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甘薯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甘薯的别名 4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薯 41 拼音名 42 甘薯的别名 43 来源 44 生境分布 45 性味 46 功能主治 47 摘录 5 《中华本草》:甘薯 51 出处 52 拼音名 53 英文名 54 甘薯的别名 55 来源 56 原形态 57 生境分布 58 化学成份 59 性味 510 功能主治 511 甘薯的用法用量 512 各家论述 513 摘录 6 甘薯的栽插方法 7 甘薯的食用量 8 甘薯的营养价值 9 甘薯的选购 10 甘薯适合的人群 11 甘薯的食疗功效 12 与甘薯相克的食物 13 甘薯的食用建议 附: 1 用到中药甘薯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甘薯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甘薯 1 拼音

gān shǔ

2 概述

Sweet Potato红薯为旋花科甘薯属中能形成块根的栽培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质蔓性藤本植物,红薯在植物学上的正式名字叫甘薯。红薯味道甜美,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可供大量热能,所以非洲和亚洲的部分国家以甘薯为主食。甘薯原产于南美洲,16世纪由菲律宾和越南等地传入我国。目前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尤以淮海平原、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各省区栽种较多。

红薯含有丰富的糖、蛋白质、纤维素和多种维生素,其中β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维生素C尤多。特别是红薯含有丰富的赖氨酸,而大米、面粉恰恰缺乏赖氨酸。故红薯与米面混吃正好可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提高营养价值。就总体营养而言,红薯可谓是粮食和蔬菜中的佼佼者。欧美人赞它是“第二面包”,前苏联科学家说它是未来的“宇航食品”,法国人称它是当之无愧的“高级保健食品”。

3 甘薯的别名

山芋、白薯、地瓜、番薯、红苕、红薯

4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薯

41 拼音名

Gān Shǔ

42 甘薯的别名

白薯、红薯、红苕、番薯、地瓜

43 来源

旋花科甘薯Ipomoea batatas (L) Lam,以根、藤入药。

44 生境分布

各地栽培。

45 性味

甘、涩,微凉。

46 功能主治

补中,生津,止血,排脓。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干根研粉,每日3次,第一次服4两,以后每次服2两,温开水调匀服。

崩漏:鲜藤2两,烧炭存性,冲甜酒服。

无名肿毒:鲜根适量,捣烂包敷患处。

4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5 《中华本草》:甘薯

51 出处

出自1《纲目》。

2杨孚《异物志》:甘薯似芋,亦有巨魁,剥去皮,肌肉正白如脂肪,南人专食以当米谷。

3《南方草木状》:甘,盖薯蓣之类,或曰芋之类,根叶亦如芋,实如拳,有大如瓯者。皮紫而肉白,蒸鬻食之,味如薯蓣,性不甚冷。旧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业耕稼,惟掘地种甘,秋熟收之,蒸晒切如米粒,仓贮之,以充粮糗,是名粮。

52 拼音名

Gān Shǔ

53 英文名

rhizome of Edible Yam

54 甘薯的别名

甘薯、山薯、甜薯

55 来源

药材基源:为薯蓣科植物甘薯的块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corea esculenta(Lour) Burkill[Oncus esculentus Lou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56 原形态

甘薯,缠绕草质藤本。地下块茎顶端通常有410多个分枝,各分枝末端膨大成卵形形的块茎,外皮淡**,光滑。茎左转,基部有刺,被丁字形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58cm,基部有刺;叶片阔心脏形,最大的叶片长达15cm,宽17cm,一般的长和宽不超过10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基出脉913,被丁字形长柔毛,尤以背面较多。雄花序为穗状花序,单生,长约15cm;雄花无梗或具极短的梗,通常单生,稀有24朵簇生,排列于花序轴上;苞片卵形,先端渐尖;花被浅杯状,被短柔毛,外轮花被片阔披针形,长18mm,内轮稍短;发育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口部,较裂片稍短;雌穗状花序单生于上部叶腋,长达40cm,下垂,花序轴稍有棱。蒴果较少成熟,三棱形,先端微凹,基部截形,每棱翅状,长约3cm,宽约12cm;种子圆形,具翅。花期初夏。

