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也可以做官,古代如何称呼女官员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女人也可以做官,古代如何称呼女官员的?,第1张

最早有关女官的记载始于《周礼》,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女御四德,并在各种礼仪中赞助天子后,世妇掌祭礼、宾客、丧纪之事,帅女官涤溉,女御掌御叙王之燕寝,以岁时献女功,同时又是各种仪式中世妇的助手。

此外还有女祝拿后宫祭祀、祷祠以及有关鬼神之事。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是王后内治的辅助和秘书。另外,在宫内的服务机构中,在宦官的领导下,还有女酒、女浆、女醢、女篣、女醯、女盐、女幂等,这些都是从事具体工作的宫中最低级的宫职人员了。

秦汉自夫人以下设有设嫔、世妇、女御等名目,也未言及女官。但《隋书》叙述女官设置时,说是“采汉、晋旧仪”,可见汉、晋后官是有女官制度的,但因史官言之不详,只能存而不论。

见于记藏,将宫中女官(又称宫官、女职)与嫔御(即内宫)加以区别,另立系统的是北魏孝文帝之时。女官主管宫中具体事务,其职秩与外官相对。

最高***内司,官比尚书令。其次是作司、大监、女侍中,官比二品。其三是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等,官比三品。其四是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官比四品。最下一等是青衣、女酒、女饷、女食、奚官女奴,官比五品 。

隋文帝时,置六尚、六司、六典,递相统摄,以掌后宫掖廷事务。隋炀帝加以改制,使与外廷尚书省相类似,设六尚局管二十四司。唐承隋制,设置六尚二十四司及宫正司,集中国古代女官制度之大成,嗣后宋金明三代女官制度都是在唐制基础上损益而成。

另外,唐代皇太子所居东宫也设置有司闺,司则,司馔等三司九掌女官。五代十国时期,部分政权也设女官。

明代洪武年间,经多次改定后,完全依照唐代制度设置女官。但永乐之后,女官职掌多为宦官衙门侵夺,女官制度虽存但职员多缺。

清顺治十五年,拟定女官制度: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依照明朝制度,设置六局一司,但议定而未行  ,宫女由内务府管理,故中国古代女官制度至清代而止。

扩展资料

六局一司

中国历代女官制度中,以唐制最为完善,对后世影响也最为深远。

唐代女官员额如下:

尚宫二人,正五品。

司记二人,正六品。典记二人,正七品。掌记二人,正八品。女史六人。

司言二人,正七品。典言二人,正八品。掌言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

司簿二人,正六品。典簿二人,正七品。掌簿二人,正八品。女史六人。

司闱六人,正六品。典闱六人,正七品。掌闱六人,正八品。女史四人。

尚宫职,掌导引中宫,总司记、司言、司簿、司闱四司之官属。凡六尚书物出纳文簿,皆印署之。司记掌印,凡宫内诸司簿书出入目录,审而付行焉。典记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言掌宣传启奏。司簿掌宫人名簿廪赐。司闱掌宫闱管籥。

尚仪二人,正五品。

司籍二人,正六品。典籍二人,正七品。掌籍二人,正八品。女史十人,

司乐四人,正六品。典乐四人,正七品。掌乐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

司宾二人,正六品。典宾二人,正七品。掌宾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

司赞二人,正六品。典赞二人,正六品。掌赞二人,正六品。女史二人。

尚仪之职,掌礼仪起居,总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四司之官属。司籍掌四部经籍、笔札几案。司东掌率乐人习乐,陈悬、拊击、进退。司宾掌宾客朝见、宴会赏赐。司赞掌朝见宴会赞相。

