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白毛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茄科植物白英或欧白英的全草·《中医大辞典》·白毛藤 21 白毛藤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25 化学成分 26 白毛藤的药理作用 3 马兜铃科植物绵毛马兜铃的根茎或全草·《中医大辞典》·白毛藤 31 白毛藤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归经 34 功能主治 35 白毛藤的用法用量 36 化学成分 37 白毛藤的药理作用 4 茄科植物白英的全草·《辞典》·白毛藤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白毛藤的别名 44 来源 45 原形态 46 生境分布 47 性状 48 化学成份 49 白毛藤的药理作用 410 性味 411 功能主治 412 白毛藤的用法用量 413 注意 414 附方 415 白毛藤的临床应用 416 备注 417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白毛藤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白毛藤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白毛藤 1 拼音

bái máo téng

2 茄科植物白英或欧白英的全草·《中医大辞典》·白毛藤

白毛藤为中药名,出自清·赵学楷《百草镜》[1]。

21 白毛藤的别名

蜀羊泉、排风藤、毛风藤、葫芦草[1]。

22 来源及产地

茄科植物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或欧白英S.dulcamara L.的全草[1]。前者分布甘肃、陜西、河南、山东及长江以南各地;后者分布云南、四川[1]。

23 性味

苦,凉[1]。

24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抗癌[1]。

①治风热感冒,发热,咳嗽,黄疸型肝炎,胆囊炎,风疹,肾炎水肿,血淋,白带,肺癌[1]。煎服:9~15g(鲜品15~30g)[1]。

②治风湿性关节炎[1]。泡酒服并捣敷[1]。

③治痈肿疔毒,煎服并捣敷;中耳炎,捣汁滴耳[1]。

25 化学成分

白英全草含有β羟基甾体生物堿苷,经动物试验具有抑制肿瘤作用[1]。欧白英含多种苦茄堿(Solamarine)及蜀羊泉胺等生物堿[1]。

26 白毛藤的药理作用

白英(和红枣)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的免疫生物学反应[1]。β苦茄堿对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1]。

3 马兜铃科植物绵毛马兜铃的根茎或全草·《中医大辞典》·白毛藤

白毛藤为中药名,出自《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寻骨风之别名[1]。

31 白毛藤的别名

巡骨风、清骨风、白面风、白毛藤、黄木香、猴耳草[2]。

32 来源及产地

马兜铃科植物绵毛马兜铃Aristolochiamollissima Hance的根茎或全草[2]。主产江苏、河南、江西等地[2]。

33 性味归经

辛、苦,平[2]。入肝经[2]。

34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2]。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骨拘挛,跌打损伤,胃腹疼痛,疝痛[2]。

35 白毛藤的用法用量

煎服:9~15g[2]。

36 化学成分

本品含马兜铃酸A及D、绵毛马兜铃内酯(Mollislactone)、马兜铃内酯、生物堿、挥发油、内酯等[2]。

37 白毛藤的药理作用

挥发油及总生物堿对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预防作用[2]。粉及煎剂对小鼠艾氏腹水瘤有抑制作用[2]。煎剂在体外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2]。

4 茄科植物白英的全草·《辞典》·白毛藤 41 出处

《百草镜》

42 拼音名

Bái Máo Ténɡ

43 白毛藤的别名

苻(《尔雅》),蜀羊泉、谷菜(《本经》),鬼目草(《尔雅》郭璞注),白草(《别录》),排风、白幕(《本草拾遗》),鬼目菜(《吴志》),天灯笼、和尚头草(《纲目拾遗》),望冬红、酸尖菜(《植物名实图考》),排风藤(《分类草药性》),土防风、耳坠菜(《贵州民间方药集》),金线绿毛龟草、葫芦草(《福建民间草药》),毛风藤(《江西民间草药》),毛老人(《江西中药》),红道士、毛和尚(《浙江民间草药》),野猫耳朵(《四川中药志》),胡毛藤、羊仔耳、生毛梢、龙毛龟、毛燕仔、红麦禾(《闽东本草》)。

