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山龙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中医大辞典》·古山龙 21 古山龙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25 化学成分 26 古山龙的药理作用 3 《全国中草药汇编》·古山龙 31 拼音名 32 古山龙的别名 33 来源 34 性味 35 功能主治 36 古山龙的用法用量 37 摘录 4 《中华本草》·古山龙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英文名 44 古山龙的别名 45 来源 46 原形态 47 生境分布 48 性状 49 化学成份 410 古山龙的药理作用 411 鉴别 412 性味 413 归经 414 功能主治 415 古山龙的用法用量 416 各家论述 417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古山龙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古山龙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古山龙 1 拼音
gǔ shān lóng
2 《中医大辞典》·古山龙古山龙为中药名,出自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1]。
21 古山龙的别名黄连藤、黄藤[1]。
22 来源及产地防己科植物古山龙Arcangelisia loureiri (Pier) Diels的根或茎藤[1]。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等地[1]。
23 性味苦,寒,有小毒[1]。
24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解毒[1]。
1治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疟疾[1]。煎服:9~15g[1]。
2治眼结膜炎,皮肤湿疹,脓疱疮, 炎,脚癣感染[1]。煎水洗患处[1]。
25 化学成分根含小檗堿、药根堿[1]。茎含掌叶防己堿、小檗堿、药根堿[1]。
26 药理作用有降压、止痛作用;体外试验,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1]。
3 《全国中草药汇编》·古山龙 31 拼音名Gǔ Shān Lónɡ
32 古山龙的别名黄藤、黄连藤
33 来源为防己科古山龙属植物古山龙Arcangelisia loureiri (Pierre) Diels,以藤茎及根入药。全年可采,以秋季采为好,洗净切片,晒干备用。
34 性味苦,寒。
35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止痛。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治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疟疾;外用治眼结膜炎,皮肤湿疹,脓疱疮, 炎。
36 古山龙的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
37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4 《中华本草》·古山龙 41 出处出自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42 拼音名Gǔ Shān Lónɡ
43 英文名Mountain Dragon, Stem of Mountain Dragon
44 古山龙的别名黄连藤、黄肚木通、黄胆榄、大黄藤、黄藤、钩影、黄丁课、问更梅。
45 来源药材基源:为防己科植物古山龙的根或茎藤。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cangelisia gusanlung HSLo[Aloureiri auctnon(pierre)Diel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以秋季采为好,除去杂质,洗净,切片,晒干。
46 原形态古山龙 木质大藤本。老株藤茎表面褐色,具纵条纹,断面鲜**。单叶互生;叶柄长38,基部膝状,先端稍膨大;叶长近革质,阔卵、卵形至椭圆形,长812cm,宽610cm,先端骤尖,基部近截平,基出脉35条,全缘,两面无毛。花单性;圆锥花序常在老干睡生出;雄花序纤弱,长约3cm,分枝穗状,几无柄;雄花花被片9,外面3枚较小,内面3枚花瓣状;雄蕊912,花丝合生,花药顶生,横裂;雌花序长3050cm;雌花花被片6;退化雄蕊微小,鳞片状;心皮3,无花柱,柱头阔,具 状凸起。核果13个,长圆形,后变**。花期68月。果期810月。
47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中较阴湿处或山腰密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云南等地。
48 性状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直径可达6cm。表面灰棕色,有浅纵沟,节处隆起。质坚硬,断面木部灰**至黄绿色,散布多数小孔,呈数个同心性环纹及放射状纹理,中心有髓。显微鉴 茎横节面:木栓层由多列细胞组成,内侧有石细胞环带。皮层有厚壁细胞散在。中柱鞘为石细胞环带。维管束型,排成24轮同心环,每二轮韧皮部外侧为纤维与石细胞相间组成的环带。木射线细胞含草酸钙方晶。髓部有石细胞散在。
49 化学成份古山龙茎含掌叶防已堿(palmatine),小檗堿(berberine)以及药根堿(jatrorrhizine)。根含小檗堿及药根堿。
410 古山龙的药理作用有降压、止痛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411 鉴别理化鉴别 取粗粉1g,加乙醇10ml,回流10min,放冷,滤过。取滤液5滴,加稀盐酸1ml与漂白粉少量,即显樱红色;另取滤液5滴,加5%没食子酸的乙醇溶液23滴,置水浴上蒸干,趁热加硫酸数滴,即显深绿色(检查生物堿)。
412 性味苦;寒;小毒
413 归经心;肺;大肠经
414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泻火解毒。主肠炎;菌痢;黄疸;疟疾;疖肿;湿疹; 炎;支气管炎;百日咳;扁桃体炎;眼结膜炎
415 古山龙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2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未敷。
416 各家论述1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肠炎,菌痢,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疖肿,疟疾,皮炎,湿疹,脓疱疮,脚癣感染。
2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有降压、止痛作用。
417 摘录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佩兰的别名 7 来源 8 产地 9 原植物形态 10 采收与初加工 11 性味归经 12 佩兰的功效与主治 13 佩兰的化学成分 14 佩兰的药理作用 15 佩兰中毒 151 不良反应机制 152 佩兰中毒的症状 153 治疗 16 佩兰的药典标准 161 品名 162 来源 163 性状 164 鉴别 165 检查 1651 水分 1652 总灰分 1653 酸不溶性灰分 166 含量测定 167 佩兰饮片 1671 炮制 1672 含量测定 1673 鉴别、检查 1674 性味与归经 1675 功能与主治 1676 用泫与用量 1677 贮藏 168 出处 17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佩兰的方剂 2 用到中药佩兰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佩兰 1 拼音
pèi lán
2 英文参考herba eupatorii [朗道汉英字典]
queen of the meadow [朗道汉英字典]
