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装书除了竹纸、棉纸、麻纸、宣纸,一般还用哪些纸?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线装书除了竹纸、棉纸、麻纸、宣纸,一般还用哪些纸?,第1张

  线装书除了竹纸、棉纸、麻纸、宣纸外,还有官册纸,白棉纸、连史纸、藤纸、机宣纸。

  我国传统手工纸品类繁多,分类方法也有不少,可以按原材料分、按地域分、按生产工艺分、按用途分、按生熟分等,可以分成很多品类。但是就我国传统手工纸的原材料来说,大多不出这十个字“麻构竹藤桑,青檀稻瑞香”。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把传统的手工纸大致分为以下五大类:麻纸、皮纸、藤纸、竹纸、宣纸。

  一、麻纸:

  以麻类植物的韧皮纤维为原料所造,起源最早应用最广泛的是苎麻,其次还有大麻、亚麻。麻纸是中国古代图书典籍的用纸之一,是一种大部分以黄麻、布头、破履为主原料生产的强韧纸张。麻纸的特点是纤维长,纸浆粗(纸表有小疙瘩)纸质坚韧,虽历经千余年亦不易变脆、变色;外观有粗细厚薄之分,又有“白麻纸”、“黄麻纸”之别;其抄纸帘纹间距二三公分、三四公分、五六公分不等;有的横帘纹和竖帘纹相交,间距竖约一指半;背面未捣烂的黄麻、草迹、布丝清晰可辨;可作为可靠的古籍鉴定依据之一。隋唐五代时的图书(碑帖装裱)多用麻纸,宋元时已不占主要地位,明清时麻纸的使用更为稀少。麻纸后人伪造及难。

  二、皮纸:

  以树木韧皮纤维为原料抄造,一般来说皮纸包括构皮纸、桑皮纸、雁皮纸、三桠皮纸(又叫山棉皮)、柳构皮纸、纳西族的东巴纸、藏族的狼毒草纸,等等……其原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桑科植物构树、楮树、桑树,另一类是瑞香科植物瑞香、结香、滇结香、荛花、狼毒草,等等……

  皮纸之中构皮纸所见最多,由于构树和楮树都桑科构属,二者不易区分,习惯上认为是同一种树,所以一般将将此两种皮料所抄纸张都称之为构皮纸,约起源于汉蔡伦时期,后世闻名的澄心堂纸即为构皮纸,构皮纸在文献中也常被称之为棉纸。构皮纸之后为桑皮纸,因桑皮纤维表面裹有一层透明胶衣,桑皮纸常有丝质光泽,曾被称为蚕茧纸,著名的乾隆高丽纸也是桑皮纸。

  三、藤纸:

  以藤类植物的韧皮为原料抄造,主要有葛藤、紫藤、黄藤等等,亦称“剡藤”、“剡纸”、“溪藤”。唐宋时在剡溪一带曾极度辉煌,后因对当地的藤类植物过度砍伐而消失。而越中多以古藤制纸,故名“藤纸”。孙能传《剡溪漫笔小叙》:“剡故嵊地,奉化与嵊接壤亦有剡溪,为余家上游。其地多古藤,土人取以作纸,所谓剡溪藤是也。”因之纸名“剡藤”。

  四、竹纸:

  顾名思义竹纸就是以竹子为原材料造的纸。主要原料为毛竹,此外还有苦竹、绿竹、慈竹、黄竹等等。我国四川省夹江县和浙江省富阳市为竹纸的重要产地。竹纸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毛边纸、毛太纸、元书纸、玉扣纸、连史纸,传统的富阳宣和夹江宣纸也属竹纸,不过现在很多都改由龙须草抄造。

  以嫩竹为主料生产的夹江手工书画纸具有洁白柔软、浸润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等特点,被人们赞之曰"淡画不灰、淡泼浓、浓泼淡、诗有烟霞气,书兼龙虎姿"。与安徽宣纸齐名,曾被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赞之为"国之二宝"。

  现在富春竹纸主要产于富春江南岸山区及青云、龙羊、新登等地。富阳素有"土纸之乡"之称。历史上,富春竹纸名品竟出,以其纸质柔软、卷舒虽久而墨中不渝,不为虫蛀的特点,享誉国内外。历史上,富春竹纸名品竞出,行销国内并出口日、韩、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其中,昌山纸获1915年农商部最高特货称号和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二等奖、1926年北京国货展览会三等奖,京放纸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二等奖、1926年北京国货展览会三等奖,元书纸和乌金纸获1929年杭州西湖博览会特等奖,刷黄纸和五千元书纸获1929年西湖博览会一等奖。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生产陷于窘境,加上造纸匠人大都年事已高,富春竹纸传统制作技艺后继乏人,濒临消亡,亟待抢救、保护。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四川省夹江县的杨占尧和浙江省富阳市的庄富泉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五、宣纸:

  原产于安徽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纸”),现主要产于安徽泾县。是中国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宣纸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今黄山市黄山区)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泾县为宁国府管辖,宁国府治在今宣城,宣城为宣纸集散地,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亦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严格来说,宣纸该属于皮纸的,早期宣纸由纯青檀皮抄造,是名符其实的皮纸,后来加入了稻草,纸张特性跟皮纸也有较大差距,所以单分出来,作为一个特殊的种类。至于宣纸的起源目前各家说法不一,也无定论,但其大规模出现是在明朝。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由于现代人对宣纸的热爱以及过度的宣传和神话,宣纸戴了很多莫名其妙的光环,很多皮纸的荣誉都被扯到宣纸身上。其实宣纸只是我国传统手工纸的一种,虽然在近代由于宣纸得到不少书法、绘画大家的推崇,但在宣纸之外还有很多很好的手工纸,在某些特性上它们非宣纸所能比,这些纸曾经都辉煌过,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过重要贡献,不能因为一家独大而被忽视和遗忘。毕竟琳琅满目、品类繁多才是书画人的福气。