尚服二人,正五品。

司宝二人,正六品。典宝二人,正七品。 掌宝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

司衣二人,正六品。典衣二人,正七品。掌衣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

司饰二人,正六品。典饰二人,正七品。掌饰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

司仗二人,正六品。典仗二人,正七品。掌仗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

尚服之职,掌供内服用采章之数,总司宝、司衣、司饰、司仗四司之官属。司宝掌瑞宝、符契、图籍。司衣掌衣服首饰。司饰掌膏沐巾栉。司仗掌羽仪仗卫。

尚食二人,正五品。

司膳四人,正六品。典膳四人,正七品。掌膳四人,正八品。女史四人。

司酝二人,正七品。典酝二人,正七品。掌酝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

司药二人,正六品。典药二人,正七品。掌药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

司饎二人,正六品。典饎二人,正七品。掌饎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

尚食之职,掌供膳羞品齐之数,总司膳、司酝、司药、司饎四司之官属。凡进食,先尝之。司膳掌制烹煎和。司酝掌酒醴枌饮。司药掌方药。司饎掌给宫人廪饩饭食、薪炭。

尚寝二人,正五品。

司设二人,正六品。典设二人,正七品。掌设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

司舆二人,正六品。典舆二人,正七品。掌舆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

司苑二人,正六品。典苑二人,正七品。掌苑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

司灯二人,正六品。典灯二人,正七品。掌灯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

尚寝之职,掌燕寝进御之次序,总司设、司舆、司苑、司灯四司之官属。司设掌帏帐茵席、扫洒张设。司舆掌舆辇伞扇羽仪。司苑掌园苑种植蔬果。司灯掌灯烛。

尚功二人,正五品。

司制二人,正六品。典制二人,正七品。掌制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

司珍二人,正六品。典珍二人,正七品。掌珍二人,正八品。女史六人。

司彩二人,正六品。典彩二人,正七品。掌彩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

司计二人,正六品。典计二人,正七品。掌计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

尚功之职,掌女功之程课,总司制、司珍、司彩、司计四司之官属。司制掌衣服裁缝。司珍掌宝货。司彩掌缯锦丝枲之事。司计掌支度衣服、饮食、薪炭。

宫正一人,正五品。

司正二人,正六品。典正二人,正七品。女史四人。

宫正之职,掌戒令、纠禁、谪罚之事。司正、典正佐之。

此外,唐朝又有文学馆,女官中有文学者为学士,执掌教习妃嫔、宫人文化书算等。

—女官

中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应该是彻彻底底的上海人了他老家江苏省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一八七八年黄炎培出生在川沙镇的民居“内史第”沈宅。说起这“内史第’沈宅,可是大大的有名。多年前我曾专程到川沙镇游览过作为黄炎培故居—兰芬堂七十四弄一号的“内史第”。这是一座坐北朝南、占地约三百平方米的两层砖木结构院落,原为清咸丰九年(一八五九年)举人、内阁中书沈树墉的住宅。沈树铺是一位博学多才、能诗善画的学问鉴赏家又是一位古籍、书画、金石碑帖的大收藏家连文学家俞19都称他的收藏是“富甲东南’。其中最珍贵的是他于一八六三年所得的汉代熹平石经宋拓残片,原为“西怜八家’之一黄易收藏上有翁方纲、毕沉、孙凋如、王念孙等名家题跋。沈树al后又得孙承泽藏熹平石经残字,于是便在“内史第”内宅楼上专辟一室,名日“汉石经室”有何绍基、赵之谦等书法家为之作题记。

