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什么台风在江苏登陆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历史上有什么台风在江苏登陆过。,第1张

1、5010台风,北京时间1950年7月24日8时生成于北纬21度,东经1305度,生成时的中心风速20米/秒,中心气压990百帕;1950年8月1日登陆江苏启东。

2、5411号台风,北京时间1954年8月19日14时生成于北纬137度,东经1454度,生成时的中心气压1006百帕;1954年8月25日登陆上海。

3、8406台风艾德(英文名:Eddie),于北京时间1984年7月25日8时生成于北纬287度,东经135度,生成时的中心风速15米/秒,中心气压997百帕;1984年7月31日登陆江苏如东。

4、8509台风”麦姆依“(英文名:Mamie),于北京时间1985年8月14日14时生成于北纬235度,东经123度,生成时的中心风速10米/秒,中心气压1000百帕1985年8月18日登陆江苏如东。

5、9414台风”道格“(英文名:DOUG),于北京时间1994年8月1日14时生成于北纬15度,东经144度,生成时的中心风速12米/秒,中心气压1006百帕;1994年8月13日登陆江苏如东。

台风泰培(typhoon

tip)是有确切纪录以来影响范围最大(第二大是台风温黛),强度最强的热带气旋,且因其生成位置位于西太平洋,因此被称为超级台风泰培(super

typhoon

tip)。日本1979年的大范围洪灾就是由这个台风造成的。当时日本国内一向不以命名称呼台风,所以当时日本气象台对内称呼该台风为第20号台风,并在记录里记为昭和54年第20号台风。

  发展历程

  ★泰培的前身是一个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低气压。根据纪录,它于1979年10月4日0时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丘克岛东南面海域上产生。在格林尼治标准时0时(下同),它位于北纬63度,东经15410度。

  ★10月6日0时,热带气旋泰培加强为热带风暴,被联合台风中心编号为1979年太平洋台风季的第23号热带低气压,日本气象台正式命名为台风20号。

  ★10月9日18时,风力加强至台风程度。

  当台风泰培进入一个非常适宜其增强的海域以后即迅速增强,在42小时内从第一级台风增强成为第五级台风。它于10月11日6时风力达至超级台风程度,其近中心最低气压由996毫巴快速降至896毫巴。同时台风的环流半径创纪录地达到了1,350英里(相当于2,170

公里),几乎可以覆盖大半个美国本土,而它的达到台风强度的风暴圈半径也达到了675英里(相当于1,085公里)。形象地说,如果一个同样大小和规模的飓风正面袭击佛罗里达南部的话,那么它的强大风力最北可以影响到北卡罗来纳州的夏洛特,最南可以达到墨西哥尤卡坦州的梅里达(mérida,

yucatán)和牙买加的金斯敦。

  ★10月12日6时,泰培夺得观测史上的最低中心气压纪录,只有870百帕。最大风速达到70m/s,而风速达25m/s以上的暴风圈半径更有300km之阔。当时泰培的强度还未有丝毫减弱的迹象,最终其中心风力最高达到了305公里/小时(85米/秒)。这两项量度均创下了历史纪录,至今仍无热带气旋能够打破。

  ★10月13日,泰培风力开始减弱,但仍然是一个四级台风,平均风力亦有36m/s。

  ★10月19日,泰培在日本近畿和歌山县的白浜町附近登陆。当时泰培已减弱成为一个一级台风,但当时的中心气压仍有965百帕、平均风速亦有35m/s。

  ★随后泰培横过日本九州、并在日本北海道钏路市附近再次登陆。

  ★泰培减弱为温带低气压后再度增强,于10月20日15时录得气压950百帕。随后风暴沿阿留申群岛向东前进,于22日踏入西经范围。

  ★这个台风的大型暴风圈非常广阔,可以把日本最主要的四个大岛都纳入它的暴风圈内。它的影响范围也非常广阔:从最南的北纬5度、到转为温带气旋前的北纬45度;最西达到东经133度,而成为温带气旋后,更越过国际换日线。