在宋朝。棉花才刚刚被引进,而棉袄的出现已经全方面的普及甚至是在明朝之后了。在那个时候的人们富人一般用皮草御寒,而穷人们只能用芦苇填充到衣服里面来御寒。

在古代,穷人们在冬天被冻死情况经常随处可见。所以冬天的穷人们是不会轻易出门的。他们当时一般都会一家人围在床上,旁边烧一盆木炭来取暖,但是却经常会出现二氧化碳中毒的情况。而他们盖的被子一般都是用芦苇填充的被子。芦苇的防寒性并不高,在那个时候许多襁褓的婴儿在冬天都会被活活冻死。后来人们发现鸡鸭的羽毛也能够起到保暖作用,于是在制作被子的时候也会加入一些羽毛。虽然相比芦苇来说会有一些保暖作用,但是根本上还是无法让他们抵御冬天的寒冷。

据记载,唐宋时期甚至出现了用纸做成的衣服,那时候做衣服的纸并不像是现在的纸一般柔软,反而十分的坚韧,用纸里面包裹着羽毛制品会比棉麻类的更加保暖。唐代一般用纤维强度高的麻纸,宋代用的是耐磨的树皮纸,以楮皮纸为原料,因为耐穿,能抵御风寒,并且便宜,所以受到了贫民人家的追捧。

而对于当时的有钱人来说,他们其实并不怕寒冷,因为他们可以买炭火来取暖,很多人家里都会有地炕一样的东西,哪怕冬天入眠也不怕冷。而他们平时穿着也基本上以皮毛等防寒类比较强的皮革制品为主,出门在外,他们也会准备一些手炉或者足炉来度过冬天,相当于现在的暖宝宝。相对于普通家的穷人来说,有钱人的日子不得不说过得太好。

1957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郊的一座西汉古墓中,得到了一批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叠纸。这叠纸有八十八片,尺寸大小不一,最大的长宽度为十乘十厘米,最小的为三乘四厘米左右。由于这批纸是在灞桥发现的,所以称灞桥纸。这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 纸的用途广泛,不仅可以包裹物品,又是最理想的书写材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人们要问:纸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呢? 在发明纸以前,人们把文字刻在甲骨上。甲即龟甲,骨即牛胛骨及兽骨。上面的文字就叫“甲骨文”。1898年,河南安阳小屯村农民耕地时,无意掘得许多片有文字的“甲骨”,被收购药材的人买了去。第二年,古文字学家王懿荣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从这些甲骨上发现了文字。安阳小屯一带原是殷商的废墟,所以学者认定它是商代的文字。这些甲骨片距今大约已有三千五百多年了,内容大多是商代奴隶主阶级占卜的纪录,所以又叫“卜辞”。自那以后,不断发现,至今已积有十万片以上。 不过,甲骨得来是很费事的,刻字也不大方便,所以使用甲骨的时间不是很长。而且就在商代,除了甲骨外,人们还把文字刻在石头上和青铜器上;同时又大量使用竹木,《尚书》就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所谓“册”和“典”,即为用竹木做的书。 竹木的用法,据古籍记载是这样:先把竹子或木板劈成狭长的小片,用刀在片的表面刮削平滑,然后用笔写上文字。不小心写错了,用刀刮掉重写,就象我们现在写错了字用橡皮擦掉一样。这种写成字的竹片叫“简”。把一片一片的简按文字内容的次序,用牛皮、丝绳或其它什么绳子串连起来,叫“简册”。这在战国时使用得很普遍。最近几十年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南部和甘肃敦煌等地,以及解放后在湖南长沙、山东临沂等地的汉墓中,又大批大批地发现古代的竹木简。这在历史或文物展览会上我们是常常可以见到的。 可是,在简上写字,每个简容纳的字数是很有限的。一般一个简一行,每行多的能写三四十字,少的只有几个字。所以要写的字多了,所用的简也必然要一大批。西汉时的东方朔有一次向武帝上奏章,共用简三千片左右,要两个人抬进宫去。简携带起来也不方便。战国时惠子出门,喜欢带上书走,这些用简编成的书,足足装了五车。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在使用竹木简的同时,春秋战国开始,又用帛来写字,叫“帛书”。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了帛书,有十二万多字。“帛”是一种丝织品,最大的优点是轻便。但帛比竹、木的价格昂贵,一般人是用不起的。所以,它无法在民间推广。因此,人们就要找到一种能为大多数人利用的书写材料。于是,纸就应运而生了。 我国最早的纸是用什么原料作成的呢?东汉的许慎在他写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谈到“纸”字的字源时说:“纸”从系旁。这说明,早期的纸与丝有关,古人称“赫蹏”(xī tī夕蹄)。据古籍记载,公元前12年,汉成帝后宫一个姓曹的女子生了一个儿子,引起了皇后妹妹赵昭仪(“昭仪”为妃子的称号)的嫉妒,把她投入监狱,并派人用“赫蹏”包裹着毒药,上面写了迫她自杀的字。 大家知道,我国的蚕丝业发明得很早,商代以前就种桑养蚕。到西汉前期,丝织业已相当发达。那时人们用茧缫丝外,还做丝绵。做丝绵一般用病茧、次茧。方法是:先把这类茧在沸水中煮过,剥开,洗净,再放在浸于水中的席子上捶打,直到茧衣被捶得稀烂为止。这时除了可以得到丝绵外,由于捶打,席子上还必然会有一层互相交织的乱丝沾着。这层乱丝晒干后揭下来,就成为薄薄的丝片,压平后便可用来写字了。上面这种丝片,后人叫“丝绵纸”,它是做丝绵时的副产品。由于是副产品,大量生产是不可能的,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人们不得不设法去另寻一种可以大量生产的原料。这种原料,不用说,是应当最易为人们得到而又便于加工的。这样,经过摸索、试验,最后终于成功地发明了植物纤维纸。 这种纸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呢?因为古籍上没有留下记载,我们不知道。但是,上面讲到的从西汉古墓中得来的“灞桥纸”,为米**,就是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经反复考证,这座墓最迟不晚于西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因此,可以断定,大约二千多年前我国就已有了植物纤维纸了。当然那时的制作是很粗糙和原始的。 如何把植物纤维纸从粗糙和原始变得更为精细些?这就得提到东汉时的蔡伦了。蔡伦是桂阳(今湖南耒阳)人。他于公元75年进京城洛阳皇宫当太监,后兼任“尚方令”。“尚方令”的职务就是监造和管理宫廷用品,也包括纸在内。这就使他有机会与造纸工匠进行接触,并因此熟悉了造纸的技术。当他看到造纸的技术不够理想时,便设法加以改良,把树皮、麻头、破布、破鱼网等都用来造纸。这些东西不只容易得到,而且比之原始植物来也便于加工。加工的方法是:先把这些东西搅拌石灰,沤过,再放在石臼中舂,把纤维舂散,然后加水煮烂,掺和胶一类有粘性的物质,使纤维互相溶合成浆糊状,再把浆用细廉均匀地捞出,让它干燥。这样便可得到纸了。 蔡伦用这种方法造纸,造出的纸比先前的好了。他于公元105年(东汉元兴元年)上奏给汉和帝,得到汉和帝的赞赏,并把他的造纸方法推广。因为他曾被封为龙亭侯,这种纸便称为“蔡侯纸”。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他死后在他的故乡建立了“蔡侯墓”,传说墓穴里还留有一只石臼,就是蔡伦生前舂造纸原料用的。至今这座墓还矗立在湖南耒阳县城的蔡子湖畔。墓前的牌坊额题“蔡伦之墓”四字,是郭沫若的手书。墓的前院还有蔡侯祠,相传是蔡伦的故宅。 蔡伦改良了造纸术以后,东汉末年又出现了一位造纸能手,名叫左伯。左伯造出的纸勾结细密,洁白光辉,色泽鲜明。 随着纸的广泛应用,造纸范围的原料也扩大了。东晋用稻秆、麦秆造纸,叫“土纸”;又用藤皮造纸,叫“藤纸”或“藤角纸”;北方生长楮树,用楮树皮造纸,叫“楮皮纸”;南方产竹,从宋代开始用竹造纸,叫“竹纸”等等。由于造纸原料范围的扩大,造纸工业自然也就迅速地发展。在魏晋时,已经有人用黄叶汁将纸染成**;南北朝时更有青、赤、绿等各种颜色的纸,十分美观。四世纪起,四川、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地,先后成为有名的纸产地。 六世纪时,造纸技术开始传到国外,最先传到了朝鲜、越南和日本。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唐朝与阿拉伯发生战争,有不少唐兵被阿拉伯俘去。在这些士兵中有造纸工人,他们又把造纸技术传给了阿拉伯,于是阿拉伯也设立了造纸工厂。以后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埃及与摩洛哥,也学到了我国的造纸技术。公元1150年,西班牙有了造纸工场。再后来,德国、英国、荷兰也造起纸来了。 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我国以至世界文化