eupatorii,herb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upatorium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ortune eupatorium herb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queen of the meadow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rba Eupatori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ortune eupatorium herb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佩兰
佩兰为中药名,出清·叶小峰《本草再新》。为菊科植物佩兰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 的干燥地上部分[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Herba Eupatori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fortune eupatorium herb(《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佩兰的别名大泽兰、小泽兰、鸡骨香、香草。
水麦、乱尾凤、女兰、香草、兰泽、香水兰、省头草、孩儿菊[2]。
省头草、香草[3]。
7 来源菊科植物佩兰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的地上部分。
佩兰为菊科植物兰草Eupatoriumfortunei Turcz.的茎叶[3]。
8 产地佩兰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北、山东等地[3]。
9 原植物形态兰草为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茎横走。茎圆柱形,常紫绿色,无毛或有短柔毛。叶互生,下部叶常枯萎;中部叶较大,常3全裂或深裂,中裂片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5~12cm,宽25~45cm,先端渐尖,边缘 有粗糙齿或不规则细齿,两面无毛或沿脉有疏毛,无腺点,叶柄长约1cm;上部叶较小。头状花序排成复伞房状;总苞钟状,总苞片2~3层,紫红色;管状花4~6,白色或带淡红色,两性。瘦果圆柱形,具5棱,无毛及腺点。花期7~11月,果期9~12月。
10 采收与初加工夏、秋季分两次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11 性味归经佩兰味辛,性平;入脾、胃经[3]。
12 佩兰的功效与主治佩兰具有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的功效。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症、头胀胸闷。
佩兰具有解暑化湿,辟秽和中的功效[3]:
佩兰治湿浊内蕴,脘痞不饥,恶心呕吐,口中甜腻,消渴[3]。
佩兰治感受暑湿或湿温初起,寒热头痛,身困、胸闷、纳呆:煎服,6~10g[3]。
佩兰煎汤含漱疗牙痛[3]。
13 佩兰的化学成分佩兰全草含挥发油,主要分为对伞花烃(pcymene)、麝香草甲醚(methyl thymol ether)、橙醇乙酯(nerryl acetate),另含宁德洛非堿(lindelofine);叶、花尚含蒲公英甾醇棕榈酸酯(taraxasteryl palmitate)等。
佩兰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对聚伞花素、百里香酚甲醚。还含宁德洛菲堿(Lindelofine)、香豆精、麝香草氢醌、β谷甾醇、蒲公英甾醇及其酯类等[3]。
14 佩兰的药理作用佩兰鲜叶或干叶的醇浸出物对动物有毒性作用[3]。
佩兰能使小鼠动情周情暂时停止、排卵受抑制[3]。
佩兰可抗菌、抗病毒。挥发油 胃肠运动[3]。
15 佩兰中毒佩兰含有挥发油,如蒲公英甾醇、延胡索琥珀酸、甘露醇、宁德洛菲堿等[2]。主要药理作用有祛痰作用,抗病毒,抗肿瘤,促进子宫复旧,增加乳汁分泌,抑制排卵等[2]。
151 不良反应机制有文献报道,佩兰对哺乳动物内皮细胞有剂量依赖性的毒性作用。[2]
152 佩兰中毒的症状佩兰中毒表现为呼吸困难、四肢僵直、躯干痉挛、蛋白尿及尿糖阳性等。[2]
153 治疗佩兰中毒的治疗要点为[2]:
1洗胃、催吐、导泻,促进毒物排出。
2静脉补液。
3对症治疗:给予吸氧或呼吸兴奋剂,纠正呼吸困难。
16 佩兰的药典标准 161 品名佩兰
Peilan
EUPATORII HERBA
162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佩兰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分两次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163 性状本品茎呈圆柱形,长30~100cm,直径02~05cm;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有的带紫色,有明显的节和纵棱线;质脆,断面髓部白色或中空。叶对生,有柄,叶片多皱缩、破碎,绿褐色;完整叶片3裂或不分裂,分裂者中间裂片较大,展平后呈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基部狭窄,边缘有锯齿;不分裂者展平后呈卵圆形、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气芳香,味微苦。
164 鉴别(1)本品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弯曲;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眭,偶见非腺毛,由3~6细胞组成,长可达105μm;叶脉上非腺毛较长,由7~8细胞组成,长120~160μm。气孔不定式。
(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15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石油醚(30~60℃)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佩兰对照药材l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酸乙酯(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于,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65 检查 1651 水分不得过11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 第二法)。
1652 总灰分不得过11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653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66 含量测定照挥发油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Ⅹ D甲法)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30%(ml/g)。
167 佩兰饮片 1671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的段。茎圆柱形,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有的带紫色,有明显的节和纵棱线。切面髓部白色或中空。叶对生,叶片多皱缩、破碎,绿褐色。气芳香,味微苦。
1672 含量测定同药材,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25%(ml/g)。
1673 鉴别、检查同药材。
1674 性味与归经辛,平。归脾、胃、肺经。
1675 功能与主治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
1676 用泫与用量3~10g。
