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秒就能喝上凉白开 IAM 熟水机 X6测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3秒就能喝上凉白开 IAM 熟水机 X6测评,第1张

要说起咱们中国人独有的习惯,那喝热水绝对排得上号。先秦时期中国经典医学著作古籍《黄帝内经》便有对喝热水的记载:“姜汤熟水送下”。其中的熟水便是现在所谓的凉白开。相较于普通的生水,经过煮沸冷却等一系列工序确实可以让水体内的菌群数量大幅减少,还能让自来水中的余氯蒸发出来。不过现代都市人生活节奏相当快,很难在争分夺秒的早上花几分钟时间烧一杯开水再晾凉饮用。

难道现代都市人就不能让“多喝热水”更轻松快捷一些吗?当然不是!就在去年11月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国际轻奢家电品牌IAM便在展馆内举行了主题为“于生活间•发现未来”的新品熟水机首发仪式,拥有“先烧开,再冷却,3秒喝上凉白开”的IAM熟水机X6成为全场焦点。而本次评测的主角,正是这款功能强大的熟水机产品。

01 简约复古造型点缀精致生活

外观方面,IAM熟水机X6采用了略显复古的设计语言。整体采用墨绿色搭配金色点缀,正面上部分别是显示触控面板、圆形旋钮和出水开关,下部则是出水口、照明灯和20厘米高的水杯放置位。

水杯放置位还设计了磁吸的接水盘,电镀不锈钢滤网质感相当出色,而在整机的背后,则是22升的原水箱与12升的废水箱。

整机长42厘米,宽176厘米,高325厘米。平时摆在餐桌、书桌、甚至床头柜都没问题。绅士绿与黄昏灰两款复古配色搭配上四四方方的现代化线条轮廓,让IAM熟水机X6非常符合现代年轻人审美,摆在家中也更容易融入装修风格当中。

通常情况下,净饮机一般只搭载一个RO反渗透滤芯,而IAM熟水机X6通过RO反渗透滤芯、PPC复合滤芯和口感滤芯结合的方式,不仅让让过滤出来的饮用水口感更好,还获得了延长RO滤芯寿命的效果。

随后,在IAM熟水机X6中过滤后的净水会流入机身内置的纯水箱当中。纯水箱内置UV灯,能够在智能时段自动开启,通过紫外线照射的方式有效避免纯水箱久置滋生细菌,呵护家人饮水 健康 。

纯水箱拥有1升容积,当咱们接水时,净化处理后的纯水会直接从纯水箱流过iHe's即热骤冷系统,即先通过新一代IRTEF稀土厚膜加热,迅速将水烧开,再经过内置ICS板式即冷模块,极速将水温降至设定温度,最后流入咱们的水杯中。整个出水过程相当迅速,最高可获得每分钟2升的最快流速。

IAM X6熟水机通过先烧开再冷却的方式,从原理上模拟“凉白开”的制作过程,冷却步骤就类似咱们给电脑CPU使用的水冷系统,内部通过物理形式给热水来一次极速骤冷,这样不仅控温更为精准,也避免了热水混合冷水造成的口感差等问题。

iHe's即热骤冷系统带来的,不仅是精准迅速的加热降温能力,IAM通过这一套封闭式的沸水即冷模块,更是实现了高于92%的热交换率,让IAM X6熟水机工作运行更省电,不必担心能耗问题。同时,整机36个触水部件均通过食品安全检验,让每一口净水都安全 健康 。

另外一个亮点,则是IAM为X6熟水机设计了原废水分离式水箱。普通净饮机一般都采用单体水箱,处理后的废水会返回原水箱,导致原水中的固体物质、重金属离子、有机物、胶体、细菌等有害物质浓度越来越高,而且高浓度的废水还具有自结晶的趋势,存在堵塞水泵的风险。而IAM熟水机X6的原废水分离设计,不仅避免原水越来越“脏”的问题,也让滤芯使用寿命得到了提升。

