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上诞生了多少本兵书?
由于中国兵书著作甚多,本词条仅作粗略介绍
一武经七书
1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此书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奉为兵家经典。它是中国古代军人必须研读的一本军事著作,许多著名的军事家都对此书作过注解。自公元600多年左右,《孙子》被翻译成许多不同语言,开始流传到世界各国。最初书版被带到日本,及后至东南亚,再至西方各国。
曹操在《孙子略解》的自序中曾写道:“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子所著深矣。
唐太宗李世民评论:"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2《吴子》主要总结了战国时期的实战经验,与《孙子》一起并称“孙吴兵法”。非常受到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吴子》一书虽仅五千字左右,但内容十分丰富,是继《孙子》以后又一部体系完备、思想精深、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兵学论著,在中国古代兵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后世将孙吴并称,宋代将《吴子》列入《武经七书》,无疑是公允。
3《尉缭子》《尉缭子》一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梁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此书仍有其时代局限,书中说:“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其半,威加海内”,算是一种血腥的屠杀,令人发指。
4《司马法》又称《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相传是姜子牙所写。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战国初期齐威王命令大臣追述古代的司马兵法,同时也把春秋末期齐景公时的将军司马穰苴的兵法附入其中。《司马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司马法》中主要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军礼和军法,对于礼学研究非常重要,受到历代兵家和史学家的重视
5《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6�4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据传在7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6《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
7《唐太宗李靖问对》又称《李卫公问对》该书体裁是传统的问答式,全书共有98次问答。这种体裁结构虽松散,但论及之处颇为广泛,并常旁征博引,对前人军事思想大胆地评说扬弃。虽是问对,却是有问无对,盖唐太宗本是一位娴于骑射、富有疆场战斗经验的马上君主,而李靖又是满腹韬略的军事家,他们之间的问对,往往能相互引发,启迪军事思维。譬如李靖对用兵“奇正”的独到见解,则是与唐太宗思维碰撞之中产生的。
该书的另一特点,是详举战例研究战争的方法,将抽象的军事理论具体化,如该书引用西晋马隆讨伐凉州树机能使用八阵图、偏箱车的战例,得出“正兵古人所重”的结论;或先举理论,再依战例阐明,如李靖对分合作战原则的阐述。该书开史论结合研究军事之先河,影响后世兵书一般都以详举战例为特点。
该书十分重视部队的军事教育与管理。强调将帅要深晓兵法,“教得其道,则士为乐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提出训练要由少及多、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还要根据部队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
二、其他著作
1《孙膑兵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东汉以后就失传了。因此后人曾推测孙膑就是孙武,认为《孙膑兵法》就是《孙子兵法》。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竹简本的《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才改变了学界的认识,但是仍然有人持不同意见。竹简本是汉初抄本,其中孙膑不以第一人称出现,所以学界普遍认为此书是由孙膑弟子纪录而成。现在分上下两编,共三十篇。
《孙膑兵法》进一步发展了《孙子》和《吴子》的军事思想,是一部具有丰富的军事思想的著作。
2《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 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3《纪效新书》,是中国明朝军事家戚继光所著的一部兵书,初撰于嘉靖39年(1560年),共18卷正文加一卷卷首,后戚继光晚年时又加以手校,修订为14卷。全书语言简明通俗,涵盖了兵员选拔、训练、武器、阵法、律令、行营、兵法等多个方面,是戚继光一生征战的心得之作。
4《将苑》该书宋朝称为《将苑》,明朝称《心书》,还称为《新书》。旧题诸葛亮撰。学者普遍认为此书内容大多采自其它的兵书和史书,不是诸葛亮所写,但是其中的某些思想与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是一致的,因此认为是熟悉诸葛亮的军事思想的后人所伪托。
5《何博士备论》该书从军事角度评论了战国以来著名军事家的成败得失,见解独特。原为二十八篇,已佚亡二篇,今存明穴砚斋抄本、《四库全书》本等。苏轼称:“其论历代所以兴废成败,皆出人意表,有补于世。”
6《握奇经》又称《风后握奇经》、《握机经》、《幄机经》。旧题经文为黄帝的大臣风后所写,周朝的姜太公加以引申,汉朝的公孙弘注解。一般书后还附有佚名的《握奇经续图》和题为晋朝的马隆所述的《八阵图总述》。此书的真实作者和成书年代,难以详考,历来众说纷纭。书中开篇说:“经曰:八阵,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奇。或总称之。”此为该书名称的由来。
1鬼谷子是春秋战国的人,主要的言论教人游说,还有一个就是养生,学好这两个方面达到自身的精气神等和游说的水平相互结合的作用,当然这个方法需要一个人非常努力的去学习才能成功,苏秦就是用针来刺自己屁股刺了一年才学好的,我很感概鬼谷子这个人,一句话点名了人的一个中心思想“每个人都喜欢快乐,而讨厌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当然这句话是圣人除外,可是圣人却是最少的。
2素书我没有接触过。百度上是这么说的:“有一个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黄老先生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考验张良,张良终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黄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知识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张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楼主可以百度看看。