1677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168 出处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偷针的病因病机 41 风热外袭 42 热毒炽盛 43 脾虚湿热 5 偷针的症状 6 偷针的诊断要点 7 需要与偷针相鉴别的疾病 71 胞肿如桃 72 眼丹 73 眼痈 8 偷针的治疗 81 中医辨证治疗 811 风热外袭/风热客睑 8111 症状和体征 8112 证候分析 8113 针灸治疗 81131 方一 81132 方二 8114 方药治疗 812 热毒炽盛/热毒壅盛 8121 症状和体征 8122 证候分析 8123 针灸治疗 8124 方药治疗 813 脾虚湿热 8131 症状和体征 8132 证候分析 8133 针灸治疗 81331 方一 81332 方二 8134 方药治疗 814 正虚邪恋 815 外治法 82 耳针疗法 821 方一 822 方二 823 方三 83 挑刺法 831 方一 832 方二 833 方三 84 拔罐疗法 85 西医外治法 9 医案 10 注意事项 11 预后 12 文献摘要 13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偷针的穴位 2 治疗偷针的方剂 3 治疗偷针的中成药 4 偷针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偷针 1 拼音
tōu zhēn
2 英文参考hordeolum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y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hordeolum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偷针为病名[1]。出《诸病源候论》卷廿八。即针眼[1]。《证治准绳·杂病》:“视其背上即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眼时即瘥,故名偷针,实解太阳经结热也。”
针眼(stye)为病名[2][2]。出《诸病源候论》卷廿八。又名土疳(《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土疡(《目经大成·五色疡》)、偷针(《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偷针眼、偷针窝[3]。俗称包珍珠[3]、挑针[3]。是指以眼睑边缘生疖,形如麦粒,赤肿痒痛,易成脓为主要表现的眼病[4]。针眼多由风热或脾胃热毒所致[3]。
针眼相当于西医的睑腺炎[4](又称麦粒肿[2])。
详见睑腺炎条。
4 偷针的病因病机脾胃蕴热及风热客于眼睑所致[2]。
素体虚弱,或有不良卫生习惯者,常易罹病。亦有因风热外袭,或热毒炽盛,或脾虚湿热上攻于目,热毒壅阻于胞睑而发本病者[5]。
余邪未尽,热毒蕴伏,或素体虚弱,卫外不固,易感风邪者,常反复发作。
41 风热外袭风为阳邪,热属火性,风热之邪客于胞睑,火烁津液,变生疖肿[5]。
风邪外袭,客于胞睑而化热,风热壅阻于胞睑皮肤肌腠之间,灼烁津液,变生疮疡,发为本病。
42 热毒炽盛过食辛辣炙烤之物,脾胃积热,或心肝之火循经上炎,热毒结聚于胞睑,营卫失调,局部酿脓[5]。
过食辛辣炙赙,脾胃积热,循经上攻胞睑,致营卫失调,气血凝滞,局部化热酿脓。
43 脾虚湿热脾气虚弱,健运无权,湿浊化热,气血不和,反复为患[5]。
5 偷针的症状偷针初起,胞睑微痒痛,近睑弦部皮肤微红肿,继之形成局限性硬结,并有压痛,硬结与皮肤相连。若病变发生于靠小眦部者,红肿锨痛较剧,并可引起小眦部白睛赤肿。部分患者可伴有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及有压痛,甚至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本病轻者可于数日内自行消散,重者3~5日后,于睑弦近睫毛处出现黄白色脓头,形如麦粒(彩图2)。待肿疡溃破,脓出则痛减肿消。发于睑内面者,赤痛较重,常见睑内局部充血,并露出**脓点,可以自行溃破。
6 偷针的诊断要点①睑皮肤局限性红、肿、热、痛,扪之有硬结和压痛[6]。邻近球结膜水肿[6]。
②3~5日后形成脓肿,出现**脓头,发生在睫毛根部皮脂腺者,表现在皮肤面,称外麦粒肿;发生在睑板腺者,表现在结膜面,称内麦粒肿[6]。破溃排脓后疼痛缓解、红肿消退[6]。
③重者伴有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及压痛,全身畏寒,发热等[6]。
7 需要与偷针相鉴别的疾病 71 胞肿如桃胞睑皮肤红赤,高肿难睁,状如桃李,肿痛拒按,白睛赤肿。相当于西医学的眼睑炎性水肿。
72 眼丹发病部位同针眼,但眼睑赤痛漫肿,质硬拒按,常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73 眼痈发病部位在眼睑皮下,较针眼病势凶猛,红肿热痛甚,化腐成脓范围大,可波及全部眼睑。并有畏寒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8 偷针的治疗 81 中医辨证治疗偷针治宜祛风清热,泻火解毒,消肿止痛等法[3]。内服可选用清脾散或仙方活命饮加减[3]。外治:“初起轻者,宜用如意金黄散”;风热盛者,“或于疡顶上,重砭一针,(使)血出气泄”(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3]。
对针眼的治疗,原则上在未成脓时,应辨其风热或脾胃热毒上攻而分别施治,以达退赤消肿促其消散之目的。已成脓者,当促其溃脓或切开排脓,促其早日痊愈。
811 风热外袭/风热客睑针眼·风热客睑证(stye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lodging in eyelid)是指风热客睑,以初起眼睑局限性肿胀,微痒,微红,可扪及硬结,压痛,舌苔薄黄,脉浮数为常见症的针眼证候[4]。
8111 症状和体征针眼初起,痒痛微作,局部硬结微红肿,触痛明显,或伴有头痛发热、全身不适,苔薄黄,脉浮数[5]。
病初起,局部微有红肿痒痛,并伴有头痛、发热、全身不适等,舌苔薄白,脉浮数。
8112 证候分析风热之邪客于胞睑,气血壅阻,故胞睑红肿痒痛、生小硬结[5]。
所见全身症状及舌苔、脉象,均为风热袭表之象[5]。
风与热邪皆能作痒,风胜、热胜亦皆致肿。今风热之邪客于胞睑,故胞睑红肿而痒。所见全身症,均为风热袭表之征。
8113 针灸治疗 81131 方一[5]
治法:疏风清热,调和营卫。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穴为主。取合谷、天井、风池、少泽。
随证配穴:头痛重者,加太阳。麦粒肿若在上睑内眦部,加睛明、攒竹;在外眦部加瞳子髎、丝竹空;在两眦之间,加鱼腰;在下睑者加承泣、四白。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少泽可点刺出血。
方义:合谷疏风清热,调和营卫。天井通达三焦气机,以助解表清热。配风池疏风解表,以治目疾。刺少泽出血,可清热解毒。
81132 方二治则:疏风,清热,利湿
处方:睛明 攒竹 行间 太阳;
方义:取睛明、攒竹、肝经荥穴行间和经外奇穴太阳以疏风清热,合谷、承泣、四白乃手足阳明经穴,有疏导患部郁热的作用;阴陵泉清脾胃湿热,诸穴共奏疏风清热,利湿解毒之功。
随证配穴:恶寒发热—外关,头痛—风池。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太阳点刺出血。
8114 方药治疗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本方以薄荷、豆豉、荆芥、桔梗、牛蒡子疏风解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配竹叶、芦根、甘草以助清热。本病初起证偏风重者,可加桑叶、菊花;证偏热重者,可去荆芥、豆豉,加黄连、黄芩以助清热解毒。
812 热毒炽盛/热毒壅盛针眼·热毒壅盛证(stye with pattern of heattoxin congestion and excessiveness)是指热毒壅盛,以眼睑局部红肿灼热,硬结渐大,疼痛拒按,或白睛红赤肿胀嵌于睑裂,或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针眼证候[4]。
8121 症状和体征胞睑红肿,硬结较大,灼热疼痛,有黄白色脓点,或见白睛壅肿、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或腻,脉数[5]。
胞睑局部红肿,硬结较大,灼热疼痛,伴有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苔黄脉数等。