黄炎培的童年及青少年读书时期,基本都在“内史第’的书房汉石经室度过。因为黄家与沈家有着非常密切的亲戚关系:黄炎培祖父黄典漠是沈树墉的姐夫,外祖父孟庆曾是沈的妹夫,而沈树谕之子沈肖韵又是黄炎培的姑父,黄家四代都居此屋。黄炎培出生于此,“汉石经室”的大量碑帖、典藏古籍以及近代中外名著为他青少年时临帖读书提供了得夭独厚的条件。黄炎培十多岁时父母先后病段,虽然他九岁人私塾,儿时的识字做人受母亲的教育颇多,而对他影响的还是其姑父沈肖韵,黄炎培少时学问、道德以及爱国思想,多由其姑父引导。他写过一篇《题肖韵姑父遗像》诗,题记道:“川沙百年来文化中心,必推我姑父沈肖韵先生家,先生察承家学器识文艺,为时推重,与物无许,对之如饮醇醒。甲午后锐然以新知识授我后进。”由于阅读了大量的经史子集,熟谙诸多经典名篇,黄炎培二十一岁就中了秀才,二十三岁考人上海南洋公学特班,老师乃蔡元培、张元济等一流名家,同学中最知名的如李叔同等。但没多时南洋公学解散,他又应姑夫沈肖韵的函约,第一次参加了江南乡试,不料轻而易举地只此一次便中举了。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黄炎培虽然思想开明,接受新学,并不懈推行职业教育和民主革命,但他的旧学根底、八股文章以及书法功力都非常的深厚,这些主要得自其渊源家学的熏陶和他少年时的用功苦读。黄炎培的书法,用墨丰润,纵横自如,虽然其楷书也带有一点“馆阁体”之风,但略经变化,则巧拙相济写得雍容雅逸而不俗。晚年黄炎培曾写过一本自述体的回忆录《八十年来》,书中详记了他少年时代在内史第的汉石经室读书情景,虽然没提临池摹帖之事,但汉石经室内大量的珍稀法帖、名碑宋拓一定使他如鱼得水、大开眼界,若非整日沉浸其中、经年累月地潜心研习探求,安能造就他那圆润刚劲、儒雅自然的独特书风邹韬奋创办《生活》周刊时,“生活’两字即请黄炎培先生题写,他题后还分析道:“生’字有点倔强,敢于作艰苦奋斗;“活”字的“口”我将之放大了,说明大家有饭吃,也象征大家有话都可以说。

司马光,字“君实”。

六岁那年,想吃青胡桃的司马光,让姐姐帮他剥,正巧姐姐有事走了。女仆就用热水把青胡桃泡软、剥开。姐姐回来后问是谁给剥开的?司马光撒谎说是自己。这事儿正好被父亲撞到,父亲严厉地训斥到“小子何得谩语!当初给你取名‘光’,就是怕你浮躁,才取了‘君实’为字,没想到你还是敢撒谎。”司马光被父亲的怒火吓住了。

这次事件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从此“实话实说”四个字,就成了他的人生信条。

然而,人的一生不知要说多少话,而能坚持一辈子不说假话是何其难啊?当代人甚至把不说假话当作做人的最底线,可以想见司马光一生做着一种什么样的坚守!

正是这个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让司马光终其一生远胜于常人,但却又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作为一个出生官宦门庭的子弟,司马光有着比别人对官场多一份的熟稔,对人情世故多一份的认真。

15岁上他就因恩荫当上了郊社郎,但他总觉得这不是进入官场的正途。他相信自己有智慧能剥开官场这个“青胡桃”!于是,二十岁那年,他在科考中以进士甲科的成绩,被授以奉礼郎,华州判官之职。

由于父亲在杭州做官,他便请命要求改任苏州判官,以便在双亲跟前敬孝道。后来,在权知韦城(治所在今河南东)县事时,也得到了“政声赫然,民称之”的美誉。在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庞籍去世后,他更是把庞籍的妻子拜为母亲,抚养庞籍的儿子像抚养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当时人们一致认为司马光是一个贤德之人。

然而,道义上的付出并没有对司马光的仕途有多少助益。在从政的近二十多年时间里,司马光只能无奈地在官场上磕磕碰碰地盘桓着。正是在这种旷日持久的销蚀中,司马光把目光投向了钻研历史。其实,从小就嗜读《左传》的他,知道历史里蕴藏着什么。如果一个人想磨砺自己,那么,就在浩如烟海的故事里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答案吧!