  ★首都圈遭受暴风雨吹袭,铁路及高速公路等交通工具通通处于瘫痪状态。在千叶县馆山市则录得最大瞬间风速为50m/s,东京则录得382m/s。

  ★北海道网走市录得374m/s的最大阵风。在北海道东部,渔船相继遭险沉没。在钏路市,死者及失踪者共有67名。

  ★纪伊半岛录得超过900毫米的雨量纪录。

  被害状况

  ★110人死亡、5人失踪、543人受伤

  ★139栋房屋倒塌,另有1,287栋受损

  ★耕地受害25,451公顷

  ★船舶受损19支

  ★日本的农业和渔业造成了数百万美元的重大损失。

台风,即typhoon ,在美语中指发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热带暴风。若追溯其语源,也许很少有单词能像typhoon 一样表明汉语、阿拉伯语、东印度语和希腊语的多国语言背景。 希腊单词typhon 既是风神的姓名又是意为“旋风,台风”的普通名词, 被借入到阿拉伯语(就象在中世纪时许多希腊语单词进入阿拉伯语一样,那时,阿拉伯人的学问保存了古典的风格,同时在把它传向欧洲时又有所扩充)。Tufan,希腊语的阿拉伯语形式,传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语言,11世纪时讲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来。这样,阿拉伯语单词的衍生,从印度语言进入英语(最早记载于1588年),并以如touffon 和 tufan 的形式出现于英语中, 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风暴。在中国,给了热带风暴的另一个单词—台风。汉语单词的广东语形式toi fung 同我们的阿拉伯语借用词相近, 最早以tuffoon 的形式于1699年载入英语。 各种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后变成了typhoon。

目前台风的命名规则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制定并使用的,命名过程中有14个容易受到台风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参与,每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提出10个台风名字,总共是140个台风名字,后将名字按英文字母排列并循环使用。

台风是怎么命名的是谁给命名的

目前参与台风命名的14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柬埔寨、中国、朝鲜、香港、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越南。

根据记载,最早给台风命名时间是在十九世纪初期,当时加勒比海中各个岛屿上的居民根据台风发生的时间,采用了与之相对应的圣历时间来给台风命名。

1 从1949年以来,历史上最早记载的灾害性台风为4906号台风(4906指1949年第6号台风,5612指1956年第12号台风,0608指2006年第8号台风,以此类推),4906号台风先后登陆浙江、上海、山东、辽宁,整个华东沿海地区都受到了台风的影响,死亡人数众多,难以统计。

2 历史上给中东部地区带来最大灾难的就是著名的5612号台风了。1956年7月26日,一个巨大的低压区开始在马里亚纳群岛附近酝酿,并向北移动。关岛一连几天阴云密布。种种迹象都表明一个庞然大物即将生成。7月28日,这个低压区发展为台风,编号5612,名称为WANDA(温黛)。在副热带高压的引导下,5612稳定地向西北方向移动。良好的水温使这个台风迅速增强,在7月底,WANDA增强为超强台风,并且还在增强,最终风力达到了82m/s(21级)。5612号台风也成为1949年以来第二强的台风。8月1日,台风靠近浙江沿海,强度略有减弱,并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8月1日16:00以后,整个浙江笼罩在温黛的10级暴风圈中。公元1956年8月1日晚24时(即8月2日00:00),5612号台风WANDA(温黛)在浙江省舟山专区象山县南庄登陆,登陆时风力在17级以上(65m/s)(CMA认定登陆时气压为923hPa,风力55m/s)。现普遍认为象山半岛上可能出现了60m/s左右的平均风速,甚至更有阵风超过70m/s的说法!WANDA登陆浙江后,浙江变成了一片废墟,3600多人死亡。然后WANDA深入内陆,暴风圈依然广阔,北到天津,南到厦门,西到秦岭,衡阳,都覆盖在WANDA的8级大风之下,而安徽境内部分气象站依然能记录到12级阵风。西北太平洋上丰沛的水汽此刻化为暴雨,被WANDA倾洒在三分之一的国土上。华北平原暴雨成灾,太行山麓的平山县狮子坪24小时降雨385毫米,海河发生大洪水。北京亦受到强降雨侵袭,24小时雨量4348毫米,造成大兴42个村庄过水,永定河水位暴涨。在北方冷空气的配合下,WANDA甚至影响到了东北的松花江一带,4人死亡。8月3日之后,WANDA经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减弱后的低压消失在陕西榆林与内蒙古的交界处。风停了,雨歇了,潮水退却了,然而留在华夏大地上的却是满目疮痍……这场空前的浩劫在全国共造成超过5000人遇难,仅浙江就有4925死于非命,17万余人受伤,220万幢房屋受到不同程度毁坏,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当然,实际遇难的人数可能更多。“八一台灾”50年后,南庄平原上树起了一座纪念碑,以示永远铭记。