5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m以下的山坡稀疏灌丛或路边巖石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南、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58 化学成份

块根含蛋白质(protein)23g%,脂肪(far)02g%,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29g%,粗纤维(crude fiber)05g%,胡萝卜素(carotene)131mg%,硫胺素(thiamine)012g%,核黄素(riboflavine)004mg%,烟酸(nicotinic acid)05mg%,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30mg%,灰分(ash)09g%,钙18mg%,磷20mg%,铁04mg%。脂肪中主含油酸(ol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还有花生酸(arachidic acid)。

59 性味

甘;平

510 功能主治

益气健脾;养阴补肾。主脾虚气弱;肾阴专职乏诸证

511 甘薯的用法用量

内服:适量,作食品。

512 各家论述

《纲目》: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功同薯蓣。

513 摘录

《中华本草》

6 甘薯的栽插方法

(1)斜插法:需苗长16厘米20厘米,栽时苗入土10厘米左右,地上留苗6厘米10厘米,薯苗斜度为45度左右。这是河南省当前大田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栽插方法。其特点是薯苗入土的节位分布位置介于水平栽插与直插法之间,单株结薯数比水平插法少、比直插法多,上层节位结薯较大,下层节位结薯较小,结薯大小不太均匀。但是此法抗旱性较好,成活率高,单株结薯少而集中,适宜山岗丘陵地或缺水源的平原旱地采用。此法栽插简单,如适当增加密度,加强肥水管理,即使单株结薯不多但因薯块大仍能获得高产。

(2)水平栽插法:其特点是薯苗较长(苗长20厘米30厘米),入土各节分布在埂面下5厘米7厘米深的浅土层,结薯条件基本一致,各节位大都能生根结薯,很少空节,结薯较多且均匀。

适合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发挥其结薯多而均匀的优点,可获高产。目前各地大面积高产田多采用此种方法。但其抗旱性较差,如遇高温干旱、土壤瘠薄等不良环境条件,则保苗比较困难,容易出现缺株或小苗,并因结薯数多而得不到充分的营养,导致小薯块增多而产量不高。

(3)直插法:薯苗短时多采用此法。其特点是将薯苗下部2节3节垂直插入土中,深10厘米左右,由于入土较深,只有少数节位分布在适合结薯的表土层中,故一般单株结薯块少,多集中于上部节位,但膨大快,大薯多。另外,因薯苗入土较深,能利用土壤深层水分,易成活,返苗快,耐旱性较强。适宜山坡干旱、瘠薄及沙土地使用。采用此法成活率高、省工,但要适当增加密度以弥补单株结薯少的缺点,从而提高产量。

(4)船底形栽法:此法一般选用20厘米25厘米的薯苗,将头尾翘起如船底形,埋入土中5厘米7厘米深。因入土节位较多且多数节位接近土表,利于结薯、薯块多。此法适于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无干旱威胁的地块使用,充分发挥其结薯多的优势获得高产。缺点是薯苗中部入土较深的节位往往结薯少而小,甚至空节不结薯。

(5)钩形栽插法:此法大致同深斜栽,栽时将苗基部弯成钩状直接压入埂土中,常使基部入土较深,故易成活。苗稍长时可用此法,地上露出10厘米左右的苗身。

7 甘薯的食用量

每次1个(约150克)

8 甘薯的营养价值

1 和血补中:红薯营养十分丰富,含有大量的糖、蛋白质、脂肪和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能有交往地为人体所吸收,防治营养不良症,且能补中益气,对中焦脾胃亏虚、小儿疳积等病症有益;

2 宽肠通便:红薯经过蒸煮后,部分淀粉发生变化,与生食相经可增加40%左右的食物纤维,能有效 肠道的蠕动,促进排便。人们在切红薯时看见的红薯皮下渗出有一种白色液体,含有紫茉莉甙,可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

3 增强免疫功能:红薯含有大量黏液蛋白,能够防止肝脏和肾脏结缔组织萎缩,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胶原病发生。红薯中所含有矿物质对于维持和调节人体功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含的钙和镁,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

4 防癌抗癌:红薯中含有一种抗癌物质,能够防治结肠癌和乳腺癌。此外,红薯还具有消除活性氧的作用,活性氧是诱发癌症的原因之一,故红薯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十分明显;