1、黄麻纸

一种用黄蘗汁染制麻纸而成的古代名纸,由东晋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发明。纸质粗厚,耐久防蛀,常用于抄写经文。

黄麻纸曾经风行于晋、唐,尤其是寺庙、衙门等处,使用者众多。黄麻纸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的第一张染色加工纸,在中国造纸技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发明者是东晋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黄麻纸是他的“业余”发明。

2、宣纸

宣纸是中国独特的手工艺品,具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之特色,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被誉为“国宝”。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

宣纸润墨性好,耐久耐老化强,不易变色。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作画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少虫蛀,寿命长。宣纸自古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

3、硬黄纸

硬黄纸,唐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较名贵的艺术加工纸。用以写经和摹写古帖。唐代人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纸质半透明可用于书画作品摹本的制作。北宋董卣《广川书跋,卷六》“今人不考其实得硬黄纸便谓古人遗墨。

4、水纹纸

古纸名。又名“砑花纸”。这种纸迎光看时能显出除帘纹以外的发亮的线纹或图案。目的在于增添纸的潜在的美。

制法有二:一为在纸帘上用线编成纹理或图案,凸起于帘面,抄纸时此处浆薄,故纹理发亮而呈现于纸上。其二为将雕有纹理或图案的木制或其他材料的模子,用强力压在纸面上。现在各国通用的证券纸、货币纸和信纸等水纹纸,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水纹纸为我国所发明,起源可上溯至唐代,早期水纹纸多用作信纸、诗笺、法帖纸。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五代末、北宋初李建中的“同年帖”,为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水纹纸。由大小二纸联成,小纸呈现透亮的水波纹图案。北宋画家米芾的“韩马帖”,呈现云中楼阁图案,是更为复杂的水纹纸。

5、竹纸

竹纸是以竹子为原材料造的纸,是古代中国人的发明,同时造纸术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古人用竹子造纸书写文章,代替竹简。中国福建宁化县、长汀县、四川省夹江县和浙江省富阳市为竹纸的重要产地。

参考资料:

-纸

  造纸的主要源料多为植物纤维,以竹与木为主,木之纤维柔韧,制成之纸,吸墨较强;竹之纤维脆硬,所制之纸,吸墨性较弱,故以此分为两大类:

  弱吸墨纸类:

  多系竹纤维制成,纸面较光滑,墨浮于表面,不易慢开,所以色彩鲜艳。以牋纸类为主,如澄心堂纸、泥金牋,还有今之洋纸也属之。

  澄心堂纸:

  为南唐李后主所使用之名纸,与廷圭墨齐名。特性平滑紧密,有「滑如春冰密如玺」之称,为弱吸墨纸之上品,差一点的称玉水纸,次差的称冷金牋。「轻脆」,即其特性。

  蜀牋:

  据说西蜀传蔡伦造纸古法,所产蜀牋,自唐以来颇富盛名,如薛涛牋、谢公牋等。据说其地水质精纯,故其纸特优。「谢公牋」以师厚创牋样得名,因有十色,又称十色牋。「薛涛牋」则因涛得名,但此种彩色牋纸,虽系遵古法制成,染色易败,不能传久,为应酬把玩罢了。

  藏经纸:

  藏经纸乃佛寺用以书写或印制佛经者,又名金粟牋,有黄白两种。

  明清人常用之泥金牋、蜡牋,今天已很少见,冷光牋虽为表光之最下者,也很少见了。今天一般都用日本制的鸟子纸,但价格昂贵,又不能持久,实在也并不实用。

  强吸墨纸类:

  多系木质纤维所制,吸墨性强,表面生涩,墨一落纸,极易漫开,书写常加浆或涂蜡,光彩不若牋纸鲜明,较为含蓄,以宣纸类为主。虽然较晚出现,但今已取代牋纸,成为最名贵的书写用纸。

  宣纸与彷宣:

  今日最名贵之书写用纸便是玉板宣了。玉板宣,合桑、短节木头、稻杆与檀木皮以以石灰浸之制成,吸墨性最强,质地最优。宣纸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实不产纸,而是周围诸地产纸,皆以宣为散集地的原因。

  继续来讲名贵的玉板宣。这种纸可不是人人有办法用的,因为它非常吸墨,所以运笔过慢的人,用的就很辛苦了:只要笔稍停,墨就会渗出来,形成一个大大的墨团!但也有人利用它的特性,写出别有风味的字,像包世臣的淡墨书,齐白石的大笔写意画等。

  因为宣纸过于吸墨难写,所以就有人加以改良:或用砑光,或加胶矾,还有加浆而成的。经过改良之后的宣纸吸墨性略减,比较容易书写。

  毛边纸、元书纸与棉纸:

  宣纸昂贵,一般习字时多用毛边纸。这种纸本来是用于印书的,但因为纸质好,有人买了书之后裁来练字,所以称为「毛边纸」。此纸所用原料,以竹为主,色呈牙黄,质地精良,和我们今天中小学生习字簿所用的机器制毛边纸有很大的差距。元书纸和毛边纸近似,但今已无闻。本省所制的棉纸也可以算是这一类,质地渐佳,颇具韧性,价格亦不甚贵,可以做为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

  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们皆知,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但近年的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这些右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

  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考古发现,在中国西汉初年就出现了比较成熟的纸,[6]如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一些纸上的墨迹字体说明当时已用于文书的书写。[7]纸发明后,逐渐改变了“简重而帛贵”的现状,[8]在促进人类文明进程同时,使中国书法寻找到最好的载体和表达方式,并促成其成为一门重要的东方艺术。

  二 书画用纸的历史拓展

  汉代蔡伦全面发展和革新的造纸术开始用于书契,这段时期基本上是帛与纸兼用。东汉末(公元 185年左右),书法家左伯发展了“蔡侯纸”而创出了被人称为“研妙辉光”的“左伯纸”,并多为书法家采用,使书法家用纸书情达意获得新的推进。对此,唐代张怀瓘有评论说:“左伯字子邑,山东东莱人,特工八分。擅名汉末,又甚能作纸”。[9]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的运用开始更为自觉,纸的用量逐渐超过帛简。[10]因时代久远,魏晋时期的纸张大多不可考。到了晋代(公元4世纪),纸已成为书法家主要的书写材料,纸写本大量增加。书法大家钟繇、王羲之等大多用纸恣意书写。刘义庆撰《世说新语》说:“王羲之书兰亭序用蚕茧纸,纸似革而修也”,清晰地说明王羲之书写《兰亭序》用的是蚕茧纸,[11]从而得以自由书写高迈精神并获得飘逸跌宕的艺术精品。蚕茧纸的特征为写字后墨透纸背,光滑爽利。现在已很难见到晋代蚕茧纸,所能见到的是宋代的蚕茧纸,纸色浅黄类似茧丝外观,槠皮加工而并非蚕茧所造,纸质很薄而正面光滑,纤维交织均匀,抗虫蛀寿命长,实为纸中上品。唐代韩愈《石鼓歌》说:“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说明在王羲之时代,书法家用纸写书法已经比较普遍。唐·蔡希综说:“陶隐居云:‘右军此数帖,皆笔力鲜媚,纸墨精新,不可复得’。”[12]这一时代的画家,仍然用绢作画,选用纸张作画是更晚一些的时代了。[13]晋南北朝的纸多为麻料制成,如晋代陆机《平复帖》就为麻纸所书。米芾《书史》考证古代名书法家所写字帖用纸,晋南北朝以麻纸粘纸为主,所写的大量经文基本上纸本,纸张对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作用巨大。(图例:东晋陆机《平复帖》,麻纸本;晋代《法华经》残卷,麻纸写本;《律藏初分》(西凉建初十二年,416年,麻纸写本)。