3欧阳居士这个很难说,百度上找不到,可能是一个人的借签名字,但是用这个名字的也许不止一个,如果要精确去查找的话我精确不来,不好意思了,只能帮你两个,但我告诉你,我的鬼谷子只是文言文加翻译,其它的自能靠自己背下来在今后的日子自己慢慢学,当然我不否认名师出高徒,在在的每一篇文章后面增加解析和概括确实能有效果,但现在的名师也有,只是一个人能碰上的机会非常少,只能说一本书你能读完没什么,要靠你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这个门槛,苏秦受‘鬼谷子’这个毛泽东说成是中国第一个军校的地方学习后来失败了还是经过了非常艰苦的路才走出来的,学习没有真正的捷径,有的只是在无尽的痛苦中成长起来,慢慢的成为自己的本领,就好比真正明白快乐的人必定是了解过太多的痛苦。个人见解,楼主自己分析了。
道教经典很多,但比较糟糕的是,大大小小的门派也很多,道教内部几乎是不成一个清晰的体系的,不像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世界性大宗教那样层次分明,所以道家经典主要以时间先后顺序和相对重要性的说几部吧:
基本功:《清净经》、《度人经》、《玉皇经》
先秦诸子时期:《道德经》、《南华真经》(庄子)、《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
魏晋南北朝:《抱朴子》、《化书》
北宋:《悟真篇》、《黄庭经》、《乐育堂语录》,
东汉时期:《太平经》、《周易参同契》、
这些道家经典古籍都出自的最上面,都有PDF格式电子版道家经典书籍
不常见的道家经典古籍: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上中下卷经折装3册明宣德6年内府泥金写本1431年》
《安居金镜八卷清周南吕临等合辑寿南堂藏板清乾隆45年刊本1780年》
《封神真形图2册55像清代墨绘本》
《小十三经十六卷十三种明顾起经辑明嘉靖时期祗洹馆刊本》
《居家必备阙名辑10卷读书坊藏板明刻本》
《忄生命又又修万神圭旨性命圭旨4卷尹真人口述清康熙9年棣鄂堂刊本》
《忄生命圭旨4卷尹真人口述安徽木板印刷明代黄伯符刻板明天启时期刊本》
《新刊京本风鉴相法人相编6卷首1卷明回阳子编明万历30年刘氏明德堂刊本》
《新刊禽遁大全4卷附补全明池本理著明弘治09年进贤书舍刊本》
《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6卷晋干宝集撰明金陵唐氏富春堂刊本明万历元年1573年》
《绣像吕洞宾祖师全传汪淇编清康熙元年1662年》
《老子道德经上下卷河上公注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董氏诹吉新书上下册明董德彰撰清光绪20年重刊本1894年》
《道德经释义外六种白云山房藏板清嘉庆14年刊1809年》
《遵生八笺十九卷明高濂撰附菜根谭二卷明万历时期雅尚斋刊本》
《遵生八笺(重订全本)[明]高濂 巴蜀书社1992年》
《金阙玄元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说经折装清代刻本》
《阴骘文图说4册清黄正元著绘像丹桂籍清同治6年奉天锦府文英斋刻本1867年》
《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1卷附御制真武庙碑缺首页明永乐时期刊本》
《天后圣母圣迹图志2卷清道光12年寿恩堂刊1832年》
《三才发秘天部2卷地部3卷人部4卷清陈雯撰德星堂宝翰楼藏版清康熙年间刊本》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佚名撰西岳天竺国藏板清刊本》
《三订历法玉堂通书捷览十卷首一卷元宋鲁珍通书何士泰历法明崇祯十六年余应灏三台馆刻本》
《丹鹤图谱3册纹部调度部水野忠央著江户晚期刊本19世纪》
《五要奇书五种明江之栋辑尚白斋藏板清康熙三十九年古歙丰南吴氏重刊本》
《仙佛奇踪4册消摇墟3卷寂光镜3卷长生诠1卷无生诀1卷明洪应明撰明万历30年1602年》
《全真太教传修仙辨惑直指口诀妙奥清手钞本》
《六壬图像二十四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彩绘钞本》
《关圣帝君万应灵签2卷尚勤堂马宅刊北京龙文斋刻字铺藏板道光6年》
《关圣帝君宝训像注4卷光绪8年》
《冲虚至德真经8卷晋张湛注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南华真经10卷晋郭象注唐陆德明音义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南华真经10卷周庄周撰晋郭象注唐陆德明音义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清嘉庆9年(1804)刊本》
《南工庙祠祀典3卷李奉翰纂辑清乾隆44年序刊本1779年》
《大明天元玉历祥异图说7卷明余文龙重编旧钞本》
《神相全编十二卷首一卷宋陈抟撰明袁忠彻订正致和堂藏板明刊本》
《笺元遁甲句解烟波钓叟歌1卷赵普撰罗通遁法池纪解编明正德时期刊本》
《新刻星平总会命海全编10卷首1卷明薛承爱遗稿夏从仁编明万历39年潭邑文林积善堂陈奇泉刊本》
《新锲徽郡原板梦学全书2卷明代书林杨玉林半留堂刊本》
《新镌仙媛纪事9卷明杨尔曾编明代万历30年钱塘杨氏草玄居自刻本1602年》
《无文印20卷语录1卷宋释道撰释惟康辑宋咸淳九年惟康刊本有补钞1273年》
《易筋经外经图说附八段锦图清梁世昌撰清末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
《冲虚至徳真经巻1-8列子张湛注》
《祝由科秘诀奇书乾元亨利贞五册明末清初钞本》
这些道家经典书籍都出自图中最上面的地方
大众普通人都知道的道家经典书籍:
《道德经》、《道家易》、 《六韬》 、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九主》、《明君》、《德圣》)、《周训》、《凡物流形》、《尹文子》、《慎子》、《素书》、《孙子兵法》、《守白论》、《鹖冠子》、《尸子》、《太一生水》、《文子》、《庄子》、 《列子》、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物则有形图》、《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易传》、《道家佚书辑本十七种》、《郁离子》、《庄元臣文集》、《傅山全书》、《玄真子》 、《无能子》、《伯牙琴》、
《行气玉佩铭》、《击壤歌》、《鬼谷子》、《恒先》、《彭祖》、《三德》、《用曰》、《伊尹书》、《太公》、《辛甲》、《关尹子》、《子华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管子》 、《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衡论》、《世说新语》、《苻子》、《无君论》、《刘子》、《元次山集》、《王无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随子》、《宗玄先生文集》、《化书》、《金人铭》、《巾几铭》、(《语丛四》说之道)、《鬻子》、《须溪先生全集》、《易龙图序》、《东坡易传》、《逍遥咏二百首》、《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诸子典籍注疏》、《道藏》等等。
《说郛》为明代文言大丛书,是元末明初的学者陶宗仪所编纂,多选录汉魏至宋元的各种笔记汇集而成。书名取扬子语“天地万物郭也,五经众说郛也”,《说郛》意思就是五经众说。