5 抗衰老、防止动脉硬化:红薯的抗衰老和预防动脉硬化作用,主要是其所具有的水除活性氧作用产生的,红薯所含黏液蛋白能保持血管壁的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红薯中的绿原酸,可抑制黑色素的产生,防止雀班和老人斑的出现。红著还能抑制肌肤老化,保持肌肤弹性,减缓机体的衰老进程。

9 甘薯的选购

1 甘薯主要以肥大的块根供食用。块根的形状、大小、皮肉颜色等因品种和栽培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形状分为纺锤形、圆筒形、球形和块形等;皮色有白、黄、红、淡红、紫红等色;肉色可分为白、黄、淡黄、橘红或带有紫晕等。块根的外层是含有花青素的表皮,通称为薯皮。表皮以下的几层细胞为皮层,其内侧是可以食用的中心柱部分。

2 世界卫生组织(WHO)经过3年的研究和评选,评出了六大最健康食品和十大垃圾食品。评选出的最健康食品包括最佳蔬菜、最佳水果、最佳肉食、最佳食油、最佳汤食、最佳护脑食品六类。而人们熟悉的红薯,被列为13种最佳蔬菜的冠军;

3 红薯含一种氧化酶,这种酶容易在人的胃肠道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如红薯吃得过多,会使人腹胀、打嗝、放屁。红薯里含糖量高,吃多了可产生大量胃酸,使人感到“烧心”。胃由于受到酸液的 而加强收缩,此时胃与食管边接处的贲门肌肉放松,胃里的酸液即倒流进食管,人就吐酸水了。糖分多了,身体一时吸收不完,剩余的在肠道里发酵,也会使肚子不舒服。

10 甘薯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一次不宜食用过多,以免发生烧心、吐酸水、肚胀排气等不适;

2、胃溃疡、胃酸过多、糖尿病人不宜食用。

11 甘薯的食疗功效

番薯块根味甘、性平、微凉,入脾、胃、大肠经;

可补脾益胃,生津止渴,通利大便,益气生津,润肺滑肠;

茎叶味甘、淡、性微凉,入肺、大肠、膀胱经;

具有润肺,和胃,利小便,排肠脓去腐;

应用于肠燥便秘:红薯数个,煮熟,去皮,蘸蜂蜜吃。

12 与甘薯相克的食物

红薯忌与柿子、西红柿、白酒、螃蟹、香蕉同食。

红薯和柿子不宜在短时间内同时食用,如果食量多的情况下,应该至少相隔五个小时以上。如果同时食用,红薯中的糖分在胃内发酵,会使胃酸分泌增多,和柿子中的鞣质、果胶反应发生沉淀凝聚,产生硬块,量多严重时可使肠胃出血或造成胃溃疡。

13 甘薯的食用建议

1 红薯含有“气化酶”,吃后有时会发生烧心、吐酸水、肚胀排气等现象。只要一次不吃得过多,而且和米面搭配着吃,并配以咸菜或喝点菜汤即可避免;

2 烂红薯(带有黑斑的红薯)和发芽的红薯可使人中毒,不可食用;

3 食用凉的红薯易致胃腹不适;

4 食用方法很多,可代替米,面用来制作主食;将鲜山芋煮熟捣烂,与米粉、面粉等掺和后,可制作各类糕、团、包、饺、饼等;干制成粉又可代替面粉制作蛋糕、布丁等点心,还可加工成著粉丝;

5 红薯等根茎类蔬菜含有大量淀汾,可以加工成粉条食用,但制作过程中往往会加入明矾。若过多食用会导致铝在体内蓄积,不利健康。

用到中药甘薯的方剂 芦甘蒜韭茶

uànjiǔchá英文:概述:芦甘蒜韭茶以芦荟、甘草、大蒜、韭菜、茶叶、醋为主要原料,适用于治神经

治中风牙关紧急方

ngfēngyáguānjǐnjífāng处方:甘草炮制:用甘草,比中指截作五截,于生油内浸过,炭

甘草膏

拼音:gāncǎogāo英文:概述:甘草膏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八首。《刘涓子鬼遗方》卷五方之甘