左侧为原水箱,右侧为废水箱

有了吸睛的颜值和出色的性能肯定不够,毕竟使用净饮机的最终目的是喝上一口 健康 好水。所以我们也为IAM X6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净水、加热和降温能力的测试。

首先是纯水TDS净化测试。TDS又称溶解性固体总量,测量单位为毫克/升(mg/L),它表明1升水中溶有多少毫克溶解性固体。TDS值越高,表示水中含有的溶解物越多,溶解性固体测试,水越纯净值越小。这个数据不能表示水是否 健康 ,但是可以借鉴参考来判定一款RO净水器是否能起到不错的净化效果。

经过IAM X6净化后的纯水TDS仅为9,而未经过整机净化的自来水TDS高达184,净化效果值得肯定。

随后,我们对两杯水样进行了余氯测试。自来水厂在净化水时会加入余氯杀菌消毒。出厂的自来水都会含有余氯成份,而余氯不仅气味难闻,影响饮用口感,进入人体后还非常容易被消化系统吸收,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除掉水中的余氯,是非常有必要。

左侧为净化后纯水,右侧为自来水

自来水在滴入余氯指示剂后出现的显色反应还是很明显的,而经过IAM X6净化后的纯水在滴入试剂后依旧保持了透明色,说明熟水机对于余氯的去除较为彻底。

为了全面测试IAM熟水机X6的净化能力,我们将机身内置的纯水箱清空后,并在原水箱加入可乐,让大家更为直观感受IAM X6所搭载的RO反渗透滤芯和PPC混合滤芯过滤混合杂质的能力。

经过过滤后,红褐色的可乐变成了纯水,不管是看起来,还是闻起来、尝起来都没有任何可乐味道。

最后,我们测试了在不同温度设定下加热冷却后的熟水与实际测量温度是否一致。IAM熟水机X6可通过触摸按键与旋钮操作,进行40 到100 的5 步进调节,共计13段温度可供选择。

测试时我们还发现,依托于iHe's即热骤冷系统的强大加热性能,IAM X6熟水机制出的热水是直接从出水口流入杯中,热水不会在IAM X6熟水机的水路中存留或循环,避免大家喝到千滚水。

纵观整个测试过程,IAM熟水机X6确实十分方便实用,使用时不仅出水迅速,净化效果和温度控制也都恰到好处。而先烧开,再冷却的加热步骤,也更为符合中国人的喝水习惯,让广大使用者不必费时费力烧热水再晾凉,通过IAM熟水机X6就能轻松实现“凉白开自由”。

水路中存留或循环,避免大家喝到千滚水。

纵观整个测试过程,IAM熟水机X6确实十分方便实用,使用时不仅出水迅速,净化效果和温度控制也都恰到好处。而先烧开,再冷却的加热步骤,也更为符合中国人的喝水习惯,让广大使用者不必费时费力烧热水再晾凉,通过IAM熟水机X6就能轻松实现“凉白开自由”。

中国的传统乐器如下:

中国古代八大乐器:琵琶、二胡、编钟、箫、笛、瑟、琴、鼓。

1、琵琶。

琵琶,弹拨乐器首座,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或竹等制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有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2、二胡。

二胡(拼音:Erhu)始于唐朝,称“奚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二胡音色近乎跟人声一样,具有歌唱性、诉说感。

3、编钟。

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

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4、箫。

箫,分为洞箫和琴箫,皆为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吹奏乐器。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

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

5、笛。

笛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汉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音笛。音域一般能达到两个八度多两个。

6、瑟。

瑟,古老的汉族弹弦乐器,共有二十五根弦。古瑟形制大体相同,瑟体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

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侧各有相对应的弦孔。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曾侯乙墓共出土瑟十二具,多用榉木或梓木斫成,全长约150至170、宽约40厘米。通体髹漆彩绘,色泽艳丽。