3 5904号台风,自西北太平洋生成以后稳定向西移动,海上的最低气压降到了884hPa,登陆台湾东部沿海时气压930hPa,风力至少有55m/s(16级)。5904号台风穿过台湾海峡后登陆福建。5904号台风的风力极强,历史上最强的台风为7920号“泰培”(870hPa,85m/s,22级风),如果说泰培是名副其实的大神,那在1959年8月,曾经有过那么一天,她让泰培的宝座摇摇欲坠。

4 6005号台风,自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一路擦边北上,登陆山东和辽宁,并深入到辽东湾最北部,给辽东湾附近的地区,带来猛烈的洪水和巨大的灾害。

5 6213号台风,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进入南海后正面袭击香港,珠江口发生大洪灾,引发严重风暴潮,130人死亡,600多人受伤,香港仿佛成为末日一般的景象。香港大老山观测到最大阵风789m/s,是全国的最大风速纪录。随后台风深入粤西内陆,总共死亡人数434人。

6 6903号台风是历史上登陆广东最强的台风。台风在靠近CMA(中国气象局)的24小时警戒线时迅猛加强,最低气压降到了896hPa,最大风力75m/s,丝毫不比41年后的超强台风“鲇鱼”弱。在1969年7月28日11时,6903号台风VIOLA在粤东汕头的惠来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为936hPa,风速53m/s。广东大部出现了12级以上的狂风,风力之强,暴雨之猛,是1949年以来没有过的。汕头一带的人们仿佛见到了世界末日一般,除了狂风暴雨,天地茫茫,看不到任何其他的景象。汕头市区平均进水2-3米,郊区甚至达到4米以上。也许传说中的1922年大台风带走了7万人的生命,但6903号台风造成的灾难依然不比1922年弱多少。妈屿验潮站刻下的潮水水位超过了1922大台风22厘米,而汕头市区也有不少地方至今还保留着1969年的潮水痕迹。台风登陆后继续深入内陆,直到7月31日才在云南消散。6903号台风造成数千人死亡。

7 7203号台风,1972年7月初在远洋低纬度洋面上生成。初期向西北方向移动,后来在太平洋上划了一个小圈,转向东北方向移动。按理说,台风一旦转向东北方向移动,基本就会一路狂奔下去,不再回头。然而,7203意外地又打了一个转,转为向偏北方向移动,临近日本时,转为偏西路径。后来在进入东海前后,在琉球群岛一带华丽丽的又转了一大圈,之后就义无反顾地直奔山东半岛,擦过成山头(CMA认为登陆山东荣成)以后,突然掉头向西,深入渤海湾,7月27日登陆天津塘沽。最后台风深入到北京市区,穿过河北和内蒙古,在蒙古国消散。7203号台风是一个神奇的台风,是西北太平洋上生存期最长的台风,也是有纪录以来唯一登陆天津市的台风,唯一能深入蒙古的台风。因为天津市位置特别靠里,又在北方,有渤海湾作为天然屏障,台风极难登陆。京津地区普降大到暴雨,北京东北部出现大暴雨,京津普遍出现6-7级大风,北京多地山体滑坡、泥石流。因华北地区缺少防台经验,7203号台风从渤海湾登陆,给环渤海一带地区的人们,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以下为7203号台风Rita的路径图。

泉州现有明确记载台风登陆第一例,时间是1884年7月12日,登陆地点——惠安。

另外,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八月,泉州大暴风雨,海水冲上陆地,毁坏庄稼庐舍,为泉州首次史载风暴潮。

至于是否因台风引起,不得而知。

2010年第10号台风“莫兰蒂”于9月10日3时30分在我省石狮市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75百帕,近中心最大风力12级(35米/秒)。