制甘草法

》卷八十一:方名:制甘草法别名:制甘草汤组成:大甘草1两(切作3节)。主治:悬痈肿痛,或发热,不问

芦甘石散

拼音:lúgānshísǎn处方:上甘石1钱,黄连1钱(煎汁)。制法:先将甘石煅透,研细,入黄连水

更多用到中药甘薯的方剂

用到中药甘薯的中成药 甘芍降糖丸

音:gānsháojiàngtángwán英文:甘芍降糖丸说明书:药品名称:甘芍降糖丸分类:内分泌

玄参甘桔颗粒

uánshēngānjúkēlì英文:概述:玄参甘桔颗粒为中成药,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郝

羊胆丸

g、百部150g、白及200g、浙贝母100g、甘草60g制法:以上五味,甘草、白及分别粉碎成细粉

玉泉散

号:WS3B111092处方:石膏00g甘草100制法:以上二味,分别粉碎成中粉,过筛,混

八宝眼药

珊瑚15克玛瑙15克熊胆18克青鱼胆2只制甘石15克海螵蛸21克黄连6克荸荠粉75克蕤仁

更多用到中药甘薯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甘薯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诸蔬部]甘储

粳粉甘储酒一作甘薯,又名朱薯,以其皮有红者也。一名金薯,今俗通呼为番薯、或作番茹,有红皮、白皮二色,

《女科要旨》:续记

阅一击节。又问曰∶闻二十年前患此者少,自此地种产甘薯,妇人食之,多生此疮,盖以疮形与甘薯相仿也。余曰

《金匮要略浅注》:[卷九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续记

一击节。又问曰。闻二十年前。患此者少。自此地种产甘薯。妇女食之。多生此疮。盖以疮形与甘薯相仿也。余曰

《本草品汇精要》:[续集卷之八虫鱼部]菜部

无毒甘薯主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功同薯蓣(本草纲目)地(李时珍曰)按(陈祈畅异物志云)甘薯出交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甘薯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用到中药虎骨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虎骨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虎骨 1 拼音

hǔ gǔ

2 注解

虎骨 ①骨名。即腕骨。详该条。 ②中药名。虎的骨骼。味辛性温,入肝、肾经。祛风寒,健筋骨,镇惊。

用到中药虎骨的方剂 熊油虎骨膏

gǔgāo《饲鹤亭集方》:方名:熊油虎骨膏组成:虎骨全副(捶碎),熊油10斤,当归8两,川芎8两,木

虎骨胶丸

拼音:hǔgǔjiāowán别名:虎骨膏丸处方:虎骨2斤(锉碎,洗净,用嫩桑枝10两,金毛狗脊去毛1

八效虎骨散

拼音:bāxiàohǔgǔsǎn《博济》卷五别名虎骨散、大效虎骨散处方虎骨(酥炙)、败龟(炙)、当归

虎骨酒

拼音:hǔgǔjiǔ《普济方》:虎骨酒:处方:虎胫骨1具糯米25kg曲适量炮制:1将虎胫骨炙黄打

虎骨丸

拼音:hǔgǔwán《圣惠》卷二十三:虎骨丸:处方:虎胫骨6两,硇砂1两(先以醋1中盏浸化,于虎胫骨

更多用到中药虎骨的方剂

用到中药虎骨的中成药 虎骨木瓜丸

Wan标准编号:WS3B115092处方:虎骨8g豹骨(油炙)72g铁丝威灵仙(酒炙)75g木

麝香虎骨膏

处方:麝香024g药材浸膏100g薄荷脑40g虎骨0075g水杨酸甲酯255g豹骨0225g

虎骨追风酒

jiu标准编号:WS3B009589处方:虎骨10g独活15g麻黄5g补骨脂30g草乌(制)

金天格胶囊

药剂型:每粒04g。金天格胶囊的主要成份:人工虎骨粉。金天格胶囊的药理作用:具有健骨作用。金天格胶

骨痛丸

g浙贝母75g川贝母75g鹿角胶60g三七60g虎骨(制)50g制法:以上二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

更多用到中药虎骨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虎骨 《跌打损伤回生集》:[卷一]效方开后