因此,当自己的朋友王安石举起变法的旗帜,一改本朝旧制时,司马光虽然不赞同变法,但却为了在朝堂之上保留自己的观点,竟然只是反转身去,请求神宗让他“退居洛阳,专事著史”。

在长达15年里,司马光埋首浩如烟海的古籍之中,呕心沥血铸就了鸿篇巨制《资治通鉴》,终于登上了中国史学的最高峰。

      我国古代寒门考生通过科举考试来当官入仕是一个主要的途径,其实还有一种很不好的手段就是买官,在康熙年间,国库亏空为了充实国库,私下里有买官这种情况发生。在刘邦建立的西汉时期,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发展,这时候出现人才短缺的情况,所以国家逐步建立起了“察举”、“征辟”两种选人用人方式。

       我国古代的“察举”到底是怎么选拔人才的呢?察举制是汉武帝年间,地方官员在自己管辖的片区,随时考察并选取人才推荐给国家,国家通过试用考核,试用期合格后予以做官。但是“征辟”就不适用于寒门了,征辟制分为帝王征聘和州府征聘,通常情况征聘的都是名门贵族。

      对于寒门弟子来说,唯有苦读通过科举考试来当官入仕是一条比较公正的道路了。另外科举考试是通过自己的真本事层层考核,最终进入仕途做官的,比一些名门望族通过举荐当官的还是比较有含金量的,也比较受重视,因为科举考试都是选拔出来的人才。但是想通过科举考试当官入仕,也不是一条很简单的道路,首先寒门家境贫寒,教育资源自然比不上富人阶级,所以父母肯供你读书实属不易,寒门阶层接触到的有学问的人,好的书籍这种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那么历史上这样的寒门通过科举考试坐上大官的有没有呢?其实数量还不少,比如说南宋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陈亮其实也是一位寒门状元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士人家庭,在他51岁那年终于考上了状元。宋朝这样的例子尤其多,比如宋代的吕蒙正张齐贤、王曾、苏洵、苏轼、苏辙等等很多名人都是寒门平民出身、靠科举做上大官的。就连那我们熟悉的唐朝诗人白居易也是通过科举考试当官的。

1 文言文曾巩传翻译

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1]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一生整理古籍、编校史书,也很有成就。《列女传》、《李太白集》和《陈书》等都曾经过他的校勘。任职于史馆时,埋头整理《战国策》、《说苑》两书,多亏他访求采录,才免于散失。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借以“辨章学术,镜考源流”。并校订《南齐书》、《梁书》、《陈书》三史。在编校古书时所作的目录序,如《战国策·目录序》、《烈女传·目录序》、《新序·目录序》等,为人所称道。清代学者方苞论其“南丰之文,长于道古,故序古书尤佳。”此类书跋,风格上模仿刘向、刘歆,写得醇实简洁,能从简驭繁。所作散文含蓄典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极嗜藏书,从政之便,广览博收。周密《齐东野语》记其“藏书之富,曾南丰及李氏山房皆一、二万卷,其后厄于兵火”。珍藏古籍达两万多册;收集篆刻五百卷,名为《金石录》。著作有《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隆平集》、《外集》等。其弟曾肇(1046~1108),字子开,官吏部侍郎。与其志趣相同,平居亦无所嗜,唯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著述有《曲阜集》、《奏议》。

2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

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注释:委废:家境衰败。

单弱:弱小,无所依靠。

宦:出仕。

工:擅长。

行义:行为道义。

扩展资料:

曾巩的主要成就:

存诗400余首,其诗特点是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他不但善赋体,也有诗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

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如《西楼》、《城南》、《咏柳》等写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词仅存《赏南枝》一首。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

曾巩的主要事迹:

曾巩绝弊讲述的其实是曾巩在福州的时候当官不与百姓争夺利益的故事,更多的是说明曾巩廉洁自守的品质。曾巩是北宋散文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南丰七曾”之一,也位列唐宋八大家。