7、琴。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中华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8、鼓。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在坚固的且一般为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击出声。鼓在非洲的传统音乐以及在现代音乐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乐器,有的乐队完全由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器组成。除了作为乐器外鼓在古代许多文明中还用来传播信息。

古代乐器有四大类:吹管乐器、打击乐器、拉玄乐器,弹拨乐器。失传的古典舞乐器应该也是这么分的。

当然,还有个很古老的“八音”分类法,诞生于周代,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后来不怎么常用,这就不详细介绍了。

下面是些失传的乐器,我自己总结的,可能有遗漏,你参考参考。

一、弹拨乐器

1、五弦琵琶

就是敦煌飞天反弹的那种琵琶。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简称五弦。历史久远、造型别致,盛唐时期曾流行于我国广大中原地区,并东传日本。到了宋代,便不见教坊使用,而被四弦琵琶所取代。失传。

制如琵琶,稍小。外型式样较多,颈项有直项、曲项的,音箱有半长梨形、半圆梨形、扁梅花形和扁圆形的等等。

2、小箜篌

小箜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角形箜篌。是竖箜篌之一种,属于竖箜篌中的较小者。

唐代乐舞就有它,像《霓裳羽衣舞》。历史久远,结构简单,造型美观,使用方便。长期流传于宫廷和民间,清代失传。20世纪30年代得以复兴,80年代推陈出新,造型各异的小箜篌登上我国和世界音乐舞台,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之中。

3、凤首箜篌

箜篌的一种,在东晋时自印度传入中原,明代后失传。

凤首箜篌形制与竖箜篌相近,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呈船形,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曲颈项端雕有凤头。

4、花边阮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有一飞天合奏图,其中一飞天手抱花边阮。

5、筑

形制如同现在的筝,用竹片敲击发音,所以古文中常有“击筑”之说。从战国至隋唐期间,广泛流行于民间,汉魏南北朝时,曾用于伴奏相和歌,隋唐用于伴奏清乐,广泛流行,宋代以后消声匿迹。 历代古籍上关于它的大小、弦数、鼓法的叙述又不相同,所以很难定论。

二、吹管乐器:

1、篪(音chi,第二声)

是一种似笛而又非笛的乐器,竹管制成,有吹孔、出音孔,另加五指孔共八孔。

篪原是一种民间乐器。早在周代,它常与埙一起演奏。战国之世,它作为大型宫廷乐队中的一员,与编钟、编磬、建鼓、箫(排箫)、笙、瑟等,在祀神或宴享时演奏。汉魏的相和歌乐队,有时也用它。六朝时,随着清商乐的兴起,它又成为吴声的主要伴奏乐器。隋唐时,它是当时艺术性最高的清乐乐队的一员。宋以后,因主要用于宫廷雅乐而逐渐失传。

2、管

中国古代的一种管乐器,起初用玉制成,改用竹,有六孔,长一尺。后失传。

3、尺八(只能说在中国失传)

是一种古管乐器,亦称“萧管”,相传产于印度,至迟在隋唐间已传入中国,唐时有吕才定制为一尺八寸,故有是名。成为汉民族一种常见的乐器。但到宋以后已失传不用,约在七八世纪时传入日本,现在仍流行于日本,称“晋化尺八”。它独特的音乐中充满了苍凉,忧郁,奇幻,惆怅。

4、竹相

现已失传的中国古乐器,根据文献所载“相乃乐器,谓送舂声”之意研制而成。每根相就是一根粗粗的竹筒,最低的亦高达23米,发单音,舂地演奏。

5、排箫

又称龠、籁、云箫、凤箫、比竹等,相传在虞舜时就已存在,是一种编管乐器。

排箫在古代用于宫廷、教坊,也有的用于军队,在民间曾广泛流传。但由于排箫表现力较差,演奏又很费力,到宋代排箫在民间失传了。近年来,我国已对失传的排箫进行研制,并改革成双排加键式排箫,共50管,按12平均律排列。