  唐五代进一步扩大书法用纸的品种,如用麻类、诸树皮、桑皮、藤皮及少量其他皮料。唐代韩滉《五牛图》卷、唐代杜牧《张好好诗》卷,皆为纸本麻料,纸质光滑,质量甚佳。其时纸张的种类甚多,诸如麻纸、格纸(或名香纸)、剜藤纸、桑根纸、网纸、由拳藤纸、茧纸、密香纸等,皆为书家所喜爱。澄心堂纸代表了唐五代书画纸的高水平,为南唐李后主所使用之名纸,与廷圭墨齐名,平滑紧密,吸墨较弱,有“滑如春冰密如玺”之称。马宗霍《书林藻鉴》载:“唐代书家之盛,不减于晋。专立书学,实自唐始”。米芾《书史》中记载鉴定澄心堂纸真伪的方法:“古澄心堂水洗浸一夕,明铺于床上,浆硬已去,纸复元性”。唐代还有一种较厚的纸称“硬黄纸”。唐人《临王羲之快时晴雨帖》就是使用的硬黄纸。唐人写经大多数是用黄柏水染成的**纸本。赵希鸽《洞天清录集》“硬黄纸唐人用以书经,染以黄基,取其辟以其流加浆,泽劳而滑,故善书者,多取以作字”。明代唐寅《六如居士画谱》说:王思善云:“唐有硬黄纸,唐人以黄pi染之,取其辟蠹,其质如浆,光泽莹滑”。[14](图例:唐官方文书,硬黄纸;唐韩滉《五牛图》,桑皮纸;唐杜牧《张好好诗》,麻纸本;唐冯承素《兰亭序》神龙年间摹本,皮纸本)

  宋元时期已经有了砑花纸和粉笺纸。北宋李建中《同年帖》,纸有中等帘纹,本幅后边有一条砑花纸,这是我们见到过的最早的砑花纸;北宋薛绍彭《元章召饭帖》所用的纸是最早的粉笺纸。元代的纸与宋代差别不大,造纸方法已趋成熟,诸纸皆备。(图例:宋赵佶《夏日诗》,皮纸本;宋苏东坡《人来得书帖》, 构皮纸本;宋米芾《苕溪诗》卷,楮皮纸本;宋李建中《同年帖》,水纹纸本;宋《大方广佛华严经》,藏经纸本;宋杨无咎《四梅图》(局部)桑皮纸本;宋《文选》,皮纸印本;元朱德润《秀野轩图》(局部)皮料纸)》

  明承元代造纸技术。明初宣德皇帝朱瞻基的书画,所用之纸被称为宣德笺,这种纸光滑洁白,细润耐用。明初有大片洒金纸,明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小金片和金星纸,明代后期、清代初期又发展为泥金笺。明代高丽镜面笺纸大量运用,文征明的《行书诗》卷本幅质地为高丽镜面笺纸,明代后期董其昌喜用这种纸,纸光滑细润,作书绘画,得心应手。(图例:明万历间羊脑签纸;明万历间磁青纸)

  到了清代,纸张品类的之繁盛,可谓蔚为大观:“凡举侧理纸、赫号纸、松花纸、凤尾纸、香皮纸、玉屑纸、蔡伦纸、澄心堂纸、桃花笺纸、鱼卵纸、蓝纸、左炎右刀藤笺纸、麻面纸、滕骨纸、金花纸、乌丝纸、白藤纸、白麻纸、黄麻纸、洪儿纸、百韵笺纸、青白笺纸、金凤纸、鱼肌签纸、雁头签纸、鄱阳白纸、女儿青纸、硬黄纸、红签纸、松皮纸、芨皮纸、霞光纸、布头签纸、左水右完花签纸、小签纸、麦光纸等三十六种”。[15](图例:清康熙皇帝御笔,皮纸本;清乾隆皇帝御笔,仿金粟山藏经纸;清《佛说无量寿经》瓷青纸泥金写本;清刘墉《久安室妙墨》,罗纹纸;清吴让之《墨竹图》,蜡签本;清吴凤藻行书七言联,黄蜡签纸;清孙星衍篆书七言联,洒金宣纸;清曾国藩行书,洒金蜡签纸;清冯桂芬书法,开化纸;清郭尚先册页,洒金宣;清翁方纲书法,梅花玉版笺;清刘统勋书法,仿澄心堂纸;清徐桢花鸟扇面,罗纹洒金宣纸;清郑孝胥信札,秋菊笺纸;民国蔡元培行书七言联,宣纸;民国王仁俊信札,虎皮宣纸;民国吴湖帆行书联,玉版宣纸;现代徐悲鸿对联,罗纹纸)。

  简单的结语:书法与纸互动的意义

  随着文字书法和纸张历史的演进,纸张在书法创作中大量应用,并不断发明创造新的形式和新的质料。使得书法家们心手双畅,抒情达意,创作出中国历史长河的中的书法精品。加之,东西方交流的增加和畅通,纸张的制造不但在中国达到鼎盛和空前普及,而且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中亚阿拉伯、开罗等地,对东南亚、中亚和欧洲文明发展中的纸张使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东方书法艺术与纸张的互动和世界性传播,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东晋 陆机《平复帖》 麻纸

  晋代 《法华经》残卷 麻纸写本

  麻纸写本《律藏初分》(西凉建初十二年,416年)

  唐代 官方文书 硬黄纸?