曾巩这个人为政比较廉洁奉公,又勤于政事,十分的关心百姓们的生活。他有被朝廷派遣到明州、毫州等地当过知州。每个地方,只要是曾巩到过的地方,他都有政绩,在百姓的眼中曾巩就好似上天派来拯救他们的使者。

在他在福州任职的时候,因为福州的寺庙很多,而且当时的和尚认为福州的很富饶,所以都争着要当寺庙的主事。所以为了能成为寺庙主事,都跑来贿赂曾巩。曾巩就派自己的弟子去查访和辨别,然后按照应该有的次序授予他们应有的职位。

他还在府院张贴了公告,说要一律禁止贿赂事件的发生,这样便断绝了大家想为自己谋个好前程去贿赂的弊端。

后来,他又发现福州没有守官的官俸田,以前都是每年卖蔬菜和水果作为地方官的收入。每年的收入有三四十万两之多。曾巩就说:“太守和百姓争夺利益,真的可以这么做么?”随后就放弃了这种做法,从那以后在福州任职的人就再也没有收取这个钱了。

—曾巩

3 《曾巩》文言文翻译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②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③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

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

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5 邹炳泰文言文翻译

清史稿·卷三百五十一·列传一百三十八·邹炳泰传 原文 邹炳泰,字仲文,江苏无锡人。

乾隆三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纂修四库全书,迁国子监司业。国学因元、明旧,未立辟雍,炳泰援古制疏请。

四十八年,高宗释奠礼成,因下诏增建辟雍。逾两年,始举临雍礼,称盛典焉。

寻超擢炳泰为祭酒。累迁内阁学士,历山东、江西学政。

嘉庆四年,授礼部侍郎,调仓场,剔除积弊。坐粮厅颜培天不职,劾去之。

六年,京察,特予议叙。军船交粮挂欠,已许抵补,后至者复然。

炳泰虑年年积欠,与同官达庆意不合,自具疏奏,诏斥其偏执使气,镌级留任。又奏监督轮值宿仓,仓役出入滋弊,宜令于仓外官房居住,从之。

十年,擢左都御史,迁兵部尚书,兼署工部,管理户部三库。十一年,兼管顺天府尹事。

十二年,调吏部。十四年,加太子少保。

仓吏高添凤盗米事觉,坐久任仓场无所觉察,褫宫衔,降二品顶戴,革职留任,久乃复之。十六年,署户部尚书。

寻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炳泰在吏部久,尤慎铨政。

十八年,铨选兵部主事有误,同官瑚图礼徇司员议,回护坚执。炳泰力争曰:“吾年已衰,何恋恋禄位?不可使朝廷法自我坏!”自具疏白其故,上韪其言,卒罢瑚图礼。

既而有降革官捐复者二人,准驳不当,侍郎初彭龄论与不合,疏闻,上斥炳泰无定见,镌级留任。又盗劫兵部主事姚堃於昌平八仙庄,诏以地近京畿,官吏阘茸,不能治盗,罢炳泰兼管府尹事。

及教匪林清变起,逆党多居固安及黄村,追论炳泰在官不能觉察,以中允、赞善降补。寻休致,归。

二十五年,卒。 炳泰自初登第,不登权要之门,浮沉馆职,久之始跻卿贰。

屡掌文衡,称得士。立朝不苟,仁宗重之,而终黜。

译文 邹炳泰,字仲文,是江苏无锡县人。乾隆三十七年(1773)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被授予编修之职,(受命)编纂《四库全书》,升任国子监司业。

清朝的国家学校因袭元、明两代的旧制,没有建立太学,邹炳泰援引古制上疏请求(建立太学)。乾隆四十八年(1784),高宗在太学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礼仪完成,就此下诏增建太学。