该书共100卷,条目数万,汇集秦汉至宋元名家作品,包括诸子百家、各种笔记、诗话、文论;内容包罗万象,有经史传记、百氏杂书、考古博物、山川风土、虫鱼草木、诗词评论、古文奇字、奇闻怪事、问卜星象等。
《说郛》为历代私家编集大型丛书中较重要的一种。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杨维桢为之作序,说:“学者得是书,开所闻扩所见者多矣。”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 :说郛 创作年代 :元末明初 作者 :陶宗仪 类型 :明代文言大丛书 作者介绍,校正版本,流行版本,补录内容,书籍目录,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 作者介绍 陶宗仪(1321~1407),字九成,号南村,浙江台州黄岩人。父陶煜,字明元,号逍岙山人。相传他家是东晋陶渊明的后裔。 他一生著书10余部数百卷。这部《说郛》,被收进了《四库全书》,除此之外,《四库全书》还收录了他的《南村诗集》、《国风尊经》、《四书备遗》、《古唐类苑》、《草莽私乘》、《游志续编》、《古刻丛钞》、《元代掖庭记》、《金丹密语》、《沧浪棹歌》、《淳化帖考》等著述。 台州的文人学者,若论其著作被《四库全书》着录的数量,实在无出其右者。 校正版本 陶宗仪编成《说郛》不久病卒,抄本被松江文士数家收藏。七十年后,官居湖广副使、六十五岁的郁文博罢官归松江,在龚某家借《说郛》细阅,觉得“是书蒐集万事万物,备载无遗,有益后人。”但又发觉抄录者马虎了草,字多讹缺,于是每日端坐“万卷楼”,逐一校勘,费时近十年,重新编成100卷。可见陶宗仪原书工程之巨大。 明末清初,云南姚安人陶珽又对《说郛》加以增补,编成120卷。陶珽自署黄岩,是宗仪的远孙。1914年,学者张宗祥任北京教育部视学,开始接触古籍。 1919年,教育部长傅增湘请张筹办京师图书馆,并兼主任,时鲁迅亦在教育部任职,对张宗祥说,馆中藏有明代《说郛》120卷抄本,要他抄录出来供大家研究。从此,“铁如意馆主”张宗祥走上古籍校勘之路,先后费时6年。 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得到讯息,向张宗祥要去抄校本,以“涵芬楼”为名,于1927年11月出版,初版很快售完,连英国牛津大学也订购两套。 1990年8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据陶宗仪、陶珽120卷本和《续说郛》46卷本,汇集影印出版,定名《说郛》三种,这是中国当代出版最大的丛书之一。 流行版本 通行的《说郛》有二种本子:一是张宗祥先生根据原北平图书馆藏明朝隆庆、万历间抄本,傅氏双鉴楼藏明抄本三种(弘农杨氏本、弘治十八年抄本、吴宽丛书堂抄本),以及涵芬楼藏明抄残存九十一卷本和瑞安玉海楼藏明抄本十八册校理成书,于民国十六年(1927)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出版,即通常所谓涵芬楼一百卷本,也是现今学者据以考证、研究的主要本子;二是清顺治问陶珽重编的一百二十卷本,即通常所称的宛委山堂本。 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上述二种及《说郛续》,还有张宗祥先生用休宁汪季青所抄明抄本二十五册校涵芬楼本的校记十余万字,合以出版,称为《说郛三种》,真可谓集《说郛》之大成了。该书出版说明中说:“至此《说郛》三种所收内容,合而观之,已多于《中国丛书综录》着录,虽尚未敢称为全璧,以目前而论,庶几近之。” 明代藏书家钮石溪家世学楼藏抄本《说郛》100卷,为世所重,现藏北京图书馆。 明代藏书家毛晋家汲古阁亦藏抄本《说郛》,民国间王舟瑶又购藏于黄岩九峰图书馆, 补录内容 汲古阁藏明抄本《说郛》序 (汲古阁藏明抄本《说郛》,初为毛晋所得,后归皖人马玉堂(笏斋)。同治间为黄岩王咏霓(字子裳,号六潭)购得,民国间王舟瑶(字星垣,号玫伯、默庵)又购藏于黄岩九峰图书馆,民国廿五年(1936)曾在杭州“浙江省文献展览会”展出。建国初,项士元先生征集收藏于台州专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今临海市博物馆),现为临海市博物馆的善本书之一。 此本共六十卷二十册,卷首有杨维祯序,序云:“天台陶君九成取经史传记,下迄百氏杂说之书干余家,纂成六十卷,凡数万余条,名之曰《说郛》。”序末署“时至正辛丑(二十一年——1361年)秋九月望前二日”。这与涵芬楼本所刊杨序“纂成一百卷”云云迥异。书中第二十卷曾经毛扆用朱笔校过,并于卷末题一短跋云:“此本《说郛》与世行本迥异,所未详也。其二十卷载《鸡肋编》,纰缪百出,几不可读,家藏有元人王元伯手抄本,取而校之,改正如右,然挂漏尚多,未能尽除也。岁在庚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阳前四日,虞山毛扆识,时年七十有一。”旁钤“虞山毛扆手校”长文形朱文印(是卷首页亦钤有此印)。 在每册的首页皆钤白文“马玉堂印”与朱文“笏斋藏本”,又每册的首页和末页则钤朱文“黄岩九峰图书馆藏书之印”,第一册扉页则盖有“曾经民国二十五年浙江省文献展览会陈列”朱文大印。王舟瑶也曾校过一部分,于卷首书目之后亦题有朱跋。) 陶氏《说郛》,诸家俱称百卷,惟都昂《三余赘笔》称本七十卷,后卅卷乃松江人取《百川学海》诸书足之。《四库提要》疑印时原书残缺,仅存七十卷。《简明目录》直谓原书一百卷,后佚卅卷,宏治中上海郁文博仍补为一百卷。今案:郁氏序称:“《说郛》百卷,余初未见,成化辛丑借录于龚氏家,字多讹缺,兼有重出与当并者”(笔者按:此段文字系节录)。并无“佚去卅卷,仅存七十卷”之说,且言“已编入《百川学海》者六十三卷。 《学海》盛行于世,不宜存此,陡烦人录,于是以其编入,并重者尽删之,当并者并之,字讹者正之,缺者补之,与仍编为一百卷。”是郁氏所见本有缺字,非缺卷,删去已见《学海》者,非取《学海》诸书足之,与都昂之说正相反也。至顺治丁亥陶珽所编百廿卷本,已见《学海》者凡八十余中,是杂取诸书增益,不第非南村原本,亦非郁氏订本矣。是本仅六十卷,为汲古阁旧藏以百廿卷刻本较之,非仅卷数不同,即编次亦异,凡刻本有而此本无者,约八百六十余种,此本有而刻本无者,亦约有百余种,当是南村初稿,其后增益为百卷耳。唯俗手所抄,误字如麻,几不可读,其第一、第五、第七等卷、虽间经校过,然亦草草,唯第廿卷为毛子晋所校,有跋语。其书后为皖人马氏所藏,同治间复为吾乡王六潭太守所得,今余为九峰购之,略记梗概如右。丁巳(民国六年——1917年)闰月王舟瑶。 续说郛四十六卷(通行本) 明陶珽编。珽,姚安人。万历庚戌进士。是编增辑陶宗仪《说郛》,迄于元代,复杂抄明人说部五百二十七种以续之,其删节一如宗仪之例。然正、嘉以上,淳朴未漓,犹颇存宋、元说部遗意。隆、万以后,运趋末造,风气日偷。道学侈称卓老,务讲禅宗,山人竞述眉公,矫言幽尚。或清谈诞放,学晋、宋而不成;或绮语浮华,沿齐、梁而加甚。著书既易,入竞操觚,小品日增,卮言叠煽。求其卓然蝉蜕于流俗者,十不二三。 珽乃不别而漫收之,白苇黄茅,殊为冗滥。至其失于考证,时代不明。车若水之《脚气集》以宋人而见收,鲜于枢之《笺纸谱》以元人而阑入,又其小疵矣。 ----出《四库总目提要》 书籍目录 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据涵芬楼1927年11月版目录 : 卷一 经子法语 卷二 古典录略 朝野佥载 杂志 隐窟杂志 梁溪漫志 博物志 续博物志 剧谈录 东皋杂录 渑水燕谈录 北户录 卷三 谈垒 北户录 芝田录 幽明录 纪异录 稽神录 归田录 使辽录 谈宾录 谈录 见闻录 异闻录 该闻录 东轩笔录 云斋广录 松窗杂录 幕府燕闲录 东皋杂录 北山录 江南录 江南别录 江南野录 三辅决录 潇湘录 会稽典录 吴录 灵怪录 吉凶影响录 树萱录 三朝圣政录 集古目录 韩忠献别录 四朝闻见录 宾退录 实宾录 四朝闻见录 随隐漫录 绍陶录 古杭梦游录 卷四 墨娥漫录 番禺杂记 西京杂记 庐山记 青城山记 嵩高山记 华山记 罗浮山记 西征记 北征记 成都古今记 玄中记 燕北杂记 述异记 广异记 乘异记 冥祥记 金銮密记 玉箱杂记 洞冥记 搜神记 续搜神记 旧闻记 东方朔记 显记 洽闻记 东观奏记 老学庵笔记 仇池笔记 封氏闻见录 老学庵笔记 三梦记 笔记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西斋话记 松窗杂录 老学庵续笔记 古杭杂记 暇日记 洛阳伽蓝记 卷五 鹤林玉露 溪蛮丛笑 常侍言旨 家世旧闻 藏一话腴 传载 杂纂 雪溪友议 谈选 卷六 读子随识 石林燕语 杜阳杂编 鸡肋编 广知 卷七 诸传摘玄 轩渠录 戎幕闲谈 牧竖闲谈 豹隐记谈 梦溪笔谈 佩楚轩客谈 桂苑丛谈 苇航纪谈 钱唐遗事 鸡林类事 卷八 玉涧杂书 野客丛书 贵耳集 纬略 扪虱新话 玉壶清话 乙卯避暑录 明道杂志 松漠记闻 兼明书 虏廷事实 抱朴子 志雅堂杂抄 卷九 感应经 贾氏谈录 中朝故事 步里客谈 吹剑录 闻见录 西溪丛语 娱书堂诗话 嬾真子录 冷斋夜话 涑水纪闻 该闻录 缃素杂记 鉴戒录 卷十 事始 续事始 卷十一 玉泉子真录 金华子杂编 灯下闲谈 清尊录 意林 卷十二 悦生随抄 野雪锻排杂说 东轩笔录 教坊记 北里志 巩氏后耳目志 洞天清禄集 卷十三 画鉴 卷十四 就日录 茅亭客话 闲谈录 却扫编 倦游杂录 稽神录 游宦纪闻 芥隐笔记 楚史梼杌 幕府燕闲录 博异志 卷十五 因话录 幽怪录 续幽怪录 泊宅编 相鹤经 相贝经 土牛经 质龟论 养鱼经 师旷禽经 汉武帝别国洞冥记 广知 卷十六 三器图义 云林石谱 宣和石谱 渔阳公石谱 卷十七 希通录 野人闲话 爱日斋丛钞 卷十八 坦斋笔衡 负暄杂录 碧鸡漫志 卷十九 打马图经 遂昌山樵杂录 忘怀录 因话录 甘泽谣 铁围山丛谈 中吴纪闻 卷二十 浩然斋意抄 浩然斋视听钞 视听钞 儒林公议 行都纪事 西京杂记 南唐近事 述异记 洛中纪异录 读书愚见 幽闲鼓吹 植跋简谈 葆光录 桐阴旧话 琵琶录 卷二十一 隋唐嘉话 刘宾客嘉话录 天隐子 杨文公谈苑 云庄四六余话 韦居听舆 三柳轩杂识 稗史 船窗夜话 渔樵闲话 昨梦录 臆乘 卷二十二 清波杂志 清波别志 山家清供 山家清事 卷二十三 宾退录 谐史 归田录 卷二十四 孔氏杂说 麈史 湘山野录 吹剑续录 墨客挥犀 续墨客挥犀 感应类从志 逸史 西征记 碧云騢录 肯綮录 卷二十五 小说 卓异记 集异记 荆楚岁时记 桐谱 北风扬沙录 白獭髓 卷二十六 宣政杂录 洛阳名园记 洛阳花木记 卷二十七 云仙散录 高斋漫录 山房随笔 三朝野史 卷二十八 遂初堂书目 卷二十九 桃源手听 东坡手泽 坦斋通编 碧湖杂记 朝野遗记 澹山杂识 昭德新编 岩下放言 玉堂逢辰录 家王故事 卷三十 蜀道征讨比事 隽永录 拾遗记 云谷杂记 卷三十一 紫微杂记 侯鲭录 艺圃折中 东斋记事 文昌杂录 谈薮 卷三十二 遁斋闲览 迷楼记 海山记 赵飞燕外传 赵飞燕别传 明皇杂录 群居解颐 拊掌录 卷三十三 二老堂诗话 岁寒堂诗话 搜神秘览 暌车志 宜春传信录 啽呓集 画史 潇湘录 三水小牍 卷三十四 春明退朝录 趋朝事类 麟台故事 豪异秘纂 耳目记 辨疑志 谈渊 岭表录异记 卷三十五 ■关录 青塘录 省心铨要 能改斋漫录 续释常谈 卷三十六 酉阳杂俎 酉阳杂俎续集 繙古丛编 艇斋诗话 ■溪诗话 蟹略 云南志略 卷三十七 挥麈录 挥麈余话 河源志 倦游录 野史 琴书类集 摭青杂说 卷三十八 绿珠传梅妃传 杨太真外传 重编燕北录 异闻 续骫骳说 传载 卷三十九 侯鲭录 陶朱新录 真腊风土记 投辖录 卷四十 友会谈丛 南窗纪谈 三楚新录 慎子 野说 先公谈录 卷四十一 宣室志 骖鸾录 吴船录 揽辔录 曲洧旧闻 后耳目志 卷四十二 山水纯全集 春渚纪闻 春梦录 化书 卷四十三 宣靖妖化录 炙毂子杂录 陵阳先生室中语 发明义理 酬酢事变 感知录 绪训 诗词余话 列仙传 神仙传 续仙传 集仙传 卷四十四 礼范 靖康朝野佥言 涧泉日记 次柳氏旧闻 稿简赘笔 绝倒录 炀帝开河记括异志 酒经 读北山酒经 卷四十五 钱氏私志 默记 平陈记 幸蜀记 田间书 蜀梼杌 卷四十六 松窗杂录 瑞桂堂暇录 墨子 子华子 曾子 尹文子 孔丛子 卷四十七 公孙龙子 鬻子 邓析子 韩非子 卷四十八 聱隅子#91;欷琐微论 程氏则古 北梦琐言 退斋雅闻录 退斋笔录 五总志 卷四十九 唾玉集 过庭录 诗谈 金玉诗话 南游记旧 小说旧闻录 卷五十 识遗 桂海虞衡志 卷五十一 豫章古今记 侍讲日记 洛阳缙绅旧闻记 安南行记 卷五十二 北边备对 汉孝武故事 大观茶论 困学斋杂录 卷五十三 钩玄 四朝闻见录 卷五十四 文子通玄真经 北辕录 蒙达备录 卷五十五 圣武亲征录 卷五十六 安雅堂酒令 卷五十七 鲸背吟集 演繁露 姑苏笔记 雪舟脞语 大业杂记 卷五十八 江表志 江南别录 资暇集 醉乡日月 卷五十九 史记法语 卷六十 五代新说 藏一话腴 品茶要录 宣和北苑贡茶录 北苑别录 卷六十一 清异录 卷六十二 兰亭博议 王氏兰谱 卷六十三 金漳兰谱 兰谱奥法 卷六十四 积善录 续积善录 景行录 漫堂随笔 真率记事 琐语 灌畦暇语 五国故事 韩魏公遗事 韩魏公事 范文正公遗事 九河公语录 卷六十五 羯鼓录 开颜集 善谑集 观时集 临汉隐居诗话 续齐谐记 采异记 神异记 香谱 卷六十六 酒谱 竹谱 续竹谱 卷六十七 孙公谈圃 平泉山居记 国史异纂 骠国乐颂 诗论 卷六十八 释常谈 卷六十九 善诱文 官箴 翰墨志 萤雪丛说 续鸡肋 庚溪诗话 卷七十 菊谱 石湖菊谱 史老圃菊谱 范村梅谱 牡丹荣辱志 蔬食谱 菌谱 笋谱 芍药谱 海棠谱 卷七十一 亢仓子 关尹子 文中子 扬子 鬼谷子 卷七十二 颜子 老子 龙城录 法帖谱系 卷七十三 刀剑录 荆州记 邺中记 旸谷漫录 无名公传 书诀墨薮 南楚新闻 谈宾录 记文谭 杂说 真诰 卷七十四 大中遗事 秦中岁时记 芝田录 江南录 辨惑论 大事记 褚氏遗书 卷七十五 苏氏演义 谈助 洞微志 鸡跖集 国史补 清琐后集 金銮密记 士林纪实 水衡记 橘录 东观奏记 洽闻记 初学记 甲申杂记 闻见近录 随手杂录 席上腐谈 石林家训 卷七十六 青箱杂记 独断 续书谱 六一笔记 祛疑说 卷七十七 东谷所见 荔枝谱 西域志 鸡林志 金坡遗事 景龙文馆记 卷七十八 栾城遗言 隋遗录 砚史 砚谱 端溪砚谱 法书苑 卷七十九 玉堂杂记 王公四六话 西畴常言 海岳名言 卷八十 云麓漫抄 韩诗外传 诸集拾遗 盛事美谈 比红儿诗 吕氏乡约 献丑集 樵谈 卷八十一 学斋呫哔 试笔 茶录 煎茶水记 卷八十二 道山清话 卷八十三 后山诗话 茶经 卷八十四 保生要录 钱谱 师友雅言 卷八十五 护法论 卷八十六 辽志 金国志 洞天福地记 卷八十七 南方艸木状 吴下田家志 格古论 卷八十八 竹坡诗话 贡父诗话 紫薇诗话 司马温公诗话 珊瑚钩诗话 卷八十九 画帘绪论 卷九十 师友谈记 翰林志 素书 卷九十一 世说 物类相感志 桯史 武侯心书 三辅黄图 梦华录 卷九十二 书断 渔樵问对 卷九十三 国老谈苑 晁氏客语 卷九十四 厚德录 卷九十五 志林 白虎通德论 卷九十六 燕翼诒谋录 卷九十七 金山志 辽东志略 稽古定制 劝善录 夷坚志 神僧传 效颦集 卷九十八 中华古今注 折狱龟鉴 乐善录 皇朝类苑 横浦语录 丁晋公谈录 卷九十九 鼠璞 中华古今注 卷一百 前定录 续前定录 论衡 随笔
成书于汉代的《太平经》,据史书记载,共有三种:一是西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12卷,自称是天帝真人赤精子传授;二是东汉顺帝时问世的《太平清领书》;三是顺帝时张陵所得的《太平洞极经》144卷。我们这里所说的《太平经》,是《太平清领书》。
有关《太平经》一书的最早记载是范晔的《后汉书》。《后汉书·襄楷传》说,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襄楷上书曰: 臣前上琅邪宫崇受于吉(一作干吉)神书,不合明听。 《襄楷传》又说: 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 唐章怀太子李贤注说: 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 照李贤的说法,神书即是《太平经》。
这部神书是于吉在曲阳泉水上所得,但得之于何时、何人,都没有交待。