鹿茸(五钱)全归(酒浸,一两)龙骨(醋炒,二钱)虎骨(炙,一两)寸身(即麝香,一分)朱砂(四钱)灰面

《普济方》:[卷一百十一诸风门]白虎风(附论)

昼静而夜发。发则痛彻骨髓。或妄言妄虚弱为风理也方虎骨散(出圣惠方)治白虎风。走注疼痛。发歇不定。积年

《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一卷兽之二]虎

,似豹而小,腰以上黄,以下黑,形类犬,食鼠见下。虎骨修治颂曰∶虎骨用头及胫骨,色黄者佳。凡虎身数

《本草简要方》:[卷之八兽部]虎

风痹。挛急不得屈伸走疰疼痛。腰脚不随。小儿惊痫。虎骨丸。虎骨(醋炙)四两。五灵脂(炒)白僵蚕(炒)地

《普济方》:[卷九十三诸风门]风瘫痪(附论)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川贝母·贝母 61 贝母的别名 62 来源及产地 63 性味归经 64 功能主治 65 贝母的用法用量 66 使用注意 67 化学成分 68 贝母的药理作用 7 浙贝母·贝母 71 贝母的别名 72 来源及产地 73 性味归经 74 功能主治 75 贝母的用法用量 76 使用注意 77 化学成分 78 贝母的药理作用 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贝母 贝母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bèi mǔ

2 英文参考

fritillary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 fritillary (used as herbal medicine)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Bulbus Fritillaria (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ritillaria [bulb]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贝母为中药名,川贝母、浙贝母的简称[1]。为各种百合科Fritillaria属植物的干燥鳞茎的总称[2]。

4 拉丁名

Bulbus Fritillaria (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fritillaria (bulb)(《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川贝母·贝母

川贝母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3]。

61 贝母的别名

川贝[3]。

62 来源及产地

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甘肃贝母F.przewalskii Maxim或梭砂贝母F.delavayi Franch等的鳞茎。主产四川、云南、甘肃、青海。[3]

63 性味归经

苦、甘,凉。入肺经。[3]

64 功能主治

润肺止咳,化痰散结[3]。

1治肺热咳嗽,肺虚久咳,咯血,肺痿,肺痈,胸膈胀痛[3]。

2治痰火结核,瘿瘤,瘰疬,疮痈肿毒,乳痈喉痹,前列腺肿大[3]。

65 贝母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研末吞服,09~15g[3]。

66 使用注意

反川乌头、草乌头、附子[3]。

67 化学成分

从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川贝母鳞茎中分离出多种生物堿:川贝母堿(Fritimine)、西贝母堿(Sipeimine)、浙贝母堿、岷贝堿、棱砂贝母堿等[3]。

68 药理作用

西贝母堿对麻醉狗有降压作用,主要由于外周血管扩张[3]。对离体豚鼠回肠、兔十二指肠、大鼠子宫及整体狗小肠均有明显松弛作用,解痉作用类似**堿[3]。川贝母堿对麻醉猫有持久的降压作用,能增强离体豚鼠子宫收缩,抑制离体兔肠。贝母及其成分可镇咳、平喘、祛痰[3]。

7 浙贝母·贝母

浙贝母为中药名,出自《中国药学大辞典》[4]。

71 贝母的别名

象贝母、大贝母、元宝贝[4]

72 来源及产地

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鳞茎。主产浙江。[4]

73 性味归经

苦,寒。入肺、胃、心经。[4]

74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散结解毒。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痰多,肺脓疡,消化道溃疡,心胸郁闷,瘰疬,瘿瘤,痈疖肿毒。[4]

75 贝母的用法用量

煎服:45~9g[4]。

76 使用注意

反川乌头、草乌头[4]。

77 化学成分

本品含浙贝母堿、去氢浙贝母堿和微量的贝母丁堿、贝母芬堿、贝母辛堿、贝母替定堿,以及浙贝母堿苷等。还含苦鬼臼毒素、对映贝壳松二醇等二萜化合物及消旋十八碳二烯等脂肪酸。[4]