8122 证候分析心、肝、脾胃积热,上攻于胞睑,阻滞脉络,故现局部红肿掀痛,进而可腐熟酿脓[5]。
白睛壅肿,系火乘其肺[5]。
内蕴热毒,故见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等[5]。
脾胃蕴热,积久热毒上攻胞睑,阻滞脉络,营卫失调,故疖肿红赤掀痛。内热重,故伴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苔黄脉数等症。
8123 针灸治疗[5]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曲池、内庭、行间、支沟、少冲
随证配穴:根据患病部位,其配穴参照本病“风热外袭”型。伴有发热者,加大椎。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少冲点刺出血。
方义:取手阳明经合穴曲池,足阳明经荥穴内庭,足厥阴经荥穴行间,旨在泻热解毒。支沟通腑祛实以泻胃肠实热。刺少冲出血,以泻心火。
8124 方药治疗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泻黄散合清胃散加减。方中石膏、炒山栀清脾胃积热,黄连泻火解毒,防风助散伏火,生地、丹皮凉血清热,藿香理气,当归和血,二药调和营卫,升麻清热解毒,引药入阳明,共奏清热泻火解毒之功。若有便秘可加大黄、芒硝;口渴加天花粉清热生津,且有助于消肿排脓。
813 脾虚湿热针眼·脾虚湿热证(stye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heat)是指脾虚湿热,以针眼屡发,硬结难溃、难消,面色少华,偏食,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为常见症的针眼证候[4]。
8131 症状和体征麦粒肿反复发作,但症状不重,多见于儿童,面色少华,好偏食,腹胀便结,舌红,苔薄黄,脉细数[5]。
针眼反复发作,但诸症不重。
8132 证候分析宿患麦粒肿,余邪内伏,或脾虚生湿,湿浊化热,不时上攻胞睑,阻滞脉络,故麦粒肿屡发[5]。
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故面色少华。偏食积滞,则腹胀便结[5]。
舌红、苔黄、脉细数,皆为脾虚湿热之象[5]。
原患针眼,余邪未清,脾胃伏热,不时上攻胞睑,阻滞脉络,或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正气不固,时感外邪,以致本病反复发作。由于正气虚,邪气不盛,故诸症不重。
8133 针灸治疗 81331 方一[5]
治法: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选穴: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阴陵泉、曲池、足三里、大横。
随证配穴:兼有腹胀、疳证者,加四缝。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法。足三里施以补法,余穴施以泻法。四缝用三棱针点刺,挤出粘液或血水。
方义:阴陵泉、足三里为足太阴、足阳明经合穴,健运脾胃而利湿。泻曲池清热解毒。大横调脾胃治疗大便秘结。
81332 方二治则:疏风,清热,利湿
处方:脾胃湿热——合谷 承泣 四白 阴陵泉。
方义:取睛明、攒竹、肝经荥穴行间和经外奇穴太阳以疏风清热,合谷、承泣、四白乃手足阳明经穴,有疏导患部郁热的作用;阴陵泉清脾胃湿热,诸穴共奏疏风清热,利湿解毒之功。
随证配穴:恶寒发热—外关,头痛—风池。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太阳点刺出血。
8134 方药治疗治法:清解脾胃伏热,或扶正祛邪。
方药:属脾胃伏热者,宜选清脾散加减。方中以石膏、栀子、黄芩清脾胃积热,为主药;防风、薄荷、升麻助主药发散郁伏之火;赤芍凉血,散血分瘀热;枳壳、藿香、陈皮、甘草理气和中,振复脾胃气机。诸药合用,共收泻脾伏火,调理脾胃气机的作用。
属脾胃虚弱者,宜选四君子汤为基础,酌加当归、白芍、山楂、神曲、麦芽等,健脾益气,和血消滞,配伍解毒排脓之晶,使其标本兼顾,以收扶正祛邪之功。
814 正虚邪恋针眼·正虚邪恋证(stye with pattern of healthy qi deficiency and lingering pathogen)是指正虚邪恋,以针眼屡发,或针眼红肿不甚,硬结难溃,经久难消,或伴见面色无华,倦怠乏力,小儿偏食,纳呆,便结,舌质淡,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针眼证候[4]。
815 外治法未酿脓者,局部可用湿热敷以助消散,或用紫金锭磨汁,频涂患部皮肤,消肿止痛。
已成脓者,当切开排脓。若脓头在眼睑皮肤面者,切口应与睑缘平行,脓头位于睑内面者,切口应与睑缘垂直,不可伤及睑缘,但宜稍大,以利脓液排流。
82 耳针疗法 821 方一选穴:眼 肝 脾 肾上腺 耳尖
方法:耳尖点刺出血,余穴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min,反复运针25次,5次为一疗程,反复发作者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822 方二用三棱针点刺患眼侧耳尖穴,挤出血液8~10滴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止血,并刺风池[6]。
823 方三眼、肝、脾、耳尖。强 ,留针20min,留针期间运针2次,每日1次。亦可耳尖、耳背小静脉刺络出血。屡发者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法。[5]
83 挑刺法 831 方一选穴:肩胛间第1~5胸椎旁淡红色皮疹
方法:挑断疹下白色纤维组织,并捏挤点状出血,每次挑2~3根,每日1次。
832 方二在肩胛区胸1~7两侧探寻淡红色疹点或敏感点。用三棱针点刺,挤出粘液或血水,用棉球拭去,可反复挤3~5次,亦可用消毒的缝衣针挑断疹点处的皮下纤维组织。[5]
833 方三在肺俞或膏肓穴附近皮肤面,找出红点一个或数个,若不明显,可轻刮之后再找。消毒后,用毫针挑破,挤出粘液或血水。
84 拔罐疗法取大椎,用三棱针散刺出血后拔罐[5]。
85 西医外治法可用抗生素眼药水及眼膏点眼。如诺氟沙星眼液、金霉素眼膏等。
9 医案例1.王××,女,16岁,学生。主诉:昨天开始右眼发痒微痛,今晨红肿疼痛加重。眼科诊断:外麦粒肿。治疗:用氯霉素眼药水点患眼2~3滴,用消毒棉签擦干。医者左手将眼睑外翻,暴露睑缘病变部位,右手拇、食指夹持1寸毫针,中指固定针身,针尖与睑板平行,轻拨睑板腺开口处及病变周围睑缘部,反复针拨10~30次,见患者有眼泪溢出即可停止,每日1次。针拨后用氯霉素眼药水点眼,每日2~4次。结果:治疗1次后,患者自觉眼睑舒适,疼痛红肿明显减轻。第二日疼痛红肿完全消失。1个月后随访无复发。本法适用于麦粒肿未化脓者。[中国针灸,1996,(3):48]
例2.刘××,男,32岁。患针眼时好时犯,近日又作,疼痛难忍。查其左目上眼睑靠近睛明穴处,生一麦粒小疖,尚未化脓,遂在背区发现了3个出血点,用针挑出血,2次治愈后,讯知3个月内未再发。(中医针法集锦)
10 注意事项麦粒肿初起至酿脓之后,患处切忌挤压以免脓毒扩散,变生他症[5]。
见脓头后及时切开排脓,以免自溃后疮口不齐,留下明显疤痕,但严重者,少数可发展为眼丹。
平素应注意眼部卫生,增强体质,防止发病[5]。有屈光不正者应及时矫治。
11 预后偷针一般预后良好。只要及时治疗,避免对患部用力挤压,并发症也较少。若能在酿脓后及时切开排脓,愈后可不留明显疤痕,但严重者,有少数可发展为眼丹。
12 文献摘要《审视瑶函·土疳症》:“此症谓胞上生毒也,俗号为偷针。有一目生而传两目者,有止生一目者。有微邪不出脓血而愈者,有犯触辛热燥腻、风沙烟火,为漏、为吊败者,有窍未实,因风乘虚而人,头脑俱肿,目亦赤痛者。所病不一,因其病而治之。”
13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国家基本药物 4 概述 5 中药名·牛黄 51 拉丁名 52 英文名 53 牛黄的别名 54 来源及产地 55 性味归经 56 功能主治 57 牛黄的用法用量 58 使用注意 59 化学成分 510 牛黄的药理作用 511 牛黄的药典标准 5111 品名 5112 来源 5113 性状 5114 鉴别 5115 检查 51151 水分 51152 总灰分 51153 游离胆红素 5116 含量测定 51161 胆酸 51162 胆红素 51163 标准曲线的制备 51164 测定法 5117 性味与归经 5118 功能与主治 5119 用法与用量 51110 注意 51111 贮藏 51112 出处 6 病证名·牛黄 7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牛黄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牛黄的中成药 3 牛黄相关药物 4 治疗牛黄的穴位 5 古籍中的牛黄 牛黄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niú huáng