过了两年,开始举行皇帝亲临太学的典礼,当时被称为盛典。不久破格提拔邹炳泰为国子监祭酒。

不断升迁做了内阁学士,历任山东、江西省学政。嘉庆四年(1800),授任礼部侍郎,调去管理仓库,除去积久的弊端。

(后)因粮厅颜培天不称职,被弹劾去职。嘉庆六年(1802),朝廷考察在京官吏政绩,特别给予他加级并记录在案的奖励。

军船交粮赊欠的,已经准许抵充补足,后到的也是这样办理。邹炳泰考虑到年年累积欠账(不好),(因)与同事达庆意见不合,(所以)自己详细写奏章上奏,皇帝下诏斥责他片面固执恣逞意气,降级留任。

又上奏(请求)监督(官吏)轮流值班住在仓库的事,说管理仓库的小吏仓役出入仓库滋生弊端,应该让他们在仓库外的房舍居住,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嘉庆十年(1806),升任左都御史,又升任兵部尚书,兼管工部,管理户部三库。

嘉庆十一年(1807),兼管顺天府尹事。嘉庆十二年(1808),调任吏部。

嘉庆十四年(1810),加赠太子少保。管理仓库的官员高添凤偷盗米粮的事情暴露,他因为久任仓库主官却未能察觉此事,被剥夺东宫的职衔,降二品顶戴,革职留任,很久以后才又恢复。

嘉庆十六年(1812),任户部尚书。不久以吏部尚书的身份任协办大学士。

邹炳泰在吏部任职很久,尤其对选拔任用官吏非常慎重。嘉庆十八年(1814),因为选拔兵部主事有误,同事瑚图礼遵从主管官员的意见,坚持为他辩护。

邹炳泰力极力谏诤说:“吾年龄已经很大了,怎么还能对俸禄官位恋恋不舍呢?(主要是为了)不能够使朝廷的法律从我这里被败坏了!”自己上疏禀告其中的原委,皇上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最终罢免了瑚图礼的官职。不久有两位降职革职官员因捐复职,核准后反对任职的意见不合适,侍郎初彭龄的意见与他不合,于是上疏奏闻皇上,皇上斥责邹炳泰没有主见,降级留任。

又有盗贼在昌平县八仙庄劫持了兵部主事姚堃,皇上下诏说,因为此地接近京城地区,官吏庸碌低劣,不能制止盗匪,罢免了邹炳泰兼管府尹事之职。等到教匪林清的叛乱发生,叛党答多居住在固安及黄村,追究邹炳泰在任不能觉察此事,以中允、赞善之职降职候任。

不久退休,回故乡老家。嘉庆二十五年(1821),去世。

邹炳泰自考中进士开始,不登朝廷重臣之门,浮沉于馆职,很久之后才跻身仅次于卿相的高官。多次执掌礼部取士事务,被称赞能够获得贤士。

在朝为官不随便苟且,清仁宗(嘉庆帝)重用他,但是最终还是被贬黜。 注释 1、庶吉士:明、清官名。

明初有六科庶吉士。洪武十八年使进士观政于诸司,练习办事。

其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衙门者,采《书》“庶常吉士”之义,俱改称为庶吉士。永乐后专属翰林院,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之。

三年后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编修、检讨等职;其余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明代重翰林,天顺后非翰林不入阁,因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

清沿明制,于翰林院。

6 古文 翻译

1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

2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一时工作文词者——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鲜能过也——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提供原文、译文及题目:)原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佑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注〕①常平:官仓名。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 C实欲携贰其徒 贰:离间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轻:轻易7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3分)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③自是外户不闭 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⑥巩先期区处猝集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2) 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3)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6D(轻:以……为轻,轻视。 )7C(①③是仁政带来的结果)8D(应是曾巩和王安石疏远。)

9(1) 曾巩就招待他吃饭,送给他帽子和衣服,借给他车马和骑从,在齐州四境夸示炫耀。(3分,每小句1分。)

(2)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3分,前一小句2分,后一小句1分。)

(3)我所说的吝啬,是指他勇于作为,而吝啬于改正过错啊!(3分,每小句1分。)附参考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嘉佑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