78 贝母的药理作用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鱼藤 21 拼音名 22 鱼藤的别名 23 来源 24 毒性 25 性味 26 功能主治 27 鱼藤的用法用量 28 注意 29 摘录 3 《中华本草》:鱼藤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鱼藤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栽培 39 性状 310 化学成份 311 鱼藤的药理作用 312 毒性 313 性味 314 归经 315 功能主治 316 鱼藤的用法用量 317 注意 318 各家论述 31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鱼藤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鱼藤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鱼藤 1 拼音

yú téng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鱼藤

21 拼音名

Yú Ténɡ

22 鱼藤的别名

毒鱼藤

23 来源

豆科苦楝藤属植物鱼藤Derris trifoliata Lour,以全株及根状茎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碎,晒干。

24 毒性

(1)本品含有毒鱼藤酮,毒杀昆虫效果很好。禁内服,以防中毒。中毒后发生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阵发性全身痉挛,肌肉震颤,呼吸减慢,最后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解救方法:未出现痉挛前先催吐,洗胃;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加维生素C,并肌肉注射维生素B1、B6、B12,如有痉挛可给解痉剂;呼吸减慢时注射尼可刹米或山梗菜堿等对症治疗。

(2)鱼藤作为农业杀虫药,成分中以鱼藤酮的毒力最强,鱼藤素次之,其余极弱。

25 性味

辛,温。有大毒。

26 功能主治

散瘀止痛,杀虫。

根、茎:灭蝇蛆,并用作农药杀虫剂。

枝、叶:外用治湿疹,风湿关节肿痛,跌打肿痛(皮肤未破)。

27 鱼藤的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酒水各半煮热温敷患处。

28 注意

禁内服。

29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鱼藤

31 出处

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32 拼音名

Yú Ténɡ

33 英文名

Trifoliate Jewelvine Root or Stem, Root or herb of Trifoliate Jewelvine

34 鱼藤的别名

毒鱼藤、篓藤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鱼藤的根或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rris trifoliata Lour

采收和储藏: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晒干;茎叶夏、秋季采收,多鲜用。

36 原形态

鱼藤 攀援灌木,全株无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715cm;小叶通常5,有时为3或7,薄革质,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10cm,宽24cm,先端渐尖而钝头,基部圆形,两面无毛;小叶柄短。总状花序腋生或侧生,长510cm;花梗簇生于序轴上,有时下部的花束延伸成一短花束柄;花萼钟状,长约2mm,无毛;花冠白色或粉红色,长约1cm,旗瓣内面无附属体;雄蕊10,单体;子房无柄,被短柔毛。荚果近于圆形、斜卵形或宽椭圆形,长254cm,宽23cm,扁而薄,无毛,仅腹缝线有狭翅。种子12颗。花期8月,果期910月。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岸、沼泽地、路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38 栽培

1气候土壤:宜热带及亚热带气候,荫蔽的环境对鱼藤生长较好。适合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地方种植。

2种植:一般用扦插繁殖,四季均可,雨季容易成活。取2430cm的蔓茎作插条,按12×12m的行。株距斜插于穴内,覆土踏实,留1节在地面上。扦插后浇水,并盖树叶,防止太阳曝晒。

3每隔23个月中耕除草1次,追肥2次,结合中耕除草时进行。

39 性状

藤茎圆柱形,木质化,质较硬。完整叶为羽状复叶,小叶多为3片,也有5片。小叶展平后呈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浅心形或圆形,全缘。黄绿色,光滑,革质。气微,味苦;不毒。

310 化学成份

顺含槲皮素3Oβ新橙皮甙(quercetin3Oβneohesperidoside),鼠李素3Oβ新橙皮甙(rhamin3Oβneohesperidoside),2S羧基4R,5S二羟基哌啶(2Scarboxy4R,5Sdihydroxypiperidine),2S羧基4S,5S二羟基哌啶(2Scarboxy4S,5Sdihydroxypiperidine)及2,5二羟甲基3,4二羟基四氢吡咯(2,5dihydroxymethyl3,4dihydroxypyrrolidine)。根含鱼藤酸(tubaic acid),β毛鱼藤酸(βtubaic acid),毛鱼藤醇(elliptinol),鱼藤素(deguelin),灰叶素(tephrosin),左旋山槐素(maackiain)。