2 英文参考bezoar,calculus bovis [朗道汉英字典]
bezoar,bezoar bov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ezoar oriental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alculus bov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oriental bezoa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alculus Bovi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ezoa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国家基本药物与牛黄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109 12 牛黄解毒丸 蜜丸 3g(人工牛黄) 丸 056 中成药部分 110 12 牛黄解毒丸 蜜丸 30g(人工牛黄) 瓶 47 中成药部分 111 12 牛黄解毒丸 蜜丸 40g(人工牛黄) 瓶 62 中成药部分 112 12 牛黄解毒丸 蜜丸 60g(人工牛黄) 瓶 9 中成药部分 113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24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2 中成药部分 (指用量为一次3片,一日2~3次的品规) 114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6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053 中成药部分 115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8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069 中成药部分 116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9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078 中成药部分 117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10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086 中成药部分 118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12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1 中成药部分 119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15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13 中成药部分 120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16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14 中成药部分 121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18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15 中成药部分 122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20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17 中成药部分 123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30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25 中成药部分 124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36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3 中成药部分 125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40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33 中成药部分 126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45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37 中成药部分 127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48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39 中成药部分 128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50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41 中成药部分 129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60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48 中成药部分 130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80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64 中成药部分 131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96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76 中成药部分 132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100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79 中成药部分 133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120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94 中成药部分 134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10片(薄膜衣,人工牛黄) 盒(瓶) 095 中成药部分 135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12片(薄膜衣,人工牛黄) 盒(瓶) 11 中成药部分 136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18片(薄膜衣,人工牛黄) 盒(瓶) 17 中成药部分 137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20片(薄膜衣,人工牛黄) 盒(瓶) 18 中成药部分 138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24片(薄膜衣,人工牛黄) 盒(瓶) 22 中成药部分 139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30片(薄膜衣,人工牛黄) 盒(瓶) 27 中成药部分 140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36片(薄膜衣,人工牛黄) 盒(瓶) 33 中成药部分 