晋葛洪在《神仙传》中说得之于 天仙他说: 宫嵩(即宫崇)者,琅邪人也。有文才,著书百余卷。师事仙人于吉。汉元帝时,嵩随吉于曲阳泉上遇天仙,授吉青缣朱字《太平经》十部。吉行之得道,以付嵩。 说《太平经》为天仙所授,显然是不可能的。唐王松年《仙苑编珠》卷中引《神仙传》佚文说:于吉,北海人也。患癞疮数年,百药不愈,见市中有卖药公,姓帛名和,因往学之,乃授之素书二卷,谓曰:' 此书不但愈病,当得长生。' 吉受之,乃《太平经》也。行之疾愈,乃于上虞钓台乡高峰之上,演此经成一百七十卷。 就是说于吉从帛和处得来的《素书》二卷即《太平经》,自己再敷衍成一百七十卷本。但帛和的《素书》二卷从哪里来,没有说明。唐人撰述的《太平经复文序》则造了一个《太平经》的传授过程: 皇天金阙后圣太平帝君……垂谟作典,预令下教,故作《太平复文》。先传上相青童君,传上宰西城王君,王君传弟子帛和,帛和传弟子于吉。于吉初得恶疾,殆将不救,诣帛和求医。帛和告曰:吾传汝《太平本文》,可因易为一百七十卷,编成三百六十章,普传于天下,授有德之君,致太平,不但疾愈,兼而度世。于吉授教,究极精义,敷演成教。 这里所说的《太平本文》,就《神仙传》所说的《素书》二卷。
从以上可以看出,《太平经》不是一人一时写成的,而是从西汉末年到东汉顺帝时经过长时间的酝酿而成的。同时,《太平经》与汉代的其他两本《太平经》也有一定的关系。先看甘忠可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据《汉书·李寻传》: 初,成帝时,齐人甘忠可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以言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 甘忠可弟子夏贺良向衰帝所陈说的: 汉历中衰,当更受命。成帝不应天命,故绝嗣。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 等等,襄楷上书则称:前者宫崇所献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 可见两者的说法颇相似。甘忠可之书是借着 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 的名义的,《太平清领书》则以天君、太上为最高的神,大部分内容是以天师与六方真人纯师徒问答的形式叙述的。两者的形式也基本相同。从甘忠可与于吉、宫崇的籍贯看,其地域亦相近。这些说明,一百七十卷的《太平清领书》是从甘忠可的十二卷《包元经》发展而来的。至于《太平清领书》与《太平洞极经》的关系,据梁孟安的《道教义枢》说,张道陵曾得太上授与《太平洞极之经》一百四十四卷,可能是《太平清领书》的另一传本。宋张君房辑《云笈七签》亦沿此说,并交待说:甲乙十部合一百七十卷,今世所行。按正一经云:有《太平洞极之经》一百四十四卷,今此经流亡殆将欲尽。此之二经,并是盛明治道,及证果、修因、禁忌、众术等也。 可见两种《太平经》内容是基本一致的。
总的来说,《太平经》一书即是汉代的《太平清领书》,后来收入《道藏》,今已残缺不全,原书一百七十卷,仅残存五十七卷。今人王明先生,以现存《道藏》本《太平经》为依据,参照《太平经钞》及其他二十七种引书加以校补,编成《太平经合校》。 《太平经》行世后,由于其传播者、传播区域及时代的不同,出现过多种卷数不同、经名不同的传本。
南朝梁孟安排在所著《道教义枢 ·七部义》中说:“按《正一经》云,有‘太平洞极'之经一百四十四卷。此经并盛明治道,证果、修因、禁忌、众术也。其《洞极经》者,按《正一经》:汉安元年,太上亲授天师,流传兹日。”意即张道陵曾有《太平洞极经》一百四十四卷。唐闾丘方远的《太平经钞》已部、庚部;《太平经》卷四十一、卷四十八中皆有解释“太平洞极”之经的文字。宋张君房编《云笈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四辅》也说:“凡君在位,轻忽斯典,然其卷数或有不同。今甲乙十部合一百七十卷,今世所行。按正一经云:有“太平洞极”之经一百四十四卷。今此经流亡殆将欲尽。此之二经,并是盛明治道及证果修因、禁忌众术等也。”足见《太平洞极经》是确实存在过的,南梁时尚有流传,至宋代便已流失殆尽,仅存书目。孟安排与张君房也都说此二经内容“并是”,经名不同而内容一样。据饶宗颐《敦煌六朝写本张天师道陵老子想尔注校笺》论证,《想尔注》多处演“太平”、“守一”等义,实乃以《太平经》之义旨解释《老子》。这也说明张陵确曾有与《太平经》内容相同的《太平洞极经》。近代著名仙学大师陈撄宁先生曾谓《太平青领书》与《太平洞极经》是一经而二名。我认为此说极是。现引述《太平经》中有关解释经名的文字以为证明:
卷四十一: “此道道者,名为洞极天地阴阳之经,万万世不可复易也。”“洞者,其道德善恶,洞洽天地阴阳,表里六方,莫不响应也。……其为道乃拘校天地开辟以来,天文地文人文神文皆撰简得其善者,以为洞极之经”。
卷六十七: “此乃天上太古洞极之道,可以化人”。
卷六十九: “周流天下,上下洞极”。
卷八十八: “今天师言,乃都合古今河洛神书善文之属,及贤明口中诀事,以为洞极之经”。“使众贤明共集次之,编以为洞极之经”。“使众贤诵读,此当为洞极之经竟者”。
卷九十一: “上第一善者,去其邪辞,以为洞极之经”。“以神文圣贤辞,下及庶人奴婢夷狄,以类相从,合其辞语,善者以为洞极之经”。“天怨地咎,国之害微,立洞极经文”。
卷九十六: “究洽洞极七竟,以类次书文使相得,灾悉灭亡,致洞极之吉文”。
卷九十八: “其大也则洞至无表,其小也则洞达无里,尊则极上,卑则极其下。……然吾乃为太平之君作经”。
卷一百零二: “大集具正事,考本天地之根,以除天恐地咎国之害,立洞极经”。
卷一百二: “故施洞极之经,名为太平。”
卷一十五至一百十六: “今天上皇平洞极之气俱出治,阳精昌兴……真人务顺吾书言,刑自绝”。
卷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六: “故教人拘校古今文集善者,以为洞极之经”。
上列引文足证:《太平洞极经》与《太平青领书》系一经二名,只是由于传播地区不同,卷帙有所取舍和调整,在天师道名《太平洞极经》,在太平道则号《太平青领书》。
汉末以后,《太平经》又有演变。
南梁孟安排《道教义枢》中说,襄楷向汉桓帝献《太平经》, “帝不信之,其经遂隐”。到汉灵帝时,太平道张角“颇有其书”。到晋时,葛洪在其所著《抱朴子·遐览篇》中著录《太平经》五十卷、《甲乙经》一百七十卷。《太平经》卷五十中说:“可知吾书,犹天之有甲,地之有乙,万世不可易也。”又该经以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为部,故《甲乙经》很可能是《太平经》的别称。⑴五十卷之《太平经》,则又另一《太平经》传本。南北朝时,《太平经》仍隐于民间。据《道学传》第十五卷中说,南梁东海丹徒人桓闿,曾在民间求得《太平经》一部,其师陶弘景认为“此真干君古本”。《云笈七签》卷六《四辅》亦载陈宣帝时周智响取得《太平经》,并在至真观开敷讲说,自此以后,《太平经》便又行世。到唐末,间丘方远节录《太平经》,分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部,每部节录原经十七卷成一卷,编次为《太平经钞》十卷。⑵南唐沈汾《续仙传》及宋贾善翔《犹龙传》述说闾丘方远诠《太平经》三十篇。宋邓牧《洞霄图》卷五中又说闾丘方远“钞为二十卷”。这里所说十卷、二十卷、三十篇,实际上都是指《太平经钞》,因《太平经》原文节录分为十部,每部一卷,则为《太平经钞》十卷;如按每部节抄分为上中下三篇,则共为三十篇;如按每部节抄分为上下两卷,则共为二十卷。由于传本分篇、卷的方法不同,故有此三种说法。闾丘方远除节录《太平经》,编次《太平经钞》十卷外,他还从《太平经》中选抄辑成《太平圣君秘旨》,其内容论述精、气、神之关系,辑存守一之方法甚多。《宋史·艺文志》所著录的闾丘方远《太上经秘旨》及宋贾善翔《犹龙传》所称《太平秘旨》,均为此书别称。关于《太平经》本身,宋《四库阙书目》及《宋史·艺文志》皆著录为“襄楷《太平经》一百七十卷”。