  唐代 韩滉《五牛图》桑皮纸

  唐 杜牧《张好好诗》卷 麻纸

  唐 杜牧《张好好诗》卷 麻纸

  唐 冯承素《兰亭序》神龙年间摹本 皮纸

  北宋 米芾《苕溪诗》卷 楮皮纸

  北宋 书东坡《人来得书帖》 构皮纸

  宋蔡襄 澄心堂帖行书

  北宋 赵赵佶《夏日诗》 皮纸

  北宋 李建中《同年帖》水纹纸

  宋 《大方广佛华严经》 藏经纸

  宋代 《文选》五臣注 皮纸印本

  南宋 杨无咎《四梅图》(局部)桑皮纸

  元 朱德润《秀野轩图》(局部)皮料纸

  明万历 羊脑签纸 黑如漆明如镜 写经

  明万历 磁青纸

  康熙皇帝御笔 皮纸

  清乾隆 瓷青纸泥金写本《佛说无量寿经》

  乾隆皇帝御笔 仿金粟山藏经纸

  清乾隆 刘墉 久安室妙墨 罗纹纸

  清 翁方纲书法 梅花玉版笺

  清 成亲王书法 黄蜡签纸

  清乾嘉间 吴让之墨竹图 蜡签

  清嘉庆 吴凤藻行书七言联 黄蜡签纸

  清嘉庆 孙星衍篆书七言联 洒金宣纸

  清道光 冯桂芬书法 开化纸

  清道光 郭尚先册页 洒金宣

  清咸同年 曾国藩行书 洒金蜡签纸

  清代 刘统勋书法 仿澄心堂纸

  清末 徐桢花鸟扇面 罗纹洒金宣纸

  清代 郑孝胥信札 秋菊笺纸

  民国 蔡元培行书七言联 宣纸

  民国 王仁俊信札 虎皮宣纸

  民国 徐悲鸿对联 罗纹纸

  民国 吴湖帆行书联 玉版宣纸

  灞桥纸:

  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出土了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古纸。出土时,这是一叠纸片,有大有小,最大的有10×10厘米,最小的有3×4厘米,米**。经过反复科学检验,发现它主要是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制成的,也就是说,这是“植物纤维纸”。这座古墓最迟不晚于汉武帝时,即前140年至前87年,因此可以断定,在二千多年前,即公元前2世纪,我国已经生产并使用植物纤维纸了。这种灞桥纸,是考古发掘出来的世界上最早的纸。

  蔡伦纸:

  蔡伦,汉代造纸术发明家,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市)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宫为宦。东汉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元兴元年(105)发明造纸术。他总结前人经验,始有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造纸,称“蔡侯纸”,对改革和推广造纸术有很大贡献,后世传为造纸术的发明者。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左伯纸:

  在蔡伦以后,别人又不断把他的方法加以改进。蔡伦死后大约八十年(东汉末年)又出了一位造纸能手,名叫左伯。他造出来的纸厚薄均匀,质地细密,色泽鲜明。当时人们称这种纸为“左伯纸”。可惜历史上没有把左伯所用的原料和制造方法记载下来。

  藤纸: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产量,质量与日俱增。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

  附:纸的历史

  纸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在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纪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来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简牍)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木太笨重,于是便导致了纸的发明。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1957年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了一批称之为"灞桥纸"的实物,其制作年代当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之后在新疆的罗布淖尔和甘肃的居延等地都发掘出了汉代的纸的残片,它们的年代大约比东汉建初至元兴年间的宦官蔡伦所造的纸要早150年至200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纸的发明虽很早,但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政府文书仍是用简牍,缣帛书写的。至献帝时,东莱人左伯又对以往的造纸方法作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纸张质量。他造的纸洁白,细腻,柔软,匀密,色泽光亮,纸质尤佳,世称"左伯纸",其中尤以五色花笺纸,高级书信纸为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产量,质量与日俱增。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纸面有明显的纹路,其纸紧薄而匀细。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东阳有鱼卵纸,又称鱼笺,柔软,光滑。江南以稻草,麦杆纤维造纸,呈**,质地粗糙,难以书写。北方以桑树茎皮纤维造纸,质地优良,色泽洁白,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称棉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鱼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因当时把鱼网破布划为麻类纤维,所以统称麻纸。

  为了延长纸的寿命,晋时已发明染纸新技术,即从黄蘖中熬取汁液,浸染纸张,有的先写后染,有的先染后写。浸染的纸叫染潢纸,呈天然**,所以又叫黄麻纸。黄纸有灭虫防蛀的功能。

  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了。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 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来画像修谱。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由此可以断定: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时候就比较盛行了。唐代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和北宋时的澄心堂纸等,都是属于熟宣纸一类。嗣后宣纸一直是书写,绘画不可缺少的珍品,到明清以后,中国书画几乎全用宣纸。

  同时,由于发明了雕版刷术,大大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造纸区域进一步扩大,名纸迭出,如益州的黄白麻纸,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纸,均州的大模纸,蒲州的薄白纸,宣州的宣纸,硬黄纸,韶州的竹笺,临州的滑薄纸。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栈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韧皮纤维作为造纸原料,这种纸纸质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

  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经过砑光,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还有一种硬白纸,把蜡涂在原纸的正反两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块碾压摩擦,使纸光亮,润滑,密实,纤维均匀细致,比硬黄纸稍厚,人称硬白纸。另外政治家填加矿物质粉和加蜡而成的粉蜡纸;在粉蜡纸和色纸基础上经加工出现金,银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纸品,称做金花纸,银花纸或金银花纸,又称冷金纸或洒金银纸;还有 色和花纹极为考究的砑花纸,它是将纸逐幅在刻有字画的纹版上进行磨压,使纸面上隐起各种花纹,又称花帘纸或纹纸,当时四川产的砑花水纹纸鱼子笺,备受文人雅士的欢迎。另外,还出现了经过简单再加工的纸,著名的有薛涛笺,谢公十色笺等染色纸,金粟山 经纸,以及各种各样的印花纸,松花纸,杂色流沙纸,彩霞金粉龙纹纸等。

  五代制纸业仍继续向前发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纸,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纸;此纸"滑如春水,细密如蚕茧,坚韧胜蜀笺,明快比剡楮"。这种纸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自首至尾匀薄如一宋代继承了唐和五代的造纸传统,出现了很多质地不同的纸张,纸质一般轻软,薄韧,上等纸全是江南制造,也称江东纸。纸的再利用开始于南宋,以废纸为原料再造新约,人称还魂纸或熟还魂纸,具有省料,省时,见效快的特点。