311 药理作用

本类植物根中含鱼藤酮及其衍化物,通称鱼藤酮类(Rotenoid)。台湾鱼藤(Millettia taiwaniana)的根中亦含鱼藤酮,可用以捕鱼,或作农作物杀虫剂,还可用来毒杀蚊类幼虫。

312 毒性

鱼藤酮对昆虫及鱼之毒性很强,而对哺乳动物则毒性很轻,犬静脉注射致死量为05mg/kg,而口服则需加大600倍;一般口服02g/kg不致引起死亡。鱼藤口服毒性似较其中所含之鱼藤酮为大。经常接触其尘末,可招致肝损伤(脂肪变)。鱼藤酮中毒能引起呕吐、呼吸抑制、惊厥,最后呼吸麻痹而死。毛鱼藤(DElliptica)中鱼藤酮含量最高(根含12%),而其他种鱼藤则较低。

313 性味

苦辛;温;有毒

314 归经

肝经

315 功能主治

散瘀止痛,杀虫止痒。主跌打肿痛,关节疼痛,疥癣,湿疹

316 鱼藤的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或煎水洗。

317 注意

不可内服。

318 各家论述

1李承祜《生药学》:作疥癣药。

2《福建民间草药》:杀虫解毒。治脚癣。

3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散瘀止痛,杀虫。治跌打肿痛(皮肤末破),用干粉加酒炒热敷患处。

319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鱼藤的方剂 逐水散

十九:方名:逐水散组成:生章陆3两,赤豆3两,鲫鱼3个。功效:消肿满。用法用量:3味实鱼腹中,以麻

鲤鱼头煮冬瓜

dōngguā处方:鲤鱼头1个冬瓜90克制法:将鱼头洗净去鳃,冬瓜去皮切成块,把炒锅放在文火上,倒

团鱼丸

仁柴胡各等分团鱼1千克制法:前五味与团鱼同煮,候鱼熟,除去鱼头不用,取肉连汁食之;再将药滓焙干为末

取牙神方

科百效》卷二:方名:取牙神方别名:取齿丹、取牙鲫鱼霜组成:鲫鱼45两重者(去肠屎)。功效:取牙。

鱼胆饮

吐,再服温酒,以吐为度(酒随量饮);若再未出,再饮鱼胆,服之无不出者。附注:草鱼、鲫鱼胆亦可代用。

更多用到中药鱼藤的方剂

用到中药鱼藤的中成药 鱼腥草素片

拼音:yúxīngcǎosùpiàn英文:鱼腥草素片说明书:药品名称:鱼腥草素片别名:鱼腥草素钠片分

鱼金注射液

颁标准:拼音名:YujinZhusheye处方:鱼腥草4000g金银花2000g制法:以上二味,用

胃太平胶囊

ang标准编号:WS3B393498处方:鱼鳔(制)260g浙贝母52g海螵蛸(去壳)91g

复方鱼腥草片

草片FufangYuxingcaoPian处方:鱼腥草583g、黄芩150g、板蓝根150g、连翘

鱼鳔丸

Wan标准编号:WS3B009989处方:鱼鳔(滑石烫)360g熟地黄45g泽泻45g山药4

更多用到中药鱼藤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鱼藤 《本草分经》:[同名附考]鱼类

鱼即鲢鱼。鲩鱼即草鱼。鲂鱼即鱼。鳢鱼一名乌鱼,即七星鱼,俗呼乌鳢鱼。江鱼一名石首鱼,又名黄花鱼。海

《药征续编》:[卷下]衣中白鱼

《尔雅·释虫》∶、白鱼。郭璞注∶今衣书中虫,一名鱼,《别录》及《图经》、《千金翼方》,亦同。《千金

《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九]辨鱼鳖蟹毒不可食及诸物不得共食法

凡鱼头有正白。连珠至脊上不可食。鱼无肠胆。不可食。鱼有黑点。不可食。鱼无腮。不可食。鱼头似有角。不

《本草品汇精要》:[续集卷之七上虫鱼部]鳞虫

音啼有毒原本注鱼内纲目分条鱼肉主食之疗瘕(名医别录)无蛊疾(本草纲目)名人鱼(弘景)孩儿鱼(李

《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草部(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