2004年,“艾利”登陆石狮时近中心风力12级,风速33米/秒,三出三进泉州。

(同年有个“南玛都”于12月3~4日影响福建乃至泉州,是有记录以来影响福建乃至泉州最晚的一个台风。

2006年,“格美”台风先 ,后以台风强度在晋江围头登陆,登陆时近中心风速33米/秒(12级)。

2007年,超强台风“圣帕”以强台风身份 后,又以台风强度登陆惠安,中心风力达33米/秒(12级)。

只不过登陆惠安时,它已是一个空心台风,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堪比2006年“桑美”的超强台风,在登陆时表现如此温和,而不是狂风暴雨的原因。

2009年第3号强热带风暴“莲花”6月21日夜登陆晋江东石。

2000年“碧利斯”

最闭塞的台风1959年“艾瑞丝”致死728人 

最声东击西的台风2001年“飞燕”偷袭福清

最悲情的台风1969年 “爱尔斯”中秋酿永别

最能复制的台风1990年“黛特”拷贝“爱尔斯”

来得最早的台风1977年“露丝”6月就来

天象是指古代对天空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泛称。包括太阳出没、行星运动、日月变化、彗星、流星、流星雨、陨星、日食、月食、激光、新星、超新星、月掩星、太阳黑子等。

我国古代天象记录,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尤其是关于太阳黑子、彗星、流星雨和客星的记载,内容丰富,系统性强,在科学上显示出重要的价值。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天文学者勤于观察、精于记录的工作作风。

我们的祖先极其重视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据《尚书·尧典》记载,帝尧曾经安排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恭谨地遵循上天的意旨行事,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了解掌握人们和鸟兽生活情况,根据季节变化安排相应事务。

尧推算岁时,制订历法,还创造性地提出设置“闰月”,来调整月份和季节。

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在传说中的尧时已经有了专职的天文官,从事观象授时。史载尧生于公元前2214年,去世于公元前2097年,享年117岁。他为我国古代天文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尧帝时期开始,我国古代就勤于观察天象,勤于记录。在长期的观察中,古人对太阳黑子、彗星、流星雨、客星,以及天气气象的记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古代天文学遗产,使我们看到了古代的天空,也感受到古代的天气气象。

黑子,在太阳表面表现为发黑的区域,由于物质的激烈运动,经常处于变化之中。有的存在不到一天,有的可达一个月以上,个别长达半年。这种现象,我们祖先也都精心观察,并且反映在记录上。

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黑子记事,是约成书于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精神训》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叙述。踆乌,也就是黑子的现象。

比《淮南子·精神训》的记载稍后的,还有《汉书·五行志》引西汉学者京房《易传》记载:“公元前43年4月……日黑居仄,大如弹丸。”这表明太阳边侧有黑子成倾斜形状,大小和弹丸差不多。

太阳黑子不但有存在时间,也有消长过程中的不同形态。最初出现在太阳边缘的只是圆形黑点,随后逐渐增大,以致成为分裂开的两大黑子群,中间杂有无数小黑子。这种现象,也为古代观测者所注意到。

《宋史·天文志》记有:“1112年4月辛卯,日中有黑子,乍二乍三,如栗大。”这一记载,就是属于极大黑子群的写照。

据统计,从汉代至明代的1600多年间,我国古籍中记载黑子的形状和消长过程为106次。

我国很早就有彗星记事,并给彗星以孛星、长星、蓬星等名称。彗星记录始见于《春秋》记载:“613年7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哈雷彗星记录。

《史记·六国表》记载:“秦厉共公十年彗星见。”秦厉共公十年就是周贞定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67年。这是哈雷彗星的又一次出现。

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平均周期是76年,出现的时候形态庞然,明亮易见。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清代末期的2000多年,共出现并记录的有31次。

其中以《汉书·五行志》,也就是公元前12年的记载最详细。书中以生动而又简洁的语言,把气势雄壮的彗星运行路线、视行快慢以及出现时间,描绘得栩栩如生。

其他的每次哈雷彗星出现的记录,也相当明晰精确,分见于历代天文志等史书。我国古代的彗星记事,并不限于哈雷彗星。据初步统计,从古代至1910年,记录不少于500次,这充分证明古人观测的辛勤。

我们祖先重视彗星,有些虽然不免于占卜,但是观测勤劳,记录不断,使后人得以查询。欧洲学者常常借助我国典籍来推算彗星的行径和周期,以探索它们的回归等问题。我国前人辛劳记录的功绩未可泯灭!