这是误将向汉桓帝献“神书”的襄楷,当作为该经的造作者。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说:“今甲乙十部合一百七十卷,今世所行”。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太平经》一百七十卷”。元赵道一《仙鉴》也说:“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这说明《太平经》一百七十卷到元代还是完整存在的。及至明代,《太平经》便残阚严重了,明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及明李杰《道藏目录详注》都说《太平经》只存:卷一至十四,卷三十五至五十,卷五十一至九十(内有缺卷),卷九十一至一百七(内缺九十四、九十五),卷一百八至一百十九。这说明《正统道藏》中只存《太平经》八十七卷,除去外字号一至十卷为《太平经钞》,则实存本文仅七十七卷。迨至近代,涵芬楼影印《正统道藏》,较之原刻本《正统道藏》中《太平经》卷帙,则又更为残缺,只存下五十七卷,即:卷三十五,卷三十六至三十七,卷三十九至五十五(五十一与五十三同卷,缺五十二),卷六十五至七十二,卷八十六,卷八十八至九十三,卷九十六至一百四,卷一百十四,卷一百十六至一百十九。另卷一至卷十,乃是闾丘方远的《太平经钞》。为什么又短缺了呢因涵芬楼影印《道藏》是照北京白云观所藏明英宗赐《正统道藏》影印,而白云观所藏《正统道藏》已有散失,因而影印本也随之短缺了。
近代学者王明先生,根据多种道教经书及有关史籍,参照合校,编著了《太平经合校》,基本上还原了《太平经》一百七十卷的轮廓与内容,这对于宗教史及思想史研究是一大贡献。
汉魏古诗及乐府古诗 八首
据成都古籍书店影印世界书局一九三五年排印本《玉台新咏》卷一,校以四部丛刊影印五云溪馆活字本《玉台新咏集》卷一。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馀。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凛凛岁云暮(四部丛刊本作懔懔),蝼蛄多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宀/爿+梦}想见容晖(四部丛刊本作梦想见容辉)。良人惟古欢(四部丛刊本惟作唯),枉驾惠前绥。愿得长巧笑(四部丛刊本长作常),携手同车归。旣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谅无鷐风翼(四部丛刊本作晨风),焉能凌风飞(四部丛刊本作焉得)。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四部丛刊本沾作沾)。(巴按,《古诗十九首》此在第十六。)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四部丛刊本作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四部丛刊本执作报),贱妾亦何为。(巴按,《古诗十九首》此在第八。)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智夜长(四部丛刊本智作知),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巴按,《古诗十九首》此在第十七。)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馀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巴按,《古诗十九首》此在第十八。)
四座且莫喧,愿听歌一言。请说铜鑪器(四部丛刊本作炉),崔嵬象南山。上枝以松柏(四部丛刊本以作似),下根据铜盤。雕文各异类,离娄自相聨。谁能为此器,公输与鲁班。朱火然其中,青烟颺其间。从风入君怀,四座莫不欢(四部丛刊本作四座且莫欢)。香风难久居,空令蕙草残。
悲与亲友别,气结不能言。赠子以自爱,道远会见难。人生无几时,顚沛在其间。念子弃我去,新心有所欢。结志靑云上,何时复来还。
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裳裾。青袍似春草,长条随风舒。朝登津梁上(四部丛刊本上作山),褰裳望所思。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
枚乘 杂诗 九首
据成都古籍书店影印世界书局一九三五年排印本《玉台新咏》卷一,校以四部丛刊影印五云溪馆活字本《玉台新咏集》卷一。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窻,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巴按,《古诗十九首》此在第五。)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部丛刊本作且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鷐风怀苦心(四部丛刊本作晨风),蟋蟀伤局促。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衣裳(四部丛刊本作裳衣),当户理清曲。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驰情整中带(四部丛刊本作巾带)。沉吟聊踯躅。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巴按,《古诗十九首》此在第十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馀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嘶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四部丛刊本顾作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飧饭(四部丛刊本飧作飱)。(四部丛刊本自“相去日已远”以下分列为第四首,误。)(巴按,《古诗十九首》此在第一。)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鄕,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四部丛刊本忧伤作伤忧)。(巴按,《古诗十九首》此在第六。)
靑靑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纎纎出素手。昔为倡家女(四部丛刊本倡作娼),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牀难独守。(巴按,《古诗十九首》此在第二。)
兰若生春阳,涉冬犹盛滋。愿言追昔爱,情款感四时。美人在云端,天路隔无期。夜光照玄阴,长叹恋所思。谁谓我无忧,积念发狂痴。(巴按,《古诗十九首》无此篇。)
庭前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四部丛刊本作袙),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此诗四部丛刊本连上,误。)(巴按,《古诗十九首》此在第九。)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纎纎擢素手(四部丛刊本擢作濯),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巴按,《古诗十九首》此在第十。)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裳帏。忧愁不能寐,览衣起徘徊(四部丛刊本作揽衣)。行客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吿谁。引领还入房,涙下沾裳衣(四部丛刊本沾作沾)。(巴按,《古诗十九首》此在第十九。)〈伤歌行〉