  元代造纸业凋零,只在江南还勉强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纸业才又兴旺发达起来,主要名品是宣纸,竹纸,宣德纸,松江潭笺。清代宣纸制造工艺进一步改进,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纸。各地造纸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种原料,制造的纸张名目繁多,在纸的加工技术方面,如施胶,加矾,染色,涂蜡,砑光,洒金,印花等工艺,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 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康熙,乾隆时期的粉蜡笺,如描金银图案粉蜡笺,描金云龙考蜡笺,五彩描绘砑光蜡笺,印花图绘染色花笺,三色纸上采用粉彩加蜡砑光,再用泥金或泥银画出各种图案。笺纸的制作在清代已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

  另外,我国从晋代开始朝廷就从邻国接受贡纸,如南越进贡的侧理纸(或称苔纸),是以海苔为原料,加上味甘,大温,无毒的侧理制成的越南纸。朝鲜进贡的高丽纸,鸡林纸为历代统治者所喜爱。到清代则有朝鲜的丽金笺,金龄笺,镜花笺,竹青纸,越南的苔笺,日本的雪纸,奉书纸,西方的金边纸,云母纸,漏花纸,各色笺纸,回回各色花纸等。

  宋代“合页”是指书籍印刷装帧技术。

  由于纸张的广泛应用和印刷术的提高,宋代纸质书籍印刷及装帧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受皮纸、竹纸等纸张的材质限制,只能够单面印刷,即书页单面有文字,另一面为空白。为了不影响阅读,宋人发明了合页装订。

  所谓“合页”,就是在一个单印张上排印两个页面,预留中折线和适当的边距;印好后,将印张的文字面朝外,按中折线对折,就是“合页”。合页的两面都有文字。再将合页按序数叠合,在右侧的装订线上打眼(竖排版书籍是从左面翻页的),穿上纸捻(后改为线绳)切掉余边,包上书脊即成。

  宋代的“合页”印刷装帧技术一只延续到清末民初,双面印刷出现之后才被淘汰。现今的图书档案部门保存的古籍,大部分都是合页的。‍

纸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中国的造纸术为世界贡献了一个文化瑰宝。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之中,纸是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宦官蔡伦的造纸术发展到今天也有两千多年的时间,从植物纤维开创的纸张的历程,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在用纸频繁的今天,反观一下纸张的历史,在宋代开创的纸张发展却别有一番韵味。

北宋期间,为了选用百官,避免官员垄断的现象,科举制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规模宏大。北宋期间的经济水平和粮食产业结构都较为完善和昌盛,宋朝的文人们对于纸张需求越来越大,这也直接推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在北宋,造纸业已经有一条较为完善的产业链,规模和产量都是远超现代的水平的,而且在北宋期间,纸张的种类繁多,还自主研发新的品种,中国古代的造纸业在两宋时期,达到了极盛时期。

布头笺,用碎布制造而成的优质纸张,我们熟知的东坡先生的《东坡志林》是这样记载布头笺的:

北宋的文人们对于纸张的追求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追求,布头笺的质地细腻,适合创作,这一种类的纸是大部分文人们练习写作所常用的纸张,多产于蜀中地区。

这种纸属于纸中的贵族,南唐时期,李煜精选宣纸委托南京特设局加工的一种珍贵的宣纸,在北宋时期,澄心堂纸依然是纸中的贵族,代表地位象征的纸张。

澄心堂纸是我国的纸中“贵族”,属于珍贵的“宣纸”系列,工艺复杂和精密,选料苛刻,稍不满足条件一律不予以加工;其次是加工的复杂,加工的过程中要用到冰,其次用蒸笼和工艺焙干,就如同一个精密的花瓶制作,加工的过程中追求精细,“白首白尾,匀薄如一”,之后交给皇帝李煜保管,想要用纸还得靠皇帝的赏赐,一般人还用不上,有价无市的地位。

宋代的诗人王令还用这样一句话来称赞该纸:“有钱莫买金,但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可见,澄心堂纸在纸中的地位高。

北苑使董源是第一名能使用澄心堂纸的画家,董源的山水画得到了李煜的赏识,董源的山水画能展现出活灵活现的意境,感觉活了一般,董源的山水画也成了澄心堂纸的代言人,澄心堂纸也因为董源的画作,成为了中国历史知名的、名贵的宣纸。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的董源《潇湘图》和辽宁博物馆的《夏景山石待渡图》都是澄心堂纸和山水画的代表佳作。

小竹纸:部分文人的最爱小竹纸是宋代较为普遍的纸张,因为宋代的工艺制作精良,在宋代的小竹纸已经十分的精密和使用,是普遍常用用的纸张,当时备考的学子、诗人都爱用小竹纸,竹子带来的天然优势为竹纸的发展建立了基础,竹纸的工艺制造精良成为了众多文人的喜爱,更有王荆公生平只用小竹纸一种。

在宋代,纸张的品种还受到地域的影响,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还有一方水土养一方纸张的现象,各地的造纸也就地取材,都各具特色和风格,因此地域不同,和原材料不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蜀中(四川)地区以麻(加入布头之类的纤维)为纸,江浙地区以竹子为纸,北方以桑皮为纸,海南以苔为纸等都为地域特产的纸张,到了宋代,工艺进一步加强,纸张的工艺产业链也相对的成熟。

南宋时期,福建地区的竹纸工艺是沿海一带的造纸中心,宋代的经济中心在南方,竹纸也顺应时代的发展是造纸的中心,闽南地区竹林茂盛,河流居多,天然环境优渥,四季如春的闽南地区根据地形的优势成为了竹林的生产地,自然而然的成为来到竹纸也的龙头产地。