流星雨的发现和记载,也是我国最早,《竹书纪年》中就有“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最详细的记录见于《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鲁庄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这是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我国古代关于流星雨的记录,大约有180次之多。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记录大约有9次,英仙座流星雨大约12次,狮子座流星雨记录有7次。这些记录,对于研究流星群轨道的演变,也将是重要的资料。

流星雨的出现,场面相当动人,我国古记录也很精彩。

据《宋书·天文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刘宋孝武帝“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轩辕……有流星数千万,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并西行,至晓而止。”这是在公元461年。当然,这里的所谓“数千万”并非确数,而是“为数极多”的泛称。

流星体坠落到地面便成为陨石或陨铁,这一事实,我国也有记载。《史记·天官书》中就有“星陨至地,则石也”的解释。至北宋时期,沈括更发现以铁为主要成分的陨石,其“色如铁,重亦如之。”

在我国现在保存的最古年代的陨铁是四川省隆川陨铁,大约是在明代陨落的,1716年掘出,重585千克。现在保存在成都地质学院。

有些星原来很暗弱,多数是人目所看不见的。但是在某个时候它的亮度突然增强几千至几百万倍,叫做“新星”;有的增强到一亿至几亿倍,叫做“超新星”。

以后慢慢减弱,在几年或10多年后才恢复原来亮度,好像是在星空做客似的,因此给以“客星”的名字。

在我国古代,彗星也偶尔列为客星;但是对客星记录进行分析整理之后,凡称“客星”的,绝大多数是指新星和超新星。

我国殷代甲骨文中,就有新星的记载。见于典籍的系统记录是从汉代才开始的。《汉书·天文志》中就有:“元光元年六月,客星见于房。”房就是二十八宿里面的房宿,相当于现在天蝎星座的头部。汉武帝元光元年是公元前134年,这是中外历史上都有记录的第一颗新星。

自殷代至1700年为止,我国共记录了大约90颗新星和超新星。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1054年出现在金牛座天关星附近的超新星,两年以后变暗。

1572年出现在仙后座的超新星,最亮的时候在当时的中午肉眼都可以看见。

《明实录》记载:

隆庆六年十月初三日丙辰,客星见东北方,如弹丸……历十九日壬申夜,其星赤**,大如盏,光芒四出……十月以来,客星当日而见。

我国的这个记录,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

我国历代古籍中还有天气、气象的记载。

夏代已经推断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东夷石刻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有与社石相关的正南北线。

商代关注不同天气的不同现象。甲骨文中有关于风、云、虹、雨、雪、雷等天气现象的记载和描述。

西周时期用土圭定方位,并且知道各种气象状况反常与否,均会对农牧业生产造成影响。《诗经·幽风·七月》,记载了天气和气候谚语,有关于物候的现象和知识;《夏小正》是我国最早的物候学著作。

春秋时期,秦国医学家医和开始将天气因素看做疾病的外因;曾参用阴阳学说解释风、雷、雾、雨、露、霰等天气现象的成因。

《春秋》将天气反常列入史事记载;《孙子兵法》将天时列为影响军事胜负的5个重要因素之一;《易经·说卦传》指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卦代表自然物。

战国时期,重视气象条件在作战中的运用。庄周提出风的形成来自于空气流动的影响,并提到日光和风可以使水蒸发。《黄帝内经·素问》详细说明了气候、季节等与养生和疾病治疗间的关系。

秦代形成相关的法律制度,各地必须向朝廷汇报雨情,以及受雨泽或遭遇气象灾害的天地面积。《吕氏春秋》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大类。

汉代列出了与现代名称相同的二十四节气名,并且出现了测定风向及其他天气情况的仪器。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指出了雨滴的大小疏密与风的吹碰程度有关。