44 来源

为茄科植物白英的全草。一般于5~6月或9~11月间割取全草,洗净晒干。

45 原形态

多年生蔓性半灌木。茎长达5米,基部木质化,上部草质,具细毛。叶互生;上部的叶多作戟状3裂或羽状多裂;下部的叶长方形或卵状长方形,基部心脏形,先端尖,全缘,长4~9厘米,阔2~5厘米,上面鲜绿色,下面较淡,两面均有细毛散生,沿叶脉较密;叶柄长2~35厘米,有细毛。聚伞花序生于枝顶或侧生与叶对生;枝梗、花柄及花均密被长柔毛,花柄细长;花萼漏斗形,萼片5,卵形;花冠白色,裂片5,自基部向下反折,长5~6毫米,卵状或长方状披针形,顶端尖;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口,花丝短而扁。基部合生;雌蕊1,子房卵形,花柱细长,柱头半球形。浆果卵形成球形,初绿色,后变红色至黑色,直径6~10毫米。种子白色,扁圆。花期9~10月。果期11月。

46 生境分布

野生于路边、山野或灌木丛中。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47 性状

干燥的茎,类圆柱形,直径约2~7毫米,外表黄绿色至暗棕色,密被灰白色的毛茸,在较粗的茎上,毛茸极少或无,具纵皱纹,且有光泽;质硬而脆,断面淡绿色,纤维性,中央形成空洞。叶皱缩卷曲,密被毛茸,叶柄长约1~2厘米。有的带有淡**至暗红色的果实。以干燥、肥嫩、叶绿、无子、无杂草者为佳。

48 化学成份

白英全草含生物堿,千年不烂心茎中含甾体生物堿,有西红柿烯胺、澳洲茄胺和蜀羊泉堿等。叶中还有含量较多的α苦茄堿和β苦茄堿、较少的澳洲茄堿以及痕量的澳洲茄边堿。这些生物堿中主要的是蜀羊泉堿或西红柿烯胺;β苦茄堿有抗小白鼠肉瘤180的作用。

另据报道,叶中分离到一个甾体生物堿糖甙,水解后除得到西红柿烯胺外,还有它的脱氢化合物西红柿3,5二烯胺和小量的雅姆皂甙元。叶中又含维生索C1494~1732毫克%。

花序中含较多的甾体皂甙,主要是替告皂甙元和雅姆皂甙元,两者均有抗真菌的作用。

此外,该植物的地上部分中,还发现有α,β和γ蜀羊泉胺、γ苦茄堿、替告皂甙元。根中含15α羟基蜀羊泉堿、15α羟基澳洲茄胺、15α羟基番茄胺和15α羟基番茄烯胺。

千年不烂心果实的成分详"苦茄"条。

49 白毛藤的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蜀羊泉和红枣以1:1混合制成煎剂、糖浆剂对小白鼠艾利虚腹水癌及梭形细胞肉窟的实体型及腹水型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对子宫颈癌有效,但重复率低,进一步用相当生药40,80,120克/公斤/天的煎剂及小剂量递增的给药方法,均无明显抗小鼠梭形细胞肉窟实体型、艾氏腹水癌实体型及肉瘤180的作用,但醇提取物对小鼠肉瘸180则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为β苦茄堿。

410 性味

甘苦,寒。

①《本经》:"味苦,微寒。"

②《别录》:"无毒。"

③《福建民间草药》:"微苦涩,平。"

411 功能主治

请热,利湿,祛风,解毒。治疟疾,黄疸,水肿,淋病,风湿关节痛,丹毒,疔疮。

①《本经》:"主头秃恶疮热气,疥瘙痂癣虫。"

②陶弘景:"叶作羹饮,甚疗劳。"

③《本草拾遗》:"主烦热,风疹,丹毒,疟瘴,寒热,小儿结热。"

④《开宝本草》:"别本注,茎叶煮粥极解热毒。"

⑤《百草镜》:"除骨节风湿痛。"

⑥王安卿《采药志》:"活血追风生血,治鬼箭有效。"