排箫的管一般多为竹管制成,用绳或竹篾缠梆在一起,或用木框镶之;也有的排箫管用石头制成。23管的大排箫,称作“言”;16管的小排箫称作“筊”;不封底的称作“洞箫”;封底的称作“底箫” 。此外,还有10管、13管、17管、18管、21管、24管的排箫。

三、打击乐器

1、羯鼓

是一种出自于外夷的乐器,据说来源于羯族。以羊皮做鼓面,用鼓槌两面敲击的乐器。现在很多地方使用的鼓,都可视之为是它的演变。这种乐器在唐代曾红极一时。声音急促、激烈、响亮,尤其适用于演奏急快节奏的曲目。

2、鞉牢

又名鞉鼓。常见形制为一根柄上穿2个小鼓,鼓腹两侧用绳系两上小珠,将柄来回转动.小珠便可击鼓面而发声。《乐书》云:“鞉牢,龟兹部乐也。形如路鼗,而一柄三枚焉。”有8面(1柄4鼓)、6面(1柄3鼓)、4面(1柄2鼓)等形制。日本严岛神社所藏鞉牢为1柄2鼓,相传系唐代实物。

3、鸡篓鼓、扁鼓、答腊鼓、毛员鼓等,失传已久,资料难寻。不一一列举了。

四、拉玄乐器

1、轧筝 这种由多弦组成的弓弦乐器,历史十分久远,可追溯至先秦。据《旧唐书·音乐志》载:“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宋陈《乐书》有其所绘图像,形制与筝、瑟相似,为长方形共鸣箱,面板上张弦数根,用细长竹片擦弦拉奏。

好了,终于完了,手好累啊~呵呵!

补充:

我说呢,怎么这么奇怪。我上面说的就是乐器,下面说下失传的古典舞吧。

抱歉,我不知道中国古典舞还有什么分类,似乎是没有谁明确过的,不过听过一种说法,分为汉族古典舞和少数民族古典舞,或许还有别的分法,按照年代,或者按照门类,什么汉唐舞、敦煌舞什么的,宫廷舞、民间舞什么的,不过没有定论,以上只是我的猜测。

其实自宋至明清,中国古典舞大多已失传,一部分流入民间,成为民间舞;一部分进入戏曲,成为戏曲舞。现今的古典舞都是后人参照记载、创制的。

所以要说清失传的古典舞根本不可能,只能列关键的了。

1、周代雅乐舞蹈——六大舞:

也称“六代舞”,代表六个朝代。分别是黄帝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咸池》和《承云》),尧帝的《大章》(又名《大咸》),舜帝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又称《夏龠》),商汤《桑林》,反映武王伐纣功绩的《大武》。

《云门》的内容据说是歌颂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盛德就象天上的祥云一般。由于黄帝功德普照天下,天之所生,地之所载,世间万物没有不受到他的恩泽的,所以这个乐舞也叫《咸池》,“咸池”也就是“咸施”。

《大章》相传是歌颂尧帝领导天下时仁德如天,智慧若神,百姓依附他就象依附太阳,敬仰祥云一样。“大章”,意思就是说尧帝之德足以彰明天下。可见它原来也是氏族社会中的原始舞蹈。

《大韶》,简称《韶》,是六乐中最著名的一部,孔子在春秋末年还曾见过。传说这个乐舞的创制者是一只脚的怪兽“夔”,内容是歌颂舜帝能继承并发扬光大尧的功德,而它的表现形式则是“击石拊石”,是“凤凰来仪,百兽率舞”,可见它原来也是氏族社会中的原始舞蹈。

《大武》是武王伐纣胜利后由周公创编的,内容就是表现武王克商的丰功伟业。据春秋时孔子所见,这个乐舞开始先有一段长长的鼓声作引子,舞者(战士)持兵器屹立待命。接着是六段舞蹈:第一段舞队由北边上场,这是描写出兵的情形,第二段表现灭了商朝,第三段继续向南进军,第四段表现平定南部边疆,第五段舞队分列,表示周公、召公的分疆治理,第六段舞队重新集合,列队向武王致敬。舞蹈虽然是用的象征性手法,并不象舞剧那样描绘人物和矛盾过程,但无疑这是一部表现当时重大事件的叙事性舞蹈作品。

