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哪些古籍刻印社
你是要问现代的还是古代的?
现代的话,一般是不再刻印古籍,多半是影印。除非特殊情况,但少。比如:江苏的广陵古籍刻印社、扬州的古籍刻印社、西泠的古籍文献(多半是书法印的影印。现在叫 西泠印社。也印些古籍)。以上的都是刻印社。再如:上海古籍出版社、江西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江苏古籍出版社、线装书局、天津古籍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中国古籍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等等。至如古代的刻印社。现在叫“某某堂印、梓、藏版、藏、雕”来命名。至如更详细的古代印刷机构可以去 书藏网 看看(这儿是专门的古籍版本知识,比较系统。直接百度下书藏网)
1、真古籍除非最初印的20部左右外,其余都有微微的墨色浓淡不匀 单色影印本则统一
2、真古籍用手摸印字处微有凸出感,那是阳文版字压的结果(尤其初印本) 影印本则是用平板印制(不管是珂罗版、石板、胶版),毫无凹凸感
3、真古籍背面偶尔有棕毛刷的残毛,影印本绝不会有!
4、真古籍很少用宣纸印 当代影印古籍多用宣纸而且是机制宣
万德古籍。
在北京琉璃厂有一家万德古籍专业做这个的。工厂定制的,价格便宜,非常专业,服务也好。
古籍是我国古代书籍的通称,关键指撰写或印刷于1912年之前具备中国古风书籍装帧形式的书本。
古籍:古人写、印的书籍。是指写印于1912年之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清朝以前古装形式的书籍。辛亥革命以后影印、排印的线装书籍(如《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也属古籍。
“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这都不存在问题。问题是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在某些人的头脑中并不十分清楚。如有人谈我国书的历史,说最早的书是刻在甲骨上的,以后是铸在青铜器上的,这就不对。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我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当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当时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
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过去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这些教材叫做“经”,讲解经的记录编写后叫做“传”或“说”,经、传、说以外的记载叫做“记”。同时,战国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并出现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这些经、传、说、记和先秦诸子论著、科技专著才是我国最早的书,最早的古籍。《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最早的书也就是这一批古籍。以后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也当然被公认为古籍。
明刻本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刻印的图书。这一时期,无论在刻书地区、刻书形式、刻书范围等方面都远胜前代。流传下来的明刻本以中后期作品较多,正统以前较少。明中期以后刻本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出现了适应于印书的仿宋字,二是线装取代了包背装。
清刻本 清代(公元1645—1911年)刻印的图书。这一时期,官私刻书业均达到鼎盛。尤其是乾嘉时期,考据学兴起,学者热衷于版本校勘,出现了大批校核精审,刻印典雅的图书。现今流传的古籍大部分是清刻本。其中,乾隆前后所刻精刻本受到学者重视,有不少被列为善本。
民国刻本 中华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刻印的图书,以汇刻、翻刻历代珍本、善本居多。这一时期,影印、铅印技术已大量采用,传统的雕版印刷势渐衰微。
两截本 有的书在版面中增加一条横线,使之分为上下两块,称为两截本或两节本。常见于图文并茂的小说戏曲,便览大全之类图书。
铅印本 采用现代铅印技术排印的古籍。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上海成立了我国最早的铅印出版机构--墨海书馆,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出版了最早的汉文铅印本《六合丛谈》。此后,不少古籍也采用铅印法。晚清及民国铅印古籍多用线装,与刻本外观形式相似,要注意鉴别。
石印本 用石印印刷的图书。这也是晚清时传入我国的一种现代印刷方法。采用药墨写原稿于特制纸上,覆于石面,揭去药纸,涂上油墨,然后用沾有油墨的石版印书。石
印与铅印本均是油墨印刷,与水墨印书的刻本古籍有区别,而且石印本多为手写软件字,易于辨认。
唐刻本 唐代中晚期雕版印刷刚刚出现,抄写本仍是图书的主要形式,流传下来的印刷品多为佛经和历书。
朋友你好:根据你的来看,首先,文字锋芒有所欠缺,没有书写的笔锋;再有,空白处有比较多的小点壮野墨。文字边缘有印刷特有的边框。最后,以文字做多个对比,没有一定规范(相同的字不一样)。 综上所述这是一册雕版印刷体的 《神相水镜集全编》
个人浅见,希望对你有帮助。
定山堂古文小品 有光纸,一函二册 民国中华图书馆石印本。
古事比 有光纸,一函六册,民国十三年上海书局石印本。
正续虞初新志 白纸,一函十册,民国二十年扫叶山房石印本。
此三为手写体石印古籍的代表,唯书工的字体不同耳。
定山堂古文小品,清龚鼎孳的文章选辑。龚与吴伟业、钱谦益并称江左三大家,文学史上有其位置。但龚鼎孳风评较劣,盖因“气节沦丧,风流放荡”之故。在仕途上,其侍明、侍闯、又侍清,历侍三朝,当然被认为气节有亏。在为人上,亦时有违反纲常道德之举,引人诟病。但观他与一个女人的故事,则其又是一个颇具男子气概的人物。他的不少选择,实与红颜知己顾眉顾横波有关。在那样一个时代,两人的坚持竟能善始善终,实为不易。顾横波与柳如是、董小宛诸女相比,是幸福的。龚鼎孳放浪的行为背后,有着怎样一颗灵魂,似乎并不能轻易下判断。
当然我对其人并无深入研究,这里只说他的古文小品。他的文字古朴静雅,才情深厚,语感与气韵俱佳,读来很是畅快。古文写得好的多,但读来竟如此酣畅的却少。此本虽是有光纸、手写体,但字号比一般石印本大,品相较佳,还是颇堪时时展读的。
古事比,清代方中德编纂的一部类书。方中德似乎不太有名,但其父方以智大大有名。本书辑录历代经史、艺文等典故,将历史上某一方面相类似的人、事,排比成篇。其序中说,“挟发古今奇疑光怪之事,勾稽前人瑰异诡持之事,聚而通之,符而合之,引其端而辨其绪,曰古事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四部之书,浩如烟海,轶闻琐记,仆数难穷,欲一数十卷书,一一比类而合之,不免自为其难,宜其顾此失彼耳”。这的确点出了其缺点,但也不免求之太苛。如将本书作为工具书或辞书来读,其实是饶有趣味,独具匠心的,于我们读书、作文、立身、治学颇有裨益。
此书石印本颇多,点石斋、宝善局、石竹山房、锦章书局、文盛堂均有,上海书局的这本算是较晚的了,巾箱小本,字略显小。好在品相尚可,价格实惠。
虞初新志,张潮辑。 虞初续志,郑醒愚辑。选的小品文颇有意思,可供闲读。但印得较差。小字密密麻麻,部分印刷不清,实在不利阅读,读几篇就不耐烦了,远不如读排印本。扫叶山房还是印过一些好书的,但此本实在不佳。而目前留存下来的民国石印本,此种最多,收藏价值甚小。
与虞初二字相关的书还有很多,上有虞初志、续虞初志,下有虞初支志、虞初近志、虞初广志等,选文形态类似。“虞初体”古文小说,可算一种独特的文体。虞初新志正好起了承上启下作用,选文自是最佳。手上尚有虞初近志,为民国排印本。如正续虞初新志这种较劣石印本,恐一般不会再买了。
本文2023-08-04 00:33: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