141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40片(薄膜衣,人工牛黄) 盒(瓶) 36 中成药部分 142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45片(薄膜衣,人工牛黄) 盒(瓶) 4 中成药部分 143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48片(薄膜衣,人工牛黄) 盒(瓶) 43 中成药部分 144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60片(薄膜衣,人工牛黄) 盒(瓶) 53 中成药部分 145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100片(薄膜衣,人工牛黄) 盒(瓶) 87 中成药部分 146 12 牛黄解毒片 片剂 120片(薄膜衣,人工牛黄) 盒(瓶) 104 中成药部分 147 12 牛黄解毒胶囊 胶囊剂 05g20粒(人工牛黄) 盒(瓶) 8 中成药部分 △ 148 12 牛黄解毒胶囊 胶囊剂 03g12粒(人工牛黄) 盒(瓶) 32 中成药部分 149 12 牛黄解毒胶囊 胶囊剂 03g20粒(人工牛黄) 盒(瓶) 53 中成药部分 150 12 牛黄解毒胶囊 胶囊剂 03g24粒(人工牛黄) 盒(瓶) 64 中成药部分 151 12 牛黄解毒胶囊 胶囊剂 03g36粒(人工牛黄) 盒(瓶) 96 中成药部分 152 12 牛黄解毒胶囊 胶囊剂 04g20粒(人工牛黄) 盒(瓶) 67 中成药部分 153 12 牛黄解毒软胶囊 软胶囊 04g12粒(人工牛黄) 盒(瓶) 62 中成药部分 △ 154 12 牛黄解毒软胶囊 软胶囊 04g24粒(人工牛黄) 盒(瓶) 12 中成药部分 155 13 牛黄上清丸 蜜丸 6g(人工牛黄) 丸 063 中成药部分 156 13 牛黄上清丸 水蜜丸 35g(人工牛黄) 袋 066 中成药部分 157 13 牛黄上清丸 水蜜丸 4g(人工牛黄) 袋 076 中成药部分 158 13 牛黄上清丸 水蜜丸 5g(人工牛黄) 袋 095 中成药部分 159 13 牛黄上清丸 水蜜丸 6g(人工牛黄) 袋 11 中成药部分 160 13 牛黄上清丸 水蜜丸 54g(人工牛黄) 瓶 102 中成药部分 161 13 牛黄上清片 片剂 48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64 中成药部分 (指用量为一次4片,一日2次的品规) 162 13 牛黄上清片 片剂 8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11 中成药部分 163 13 牛黄上清片 片剂 18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25 中成药部分 164 13 牛黄上清片 片剂 24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33 中成药部分 165 13 牛黄上清片 片剂 36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49 中成药部分 166 13 牛黄上清片 片剂 40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54 中成药部分 167 13 牛黄上清片 片剂 60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79 中成药部分 168 13 牛黄上清片 片剂 80片(糖衣,人工牛黄) 盒(瓶) 105 中成药部分 169 13 牛黄上清片 片剂 24片(薄膜衣,人工牛黄) 盒(瓶) 36 中成药部分 170 13 牛黄上清片 片剂 36片(薄膜衣,人工牛黄) 盒(瓶) 53 中成药部分 171 13 牛黄上清片 片剂 40片(薄膜衣,人工牛黄) 盒(瓶) 59 中成药部分 172 13 牛黄上清片 片剂 48片(薄膜衣,人工牛黄) 盒(瓶) 7 中成药部分 173 13 牛黄上清胶囊 胶囊剂 03g24粒(人工牛黄) 盒(瓶) 189 中成药部分 △ 174 13 牛黄上清胶囊 胶囊剂 03g12粒(人工牛黄) 盒(瓶) 97 中成药部分 353 29 安宫牛黄丸 蜜丸 3g(人工麝香,天然牛黄) 丸 99 中成药部分 354 29 安宫牛黄丸 蜜丸 15g(人工麝香,天然牛黄) 丸 521 中成药部分 355 29 安宫牛黄丸 蜜丸 3g(人工麝香,体外培育牛黄) 丸 80 中成药部分 △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概述牛黄:1中药名;2病证名。
5 中药名·牛黄牛黄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为牛科动物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 的干燥胆结石[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51 拉丁名Calculus Bov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2 英文名bezoar(《中医药学名词(2004)》)
53 牛黄的别名西黄[1]
54 来源及产地牛科动物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Gmelin或水牛Bubalus bubalis L胆囊中的结石[1]。全国各地均产,以西北、西南、东北等地较多[1]。
55 性味归经苦、甘,凉[1]。入心、肝经[1]。
56 功能主治牛黄具有清心开窍,豁痰定惊,清热解毒的功效[1]。
①治热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惊痫、发狂,小儿惊风抽搐,热痰壅盛[1]。
②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毒[1]。
牛黄为眼科常用平肝熄风药,具有化痰开窍,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肝胆火炽,痰火升扰,阻塞目窍,闭塞玄府所致的绿风内障,头眼剧痛,瞳散视昏。常与羚羊角、麝香、僵蚕等同用,如熄风丸。
57 牛黄的用法用量研末服:015~045g[1]。一般多入丸、散用[1]。外用:研末敷患处[1]。
58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1]。
59 化学成分本品含胆酸、去氧胆酸、胆甾醇、胆红素、卵磷脂、维生素D等[1]。
510 药理作用牛黄给动物口服,用抗惊厥、镇静作用,并能解热、抗炎及 肠蠕动,起通便作用[1]。又含两种酸性肽类成分,能收缩平滑肌,包括胆囊平滑肌及胆道口括约肌,并能防止毒物对肝脏的损害[1]。去氧胆酸有镇静、抗惊厥及利胆作用[1]。牛黄小剂量有抗贫血作用及某些强心作用[1]。牛黄具抗肿瘤作用[1]。
511 牛黄的药典标准 5111 品名牛黄
Niuhuang
BOVIS CALCULUS
5112 来源本品为牛科动物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hn的干燥胆结石。宰牛时,如发现有牛黄,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除去外部薄膜,阴干。
5113 性状本品多呈卵形、类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直径06~3(45)cm,少数呈管状或碎片。表面黄红色至棕**,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包,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气清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5114 鉴别(1)取本品少量,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习称“挂甲”。
(2)取本品少许,用水合氯醛试液装片,不加热,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团块由多数黄棕色或棕红色小颗粒集成,稍放置,色素迅速溶解,并显鲜明金**,久置后变绿色。
