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古籍善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全国有多少古籍善本,第1张

上海图书馆有古籍170万册(件),碑帖拓片15万件,名人手札约10万件。古籍中包括善本25万余种,17万册,其中宋元刻本300余种,唐、五代以前写经224余种。

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中珍品特藏包括善本古籍、甲骨金石拓片、中国古旧舆图、敦煌遗书、少数民族图籍、名人手稿、中国少数民族文献、革命历史文献、家谱、地方志和普通古籍等260多万册(件)

青简、韦编、青编

古代没有纸时,把字写在竹简上,用皮绳把竹简编缀起来,故称书籍为“青简”“韦编”。“韦”就是用来编扎竹简的皮绳。“青编”即“青丝编”,以青丝编结,用来记事,因而古代记事书籍常以“青编”代称。

芸帙、芸编、芸签

有了纸以后,人们为了防止虫对书的咬噬,常在书里放“芸香”,后人便用“芸帙”“芸编”“芸签”等代称书籍。

缥缃、缃帙、缃缥、缥帙

“缥”是青白色丝织物,“缃”是浅**的丝织物,古人常用这两种丝织物作书籍的封皮、封套,“缥缃”等遂成为古代书籍的代称。

坟典、坟籍

传说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坟五典”“九丘八索”。“坟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三坟五典”“九丘八索”有时用来泛指古代典籍,而“坟典”“坟籍”则常用作古代典籍的代称。

二酉

代指丰富的藏书。“二酉“原系湖南境内的大酉山、小酉山。相传小酉山石穴中藏书千卷,乃是秦人留下之物,后则用以代指丰富的藏书。

学术观点

中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图书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发展着。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无一不向社会传播文明,传递知识。但久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所以,古书收藏爱好者认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凡国内藏书只此一部的,未见各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

珍本与善本的界定,历来为版本鉴定学者所争论。宋效先老师曾在1987年发表论文指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而在李致忠老师的观点中认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和词汇中,“善本”就是珍贵的、值钱的、罕见的传本,这实际上是以“珍本”概念替代了“善本”的含义。时代久远,传世孤罕的书籍,自然珍贵。甚至虽有明显的文字讹脱,反被视为珍贵版本,这在古今中外都有实例可举。本来“珍”并不等于“善”,罕见的东西并不一定真好,可是谁也不会把珍贵的东西视若粪土。这就在实际上把“珍”、“善”合流了。

彭令先生认为,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古籍精品,都应视为珍本;珍本与善本的核心价值都是文献价值,文物价值为基础,文物价值主要是在确定古籍的真赝、年代、版本的基础上得出的,艺术价值对于古籍来说是形式。文物价值、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都高的古籍,无疑是善本;有时候,对于某种价值特别突出的古籍,也应视为善本。

现在大家都有过去医院看病的经历,医生开出来的药方往往都是我们普通人眼中的“天书”,奇怪的是,药剂师们却都能一眼看出来医生在上面写了什么药。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一位清朝的御医,他的医学手稿却堪比书法,估值达到了216亿的天价。这位医生叫做汪必昌。

汪必昌出生于1754年,他是歙县人,祖孙三代都是儒家,以研究古诗文为自己的业务。他的爷爷、父亲对诗词的推敲,邻里都非常佩服,他自己写到“邻里同时名下士无有不推毂者”。不过清朝的科举光靠研究诗词并不能考中,到了他这一代,专心于诗词研究的老汪家已经非常穷困了。

等到他幼年的时候,他已经无法花钱去“研究于诗古文词”了,只能去外面做些零碎的活来给自己家整点儿生活费了。不幸的是,这时候他的母亲生病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他去哪里找人给母亲看病?当时汪家在当地以医术高超著称,他小时候也偷偷地跟着同族人身边学了一点儿,索性他就自己给自己母亲抓药,结果一下子治好了母亲的病。

这件事情极大地鼓舞了汪必昌,他想到宋朝大儒范仲淹曾经说过:“儒者,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自己虽然也有心想仔细专研儒家学问,可是那些寻章摘句的事情是非常花钱的,而他们一家个性耿直,从来没有一个人考上过功名,让他彻底断绝了研究儒学的念头,不如认认真真的研究医术,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吧!

既有家传因素,又有个人天赋的汪必昌很快就在医学上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了广泛的收集药方,到处采集失传的药材,汪必昌游历了江苏、浙江一带,又走访了山东、河北、河南一带,他的见识进一步增长,医术也更加精湛,神医之名也传遍了当时的大江南北。听说了他的神医之名,清朝决定征召他前去做皇帝的御医。

不过做御医的这段时间他并不是很开心,他自己写到“取入医院,供奉内庭,滥竽九年,深荷掌院之教”,虽然不喜欢在朝廷里面当御医的生活,但他还是在做御医期间就好了嘉庆的病,让嘉庆对他十分感激,对“加官进爵”,连着他父亲也被授予了官职,让他觉得光宗耀祖,实现了部分先人的理想。

梁园虽好,不是久念之家。1810年,56岁的汪必昌决定离开这种被各种约束的太医院,去民间为广大老百姓行医治病。不过想到太医院必定不会允许他离开,所以在临走前他将自己毕生所学写了下来,编订成一本医学专著《聊复集》,交给太医院的人,让他们去京都琉璃厂韫宝斋刊印刷发行,造福整个中国的百姓。

《聊复集》在小小的一本书里面,介绍了540多个秘方,都是专门治疗疑难杂症的方子。像“癌症”、“肿瘤”、“糖尿病”、“性病”、“狐臭”这些现代医学都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汪必昌在书中都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而宫廷专用的美容方子《聊复集》记录的也不少,比如治疗“白癜”、“汗斑”、“面干”、“酒刺”、“雀斑”的方子。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针灸学院原院长谷世喆教授在看过《聊复集》后说,书中关于针刺取穴和灸法论述中肯、可信、可用。尤其对灸法用艾原理适用症论述颇详,对恶疮、痈疽、惊痫、乳疮、少乳等用法于今也有指导意义。可见他的方子是可靠有效的。中医专家郑金生认为:“这本书虽然是汇纂,同时我可以肯定它保存了现在某些已经逸散的医药资料,到底有多少我不敢肯定。从中医的角度这本书当然是非常有价值的。”

据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古籍善本部原总经理拓晓堂估计,按照曾经另外一名名医的秘方在07年拍卖的价格,每个秘方至少价值4万元。如今已经过去10年了,价值起码要翻上10倍以上,那么540多个秘方的《聊复集》手稿至少能拍卖出216亿元以上。而且《聊复集》手稿不比现在医生的字迹,写得十分工整、流利,比一般的现代书法家还写得好,它当中所蕴含的书法价值又该是多少呢?这就不是他所能够估测的了。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把自己的医学贡献出来为全天下人排忧解难的汪必昌本人,才是最有价值的。他的书法、他的医术让现代医生服气,他这种不贪求钱财把自己的药方无私贡献出来的精神更加令现代医生服气!

是的。

张翰林校正礼记大全是明代印刷的,共三十卷,明朝刊本,共4函32册,书四周双边,无刻工。根据查阅《中国古籍善本总目》显示,全国公藏仅有两部,所以当之无愧的是中国古籍善本。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