据《乐府诗集》卷六十二《杂曲歌辞》,中华书局排印本。
昭昭素明月,辉光烛我牀。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微风吹闺闼,罗帷自飘扬。揽衣曳长带,屣履下高堂。东西安所之,徘徊以彷徨。春鸟翻南飞,翩翩独翱翔。悲声命俦匹,哀鸣伤我肠。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按,又见《文选》卷二十七)
〈悲歌行〉
据《乐府诗集》卷六十二《杂曲歌辞》,中华书局排印本。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纍纍。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古歌〉
据《古诗源》卷三,中华书局排印本)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按,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入《汉诗》卷十。逯钦立云:“此歌与前〈悲歌〉当为同篇残文。”修修,《太平御览》卷二十五引〈古乐府歌〉作萧萧。)
〈古八变歌〉
据《古诗源》卷三,中华书局排印本。
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浮云多暮色,似从崦嵫来。枯桑鸣中林,纬络响空阶。翩翩飞蓬征,怆怆游子怀。故乡不可见,长望始此回。
(按,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入《汉诗》卷十,逯钦立云:“此诗可疑。”)乐府三首 古辞
据胡刻《文选》卷二十七
饮马长城窟行[1]
青青河边草,緜緜思远道。[2]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3]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佗乡。佗乡各异县,辗转不可见。[4]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5]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6]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7]长跪读素书,书上竟何如。[8]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
李善注
[1]郦善长《水经》曰:余至长城,其下往往有泉窟,可饮马。古诗饮马长城窟行,信不虚也。然长城蒙恬所筑也,言征戍之客,至於长城而饮其马。妇思之,故为长城窟行。音义曰:行,曲也。
[2]言良人行役,以春为期,期至不来,所以增思。王逸《楚辞》注曰:緜緜,细微之思也。
[3]《广雅》曰:昔,夜也。
[4]字书曰:辗,亦展字也。《说文》曰:展,转也。郑玄《毛诗》笺曰:转,移也。
[5]枯桑无枝,尚知天风。海水广大,尚知天寒。君子行役,岂不离风寒之患乎?
[6]但人入门咸各自媚,谁肯为言乎?皆不能为言也。
[7]郑玄《礼记》注曰:素,生帛也。
[8]《说文》曰:跪,拜也。
伤歌行
昭昭素月明,晖光烛我牀。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1]微风吹闺闼,罗帷自飘颺。[2]揽衣曳长带,屣履下高堂。[3]东西安所之,徘徊以彷徨。春鸟飜南飞,翩翩独翱翔。悲声命俦匹,哀鸣伤我肠。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4]
李善注
[1]《毛诗》曰: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2]毛苌《诗》传曰:闼,内门也。
[3]《长门赋》曰:屣履起而彷徨。
[4]《毛诗》曰:伫立以泣。谷永与王谭书曰:抑於家不得舒愤。《毛诗》曰:靡有旅力,以念穹苍。李巡《尔雅》注曰:仰视天形,穹隆而高,其色苍苍,故曰穹苍。《尔雅》曰:穹苍,苍天也。
长歌行[1]
青青园中葵,朝露行日晞。[2]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晖。[3]常恐秋节至,焜黄华蘂衰。[4]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5]少壮不努力,老大乃伤悲。
李善注
[1]崔豹《古今注》曰:长歌,言寿命长短定分,不妄求也。此上一篇似伤年命,而下一首直叙怨情。〈古诗〉曰:长歌正激烈。魏(武)[文]帝〈燕歌行〉曰:短歌微吟不能长。傅玄〈艳歌行〉曰:咄来长歌续短歌。然行声有长短,非言寿命也。
[2]《毛诗》曰:湛湛露斯,匪阳不晞。毛苌曰:晞,乾也。
[3]《楚辞》曰:恐死不见乎阳春。淮南子曰:光晖万物。
[4]焜黄,色衰貌也,胡本切。
[5]《尚书大传》曰:百川赴东海。
巴斯光年按
「乐府三首」六臣注本(四部丛刊影印)题作「乐府四首」。〈饮马长城窟行〉後有〈君子行〉一首:「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发,後世称圣贤。」《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九收此诗,逯钦立案云:「《白帖》二十九《文选》诗瓜田不纳履云云,证唐时《文选》实载此诗也。」
班婕妤〈怨歌行〉班婕妤〈怨歌行〉
据胡刻《文选》卷二十七
怨歌行[1]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2]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3]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4]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5]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巴按,此诗又见《玉台新咏》卷一,题「怨诗一首」,序云:「昔汉成帝班婕妤失宠,供养于长信宫,乃作赋自伤,幷为怨诗一首。」)
李善注
[1]《歌录》曰:〈怨歌行〉,古辞。然言古者有此曲,而班婕妤拟之。婕妤,帝初即位,选入後宫。始为少使,俄而大幸,为婕妤,居增成舍。後赵飞燕宠盛,婕妤失宠,希复进见。成帝崩,婕妤充园陵,薨。
[2]《汉书》曰:罢齐三服官。李斐曰:纨素为冬服。范子曰:纨素出齐。荀悦曰:齐国献纨素绢,天子为三官服也。
[3]古诗曰: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4]《苍颉篇》曰:怀,抱也。此谓蒙恩幸之时也。
[5]〈古长歌行〉曰: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炎,热气也。
附评论
〖锺嵘〗其源出於李陵。〈团扇〉短章,词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侏儒一节,可以知其工矣。(《诗品》上〈汉婕妤班姬诗〉)
〖谢榛〗班姬托扇以写怨,应瑒托雁以言怀,皆非徒作。(《四溟诗话》卷一)
〖胡应麟〗班姬〈团扇〉,文君〈白头〉,徐淑“寳钗”,甄后〈塘上〉,汉魏妇人,遂与文士并驱,六代至唐蔑矣。(《诗薮�6�1内编》卷二)
〖许学夷〗班婕妤乐府五言〈怨歌行〉,托物兴寄,而文采自彰。冯元成谓怨而不怒,风人之遗。王元美谓可与《十九首》、蘇李并驱是也。成帝品录词人,不应遂及後宫,不必致疑。(《诗源辩体》卷三,五八条)
〖沈德潜〗用意微婉,音韵和平。〈绿衣〉诸什,此其嗣响。(《古诗源》卷三)
你好,中华国学知道团很高兴为你服务!
