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释义 南怀瑾
孔子写了一本书叫作《春秋》,后来“春秋”成了历史的代名词。在孔子前后,有人写了历史,都称春秋。中国文化中为什么把历史称为“春秋”而不称为“冬夏”呢?
照理冷就是冷,热就是热,称冬夏也无不可。有人说因为春秋第一句话“春王正月”——后世把“春王正月”读成一句话,是读错了。所以我们再三讲,读古书要注意的,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纸笔,文字要用刀刻在竹简上,很艰难,所以往往一个字就代表了一个复杂的意义。这个“春”是春季;“王”是中央政府,是周朝;“正月”是周朝所行月令的正月;而成为“春王正月”——以此来解释历史所以称作春秋的原因,这是不对的。
中国文化发展得最早的是科学,而科学中最先发展的是天文,讲世界科学史,乃至讲科学,一定先研究天文。要讲天文,则中国的天文,在三千年以前就发达了。在全世界而言,是一马当先的。
中国的文化是自天文来的——我们知道一年四季的气候是不平均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热。讲昼夜,白昼在冬天太短,在夏天太长,都不平均。只有春天二月间和秋天八月间,“春分”“秋分”两个节气,就是在经纬度上,太阳刚刚走到黄道中间的时刻,白昼黑夜一样长,气候不冷不热很温和,所以称历史为春秋。这就是中国的历史学家,认为在这一个时代当中,社会、政治的好或不好,放在这个像春分秋分一样平衡的天平上来批判,历史叫作“春秋”就是这个道理。
春秋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现仅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三传就是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汉书·艺文志》,《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将春秋三传的渊源说得很详细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文)最早的两部书
春秋大义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精神,旨在明辨是非、邪正、善恶、褒贬。其本质就是个人在群体的社会生活中,在与其他人、周围的环境等产生作用时,在个人行为选择上所遵循的一套行为规范和其背后的思想原则。
关公成为春秋大义的代表性人物,他是捍卫大一统,北伐兴复汉室途中死的,为此做出牺牲。关公作为三国凝聚了历史,凝聚了榜样,关公是被全民承认最多的,他现在还在以各种形式留在人们的生活中。
扩展资料
历史缘起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史书,可以指代历史,“春秋大义”其实就是“历史大义”。中国传统认为,历史中是存在大义的,而大义也必须依赖历史而存在。没有无“大义”的历史,无“大义”的历史也是无意义的。同时“大义”也不可空存、独存,而必须由历史事件所承载。
《春秋》的经文是用与甲骨文、金文同一形态的“微言文”所写成,没有补充和解释,是无法准确理解的。对《春秋》的补充和解释,出现了三个版本,就是所谓的《春秋》三传。
《公羊传》、《谷梁传》以义理为主、大义为主,主要是解释和发挥大义、义理,《公羊》比《谷梁》更甚,而《左传》则以补充历史事实为主。
在《春秋》三传中,最有历史影响,最有重要地位的,并非《左传》,而是最侧重于发挥义理的《公羊传》。无论是在两汉的“汉学”中,还是在清朝的在“汉学”中,《公羊传》都拥有着积极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西汉和晚清。
西汉著名大儒董仲舒,各位都很熟悉,是他给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建立了统治此后2000多年的,以儒家为主体的学术范式和政治范式。董仲舒就是一位公羊家,他的学问就是基于《公羊传》。
《公羊传》以发挥义理、大义为主,但没有把握好“史实”和“史义”的关系,而过于偏重大义,而轻视史实了。
譬如,《公羊传》认为,《五经》的经文都是孔子所作,《春秋》也是。孔子作《春秋》就象写小说,而只是借助这些历史情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即大义。这就是所谓的“托古改制”,历史成为虚拟、编造的了。
--春秋大义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和编本。
《国语》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全书共21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晋语》最多。全书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
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全书共21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晋语》最多。全书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
《离骚,》《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九歌:《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 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 》、《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 《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篇,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 战死的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 哀伤。王逸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 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 仅供祭祀之用。
乐府,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汉书 艺文志》记: 「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赵,代之讴, 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亦可以观风俗, 知薄厚云」汉武帝采诗, 除为考察民隐外, 亦在丰富乐府的乐章, 以供娱乐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春秋三传指的是什么?《春秋三传》:一、《春秋左氏传》。二、《春秋公羊传》。三、《春秋谷梁传》的合称。
(1)《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2)《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止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3)《谷梁传》又称《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是为《春秋》作注解的儒家经典。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谷梁赤(一名谷梁俶,字元始),谷梁赤将它写成书记录下来,但实际上这部书的口头传说虽然早已有了,但其成书时间是在西汉。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本文2023-08-07 19:57:4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5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