⑦《纲目拾遗》:"止血淋,疟,疝气。汁滴耳中,止脓不干。治疬癖,用煮牛肉精者食之。"清湿热,治黄疸水肿,小儿蛔结腹痛。"

⑧《植物名实图考》:"治腰痛。"

⑨《分类草药性》:"治惊风,咳嗽。"

⑩《药材学》:"清热解毒。治恶疮,漆疮。"

412 白毛藤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8钱(鲜者1~2两);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捣敷或捣汁涂。

413 注意

《闽东本草》:"体虚无湿热者忌用。"

414 附方

①治黄疸初起:白毛藤、神仙对坐草、大茵陈、三白草、车前草各等分。白酒煎服。(《百草镜》)

②治肝硬化初期:鲜白英一至三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风痛:桑黄二两,白毛藤二两。切碎,用绍兴原坛酒六斤,煎三炷香。每日服一饭碗。(《杨春涯经验方》)

④治风湿关节痛:排风藤一两,忍冬一两,五加皮一两。好酒一斤泡服。(《贵阳民间药草》)

⑤治妇女白带:白毛藤煎汁,烧小公鸡或桂圆,连汁食。(《浙江民间草药》)

⑥治小儿肝热:鲜白英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⑦治风火赤眼:白英鲜叶捣烂,调入乳外敷眼险。(《福建中草药》)

⑧治疗疮肿毒:鲜白毛藤全草四两,炖服。另以鲜叶捣烂敷患处。(《闽东本草》)

⑨治疥疮:白毛藤全草一两至一两五钱(干的八钱至一两二钱)。和肥猪肉六两,酌加水煎,分两次吃下。(《福建民间草药》)

415 白毛藤的临床应用

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取白英全草制成100%注射液,肌肉注射。2岁以下每次2毫升,每日2次;4~12岁每次4毫升,每日2~3次;12岁以上每次4毫升,每日3~4次。治疗31例,痊愈(自觉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尿三胆试验与肝功能恢复正常)23例,好转(自觉症状改善,尿三胆正常,肝功能好转者)8例。临床观察到,白英注射液对退黄、改善症状和降低转氨酶均有较好疗效,但对降低麝浊、锌浊及脑絮效果较差。

416 备注

同属植物千年不烂心的全草,亦同等使用。植物形态详"苦茄"条。

417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槐耳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槐耳的别名 24 来源 25 性味 26 功能主治 27 槐耳的用法用量 28 附方 2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槐耳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槐耳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槐耳 1 拼音

huái ěr

2 《辞典》:槐耳

21 出处

《唐本草》

22 拼音名

Huái ěr

23 槐耳的别名

槐糯(《千金方》),槐菌(《唐本草》),槐鸡(《蜀本草》),槐鹅(《圣惠方》),槐蛾、赤鸡(《纲目》)。

24 来源

为寄生于槐树上的木耳。

25 性味

①《药性论》:"平。"

②《唐本草》:"味苦辛,平,无毒。"

26 功能主治

治痔疮,便血,脱肛,崩漏。

①《药性论》:"能治风,破血,益力。"

②《唐本草》:"主五痔,心痛,女人阴中疮痛。"

③《本草图经》:"治大便血及五痔、脱肛等。"

27 槐耳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或烧存性研末服。

28 附方

①治肠痔下血:槐树上木耳,为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方》)

②治大肠风毒。下血不止:槐耳二两(烧灰),干漆一两(捣碎、炒令烟出)。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钱。(《圣惠方》)

③治妇人漏下,淋沥不绝:槐蛾不以多少,烧灰,细研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食前。(《圣济总录》槐蛾散)

④治月水不断,劳损黄瘦,暂止复发,小劳辄剧者:槐鹅(炒黄)、赤石脂各一两。为末。食前热洒服二钱。桑黄亦可。(《圣惠方》)

⑤治产后血疼欲死者:槐鸡半两。为末,酒浓煎,饮服。(《妇人良方》)