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指出雷电的形成与太阳热力、季节有关,雷为爆炸所起;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提出梅雨、信风等名称。

三国时期,进一步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数学家赵君卿注的《周髀算经》,介绍了“七衡六间图”,从理论上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

两晋时期,“相风木鸟”及测定风向的仪器盛行。东晋哲学家姜芨指出贴近地面的浮动的云气在星体上升时,能使星间视距变小,并使晨夕日色发红。晋代名人周处的《风土记》提出梅雨概念。

南北朝时不仅了解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开始探索利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促进农业生产。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充分探讨了气象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用熏烟防霜及用积雪杀虫保墒的办法;北魏《正光历》,将七十二气候列入历书;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出冬季“九九”为一年里最冷的时期。

隋唐及五代时期,医学家王冰根据地域对我国的气候进行了区域划分,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气温水平梯度概念的。隋代著作郎杜台卿《玉烛宝典》,摘录了隋以前各书所载节气、政令、农事、风土、典故等,保存了不少农业气象佚文;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乙已占》,记载测风仪的构造、安装及用法。

宋代对于气象的认识更为丰富和详细,在雨雪的预测及测算方面更为精确。

北宋地理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涉及有关气象的如峨眉宝光、闪电、雷斧、虹、登洲海市、羊角旋风、竹化石、瓦霜作画、雹之形状、行舟之法、垂直气候带、天气预报等;南宋绍兴酒秦九韶《数书九章》,列有4道测雨雪的算式,说明如何测算平地雨雪的深度。

明代工部尚书熊明遇《格致草》,根据西洋科学原理,辨析了自然界变化与历史上所载的灾异及风、云、雷、雨诸气象现象之间的关系,他所设计的“日火下降、气上升图”,系统地说明对流性天气的形成。

清代译著《测候丛谈》,采用“日心说”,全面介绍了太阳辐射使地面变热以及海风、陆风、台风、哈得来环流、大气潮、霜、露、云、雾、雨、雪、雹、雷、平均值及年、日较差计算法、大气光象等大气现象和气象学理论。

岁月推移,天象更迭。我们祖先辛勤劳动,留下宝贵的天象记录,无一不反映出先人孜孜不倦、勤于观测的严谨态度,无一不闪烁着我们民族智慧的光辉。这些,是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对今后更深刻地探索宇宙规律,都将起到应有的作用。

台风命名方法:

1)台风命名法是指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也可称为热带气旋命名系统,或热带气旋命名法。

2)国际上统一的台风命名法是由热带气旋形成并影响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

3)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大陆、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以便于各国人民防台抗灾、加强国际区域合作。

4)这套由14个成员提出的140个台风名称中,每个国家和地区提出10个名字。

台风名字的由来:

1)人们对台风的命名始于20世纪初,据说,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兰格,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借此,气象员就可以公开地戏称它。

2)为了避免名称混乱,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3)台风的命名,多用”温柔”的名字,大多具有文雅、和平之意,如“妮妲”,为泰国的女士的名字。如茉莉、玫瑰等花名。一方面是期待台风带来的伤害能小些,一方面因为台风的到来,会带来充沛的雨水,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地的旱情,改变当地的高温现象,并非彻底的“大凶大恶”。

中国内地提供的10个名称分别是:龙王、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和海棠。其中“龙王”已由“海葵”取代。

扩展资料:

台风和飓风都是发生的热带海洋上空的强烈空气漩涡,因发生的地域不同,名称各异。

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发

生的大西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称为"飓风";

在印度洋、孟加拉湾的叫"热带风暴";

在澳大利亚则称为"威力o威力"。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规定,人们所惯称的台风,现改称为热带气旋。全球每年出现的热带风暴(含台风的和飓风)大致有约80个,其中大约76%发生在北半球。

我国沿海、中美洲、加勒比海,是经常受台风和飓风袭击的地带。台风是最强烈的灾害性天气系统。

它常常带来狂风暴雨,海潮侵袭造成大范围的洪涝灾害和局部地区风暴潮、海啸、山崩、泥石流和滑坡等严重的自然灾害。每年全球由台风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为60-70亿美元,人员死亡约20000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