(3)取本品粉末l0mg,加三氯甲烷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于,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胆酸对照品、去氧胆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异辛烷一乙酸乙酯一冰醋酸(15:7: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4)取本品粉末lOmg,加三氯甲烷一冰醋酸(4:1)混合溶液5ml,超声处理5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胆红素对照品,加三氯甲烷一冰醋酸(4:1)混合溶液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甲醇冰醋酸(10:3:0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5115 检查 51151 水分不得过90%(附录ⅨH第一法)。
51152 总灰分不得过100%(附录ⅨK)。
51153 游离胆红素取本品粉末l0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三氯甲烷30ml,微温,放冷,加三氯甲烷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照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V A),在453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不得过070。
5116 含量测定 51161 胆酸取本品细粉约0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蒸干,残渣加20%氢氧化钠溶液l0ml,加热回流2小时,冷却,加稀盐酸19ml,调节pH值至酸性,用乙酸乙酯提取4次(25ml.25ml,20ml,20ml),乙酸乙酯液均用同一铺有少量无水硫酸钠的脱脂棉滤过,滤液合并,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甲醇溶解,转移至l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胆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48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2μl、对照品溶液1μl与3μl,分别交叉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异辛烷一乙酸丁酯一冰醋酸一甲酸(8:4:2:1)为展开剂,展至14~17 cm,取出,晾干,喷以3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取出,在薄层板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固定,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薄层色谱扫描法)进行扫描,波长:As380nm,k650nm,测量供试品吸光度积分值与对照品吸光度积分值,计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胆酸(C24H4005)不得少于40%。
51162 胆红素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胆红素对照品l0mg,精密称定,置l00ml棕色量瓶中,加三氯甲烷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置50ml棕色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中含胆红素l0μg),
51163 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1ml、2ml、3ml、4ml、5ml,置具塞试管中,分别加乙醇补至90ml,各精密加重氮化溶液(甲液:取对氨基苯磺酸01g,加盐酸15ml与水适量使成100ml;乙液:取亚硝酸钠0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置冰箱内保存。用时取甲液10ml与乙液03ml,混匀)1ml,摇匀,在15~20℃暗处放置1小时,以相应的试剂为空白,照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V A),在533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51164 测定法取本品细粉约10m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加三氯甲烷一乙醇(7:3)混合溶液60ml、盐酸1滴,摇匀,置水浴中加热回流约30分钟,放冷,转移至100ml棕色量瓶中。容器用少量混合溶液洗涤,洗液并入同一量瓶中,加上述混合溶液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上清液10ml,置50ml棕色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3ml,置具塞试管中,照标准曲线的制备项下的方法,自“加乙醇补至90ml”起,依法测定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读出供试品溶液中含胆红素的重量(mg),计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合胆红素(C33H36N406)不得少于350%。
5117 性味与归经甘,凉。归心、肝经。
5118 功能与主治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5119 用法与用量015~035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51110 注意孕妇慎用。
51111 贮藏遮光,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压。
51112 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6 病证名·牛黄牛黄为病证名[1]。三十六黄之一[1]。《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牛黄者,舌如蜡色,口作噍,不多言语,或如牛吼。若眼目头面未变,作深**者可治;如舌上及身体黄黑色者难疗。”治用点烙法,内服犀角散等方[1]。
参见黄疸:黄疸为病名[3]。古代亦称黄瘅[3]。主要表现为目黄、皮肤黄、小便黄[3]。《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认为其发病多由瘀热与湿相搏,不得泄越所致;也有因寒湿在里不解所引起者[3]。本病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3]。《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3]。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3]。黄疸可见于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3]。
7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面游风的病因病机 5 面游风的症状 6 面游风的诊断 7 需要与面游风相鉴别的疾病 71 慢性湿疮 72 白疕 73 白秃疮 8 面游风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风热血燥 8111 症状 8112 治法 8113 方药治疗 812 脾胃湿热 8121 症状 8122 治法 8123 方药治疗 813 肺胃热盛 8131 症状 8132 辨证分析 8133 治法 8134 方药治疗 814 脾虚湿困 8141 症状 8142 辨证分析 8143 治法 8144 方药治疗 815 血虚风燥 8151 症状 8152 辨证分析 8153 治法 8154 方药治疗 82 外治法 9 面游风患者日常保健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面游风的穴位 2 治疗面游风的方剂 3 治疗面游风的中成药 4 面游风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面游风 1 拼音