⑥治蛔虫心痛:槐上木耳(烧灰)末,如枣大,正发和水服,若不止,饮热水一升。(《随身备急方》)

29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槐耳的方剂 槐耳丸

拼音:huáiěrwán《圣惠》卷七十二:槐耳丸:处方:槐耳2两(微炙),牛角(角思)2两(炙令黄)

牛角(角思)散

《圣惠》卷六十:组成:牛角(角思)2两(烧灰),槐耳1两(微炙),臭椿根2两(微炙),屋松2两(微炙

内补丸

圣惠方》卷六十方之内补丸:组成:黄耆3分(锉),槐耳1两(微炙),苦参半两(锉),白桐叶3分,龙骨3

神应丸

)耳头2两,干漆(酒浸1宿,炒令断烟取出)2两,槐耳1两半。主治:肠风经年不愈,泻血疼痛。用法用量:

猬皮丸

丸组成:猬皮3两,人参3两,茯苓3两,白芷3两,槐耳3两,干地黄3两,禹余粮3两,续断3两,蒲黄2两

更多用到中药槐耳的方剂

用到中药槐耳的中成药 槐耳颗粒

拼音:huáiěrkēlì英文:槐耳颗粒说明书:药品名称:槐耳颗粒剂型:20g。槐耳颗粒的药理作用:

更多用到中药槐耳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槐耳 《本草纲目》:[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木耳

楮、榆、柳,此为五木耳。软者并堪啖。楮耳人常食,槐耳疗痔。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尔。时珍曰

《普济方》:[卷三十七大肠腑门]肠风下血(附论)

角(烧灰)耳头干漆(酒浸一宿炒令断烟取出各二两)槐耳(一两半)上为末枳实丸治肠风。枳实(麸炒)皂荚(

《本草述钩元》:[卷十五菜部]木耳

风泻血。其性凉血。故能止血。(文清)木耳得分。用槐耳气味苦辛平。主五痔脱肛下血。肠痔下血。槐耳为末。

《普济方》:[卷三百二十一妇人诸疾门]痔

其血渗而成之。亦有长年久坐而成者。其痔痔也转而方槐耳丸治妇人久痔。下脓血不止。槐耳(微炒)牛角(炙令

《证类本草》:[卷第十二]槐实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桑白皮的别名 7 来源 8 产地 9 性味归经 10 桑白皮的功效与主治 11 桑白皮的化学成分 12 桑白皮的药理作用 13 《中华本草》:桑白皮 131 出处 132 拼音名 133 桑白皮的别名 134 来源 135 原形态 136 生境分布 137 性状 138 化学成份 139 桑白皮的药理作用 1310 毒性 1311 炮制 1312 性味 1313 归经 1314 功能主治 1315 桑白皮的用法用量 1316 注意 1317 附方 1318 各家论述 1319 出处 14 桑白皮的药典标准 141 品名 142 来源 143 形状 144 鉴别 145 桑白皮饮片 1451 炮制 14511 桑白皮 145111 鉴别 14512 蜜桑白皮 1452 性味与归经 1453 功能与主治 1454 用法与用量 1455 贮藏 146 出处 1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桑白皮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桑白皮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桑白皮 1 拼音

sāng bái pí

2 英文参考

cortex mori radicis [朗道汉英字典]

mori cortex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white mulberry roo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ootbark of white mulberr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white mulberry bark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rtex Mor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white mulberry rootbark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桑白皮为中药名,出《药性论》。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 的干燥根皮[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Cortex Mor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white mulberry rootbark(《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桑白皮的别名

桑根白皮、桑根皮、桑皮[2]。

7 来源

桑白皮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 的干燥根皮[1]。

桑白皮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根皮[2]。

8 产地

桑白皮主产安徽、河南、浙江、江苏、湖南[2]。

9 性味归经

桑白皮味甘、性寒;入肝、脾经[2]。

10 桑白皮的功效与主治

桑白皮具有泻肺平喘,利水,降压的功效[2]:

