛇种”,蛇是他们崇拜的祖先,是他们心目中的保护神。云南哀牢夷为“龙种”,“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越人身上的蛟龙、蛇等“鳞虫”花纹,当与哀牢夷文身的意义相同,也表明了自身的图腾崇拜。
3尊荣说《淮南子·泰族训》说,越人文身,“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为之,以求荣也”。如黎族爱在手臂上文钱纹,数量的多少表示年龄的大小,同时含有祈富和死后不愁生活的意思,是祈求荣华富贵思想意识的一种反映。
4成人说即把文身、文面当作一种成人仪式,以能忍受文身所带来的痛楚作为成人的一种标志。如在傣族,男子文了身,女子见了便认为是英雄,且文身部位越广,图案越复杂,越是认为是勇敢的人。他们的文身多在12~20岁之间进行。海南黎族妇女在十三四岁时开始文面,这也是人人必须施行的成人标志和部落标记。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指出,黎人“其绣面也,犹中州之笄也”。高山族“水纱莲花港女将嫁时,两颐针刺,如网中纹,名刺嘴箍,不刺则男不娶”。
5妆饰说文身作为成人礼的一种,一来是为表明忍受痛楚的能力;二来也是作为本部族中一种美的标志。成人礼举行后,即表示青年可以自由寻找配偶,有了性生活的自由,青年男女自然是要以最美的形象展示自己。
不论文身习俗产生之初的动机究竟是什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的习俗功能会逐渐淡化,从而演变为纯粹的审美意义上的产物。
“黥刑”或“墨刑”还是属于古代“五刑”之一。这种刑罚早在商代就已有了,而且还在统治阶级内部施行。《尚书·伊训》记载:“殷商太甲,元年二十月乙丑,伊尹作训:‘臣下不匡,其刑墨’。”其方法就是在额头或面部刺纹或刺字,作为一种永久不褪的人格侮辱符号。
有的。
纹身(tattoo )也可以写做文身,又叫刺青,是用带有颜色的针刺入皮肤底层而在皮肤上制造一些图案或字眼出来。
专业指的:(1) 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2) 专门的学问。(3) 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所分的学业门类。(4) 产业部门的各业务部分。(5) 是指对一种物质了解的非常透彻的程度。
书籍,是指装订成册的图书和文字,在狭义上的理解是带有文字和图像的纸张的集合。广义的书则是一切传播信息的媒体。不过有些人认为图书一词是“河图”与“洛书”的简称。
纹身起源于起源于一万四千年之前的石器时代,在木乃伊上发现有纹身。以前的纹身只有黑色,而且还没有专门用于纹身的颜料,但是由于时间长了颜色会发蓝发青,所以又叫刺青。
纹身起源中国古代就已经有关于纹身的记载,也用文身、镂身、扎青、点青、雕青等来表述记载于古代典籍中。例如在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花和尚鲁智深、九纹龙史进与浪子燕青就身满刺青。
现代的刺青是表达自我的一种艺术形式,深受部分年轻人的喜爱。
文身一词来源于太平洋中塔希提岛的土语“talu”,英文名称“tattoo” 即由 talu演化而来。
文身现象源远流长,其产生、演变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的大量研究报告和文物、文献记载也表明:文身这种身体装饰行为由来已久。
据考古学家发现,早在公元前二千余年古埃及发现的木乃伊上就有文身现象,腹部刺着平行的线条。这种文身的干尸,在西伯利亚的古墓中也有发现,时间断定为公元前300年。
“魏伦道夫的维纳斯”是欧洲旧石器时代的一件在理石雕像,她身上出现的红色图案的痕迹,为绘身的遗像。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的古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左其手记中写道,“没有文身的人就不是好的出身”。
希罗多德约生活于公元前484—前425年左右,可知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也盛行文身,并且成为上层社会出身的象征。公元前54年恺撒大帝远征英伦三岛时,也记述了当地土人实行文身的事实。
实际上,现代文身是以詹姆斯·库克的发现,并以近现代仍然保存于澳大利亚土著、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亚、拉美、非洲及东南亚的落后氏族、氏族部落为参照体,从而引起了许多人对文身的狂热,并引发了现代文身艺术化的革命。
扩展资料
古代意义
文身(Tattoo)在古代起因很多,也比较复杂,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早在原始人类时期,那时的古人就会用白泥或燃料在身上、脸上画出纹络。其作用一是美化自己,二是吓唬敌人。
初民最初用粘土、油脂或植物汁液来涂抹身体,是因为认为这对身体是有益的,如古代挹娄人“冬以豕膏涂身以御风寒”,后来,逐渐觉得这样涂抹身体是美的,于是就为了审美的快感而涂抹其身体。
战斗和狩猎负伤而留下的疤痕被妇女认为是勇武壮美的男子的标志,也会使残体装饰盛行起来。而更多的原始人在自己的皮肤上画一些被认为是他们部落祖先的动物-图腾,一旦它作为本氏族正式成员的标志确立起来,文身也就成了一种制度。
至于有些古书上记载的“文身以避蛟龙之害”则又是另一种风俗观念了。估计约一万四千年以前的石器时代,埃及金字塔内存放超过四千年的木乃伊,男女贵族身上各刻有明显的文身杰作。文身被定义为他们社会等级和部落联盟的诠释。
-tattoo
-文身
本文2023-08-07 19:08: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5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