周公将这六部乐舞加以集中、整理、规范成一个整体,作为国家的礼制,用于祭祀、庆典等活动。并对它们的演出仪制、祭祀对象、服饰道具、乐歌宫调和舞者身份、演出场合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六大舞又分为“文”、“武”两类,前四舞属文舞,《大武》等属武舞。文舞持龠(似笛的管乐器)翟(鸟羽)而舞,故又称龠翟舞:武舞持干(盾牌)戚(斧钺)而舞,又称干戚舞。两类乐舞的划分,与舞蹈的内容形式有一定联系,但据后世儒家考证,主要是受祭的帝王得天下的手段差异,所谓“以文德得天下的作文舞,以武功得天下的作武舞”,这一定例一直贯穿到以后历朝历代的封建帝制。

周代雅乐除上述六大舞外,还有《羽舞》等“六小舞”,这些舞蹈和六大舞一样,也是用作教育贵族子弟的教材,成为乐教的重要内容。

2、汉代——巴渝舞

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

汉高祖时,喜爱“巴师勇锐,歌舞以凌”的古巴人的战斗力,引为作战前锋,并将宗人的战争武舞取名为“巴渝舞”,引进宫廷,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虽曾数易其名,仍盛演不衰。唐以后,“巴渝舞”在宫庭中销声匿迹,名不见经传了。但在民间仍在世代承传,历经演变,原始的武舞演变成祭祀性舞蹈和庆典性舞蹈。

汉代的"巴渝舞"共4篇舞曲:一曰矛渝,二曰安弩,三曰安台,四曰行辞。巴渝舞的基本形式是“执仗而舞”。“仗”,兵器,“执仗”即执干戈;伴奏则是击鼓。

3、七盘舞

是在汉代舞蹈中最为流行、最有代表性的舞蹈。表演时先在地上排列数盘和鼓,舞者衣着长袖,在盘、鼓之上,或盘、鼓之间,跳跃徘徊。《七盘舞》在汉魏时代非常盛行,常常出现在汉晋文人墨客的诗辞歌赋中。张衡《七盘舞赋》:“ 历七盘而屣(又作‘纵’)蹑。”

4、踏歌(是失传的舞种)

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它的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而古典舞《踏歌》虽准确无误地承袭了“民间”的风情,但其偏守仍为“古典”之气韵。

5、北齐——兰陵王入阵曲

也叫大面、代面,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歌舞戏。

起源于北齐,胜于唐代。是为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舞者表现兰陵王“指麾击刺”的英姿。曾东传日本,今属日本雅乐。

6、唐代——秦王破阵舞

又名《秦王破阵乐》或《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李世民把这首乐曲编成了舞蹈,再经过宫廷艺术家的加工、整理,成了一个庞大的、富丽堂皇的大型乐舞。在原有的曲调中揉进了龟兹的音调,婉转而动听,高昂而且极富号召力。同时有大型的宫廷乐队伴奏,大鼓震天响,传声上百里,气势雄浑,感天动地。后失传。

7、惊鸿舞

是唐玄宗时期宠妃梅妃江采苹创作的舞蹈,已失传。可能有描绘鸿雁飞翔的动作和姿态,这种模拟飞禽的舞蹈,在当时广为流传。而梅妃的《惊鸿舞》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自如。

8、霓裳羽衣舞

是唐代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

相传唐玄宗作曲,杨玉环舞蹈。安史之乱后失传。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著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

9、宋代时“队舞”、“舞队”等舞种盛行,每个物种里有若干舞蹈,不一一列举了。

10、元明清应该都是些戏曲方面的舞蹈吧,差不多也失传,不是很了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