桑白皮治肺热咳喘,水肿,脚气,小便不利,高血压病,糖尿病:煎服,6~15g[2]。

桑白皮治小儿鹅口疮:鲜根皮捣汁涂敷[2]。

桑树皮中的白色液汁名桑皮汁,又名桑汁、桑木汁、桑白汁,涂敷小儿口疮,外伤出血[2]。

桑白皮为眼科常用利水渗湿药,具有泻肺平喘,利尿消肿的功效:

(1)用于肺经郁热所致金疳、火疳,常与地骨皮配伍,如泻白散。

(2)用于白睛肿胀,眼底水肿等,可与茯苓皮、生姜皮配伍,如五皮饮。

11 桑白皮的化学成分

桑白皮根皮含多种桑白皮素(Moracenin)、桑根皮素(Morusin)、桑素(Mulberrin),环桑素,桑色烯(Mulberrochromene),环桑色烯,桑黄酮(Kuwanon)A、B、C,白桦脂酸等[2]。

桑白皮还含多种桑黄酮、桑葛酮、桑色呋喃,又含桑糖蛋白A、桑多糖等[2]。

12 桑白皮的药理作用

桑白皮煎剂对兔有利尿作用,提取物对麻醉兔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对小鼠有镇静作用[2]。

桑根皮素等酸性成分对血小板内花生四烯酸代谢TXB2有抑制作用[2]。

13 《中华本草》:桑白皮 131 出处

出自《药性论》。《本草图经》: 桑根白皮,作线以缝金创肠出者,更以热鸡血涂之。唐安金藏剖腹,用此法便愈。

132 拼音名

Sānɡ Bái Pí

133 桑白皮的别名

桑根白皮、白桑皮桑桑皮、根皮

134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桑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rus alba L

采收和储藏:多在春、秋季挖取根部,南方各地冬季也可挖取,去净泥土及须根,趁鲜时刮去黄棕色粗皮,用刀纵向剖开皮部,以木槌轻,使皮部与木部分离,除去木心,晒干。

135 原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5m。树皮灰白色,有条状浅裂;根皮黄棕色或红**,纤维性强。单叶互生;叶柄长l25cm;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20cm,宽4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有短毛,腋间有毛,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网状,背面较明显;托叶披针形,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状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长l2cm,被毛,总花梗长510mm;雄花序长125cm,下垂,略被细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头2裂。瘦果,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合果,长l25cm,初时绿色,成熟后变肉质、黑紫色或红色。种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136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处,多为人工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137 性状

性状鉴别 根皮呈扭曲的卷筒状、槽状或板片状,长 短宽窄不一,厚14mm。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较平坦,有的残留橙**或棕**鳞片状粗皮;内表面黄白色或灰**,有细纵纹。体轻,质韧,纤维性强,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气微,味微甘。

以色白、皮厚、柔韧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皮横切面:韧皮部射线宽26列细胞;散有乳管;纤维单个散在或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细胞 含草酸钙方晶。较老根皮中石细胞常与含晶厚壁细胞连结成群。

理化鉴别(1)取本品粉末02g,加乙醇8ml,水浴加热5min,滤过。取滤液Zml,加镁粉少许混匀,滴加浓盐酸数滴,溶液呈樱红色,并有气泡产生。(检查黄酮类)(2)取本品粗粉5g,;;加苯20ml回流提取15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少量氯仿溶解于小试管中,加冰醋酸1ml,沿试管壁缓缓加入浓硫酸1ml使成两层,两液界面显红色环。

138 化学成份

含黄酮类成分:桑素(muberrin),桑色烯(mulberrochromene),环桑素(cyclomulberrin),环染色烯(cyclo-mulberrochromene)[1],桑根皮素(morusin)[2,3],环桑根皮素(Cyclomorusin),化合物(pound)A[3],氧化二氢桑根皮素(oxydihydromorusin][4,5],桑黄酮(kuwanon)A、B、C[4,5]、D、 E、 F、[6]、G(即albanin F,moracenin B)[7]、H(即albanin G,moracenin A)[8]、Ⅰ[9,10]、K、L[11]、Y、Z[[12]、桑白皮素(moracenin)C[13]、D[14],桑根酮(sanggenone)A[10,21]、B、C、D[10]、E[10,20]、F[22]、G[23]、H、I、J、K[24]、L、M、N[25]、O[26]、P[27]。又含桑色呋喃(mulberrofuran)A[15]、B[16]、C[l0]、K、 N、O[17]、M[18]、P[19]、Q[20],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东莨菪素(scopoletin)[28],桑糖朊(moran)A[29]及具降压作用的乙酰胆堿类似物成分[30]。