春夏交替的谷雨时节,是闽南一带的浓密年代劳作时间,竹纸工人和竹农们上山砍竹子,这项规模声势浩大,整个过程延续三、四个月,可见这条产业带动了闽南地区大部分的经济环境。

两宋时期在大力开展闽南竹林产业链的同时,并对竹纸产业有一定的创新,而且在性价比上得到的升华,其中就有产于唐代的彩笺纸。在唐代的彩笺纸的原料过于繁多,宋代改良后彩笺纸的原料能用竹子代替,开启的了彩笺纸的新篇章。

毕竟纸张源自于竹,避免不了虫子的问题,在南宋时期,闽南建阳地区的造纸坊领会防蛀工艺,在竹子浸泡的过程当中,放入罗椒果水浸泡,浸泡后产出的竹纸,不仅带有一股芳香,而且带有强劲的防虫功效,称为:“辣椒纸”。

防蛀的藏经纸也是当时的新型纸张的产业,当时佛教和道教盛行,这种藏经纸是能长时间储存的,十分方便当时的佛经、道教书刊的印刷。

这种纸张以丝蚕为原料,用黄蘖汁进行染色,成品后呈现金**,黄蘖汁的功效能抗虫蛀水渍,纸性坚韧,加上打蜡后,纸张光滑有韧性,也方便储存的,成为了当时佛教和道教的打印纸。

纸张产业链

巴蜀天池的布头笺的产业链在今四川成都一带的平原地区,眉山地区,有专门为造纸业而生的造纸大户。与闽南地区不同的是,竹纸并不是巴蜀地区的主打,在巴蜀地区的造纸原料主要以麻为原料,在其中加入了布的纤维制品,让纸变得更有韧性、更光滑,这种纸名为布头笺,是巴蜀一代的文人雅士的大部分用纸。

杭州余杭的皮纸张产业链余杭以藤为纸,余杭的皮纸以藤为原料,藤坚韧的品质也在纸张的方面有了很好的体现,十分的耐磨,甚至有人将藤纸做成衣服穿戴,《渑水燕谈录》中“两浙地区,多造纸袄为衣”,这样的皮质也作为纸张产业链的代表,用冬季冰冻的河水浸泡而成,不仅坚韧,而且十分的干净通透,皮纸制品的品质相当的不错。

徽州匹纸产业链匹纸被誉为纸张界的巨物,皮纸长度10-15米左右,纸张上下,均匀饱满,薄厚一致,拥有超强的韧性,纸浆和纤维强度都具有很高的要求,在当时必须要大型的造纸工坊才能制作。

在宋代,依据匹纸的条件下,还开发出了名为“鱼子笺”的纸,是宋代开创的水纹纸,该纸张的长度下,纸仿佛是彩色的工艺品,纸上有透亮的波纹,还有各种山水、鸟兽等图案,这样的纸就仿佛是一张名画,这样的造纸工艺比欧洲的水纹纸还要领先两个世纪。

造纸新纪元

宋代的软化工艺我们知道,竹子的纤维十分的坚硬,为什么宋代能提升造纸业的机会,宋代也作为古代历史上开创造纸业的行业巅峰,也造就了一段历史,而在宋代的产业之中,发明了独特的纤维处理方法。

造纸业到了两宋时期,因为造纸工艺的新进展,使得造纸业的达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两宋期间,在余杭地区研制出了以竹茎为原料的造纸工艺,将造纸方面的处理纤维硬化的问题解决了,这使得能造纸的材料多了,不用拘谨于一种材料,几乎只要是植物的茎秆都能用来造纸。

原材料的种类增多和增加,让两宋时期的造纸业得到了质的飞跃。这期间,造纸业的工艺手段逐渐的成熟,全国各地都新型造纸业的发展。

宋代印刷业随着造纸业的产量增加,科举制度的兴起,不断涌现的进考的考生,让宋代的读书、考卷等文字方面的需求量增加,两宋期间的印刷业业绩也不断的攀升,雕版印刷是当时社会上的主流,在当时作为的书坊主要是三个方面刻印:官刻、私刻以及寺刻。

官刻:顾名思义,就是为官员、衙门府邸等为政治而制作,承印官方颁布的隶书,和历史方面书籍;

私刻:当时有相当多的私塾,需要刻印相关的书籍给考生熟读;

寺刻:当时宋代统治者们注重道教的发展,佛教的发展也如火如荼,要大量的书籍,印刷业在当时也是发展得相当的不错的,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印刷业也开始变得平民化。

宋代印刷业主打的是雕版印刷,宋代的发展也是中国书籍的一次大事件,极大的推动了文化传播历史。宋代的文化推动影响到了中国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发展。其次由于造纸工坊的增多,私人的刻印坊也不断增多,刻印坊的增加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经济的增长。

在宋代,私人的书作坊被称为“书坊”,是集印刷书籍、出售书籍为一体的多功能作坊,能提供很大程度上的便利。这些“书坊”主很大一部分都是藏书爱好者,有很多名目新的书籍。

这类书籍,刻印快、与时俱进,在民间的销量还很广,书坊还有各式各样的分工,就如同“现代化”管理一般有条有序,但是就是官方印刻的书籍不能私自印刻,得得到官方的同意和公章,十分的严格,当时的寺刻也是这样的格局,与私人书坊不同的是,寺院只印刻佛经,而且佛经的数量还很高。

宋代在造纸业的上的突破,推进了中国印刷、文化历史的进程,各种纸的种类的开创先河都是宋代人民的智慧结晶,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造纸业和印刻业的发展,经济方面同样也得以发展。

其次,书籍的产量也得以增加,在潜移默化之中推进了文化方面的发展,宋代的发展也成为了整个造纸行业的跨越点,为此后的中国文化的发展更上了一个层次,从全局角度来看,宋代的纸业发展是“纸”的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