miàn yóu fēng
2 英文参考facial wandering win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eborrheic dermatit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acial wandering win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facial seborrheic dermatit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面游风(facial wandering wind;facial seborrheic dermatitis)为病名[1]。见《疡科选粹》卷三。又名白屑风,钮扣风。是指多发生于面部,以皮肤油腻或干燥,红斑上结黄痂或起白屑,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2]。是因皮脂分泌过多引起的慢性、亚急性炎性皮肤病[3]。因其多发于面部,表现为皮肤瘙痒、脱屑,故称之为面游风。以皮肤鲜红色或**斑片、表面覆以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为临床特征。多见于青壮年或婴儿,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皮脂腺较多的部位。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面游风》:“此证生于面上,初发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次后极痒,抓破,热湿盛者津黄水,风燥盛者津血水,痛楚难堪。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痒甚者,宜服消风散;痛甚者,宜服黄连消毒饮,外抹摩风膏缓缓取效。”
面游风相当于西医的面部脂溢性皮炎[2],或脂溢性湿疹[1]。
4 面游风的病因病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此证生于面上,初起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项后极痒,热湿甚者津黄水,风燥盛者津血,痛楚难堪。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
面游风多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胃蕴湿热,外受风邪所致[1]。
平素血燥之体,复感风热,郁久转而化燥,肌肤失去濡养;甚或风邪郁久,耗血伤阴,血虚阴伤,肌肤失于濡养则生风化燥。两者互为因果,以致皮肤粗糙,表现以干燥型者为多。或过食辛辣、肥甘、酒类,以致脾胃运化失常,生湿生热,湿热蕴积肌肤而成,表现以湿性皮损为主。
5 面游风的症状初起面目浮肿或发红,痒如虫行[1]。风甚者肌肤干燥,时起白屑;湿甚者破流脂水,瘙痒难忍[1]。
6 面游风的诊断面游风多发生在皮脂腺丰富的头皮、脸面、眉弓、鼻唇沟、耳前后、腋窝等处。并自头皮开始,向下蔓延,严重者泛发全身。
皮损形态多样,有干、湿两个类型。干性者为大小不一的斑片,基底微红,上覆以糠秕状或油腻性鳞屑,在头皮部可堆集很厚,梳发或搔抓时鳞屑易于脱落,而白屑纷飞,且毛发干枯,伴有脱发。湿性者多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肤异常油腻,多为红斑、糜烂、流滋,有油腻性的脱屑和结痂,常有臭味,在耳后和鼻部可有皲裂,眉毛往往因搔抓折断而稀疏,严重者皮损泛发全身,或为湿疹样皮损。
自觉程度不同的瘙痒。病程缓慢,常有急性发作。
7 需要与面游风相鉴别的疾病 71 慢性湿疮慢性湿疮有一定好发部位,无油腻性鳞屑及痂皮,皮肤肥厚粗糙,伴苔藓样变,色素沉着。
72 白疕白疕皮损为红色斑块,上覆以多层银白色云母状鳞屑,无油腻性,刮去鳞屑有薄膜现象,筛状出血点,头发粘连呈束状,无脱发,大多冬重夏轻。
73 白秃疮白秃疮多见于儿童,有长短不齐的断发,发易拨脱,发根部有白色鞘膜,真菌检查阳性。
8 面游风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阴伤血燥者宜滋阴除湿,方选滋阴除湿汤;
日久不愈可服祛风换肌丸。
811 风热血燥面游风·风热血燥证(facial wandering wind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and blood dryness)是指风热血燥,以淡红色斑片,干燥、脱屑、瘙痒,受风加重,或头皮瘙痒,头屑多,毛发干燥脱落,伴口干口渴,大便干燥,舌质偏红,舌苔薄白,脉细数为常见症的面游风证候[2]。
8111 症状淡红色斑片,干燥、脱屑、瘙痒,受风加重,或头皮瘙痒,头屑多,毛发干燥脱落,伴口干口渴,大便干燥,舌质偏红,舌苔薄白,脉细数。
8112 治法宜凉血清热消风
8113 方药治疗方选消风散加减,或防风通圣丸。
服消风散(《医宗金鉴》)[1]。
812 脾胃湿热面游风·脾胃湿热证(facial wanderingwind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stomach and spleen)是指脾胃湿热,蕴于头面,以皮损为潮红斑片,有油腻性痂屑,甚至糜烂、渗出,伴口苦,口黏,脘腹痞满,小便短赤,大便臭秽,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面游风证候[2]。
8121 症状皮损为潮红斑片,有油腻性痂屑,甚至糜烂、渗出,伴口苦,口黏,脘腹痞满,小便短赤,大便臭秽,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8122 治法利湿清热
8123 方药治疗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或龙胆泻肝丸;
服龙胆泻肝汤[1]。
813 肺胃热盛 8131 症状急性发病,皮损色红,并有渗出、糜烂、结痂、痒剧;伴心烦,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8132 辨证分析肺胃热盛,熏蒸肌肤,故急性发病,皮损色红,并有渗出、糜烂、结痂、痒剧;热扰心神则心烦;肺气不宣,肠腑不通则大便秘结;津液不布则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肺胃热盛之象。
8133 治法清热止痒。
8134 方药治疗枇杷清肺饮酌加知母、苦参片、徐长卿、天花粉等。
814 脾虚湿困 8141 症状发病较缓,皮损淡红或黄,有灰白色鳞屑;伴有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8142 辨证分析脾虚运化失职。生化之源不足,可致阴血亏虚,肌肤失养,故皮损淡红或黄,有灰白色鳞屑;脾壶水湿不运,流注肠腑则大便溏泄;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为脾虚湿困之象。
8143 治法健脾渗湿。
8144 方药治疗参苓白术散加减。
815 血虚风燥 8151 症状皮肤干燥,有糠秕状鳞屑,瘙痒,头发干燥无光,常伴有脱发;舌红,苔薄白,脉弦。
8152 辨证分析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故见皮肤干燥,有糠秕状鳞屑;风盛则痒;发为血之余,血虚发失所养,故头发干燥无光,常伴有脱发;舌红、苔薄白、脉弦为风燥之象。
8153 治法养血润燥。
8154 方药治疗当归饮子加减。
82 外治法外治可选:翠云散、玉肌散、冰硫散。外搽摩风膏[1]。
(一)干性型发于头皮部者,用白屑风酊或侧柏叶酊外搽,每天3次。
(二)干性型发于面部者,以痤疮洗剂或颠倒散洗剂外搽,每天2次。
(三)湿性型,用青黛膏搽后,扑三石散;或用脂溢洗方(苍耳子30g,苦参15g,王不留行30g,明矾9g,煎水)洗头。
9 面游风患者日常保健1.忌食辛辣,少吃油腻甘甜食品,少饮浓茶,忌烟酒。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2.不要用 性强的肥皂洗浴。
3.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情志内伤。
10本文2023-08-07 19:54:0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5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