139 桑白皮的药理作用

1利尿与导泻作用 桑白皮煎剂2g/kg相当生药量灌胃兔,桑白皮水提物取或正丁醇提取物300500mg/kg给大鼠灌胃或腹腔注射,均有利尿作用。尿量及钠、钾离子和氯化物排出量均增加。水提取物3g/kg灌胃小鼠,可排出液状粪便,表明有导泻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桑白皮煎剂和水、乙醇、正丁醇或乙醚等多种溶煤提取物,经静脉注射、十二指肠给药或口服,对正常犬、兔、大鼠或高血压动物,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且比较持久,并伴有心动徐缓。其降压作用可被阿托品或切断两侧迷走神经所抑制,而不受氯苯吡胺的影响。但另有报道,切断两侧迷走神经或于第56颈椎部位切断脊髓,其降压作用仍存在,提示该提取物中可能含有乙酰胆堿样物质,国产桑白皮的降压作用较日本产者力强,但毒性也较大。桑白皮提取物能抑制离体蛙心,此作用亦可被阿托品所阻断。正丁醇提取物1mg/ml可使离体大鼠心房收缩频率及收缩力明显增加,随后轻度抑制;水提物则产生轻度的抑制作用。提取物对蛙心下肢血管表现收缩作用;对离体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能增加血流量,此作用亦可被被阿托品所阻断。

3对平滑肌的作用 犬实验表明,正丁醇提取物50mg/kg 静脉注射能明显增加胃肠道活动;而水提取物则无此作用。正丁醇提取物01mg/ml 能松弛离体豚鼠回肠,且能抑制其自动节律性活动。对大鼠胃贲门窦条片有轻度兴奋作用。提取物对兔离体肠和子宫有兴奋作用。

4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1).镇静及安定作用 给小鼠腹腔注射桑白皮水或正丁醇提取物50mg/kg以上可发生镇静和安定作用,动物自发性活动减少,触觉及痛觉反应降低,瞳孔扩大。

(2).抗惊厥作用 白皮正丁醇或水提取物均能轻度抑制小鼠电休克发作,但仍表现伸肌紧张。实验动物死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3).镇痛作用 小鼠醋酸扭体及压尾实验表明,水提取物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可提高痛阈,2g/kg 灌胃 与阿司匹林05g/kg的作用相似。

(4).降温正丁醇提取物小鼠腹腔注射有降温作用。但大鼠口服则无效。

(5)抗菌作用 100%煎剂对金**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对发癣菌也有抑制作用。对结核杆菌无抑制作用。

(6)其它作用 对大鼠角叉菜胶及葡聚糖所引起的脚肿有抑制作用。有轻度镇咳作用。桑白皮提取物单用对青蛙背肌无影响,但可使蛙腹直肌紧张性增加。上述2种标本如预先用毒扁豆堿处理,则桑白皮提取物作用显著增强,对兔腮腺的分泌有轻度促进作用。桑白皮热水提取物体外实验对人子宫颈癌 JTC-26 株的抑制率为70%左右。

1310 毒性

桑白皮经石油醚、乙醇、乙醚、醋酸酐、水、乙酸乙酯等反复处理,所得**粉末,给小鼠静脉注射的 半数致死量为 327mg/kg。而正丁醇提取物或水提取物给小鼠灌胃或腹腔注射 10g/kg,或静脉注射 5g/kg 均未引起死亡。醇提取物无论是1次大量或多次小量给药,对实验动物均未表现不良影响,似可认为该药毒性较小。