如果你想在网上直接看国学书籍,当然是很方便。百度就提供了“百度国学”原文。直接搜“百度国学”即可。
当然也可以下载到手机、电子书中看,百度提供的“百度文库”直接搜你想要看的国学,里面有好多格式的,如PDF、doc、txt等,原文,注释的都有,可以免费下载。我自己就上传和下载了好多。
至于书就没必要去买,破费了。网络上很多。
推荐你到国学网去浏览,里面国学目录很全,有图文类,电子类,网络类,手机类,等等,根据自己要求选择。
谢谢。
附国学目录
一、哲学(80种) 二、文学(100种) 三、历史(80种)
四、军事(20种) 五、科技(20种) 六、医学养生(10种)
七、艺术(18种) 八、碑帖(28种)
一、哲学(80种)(查看提要)
1《周易》 7卷.〔阮元校刻本〕
2《尚书》 58篇.〔阮元校刻本〕
3《仪礼》 17卷.〔阮元校刻本〕
4《礼记》 49卷.〔阮元校刻本〕
5《周礼》 6卷.〔阮元校刻本〕
6《春秋公羊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7《春秋谷梁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8《孝经》 18章.〔阮元校刻本〕
9《论语》 春秋·孔丘 20篇.〔阮元校刻本〕
10《孟子》 战国·孟轲 14卷.〔阮元校刻本〕
11《老子》 春秋·李耳 1卷.〔清毕沅考异本〕
12《墨子》 战国·墨翟 15卷.〔清孙诒让墨子闲诂本〕
13《庄子》 战国·庄周 33篇.〔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本〕
14《公孙龙子》 战国 6篇.〔宋刻本〕
15《韩非子》 战国·韩非 55卷.〔宋乾道刊本〕
16《列子》 战国 8卷.〔四部丛刊本〕
17《荀子》 战国·荀况 32卷.〔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本〕
18《文子》 春秋·辛钘 12卷.〔四库全书本〕
19《关尹子》 战国·尹喜 2篇.〔湖海丛书本〕
20《邓析子》 春秋·邓析 2卷.〔四部丛刊本〕
21《鬼谷子》 春秋·王诩 12篇.〔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22《鹖冠子》 战国·鹖冠子 3卷.〔学津讨原本〕
23《吕氏春秋》 战国·吕不韦 26卷.〔清毕沅校本〕
24《晏子春秋》 战国·晏婴 8卷.〔孙氏平津馆本〕
25《管子》 春秋·管仲 76篇.〔浙江书局本〕
26《商君书》 战国·商鞅 27卷.〔四部丛刊本〕
27《慎子》 战国·慎到 1卷.〔守山阁丛书本〕
28《尹文子》 战国·尹文 2卷.〔湖海丛书本〕
29《淮南子》 汉·刘安 21卷.〔庄逵吉本〕
30《新书》 汉·贾谊 10卷.〔四部丛刊本〕
31《盐铁论》 汉·桓宽 10卷.〔清张敦仁考证本〕
32《风俗通义》 东汉·应劭 10卷.〔龙溪精舍丛书本〕
33《法言》 汉·扬雄 13篇.〔四部丛刊本〕
34《太玄经》 汉·扬雄 10卷.〔清嘉庆刻本〕
35《说苑》 汉·刘向 20卷.〔湖北崇文书局百子全书本〕
36《新序》 汉·刘向 10卷.〔四部丛刊本〕
37《新语》 汉·陆贾 12卷.〔汉魏丛书本〕
38《韩诗外传》 汉·韩婴 10卷.〔四部丛刊影印沈氏野竹斋刻本〕
39《尚书大传》 旧题汉·伏胜 3卷.〔皇清经解续编本〕
40《春秋繁露》 汉·董仲舒 17卷.〔乾隆卢文弨校本〕
41《大戴礼记》 汉·戴德 40卷.〔四部丛刊本〕
42《白虎通义》 汉·班固 10卷.〔道光陈立白虎通疏证本〕
43《新论》 汉·桓谭 17卷.〔清严可均辑本〕
44《潜夫论》 汉·王符 10卷.〔述古堂影宋写本〕
45《论衡》 汉·王充 85篇.〔四部丛刊本〕
46《申鉴》 汉·荀悦 5卷.〔明文始堂本〕
47《忠经》 汉·马融 1卷.〔四部丛刊本〕
48《人物志》 三国魏·刘邵 12卷.〔隆庆归德府刊本〕
49《颜氏家训》 北齐·颜之推 20卷.〔四部丛刊影明刻本〕
50《中说》 隋·王通 10卷.〔四部丛刊本〕
51《朱子语类》 宋·朱熹 140卷.〔清吕留良宝诰堂刻本〕
52《近思录》 宋·朱熹、吕祖谦 14卷.〔清吕氏宝诰堂刊朱子遗书本〕
53《忍经》 元·吴亮 1卷.〔武林往哲遗书本〕
54《长短经》 唐·赵蕤 10卷.〔四库笔记小说丛书本〕
55《传习录》 明·王阳明 3卷.〔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书本〕
56《一贯问答》 明·方以智 1卷.〔清抄本〕
57《明儒学案》 清·黄宗羲 62卷.〔二老阁冯全垓印本〕
58《日知录》 清·顾炎武 32卷.〔四库全书本〕
59《心经》 唐·玄奘译 1卷.〔上海佛学书局本〕
60《金刚经》 后秦·鸠摩罗什译 1卷.〔大正藏本〕
61《无量寿经》 三国魏·康僧铠译 2卷.〔大正藏本〕
62《肇论》 晋·僧肇 1卷.〔北京佛经流通处刻本〕
63《弘明集》 南朝梁·僧佑 14卷.〔大正藏本〕
64《童蒙止观》 隋·智顗 10章.〔大正藏本〕
65《楞严经》 唐·般剌密帝译 10卷.〔大正藏本〕
66《法苑珠林》 唐·道世 100卷.〔清道光年间常熟燕园蒋氏刻本〕
67《六祖坛经》 唐·慧能 1卷.〔金陵刻经处刻曹溪原本〕
68《五灯会元》 宋·普济 20卷.〔元至正二十四年刻
本文2023-08-04 00:32:4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