1311 炮制

桑皮:刷去灰屑,洗净,润透后切丝,晒干。蜜桑皮:取桑皮丝,加炼熟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桑皮丝100斤,用炼熟蜂蜜30斤)《雷公炮炙论》:凡使(桑白皮)采十年已上嫩根,铜刀剥上青黄薄皮一重,只取第二重白撇青涎者,用铜刀锻了,焙令干,勿使皮上涎落,涎是药力。此药恶铁并铅。

1312 性味

甘;辛;性寒

1313 归经

肺;脾经

1314 功能主治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主肺热喘痰;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1315 桑白皮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捣汁涂或煎水洗。

1316 注意

肺虚无火力、便多及风寒咳嗽忌服。

1《本草经集注》:续断、桂心、麻干为之使。

2《本草经疏》:肺虚无火,因寒袭之而发咳嗽者勿服。

3《得配本草》:肺虚,小便利者蒙用。

1317 附方

①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挫散,入棱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刮、儿药证直诀》泻自散)②治咳嗽甚看,或有吐血殷鲜: 桑根白皮一斤。米浴浸三宿,净刮上黄皮,挫细,人糯米四两,焙干,一处捣为末。每服米钦调下一、二钱。(《经验方》)③治水饮潮市,胀满喘急:桑根自皮二钱,麻黄、桂枝各一钱五分,杏仁十四粒(去皮),细辛、干姜各一钱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④治小便不利,面目浮肿: 桑白皮四钱,冬瓜仁五钱,草苗子三钱。煎汤服。(《上海常用中草药》)⑤治卒小便多,消渴: 桑根自皮,炙令黄黑,挫,以水煮之令浓,随意饮之;亦可纳少米,匆用盐。(《肘后方》)⑥治糖尿病: 桑自皮四钱,拘把子五钱。煎汤服。(《上海常用中草药》)⑦治传染性肝炎: 鲜桑白皮二两,白糖适量。水煎,分二次服。〔《福建中医药》(3):26,1961〕⑧治产后下血不止:炙桑白皮,煮水饮之。 (《肘后方》)⑨治小儿尿灶丹,初从两股起,及脐间,走阴头,皆赤色者:水二升,桑皮(切)二升,煮取汁,浴之。(《备急千金要方》)⑩治石痈坚如石,不作脓者: 蜀桑根自皮,阴干捣末,佯胶,以酒和数肿。(《干金方》)11治娱蚁毒: 桑根皮捣烂敷或煎洗。 (《湖南药物志》)12治坠马锄损:桑根白皮五斤。为末,水一升,煎成膏。敷于损处。(《经验后方》)

1318 各家论述

1 李杲:桑白皮,甘以固元气之不足而补虚,宰以泻肺气之有余而止嗽。又桑自皮泻肺, 然性不纯良,不宜多用。

2《本草纲目》:桑自皮,长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十剂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矣。宋医钱乙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后喘,面肿身热,泻白散。桑自皮、地召皮皆能泻火从小便去,甘草泻火而缓中,粳米清肺而养血, 此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元医罗天益言其泻肺中伏火而补正气,泻邪所以补正也。若肺虚而小便利看,不宜用之。

3《药品化义》:桑皮,散热,主治喘满咳嗽,热痰唾血,皆由实邪郁遏,肺窍不得通畅,借此渗之散之,以利肺气,诸证自愈。故云泻肺之有余,非桑皮不可。以此治皮里膜外水气浮肿及肌肤邪热,浮风燥痒,悉能去之。 同甘菊、扁豆通鼻塞热壅,合沙参、黄芪止肠红下血皆效。

1319 出处

《中华本草》

14 桑白皮的药典标准 141 品名

桑白皮

Sangbaipi

MORI CORTEX

142 来源

本品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根部,刮去黄棕色粗皮,纵向剖开,剥取根皮,晒干。

143 形状

本品呈扭曲的卷筒状、槽状或板片状,长短宽窄不一,厚1~4mm。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较平坦,有的残留橙**或棕**鳞片状粗皮;内表面黄白色或灰**,有细纵纹。体轻,质韧,纤维性强,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气微,味微甘。

14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韧皮部射线宽2~6列细胞;散有乳管;纤维单个散在或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较老的根皮中,散在夹有石细胞的厚壁细胞群,胞腔大多含方晶。

粉末淡灰**。纤维甚多,多碎断,直径13~26μm,壁厚,非木化至微木化。草酸钙方晶直径11~32μm。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形状不规则,直径22~52μm,壁较厚或极厚,纹孔和孔沟明显,胞腔内有的含方晶。另有含晶厚壁细胞。淀粉粒甚多,单粒类圆形,直径4~16μm;复粒由2~8分粒组成。

(2)取本品粉末2g,加饱和碳酸钠溶液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加稀盐酸调节pH值至1~2,静置30分钟,滤过,滤液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每次10m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l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桑白皮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醋酸为展开剂,展开约10cm,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两个荧光主斑点。

145 桑白皮饮片 1451 炮制 14511 桑白皮

洗净,稍润,切丝,干燥。

145111 鉴别

同药材。

14512 蜜桑白皮

取桑白皮丝,照蜜炙法(附录ⅡD)炒至不粘手。

1452 性味与归经

甘,寒。归肺经。

1453 功能与主治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

1454 用法与用量

6~12g。

1455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146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5

真菌作为食用、药用或保健品,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6000~7000年之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就采食蘑菇等食用菌了。2000年前的《礼记》、《吕氏春秋》和《齐民要术》等古籍文献中都有人类食用菇类的记载。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365种,其中就有茯苓、猪苓、雷丸、木耳等10多种真菌。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中增添了马勃和蝉花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增加了六芝、桑耳、槐耳、柳耳、皂荚菌、香蕈、天花蕈、羊肚菜、鸡 、鬼盖、鬼笔、竹荪、桑黄、蝉花、雪蚕以及茯苓、猪苓、雷丸及马勃等40余种。清代的汪昂《本草备要》首次明确记载了冬虫夏草并作为药用保健品。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用菌,无论野生或人工生产都以物种或品种多样性闻名于世。包括药用真菌在内的中医中药为中国之国粹,以食、药用菌为基础的保健品已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1930年德国首次报道了用蘑菇属、皱孔菌属和鬼笔菌属中某些种发酵产物,经处理后用以治疗癌症。1950年又发现用水提取美味牛肝菌有效物,对小白兔肉瘤180有抑制作用。1959年 LUCUS等从大秃马勃中分离出马勃素,发现对小白兔肉瘤有抑制作用。然后,日本对数十种至百种蘑菇类和多孔菌类中提取多糖等有效物,作了小白兔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试验,证明绝大多数的种类含真菌多糖并对试验动物有效。这些研究试验发现众多菇类及多孔菌类真菌有提高肌体免疫力的作用。

日本等国对许多食用菌有效物的提取和抑制肿瘤试验,引起了食、药用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日本首次提取香菇多糖并制作产品投放市场。金针菇、豹皮菇、长根奥德菇、灵芝、云芝、灰树花和针层孔菌、裂蹄针层孔菌、稀针孔菌等多种真菌多糖也率先在日本所提取和试验,其结果大多数对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达60%以上,最高可达100%。

中国科技工作者对冬虫夏草、蜜环菌、灵芝等多种食、药用菌开展有效物质的研究、提取,中国已有263种菌在民间用于抗癌,并进行科学提取物试验。其中,食用菌165种,仅占63%,可以说大量的野生菌类有待研究试验。由制药厂家定型生产的真菌药物有“天麻蜜环菌片”、“银蜜片”、“冠脉乐”、“猴菇菌片”、“香菇多糖”、灵芝多糖、灵芝饮片、灵芝孢子粉胶囊、木耳脑脉康等品种。另外还开发了“金菇露”、“银耳益智精”等一批真菌保健食品和饮料。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药用菌已成为具有无限开发潜能的种业。限于篇幅,在此仅介绍药用菌栽培的一般工艺技术特点。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